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魏洛阳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构建汉魏洛阳故城特区的思考
构建汉魏洛阳故城特区的思考潘君喜;刘强;敖思【摘要】汉魏洛阳故城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是《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洛阳片区的重要遗址之一.对于汉魏洛阳故城的研究,从民国时期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将近百年时间,而随着汉魏洛阳故城被确立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汉魏洛阳故城的研究以及管理变得更加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势,结合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动向,通过对汉魏洛阳故城现状以及价值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汉魏洛阳故城特区的想法和具体建议.【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0)006【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汉魏洛阳故城;大遗址;特区;保护【作者】潘君喜;刘强;敖思【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它是指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
位于今洛阳市洛龙区、伊滨区和偃师市、孟津县交汇处的伊洛河冲积平原上。
北依邙山,南面直对伊河、洛河。
据史料记载,该城始建于西周初年,称成周,最终废弃于唐代初年。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王都或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
一、建国后遗产保护领域的“洛阳模式”在文物保护方面,作为古都的洛阳曾经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各创立过一种模式,且都被文物界命名为“洛阳模式”。
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时期,以拖拉机厂为首的一批被称作“共和国长子”的企业选址在洛阳建设。
根据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理论,创立了“撇开旧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
可是,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洛阳模式”在洛阳却实施得不彻底,对西工区大遗址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北魏洛阳故城的历史建设与文化意义
北魏洛阳故城的历史建设与文化意义洛阳,历史上素有“九州之冀,万邦之都”之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是东周的国都,隋唐的辖区首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镇之一。
而作为北魏时期的首都,洛阳在整个北方地区具有重大的历史建设和文化意义。
北魏洛阳故城作为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政治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宝贵的史料来源。
一、北魏时期的洛阳北魏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北魏时期,洛阳被选为国都。
作为国都,洛阳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规划、政府建筑、宗教建筑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北魏时期的洛阳以宫苑之大和市井之繁荣著称。
北魏时期的洛阳城面积非常大,城墙周长超过17公里。
作为城市的中央,洛阳的宫苑非常庞大,许多宫殿、神庙和工厂都在宫苑里面。
而洛阳城内的市井则以繁荣多姿、热闹非凡而著称。
市井中,酒楼、剧场、市集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繁华盛世。
在政府建筑方面,北魏时期的洛阳三公九卿的衙署、六部院、礼部等政府机构建筑较为庞大、繁华。
政府建筑都依据传统的榜样,按权利地位的高低,分为大小衙署,由九卿官担任管理。
六部院是全国性行政机构,主管司法、财政、工程、侍郎、太仆和军事,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单位之一。
在宗教建筑方面,洛阳寺庙较多,多为佛教寺庙。
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尤以悬空寺、龙门石窟、少林寺之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之壁画、洛阳白马寺之僧侣廊以及大内高等佛教品质之供奉等,使佛教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而洛阳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也使得宗教建筑得到了重要的发展而影响了当时的文化。
二、北魏洛阳故城的建设北魏时期的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中心。
为了展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考虑到北魏时期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文化方面的发展。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建设紧密关联着北魏政府和城市居民的需求。
赞美洛阳的优美句子(为洛阳点赞)
【第1句】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现辖1市8县6区,1个正厅级规格的洛阳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
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总人口692万,其中市区人口193万。
【第2句】洛阳是一座底蕴深厚、名重古今的历史文化圣城。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
沿洛河一字排开的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
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 0余万件。
【第3句】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
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
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先后有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
【第4句】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分别作为汉魏时期的帝国都城和隋唐时期帝国都城的主入口,是汉唐时期都城的代表性遗迹;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加上陕县的崤函故道,分别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关隘和道路遗迹,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防御及交通遗迹,构成了城、门、关、道这一内涵丰富、完整的丝绸之路要素体系,突出地反映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价值和特点。
【第5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等桐花散落一地,牡丹才姗姗来迟。
花开富贵,开在云淡风轻,开在草长莺飞,日光和煦。
正如刘禹锡笔下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是一种明丽的,高贵的,雍容大气的典雅美。
秦淮烟月浩繁,扬州青楼薄幸,长安秋风凄怨,玉门寒雁悲怆,唯有洛阳,中州故地,从容博大,深刻安详,才载的起牡丹这份绝世的美丽。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都城中外文化交流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都城中外文化交流
蒋将;彭必成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1
【摘要】<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北魏洛阳寺院建筑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实.作者以大量笔墨描写了洛阳对外交往的繁盛景象,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通过其书,可了解当时北魏洛阳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与繁荣.
