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差异

辛亥革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差异

辛亥革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差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爆发和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不同的地方,革命爆发的原因、形式和影响都有不同的表现,这反映了中国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国内部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一、江苏浙江地区江苏浙江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民财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地方政治力量相对较强,尤其是清朝晚期的话,美国、英国、德国等外国在上海等沿海城市设立了领事馆和商社,使得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

然而,这里的经济繁荣也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在民初时期,上海和江苏、浙江一带成为了我们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各种文化、文艺、科技事业的重心。

二、广东地区广东是湘桂粤区域的中心,也是革命爆发最早、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广东地区在晚清时期中过失过哥伦布时期,这里的经济发展在当时繁荣异常。

在这里,中国、西方国家的商品秀丽纷呈,便于委派,虽然存在许多外国人居住在此,但当地群众的民族精神仍然异常强烈,发动革命的士绅们想方设法去催生群众,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在广东的革命历程中,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都体现了革命的高涨状态。

三、湖南地区湖南地区历来以造纸业、铜业、食盐业出名,这里的生产力在当时是处于相对发达的状态。

在革命形势下,湖南士绅们浩浩荡荡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当时,第二次北伐中湖南起义与张家界起义的爆发,使得湖南成为了革命的中心地带。

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掀起了湖南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士气,使得中国的革命浪潮得以爆发。

四、山东地区山东地区在清朝末年就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地区,也因此在革命纲领中,山东成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出发点,很多革命派别在这里活动。

山东地区的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特别是小麦等农产品产量极高。

在革命面前,山东农民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爆发後,山东省发生了由孙中山发起的起义,孙中山北上井冈山,進行了为期三年的抗日战争,并成立了政府。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南方新军中发动成功?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南方新军中发动成功?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南方新军中发动成功?>中国近代南方比北方早开放了20年,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得早,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比北方发达,特别是西方新思想新事物传播要比北方广泛普遍得多。

甲午战后,南方的救国之路走的是维新变法、反清革命,北方走的则是“扶清灭洋”,中国南北方整体不同的救国之路,很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其中的道理。

自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党人发动领导了十几次大小规模不等的反清武装起义。

众所周知,这些起义无论策划多么周密,准备多么充分,作战多么勇敢,最后都失败了。

可就在大家以为革命短期难以成功的时候,武昌起义却迅速取得了成功。

有人说武昌起义是新军士兵“意外的第一枪”引发的,那为什么普通士兵意外的第一枪引发的起义成功了呢?辛亥武昌起义是在组织发动起义的机关被破坏,主要领导人逃亡,地方当局严密防范的恶劣情势下,由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普通士兵程正瀛帮棚目(班长)对付哨长(排长),举枪击毙了哨长,这一枪就成了辛亥武昌首义的第一枪。

显然,这一枪本不在起义计划之内,从程正瀛“二次革命”后参与镇压革命党被革命党人抓获沉入江中淹死、与哨长打仗的棚目金兆龙后来任职北洋与北伐军作对等事实看,武昌首义的第一枪确实可以说是个意外。

但是,这意外的第一枪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却并非偶然。

武昌“意外的第一枪”引发了新军下级军官自发组织起义,随即有众多新军与军事学堂的学生参与,最终取得成功,新军起义是武昌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末新军是“新建陆军”的简称。

清末十年新政时期,清政府裁汰或改编旧式军队为“巡防营”或巡警,由地方督抚负责督率保卫地方(这些由督抚督率的地方武装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很少有主动起义造反的,大多都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计划编练新军三十六镇(师),作为国家主体武装力量。

但由于财政窘迫,最后只练成十四镇,十八个混成协(旅),禁卫军两协和陆军四个标(团),共计17万余人。

这些新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最新-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成因及影响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成因及影响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成因及影响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随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全国有江苏、湖南、广东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是什么原因造成“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态势呢?原因之一:革命党人的长期活动和领导。

1918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设立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等五个支部,汉口居中,香港、烟台分居南北,上海、重庆分布东西。

各支部除组织盟员在该省区开展武装起义等革命活动外,还大力辅射邻近省区,或深入新军、会党中开展思想宣传和组织发展等工作,或发动武装起义等,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为后来各省的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同盟会外,其他革命团体如湖南的共进会等也开展了类似的革命工作。

武昌起义后,部分省区的革命党人策动新军或率领会党相继发难,宣布独立,如1911年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陈作新率会党及新军攻入长沙,驱逐清巡抚,建立了都督府。

除湖南外,还有陕西、江西、上海、安徽、广东等省区。

原因之二:立宪派的迅速成长和倾向、参加革命。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立宪派奔走呼号,不断向清王朝施压。

