专题一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体制转轨.j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本文中,将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制度演变的推动作用。
一、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变迁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之一。
在传统的封建制度下,个人和财产的私有权利受到限制,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制度变迁打破了这一桎梏,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制度变迁的推动下,市场经济得以发展。
在过去,计划经济主导,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私有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得以自由发展。
市场化使经济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制度变迁还促进了产权的保护。
在过去,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个人和企业的产权往往受到侵犯。
而制度变迁使产权得以充分保护,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安全的发展环境。
产权保护的增强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制度变迁也使得社会创新得以实现。
在传统制度下,思想和观念往往受到束缚,对创新的冲动被扼杀。
而制度变迁为个人提供了更自由的思想空间,鼓励创新和突破。
创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制度演变的推动经济发展不仅受制度的影响,也对制度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制度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首先,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治体系。
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只有有法可依、法律能够平等保护每一个人的权益,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经济的发展对法治的要求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保障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行。
其次,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公正的分配制度。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财富的积累,然而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会导致财富的不均。
经济的发展对制度的要求引发了对社会公平的思考,使得政府不得不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整财富的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弊端
2.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5)条块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 内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6)封闭式管理,影响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 接轨,也妨碍了对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 验的引进与学习,不利于缩短我国经济与世界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的过程与特征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三个阶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年以后)
——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的过程与特征
2.现阶段我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1)“两个转型”相结合:一是由传统的计 划经济迈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 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的经济增长模 式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的过程与特征
2.现阶段我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2)重点突变,整体推进:1992前以前基本上 采取的是“单兵独进”的方法,可称为“单项推 进阶段”,而现阶段则是整体推进、配套改革。 以微观体制(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为重点,中观 体制(部门管理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的过程与特征
(1)农村改革为主的阶段(1978—1984)
——70年代末我国面临的困难 ——农业改革的启动 ——工业进行改革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的过程与特征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三个阶段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4—1992)
——十二届三中全会 ——农业稳定与完善 ——工业全面改革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演化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一、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三、商人的出现
买进
卖出
第三节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 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 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2.奴隶社会制度。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 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 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 有和支配。
3.封建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 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 役。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 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 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 划。
2.市场配置方式。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 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 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 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 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自然经济特征:
(1)与低下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3)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 经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导言: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制度的变迁,而经济发展又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和结果。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以历史中的几个典型案例作为支持论证的依据。
一、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制度是人类社会组织和运行的规则体系,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旧有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存在严重的弊端和矛盾,那么制度的变迁就是不可避免的。
制度的变迁往往伴随着对经济体系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历史案例一: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英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的成功,既得益于科技进步,也离不开制度变迁的促进。
当时的英国实行了一系列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如保护贸易政策的放松、私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这些制度的变迁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腾飞。
二、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的推动经济发展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旧有的制度会面临着逐渐失效的风险,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要求。
历史案例二:中国改革开放20世纪末,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式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
这场改革的推动力量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现有制度的客观认识。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市场在经济中的资源配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提出了挑战,并最终引发了全面的制度变迁。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二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制度变迁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而经济发展则提供了制度变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历史案例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二战后,德国采取了一种既保护弱势群体又展现市场活力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制,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它们互相影响、相互推动。
