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与评价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信息概述一、重点理解信息所具有的特征。
二、理解不同研究者对信息的定义。
三、理解信息的类型。
四、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节信息资源一、重点理解信息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
二、理解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
三、了解信息资源的类型。
第三节信息资源管理一、重点理解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思想。
二、重点理解马钱德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三、重点理解卢太宏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认识。
四、理解信息资源管理形成的社会背景。
五、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六、理解孟广均对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思想。
七、了解信息资源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信息资源过程管理第一节信息采集一、重点理解信息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二、重点理解信息采集的途径。
三、理解信息源的定义。
四、理解信息源的类型。
第二节信息加工与组织一、重点理解信息加工组织的目的和要求。
二、了解信息加工组织的主要步骤。
第三节信息存储与检索一、重点理解信息存储的要求。
二、重点理解信息检索的意义。
三、理解信息存储的作用。
四、了解信息存储的主要技术性能。
五、了解信息检索的类型。
六、了解信息检索的程序。
第四节信息服务一、重点理解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应有的要素。
二、重点理解信息用户的信息行为。
三、理解信息服务的原则和类型。
四、理解信息服务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第一节信息政策一、重点理解信息政策的相关概念。
二、理解信息政策的作用和特征。
三、理解《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日本信息政策的特点。
五、理解1991年公布的《国家科技情报发展政策》的政策要点。
六、理解1991年以“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六号”的形式公布《国家科技情报发展政策》,阐明12个方面的政策要点。
第二节信息法规一、重点理解信息法规的相关概念。
二、重点理解信息环境与信息法规的关系。
三、重点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第四章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与评价第一节信息资源配置一、重点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的意义。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办公厅关于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xx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xx辖区内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指按照“兵师合一”要求整合建立,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具备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的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领域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
第四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立足公共服务定位,坚持电子化平台发展方向,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离、开放透明、资源共享、高效便民、守法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实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相互分离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章平台运行第六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领域统一的交易规则。
第七条列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应纳入项目实施主体或项目属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各师市应结合实际,积极有序推进交易目录以外的公共资源交易纳入统一平台。
第八条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交易条件,应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为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必要的现场服务设施。
鼓励使用跨区域专家资源,实行远程异地评标。
第九条依法需评标、评审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应当按照全国统一的专家专业分类标准,从依法建立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专家实施监督管理。
企业资源配置与优化制度
企业资源配置与优化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部门、员工,并具有管束力。
第三条企业资源包含但不限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
第四条企业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必需以企业发展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环境和盈利本领。
在资源配置上遵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效能优先的原则。
第五条企业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应当遵从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二章企业资源的规划和配置第六条企业应依据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订立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资源规划,明确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点。
第七条人力资源的规划应包含岗位设置、人员编制、招聘计划、培训发展等方面,确保在岗位设置上实现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高效的工作流程。
第八条物力资源的规划应包含生产设备、原材料子、办公场合等方面,确保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第九条财务资源的规划应包含预算编制、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防控等方面,确保企业的财务健康和稳定运行。
第十条技术资源的规划应包含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确保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连续创新本领。
第十一条信息资源的规划应包含信息手记、存储和分发等方面,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安全。
第三章企业资源的配置和调整第十二条企业资源的配置应依据实际需求和资源供应的变动进行动态调整。
重要包含人员调配、设备更新、资金配置、技术引进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
第十三条人员调配应依据业务需求和员工本领进行合理布置,包含岗位调动、转岗、晋升等。
涉及重点调动或跨部门调配应经过相关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设备更新应依据生产需求和技术进步进行,包含设备购置、设备更新和设备维护等。
