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论文)最蓝的眼睛中父亲悲剧的分析
“Breedlove”or Not——《最蓝的眼睛》之创伤解读
74“Breedlove” or Not——《最蓝的眼睛》之创伤解读文/崔文娟摘要: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瑞森是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非裔女作家。
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黑人作家,莫瑞森因其独有的写作风格及作品中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而获奖无数。
《最蓝的眼睛》是莫瑞森的处女作。
莫瑞森在小说中赋予小女孩儿佩科拉一家别有深意的布里德洛夫(Breedlove)一名,表意为“滋生爱”,实则描写了以佩科拉一家为代表的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的挣扎与创伤。
关键词:Breedlove ;黑人;创伤;白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瑞森作品中所描述的黑人百年来的血泪历史俨然已成为了解美国黑人民族命运的教科书。
作为黑人女性,莫瑞森更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阴霾下的伤痛、挣扎。
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黑人小女孩儿佩科拉执着地认为如果她有双美丽的蓝眼睛,她本人会不同,她周遭的一切也都会不同。
身处白人主流文化的小女孩儿不懂得她贫穷、丑陋、不幸的生活根源在哪儿,只天真地相信拥有和白人一样的蓝眼睛她身边的一切便都可以得到纠正。
她不只不能,她只有更加不幸。
一、布里德洛夫一家的创伤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将“创伤”定义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
”[1]比照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布里德洛夫(Breedlove)一家作为美国黑人家庭的一个缩影可谓个个伤痕累累。
而家庭成员对待创伤的反应又都消极、被动。
莫瑞森别有深意的为这个家庭选择了“Breedlove ”一名,意为“滋生爱”。
但是,布里德洛夫一家却与这一意义背道而驰。
(一)父亲乔利的创伤父亲乔利在小说中只是空有其名而已,大部分时候读者是通过莫瑞森对乔利周围的人或事物的描写去反衬乔利这个人物的。
可以说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乔利在两种身份上都是缺位的。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基于iPhone使用指南案例研究2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4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5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6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7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8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9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10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11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2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3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14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5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16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7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18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19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20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21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22 论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23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24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5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26 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与东方文化中的鬼形象之对比27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28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29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30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31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异化32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33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34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35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36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37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38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39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40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41 英汉禁忌语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比较研究42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和埃莉诺的成长研究43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44 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45 英语介词的翻译46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47 英汉诗歌中动物意象比较研究48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49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50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51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52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53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54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55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56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57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58 中国民俗词语汉译英初探59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60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61 从女性主义探讨托尼•莫里森笔下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62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63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64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65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66 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67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6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69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研究70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71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3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7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75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77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78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79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80 六种颜色词语的英汉互译探索81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82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8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84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85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86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87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88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89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90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91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92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93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94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95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96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9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98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0 归化翻译在电影字幕中的运用--以《米尔克》为个案分析101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102 《蝇王》的现代性启示:人性的自赎103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04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105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 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06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107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108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109 从好莱坞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变看人性冲突110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用语的构建与应用111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112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13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114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115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16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117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18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19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20 