【总页数】4页(P124-126,139)
【作者】蒋将;彭必成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9.21
【相关文献】
1.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都城工商业的繁荣 [J], 李靖莉
2.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 [J], 贾文慧
3.北魏都城洛阳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洛阳伽蓝记》研究之一 [J], 金大珍
4.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J], 周梦杰;刘亚中
5.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J], 周梦杰;刘亚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阳古道:丝绸之路的起点
洛阳古道: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城市,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年的西汉时期。
在古代,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城门附近的一条叫做“洛阳古道”的道路。
这条古道起初只是一条连接洛阳和长安(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贸易路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连接中国和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洛阳古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成为了丝绸之路东线的起点。
丝绸之路是一个通过陆路和海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贸易网络。
在古代,中国是生产高质量丝绸的主要国家,洛阳是丝绸生产的重要中心。
因此,洛阳成为了丝绸之路东线贸易的发源地。
其次,洛阳古道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当时,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商品的交流,也带来了思想、宗教和艺术的交流。
洛阳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艺术和文化创作都在这里发生。
通过洛阳古道,中国的艺术、文化和哲学理念进入了中亚和欧洲,对外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丝绸之路的传输中,洛阳古道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古代人们往往通过陆路运输丝绸和其他商品,车马行经洛阳古道,前往充满传奇色彩的西部世界。
贵重的商品以及学术、宗教和艺术作品通过这条道路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
洛阳古道的繁荣也为洛阳本身带来了繁荣。
在古代,洛阳是中国的首都之一,承担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由于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洛阳成为了一个繁忙的城市,各种商品和文化精品汇聚于此。
这些带来的财富和繁荣促进了艺术、建筑和科技的发展,使洛阳成为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城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式微,洛阳的繁荣也逐渐减退。
但即便如此,古道上的历史和文化气息仍然在洛阳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洛阳古道的遗址至今仍然可以找到,它们成为了洛阳历史的见证。
洛阳古道是一条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它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沉寂,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的拓展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历经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再次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尤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十分活跃,奔忙于西域与洛阳之间的胡商人数众多,为了安置来自西方的使节、商贾和附化之民,北魏王朝在洛阳建造崦嵫馆和慕义里,专门安置西域诸国使节和商贾。
北魏洛阳内城平面示意图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辟雍作为古代礼制建筑,是皇帝“行礼乐,宣德化”的场所。
1931年,汉魏洛阳城的辟雍遗址出土一方辟雍碑,为西晋时所刻,碑文内容记叙了西晋武帝和惠帝到辟雍举行国家祭礼的活动。
该碑碑阴镌刻的生员题名中有“散生西域朱乔尚建、散生西域王迈世光、散生西域隗景大卿、散生西域隗元君凯……散生敦煌马训子道、散生盖壶思文”等人名,既有西域人,也有敦煌人。
说明西晋时期中原和西域有比较密切的来往。
西晋辟雍碑北魏彩绘思维俑辟雍碑AppreciatION 鉴赏AppreciatION 鉴赏高2.6厘米,印面呈正方形,篆刻“晋归义胡王”五字。
归义,即归化、降顺之义。
胡泛指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晋归义胡王是西晋时期匈奴归化西晋的一位部落首领的封号,该印当系晋武帝所封,是晋朝为安抚少数民族,建立相互间友好关系的一种具体措施。
这枚金印反映了西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部落内迁、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
晋归义胡王金印北魏彩绘胡俑晋归义胡王金印AppreciatION 鉴赏北魏胡人俑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不少寺院都寄宿有西域来的僧人。
城南有“四夷馆”“四夷里”,分别用来招待和安置少数民族来华之人,洛水之南有“四通市”,是一处国际商贸市场,“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因此“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指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贩胡客,日趋塞下,异域之民,乐中国土风而安家落户者不可胜数,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交流大都市。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学生邢萌萌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学号************年级2005级专接本科专业历史学系别政史系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2007年5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 (1)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3)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特点和意义 (5)参考文献 (8)致谢 (10)外文页 (11)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邢萌萌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重要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
