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次作业材料知识讲解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高一历史第1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1课知识点高一历史第1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本课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是生物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根据科学证据,我们知道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并逐渐迁移到其他地区。
在非洲,人类通过演化逐渐从灵长类动物演变而来。
人类起源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发展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
石器时代通常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阶段。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使用石制工具,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
中石器时代见证了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生活方式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建立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组织。
3. 文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文明。
文明的发展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城市化、农业经济、文字和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早期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都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古代中国文明古代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明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华夏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而富有创造力的帝国。
古代中国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例如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长城的修建等。
5.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历史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多种材料,以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研究历史还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方法,以便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和教益。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高一历史第1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了解不同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学习历史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应对未来的能力。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作为学生们接触学科的开端,涉及到了中国历史的广阔范围。
下面是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的知识点。
第一课:考古与历史- 考古学的定义和作用-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重要考古发现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开化-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起源- 文明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第三课:奴隶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早期奴隶社会的发展- 早期奴隶社会的代表性国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第四课:古代帝国的崛起和发展- 亚洲古代帝国的兴起-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早期古代帝国的代表性国家: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第五课:民族大融合与文明的交流互鉴- 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文明交流的途径和影响- 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第六课:经济变革和城市的出现- 城市的兴起和特点-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七课:古代农业与农民- 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农民的生活和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课: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曹操和王导的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九课:中外货币交流和贸易- 中外货币交流的历史- 古代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第十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与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基督教的影响和中世纪文化的特点第十一课: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农民起义-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英国的农民起义和法国农民起义第十二课: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萌芽-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哥伦布的航海和欧洲的世界观扭转以上是高一历史1到12课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
一、史前文化
1. 人类起源和演化
2.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及代表性遗址
二、古代文明
1. 早期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中国两河流域的文化特点及代表性遗址
2. 黄河文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文化成就和遗产
3. 长江文明:古蜀文化、大禹治水、楚文化、吴越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 中华文明:礼乐制度、音乐、书法、绘画、医药、冶金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和传承
2.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内容和相互关系
3. 古代科技: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
献
四、历史的发展阶段
1. 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历史的时间界定和主要内容
2. 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世界两次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3. 中国近代史:晚清时期的政治危机、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五、历史与现实
1.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3. 探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剖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影响。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归纳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高一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哈。
首先呢,就是原始社会啦!那时候的人们啊,可真是简单又纯粹呀,天天就忙着找吃的,摘果子呀,打猎呀。
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分享,虽然日子简单,但也挺快乐的呢!
然后到了奴隶社会,哎呀呀,这可就有阶级之分咯!有了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们可就苦啦,得给奴隶主干活。
不过这也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嘛,有了更明确的组织和分工。
再说说夏朝,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哟!虽然咱也不知道那时候具体啥样,但感觉挺神秘挺有意思的呢。
商朝呢,青铜器那是相当厉害呀!那工艺,啧啧,真是让人惊叹。
还有甲骨文,那可是古老的文字呀,就好像是古人在和我们说话一样。
周朝就更有意思啦,搞了个分封制,把天下分成好多块,给诸侯们管理。
这就像是一个大蛋糕,被切成了好多小块,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一份。
这第一课的知识点可不少呢,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生活、怎么发展的。
总之呀,高一历史第一课让我们初步认识了古代社会的样子,从原始到奴隶社会,从夏朝到周朝,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就好像我们穿越回去,亲眼看到了这些历史的发生一样。
哎呀,说了这么多,希望同学们都能记住这些知识点呀,以后再学历史就更轻松啦!好啦,就到这里咯,咱们下次再继续探索历史的奥秘吧!。
高一历史第一课梳理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一课梳理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学科,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和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提供历史知识和方法论。
高一历史的第一课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学生要对历史学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下面,我们将梳理高一历史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1. 历史的定义和分类- 历史的定义: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 历史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和时间划分,历史可分为世界历史、国家历史和个人历史等。
2. 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3. 史前文明与古代文明- 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早于文字出现,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时期,如新石器时代。