19O9年,清王朝被迫在各省成立谘议局,其领导权几乎全为立宪派控制。

谘议局作为地方谘议机关,虽无监督行政的权力,但却使立宪派利用这个合法机构,开展活动,大大地扩大了立宪派的影响。

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笼,使原本寄希望于通过立宪参与政权的立宪派吁声一片,大失所望。

立宪派随之迅速分化。

立宪派并不接受民主共和的主张,但在推翻清王朝这方面,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与革命党人形成默契。

武昌起义后,部分省区的立宪派代表人物通过谘议局或劝说巡抚宣布独立,或径自宣布独立,从而加入到当时的独立浪潮中。

前者如广西立宪派劝说巡抚沈秉堃宣布独立,后者如广东绅商联络各界,由谘议局开会商议,宣布广东独立。

原因之三,部分汉族地主背离清王朝加入独立浪潮。

汉族势力的不断上升是晚清政治的一大特点。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2页]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2页]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2页]1906年12月,湘、赣两省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正式爆发。

起义军称中华国民军华南革命先锋队,推龚春台任都督,蔡绍南、魏宗铃为左、右卫都统领。

十日之内,各处会党首领数百人先后举兵。

起义群众以安源煤矿工人为主力,贫苦农民和防营士兵纷纷参加,总数达三万人以上。

这次起义鲜明地显示出同盟会的政治影响,以都督龚春台名义发布的檄文,宣布不仅要推翻清朝统治,“且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

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

”檄文还特别强调:“党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英雄以国家为一己之私产者所比”④,而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新的政治制度而斗争。

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并不骚扰,惟索军械、粮食、白布,而所劫者,皆办团之绅董”⑤。

“故各地居民不特不生嫌恶,反多表同情者。

”萍浏醴起义很快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各地同盟会员纷起应援,有的及时驰赴前线,有的加紧联络学界、会党和军队,亟谋响应。

大江南北,苏浙荆襄,革命潮流涌起,具有同萍浏醴汇成万顷波澜之势。

消息传至海外,同盟会“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思飞渡内陆,身临前敌,与虏拼命。

每日到机关请命投军者甚众”⑥。

孙中山、黄兴先后派朱子龙、梁钟汉、孙毓筠、权道涵、段书云等回国,赴鄂、皖、苏、浙等省发动会党、军队响应。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清政府预感到革命风潮的迅猛难挡,一面集中兵力围剿萍浏醴地区,一面饬令各省加意防范,残暴地镇压人民响应起义。

革命党人热忱有余,谋略不足,且心情稍近躁急,因而易于暴露,以致各处响应都相继无效,许多革命者身陷囹圄,不少人惨遭杀害。

而起义军仅凭从地方团防局夺来的二三千枝枪,与清军奋战近月,交战二十余次,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

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

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一百年前,由保路运动引发的武昌起义突然爆发,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十多个省先后起事,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

当时,清朝政府手上已经没有足够的武力平定这些叛乱。

而且,执掌满清政府军队的实权人物——袁世凯早已和清廷离心离德。

最后,在各种力量作用下,南北议和,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改制共和,成立中华民国。

国家实权被袁世凯掌握,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内乱时期。

从1895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第一次武装起义开始,到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员猛攻两广总督署,同盟会先后在南方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

第十次起义也失败了,黄兴负伤逃往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遭杀害,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秘密革命党人潘达微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后来,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十分悲壮,牺牲烈士均为同盟会骨干成员,这次起义失败对孙中山和黄兴是极大打击,他们心中一度十分悲观。

孙中山先生远赴国外筹款,以图后来举事,黄兴则隐匿在上海等待时机。

令他们意外的是,武昌起义轻易获得了成功。

历史的进程总是由必然和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年苏俄十月革命获得成功,正统的历史学家解释为:“锁链总是在最薄弱的环节上被砸断。

”武昌起义的成功与其有相似之处,如果不是端方带走六千新军入川,也许,武昌的革命党人起义还需时日。

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辛亥革命中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是在中国南方发生和发动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南方清廷的统治和钳制力量相对较弱,因而革命力量易于萌发和积蓄。

清朝晚年,满清贵族颟顸无能,许多汉族高官掌握了地方实权,而且最终能影响朝廷的决策。

在义和团事件时期,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杀害教民,毁损教堂,甚至攻击外国驻京使领馆,杀害外交人员,这是严重违背国际公法的行为,为一切文明和法制国家所不齿。

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联系是什么

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联系是什么

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联系是什么南昌起义是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南昌起义和武昌起义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南昌起义和武昌起义的联系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这两场起义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联系,甚至连时间也是相差甚远,但是若是说真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概就是这两场起义都是中国内部的斗争。