设备更新计划应提前订立,经过设备管理部门审批,确保资源的合理和谐。
第十五条资金配置应依据企业经营情形和经济效益进行调整,包含资金投资、融资、财务报表等方面。
通信行业5G网络覆盖优化方案
通信行业5G网络覆盖优化方案第一章 5G网络覆盖优化概述 (2)1.1 5G网络概述 (2)1.2 优化目标与原则 (2)1.2.1 优化目标 (2)1.2.2 优化原则 (3)第二章网络规划与设计优化 (3)2.1 网络规划策略 (3)2.2 站点布局优化 (4)2.3 频率规划与分配 (4)第三章基站建设与调整 (4)3.1 基站建设流程 (4)3.2 基站设备选型 (5)3.3 基站调整策略 (5)第四章信号传播与覆盖优化 (5)4.1 信号传播模型 (5)4.1.1 射线追踪模型 (6)4.1.2 波动方程模型 (6)4.1.3 经验模型 (6)4.2 覆盖优化策略 (6)4.2.1 天线布局优化 (6)4.2.2 功率控制 (6)4.2.3 网络切片 (7)4.3 阻碍因素分析与处理 (7)4.3.1 建筑物遮挡 (7)4.3.2 地形因素 (7)4.3.3 电磁干扰 (7)第五章室内覆盖优化 (7)5.1 室内覆盖需求分析 (7)5.2 室内覆盖方案设计 (8)5.3 室内覆盖效果评估 (8)第六章网络功能监测与评估 (9)6.1 网络功能指标 (9)6.1.1 覆盖率 (9)6.1.2 信号质量 (9)6.1.3 传输速率 (9)6.1.4 网络容量 (9)6.2 监测系统建设 (9)6.2.1 数据采集 (9)6.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9)6.2.3 监测平台搭建 (10)6.3 功能评估方法 (10)6.3.1 指标对比法 (10)6.3.2 实验法 (10)6.3.3 模型预测法 (10)6.3.4 用户满意度调查法 (10)6.3.5 综合评价法 (10)第七章 5G网络干扰管理 (10)7.1 干扰源分析 (10)7.2 干扰管理策略 (11)7.3 干扰处理流程 (11)第八章网络优化工程实施 (12)8.1 优化工程流程 (12)8.2 优化工程实施策略 (12)8.3 优化工程效果评估 (13)第九章 5G网络覆盖优化案例分析 (13)9.1 典型案例分析 (13)9.2 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14)9.3 经验与启示 (14)第十章 5G网络覆盖优化发展趋势 (14)10.1 技术发展趋势 (14)10.2 政策与市场趋势 (14)10.3 行业合作与发展前景 (15)第一章 5G网络覆盖优化概述1.1 5G网络概述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度、大容量、低延迟等显著特点,是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通讯行业客户服务质量评估标准
通讯行业客户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第一章客户服务质量概述 (3)1.1 客户服务质量定义 (3)1.2 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3)1.3 客户服务质量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4)第二章通信服务流程质量评估 (4)2.1 业务受理与开通流程 (4)2.1.1 流程概述 (4)2.1.2 评估指标 (4)2.1.3 评估方法 (5)2.2 业务变更与注销流程 (5)2.2.1 流程概述 (5)2.2.2 评估指标 (5)2.2.3 评估方法 (5)2.3 客户投诉处理流程 (5)2.3.1 流程概述 (5)2.3.2 评估指标 (6)2.3.3 评估方法 (6)第三章通信网络质量评估 (6)3.1 网络覆盖范围 (6)3.1.1 覆盖率指标 (6)3.1.2 覆盖评估方法 (6)3.2 网络稳定性 (6)3.2.1 稳定性指标 (7)3.2.2 稳定性评估方法 (7)3.3 网络速度与容量 (7)3.3.1 速度与容量指标 (7)3.3.2 速度与容量评估方法 (7)第四章客户服务响应速度评估 (8)4.1 咨询服务响应速度 (8)4.1.1 定义 (8)4.1.2 评估标准 (8)4.2 投诉处理响应速度 (8)4.2.1 定义 (8)4.2.2 评估标准 (8)4.3 业务办理响应速度 (8)4.3.1 定义 (9)4.3.2 评估标准 (9)4.3.3 注意事项 (9)第五章客户服务满意度评估 (9)5.1 客户满意度调查方法 (9)5.2 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 (10)第六章客户服务人员能力评估 (10)6.1 服务人员专业知识 (10)6.1.1 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11)6.1.2 专业知识更新速度 (11)6.2 服务人员沟通能力 (11)6.2.1 沟通技巧运用 (11)6.2.2 情绪管理能力 (11)6.3 服务人员服务态度 (11)6.3.1 服务态度表现 (11)6.3.2 服务态度改进 (12)第七章客户服务渠道质量评估 (12)7.1 实体营业厅服务质量 (12)7.1.1 服务环境 (12)7.1.2 服务设施 (12)7.1.3 服务人员 (12)7.1.4 服务流程 (12)7.2 网络客服服务质量 (12)7.2.1 响应速度 (12)7.2.2 服务态度 (13)7.2.3 专业能力 (13)7.2.4 服务渠道 (13)7.3 自助服务渠道质量 (13)7.3.1 自助服务终端 (13)7.3.2 客户服务网站 (13)7.3.3 移动客户端 (13)第八章客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评估 (14)8.1 信息安全措施 (14)8.1.1 安全策略制定 (14)8.1.2 技术防护措施 (14)8.1.3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14)8.1.4 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4)8.2 隐私保护措施 (14)8.2.1 隐私政策制定 (14)8.2.2 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14)8.2.3 隐私保护培训与宣传 (14)8.2.4 用户权益保障 (14)8.3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监管 (15)8.3.1 监管机构与职责 (15)8.3.2 监管制度与流程 (15)8.3.3 监管效果评估 (15)8.3.4 监管合规性 (15)第九章客户服务创新与改进评估 (15)9.1 服务产品创新 (15)9.1.2 创新产品开发 (15)9.1.3 创新效果评估 (16)9.2 服务流程改进 (16)9.2.1 流程优化目标 (16)9.2.2 流程改进措施 (16)9.2.3 流程改进效果 (16)9.3 服务技术创新 (17)9.3.1 技术创新策略 (17)9.3.2 技术创新成果 (17)9.3.3 技术创新应用 (17)第十章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策略与建议 (17)10.1 客户服务质量提升措施 (17)10.1.1 完善客户服务流程 (17)10.1.2 加强客户服务人员培训 (17)10.1.3 创新客户服务方式 (18)10.2 客户服务质量监管与考核 (18)10.2.1 建立客户服务质量监管体系 (18)10.2.2 客户服务质量考核 (18)10.3 客户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策略 (18)10.3.1 建立客户服务质量改进机制 (18)10.3.2 强化客户服务创新 (19)10.3.3 加强客户服务品牌建设 (19)第一章客户服务质量概述1.1 客户服务质量定义客户服务质量,指的是通讯行业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满足客户需求、保障客户权益、实现客户满意度的综合能力。
网格化管理实施指导细则范文(3篇)
网格化管理实施指导细则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推进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加强社区基层管理,本细则制定。
第二条网格化管理是指在城市管理中,按照一定的区域划分,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专门的网格长,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精细化、个体化的管理和服务。
第三条网格化管理是基于社区层面的,由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自治组织共同参与,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推动社区治理的提高。
第四条网格化管理涉及社区综合治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社区服务等。
第五条网格化管理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倡居民自治,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六条网格化管理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七条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民参与。
