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二)教学难点
中国历代变法改革的趋势;改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中国历代改革对于建成当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课后拓展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古代变法改革——奴隶制到封建制
1、立封建,促统一
2、行汉化,促融合
3、固封建,促富强
二、近代变法改革——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制度
1、变法图强
2、政府自救
3、民主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变法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
1、经济恢复
2、过渡时期
3、全面建设
4、改革开放
5、深化改革
6、新时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的叙述,引发学生思
考:中国三次社会转型分别是什么,导入新课。
配图:
思考:中国三次社会
转型分别是什么?
学生通过
问题思考,
掌握本课
主要线索。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精练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解析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精练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选择题1.(2018·泰州中考)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2.(2019·改编题)如图所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一位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的结果应是()A.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实现了南北统一3.(2019·原创题)“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欧洲通过上千年探索,经历了黑暗中世纪才探索出来的政治文明,日本用短短数十年便收入囊中。
”材料中日本的“革新”指的是()A.伯里克利改革B.大化改新C.农奴制改革D.明治维新4.(2018·宿迁中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5.(2018·株洲中考)“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6.(2018·遂宁中考)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
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①技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资金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7.(2018·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PPT课件
瀛台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5)百日维新 ⑥影响: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 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 国人民的觉醒。
瀛台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6)失败原因 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 各省督抚大多持慈观禧望太态后度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 凯的身上,结果被袁袁世世凯凯出的卖出。卖 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 之心,却毫无实依权靠,一朕个就没是有一实个权傀的儡皇呀帝!” 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 终人散之时,广脱大离的群人众民,群缺众乏对改此革很基漠础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范仲淹(989-1052)
16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巩封建、促富强)
(3)王安石变法 ①目的:富国强兵 a.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 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 的同时开辟财源。 b.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 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巩封建、促富强)
(3)王安石变法 ②内容: 在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开辟财源)、军事 体制(兵农合一)等方面,制定和推行了一 系列政策和措施。
富国 措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 施 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军器监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命题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近几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少,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多,且多通过史料文献设置新情境,重点考查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影响等。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古代重要变法与改革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尤其要关注改革对社会转型、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生的影响。
(2)综合考查:该部分命题可能通过不同改革的比较或联系考查改革的内在关联性;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生活、民族交融、民生的影响。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关注民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革新意识。
一、主干知识整合: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能力提升:商鞅变法的核心及特点(1)核心内容:鼓励“耕战”和“法治”。
(2)封建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最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3)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4)严厉性:推行力度大,严刑峻法。
(5)有效性:实现了富国强兵,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彻底性: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4.明朝:张居正改革知识拓展: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国古代改革的原因和目的:(1)原因:①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目的:①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②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③克服封建统治危机;④实现富国强兵。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共24张ppt)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农 民积极性;
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为隋唐统 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
任务1-3:阅读教材P22-23,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 的知识,和阅读历史 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 √ √
G
时间轴
古代 商鞅 孝文帝王安石 张居正 戊戌 变法 改革 变法 改革 变法
近代
清末 民国 新政 改革
当代
完成
社会主义 成就
革命
曲折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建 促 挽危机
封汉 建化
学 披 探转 西 新 民变 法 衣 主制
度
曲完 折善 探制 索度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任务1-1:阅读教材P22和历史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任务1-4:阅读教材P23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 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政治腐败、国库亏空、 土地兼并严重
整肃吏治、裁剪开支
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
财政收入增加; 封建统治危机缓和。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 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言政治腐败 聿, 管监察的不行纠劾…… ——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 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在中国古代史上,改革变法和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屡见不鲜。
这些改革变法运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都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古代史上,中国历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主要事例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属于这一类情况,典型代表为秦国的商鞅变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封建社会内部的改革变法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这一时期的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例如西汉建立以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的政策调整以及清朝前期实行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另一类则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而进行的改革,这一类的主要事例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主要事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上述变法和改革有成有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古代史学习中,我们主要应注意掌握前三种类型的社会改革运动。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改革运动1、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为了增强实力,在争霸斗争中占据优势,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同时,这一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逐渐取代了公田,封建土地所有制日益确立。
面对这一变化,各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承认了这一变化,在改革中所推行的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渐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性 质
世 界 近 代 史
俄国 农奴 制改 革
为了巩固统 (1)自改革法令实施之日起,俄国农 治,缓和阶 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可以拥有自 级矛盾,增 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 强国家实力, 主不得再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 避免人民革 (2)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 命的发生, 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 1861年3月3 旁园地,但这些耕地在法律上仍然 日(俄历2月 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使用权; 19日),沙皇 (3)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 亚历山大二 用权,这种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世正式批准 称之为“赎买”; 并颁布了废 (4)为了控制这些农民,沙皇政府还 除奴隶制的 规定,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 法令。 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影响
