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CO硫酸烷基化工艺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page 3
率有直接影响。酸浓度为 95%~ 96% 时最为 适宜, 在此浓度下, 硫酸的催化作 用最佳, 最 有利于烷基化主反应的进行, 烷基化油的质 量和收率都较高; 低浓度酸 将促进副反应, 增 加酸耗并降低烷基化油辛烷值。 因为较低的 硫酸浓度会使硫酸的 催化作用变差, 使部分 烯烃和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酯。 硫酸酯溶于硫 酸中, 又降低了 硫酸浓度, 导致了酸耗急剧增 加, 并且降低了烷基化油产率; 另一方面, 较 低的硫 酸浓度, 使烯烃聚合的副反应加剧, 增 加了产品中的重质组分, 降低了烷基化油辛 烷值。 当酸浓度由 94% 降到 89% 时, 烷基化 油的马达法辛烷值可降低 118 个单位 , 烷基 化油的干点可由 189℃上升到 204℃。 当硫酸 浓度低于 88% 时, 硫酸迅速 被稀释, 此时无 论向系统内补加多少新酸, 酸浓度都会无可 逆转地变稀。 为保证烷 基化油质量, 又不致使 综上所述, 该工艺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反 应器并进行了取热方式、 酸循环等方面的改 进, 改善了反应操作条件, 抑制了 烷基化副反 应的发生, 提高了烷基化油质量和收率, 其产 品质量、 收率、 酸耗等 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的 硫酸烷基化工艺; 所以, STRA TCO 硫酸烷 基化流出物致冷工 艺比较先进, 操作平稳, 反 应系统操作方便, 分馏系统操作弹性大, 大大 提高了生 产中的自动化程度, 降低了职工劳 动强度; 而且由于流出物精制过程和原料脱 水工 艺的改进, 降低了酸耗, 提高了产品收 率。 对循环水系统排放阀的改进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合理用水、 节约 用水对保持生态平衡, 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有着重要的 意义。 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循环水排放阀, 在正常生产中, 大都处于关闭 状态。 现在在用 的排放阀, 因远离设备、 管道, 在冬季若不将这些阀打开防冻, 则 一旦阀门冻裂, 就会影响 到装置的安全生产; 若将这些阀门打开防冻, 又会浪费大量 的水。 几年来, 作者根据现场实 践, 自制了一种简单、紧凑的排放阀, 焊接在尿素 水冷设备、管道上。这种排放阀紧靠设备、 管道 ( 30mm ) , 冬季勿需打开防冻, 省 去了防冻检查, 还节约了大量的水。 循环水系统的排放阀石化系统有成千上万个, 若 将所有的循环水排放阀进行改进, 冬季 ( 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 王 功) 防冻期 间的节水量是相当可观的。 1
page 2
, 硫酸的 粘度会随之增加, 不利于烯烃分子向酸相的 扩散与酸烃乳化液的生成, 烯 烃之间迭合的 副反应也会随之增加, 影响烷基化油的收率 和质量, 而且还会增加搅 拌机的动力消耗。 如 果反应温度过高, 虽然有助于均匀酸烃乳化 液的生成, 但也加 剧了副反应。 当反应温度上 升到 15~ 20℃时, 烯烃聚合成胶状物, 导致 酸耗急剧 增加, 烷基化油质量和收率下降。 因 此, 理想的反应温度应控制在 4 10℃。 ~ 312 异丁烷浓度 因此, 在硫酸烷基化反应中, 较高的异丁烷 浓度不仅有利于烯烃进入酸相参加 反应, 还 抑制了副反应。 图 1 为反应流出物中异丁烷 浓度与烷基化油辛烷值关系 图。 