从《西风颂》看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121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22 从《红字》看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清教主义风尚123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124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25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12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127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128 浅析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功夫熊猫》和《霍元甲》为例129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30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31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132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133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134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135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136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37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138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139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140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141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42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143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44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45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146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47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48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149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15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5115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广告翻译15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54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155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156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157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58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159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160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61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162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163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164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165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166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67 论英语谚语翻译168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69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培根《谈读书》的翻译170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71 The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172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173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174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75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176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177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178 约瑟夫•康拉德《进步前哨》的象征主义分析179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80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181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182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183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18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185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186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87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188189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90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91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92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93 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视角看《喜福会》里中美婚姻观念差异194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195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196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197 接受美学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英译研究198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199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200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作者:邓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作者简介:邓薇(1980.8-),女,汉族,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1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外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如黑人文化、女性文化等。
作为非主流的黑人文化对美国的主流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
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中,当属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为最耀眼的一位。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
作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布莱德拉夫在文化冲突与认同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最后自我毁灭的故事。
一、社会大环境下黑人的主体意识缺失人属于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的存在需要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这就是人在社会里身份和地位的存在。
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黑人作为真实人类存在,但却被人忽视了其真实存在。
在故事开头,读者从故事的一开始就领略了典型的西方观念中理想的房子:“就是这幢房子,绿色和白色相间,门是红色的。
它很漂亮……”这个铺垫展示了全家人在舒适的房子里和谐的生活画面,这是白色主流文化的象征。
相反,佩克拉一家居住在店铺房里,家里仅有的摆设——一个带裂缝的沙发椅和一个煤炭炉,环境恶劣,生活境遇艰苦,莫里森向我们展示了黑人在社会里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卑下地位。
黑人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不被接受,尊重和认可,更谈不上成为被关心的对象,相反他们时常受到白人的讥讽和嘲弄。
文中处处渗透着“白人优越”的意识,例如克劳迪娅得到白人洋娃娃;对秀兰·邓波的理想化;认为浅黑色皮肤的莫林优于其他黑人女孩的看法;白人女性在电影里的完美化等情节。
长期以来,黑人种族都一直处于夹缝中,阴霾的生存,受尽白人压迫,却无力反抗。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翻译腔成因浅探2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3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4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5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6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7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8 Paradox in American Culture: Mainstream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9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0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11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12 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13 美国电影中英雄主义主题的时代演变与启示14 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15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16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7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8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19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20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21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22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23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24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25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26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27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28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29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30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31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32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33 