性质
中 国 古 代 史
隋文帝 初步建 立通过 唐太宗时, 考试选 进士科逐 唐朝 拔人才 渐成为最 科举 的制度,重要的科 制改 隋炀帝 目;武则 革 时,设 天时,创 进士科,立殿试制 标志科 度。 举制正 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 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 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 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 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 续了1300多年,直到1905 年才被废除。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加 强了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国富,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特 权;(兵强) (4)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 建制度) (5)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影响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导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学习目标】1.以“中西政治制度”为主题,建构思维导图,说出各国在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表现。
2.回归课本,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史实。
3.交流分享疑惑,解读不同时期中西方制度的内涵,能举例说明中西方国家制度的多样性。
【体系建构】【重点问题过关】动口动手动脑,在问题下面的空白处边写关键词边强化记忆。
过关的问题,标注√。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政治制度有哪些?总结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①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制度密切结合,实行贵族政治;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⑤有继承性、延续性。
★特别提醒:先秦时期政治一般不能用:君主专制、专制集权、皇权至上、高度集权、中央集权等词描述.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内容(课本P3-4)和影响。
影响:(1)积极: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②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③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2)消极:①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②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③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3.两汉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课本P4-6,要对每项制度的内涵、作用落实到位)、趋势或规律性认识。
(教材帮P6知识点5)(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作用:①相权三分: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专题10中国古代、世界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提纲
专题10中国古代、世界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提纲专题六之中国古代、世界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班级姓名【中考考点】B.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理解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B.理解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C.运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识记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B.理解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A.识记通过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C.运用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C.运用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A.识记了解赫鲁晓夫,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知识梳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或革命一、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4、作用: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5、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2、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9月21日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大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国史专题知识点总结
中国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专题知识点总结一、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3.军功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专题:改革开放
专题:改革开放专题五:改革开放,回顾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XXXXXX1、改革中外改革及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改革开放、俄日改革、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2、开放开放促进社会进步,闭关导致社会落后。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及清朝闭关政策。
外交事业的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一)、商鞅变法1、目的: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公元前356年3、改革者:XXX;在位君主:XXX4、内容:①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特权;改革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地皮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同一怀抱衡。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地皮。
5、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同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XXX改革(1)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改革主要措施: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改为汉姓;④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研究汉族的礼法,尊崇XXX,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洋务运动1、配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
3、起止工夫:19世纪60年代—90年代4、代表人物及阶级派别:中央以XXX为代表,地方以XXX、XXX、左宗堂、XXX洞为代表。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的管辖
山南北地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元朝设宣政院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西藏为宣政院辖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设驻藏大臣 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长驻西藏, 和伊犁将军 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时,清政 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驻军设哨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上书言事;发展农、工、 农奴可以拥有自己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 的财产,可以自由选
家预算;废除八股,开办 择职业;农奴可以通
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 过赎买的方式获得
练新式军队
一块份地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革
民生政策 发展农、工、商业
解放农奴,让农奴赎 买土地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罗斯福新政
开始
开始于秦朝,秦朝丞相为三公之一,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终结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丞相,权分六部,彻底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制度类别
地方行政 管理制度 的演变
制度名称
内容与影响
分封制
即古书上说的“封建”一封邦建国 ,天子与诸侯分治天下。西周统治者将姬姓子弟、 功臣、先朝贵族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朝时分封制最为完善
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改革名称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 改革
日本大化改 新
洋务运动
彼得一世改 革
时间
公元前 356年
494年
646年
19世纪 60-90年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一、知识整合改革与变法贯穿于中外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衰征”;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近代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
其中重点要把握的是: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世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与变法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改革;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苏维埃政府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东欧、中国)等。
二、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专题二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与统治措施(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六、光武中兴
施政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 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七、王猛改革
氐族建立,逐渐强大并统一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 汉人王猛改革,缓和民族矛盾。
一、商鞅变法
(4)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 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李斯),作为通用文字颁 行全国。
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 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