它表明烷基 化油辛烷值随反应流出物中异丁烷浓度的增 加而递增。 流出物中 异丁烷浓度的提高, 可 通过调节循环异丁烷量和纯度来实现。 但异 丁烷浓度过高, 会增大动力消耗。 实际生产 中, 反应进料中异丁烷与烯烃比率为 8 10 ~ ∶1, 反 应流出物中异丁烷在烃相中的体积含 量为 62%~ 70% , 此时反应效果最佳, 又不 致 增加动力消耗。 异丁烷浓度一般以反应器进料中异丁烷 与烯烃比率和反应流出物中异丁烷含量来表 示。 提高异丁烷浓度能减少副反应 和降低酸 耗, 提高产品的辛烷值和产率。 根据以上烷基化反应式, 其化学平衡常 数 为: 〔 8H 18 〕 C 〔 4H 10 〕〔 4H 8 〕 C C 当温度、 压力一定时, K 为恒值 。 在烷 基化反应过程中, 反应温度、压力保持恒定, K= 图 1 异丁烷浓度与辛烷值关系图 烯烃进料也稳定。 按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 增 大异丁烷浓度, 化学平衡向右移 动, 有利于 烷基化主反应的进行。 因此, 只有保持较高 的异丁烷浓度, 才有利于烷 基化油的生成。 生产中以保持较高的异丁烷浓度来扩大 异丁烷与酸相的接触面, 使 烯烃分子充分均 匀扩散到异丁烷分子中。 如果异丁烷不足, 烯 烃分散不均匀, 在硫 酸的催化作用下, 烯烃 之间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二聚体。 二聚体继续 与烯烃聚合生成 三聚体等多聚物, 形成大分 子的烷烃, 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收率; 而且 由于烯烃不 能在酸和异丁烷形成的相中均匀 分散, 硫酸与烯烃加成生成酸性的硫酸氢乙 酯和中 性的硫酸二乙酯, 增加了硫酸的消耗。 系统中正丁烷的累积, 对异丁烷纯度影 响很大, 从而影响烷基化油的质量和收 率。 正 丁烷在烷基化反应中不参与化学反应, 它是 异丁烷的稀释剂, 降低了异丁烷 纯度。 正丁烷 随循环异丁烷进入反应器, 和异丁烷一起共 图 2 正丁烷浓度与干点关系 第 2 期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13 同与硫酸和烯烃接触, 减少了烯烃同硫酸和 异丁烷相接触的机会, 使一些烯烃 进行迭合 反应, 而不与异丁烷反应, 降低了烷基化油 的质量和收率。 由于正丁烷的 存在降低了反 应流出物中异丁烷含量。 图 2 为反应流出物 中正丁烷含量对烷基化 油干点影响的关系 图。 为降低流出物中正丁烷含量, 必须从分 馏塔的正丁烷侧线抽 出除去不参与化学反应 的正丁烷, 才能实现生产条件的优化。 313 酸浓度与酸烃比 酸耗太高, 我们控制反应酸浓度 90% 左右。 酸烃比是烷基化反应中的一个重要 参 数, 它直接影响着烷基化反应效果的好坏。 酸 烃比为酸循环量与烃的总进料比值 , 它表示 烷基化过程中酸与烃的分散状态。 若酸烃体 积比> 1, 则反应器内酸为连 续相, 烃为分散 相, 烃分散到硫酸中, 形成酸包油状态; 若 酸烃比< 1, 则反应器内 烃为连续相, 酸为分 散相, 形成油包酸, 此时反应效果变差, 使 反应器中烯烃占优 势, 缺乏足够的异丁烷, 从 而促进烯烃聚合。 理论上酸过量有利于提高 产品质量, 但生产中由于反应温度较低, 酸 粘度较大, 过量酸需消耗大量能量, 因此生 产上一 般控制酸烃比为 111∶1 左右。 4 结束语 硫酸浓度的高低, 对烷基化油质量和收
