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的分期明代文学是指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今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北京,这276年间发生的文学现象。

在元代文学新变的基础上,明代文学的发展受到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呈现沉寂、曲折、突进等复杂的趋势,犹如波浪,低谷与高潮并存。

前期:1368—1521(洪武—正德)或者1368—1487(洪武—弘治),前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是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

后期:1522—1644(嘉靖—崇祯)或者1488—1644(正德—崇祯),后期的文学变革如狂飚突至,迅猛异常。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①洪武13年制造左臣相胡惟庸私通蒙古和日本案,胡被凌迟处死,持续十年,诛杀三万人。

洪武26年制造大将的蓝玉谋为不轨罪,蓝玉也被凌迟处死。

这两个案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英雄。

②废除实行了上千年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将军大政独揽于一身。

③至成宗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权力。

④还设立锦衣卫、东西厂,对群臣和百姓进行监视,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

2、思想文化上实行严格控制,对文人采取拉拢和高压双重手段。

①八股取士——要求士子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按照固定的程式、字数,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强化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向来有隐的权利,而朱元璋却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即可“诛其身而没其家”。

当时文人“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如高启因辞而被腰斩;苏州文人姚谟润、王谟被征不至而斩首抄家。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2、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

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

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

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

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

“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

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

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

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3、英雄传奇: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4、神魔小说:是明清小说的奇葩。

神魔小说者,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神魔小说主要有:《西游记》(吴承恩)、《封神演义》(许仲琳,一说陆西星)、《镜花缘》(李汝珍)、《绿野仙踪》(李百川)、《野叟曝言》(夏敬渠)、《女仙外史》(吕熊)、《三宝太监下西洋》(罗懋登)、《八仙全传》(无垢道人)、《三遂平妖传》(罗贯中)、《后西游记》(天花才子评点)、《西游补》(董说)。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 ,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古代文学明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明代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公安派: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被称为“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桐城派: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他早年编选神韵集,有意识地提倡神韵说,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到他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即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禛提倡神韵,自有他的道理;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王士禛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即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这种性情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所谓“字字古有,言言古无”,明确提倡写有我之境;以“吟咏性情”构成整体性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朝 名解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朝 名解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名词解释:1、茶陵派: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

理论主张:强调宗法杜甫。

重视诗法和声调。

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钅戈、邵宝、鲁铎。

李东阳以台阁忠臣身份在文坛有很高声望,他有着“轶宋窥唐”的主张。

2、台阁体: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特征: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

3、唐宋派: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流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理论主张:复古。

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

“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4、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影响最为突出。

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文学主张: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5、竟陵派:明代万历年间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因为二人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文学主张:他们的主张与竟陵派相比,有同有异。

6、三言二拍: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150万言。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二拍”: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

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

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8、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是指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明代文学特色是文风豪放,注重个性表达;清代文学特色是文风严谨,注重修辞技巧。

1. 明清文学: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的总称。

2. 总集:指收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文集,如明代冯梦龙的《唐伯虎点秋香总集》。

3. 诗词:指古代汉族文人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诗歌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袁宏道等。

4. 骈文:指长度和格律上有一定规定的文体,以七绝骈文和对仗工整为特点。

明代骈文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沈德潜等。

5. 戏曲:指戏剧性质的文学作品,有京剧、评剧、越剧等不同地方戏曲。

明代和清代戏曲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西华山》、《京剧曲谱》等。

6. 小说: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7. 诗话:指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和评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撰写的诗话,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袁宏道的《诗林广记》等。

8. 词曲: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或歌曲。

明清时期的词曲成就显著,代表作家有杨基、纳兰性德、杨慎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

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古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学科,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中涌现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明代,指的是1368年至1644年间的历史时期,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在明朝,文人士大夫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繁荣化的特点。

明代文学重视格调,注重写作风格的整饬和涵养,注重意境的构造和表现。

明代文学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指的是1644年至1912年间的历史时期,由满洲族建立的清朝统治。

清代文学继承了明代文学的传统,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清代文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既有承袭明代文学之微妙和瑰丽的风格,又有探索民族文化之奥秘和独特性的努力。

清代文学以诗、词、小说为主要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浓郁的社会氛围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文学史中,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多样,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代文学注重理性思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清代文学则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的探讨。