第八条全面覆盖是指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并建立起完善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全覆盖管理。
第九条全过程是指从事前的规划设计、事中的运行管理、到事后的评估总结,都要进行网格化管理,形成闭环。
第十条全方位是指网格化管理要涵盖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社区服务等。
第十一条全民参与是指鼓励居民参与网格化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倡居民自治,形成社区共治的格局。
第三章网格化管理的具体措施第十二条制定网格化管理方案,明确每个网格的范围、网格长的职责和权力,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第十三条建立信息化系统,实现网格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包括但不限于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投诉处理系统等。
第十四条开展居民培训,提高居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和意愿。
第十五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自治机制,推动社区居民自治。
第十六条加强网格长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网格长的责任和权力得到充分发挥。
第十七条加强对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概述一、名词解释:1、语义信息:主体具有理解力而能够领悟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
2、全信息:语法、语义、语用信息构成的全部信息。
3、信息资源: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开发、组织与利用并大量积累起来的信息及其工作者、技术等要素的集合。
4、信息资源管理:管理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中的利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二、简答题:1、信息的特征:普遍性、时效性、相对性、与物质不可分割性、可传递性与干扰性、可加工性和可共享性。
2、信息的功能:(1)、经济功能:本身为经济资源,能直接创造财富或放大经济效益。
(2)、管理与协调功能:协调控制企业五种基本资源。
(3)、选择与决策功能:作用于决策的各个环节,并优化决策。
(4)、研究与开发功能:激活知识、生产知识。
3、信息资源的特征:(1)、一般特征: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2)、特殊特征:共享性、时效性、差异性、驾驭性、累积性与再生性;4、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三、论述题:1、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得基本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研究、信息用户研究、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市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研究和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研究等。
第二章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一、名词解释:1、信息采集:根据特定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2、信息加工: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分类、研究、著录和组织而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3、信息存储:将已经过处理的信息资源按规定记录在信息载体上,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
4、信息检索:指用户运用检索工具,从各种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生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过程。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十四部委2016年第39号令)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十四部委2016年第39号令)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3号),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我们制定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3号),制定本办法。
??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指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具备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的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第四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坚持电子化平台的发展方向,遵循开放透明、资源共享、高效便民、守法诚信的运行服务原则。
???第五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要利用信息网络推进交易电子化,实现全流程透明化管理。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和协调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相关工作。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政府指定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指导和协调等相关工作。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平台运行???第七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领域统一的交易规则,以及省级人民政府颁布的平台服务管理细则。
???第八条?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应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电信行业5G网络覆盖与优化解决方案
电信行业5G网络覆盖与优化解决方案第一章 5G网络概述 (2)1.1 5G网络发展背景 (2)1.2 5G网络技术特点 (2)第二章 5G网络规划与设计 (3)2.1 5G网络规划原则 (3)2.2 5G网络站点布局 (3)2.3 5G网络频率规划 (4)第三章 5G基站建设与部署 (4)3.1 5G基站建设流程 (4)3.2 5G基站部署策略 (5)3.3 5G基站配套设施建设 (5)第四章 5G网络覆盖优化 (5)4.1 5G网络覆盖评估 (5)4.1.1 路测 (6)4.1.2 定点测试 (6)4.1.3 用户感知评估 (6)4.2 5G网络覆盖优化方法 (6)4.2.1 基站选址优化 (6)4.2.2 天线朝向和下倾角调整 (6)4.2.3 频率规划优化 (6)4.2.4 室内覆盖优化 (6)4.3 5G网络覆盖优化案例分析 (6)第五章 5G网络功能优化 (7)5.1 5G网络功能指标 (7)5.2 5G网络功能优化策略 (7)5.3 5G网络功能优化案例分析 (8)第六章 5G网络运维管理 (8)6.1 5G网络运维管理体系 (8)6.2 5G网络运维关键环节 (9)6.3 5G网络运维优化策略 (9)第七章 5G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9)7.1 5G网络安全挑战 (9)7.2 5G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10)7.3 5G网络隐私保护策略 (10)第八章 5G网络产业链协同发展 (11)8.1 5G产业链概述 (11)8.2 5G产业链协同发展策略 (11)8.3 5G产业链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12)第九章 5G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12)9.1 5G网络商业模式概述 (12)9.2 5G网络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12)9.2.1 技术驱动 (12)9.2.2 市场驱动 (13)9.2.3 政策驱动 (13)9.3 5G网络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13)第十章 5G网络发展趋势与展望 (13)10.1 5G网络发展趋势 (13)10.2 5G网络发展挑战 (14)10.3 5G网络发展展望 (14)第一章 5G网络概述1.1 5G网络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与管理手册