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西域等地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汉、唐、元三个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相关的论文比较少,研究的内容很片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丰富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北方的中原王朝和南方的江南王朝均与西域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流。
其交流的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三条,即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又叫永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又叫瓷器之路)。
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
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摘要:丝绸之路起点可分为历史起点和空间起点,应该肯定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丝绸之路开辟的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汉唐间丝绸之路空间起点发生过迁移和变化。
作为丝路起点城市的内涵,一般公认西汉时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没有争议,但东汉时丝路起点则延伸至洛阳,其时洛阳在中西交通方面的地位首屈一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多个政权对峙状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造成丝路起点的迁移和多元化,在一定时期洛阳、平城、邺城、长安都曾发挥丝路起点城市的功能。
隋唐时长安、洛阳成为帝国东、西二都,在中西交通方面各有优势,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有盛衰,共同成为丝路起点的明星城市。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起点;空间起点;长安;洛阳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一个多世纪,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丰硕。
由这一概念引发的学术争论很多,有的学术界已有定论,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我们注意到,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还遭遇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人们从不同需要甚至某种功利目的出发发表意见,不免背离学术的原则,从而产生种种歧见。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指汉唐间经行陆路贯通亚洲通欧洲、非洲的贸易和交流之路,那时丝绸贸易在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媒介和杠杆作用,丝绸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丝绸之路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千余年的历史时期内它发生过不少变化,因此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它。
本文想从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谈点个人的认识,主要限定西北丝路即传统意义上的绿洲路的范围来谈。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丝绸之路起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起点,即丝绸之路何时创辟,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什么时候开始的。
二是空间起点,既历史上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从什么地方为出发点的。
按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互相传播,那么东西方互为这种贸易交流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但既然把丝绸作为这种贸易和交流的代表性的商品,既然中国是丝绸的故乡,那么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应该从中国一方考虑。
洛阳世界文化遗产简介9
洛阳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洛阳”,自古位处天下之中,“山河控戴,形胜甲于天下”。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从夏代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建都洛阳。
5000年文明史、4000年城市发展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使之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厚重、最丰富的内容。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华夏文明的源头、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
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洛阳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9000余处;馆藏文物40 余万件(套);现有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遗产两个文化街区;14个中国传统村落、28个河南省传统村落。
全市现有博物馆60座,文物开放单位10余个。
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形成“五都贯洛”的恢宏气势。
附近还有宜阳韩都故城和邙山陵墓群等大遗址。
洛阳大遗址分布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洛阳作为千年帝都而享誉国内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遗址的存在。
这些价值突出的大规模遗存,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重要的物证,直接揭示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同时,许多的帝王、名人在这里生活过,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对后世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发明创造、文学作品、传说典故等等。
一、龙门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它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南部龙门镇伊河两岸的山体崖壁上,南北绵延长约1公里。
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水历其间而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称“伊阙”。
中国定都为什么要在这四个地方选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国定都为什么要在这四个地方选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地方作为定都,这四个地方分别是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