这种差异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迁,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范和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承袭了古代文学的传统和精髓,又勇于创新和突破,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是古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明代文学注重格调的整饬和意境的表现,而清代文学则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的探讨。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 明代

中国古代文学 明代
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二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
第七编
四、刘基
• (一)生平 •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 元末进士,官至浙东行省 郎中,后受排斥去官归里。 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 元璋征召,深受倚重,成 为开国功臣之一。 • 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二)文学成就
• 为文主张“明道”,讲求“体格严 正”。和宋濂同样,也是继承了元代文 章的传统。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 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 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 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 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 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 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 如盖矣。
第一章 明代诗文
• 第一节 明代前期诗文 • 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 • 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 一、 高启
• (一)生平 • 高启(1336——1374),字季 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 苏州)人。 •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 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 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 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 案腰斩于南京。
• 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 • 青衫黄帽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
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
• 一、前七子
• (一)释义 •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

古代文学四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四明代文学

名词解释一.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台阁体所谓“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

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三.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

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四.前七子:所谓“前七子”,是指明中叶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成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组成的一个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复古,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希望借助复古手段达到文学变革的目的。

五.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文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

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六.唐宋派:(必考)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注重文以明道的传统。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七.“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八.“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九.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名词解释明

名词解释明

明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从成祖到英宗,几十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三杨,即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针对台阁体卑冗萎弱、肤浅工巧的诗风,他们主张性情,反模仿,推崇李杜,强调法度声调。

但因李东阳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多不出馆阁、宫廷生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茶陵诗派对台阁体文风是有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影响。

3、前七子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以何、李为代表。

《明史·文苑二·李梦阳传》云:“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

梦阳独讥其萎弱。

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子。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故世称“前七子”。

前七子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都鄙视自西汉以后的所有散文和中唐以后的所有诗歌。

其主张为当时许多文人所接受,形成了影响广泛地复古运动。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名称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诗文复古,而影响又过之,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续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六卷——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六卷——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六弹——明代文学明代文学“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廷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以来,后世仿效者众多,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章回体小说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就是章回体小说,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

这类小说段落整齐,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便于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都是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的成就最大,高启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诗多反映战乱的生活,以及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散发着浓烈的个性化气息。

杨基也是一位在明初诗坛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诗多反映自己的生活际遇,诗风艳丽纤巧。

张羽的诗神思凝练,朴实含华。

徐贲的诗律法谨严,情喻幽深,于三家别为一格,有《四杰集》传世。

台阁体指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诗体,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风格雍容典雅,粉饰太平。

它的出现,体现了洪武朝以后较长一段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但它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故而从李东阳的“茶陵派”到“前后七子”都以实际创作和诗歌理论反对“台阁体”。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明清文学指的是明朝和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及其相关文学活动。

它包括了各类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明清文学继承了宋元文学的传统,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

下面是对明清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词:诗和词是明清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也是古代文学的继续。

诗的表达方式简练、抒情,注重音韵、节奏和意境的构建;词则较为流畅、抒情,多用于写爱情和感情。

诗人如杨慎、杨宪益、吴文英等在明代,袁枚、袁钟、纳兰性德等在清代,都有独立的创作和成就。

2. 散文:明清散文,以文人观点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进行叙述和思考,体裁较为自由灵活。

明代的散文以杨慎为代表,杨慎的散文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传统,他的代表作《五柳先生传》受到了后世的广泛推崇。

清代的散文则以袁枚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黄粱梦》、《云谷寺》等展现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3. 小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鼎盛时期,其中主要包括完形小说和章回小说两大流派。

完形小说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李贽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通过一系列具有寓意的故事来进行批判和讽刺;章回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则将故事安排在一定的章回次序中,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4.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活动极为繁荣,有文人雅集和民间戏曲两个方面。

文人雅集戏曲主要是士人间的供玩娱乐,以典故、文学成语为材料进行创作演出;民间戏曲则更注重故事情节和表演技巧,包括了京剧、评剧、越剧、梨园戏等各种剧种。

5. 诗词鉴赏和理论:明清时期诗词的创作和鉴赏蓬勃发展,兴起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和鉴赏家。

如明代的杨影和和清代的孔尚任等,他们的理论和鉴赏活动使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总之,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唐宋文化的传统,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