从美学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34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35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36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olicy of Export Tax Rebates37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38 以《热血强人》为例分析美国黑白种族的融合39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40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41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42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43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44 《紫色》中“家”的解读45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46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47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4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4950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51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52 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53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54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55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56 不同IT企业官网英译现状调查57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58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59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60 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61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62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63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64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65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66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67 简爱性格研究68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69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70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71 浅析英语委婉语72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73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4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75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76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77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78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79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80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81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82 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83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84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85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86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87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88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89 政治演说中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90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91 词组词汇学习方法92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93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94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的跨文化解析95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96 A Femi 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97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98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99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100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101 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102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03 从模糊性看古典诗词英译104 《简爱》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从温和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105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106 On the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inese107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108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109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110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11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112 模糊语言的社会语用功能113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14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115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116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117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118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1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120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121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122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123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124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125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126 从归化角度分析英文广告的汉译127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128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129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130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131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132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133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134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135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136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137 女性主义视野下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研究138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139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140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1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42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43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144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45 谈丽莉的悲剧--不够懦弱到随波逐流,又不够勇敢到逃离反抗146 On China English as A Localized Variety of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T147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48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49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50 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151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152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53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154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155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156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157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158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59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习策略调查160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161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162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163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164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65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66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167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168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169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170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17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172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173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174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175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176 