page 1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11 的酸循环借助上升管和下降管中物流的比重 差自然循环。 烷基化反应过程由反 应物自烃相向酸相 的传质所控制。 在硫酸法烷基化过程中, 由于 硫酸催化剂的高粘 度、 高密度、 高表面张力和 异丁烷在硫酸中的低溶解性, 突出了该工艺 过程的化 学反应与分子扩散的矛盾, 微观混 合状态直接影响着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和收 率, 因 此对酸烃混合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反 应过程中, 不互溶的酸烃 ( 反应物) 应充分 混合, 以稀释烯烃防止局部浓度过高, 并尽 量扩大异丁烷与酸相的接触面, 抑制烷基 化 副反应的产生。 反应完毕后, 酸烃 ( 反应产 物) 沉降物应快速分离, 以保持酸 烃两相中 异丁烷浓度, 卧式偏心反应器的结构的循环 系统, 使酸烃两相混合分布均 匀, 并且混合 比例可调, 较好地满足了硫酸烷基化反应对 酸烃两相接触的技术要求 。 在卧式偏心反应器中, 酸烃两相间保持 着反复地剧烈接触, 形成一个较大的相接 触 面, 增加了异丁烷向酸催化剂的传质区域, 使 酸相内反应消耗了的异丁烷能得到 及时补 充。 酸烃混合均匀以及在沉降器中酸烃两相 的快速分离, 抑制了副反应的发 生。 反应放 出的热量被反应器内的管束及时取走, 这样 可控制一个较低的反应温度 , 且分布均匀。 所 有这些条件, 保障了产品烷基化油的质量, 并 实现高收率和低能 耗。 212 采用反应流出物致冷工艺 分子比。 流出物致冷工艺使反应器内保持最 高的异丁烷浓度, 在搅拌器的搅拌 作用下, 提 高了管束的传热效果, 使整个反应器内温度 保持均匀, 有利于烷基化主 反应的进行。 213 反应流出物采用浓硫酸洗及碱水洗 214 分馏系统采用单塔产品分馏 正常生产中, 反应部分来的反应流出物 夹带少量酸及烯烃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 酸 酯。 这些酯类如不加以脱除, 将在下游的脱 异丁烷塔分解放出 SO 2 ( 在高温条 件下) , 遇 到水分, 则会严重腐蚀设备, 并导致脱异丁 烷塔的重沸器结垢。 STRA TCO 工艺对反应流出物采用浓 酸洗及碱水洗的精制流程, 同时在这些设备 中设置了 静电沉降器。 这种精制流程同我厂 前套烷基化装置的碱洗、 水洗工艺相比, 能 更 有效地脱除引起下游系统腐蚀和结垢的硫 酸酯。 反应流出物首先与新酸混合进入酸 洗静 电沉降器。 硫酸酯属于极性分子, 硫酸属于 极性溶剂。 极性分子溶于极性溶 剂中, 吸收 了反应产物中绝大部分硫酸酯的浓硫酸从沉 降器底部连续排出进入反应 器。 硫酸酯是反 应的中间产物, 进入反应器后又继续参与烷 基化反应, 提高了烷基 化油收率。 经酸洗沉 降后的反应流出物携带极微量的硫酸酯和硫 酸进入碱洗电沉降 器。 电沉降器的作用在于 使极微小的极性颗粒凝聚沉降。 经酸洗、 碱 水洗的反应 流出物较好地脱除了硫酸酯, 避 免了对下游设备的腐蚀。 反应流出物致冷是 STRA TCO 工艺的 另一特点。 反应流出物中液相异丁烷的一部 分 ( 包括丙烷和正丁烷) 在反应 器冷却管束 中降压闪蒸, 吸收烷基化反应热量, 以达到 控制反应温度的目的。 反应 流出物在闪蒸罐 中气液分离后, 气相进入致冷压缩机, 经压 缩机压缩、 冷凝后再循 环回反应器。 致冷剂 进入反应器使反应器内异丁烷的量增加了约 一倍, 提高了反应 器内循环异丁烷与烯烃的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反应器且连续排出 90% 浓度的废酸, 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控制 , 反 应过程中不生成重质油, 故可使产品在一个 塔中完成轻组分 ( 异丁烷) 和重组 分 ( 烷基化 油) 的分离。 实际生产中, 只要反应条件控制 适当, 烷基化油的干点 基本上在 190 200℃。 ~ 3 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311 反应温度 112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995 年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反应式为: C 4H 10 + C 4H 8 H 2SO 4 C 8H 18 + Q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降低温度, 有利于烷 基化油的生成。但如温度低于 4℃时