-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指出现了文字并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4. 中国古代文明- 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西周等时期。
- 长江文明:长江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良渚文化、楚文化、春秋战国等时期。
5. 世界古代文明- 埃及文明:埃及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瑰宝,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拥有众多的金字塔和法老王墓葬。
-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其印度教和佛教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是一系列古代城邦的联合体,发展了象形文字和法典等。
6. 丝绸之路与汉唐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还传播了文化、宗教和科技等。
- 汉唐文化交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中亚、欧洲等地,而外来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科学和政治等领域。
初中第一课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第一课历史知识点总结一、文明的起源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人类起源于非洲,后分布到亚欧大陆。
早期社会主要是狩猎、采集和渔业为生。
2. 农业的兴起和文明的形成农业的兴起使人类聚居,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主要有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等。
二、古代东方文明1. 埃及文明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神庙和宫殿,其宗教信仰为多神教。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建造了巴比伦、亚述两大王国。
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居民。
3. 印度文明印度人发明了梵文,建立了庞大的几个王国。
印度宗教分为印度教和佛教。
4.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有许多杰出的成就,如六艺、文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
三、古代西方文明1.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是古代西方地中海地区的两大文明。
希腊以城邦制度、哲学和艺术闻名,罗马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2. 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是印度教和佛教及维多利亚式的车辆。
四、中世纪欧洲1. 西方欧洲封建社会欧洲的封建社会是以君主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特点是世袭制、农奴制和领地制。
2. 艺术复兴运动意大利是艺术复兴运动的中心。
这次运动是终结西欧封建制度的开端,它标志着欧洲的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
五、近代世界的发展1. 近代世界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指的是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的历史时期。
2. 近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世界得到发展,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形式的生产方式。
3. 近代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近代以来,世界上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比较活跃。
六、世界近代史1. 世界两大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3. 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风俗习惯、社会制度、语言文字、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等。
七下历史 第1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1课的知识点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在581年由隋文帝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朝的创新和贡献:隋朝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性的贡献。
在选官制度上,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隋朝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这不仅加强了南北的交通,也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全长超过了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炀帝的贡献和过错:隋炀帝在位期间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如被任命为大将军完成国家统一,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以及修筑东都洛阳使其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他的过错也不可忽视,包括好大喜功、采用严刑酷法、对百姓劳役不息等,导致人民生活悲惨,最终引发了隋朝的灭亡。
以上是七下历史第1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对隋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专题一: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西方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
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
在外国资本的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提倡“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
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的最成功的开平煤矿,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
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
……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资本家已提出问题:“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回答道:“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纱厂一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据统计,1949年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7%。
这个数字表明,在109年里,近代工业经济才积累了17%,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
毛泽东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选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材料2: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选自《毛泽东选集》材料3:当丰收的馨香溢满神州大地,甜美的思绪冲涌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起源1. 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
- 早期人类包括澳洲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
2.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 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从而定居下来。
3. 古代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 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即现今的伊拉克地区。
- 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
- 古中华文明:黄河流域。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三代:-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 商朝:出现了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 周朝: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诸侯国。
2. 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士大夫。
-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1. 农业经济:-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 铁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逐渐发展,出现了丝织、陶瓷等行业。
- 商业活动开始兴盛,形成了市场和货币经济。
3. 科技与文化:-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 诗歌、哲学、历史等文化成果丰富。
四、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1. 社会结构:- 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 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 宗教与哲学:- 儒家思想:孔子的“仁爱”和“礼”的教导。
- 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主张顺应自然。
-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艺术与娱乐:- 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 棋类、武术等娱乐活动。
五、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1. 丝绸之路:- 连接中国与西域、欧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
-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商品的交流。
2. 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中国古代文明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和融合。
- 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特色。