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177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178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179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180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81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8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183 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184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185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186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187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188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189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190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191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92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193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94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195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196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197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98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199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200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摘要:在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最蓝的眼睛》中存在许多悲剧,如佩克拉的悲剧,佩克拉的母亲保琳的悲剧,佩克拉的父亲查理的悲剧,黑人民族的悲剧等。
本文从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三重歧视的角度对这些悲剧进行分析,意在指出美国社会中的三重歧视是诱发各种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托尼莫里森和《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等。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第一部作品,描写的是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
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由佩科拉的同龄人克罗蒂亚讲述。
佩科拉出生于一个穷苦的黑人家庭,由于肤色比其他的黑人女孩更深,她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奚落,周围邻居的冷漠和忽视。
更为悲惨的是,她的父亲在一次醉酒后将其强暴。
佩科拉将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归咎于她的丑陋。
因此,她对白种人漂亮的蓝眼睛有着强烈的渴望,最终走向疯狂。
小说在围绕佩科拉的悲剧人生进行叙述时,同时也诉说着发生在其他人(如其母保林,其父查理)身上的悲剧故事。
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映射的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而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等使这些危机一触即发。
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
小说中主要体现的是白种人对黑种人的歧视。
种族歧视体现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弥散在整个黑人社区,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小说中,当保琳在医院生产时,白人医生当着她的面谈论道:“像她们这种黑人,你根本用不着费心,她们很快就生完的,就像马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
”小说中,黑人处处遭到白人的歧视,白人把自己视为生来就比黑人优越的民族。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假说:“所有的文明都有白人一手创造,没有白人一切将不复存在。
心灵窗户的破碎——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The Soul of Window is Broken: On Pecola's
Tragedy in The Bluest Eye
作者: 李权文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白人审美标准;黑人文化;戕害;佩科拉;自我的丧失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人族群如像故事的主人翁抛弃自己的文化,一味的羡慕乃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那么势必导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该小说揭示了黑人惟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深刻哲理.。
《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悲剧探析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
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
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关键词:镜像,乔利,他者,悲剧拉康的镜像理论推翻了传统的自我主体的神话,认为主体实质上是分裂的,“所谓统一自主的自我不过是主体在想像界形成的虚幻镜像,必然会在象征秩序中遭到瓦解。
”[1](p133)他将主体的自我分裂分为三个境界: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
关于三者之间的关“主体之破裂有如主体行进于两堵墙之间,一者希望在真实界追求满足,系,拉康如此比喻说,另一者希望在想像界追求满足,结果,欲望的主体经压制而转入‘地下的’象征系统内。
”[1](p133)主体通过识别自己在镜中(他者的反应)的意象形成自我意识,但处于想像界阶段的主体的自我意识,只能说是他者的误认,实际上只是一种幻觉、虚像。
经由象征界转向真实界,主体认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的构成实质上是一种自我的异化,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
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普通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
尽管在书中莫里森几乎没有直接地描述过白人,但处处隐含着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影响,特别是白人的主流文化和种族歧视对黑人在认识自我、构建自我主体意识的过程中造成的不良影响。
小说中佩科拉的父亲乔利虽说是女儿悲剧的直接推手,但他自身的悲剧命运同样令人叹息。
乔利在认识自我、构建男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过程中,经历了“他者”的误认,自我的异化和主体的分裂,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结局。
一、想像界——“他者”的误认拉康认为,6至18个月的婴儿刚开始能够从镜子中,母亲或周围其他人的形象中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但这时婴儿所感知的自我是“基于残缺的自我体验与完整的镜像之间的想像关系之上,这种关系的影响持续终身,也是将来各种心理病态的来源。
以创伤叙事的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悲剧产生的根源
以创伤叙事的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悲剧产生的根源范玉茜【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The Bluest Eye, the first work written by Toni Morrison, describes black people’s dilemma and tragic fortune, who are suffering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Employing traumatic narrative, Toni Morrison reappears the unfortunate situation and spiritu⁃al, cultural and mental trauma on the condi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nationalism. The reason why the heroine suffered from physical and mental trauma lies in op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from white people, as well as black people’s identity self-denial and ego exclusion.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breeding ground generating tragedy as well as the origin of tragedy.%《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描述了二十世纪美国种族歧视下黑人群体的困境和悲惨命运。
莫里森采用创伤叙事的方法,重现了黑人群体在种族歧视、殖民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心灵、文化、精神生活受到的多重创伤。
小说人物经受的身体和精神创伤,有来自白人的压迫和歧视,但更多的因缘在于黑人群体内部自我身份否定与排斥,社会环境就是创伤产生的环境,也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最蓝的眼睛 论文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urging Desire in the Bluest Eye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black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Toni Morrison is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woman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Bluest Eye is her first novel, which establishes her literary reputation as a renowned black writer. Her works always explore and reflect the black’s destiny. This easy focuses on internalized racism which leads to deep hurt on the black. And in this environment, the undercurrent of desire popples fiercely.Key words: Toni Morrison; The black; Racial discrimination; Surging desire摘要:作为美国文坛中一位杰出的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本小说,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有名的黑人作家。