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制度变迁的意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的推动等方面进行论述,进一步印证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制度变迁的意义制度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其形成与变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制度变迁的意义在于,它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效能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各个方面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经济发展是任何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科技、政治、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根本性问题。
而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实施制度变迁。
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各种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需要,而制度变迁需要经济现实的推动。
制度变迁正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成本效益的双赢。
三、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制度变迁可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优化和提供公平竞争机会。
其次,制度变迁有利于提升经济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创新的应用和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效率。
再次,制度变迁可以降低市场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环境。
最后,制度变迁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稳健的环境。
四、经济发展对制度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是促进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制度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不断提高,现有制度的不足之处便显得愈发明显,制度变迁便显得更加迫切。
经济发展还从制度角度促进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体制转轨发展
经济体制转轨发展从1992年正式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依然任重而道远,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仍然没有完成。
在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计划经济无法比拟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阵痛的过程,新旧体制并存,各种矛盾互相交织,不可以避免地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回顾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们自我发展的物质条件苦乐不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态势,特别1992年以后这种态势进一步加剧,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收入差距的扩大意味着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差别的扩大。
高收入者自我发展的物质条件好一点,低收入就差一些,那些赤贫者则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物质保障。
3.权力市场化与权力寻租现象严重存在,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是契约经济,不是权力经济。
但是,在我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部门拥有大量本该由市场调节的社会资源配置权,而对权力有效约束的缺乏促使权力市场化由可能转变为现实。
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给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极坏的影响。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权力寻租,首先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同时这种收入的非法性和不劳而获性,鼓励人们挥霍无度,奢侈浪费,很难造就勤奋、节俭、创业的人格品质。
其次,权力寻租的诱惑使人们推崇特权,蔑视法权,诱使人们渴望权力,渴望与特权建立深厚的联系,对公平竞争失去热情,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柱,无法形成自由、平等、独立、竞争的市场人格。
4.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人贪欲膨胀,见利忘义,置国家法律与道德不顾,采取制假售假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非法暴利,致使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大行其道,屡禁不止。
在 第一讲 体制转轨与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国情使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 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利用
★结论: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 经济手段,二者各有优缺点, 应按照它们各自的功能和长处, 使之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作用,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事实上,各国都实现了二者 的结合,单纯的计划经济和单 纯的市场经济不存在
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统筹城乡,平衡利益。 改革开放与自主平衡: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实 现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位一体”,浓缩在同一 时代,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思考: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西方的多 元政治在中国是否可行
1、价格机制
(1)定义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通过价格的升降调 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 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价格上涨,会引起商品 供应增加、需求减少; 价格下跌,会引起供应 减少、需求增加;
商品供不应求,会引起 商品价格的上涨; 供过于求,会引起价格 的下跌。
价格围绕 价值上下波动 ,并使市场上 的商品供求趋 于平衡。
二、市场经济的优势
• 生产者、消费者能根据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反应,实
现供需平衡。
• 避免信息传递时滞或失真,提高决策质量。 • 双重动力结构利于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 • 多元化利益分配及其制衡机制形成一定的竞争秩序。
• 收入分配与生产要素结合利于形成激励机制。
• 有利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自动调节,有利于资源合 理配置
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
(1)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 • 消费品市场是以提供非生产性消费的产品 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 生产资料市场是以提供生产性消费的产品 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的灵魂
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的灵魂摘要:中国国情是历史发展的概念,在国情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在经济中,制度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中,作者试图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对比,制度理论的经济绩效以及中国的经济转轨、制度变迁三部分来论述国情历史的发展。
关键字:中国国情;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的国情是“一穷二白”,小平同志也有关于国情的论述。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了解中国国情就是盲目的。
其实国情是个变化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情所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为人文环境、经济制度等都在变。
目前中国的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什么因素是国情变化的重要影响力量呢?一、制度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1978年开始了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据统计,1977—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真实增长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真实增长率,比1952—1977年的计划经济时期要高出4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达到了很高的速度。
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何解释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效?或者说,哪些因素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吴敬琏认为制度重于技术。
邹东涛认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
田忌赛马之所以取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制度变通的结果。
制度在这里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正式制度,即经济、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成文制度;二是非正式的制度,指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等因素。