这些选择背后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原因,下面将详细说明。
首先,西安(长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古都。
西安是中国首都最早的定都地之一,它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包括秦、汉、唐等。
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地理位置的优势。
西安处于内陆地区,有着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统一中原地区和北方平原提供了便利。
此外,西安位于黄河流域的西部,也是东西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对于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洛阳作为东汉、北魏以及其他朝代的都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洛阳位于黄河流域,是东西交通的重要中转站,同时也是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节点。
此外,洛阳地理位置靠近黄河,有利于农业发展,也有利于对黄河洪水的抵御。
另外,洛阳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是儒家、佛教等思想流派的中心,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选择是北京。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首都,现在是中国的首都。
北京选择为定都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
其次,北京位于华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对中国各地的统治和管辖。
此外,北京周围还有山川相依、宜居的自然环境,对于帝王居住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便利。
最后,北京的文化底蕴丰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北京成为定都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一个选择是南京。
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和民国的首都,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南京地处江苏省的中心地带,处于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
其次,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南京还是中国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战略据点,因此在中国战争胜利后,南京被选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总的来说,中国定都在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这四个地方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选择。
河西走廊历史知识点
河西走廊历史知识点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历史地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的重要通道。
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以下是河西走廊历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的交通要道。
从汉代开始,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过河西走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马匹等商品则进入中国。
2. 西域各民族的聚居地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西域各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等。
他们在河西走廊上定居繁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在宗教、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为河西走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北魏时期的都城河西走廊在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成为了北魏的重要都城。
当时北魏的首都洛阳频繁受到南方势力的攻击,于是北魏皇帝拓跋珪决定将都城迁至河西走廊,以加强对西方地区的控制。
北魏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宫殿、城墙和道路,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 吐蕃王朝的建立河西走廊也是吐蕃王朝的发源地和重要势力范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公元7世纪中叶在河西走廊建立起来。
吐蕃王朝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寺庙、堡垒和道路,同时也积极开展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和贸易活动,对河西走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清朝时期的军事重镇清朝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清朝的军事重镇。
清朝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军事要塞,以防范来自西方的入侵。
同时,清朝还在河西走廊上驻军,加强对西部边疆的控制。
这些军事设施和驻军,为河西走廊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历史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
浅析北魏时期洛阳的社会风貌
浅析北魏时期洛阳的社会风貌作者:张霖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4期[摘要]《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北魏洛阳佛教寺院布局及其形制的作品,同时也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实。
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
本文从北魏时期的经济状况、里坊形制、饮食等方面窥视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北魏时期;洛阳;《洛阳伽蓝记》;社会风貌[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37-02一、《洛阳伽蓝记》所反映的北魏经济状况一般来说,中国古代都城皆是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经济重镇、交通枢纽,这都是其基本职能,而其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活动更是维系都城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北魏洛阳也概莫能外。
据《洛阳伽蓝记》载,当时洛阳城有“户十万九千余”,①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那么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这在古代的城市中也算前列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肯定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城市自身的经济能力。