她的作品都以探索和反映黑人命运为主题。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内化的种族主义对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欲望的横流汹涌澎湃。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种族歧视;欲望横流1. BackgroundThe Bluest Eye is a 1970 novel by American author Toni Morrison. It is Morrison's first novel, written while Morrison was teaching at Howard University and was raising her two sons on her own. The story is about a year in the life of a young black girl in Lorain, Ohio named Pecola. It takes pla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merica's Midwest as well as 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t that time, although slave system had been cancelled, the black had been unable to get rid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at exists in every corner of American society. The Bluest Eye is t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udia MacTeer as a child and an adult, as well as from a third person omniscient viewpoint. Claudia and Frieda MacTeer live in Ohio with their parents. The MacTeers take in a boarder, Mr. Henry and Pecola.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Pecola is a troubled young girl with a hard life. Her parents are constantly fighting, both physically and verbally. Pecola is continually being told and reminded of what an “ugly” girl she is, thus fueling her desire to be a Caucasian girl with blue eyes. Throughout the novel it is revealed that not only has Pecola had a life full of hatred and hardships, but her parents have as well. Pecola’s mother, Pauline only feels alive and happy when she is working for a rich white family. Her father, Cholly, is a drunk who was left with his aunt when he was young and ran away to find his father, who wanted nothing to do with him. Both Pauline and Cholly eventually lost the love they once had for one another. While Pecola is doing dishes, her father rapes her. His motives are unclear and confusing, seemingly a combination of both love and hate. Cholly flees after the second time he rapes Pecola, leaving her pregnant. The entire town of Lorain turns against her, except Claudia and Frieda. In the end Pecola’s child is born prematurely and dies. Claudia and Frieda give up the money they had been saving and plant flower seeds in hopes that if the flowers bloom, Pecola's baby will live; the marigolds never bloom. Pecola always eagers to have a pair of blue eyes and hope this pair of eyes gets her out of the pain of life. However, atthe end of the story, tortured Pecola goes mad, believing that her cherished wish has been fulfilled and that she has the bluest eyes.2. The reas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White people have strong racial discrimination to the black. We easily find the reason in the history. First, there is the existence of an institutionalized racism. Although it had ben legally cancelled. But it showed us that before the polic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has defined the black culture, behavior and morality of completely negative. This determines the black cannot escape the influence of racism. Second, there exists the performance of black discrimin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an excuse. Black people have their own reasons, many black people themselv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its policie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a pretext.In addition, there are black people, in particular, a number of black women, who used to rely on government relief of life, nothing.3. Influence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A. Imperceptible change on aestheticsThroughout the novel, the concept that whiteness is superior is everywhere. White people think their skin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black. Sadly, the black people have accepted white standards of beauty, thinking Maureen’s light skin to be attractive and Pecola’s dark skin to be ugly. The adoration of the Shirley Temple doll given to Claudia also proved it. And we can see that Pauline Breedlove’s preference for the little white girl she cares for. The person who suffers most from white beauty standards is Pecola. She believes that if she has a pair of blue eyes her life will full of respect and love, instead of bias and abuse. In her mind, it’s the simple of having a bright happy future. However, strong desire just destroys her. It’s one of the most vital facts which lead to the tragedy.B.Profound damage on everyone’s lifeIn the novel, the Chollys are always victi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ey suffer from the loneliness, humiliation, prejudice and the violence. Even one’s life has been changed because of this. It can’t be hard to find that all of these terrible things exten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Pecola is the most obvious candidate for our sympathy because she undergoes a shocking amount of abuse. Thomas Merton said, “ the truth that many people never understand, is that the more you try to avoid suffering, the more you suffer, because smaller and more insignificant things begin to torture you." At school, school boys humiliate her by making fun of her father and want her to absorb their self-hatred. A group of boys circle around her and scream, “Black e mo. Black a mo., Yadaddy sleeps necked”, defensively ignoring the color of their own skins. They forget that they are black, too. What they do is just an admittance of the insecurity that they have about their own identities. What’s more, Pecola sits alone. And teachers ignore her. Worse, even at home, Pecola can’t get a little love and care. Her mother thinks she is ugly and prefers the white baby who she looks after as a baby-sitting in a white family. Continuingly, she is forced to witness her parent’s quarrels, she is tormented by Junior, she is raped by her father, and she is used by Soaphead Church.Pecola had a life full of hatred and hardships, but her parents have as well. Pauline,her mother, has a lame foot and has always felt isolated. She loses herself in movies, which reaffirm her belief that she is ugly and that romantic love is reserved for the beautiful. She encourages her husband’s violent behavior in order to reinforce her own role as a martyr. She feels most alive when she is at work, cleaning a white woman’s home. She loves this home and despises her own. Cholly, Pecola’s father, was abandoned by his parents and raised by his great aunt, who died when he was a young teenager. He was humiliated by two white men who found him having sex for the first time and made him continue while they watched. He ran away to find his father but was rebuffed by him. By the time he met Pauline, he was a wild and rootless man. He feels trapped in his marriage and has lost interest in life. Later, he rapes Pecola with the mixed emotions of love and hatred. After Pecola miscarries of her pregnancy, Cholly rapes her again. What happens in Pauline and Cholly make them sensible. They can’t take good care of themselves. Their values still haven’t shape well. So how can Pecola have a happy life? We can imagine that good parents will have good children. But their family obviously has no fortune.4.Surging DesireA number of characters seem always hide their desires; maybe are the normal bodily