六、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 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八下历史知识点第一课时
八下历史知识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历史知识点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历史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介绍历史的概念、历史的分类、历史的价值以及历史的研究方法,如考古学、文献研究等。
2. 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文明:从古人类的起源、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等方面介绍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展,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
3. 古代东方文明:介绍古代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文明的发展,如中国的夏、商、周等朝代,印度的吠陀时代等。
4. 古代西方文明:介绍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明的发展,如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古罗马的共和制度等。
5. 欧洲中世纪:介绍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如封建制度、天主教会的影响等。
6.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介绍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对欧洲的影响,如科学革命、哥伦布的航海等。
以上只是可能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根据教材和教学安排有所不同。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一课通常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开端,以及早期文明的发展。
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如下:1. 中国古代史的起源: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早期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史前文化的发展:概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主要成就,如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这些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3.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讲述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包括他们的主要事迹和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详细描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以及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5.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分析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如宗法制度、分封制等,以及这些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6.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探讨了夏商周时期在文字、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如甲骨文的发现、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等。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以及这些变革对社会的影响。
8.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领域的繁荣景象,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以及《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的编纂。
9.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分析了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同时探讨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10. 汉朝的建立与兴盛:描述了汉朝的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扩张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国早期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同时,也能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下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制度的变迁。
2. 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其特点是有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存在,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获取财富和权力。
3. 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后的一个阶段,其特点是有封建主和农民两个阶级存在,封建主通过剥削农民获取财富和权力。
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包括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的政治体制。
4.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演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演变。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封建社会的兴起时期,周朝是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时期。
5.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宗族和功臣,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宗法制是指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宗法血统和宗法婚姻两个方面。
6. 封建制度的影响:封建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一方面,封建制度确立了封建等级秩序,稳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封建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7.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也受到社会制度和阶级矛盾的制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节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展开,涵盖了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总结: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强调血缘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宗法制,同时出现了早期的官僚制度,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各自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自治权,但需向周王室表示效忠。
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朝的稳定,但也埋下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加剧,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这一时期出现了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
秦朝还推行了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引入了察举制,选拔官员不再完全依赖于世袭,而是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和中央的考核。
汉朝还实行了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子孙,以减少诸侯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宗法制到分封制,再到郡县
制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中,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法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中考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总结中考历史中的第一课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传统起源和发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起和战争。
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知识点的总结。
一、夏、商、周三代的传统起源和发展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是由禹帝建立的。
夏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初期的一个朝代,有一定程度的文明和农业发展。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远古时期村落社会逐渐演化为城邦社会。
2. 商朝商朝是夏朝的后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朝代。
商朝时期,封建经济和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同时,商朝还出现了最早的使用文字的情况,商朝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和政治活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周朝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形态。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阶段。
周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得以完善,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起和战争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分封制国家的新阶段。
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大量的小国出现,并且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国家分裂的时期,它是春秋时期的延续,但规模更大,战争更激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争霸,国家内部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并且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派。