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与管理手册第一章导言 (3)1.1 培训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3)1.1.1 目的 (3)1.1.2 意义 (3)1.2 培训体系建设的原则与要求 (4)1.2.1 原则 (4)1.2.2 要求 (4)第二章培训需求分析 (4)2.1 需求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2.1.1 确定分析目的 (4)2.1.2 收集相关信息 (5)2.1.3 分析培训需求 (5)2.1.4 制定需求分析报告 (5)2.2 需求分析的实施与评估 (5)2.2.1 实施需求分析 (5)2.2.2 评估需求分析 (5)第三章培训计划制定 (6)3.1 培训计划的制定原则 (6)3.1.1 实用性原则 (6)3.1.2 系统性原则 (6)3.1.3 长期性原则 (6)3.1.4 动态调整原则 (6)3.1.5 效益原则 (6)3.2 培训计划的编制与审批 (6)3.2.1 培训计划编制 (6)3.2.1.1 培训需求分析 (6)3.2.1.2 确定培训目标 (6)3.2.1.3 制定培训方案 (7)3.2.1.4 编制培训预算 (7)3.2.2 培训计划审批 (7)3.2.2.1 提交审批材料 (7)3.2.2.2 审批流程 (7)3.2.2.3 审批结果反馈 (7)第四章培训资源管理 (7)4.1 培训资源的分类与配置 (7)4.2 培训资源的使用与维护 (8)第五章培训实施与管理 (8)5.1 培训实施的流程与方法 (8)5.1.1 培训需求分析 (8)5.1.2 培训计划制定 (8)5.1.3 培训资源准备 (9)5.1.5 培训效果评估 (9)5.2 培训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9)5.2.1 培训师选拔与培训 (9)5.2.2 培训课程设计 (9)5.2.3 培训方式与方法 (9)5.2.4 培训环境优化 (9)5.2.5 培训过程监控 (9)5.2.6 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9)5.2.7 培训成果转化 (10)第六章培训效果评估 (10)6.1 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10)6.1.1 定性评估方法 (10)6.1.2 定量评估方法 (10)6.1.3 混合评估方法 (10)6.1.4 评估工具 (10)6.2 培训效果评估的实施与反馈 (10)6.2.1 培训效果评估的实施 (10)6.2.2 培训效果评估的反馈 (11)第七章培训师队伍管理 (11)7.1 培训师的选拔与培训 (11)7.1.1 培训师选拔标准 (11)7.1.2 培训师选拔流程 (11)7.1.3 培训师培训 (12)7.2 培训师的激励与考核 (12)7.2.1 培训师激励措施 (12)7.2.2 培训师考核体系 (12)第八章培训成本控制 (13)8.1 培训成本的构成与分类 (13)8.1.1 直接成本 (13)8.1.2 间接成本 (13)8.1.3 其他相关成本 (13)8.2 培训成本的控制策略 (13)8.2.1 合理规划培训内容 (13)8.2.2 优化培训方式 (13)8.2.3 提高培训效率 (14)8.2.4 加强培训管理 (14)8.2.5 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14)8.2.6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14)第九章培训体系建设与持续改进 (14)9.1 培训体系建设的阶段与任务 (14)9.1.1 需求分析阶段 (14)9.1.2 培训计划制定阶段 (14)9.1.3 培训实施阶段 (15)9.2 培训体系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15)9.2.1 培训需求动态管理 (15)9.2.2 培训内容与方法创新 (15)9.2.3 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15)9.2.4 培训体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16)第十章培训体系建设与管理手册的实施与监督 (16)10.1 手册的制定与发布 (16)10.1.1 制定原则 (16)10.1.2 制定流程 (16)10.1.3 发布方式 (16)10.2 手册的实施与监督 (17)10.2.1 实施要求 (17)10.2.2 监督机制 (17)10.3 手册的修订与完善 (17)10.3.1 修订时机 (17)10.3.2 修订流程 (17)10.3.3 完善措施 (17)第一章导言企业内部培训体系作为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机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
机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管理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1.3 适用范围 (3)1.4 名词解释 (3)1.4.1 信息化建设: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机构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进行优化和升级,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的过程。
(3)1.4.2 运维管理:指对机构信息化系统进行日常运行维护、安全保障、功能优化等工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3)1.4.3 机构:指我国各级部门、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等在内的机构。
(3)1.4.4 信息化项目:指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实施的具体项目,包括硬件设备购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
(3)1.4.5 数字化转型:指机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业务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的过程。
(3)第二章现状分析 (3)2.1 信息化建设现状 (3)2.2 运维管理现状 (4)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第三章总体目标与规划 (5)3.1 总体目标 (5)3.2 规划思路 (5)3.3 阶段划分 (5)第四章信息化建设方案 (6)4.1 基础设施建设 (6)4.2 应用系统开发 (6)4.3 信息资源整合 (6)4.4 安全保障措施 (7)第五章运维管理体系 (7)5.1 运维组织架构 (7)5.2 运维管理制度 (7)5.3 运维流程与规范 (8)5.4 运维人员培训与考核 (8)第六章运维监控与评估 (9)6.1 运维监控系统 (9)6.1.1 系统概述 (9)6.1.2 系统架构 (9)6.1.3 监控内容 (9)6.2 运维评估指标体系 (9)6.2.1 指标体系构建 (9)6.2.2 指标权重分配 (10)6.3 运维效果评价与改进 (10)6.3.1 运维效果评价 (10)6.3.2 运维改进措施 (10)6.4 应急预案与风险防控 (10)6.4.1 应急预案制定 (10)6.4.2 风险防控措施 (10)第七章信息安全保障 (10)7.1 安全策略制定 (10)7.2 安全防护措施 (11)7.3 安全事件处理 (11)7.4 安全意识培训与宣传 (12)第八章项目管理 (12)8.1 项目立项与审批 (12)8.1.1 立项依据与条件 (12)8.1.2 立项程序与审批 (12)8.2 项目实施与监控 (12)8.2.1 项目实施计划 (12)8.2.2 项目监控机制 (13)8.3 项目验收与评价 (13)8.3.1 验收标准与程序 (13)8.3.2 项目评价方法 (13)8.4 项目后评价与改进 (14)8.4.1 项目后评价目的 (14)8.4.2 项目后评价内容 (14)8.4.3 项目改进措施 (14)第九章政策法规与标准 (14)9.1 政策法规体系 (14)9.2 标准规范制定 (14)9.3 政策法规执行与监督 (15)9.4 政策法规宣传与培训 (15)第十章组织实施与保障 (15)10.1 组织架构与职责 (15)10.1.1 组织架构 (15)10.1.2 职责划分 (16)10.2 人员配置与培训 (16)10.2.1 人员配置 (16)10.2.2 培训与考核 (16)10.3 经费保障 (16)10.4 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 (16)第一章引言1.1 编制目的本方案旨在规范我国机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管理流程,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第四章学习主题解析与教材研究(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第四章学习主题解析与教材研究(上)第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概述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我国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