考察北魏时期洛阳的经济状况,首先要看当时的商业状况。
洛阳的商业繁荣在当时的北方城市中是很突出的,《洛阳伽蓝记》在若干章节做了较集中的记述。
魏晋时,“旧洛阳有三市”,②其中一市为位于城东建春门外石桥南的魏朝马市,或又称“中朝牛马市”,这是“当年刑嵇康之所”,③可能是专门的牲口交易场所。
又有一座晋时的金市,位于城西西阳门外御道北一里。
到了北魏时期,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数量上都比前朝有进一步发展。
此处仅以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记的西城为例予以简要说明。
西城为拓跋氏皇族聚居之地。
《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条记云:“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④作为拓跋氏皇室宗亲的居留之地,这里遍布着达官贵人,为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北魏在西城设有占地八个坊里的“大市”,市内“诸工商货殖之民”按行业集聚,形成相对集中的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论汉魏洛阳故城选址及历史地位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Ancient Luoyang in Han and Wei Dynasty and Its Historical Status 作者: 卜祥伟[1]
作者机构: [1]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00
出版物刊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21-2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汉魏洛阳城;选址;历史地位
摘要:汉魏洛阳城在洛阳都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从东汉到北魏时期,作为都城时间长达三百余年.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地理位置优越,这是汉魏王朝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环境因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都城选址的必要条件,政治控制的需要对汉魏政权来说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这些原因共同缔造了汉魏洛阳城.洛阳城的创立奠定了洛阳“天下之中”的历史地位,开创了都城选址的“洛阳模式”,在古代建都史上影响深远.。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变迁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变迁-内容摘要:丝绸之路,又称丝路,是古代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重要通道。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
前者上乘两汉,下启隋唐,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作用。
而后者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有部分的变迁。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变迁正文“丝绸之路”之名,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
他曾多次到中国考察,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他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一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叫做“seidenstrasse”,德语意为“丝绸之路”。
其后,1910年,德国东方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在其著作《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和《从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中,分别对“丝绸之路”进行不断地扩展。
而这些观点符合历史实际,因此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丝绸之路或丝绸贸易之路不断被使用。
谈到丝绸之路,就不得不谈到汉武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历史上被称之为“凿穿”之路的行动,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古代文明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凿穿”之后,在双方的不断稳固建设下,中原王朝与西域以及葱岭以西诸国的交通逐渐固定下来。
然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中国南北分裂,政权不断更替,先后经历三国鼎立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以及南北朝对峙时期三个阶段。
而西部世界各国同样局势的变动不断,萨珊王朝的兴起和衰落,、罗马的分裂、印度王朝政权的更迭以及突厥的兴起,最终导致丝路的兴衰变迁。
一、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其从长安出发,主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越过白龙堆至古盐泽西北楼兰古城,进入西域。
从楼兰古城分为两道,北道沿孔雀河至渠梨、乌垒、龟兹、姑墨至疏勒,而后逾葱岭,经大宛西行;南道则由楼兰经鄯善扜泥城,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于阗、皮山、莎车而后逾葱岭,经大夏西行。
成人高考成考(高起本文科)历史地理试题及解答参考
成人高考成考历史地理(高起本文科)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指南针B. 火药C. 造纸术D. 青铜器2、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世界屋脊”?A. 北京B. 广州C. 拉萨D. 上海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A. 长安B. 敦煌C. 洛阳D. 喀什4、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5、下列哪一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纺织术B. 指南针C. 青铜铸造术D. 酿酒技术6、以下哪个选项是关于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特征的正确描述?A.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
B. 唐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人口众多。
C. 宋元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南方地区相对安定。