以上就是中考历史第一课知识点的总结,这些知识点占据了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位置,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认真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为中考历史的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一历史第一课考试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一课考试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第一课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它为我们打下了学习历史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支持。
本文将介绍高一历史第一课的考试知识点,帮助学生们进行复习。
一、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亚洲内陆的华夏族人。
他们生活在大约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部族之一。
华夏族人创造了中国的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汉字和华夏传统文化,并且建立了中国的历史。
二、夏朝的兴起与衰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在中国黄河流域兴起。
夏朝是一个以族长为首的氏族联盟,他们的首领被称为夏王。
夏朝通过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盛,取得了比较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然而,夏朝在公元前16世纪后期逐渐衰落。
三、商朝的兴起与发展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末,商朝在黄河流域兴起。
商朝是一个以王室为中心的封建国家,其最重要的城邦是殷墟。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四、西周的建立和发展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在中国黄河流域建立。
西周王朝继承了商朝的一些制度和文化,并对其进行了改革。
西周王朝实行了分封制,把天下分封给一些亲族贵族,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建制度到争霸天下的分封制度,并逐渐演变为千秋万国的多国割据格局。
六、秦朝的统一与变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包括推行法律、货币、权力集中等改革。
七、总结高一历史第一课的考试知识点重点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为后续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八年级历史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包括三个部分:古代社会的形成、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古代社会对中国的影响。
一、古代社会的形成古代社会的形成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形态,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并没有私人财产和阶级分化。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出现。
奴隶社会的产生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奴隶被视为财产出现,并由奴隶主掌握。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之后的一个阶段,特点是建立了以封建地主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并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
二、古代社会的演变古代社会的演变是指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这个过程受到经济、政治和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公元前3世纪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奴隶制逐渐被封建制取代。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时间存在,直到20世纪初终结。
2.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商品经济的引进,大量农民成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
三、古代社会对中国的影响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古代社会的演变导致了社会结构的不同变化。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经济发展: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通常是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提纲:
1.中华文明的起源: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起。
2.中华文明的特点:讲解中华文明的特点,包括文字的发明、青铜器的制作、礼乐制度、农业发展等方面。
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王朝更替、官制等内容。
4.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讲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包括贵族、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等社会阶层的分布和特点。
5.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介绍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6.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讲解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包括诗词、书法、绘画、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和代表作品。
7.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介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如周边少数民族、古代朝鲜、日本等)的交流与影响。
这些知识点提纲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通常会涉及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轨迹,为深入学习历史提供基础。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历史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 历史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和变化,它记录、研究和分析人类的经验、成就和错误。
研究历史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人类学等。
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2. 世界古代文明世界上出现过许多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这些文明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
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就与发展,为后世的中国文明奠定了基础。
4. 文化交流与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冲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推动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而一些战争和征服则带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分裂。
5. 经济制度的演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这些经济制度的变革影响了社会关系和阶级状况。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历史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世界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以及文化交流与冲突、经济制度的演变等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潮流,认识到历史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1作业:第12课 鸦片战争 含解析
一、选择题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B。
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D。
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解析:由“竹枪”“铜灯"可知是吸食鸦片;“妻离子散”“烧尽田地房廊”讲的是吸食鸦片的危害,因此对联反映的是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答案:C2.“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B。
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辛亥革命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并结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知A项正确。
答案:A3.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标准。
答案:A4。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
普通民众对战争感到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珠江两岸居民不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不理解本国反侵略斗争,“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感到茫然,故选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专题一: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西方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
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
在外国资本的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提倡“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
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的最成功的开平煤矿,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
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