本文由pcuii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 查看。 110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995 年 STRA TCO 硫酸烷基化工艺 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厉建伦 ( 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 淄博, 255434)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胜利炼油厂引进的 STRA TCO 硝酸烷基化装置的工艺技术 特点, 并分析了影响 硫酸烷基化反应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最佳反应操作条件、 降低酸 耗、 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和途径。 1 前 言 能量还使得酸、 烃有较大的接触界面, 进料中 的烯烃能在酸乳化液中迅速分散 。 反应器的 这些结构特点, 有利于提高烷基化油收率和 质量。 卧式偏心反应器与 高位酸沉降器构成乳 化液循环是 STRA TCO 技术的核心部分, 与 泵抽送的酸循环相 比, 改善了反应条件。 新 鲜酸进入酸循环管随循环酸与混有致冷剂的 烯烃进料, 各 自在叶轮入口处进入反应器, 经 入口喷嘴立即被旋转着的叶轮吸入而使酸烃 呈乳化 状态, 并快速离开叶轮。 此时, 反应 原料与催化剂 (H 2 SO 4 ) 受喷嘴和叶轮的强 烈 切割和激烈搅拌, 在反应器入口即被充分混 合, 加速了烷基化反应, 生成烷基化 油。 反 应产物 ( 含 iC 0 ) 经上升管进入酸沉降器进行 4 酸烃分离, 这样经反应 器和沉降器之间的上 升管和下降管, 乳化液同时在这二者之间循 环。 进入沉降器的 乳化液分离出反应产物烃 相, 在酸相没有完全沉降之前通过下降管被 叶轮的搅拌作 用所吸引, 迅速返回到反应器。 调节下降管上的酸循环阀门可以有效地改变 酸循环 速率, 控制其在沉降器内的停留时间, 抑制因酸相沉积而发生的副反应。 以一定速 度转动着的叶轮还促进了液体的高速流动, 强化了管束的传热效果, 反应—沉降系统 中 硫酸烷基化工艺是以石油液化气 C 4 馏 份为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份的炼油 工 艺。 我厂原 415 ×10 t a 硫酸烷基化装置已 投产 20 多年, 工艺落后, 设备陈 旧, 消耗高, 4 产率低, 迫切需要技术改造。 为满足汽油改 质的需要, 我们建设了一套具有世 界先进工 艺水平的 6 ×10 t a 硫酸烷基化装置。 该装 置系美国 STRA TCO 公司专 利技术—— 流 4 出物致冷工艺。 于 1992 年 11 月 5 日正式投 便、 产品质量高等明显优点。
2 装置工艺技术特点 料并转入试生产。 它具有工艺简单、 操作方 该工艺与国内现有的硫酸烷基化工艺相 比具有以下特点。 收稿日期: 1994- 10- 22; 修改稿收到日期: 1995- 04- 18。 211 采用了 STRA TCO 卧式偏心高效反应 器 采用 STRA TCO 反应器是这种工艺的 主要特点。 该反应器装有一个大功率的搅拌 器和内循环夹套, 用以完成酸、 烃乳化液的混 合和循环。 反应器中设有 910m 的冷却管 2 束, 通过反应流出物闪蒸取走反应热。 由于反 应器内部循环流率很高, 有利于 热量扩散, 从 而使各点反应温度保持均匀。 搅拌器较高的 第 2 期