2.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法治意识,了解国家基本法律法规,自觉遵纪守法。
3. 培养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具备解决生活中简单法律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两个方面。
道德教育包括家庭美德、学校美德、社会美德等;法治教育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课程要求如下:1.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以案例、故事等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课程实施要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3. 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治观念,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 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四、本章学习主题解析本章学习主题为“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旨在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障。
1. 道德与法治的联系:道德是法治的精神支柱,法治是道德的制度保障。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道德与法治的区别: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治是外在的约束。
道德依靠自觉,法治依靠强制力。
电信运营商网络优化预案
电信运营商网络优化预案第一章网络优化预案概述 (2)1.1 网络优化预案的目的和意义 (2)1.2 网络优化预案的适用范围 (3)1.3 网络优化预案的实施原则 (3)第二章网络监测与评估 (3)2.1 网络监测指标选取 (3)2.2 网络功能评估方法 (4)2.3 网络故障预警与诊断 (4)第三章网络优化策略 (4)3.1 网络优化技术手段 (4)3.2 网络优化资源配置 (5)3.3 网络优化策略实施 (5)第四章网络优化项目实施与管理 (6)4.1 项目立项与审批 (6)4.2 项目实施进度管理 (6)4.3 项目质量与风险管理 (7)第五章网络优化效果评估 (7)5.1 优化效果评价指标 (7)5.2 优化效果评估方法 (7)5.3 优化效果持续改进 (8)第六章网络优化预案实施案例 (8)6.1 典型案例一:网络容量优化 (8)6.1.1 案例背景 (8)6.1.2 优化措施 (8)6.1.3 实施效果 (9)6.2 典型案例二:网络质量优化 (9)6.2.1 案例背景 (9)6.2.2 优化措施 (9)6.2.3 实施效果 (9)6.3 典型案例三:网络覆盖优化 (9)6.3.1 案例背景 (9)6.3.2 优化措施 (9)6.3.3 实施效果 (9)第七章网络优化预案培训与推广 (10)7.1 培训内容与方法 (10)7.1.1 培训内容 (10)7.1.2 培训方法 (10)7.2 培训对象与周期 (10)7.2.1 培训对象 (10)7.2.2 培训周期 (10)7.3 推广策略与效果评估 (10)7.3.1 推广策略 (11)7.3.2 效果评估 (11)第八章网络优化预案实施保障 (11)8.1 组织保障 (11)8.1.1 建立项目组 (11)8.1.2 明确责任分工 (11)8.1.3 制定工作计划 (11)8.2 技术保障 (11)8.2.1 技术培训 (11)8.2.2 技术支持 (12)8.2.3 技术监测 (12)8.3 资金保障 (12)8.3.1 预算编制 (12)8.3.2 资金拨付 (12)8.3.3 资金监管 (12)第九章网络优化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2)9.1 修订原则与周期 (12)9.1.1 修订原则 (12)9.1.2 修订周期 (13)9.2 更新内容与方法 (13)9.2.1 更新内容 (13)9.2.2 更新方法 (13)9.3 更新实施与监督 (13)9.3.1 更新实施 (13)9.3.2 监督 (13)第十章网络优化预案的总结与展望 (14)10.1 预案实施成果总结 (14)10.2 预案实施不足与改进方向 (14)10.3 预案未来发展展望 (15)第一章网络优化预案概述1.1 网络优化预案的目的和意义网络优化预案旨在保证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行的高效、稳定与安全,通过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及响应,以达到以下目的:(1)提升网络服务质量,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2)降低网络故障和的发生概率,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性;(3)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4)增强网络抗灾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学校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4篇)
学校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学校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保障学校师生的信息安全,建立健全学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护学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学校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学校师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强对网络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学校网络信息服务水平,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保障。
第三条学校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适用于学校内的所有网络用户,包括师生、员工和访客等。
第四条学校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学校发展为导向,注重用户需求,坚持保密原则,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
第二章网络及信息安全保护第五条学校网络及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安全第一、全员参与、分类管理、技术防护、定期评估。
第六条学校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制定网络信息安全保护规范,加强对网络设备、系统和软件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第七条学校应建立信息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将信息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八条学校应制定网络安全策略和操作规程,明确网络安全工作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具体的措施和操作步骤。
第九条学校应加强对网络用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用户的安全责任意识。
第十条学校应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处置和修复网络安全事件,减少损失和影响。
第三章用户行为管理第十一条学校网络用户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得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侵犯他人权益等行为。