needs or some abnormal desires. Geraldine prefers cleanness and order. She can’t tolerate anything about messiness of sex. It makes she becomes indifferent as a result. Similarly, Pauline indulged in leaning and organizing the house of a while family and even had little care of her family. She forgets to show her affection to her husband and daughter. Lacking of mother love leads Pecola tragic ending of life. What’s more, Soaphead Church is very disgusted to human body. And such peculiarity not only leads to preference for objects but also makes he had special affection to little girls. In the book, there is much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Owing to the denial of the desire, people become another one and lost themselves.We shouldn’t suppress our needs. Of course, neither can we pour the desire casually. However in the book, Cholly can’t control himself. It embodied in Cholly rapes her daughter this thing. One Saturday afternoon, drunken Cholly returnes home and see the daughter Pecola is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 Disgust, guilt, pity and love all of these are mixed in Cholly’s heart. Scene that Pecola scratches by the thumb of foot reminds Cholly the past he spent happily with Pauline. Gradually, it leads to the initiation of sexual desire. On the other hand, Pecola does not revolt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tragedy. Precisely because of his irreversible mistake, his daughter has a miserable life. It’s a mistake that has no doubt presented dar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contrast, Frieda’s experience is less painful than Pecola’s because her parents immediately come to her rescue, playing the appropriate role of protector. How important the parents mean to their children. Considering Cholly’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we may be more forgiving to him. Cholly is abandoned by his parents. The lack of love nutrition afflicts little Cholly’s heart.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he suffers whites insult; it can be said to him buried violence. With the fall of the deep-rooted bad habits Cholly became another on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possibility of tragedy and will Nature. This tragedy is not isolated cases, but such as four seasons cycle kike occurs in each generation of black body.No matter how messy and sometimes violent human desire is, it is also the origin of happiness. Read carefully, it is clear that many characters are getting happiness by reliving their desire. These experiences satisfy their body needs and know more about sexuality. Claudia prefers to have her sense indulged by wonderful scents, sounds, and tastes than to be given a hard white doll. Cholly’s greatest happiness is eating the best part of a watermelon and touching a girl for the first time. Pauline’s happiest memory is of sexual fulfillment with her husband. To a large degree, The Bluest Eye is about the pleasures and dangers of sexual initiation. At that time, parents wouldn’t teach the children what is sex. At the age of right time, they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man and women. It’s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 Only follow the nature people develop smoothly.5. ConclusionToni Morrison said, “I wrote the Bluest Eye because someone would actually be apologetic about the fact that their skin was so dark…so the book was about to taking it in, before we all decide that we are all beautiful, and have always been beautiful; I wanted to speak on the behalf of those who didn’t catch this right away. I wa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feeling of being ugly.” Through the tragedy of Pecola, Morrison strives to expose the damages caused by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trong condemns the oppression of the blacks by white mainstream culture. More importantly, the book shows u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wards such difficult dilemma. Claudia’s brave and kind, Cholly’s cruelty, Pauline’s cold and carelessness and Pecola’s innocence, all of these rich the level of theme. In addition, the undercurrent of desire flows and flows. The people who depress their desire get their heart distorted. The people who expose the body needs causally results the bitter life of the victim and himself. Only the people who relive their needs appropriately get happiness. We can explore many more themes from different ways .In a word; it’s really a meaningful book.。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双重悲剧结构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双重悲剧结构
于雷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7)003
【摘要】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展示的悲剧表面上看只是以佩科拉为典型的诸多黑人放弃本位文化身份的悲剧,但事实上,在这一显性文本的背后还贯穿着另一个以佩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本真身份为核心的潜文本.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平行发展,但在高潮部分又发生交叉.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更深化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内涵:在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黑人无论是放弃还是恪守自己的本位文化身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荒诞的结局.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于雷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探索《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悲剧 [J], 王芳
2.《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悲剧--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 [J], 董春萍
3."最蓝的眼睛":双重歧视悲剧 [J], 张学祥
4.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J], 谷彦君
5.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古希腊式的悲剧命运 [J], 李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种族歧视下的迷失《最蓝的眼睛》中Breedloves一家的悲剧
种族歧视下的迷失《最蓝的眼睛》中Breedloves一家的悲剧作者:何洁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Breedloves一家在种族歧视下的心理冲突和迷惑,批判了种族主义和某些黑人对此作出的消极反应。
Pauline的迷失过程,Pecola在审美标准和家庭观念方面的迷失以及Cholly的灾难性迷失都是他们家庭悲剧的导致因素。
本文主要用Pauline的迷失过程作为例证来探讨主题。
【关键词】迷失,种族主义,种族歧视,自我意识1.简介几乎所有的黑人文学都旨在鼓励黑人和种族主义作斗争。
Toni Morrison,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将Breedloves一家作为消极例子,在表示同情的同时,警示没有种族自豪感和自我意识的人在种族歧视面前应勇于反抗。
2. Pauline的迷失过程自从Pauline搬到北部,资本家经济剥削导致的贫困,文化渗透,下等的社会地位,消极的心里和微弱的意志一起导致了她的迷失。
2.1 阶段一:刚与白人和强势文化接触当她在阿拉巴马州以及后来在肯塔基州的时候,她脚部的畸形剥夺了大人的爱,她甚至被忽略,但是她养成了一个习惯:合理安排事情,这让她的生活充满快乐。
她生活在一个远离种族歧视的社区,更重要的是她有着独立的思想。
和丈夫Cholly搬到北部之后,她发现“一切都变了,这里的人们很难捉摸,我想念家乡的人们,我无法适应这么多白人的环境,在这里他们遍布各处,他们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容身之处,除非我自己不去这么想”(Morrison, 1970,p.93)。
很显然一开始她对白人是有敌对态度的,她也有勇气去挑战白人的歧视。
2.2 阶段二:独立劳动力的丧失然而,在北部的生活十分不同,周围的黑人有着强烈的愿望能和白人一样过着舒适的生活,他们甚至愿意像奴隶一样去勤奋工作。
她遇到的几个黑人妇女嘲笑她的发型,幼稚的谈吐和着装。
Cholly 开始在外面频繁地喝酒。
《最蓝的眼睛》中边缘人形象分析
中文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作为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一经出版就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该书将视角投向了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黑人家庭,塑造了布里德洛夫一家三口不同层面的边缘化人物形象。
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边缘群体的缩影。
本文试图运用美国边缘人理论来分析小说黑人家庭中父亲乔利,母亲宝林,女儿佩克拉三者在道德,文化,及精神方面的边缘人形象,试图挖掘三种边缘人形象的成因及表现,探讨在恶劣环境下边缘人人性的发展与心理危机,总结其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与意义。
小说描述了三个黑人家庭成员在白人主流文化下产生的不同层面的边缘人形象。
作为道德的边缘人,黑人父亲乔利从小被抛弃,年少时期道德标杆的缺失造成了他是非观念的空白。
来自白人世界的侮辱造成了他极端的自卑心理,后期黑人社会与其家庭的冷漠更是加剧了他道德意识的沦丧和善恶观念的扭曲。