率有直接影响。酸浓度为 95%~ 96% 时最为 适宜, 在此浓度下, 硫酸的催化作 用最佳, 最 有利于烷基化主反应的进行, 烷基化油的质 量和收率都较高; 低浓度酸 将促进副反应, 增 加酸耗并降低烷基化油辛烷值。 因为较低的 硫酸浓度会使硫酸的 催化作用变差, 使部分 烯烃和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酯。 硫酸酯溶于硫 酸中, 又降低了 硫酸浓度, 导致了酸耗急剧增 加, 并且降低了烷基化油产率; 另一方面, 较 低的硫 酸浓度, 使烯烃聚合的副反应加剧, 增 加了产品中的重质组分, 降低了烷基化油辛 烷值。 当酸浓度由 94% 降到 89% 时, 烷基化 油的马达法辛烷值可降低 118 个单位 , 烷基 化油的干点可由 189℃上升到 204℃。 当硫酸 浓度低于 88% 时, 硫酸迅速 被稀释, 此时无 论向系统内补加多少新酸, 酸浓度都会无可 逆转地变稀。 为保证烷 基化油质量, 又不致使 综上所述, 该工艺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反 应器并进行了取热方式、 酸循环等方面的改 进, 改善了反应操作条件, 抑制了 烷基化副反 应的发生, 提高了烷基化油质量和收率, 其产 品质量、 收率、 酸耗等 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的 硫酸烷基化工艺; 所以, STRA TCO 硫酸烷 基化流出物致冷工 艺比较先进, 操作平稳, 反 应系统操作方便, 分馏系统操作弹性大, 大大 提高了生 产中的自动化程度, 降低了职工劳 动强度; 而且由于流出物精制过程和原料脱 水工 艺的改进, 降低了酸耗, 提高了产品收 率。 对循环水系统排放阀的改进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合理用水、 节约 用水对保持生态平衡, 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有着重要的 意义。 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循环水排放阀, 在正常生产中, 大都处于关闭 状态。 现在在用 的排放阀, 因远离设备、 管道, 在冬季若不将这些阀打开防冻, 则 一旦阀门冻裂, 就会影响 到装置的安全生产; 若将这些阀门打开防冻, 又会浪费大量 的水。 几年来, 作者根据现场实 践, 自制了一种简单、紧凑的排放阀, 焊接在尿素 水冷设备、管道上。这种排放阀紧靠设备、 管道 ( 30mm ) , 冬季勿需打开防冻, 省 去了防冻检查, 还节约了大量的水。 循环水系统的排放阀石化系统有成千上万个, 若 将所有的循环水排放阀进行改进, 冬季 ( 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 王 功) 防冻期 间的节水量是相当可观的。 1
page 2
, 硫酸的 粘度会随之增加, 不利于烯烃分子向酸相的 扩散与酸烃乳化液的生成, 烯 烃之间迭合的 副反应也会随之增加, 影响烷基化油的收率 和质量, 而且还会增加搅 拌机的动力消耗。 如 果反应温度过高, 虽然有助于均匀酸烃乳化 液的生成, 但也加 剧了副反应。 当反应温度上 升到 15~ 20℃时, 烯烃聚合成胶状物, 导致 酸耗急剧 增加, 烷基化油质量和收率下降。 因 此, 理想的反应温度应控制在 4 10℃。 ~ 312 异丁烷浓度 因此, 在硫酸烷基化反应中, 较高的异丁烷 浓度不仅有利于烯烃进入酸相参加 反应, 还 抑制了副反应。 图 1 为反应流出物中异丁烷 浓度与烷基化油辛烷值关系 图。 它表明烷基 化油辛烷值随反应流出物中异丁烷浓度的增 加而递增。 流出物中 异丁烷浓度的提高, 可 通过调节循环异丁烷量和纯度来实现。 