在诗词、散文、小说和戏曲等领域,明清文学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和人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Mingdai wenxue明代文学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

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

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而形成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使大部分地区陷入战火之中。

这种局面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知识分子和作家,有的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有的因“避兵”而浪迹天涯,这就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生活体验。

在这些作家群中,刘基和宋濂是受朱元璋征召而参加起义军的著名文人,传说施耐庵是张士诚义军中的人物,罗贯中则是因“遭时多故”而奔走湖海的作家。

因此,罗贯中和施耐庵能够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三国、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写成《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巨著。

《三国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展现出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

作者描写的斗争场面,千变万化,各具特点,显露出独到的艺术匠心。

和《三国志演义》表现的对象不同,《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农民战争的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全书着力歌颂了众多的起义英雄,不少英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的创作成功,对后来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大量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诗文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弊病、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作品。

比如,刘基的一些诗歌和散文就有这一特点。

刘基、宋濂、高启是这时期重要的诗文作家,他们的创作,有的以传记取胜,有的以寓言见长,有的善于驾驭五古,有的善于采用歌行,都取得一定的成就。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2、“一人永占”。

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

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4、《绿牡丹》。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

本书叙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

全剧以绿牡丹为中心,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展露他们的绝世才华,并且使他们因此而心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也让柳希潜、车本高丑态百出,受尽奚落。

5、“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30、“脂评本”所谓脂批本,指在小说上留有作者的的亲友脂砚斋等人批语的本子。

这类本子的书名通常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些本子都是作者原作的八十回本,一开始以抄本的方式流传的。

脂批本发现于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数十年间络续发现十余种,最重要的本子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

由于“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7、《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9、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

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6、“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23、格调说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抑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格高、调响”,更有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恪守“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创作原则。

24、肌理说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是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变通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25、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

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2、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

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

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

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

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

“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

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

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

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3、英雄传奇: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4、神魔小说:是明清小说的奇葩。

神魔小说者,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神魔小说主要有:《西游记》(吴承恩)、《封神演义》(许仲琳,一说陆西星)、《镜花缘》(李汝珍)、《绿野仙踪》(李百川)、《野叟曝言》(夏敬渠)、《女仙外史》(吕熊)、《三宝太监下西洋》(罗懋登)、《八仙全传》(无垢道人)、《三遂平妖传》(罗贯中)、《后西游记》(天花才子评点)、《西游补》(董说)。

5、世情小说: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特点的一类小说。

小说涉及世情,可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

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者中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的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6、拟话本: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与话本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这种文学形式主要繁荣于宋朝。

7、三言二拍:是明代话本小说集。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8、《今古奇观》:是一部从“三言”“二拍”里选出来的话本集。

一名《喻世明言二刻》。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选集。

题“姑苏抱瓮老人辑”。

其姓名不可考。

四十篇。

均选自“三言二拍”中明人的作品,选录较精,并在文字上略有修改。

自崇祯年间成书以来广为流传,影响较大。

9、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

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10、昆山腔:明清戏曲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被称为“四大声腔”。

本来昆山腔在昆山、苏州一代流行,由于魏良辅、梁辰鱼对戏曲的改革,昆山腔脱颖而出扩展到浙江后传至湖南,成为湘昆;传入河北高阳等地,发展成为北昆,具有粗犷雄浑的特点;有些保留在地方戏中。

从而出现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改革后的昆山腔因为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处,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在演唱上,极讲究平上去入、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等;二是在旋律上,显示出的是悠远流畅、舒缓细腻,总体上构成了昆山腔的清丽婉转、精致纤巧,声音像在水中打磨过的一样,又成为“水磨腔”。

梁辰鱼把音乐革新成果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注重运用音乐塑造形象,使昆山腔达到了戏曲音乐上一个空前的高度。

《浣沙记》。

11、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12、汤、沈之争: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

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13、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14、茶陵派: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

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

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

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15、前后七子: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学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它们形成一种有力的精神上的连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

这样在哲学思想上就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运动,在文学上出现了“前七子”复古运动。

它们同时并起,显然要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
使哲学思想和文学更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嘉靖、万历间,外患更甚,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尖锐化,明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不堪。

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重复着“前七子”的错误道路。

16、唐宋派: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17、公安派:公安派是以公安人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抨击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文随时变,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8、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

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

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

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

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