D. 明清时期,我国疆域基本定型,海禁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受限。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分封制B.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C.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D. 宋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8、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隋朝建立D. 唐朝开创科举制度9、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汉武大帝”,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中央集权,扩大了疆域,奠定了汉朝的强盛基础?A、汉景帝B、汉武帝C、汉宣帝D、汉元帝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A、《山海经》B、《水经注》C、《徐霞客游记》D、《红楼梦》11、以下哪个地理现象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A、季节变化B、昼夜更替C、海陆变迁D、地壳运动1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 秦汉时期,推广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
丝绸之路遗址点
1、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
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
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
秦为三川郡。
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
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
西晋亦以此为都。
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
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周汉晋魏风云际会,4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
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
2、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中国古代帝王。
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
此外,定鼎门还是隋唐东都洛阳西通西京长安,南通江都的要津。
文献记载,定鼎门隋时称建国门,唐时称定鼎门,五代至宋仍唐称。
若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月算起,而至北宋徽钦两宗北狩(1127年)为止,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左右。
定鼎门的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型对称平行分布,这种“一字阙”的城门在隋唐两京考古中是孤例。
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的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
洛阳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历史文化遗迹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片区大遗址群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商至隋唐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价值突出,分布密集,规模宏大。
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我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其时代距今3800年至35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市。
该遗址1957年被发现,经考证为夏都斟鄩所在地,号称华夏第一王都,标志着华夏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
以该遗址文化内涵为代表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夏文化的缺环,是河洛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
1983年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十九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著名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
洛阳的文化交流与东方古都地位
洛阳的文化交流与东方古都地位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作为东方古都,洛阳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探讨洛阳的文化交流与东方古都地位,展示洛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性。
一、洛阳的历史背景洛阳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
自西周时期始建以来,洛阳相继成为东周、汉、魏、晋、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这些朝代的建设和发展,对洛阳的文化底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洛阳的文化底蕴1. 文学艺术洛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在历史上,洛阳涌现了大量的文人名士,包括曹操、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韩愈的《师说》等诗文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2. 考古文物洛阳是中国重要的考古学研究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古代遗址和文物。
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都是洛阳文化的象征。
洛阳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历史建筑洛阳的历史建筑也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城、洛阳古城墙、白马寺塔等都是代表性建筑,它们见证了洛阳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繁荣。
三、洛阳的文化交流1. 崇文重教在古代,洛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吸引了大批文化名流前来交流学术。
洛阳的学宫、书院等教育机构成为许多学者和士人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2. 对外交流洛阳作为东方古都,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
自古以来,洛阳就与丝绸之路沟通,吸引了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商人和文化旅行者。
他们带来了异域文化和物品,丰富了洛阳的文化内涵。
3. 现代交流活动在现代,洛阳继续保持着文化交流的活跃态势。
洛阳的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文化界人士前来洛阳,促进了洛阳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洛阳的东方古都地位1. 历史地位作为曾经的多个朝代都城,洛阳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洛阳简介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华夏第一王都,世界文化名城,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是我国建都较早,建都时间较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历史上唯一的“神都”。