但异 丁烷浓度过高, 会增大动力消耗。 实际生产 中, 反应进料中异丁烷与烯烃比率为 8 10 ~ ∶1, 反 应流出物中异丁烷在烃相中的体积含 量为 62%~ 70% , 此时反应效果最佳, 又不 致 增加动力消耗。 异丁烷浓度一般以反应器进料中异丁烷 与烯烃比率和反应流出物中异丁烷含量来表 示。 提高异丁烷浓度能减少副反应 和降低酸 耗, 提高产品的辛烷值和产率。 根据以上烷基化反应式, 其化学平衡常 数 为: 〔 8H 18 〕 C 〔 4H 10 〕〔 4H 8 〕 C C 当温度、 压力一定时, K 为恒值 。 在烷 基化反应过程中, 反应温度、压力保持恒定, K= 图 1 异丁烷浓度与辛烷值关系图 烯烃进料也稳定。 按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 增 大异丁烷浓度, 化学平衡向右移 动, 有利于 烷基化主反应的进行。 因此, 只有保持较高 的异丁烷浓度, 才有利于烷 基化油的生成。 生产中以保持较高的异丁烷浓度来扩大 异丁烷与酸相的接触面, 使 烯烃分子充分均 匀扩散到异丁烷分子中。 如果异丁烷不足, 烯 烃分散不均匀, 在硫 酸的催化作用下, 烯烃 之间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二聚体。 二聚体继续 与烯烃聚合生成 三聚体等多聚物, 形成大分 子的烷烃, 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收率; 而且 由于烯烃不 能在酸和异丁烷形成的相中均匀 分散, 硫酸与烯烃加成生成酸性的硫酸氢乙 酯和中 性的硫酸二乙酯, 增加了硫酸的消耗。 系统中正丁烷的累积, 对异丁烷纯度影 响很大, 从而影响烷基化油的质量和收 率。 正 丁烷在烷基化反应中不参与化学反应, 它是 异丁烷的稀释剂, 降低了异丁烷 纯度。 正丁烷 随循环异丁烷进入反应器, 和异丁烷一起共 图 2 正丁烷浓度与干点关系 第 2 期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13 同与硫酸和烯烃接触, 减少了烯烃同硫酸和 异丁烷相接触的机会, 使一些烯烃 进行迭合 反应, 而不与异丁烷反应, 降低了烷基化油 的质量和收率。 由于正丁烷的 存在降低了反 应流出物中异丁烷含量。 图 2 为反应流出物 中正丁烷含量对烷基化 油干点影响的关系 图。 为降低流出物中正丁烷含量, 必须从分 馏塔的正丁烷侧线抽 出除去不参与化学反应 的正丁烷, 才能实现生产条件的优化。 313 酸浓度与酸烃比 酸耗太高, 我们控制反应酸浓度 90% 左右。 酸烃比是烷基化反应中的一个重要 参 数, 它直接影响着烷基化反应效果的好坏。 酸 烃比为酸循环量与烃的总进料比值 , 它表示 烷基化过程中酸与烃的分散状态。 若酸烃体 积比> 1, 则反应器内酸为连 续相, 烃为分散 相, 烃分散到硫酸中, 形成酸包油状态; 若 酸烃比< 1, 则反应器内 烃为连续相, 酸为分 散相, 形成油包酸, 此时反应效果变差, 使 反应器中烯烃占优 势, 缺乏足够的异丁烷, 从 而促进烯烃聚合。 理论上酸过量有利于提高 产品质量, 但生产中由于反应温度较低, 酸 粘度较大, 过量酸需消耗大量能量, 因此生 产上一 般控制酸烃比为 111∶1 左右。 4 结束语 硫酸浓度的高低, 对烷基化油质量和收
page 1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11 的酸循环借助上升管和下降管中物流的比重 差自然循环。 烷基化反应过程由反 应物自烃相向酸相 的传质所控制。 在硫酸法烷基化过程中, 由于 硫酸催化剂的高粘 度、 高密度、 高表面张力和 异丁烷在硫酸中的低溶解性, 突出了该工艺 过程的化 学反应与分子扩散的矛盾, 微观混 合状态直接影响着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和收 率, 因 此对酸烃混合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反 应过程中, 不互溶的酸烃 ( 反应物) 应充分 混合, 以稀释烯烃防止局部浓度过高, 并尽 量扩大异丁烷与酸相的接触面, 抑制烷基 化 副反应的产生。 