人类历史表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中。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变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它决定了发展的种类和方式。
同时,从广义上讲,经济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运用现行市场机制的过程,而是一个矫正制度缺陷和弥补制度稀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激励的有效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制度模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从历史的长河看,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通过秦代的统一法制、汉代的国家统一和唐、宋两代的繁荣,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制度随之改变,有时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明代后期的封建专制制度限制了民商活动的自由,导致了经济的衰落。
而在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的变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合适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例如,法治社会的建立能够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良好的制度能够鼓励创新和创业。
对于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稳定的制度对外商投资和国际合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开展,制度的稳定和透明度能够为外商提供信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
然而,制度变迁也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首先,制度的频繁变更会导致不确定性的增加,短期内可能造成经济的波动。
其次,在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力和利益冲突,增加改革的难度。
第三,不适合的制度模式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不稳定。
因此,制度变迁需要谨慎考虑,充分评估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求制度的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有的制度可能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
例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原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转变为市场经济制度,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第一章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一方面,合适的制度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效率和公正性,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不合适的制度会阻碍资源的配置,导致经济不发达。
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准确地说,制度的改革才是经济发展的前决定性因素,因为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开放、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这两个过程相互影响,共同驱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
第二章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了许多制度变革,这些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制度、财税制度、金融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首先,土地制度的变迁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前,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这导致了许多的经济问题,如无法分散土地的使用权,无法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
改革后,中国开始实行农村承包地制度,并且在2008年进一步推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的土地使用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财税制度的变革也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前,中国的财税体制极为集中,中央政府获取了过多的财力和决策权力,没有地方政府的自治权,也不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加速,财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权力分离、地方财力自治、城乡财政体系等被逐步建立,这对于经济发展也极为有利。
最后,金融体系的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渠道。
1980年代,国有企业占据了大多数的金融资源,民营经济几乎无法借入资金。
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放宽金融市场的限制,引入外资银行,更多地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
第三章国际经验对于中国制度变革的启示国际上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制度变革的成功经验。
例如,新加坡通过建立透明的政府机制、优化的法律体系、简单而简单的税收制度,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亚洲经济体。
经济转轨、制度变迁与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开始 了恢 复 金 融 、重 构 金 融 组织 体 系 的 T作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的 中 央银 行 制 度 的恢 复 与 建 立 阶 段 也是 深 化认 识 银
作者简介 : 何 志强( 1 9 7 6 一 ) , 男, 四 川平 昌人 , 经济 学博 士 , 高级 经 济 师 , 现 供 职 于 中国人 民银 行 海 口 中心 支行
中 图分 类 号 : F 8 3 0 . 3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9 0 3 1 ( 2 0 1 3 ) 1 0 — 0 0 2 6 - 0 5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9 0 3 1 . 2 0 1 3 . 1 0 . 0 6
最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本 文从 机 构 调 整 、 货 币政 策 工 具 的 启 用 以及 央行 制度 渐进 转轨 面 临 的挑 战 等 几 个 方 面对 我 国 中
央银 行 制 度 变 迁进 行 简要 地 回顾 与 评 析 . 与 发 达 国 家的 中 央银 行 职 能进 行 了对 比 , 并 对 我 国 中央 银 行 实 现 货 币政 策 调 控 由数 量 向 价 格 型 转 变提 出 了几 点建 议 。 关键词 : 中央银 行 制度 ; 转轨经 济; 制 度 变迁
① 热若尔・ 罗兰( 2 0 0 2 ) 在《 转型与经济学》 一书中对转轨经济的国有银行 问题有所论及 , 但对转轨经济的中央银行 问题着墨不 多 (  ̄ ) A r n o n e , L a u r e n s 和S e g a l o t t o ( 2 0 0 6 ) 的研究发现 在 1 9 9 2至 2 0 0 3年间 , O E C D 国家、 发展 q - 国家和新兴 市场 经济体 的 中央银行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第一篇: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研究制度的重要性:λ技术潜力的发挥决定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λ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ν例子:交易制度的变化—原始人躲在树后(为何躲在树后?),庙会,墟集,日中为市,市ν变化的原因:经济剩余和交易的频率的增加。
λ什么是制度:一套由人制定出来的,规范人们互动行为的规则。
如市场制度:交换的地点,交换的原则(双方同意,等价交换),交换的中介。
ν制度的俩个层次:υ组织:三权分立、市场、学校υ价值、精神ν制度的两种形式:υ正式制度:经政府制定的,如法律;υ非正式制度:社会上自发产生,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如乡规民俗ν制度一词的两个内涵:υ制度安排:婚姻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υ制度结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λ为什么需要制度:(人为何要制定出制度来规范人类自己的行为?)ν人生活在一起才需要制度,鲁滨逊不需要制度υ荀子在谈到“礼”的起源时,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礼论第十九》)。
ν直接原因:人们在一起有好处,可以使每个人的效用增加υ每人一生中生产和消费的不一致性υ生产和生活中风险的存在υ规模经济:部落有利于抵御野兽和其他部落的侵袭υ专业分工:每人效率的提高υ上述功能主要经由组织来达到ν间接原因:人在一起会产生问题:协调、防止搭便车、减低交易费用υ不同人与不同人,不同人群与不同人群间相互协调的必要,集市的时间,交通规则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λλλλλυ防止搭便车的必要,如原始社会中的禁忌、鬼神υ减低交易费用的必要,如原始社会中的报复行为(为何要报复?)现代社会中信用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减少交易费用防止搭便车的制度安排定义:ν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人、组织、阶级或文化的愿望的思想总和(The body of ideas reflecting the soci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an individual, a group, a class, or a culture.)ν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或其它制度基础的一系列主义或信仰(A set of doctrines or belief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a political, economic, or other system.)意识形态经济学:ν意识形态的三个特性(North):υ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理想的社会)υ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判断(判断好坏行为的信息节约的工具)υ意识形态和经验不一致时,意识形态会改变ν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减低搭便车,但是意识形态为何能达到这个功能?诺斯认为是非理性行为。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是中华文明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经济转变社会转型体制转轨