在酒精的作用下,乔利完全沦为了本能和欲望的野兽。
他性侵了自己的女儿,虐待自己的妻子,最终从无能的受害者彻底沦为道德败坏的施害者。
作为文化的边缘人,黑人母亲宝林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自己的黑人家庭,主动切断了同黑人文化的联系并极度向往和推崇白人文化。
但是因为种族歧视,宝林却始终无法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可。
即使宝林主动迎合白人文化标准,接受白人的审美观念,但是她的存在价值仅仅只是附属品女仆身份,最终宝林沦为了不黑不白的文化边缘人。
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克拉从心智正常的失语者沦为了精神边缘的疯子,走向了精神世界的边缘化。
破裂的家庭环境的忽视,学校师生的歧视及社会环境的冷漠造成了佩克拉精神的崩溃,人格的分裂。
因此她疯狂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蓝色眼睛,最终丧失了理性思维,走向了精神层面的癫狂。
本文通过对三种边缘人类型及特征的划分,总结不同角色因种族,文化,性别对其边缘人形象形成的原因,揭示了莫里森对弱势的边缘黑人人性的挖掘,传递了莫里森对弱势边缘黑人命运的悲悯及关怀。
浅析《最蓝的眼睛》亲子关系与悲剧结局的关系
立无援 , 迷 失 自我 的 悲惨 境遇 。《 最 蓝 的 眼 睛》 是 其 第 一 部 长 篇 小说 , 曾获 诺 贝 尔文 学 奖 。小说 中描 写 的 三 个 家 庭 是
整 个 黑 人社 会 和 黑人 家庭 的 代 表 。 本 文剖 析 小说 中 三个 黑人 家庭 的 亲 子 关 系, 探 讨 亲 子 关 系与 黑人 家庭 悲剧 命 运 的 内在 关 系。 关键词 : 最蓝 的 眼 睛 : 亲子 关 系 ; 悲剧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7 3 2 7 ( 2 0 1 5 ) - 0 2 — 0 1 3 4 — 0 3
2 . 1佩 科 拉 家 庭 的 亲 子 关 系
是 以 家庭 为 单位 最 基本 的社 会 关 系 , 也 是 家庭 关 系 中极 为重要 的组 成部 分 。亲 子关 系 中最重 要 的是母 子关 系和 父 子 关 系 。父母 在 孩 子 成 长 过程 中有 着 至关 重 要 的作
佩科 拉 的父 亲 、 母 亲早年 生活 在南 方 , 出 身于农 民家
然遍 及美 国社会 各个 角 落甚 至扎 根在 整个社 会群 体 的意 识 当 中嘲 鲫。黑人 男 子在 家 庭 中角 色 的缺 失表 现 在 父亲 角色 的缺 失 和丈夫 角 色的缺 失 。黑人 团体 中普遍 缺乏 父
亲对 子女 的关 心 和爱 护 。 佩科 拉从 小就 没有 感受 到父 爱 ,
其 先 后著 有 《 最 蓝 的 眼睛 》 、 《 所 罗 门之 歌 》 、 《 秀拉》 , 《 宠
儿》 等 多部 轰 动世 界 的小 说 。寻 找 自我 一 直是 莫 里森 小
说 的重 要 主题 。就 像非 洲 大陆 与美洲 大陆 被浩 瀚 的海洋 狠狠 隔断 一 样 , 生 存 在美 洲 大 陆的 非裔 美 国人 的根 也是
《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悲剧--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
《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悲剧--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
董春萍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4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
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
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
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董春萍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权力、迷失与悲剧——微观权力理论视阈下的《最蓝的眼睛》 [J], 尹元
2.《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悲剧--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 [J], 董春萍
3.欲望在别处—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贺彩红;
4.《黑暗面》:他者视域下自我建构的悲剧性
——基于拉康镜像理论 [J], 王华华
5.亟待拯救的黑人文化之根——论《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寻根历程 [J], 李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英语毕业论文)《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英语毕业论文)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开题报告+论文)6、(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英语毕业论文)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8、(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9、(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0、(英语毕业论文)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12、(英语毕业论文)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13、(英语毕业论文)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英语毕业论文)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15、(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6、(英语毕业论文)《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17、(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8、(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19、(英语毕业论文)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0、(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21、(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22、(英语毕业论文)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2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24、(英语毕业论文)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25、(英语毕业论文)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开题报告+论文)26、(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7、(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中国式英语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论文)28、(英语毕业论文)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29、(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0、(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1、(英语毕业论文)《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32、(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开题报告+论文)33、(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34、(英语毕业论文)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开题报告+论文)35、(英语毕业论文)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开题报告+论文)36、(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37、(英语毕业论文)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8、(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9、(英语毕业论文)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0、(英语毕业论文)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41、(英语毕业论文)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42、(英语毕业论文)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43、(英语毕业论文)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44、(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5、(英语毕业论文)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开题报告+论文)4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开题报告+论文)47、(英语毕业论文)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4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49、(英语毕业论文)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50、(英语毕业论文)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51、(英语毕业论文)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52、(英语毕业论文)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53、(英语毕业论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55、(英语毕业论文)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6、(英语毕业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开题报告+论文)57、(英语毕业论文)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58、(英语毕业论文)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59、(英语毕业论文)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0、(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61、(英语毕业论文)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开题报告+论文)62、(英语毕业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3、(英语毕业论文)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64、(英语毕业论文)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开题报告+论文)65、(英语毕业论文)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66、(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67、(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68、(英语毕业论文)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开题报告+论文)69、(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70、(英语毕业论文)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1、(英语毕业论文)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72、(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3、(英语毕业论文)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开题报告+论文)74、(英语毕业论文)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75、(英语毕业论文)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76、(英语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开题报告+论文)77、(英语毕业论文)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开题报告+论文)78、(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9、(英语毕业论文)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80、(英语毕业论文)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81、(英语毕业论文)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82、(英语毕业论文)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83、(英语毕业论文)《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84