反应完毕后, 酸烃 ( 反应产 物) 沉降物应快速分离, 以保持酸 烃两相中 异丁烷浓度, 卧式偏心反应器的结构的循环 系统, 使酸烃两相混合分布均 匀, 并且混合 比例可调, 较好地满足了硫酸烷基化反应对 酸烃两相接触的技术要求 。 在卧式偏心反应器中, 酸烃两相间保持 着反复地剧烈接触, 形成一个较大的相接 触 面, 增加了异丁烷向酸催化剂的传质区域, 使 酸相内反应消耗了的异丁烷能得到 及时补 充。 酸烃混合均匀以及在沉降器中酸烃两相 的快速分离, 抑制了副反应的发 生。 反应放 出的热量被反应器内的管束及时取走, 这样 可控制一个较低的反应温度 , 且分布均匀。 所 有这些条件, 保障了产品烷基化油的质量, 并 实现高收率和低能 耗。 212 采用反应流出物致冷工艺 分子比。 流出物致冷工艺使反应器内保持最 高的异丁烷浓度, 在搅拌器的搅拌 作用下, 提 高了管束的传热效果, 使整个反应器内温度 保持均匀, 有利于烷基化主 反应的进行。 213 反应流出物采用浓硫酸洗及碱水洗 214 分馏系统采用单塔产品分馏 正常生产中, 反应部分来的反应流出物 夹带少量酸及烯烃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 酸 酯。 这些酯类如不加以脱除, 将在下游的脱 异丁烷塔分解放出 SO 2 ( 在高温条 件下) , 遇 到水分, 则会严重腐蚀设备, 并导致脱异丁 烷塔的重沸器结垢。 STRA TCO 工艺对反应流出物采用浓 酸洗及碱水洗的精制流程, 同时在这些设备 中设置了 静电沉降器。 这种精制流程同我厂 前套烷基化装置的碱洗、 水洗工艺相比, 能 更 有效地脱除引起下游系统腐蚀和结垢的硫 酸酯。 反应流出物首先与新酸混合进入酸 洗静 电沉降器。 硫酸酯属于极性分子, 硫酸属于 极性溶剂。 极性分子溶于极性溶 剂中, 吸收 了反应产物中绝大部分硫酸酯的浓硫酸从沉 降器底部连续排出进入反应 器。 硫酸酯是反 应的中间产物, 进入反应器后又继续参与烷 基化反应, 提高了烷基 化油收率。 经酸洗沉 降后的反应流出物携带极微量的硫酸酯和硫 酸进入碱洗电沉降 器。 电沉降器的作用在于 使极微小的极性颗粒凝聚沉降。 经酸洗、 碱 水洗的反应 流出物较好地脱除了硫酸酯, 避 免了对下游设备的腐蚀。 反应流出物致冷是 STRA TCO 工艺的 另一特点。 反应流出物中液相异丁烷的一部 分 ( 包括丙烷和正丁烷) 在反应 器冷却管束 中降压闪蒸, 吸收烷基化反应热量, 以达到 控制反应温度的目的。 反应 流出物在闪蒸罐 中气液分离后, 气相进入致冷压缩机, 经压 缩机压缩、 冷凝后再循 环回反应器。 致冷剂 进入反应器使反应器内异丁烷的量增加了约 一倍, 提高了反应 器内循环异丁烷与烯烃的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反应器且连续排出 90% 浓度的废酸, 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控制 , 反 应过程中不生成重质油, 故可使产品在一个 塔中完成轻组分 ( 异丁烷) 和重组 分 ( 烷基化 油) 的分离。 实际生产中, 只要反应条件控制 适当, 烷基化油的干点 基本上在 190 200℃。 ~ 3 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311 反应温度 112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995 年 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反应式为: C 4H 10 + C 4H 8 H 2SO 4 C 8H 18 + Q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降低温度, 有利于烷 基化油的生成。但如温度低于 4℃时