洛阳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佛学、道学、释家、玄学、理学、科举等国粹文化集大成者的华夏文化圣城。
洛阳是华中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欧洲人最向往的世界文化名城,是一座无愧于国色天香之美誉的牡丹花都。
建都朝代和时间
洛阳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和105位帝王在这里定鼎九州;建都累计时间长达历时165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北魏洛阳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袁登科刘婧婧刘璐范佳琪
来源:《丝绸之路》 2019年第2期
论北魏洛阳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袁登科刘婧婧刘璐范佳琪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
[摘要]自太和十九年(493)孝文帝迁都于洛,到永熙三年(534)失去都城地位,北魏洛阳城历经四十余载,然而,仅仅在这数十年间万国来贺、商旅繁荣、文化汇集,洛阳城宛如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些西域来客自丝绸之路滚滚东来,聚集于此,北魏洛阳城是重要见证者,千年已逝,它还在默默诉说着丝路故事。
[关键词]洛阳; 北魏时期;丝绸之路;地位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在中国,四方来贺
“中国”最早以词组形式出现,是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这时的中国还不能泛指国家和政权,仅仅代表位置居中的地方,而北魏洛阳城就在“中国”附近。
北魏都洛以后,经过大力经营,洛阳又重新焕发出生机,丝绸之路也重新畅通,各国商人、使臣相聚,洛阳宛如一个国际大都市。
遍查《魏书》,关于西域诸国来洛朝献的记录不胜枚举,仅宣武(500~515)、孝明(516~528)二帝在位期间,高句丽、百济国、勿吉国、失韦国、于阗国、车师国、波斯国、南天竺国等大小共80多个国家,它们之中,位于最西的是西亚大国波斯;位于最南的,是今印度境内的南天竺;来朝次数最多的是嚈哒(故大月氏,今阿姆河以南),有12次之多。
(1)
新安函谷关遗址,往来丝路的必经之地袁登科摄
在《魏书·世宗纪第八》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四年春二月丙午,吐谷浑、宕昌国遣使朝献……己未,勿吉国……三月丙子,叠伏罗国……壬寅,吐谷浑、鸠磨罗、阿拔磨拔切磨勒、悉万斤诸国并遣使朝献……丁未,杜兰达那罗、舍弥、比罗直诸国并遣使朝献……”(2),仅仅两月之间,多国来朝,甚至如吐谷浑者,来朝数次。
由此不难想象,北魏时期的洛阳城,来使大臣咸聚于此,四境之内的奇珍异宝尽归皇室贵族把玩,各国之间的政治互动频繁。
二、商贸繁荣,国际都市
《洛阳伽蓝记·卷三》有载:“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
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3)这不仅描绘了丝绸之路为洛阳带来大量商贾,还明确告诉我们,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古罗马)也与北魏有着经常性的贸易关系。
河间王元琛拥有波斯马十多匹,还有金瓶、盘食、水晶钵、玛瑙等,皆从西域而来(3),这些器物如若不是因为皇帝赏赐,那么极有可能来自于商贾贸易。
除此之外,在对洛阳大市遗址发掘的过程中,出土大量的玻璃珠、玻璃碗等,这些显然也都是舶来品。
(4)
汉魏洛阳故城,铜驼大街遗址袁登科摄
在北魏洛阳城以南,跨越洛河,有四夷馆(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和四夷里(金陵、燕然、扶桑、崦嵫),还有白象、狮子二坊,用来安置境外来降和归附的人。
[1]这在《洛阳伽蓝记·龙华寺》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5),所谓西夷来附者,主要指的是来自西域诸国的各种人物,其中绝大部分应是商人。
此外,基于大量西域商贾来洛,北魏统治者还在洛阳城西大市、城东小市之外,另立四通市(6),足见当时商贸之繁荣和统治者之重视。
三、宗教兴盛,文化包容
西域沙门大多是跟随商队沿丝绸之路而来,有些长期居住在洛阳城。
根据《洛阳伽蓝记》的有关记载,菩提寺、法云寺均为西域沙门所立;永宁寺中藏有外国所献经像;长秋寺藏有六牙白象;永明寺有百国沙门,三千余人 (7)
佛教,颇受北魏统治者喜爱,神龟元年(518)太后还曾派遣宋云惠生出使西域,求取佛经(8),同时,他们还广修佛寺、善待僧侣、兴建石窟,除却佛教,其他宗教也在这一时期涌入中土。
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史籍中称祆教或拜火教,大约于公元六世纪由中亚传入我国内地。
孝明帝时胡太后曾亲率宫廷大臣及其眷属几百人奉祀火天神;神龟二年(519)诏除淫祀,而火天神不在其内。
(9)在洛阳地区的多次考古发现中,均在贵族墓葬发现北魏时期祆教文物。
这表明,祆教在北魏上层社会中,有一定的受众。
(10)
基督教,中国史籍中称景教,有史记载最早是在唐传入中国,然而,在北魏洛阳城内也曾出土过天使形象的双翼童子像,类似的器物还曾发现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的古米兰遗址。
(11)有翼天使这一题材大多出自基督教,但是否北魏时期就有基督教徒来洛阳传教,这就得寄希望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伴随着宗教的传入与发展,建筑、绘画、音乐、舞蹈、风俗等文化因素也随之传入内地,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中,涉及域外文化内涵的叙事寓意题材、葡萄纹、忍冬纹、卷草纹、连珠纹以及迦陵频伽鸟形象,无不体现着西域美术元素。
(12)
四、东方之珠,丝路起点
十六国时期,洛阳地区饱经战乱,民生凋敝;然而,北魏迁都洛阳之后,重启丝路,大力经营,使昔日帝都重新焕发出生机。
根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大量使者、僧侣、商贾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行进,他们的目的地便是彼时的国都——洛阳。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一论断毋庸置疑,北魏时期的洛阳,作为国都,毫无疑问,它就是丝路上那最闪耀的东方明珠。
除了北魏,在汉唐之盛世,也多有洛阳的身姿出现,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的长期经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为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术界应重视并重新审视有关洛阳的丝绸之路研究。
[参考文献]
(1)段鹏琦.从北魏通西域说到北魏洛阳城——五六世纪丝绸之路浅议[M]//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68-969.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4.
(3)【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尚荣.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234~397.
(4)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49~150.
(5)(6)(7)(8)【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尚荣.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段鹏琦.从北魏通西域说到北魏洛阳城——五六世纪丝绸之路浅议[M]//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68-969.
(10)邢建洛.丝绸之路的见证——洛阳发现的北魏时期祆教文物[J].洛阳考
古.2017.(4):39~44.
(12)张成渝.洛阳北魏晚期石刻艺术中的西域美术元素.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7.(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