……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资本家已提出问题:“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回答道:“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纱厂一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据统计,1949年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7%。
这个数字表明,在109年里,近代工业经济才积累了17%,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
毛泽东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选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材料2: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选自《毛泽东选集》材料3:当丰收的馨香溢满神州大地,甜美的思绪冲涌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
……回首新中国60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
当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一起飘扬的时候,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唱响的时候,当奥运圣火在北京夜空熊熊燃烧的时候,当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无数华夏儿女饱含热泪、激情穿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景,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选自新华社社评《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献给新中国60华诞》1、原理或结论。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2、分析过程。
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结论。
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二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近代百年,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致使国都三次沦陷。
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
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见。
通过战争和武力威胁,列强割走香港、台湾,“租借”澳门,侵夺、蚕食了大片国土。
……其间,中国与外国先后签订了1100多项条约、章程,其中大部分是帝国主义迫使中国接受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甲午战争后,日本勒索赔款和赎辽费2.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廷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收入的4.5倍。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须付赔款4.5亿两,加上利息以及各省的地方赔款,合计白银10亿两,至少相当于清政府12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遭受过如此频繁、惨重的战争伤害?又有哪个国家在支付了自己年收入3倍乃至12倍的赔款后,还能指望得到发展?“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国家一旦失去主权,人民的生命与尊严也就没有了保障。
英军血洗定海、镇江,日军对旅顺屠城,俄军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赶尽杀绝,沙基惨案、五卅惨案、济南惨案,以及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可以说,为摧毁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侵略者进行了最为野蛮的持续杀戮。
……英法军队对圆明园劫掠后的焚毁,八国联军对五代帝都北京的洗劫,西北流沙古道上“探险家”们对文物的盗骗……公开的劫掠伴之以无形的摧残。
殖民者借助传教、办学、出版等方式,传播奴化思想,消解民族精神。
事实清楚不过地表明:殖民化没有带来文明的福音,而是将中国逼入沦亡的深渊。
就经济而言,相对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外国资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那样艰难缓慢。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109年里,中国仅仅积累了17%的近代工业。
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的资本家们已开始呼号:“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
”在政治方面,近代中国所有抗拒民主的政治势力,无论是晚清统治集团、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各大派系,无不得到一个甚至数个国家的支持。
……——选自《怎样认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材料2: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看来,胜利女神可能是个窃贼。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由两个战胜者分担。
……如果把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财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维克多·雨果1、原理或结论。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分析过程。
根据材料,分析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结论。
谈谈你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影响的认识。
第三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选自陈天华《猛回头》材料2: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为此,它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特别是在乡村),主要是封建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因为这些形式“是它的反动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础”。
在倾销商品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由此,它们便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主义1936年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铁工业的95%,1936年掌握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
在交通运输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掌握铁路总长度的88%;1930年即已掌握外洋航运和国内航运吨位的81.2%。
在轻工业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也已掌握纱锭的48.2%,织布机的56.3%(东北日本纱厂尚未计入);在这前后还掌握了毛纺锭的62%,毛纺机的48%;1935年即掌握烟厂产值的63%以上。
在抗战前夕,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
在银行方面,外国银行1936年的在华资产要比华商银行大l⁄3。
这就是说,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重要的轻工业。
它们“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
而在这少量的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
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按1952年人民币币值计算,不过20.08亿元。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它们规模小,设备落后,多数为工场手工业。
中国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加工工业(即以外国的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和装配工业(即以外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而已。
——摘选自沙健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材料3: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资源,人们也不肯放过。
人们在大海里找到小手指般大的贝类,那些海菜已成为饭桌上的一道主菜,每天在海滩上寻来找去的,就是为了满足那张嘴的需要。
……他们淘干水沟里的水,寻找比手指还小的小鱼。
……穷人饭桌上的主食是红薯。
那些年纪大的、撑着拐杖专门拣取柴禾作为燃料的老汉老妇们,每天蹬着眼睛寻找草和树枝,甚至连小孩子都会细心地拾起地上的落叶。
……五分之四的平民谈话的内容都与食物有关,连邻里间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您吃过饭了吗’……中国的平民大众就是这样生活在贫困的边缘。
——选自罗斯(美)《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年)1、原理或结论。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析过程。
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结论。
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四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彼(指英国)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材料2:道光二十三年三月,朝廷命钦差大臣奕经,向被俘的英军军官询问英吉利国“距离内地的水程,以及来华途中共经几国”?“该女王年甫廿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同年四月又谕台湾总兵达洪阿及道台姚莹查询英吉利国“周围几许”?“英吉利至回疆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与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材料3: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正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她不顾弹药不足、粮饷不继,却热衷于加紧筹办“万寿庆典”,极尽铺张之能事。
……除去最高统治者外,吏治、军队也很腐败。
……至于军队士兵更是多无斗志,将领大都怯敌,贪生怕死,闻风而逃。
有人做诗描绘:“‘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时北洋谚辞如此)。
四脚脱如飞,还恐被追攫……制敌不在斗,与斗何如走。
”如此腐败不堪,即使武器精良,也难免失败。
甲午战争失败后,时人就反思武器与人的关系问题。
如《申报》于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七发表《论置备利器必先储人才》的评论,指出:武器是重要的,武器的精劣,关系着战争的胜败;但只有精良的武器还不行,还必须有能掌握兵器的可靠人才,不然,这些精良武器只能“弃之以为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