本文由pcuii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 查看。 110 齐 鲁 石 油 化 工 1995 年 STRA TCO 硫酸烷基化工艺 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厉建伦 ( 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 淄博, 255434)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胜利炼油厂引进的 STRA TCO 硝酸烷基化装置的工艺技术 特点, 并分析了影响 硫酸烷基化反应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最佳反应操作条件、 降低酸 耗、 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和途径。 1 前 言 能量还使得酸、 烃有较大的接触界面, 进料中 的烯烃能在酸乳化液中迅速分散 。 反应器的 这些结构特点, 有利于提高烷基化油收率和 质量。 卧式偏心反应器与 高位酸沉降器构成乳 化液循环是 STRA TCO 技术的核心部分, 与 泵抽送的酸循环相 比, 改善了反应条件。 新 鲜酸进入酸循环管随循环酸与混有致冷剂的 烯烃进料, 各 自在叶轮入口处进入反应器, 经 入口喷嘴立即被旋转着的叶轮吸入而使酸烃 呈乳化 状态, 并快速离开叶轮。 此时, 反应 原料与催化剂 (H 2 SO 4 ) 受喷嘴和叶轮的强 烈 切割和激烈搅拌, 在反应器入口即被充分混 合, 加速了烷基化反应, 生成烷基化 油。 反 应产物 ( 含 iC 0 ) 经上升管进入酸沉降器进行 4 酸烃分离, 这样经反应 器和沉降器之间的上 升管和下降管, 乳化液同时在这二者之间循 环。 进入沉降器的 乳化液分离出反应产物烃 相, 在酸相没有完全沉降之前通过下降管被 叶轮的搅拌作 用所吸引, 迅速返回到反应器。 调节下降管上的酸循环阀门可以有效地改变 酸循环 速率, 控制其在沉降器内的停留时间, 抑制因酸相沉积而发生的副反应。 以一定速 度转动着的叶轮还促进了液体的高速流动, 强化了管束的传热效果, 反应—沉降系统 中 硫酸烷基化工艺是以石油液化气 C 4 馏 份为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份的炼油 工 艺。 我厂原 415 ×10 t a 硫酸烷基化装置已 投产 20 多年, 工艺落后, 设备陈 旧, 消耗高, 4 产率低, 迫切需要技术改造。 为满足汽油改 质的需要, 我们建设了一套具有世 界先进工 艺水平的 6 ×10 t a 硫酸烷基化装置。 该装 置系美国 STRA TCO 公司专 利技术—— 流 4 出物致冷工艺。 于 1992 年 11 月 5 日正式投 便、 产品质量高等明显优点。
2 装置工艺技术特点 料并转入试生产。 它具有工艺简单、 操作方 该工艺与国内现有的硫酸烷基化工艺相 比具有以下特点。 收稿日期: 1994- 10- 22; 修改稿收到日期: 1995- 04- 18。 211 采用了 STRA TCO 卧式偏心高效反应 器 采用 STRA TCO 反应器是这种工艺的 主要特点。 该反应器装有一个大功率的搅拌 器和内循环夹套, 用以完成酸、 烃乳化液的混 合和循环。 反应器中设有 910m 的冷却管 2 束, 通过反应流出物闪蒸取走反应热。 由于反 应器内部循环流率很高, 有利于 热量扩散, 从 而使各点反应温度保持均匀。 搅拌器较高的 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