第十二条学校网络用户应保护个人账号和密码的安全,不得将账号和密码透露给他人,不得冒用他人账号进行操作。
第十三条学校网络用户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干扰学校网络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学校网络用户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得浪费网络资源,不得恶意破坏网络设备和资源。
通讯行业网络优化及升级方案
通讯行业网络优化及升级方案第一章网络优化概述 (2)1.1 网络优化背景 (2)1.2 网络优化目标 (3)1.3 网络优化流程 (3)第二章网络现状分析 (4)2.1 网络结构分析 (4)2.2 网络功能评估 (4)2.3 网络问题诊断 (5)第三章网络优化策略 (5)3.1 参数优化 (5)3.2 覆盖优化 (5)3.3 容量优化 (5)第四章网络升级方案 (6)4.1 升级目标 (6)4.2 升级技术选型 (6)4.3 升级实施步骤 (7)第五章基站优化 (7)5.1 基站选址 (7)5.2 基站配置 (7)5.3 基站维护 (8)第六章网络优化工具与系统 (8)6.1 优化工具介绍 (8)6.1.1 信号分析工具 (8)6.1.2 覆盖优化工具 (8)6.1.3 功能优化工具 (9)6.2 优化系统架构 (9)6.2.1 数据采集与传输 (9)6.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9)6.2.3 优化方案实施与监控 (9)6.3 优化数据管理 (9)6.3.1 数据存储与管理 (9)6.3.2 数据共享与协作 (9)6.3.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9)6.3.4 数据挖掘与应用 (9)第七章网络优化项目管理 (10)7.1 项目组织结构 (10)7.1.1 项目经理 (10)7.1.2 项目团队 (10)7.1.3 项目支持部门 (10)7.2 项目进度控制 (10)7.2.1 制定项目计划 (10)7.2.2 进度跟踪与监控 (11)7.2.3 进度调整与优化 (11)7.3 项目质量保障 (11)7.3.1 制定质量标准 (11)7.3.2 质量控制与监督 (11)7.3.3 质量改进与优化 (11)第八章网络优化成果评估 (12)8.1 评估指标体系 (12)8.1.1 网络质量指标 (12)8.1.2 网络容量指标 (12)8.1.3 网络速度指标 (12)8.1.4 用户满意度指标 (12)8.2 评估方法与工具 (12)8.2.1 评估方法 (12)8.2.2 评估工具 (12)8.3 评估结果分析 (13)8.3.1 网络质量评估 (13)8.3.2 网络容量评估 (13)8.3.3 网络速度评估 (13)8.3.4 用户满意度评估 (13)第九章网络优化与运维 (13)9.1 优化与运维协同 (13)9.1.1 系统架构协同 (13)9.1.2 优化策略与运维策略的匹配 (13)9.1.3 资源共享与协同调度 (13)9.2 运维流程优化 (14)9.2.1 流程梳理与简化 (14)9.2.2 自动化与智能化 (14)9.2.3 质量监控与反馈 (14)9.3 运维团队建设 (14)9.3.1 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4)9.3.2 团队协作与沟通 (14)9.3.3 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 (14)第十章网络优化发展趋势 (14)10.1 5G网络优化 (14)10.2 网络智能化 (15)10.3 未来网络优化方向 (15)第一章网络优化概述1.1 网络优化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优化及升级改造计划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优化及升级改造计划第一章总体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第二章现状分析 (3)2.1 网络架构现状 (3)2.2 存在问题分析 (4)第三章网络架构优化策略 (4)3.1 优化目标 (4)3.1.1 提升网络功能 (4)3.1.2 保证网络安全 (5)3.1.3 降低运营成本 (5)3.1.4 提升网络可扩展性 (5)3.2 优化原则 (5)3.2.1 遵循标准化原则 (5)3.2.2 保证系统可靠性 (5)3.2.3 均衡发展原则 (5)3.2.4 创新驱动原则 (5)3.3 优化方案 (5)3.3.1 设备升级与替换 (5)3.3.2 网络结构优化 (6)3.3.3 技术创新与应用 (6)3.3.4 运维优化 (6)第四章核心网优化 (6)4.1 核心网架构调整 (6)4.2 业务流程优化 (7)4.3 资源配置优化 (7)第五章接入网优化 (7)5.1 接入网架构调整 (7)5.2 接入网设备升级 (8)5.3 接入网功能优化 (8)第六章传输网优化 (8)6.1 传输网架构调整 (8)6.1.1 调整原则与目标 (8)6.1.2 架构调整方案 (9)6.2 传输网设备升级 (9)6.2.1 设备升级原则 (9)6.2.2 设备升级方案 (9)6.3 传输网功能优化 (9)6.3.1 网络功能指标 (9)6.3.2 功能优化措施 (9)第七章网络安全优化 (10)7.1 安全策略制定 (10)7.2 安全设备升级 (10)7.3 安全功能优化 (11)第八章网络运维管理优化 (11)8.1 运维流程优化 (11)8.2 运维工具升级 (11)8.3 运维人员培训 (12)第九章升级改造计划 (12)9.1 项目实施步骤 (12)9.1.1 需求分析 (12)9.1.2 制定方案 (12)9.1.3 技术评审 (12)9.1.4 设备采购与施工准备 (12)9.1.5 现场施工 (13)9.1.6 系统集成与调试 (13)9.1.7 系统验收与交付 (13)9.2 项目进度安排 (13)9.2.1 需求分析阶段(12个月) (13)9.2.2 制定方案阶段(23个月) (13)9.2.3 技术评审阶段(1个月) (13)9.2.4 设备采购与施工准备阶段(34个月) (13)9.2.5 现场施工阶段(46个月) (13)9.2.6 系统集成与调试阶段(23个月) (13)9.2.7 系统验收与交付阶段(1个月) (13)9.3 项目预算与成本控制 (13)9.3.1 预算编制 (13)9.3.2 成本控制 (14)第十章项目评估与总结 (14)10.1 项目效果评估 (14)10.1.1 网络功能提升评估 (14)10.1.2 业务发展评估 (14)10.2 项目经验总结 (14)10.2.1 项目管理经验 (14)10.2.2 技术实施经验 (15)10.3 后续改进计划 (15)第一章总体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架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是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
信息的性质:1、普遍性2、客观性3、无限性4、依附性(载体不可分性)5、可度量性6、可传输性7、动态性8、层次性信息的分类:(1)按社会性分类: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
(2)按空间状态分类:宏观信息、中观信息和微观信息。
(3)按时间性分类:历史信息、现实信息和预测信息。
(4)按载体分类: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
(5)按是否为公众知晓分类: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隐蔽信息)。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社会经济的信息化。
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0%。
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学科的诞生。
1961年斯蒂格勒、1962年马克卢普、1970年后阿罗等相继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发表了重要观点。
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P4)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信息的经济研究2.信息经济的研究3.信息(或信息学)与经济(或经济学)间关系的研究第二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
已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不确定性,或者根据对事实的客观分类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随机状态,称为风险。
不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或者不能(至少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以某种实际概率值表述可能产出结果的随机状态,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量化(或风险的大小)是指:(1)某种选择行为的可能的坏结果会给消费者造成的利益受损程度。