、(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85、(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开题报告+论文)86、(英语毕业论文)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开题报告+论文)87、(英语毕业论文)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8、(英语毕业论文)《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89、(英语毕业论文)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90、(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1、(英语毕业论文)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开题报告+论文)92、(英语毕业论文)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93、(英语毕业论文)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开题报告+论文)94、(英语毕业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95、(英语毕业论文)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6、(英语毕业论文)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开题报告+论文)97、(英语毕业论文)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论文)98、(英语毕业论文)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99、(英语毕业论文)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0、(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1、(英语毕业论文)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02、(英语毕业论文)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03、(英语毕业论文)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104、(英语毕业论文)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105、(英语毕业论文)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106、(英语毕业论文)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107、(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108、(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09、(英语毕业论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0、(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1、(英语毕业论文)《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112、(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13、(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114、(英语毕业论文)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开题报告+论文)115、(英语毕业论文)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17、(英语毕业论文)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118、(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19、120、(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1、(英语毕业论文)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12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23、(英语毕业论文)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24、(英语毕业论文)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12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26、(英语毕业论文)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开题报告+论文)127、(英语毕业论文)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Japan128、(英语毕业论文)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开题报告+论文)129、(英语毕业论文)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开题报告+论文)130、(英语毕业论文)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31、(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132、(英语毕业论文)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33、(英语毕业论文)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34、(英语毕业论文)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3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36、(英语毕业论文)《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开题报告+论文)137、(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38、(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39、(英语毕业论文)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开题报告+论文)140、(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1、(英语毕业论文)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42、(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143、(英语毕业论文)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开题报告+论文)14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145、(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14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147、(英语毕业论文)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148、(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49、(英语毕业论文)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Applications150、(英语毕业论文)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评述151、(英语毕业论文)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5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53、(英语毕业论文)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15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155、(英语毕业论文)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56、(英语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157、(英语毕业论文)《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15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159、(英语毕业论文)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60、(英语毕业论文)论中美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161、(英语毕业论文)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开题报告+论文)162、(英语毕业论文)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开题报告+论文)163、(英语毕业论文)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16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公示语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65、(英语毕业论文)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166、(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67、(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68、(英语毕业论文)《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现实主义特征169、(英语毕业论文)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开题报告+论文)170、(英语毕业论文)论性别歧视171、(英语毕业论文)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72、(英语毕业论文)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开题报告+论文)173、(英语毕业论文)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74、(英语毕业论文)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75、(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76、(英语毕业论文)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开题报告+论文)177、(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8、(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79、(英语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0、(英语毕业论文)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181、(英语毕业论文)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82、(英语毕业论文)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3、(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简•爱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184、(英语毕业论文)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185、(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6、(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7、(英语毕业论文)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88、(英语毕业论文)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89、(英语毕业论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开题报告+论文)190、(英语毕业论文)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191、(英语毕业论文)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92、(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93、(英语毕业论文)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194、(英语毕业论文)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195、(英语毕业论文)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196、(英语毕业论文)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19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9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开题报告+论文)199、(英语毕业论文)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200、(英语毕业论文)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