5.公平正义:体现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深刻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所 应具备的重要内涵和特征。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调解社会各阶层在实现自己利益 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实现社会公正 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过程中获得合法的利益,最 终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
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定调五大经济政策走向
把握政策走向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十分重要!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化,推动更具竞争力的、创新 型企业的发展成为今后政策的着力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 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刺激方案将成为今年的‚开 场戏‛。 第二,中央财政政策也将发生调整。2009年中央资金重点投资的领域‚铁公 基‛(铁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将会失宠,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民生、消费和 社会事业,与此同时, 与过去笼统的‚内需推动‛不同的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 发展‛的政策表述,显示经济增长驱动力的结构将发生根本的转变,政策将着力 推动以消费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信贷结构也将发生改变——信贷支持从极度宽松走向注重信贷速度、 重点,强调针对性和灵活性,并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 贷款。 第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将成为明年增加居民 消费,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第五,扩内需重在引导居民消费。首先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其次是扩大 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消费。第三,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引导消费。第 四,应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民营企业正常发展,减少政府投资,降低对外需的 依赖,适当减少加工贸易产业所占比重。
3.从“国富”到“民富”:新理念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各种制度不断涌现、衰落和重建,这些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们可以通过稳定、透明和可靠的规则来提高市场效率,并鼓励市场参与者进行创新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
在短期内,制度变迁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和市场不稳定,这是因为新制度的实施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
例如,新的税收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资本流失,影响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市场繁荣。
长期来看,制度变迁可以激发市场效率和创新,为经济 growth 打下坚实基础。
在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对促进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腐败、官僚主义和政治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限制市场发展和资本流入。
通过改革内部制度,并吸引外部资本和人才,这些国家可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税负、推进城市化和提高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
2. 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的要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需要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透明度和公平竞争进一步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也成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竞争力报告显示,制度环境、创新生产和企业效率是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重要因素。
制度环境的优化包括: 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法律标准的刚性和透明度、规制的简单化和减少失信行为等。
同时,经济发展也需要制度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全球范围内,新兴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不断加剧,都需要制度能够适应和创新。
例如,新的金融形态和数字经济对货币政策、数据保护和效率监管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制度的保障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
3. 案例分析: 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提升。
我国经基本济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内涵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内涵一、前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一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经验。
本文将详细探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内涵。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1.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战后的经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政府的计划。
虽然这种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
2.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探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我国逐步放开了对价格、企业、外贸等方面的管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也逐步展开,使其更加市场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于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走向成熟和定型。
此后,我国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它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和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既体现了效率又促进公平,具有强大包容性和韧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规则、进行监管和宏观干预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中国经济史第十章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与此同时,一系列近代意义的货币规则与制度安排 也先后确立,大体上形成了形式上的银本位制度, 并初步建立了现代意义的银行体系。1927年后,中 国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管理逐步趋向统一。1933 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1935年进行 “法币改 革”,最终实现了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化。 但在1937-1949年间,由于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 法币的信用逐渐丧失,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的进 程也出现了逆转。
(一)制定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商业活动以营 利为目的。对“破产之商不得涉及其兄弟叔伯及妻 之财产”,摒弃了传统社会动辄株连九族的反人道 律例。 (二)制定路矿法规,保护利权;由于对外国资本 开放了开发路矿的权利,也不得不允许中国民间集 资兴办路矿。并对洋商的股权进行了一些限制。
(三)制定金融法规,整顿金融秩序。加强了对银 行业发行纸币的管理,要求有40%的现款作为准备 金。规定货币以元为计量单位,银元为国币,铸币 权归中央。 (四)制定奖励实业章程,倡导设立商会。集股50 万元以上者,按集股数目分别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 或顾问官等荣誉称号。1903年设立商部,制定《公 司律》,颁布《简明商会章程》,倡设商会。
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的金融问题是在突破血缘、地缘 界限,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为资金的需求与供给提供 条件,它需要实现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化,并 确立与此直接相关的基本制度规则。
1840年后,钱庄、票号、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壮 大,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官民不相往来”的传统, 也逐步突破了传统社会权力归诸上,义务归诸下的 等级秩序与伦理规范。汇票、庄票、银钱票、银行 券以及储蓄存款等金融工具拓展了货币基础,利率 与贴现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储蓄存款最初是为商业融通资金,到19世纪60年代 以后开始适应投资的要求而发展,而投资则是形成 资本的基础。证券与股票的出现及其交易量的增加, 也使得连接银行、企业、家庭等经济主体的资本市 场逐步形成。政府公债的发行不仅改变了其财政收 支体系,而且也使得透明的、有效率的政府债务市 场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