(2)某种选择行为的坏结果产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期望值:期望值是不确定条件下某一行为或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是每一结果发生的概率。
(完整版)信息资源建设
(完整版)信息资源建设第一章信息资源建设概论一、信息资源: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集合。
二、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以光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输,并通过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三、网络信息资源: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所有信息资源的总和。
四、单机信息资源:指通过计算机存储和阅读但不在网络上传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人们常称之为机读资料。
五、信息资源建设: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
六、藏书建设: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地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
第二章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一、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撑理论1、系统论(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的方法论基础(2)、系统的联系性原则为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3)、系统的有序性原则对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指导意义(4)、系统的动态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2、经济学理论(1)、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2)、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学原理3、信息管理理论(1)、布拉德福定律(2)、普赖斯曲线:(3)、文献老化理论二、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图书馆及其他类型信息机构,要从实际使用需要出发,规划、选择、搜集、整序、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要求是:根据图书馆服务任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2、系统性原则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宏观和微观的信息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信息资源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系统性原则的依据: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信息资源自身的连续性;读者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系统性原则的要求:以服务的重要学科为中心的一些重要的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特藏书刊,要完整系统地收集;对与本馆服务任务直接相关的多卷书、丛书、连续出版物及重要工具书,要完整无缺,不能随意中断;要注意各学科间相互渗透、边缘交错的内在联系,广泛而有选择地收集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供一般读者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书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与其他图书馆信息资源不同的特点特色化的内容: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地方特色;文献类型特色4、共建共享原则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科学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建设,相互提供利用,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网速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网络使用秩序,保障网络安全,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以下简称“运营商”)及其用户。
第三条运营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网络服务。
第四条用户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不得利用网络从事违法活动。
第五条国家网信部门负责全国网速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网络接入服务第六条运营商应依法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向用户明示其服务内容、资费标准、服务期限等事项。
第七条运营商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网络接入标准,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接入服务。
第八条运营商应确保网络接入速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并采取措施提高网络接入速度。
第九条运营商应建立健全用户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响应用户关于网络接入服务的投诉。
第十条运营商应定期对网络接入服务质量进行检测,并向用户公布检测结果。
第三章网络流量管理第十一条运营商应根据国家规定,合理划分网络流量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流量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运营商应采取技术措施,保障用户基本网络服务的正常使用,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等。
第十三条运营商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等级的网络接入服务,并明确各等级服务的资费标准。
第十四条运营商应合理配置网络资源,避免出现网络拥堵现象,确保用户享有公平的网络接入权益。
第十五条运营商应加强对网络流量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流量。
第十六条运营商不得擅自改变用户网络接入速率,确需调整的,应提前告知用户。
第四章网络安全第十七条运营商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等安全风险。
第十八条运营商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理网络安全事件。
第十九条用户应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得利用网络从事违法活动,如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评价
• 4.4.1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 – – – – 网络上信息资源量的爆炸式增长 查询信息困难 便捷信息检索的需要 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混杂 现有信息选择和组织工具有待完善
• 4.4.2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
– 1、网络信息资源内容
• • • • • • 权威性 内容范围 客观性 准确性 新颖性 独特性
– 1、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环境问题
• • • • • • 信息基础结构问题 需求与供给的问题 市场竞争和价格体系问题 技术条件问题 信息政策与法规问题 管理体制
– 2、网络信息资源的结构与分布