交通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 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内容: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 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八、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措施:494年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实力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二 中国古代变法、改 革与统治措施
一、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②新兴地主阶级 势力增强,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
(2)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一、商鞅变法
(3)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 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 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地。
专题10 中国古代、世界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 提纲
专题六之中国古代、世界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班级姓名【中考考点】B.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理解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B.理解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C.运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识记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B.理解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A.识记通过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C.运用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C.运用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A.识记了解赫鲁晓夫,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知识梳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或革命一、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4、作用: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5、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2、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9月21日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大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失败原因:(1)维新派没有实力,又不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力的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考点提示1.商鞅变法2.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张居正改革复习线索线索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遭到破坏(2)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3)战争的需要:争夺土地和人口成为各诸侯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春秋时期变革(1)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2)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商鞅变法主要措施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政治:废分封,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特点商鞅变法是除旧布新、改变社会性质、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历史作用(1)增强了秦国国力,壮大了军事大量,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历史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线索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鲜卑族社会落后,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4、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内容:措施具体内容历史意义经济均田制时间:485年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A、对农民: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
B、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C、对历史进程:从经济角度,促进鲜卑族经济农耕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政治三长制内容:废宗主督护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A、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征发赋税和徭役。
B、国家真正控制地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矛盾。
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迁都洛阳原因:(1)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2)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难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4)洛阳的优势地位(黄河之南、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了可能。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概况:493年,以南伐为名,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494年迁都洛阳。
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影响后世城市建设C、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D、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文化风俗习惯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汉语,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影响:1、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历史潮流。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2、意义:(1)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经济恢复、繁荣,(2)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4)为统一奠定基础。
3、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线索三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三冗”现象(冗兵、冗官、冗费),进而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出现严重危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边境安全庆历新政没有改变北宋中期的社会现状主要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择优录取。
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评价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善结果: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深化探究一、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的异同点1.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的基础上进行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措施相似:都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实施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变法运动。
(5)结果和影响相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不同点(1)变法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变法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制,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二、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说明的问题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君主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封建社会内部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说明的问题(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三、古代变法改革的实质、类型和规律1.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
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改革产生的根本原因。
因此,改革的本质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不同程度的调整。
2.改革的类型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
3.改革的规律(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必然遇到阻力,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
(2)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改革有成败。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最高当权者的态度,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
典例透析1、阅读下列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主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请回答:(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解答(1)问时,要注意找到差异的项目,找出其改革的侧重点;(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多角度分析他们变法成败的原因,如从改革者自身、法令自身以及社会外部环境分析。
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________、________。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解析:在正确释读材料的基础上需高度准确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谈“目的”时,注意要从“民生”的角度。
参考答案: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
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分析题干中王安石的话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根据对四个备选项的理解,将兵法是军事方面的措施,可以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答案:D方法总结1.商鞅变法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要与今天“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要求联系起来,认识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