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思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 响也是复杂的,既有鲁迅、瞿 秋白、茅盾等正确的接受,也 有钱杏邨等从概念出发,要求 写光明、写本质的片面理解。
(关于这些问题,可参考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从国际大“气候”及中国现实政 治革命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大气候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红色30年。 苏联、东欧的新型社会形态的出现, 形成世界两个阵营对立的格局,即帝 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 而中国国内也进入到了由无产阶级单 独领导革命的时代。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第六章 “左翼”文学思潮
这是一股于20世纪20年代 末兴起,在30年代得到长足 发展的文学思潮。它终止于 20世纪30年代后期,即抗战 爆发。
第一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实质
这股文学思潮是在中国现代的阶 级阵营与政治阵营分化与明朗化的 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激进的、革 命的文学思潮。
其次, 创作成就更是辉煌。 随着对“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的清除,迎来了创作的丰收。鲁 迅的杂文、茅盾的小说、丁玲、 叶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 张天翼等作家作品的出现,将 “左翼”文坛点缀得灿烂闪光。
缺点。根本的缺点是:重视了文 学的阶级性,忽视了文学的个性; 注意了文学的现代性和民族化的讨 论,却事件得不够。“文以载道” 的旧观念在不自觉中有所抬头。这 一些都影响了后来的抗战文艺和解 放区的文学思潮的发展。
从“共时”性来看,这一股文 学思潮的形成,“实际上是20世 纪20——30年代国际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在中国的反映,也是世界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从“历时”性看,这一文学思潮, 是五四时期,早期共产党人文学思想 的发展。它在总体方向上与早期共产 党人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 与整个五四文学革命有一致性。这个 一致性在于:在思想倾向上,都注目 于反帝反封建,在文学的本源上都注 目于人。只是正如鲁迅所说,五四时 期注目的是人性、个性的解放,这一 时期注目的是“阶级”的解放。
特色:
(1)理论相对成系统,并形成了 不同风格的理论批评模式。 如茅盾的“客观写实的批评模 式”;瞿秋白的“政治与艺术相统一” 的批评模式;胡风的“以创作主体为 中心的批评模式”等。
(2)创作丰富多彩,流派众多。概括 起来有:
①革命文学派。叶紫、丁玲、殷夫等 为代表。特点是:理性色彩、历史意识、 现实眼光结合在一起。
它的“激进”性在于:将社会 主义条件下才适应的文学,从苏联 照搬于正蔓延着深重苦难的中国, 并在中国文坛大力提倡。
它的“革命”性在于:在否定了 五四以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绪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创 作倾向。鲁迅在《草鞋脚·小引》中曾 经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 是人性的解放,大约使十年之后阶级 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成了 革命文学家。”
至于像殷夫、叶紫,也因为各 自的经历、思想的不同,各自走 自己的路,在执着地艺术追求中, 取得了令文坛瞩目的成就。他们 是以“单纯”而获得成功的。
创作方面的复杂性,我这 里主要讲一讲公式化、概念化 的问题。(成功的、健康的后面讲。)
这种倾向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以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 曲(包括《深入》、《转换》、 《复兴》)和蒋光慈的一些作品 (如《最后的微笑》、《冲出云 围的月亮》等)为代表。
这股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 乃至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还直接影 响了抗战以后到“十七年”中国 文学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复杂内容及其原因
这种复杂的内容可以从两个层次 上来看:
一个层次是,从理论形态来看, 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既有带“左” 倾特点的文学理论与主张,又有真正 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时文 艺实践结合第极有成效的文艺思想。 而在这两种理论形态中,本身的构成 内容也是复杂的。前者,以创造社和 太阳社为代表,后者,以鲁迅、瞿秋 白、茅盾为代表。
形成这种复杂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呢?
这个问题本身也很复杂,它涉及 的问题很多,诸如:外来影响与中国 文艺发展的关系;国际文化大气候与 中国现实的变化;作家自身的思想修 养与思维特征,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 阅历等等。
从“影响”来看,当时影响中国“左 翼”文学思潮的外来影响主要有:苏联的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日本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运动,以及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和百度文库展了的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文论(如普列汉诺夫、列宁、卢那卡尔 斯基等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国“左翼” 文学理论的直接和重要的来源。而这些理 论本身也是复杂的。
这些作品的公式化、概念 化表现在:
①人物的概念化; ②情节的公式化; ③描写的理想化。
第三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 成就 缺点 特色
成就是巨大的
首先是理论成就。经过论争,经 过自我净化,特别是经过鲁迅、瞿秋 白、茅盾、冯雪峰、周扬、胡风等的 努力,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容,我 们后来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体系,基本是继承了他们的。
一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 人民,当然不愿意向着帝国主义 阵营,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 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倾向 社会主义、提倡革命文学等,就 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及产生 的理论直接左右了中国“左翼”文学思潮 的“革命文学”的主张,如强调文学的阶 级性等;苏联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 级作家联合会)所提出的“唯物辩正法的 创作方法”,就直接被太阳社、创造社的 同人拿了过来。至于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思潮,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左翼”文学 思潮与运动。从历史的情况看,日本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思潮的影响,似乎更直接些。
因为,创造社同人多为留学日本 的学生。后来回国而积极倡导“革命 文学”的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 人,就是留学日本的学生。这种影响 既表现在观念上,也表现在思维方式 上。
如创造社的“全面文化批判”的 观点、抛弃个性主义,由浪漫主义转 向革命文学的倾向等,就与日本福本 主义的思想十分一致;他们混淆中国 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将马克思主义 与西方民主主义,将革命文学与五四 新文学对立,审查作家的思想意识, 分裂作家队伍,以及“新写实主义” 主张的提出等,都与日本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思潮有联系。
冯雪峰说得更具体,他说,五 四文学革命“这一时期,思想革命 一般地所依据的是一般进步的科学 观点和资产阶级的进步民主思想”, “由于大革命的激荡,无产阶级的 革命理论和史的唯物论,成为新思 想中的主潮”。
这种崭新的文学思潮,以“左联” 同人所理解和借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确立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意 识形态性、价值取向——革命与文学, 无产阶级与文学,将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要求历史地化为了反对反动派统治 的具体实践。
第二个层次是,从创作实践 看,在带“左”倾特色的思潮影 响下,文学创作出现了“革命罗 漫蒂克”的创作倾向,以华汉 (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和 蒋光慈的一些作品为代表,包括 郭沫若的诗集《恢复》等。但这 一派的创作中的情况又是复杂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创作外,又 出现了像殷夫、叶紫等人的创作。这 些创作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大大地 淡化了革命文学中的“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而作为这股思潮主 将的鲁迅,还有瞿秋白、茅盾等的创 作,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如鲁迅、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小说。
②社会剖析派。茅盾、沙汀、张天翼 等为代表。
③风俗派。
A、以艾芜为代表的异域风情派;
B、以萧军、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 的“东北风情”派。ov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