– 我国的社会化共享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九大网络体 系,它们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技网、 中国共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联通互联网、中国网通 公用联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 中国长城互联网和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
第四章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与评价
• • • • 4.1 信息资源配置 4.2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 4.3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4.4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评价
4.1 信息资源配置
• 4.1.1信息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 信息资源的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 和数量三个方面的合理配置。
• 时间上的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种时态上的配置; • 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不同部门 (产业部门、行为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等)和不同地 区之间的分布; • 信息资源数量上的配置包括存量配置与增量配置 两个方面。
• 4.2.3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
– – – – – – – – – 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 需求导向原则 公平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辅助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合作与协调共享观 虚实结合观 动态发展观
• 4.2.4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法
– 时间配置 – 空间配置 – 数量配置
• 4.2.5信息资源配置的结构模式
网络机构和个人拥有网站机构
网站类型 企业网站 政府网站 商业网站 占所有网站的比例 77.8% 8.6% 5.4%
教育科研网站
个人网站 非盈利网站
3.3%
3.0% 1.6%
其他
0.3%
•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7950万人,和 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5%。
•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27216M,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90.1%。
– 1、利用模式分类
• Web访问、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公告板、呼叫 中心、远程会议、协同平台。
– 2、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模式
• 重点信息资源保障利用模式 • 学科信息资源利用模式 • 互动信息利用模式
• 4.3.3 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的变革
– – – – – – 从分散向集成环境协调转变 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从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转变 从常规服务向竞争服务转变 从本行业服务向跨行业转变 链接服务协作团队模式的形成
• 比较著名的商业性评比网站有美国的Bizrate和 Gomez 。国内的购物比较网站, 如易购网 ( ) 等也属于此种类型 • BizRate1com 公司成立于1996 年, 号称是第一网 上购物门户网站。它采用“在线调查法”收集对 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评比的资料, 即B izRate 所有 资料全部来自对真实顾客的在线调查。通过向数 以百万计的网上购物者收集直接的反馈信息, 对 近4000 家网上商店进行评分。由此得出的评比 结果可以被认为是顾客满意度的标准。 • Gomez 是一个为电子商务用户以及电子商务企业 提供基于因特网服务质量评测的机构。
– 2、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模式 – 3、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实施的对策
• 4.1.4信息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 1、信息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 • • • 垄断 外部效应 公共物品 不完全信息
– 2、改善信息资源配置率的政策选择
• 法律途径 • 行政途径 • 市场途径
• 4.1.5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问题
– – – –
2、用户评价法 3、层次分析法 4、链接分析法 5、网络计量法
• 网站流量指标统计就是通过特定的软件统计、分 析网站的浏览量。 • 国际上著名的咨询调查机构如M ediaM et rix 公 司( )、ACNielsen 媒体研究 所( ) 等采用独立用户访问量 指标来确定网站流量, 并据此定期发布网站排名。 • 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站访问量统计机构, 如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的第三方网站流量 认证系统( )、网易中文网 站排行榜() 也是采用网站流 量指标排名方法。
• 网络信息资源的地区分布 • 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分布 • 信息网络中的网站分布
• 华北、华东、华南的CN下注册域名比例为78.3%,东北、西南、 西北的CN下注册域名所占比例非常小。
•
华北、华东、华南的WWW站点数比例占85%左右,东北、西南、西北 WWW站点数所占的比例同以往调查结果相比略有增长,但所占比例还 是较小。
– 1、信息资源配置的微观结构 – 2、信息资源配置的宏观模式
4.3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 4.3.1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形式
– – – – – – 专题数字信息利用 数字参考利用 网络出版物利用 网络指南利用 学习和教学资料利用 个性化定制服务及主动服务中的信息提供利 用 – 网络工具利用
• 4.3.2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模式
– 2、网络设计
• • • •
• • • •
信息资源体系结构 网络的用户界面 系统操作的交互性 系统的检索功能
链接 电脑环境需求 传输速度 获取限制
– 3、可获得性
– 4、成本
• 连通成本 • 信息服务收费 • 技术支持成本
– 5、目的及用户
• 4.4.3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
– 1、第三方评价法
– 1、存在的问题
• • • • 信息安全问题 国家主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 语言障碍问题
– 2、正确处理共享可能出现的问题
• • • • 共享与过境数据流间的关系 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共享与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共享与传统文献资料的关系
4.2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
• 4.2.1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4.2.2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环境与分布
– 1、什么是帕累托有效配置? – 2、在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应采用怎样的调 节方式?为什么?
• 4.1.2信息资源配置效益
– – – – 用户效益 机构效益 国家效益 社会效益
• 4.1.3信息资源配置
– 1、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 • • • • 科学指导原则 市场开放原则 充分利用原则 合理分布原则 有效使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