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的时间分别是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和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

首先南昌起义是由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组织发起的反抗,在起义中的领导人有周恩来、谭平山、刘伯承等共产党人领导。

南昌起义的原因是因为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蒋介石的不合作,所谓的“宁汉分裂”,而这种影响也在持续扩大;甚至从四月起南京政府开始大量的逮捕共产党人进行处决,而武汉的国民党也决定开始“清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南昌起义爆发;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势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而武昌起义是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湖北武昌发动的起义,起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武昌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保路运动,因为清政府擅自将铁路归国所有并且将铁路擅自卖给将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而激起民愤,众多人民开始上街请愿反抗。

但是四川总督却将保路同志会的代表罗纶等抓了起来,甚至强杀了上百的请愿百姓,武昌起义也因此打响了第一枪。

可以说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在本质上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南昌起义的背景南昌起义是发生于近代中国的一次起义,人们也叫它“八一南昌起义”,因为这次起义是在八月一日爆发的。

那么南昌起义背景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起义呢?总得来说,南昌起义背景是很复杂的。

在这场起义发生的一年前,共产党本来是和国民党一起联合对嚣张的军阀开始作战的。

后来,国民党的第一人孙中山突然生病离世。

这让党派的内部局面变得很混乱,党内的两个人蒋介石和汪精卫开始了争夺权力的战争。

孙中山的革命基地:南方城市的角色

孙中山的革命基地:南方城市的角色

孙中山的革命基地:南方城市的角色南方城市在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城市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更是革命的温床。

本文将重点探讨南方城市在孙中山的革命基地中的作用。

一、南方城市:政治和军事中心南方城市如广州、上海等成为了革命活动的重要集聚地。

广州被誉为孙中山的“革命策源地”,不仅是孙中山多次发动起义的地方,也是南方革命力量的中心。

而上海则成为了革命党的总部,从这里发起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

南方城市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为南方方面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南方城市:革命温床南方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提供了革命思想传播的肥沃土壤。

在南方城市,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积极宣传和组织起义,使得南方地区的群众逐渐觉醒,并融入到革命运动中。

革命活动在南方城市中蓬勃发展,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南方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南方城市的开放和多元化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些城市,孙中山与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进步。

南方城市的文化繁荣也为革命事业提供了舆论支持,帮助孙中山争取更多的支持者。

四、南方城市:经济支持基地南方城市以其发达的经济实力成为了革命事业的重要经济支持基地。

许多商业家和富豪在南方城市积极捐款支持革命活动,为孙中山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购买武器和组织革命力量,还用于推动社会改革和民主运动。

南方城市的经济支持为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南方城市:后方保障南方城市作为革命事业的后方保障,为革命军队的补给和人员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南方城市的地理位置使得孙中山可以在北方受到围剿时,选择南下发展革命力量。

南方城市的人员资源和物资储备为革命军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结:南方城市在孙中山的革命基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它们提供了革命活动的基地;作为革命的温床,南方城市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支持;作为文化交流中心,它们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交流和合作;作为经济支持基地,南方城市为革命事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为后方保障,南方城市为革命军队的补给和人员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历史人民版ⅰ3.2辛亥革命每课一练(2)

历史人民版ⅰ3.2辛亥革命每课一练(2)

历史人民版ⅰ3.2辛亥革命每课一练(2)[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孙中山说:“假设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这说明了()A、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B、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都由革命派领导C、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成功的根本原因D、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的条件不成熟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湖北新军去镇压保路运动,使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答案:A2、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C、两者都建立了革命政党,创办了刊物D、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解析: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符合辛亥革命,B项符合太平天国运动,D项为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

答案:D3、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时应升起的国旗是()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解析: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答案:B4、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A、总统B、参议院C、总理D、国民全体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重要知识的识记能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答案:D5、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论及近代史,有人曾经这样说道:“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

这充分说明了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广东人思想前卫革命性强;江浙人比较富足,率先发展近代资本;湖南人血性十足,敢于流血牺牲,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背后的意思。

广东开风气之先,最容易受思潮影响,成为革命起义的爆发地翻来近代史,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抗英事件,还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抑或是康梁的维新运动,更或是孙中山主导的辛亥革命,广东爆发了多少起义,进行了多少斗争很难说清楚。

几乎每一次起义或斗争都波及全国,影响深远,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

这在其他省份是比较少见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呢?有人说,历史上的广东一直是对外贸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闭关锁国期间,与外一直有密切的往来;正因于此,广东得风气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

有人说,在古代广东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杂糅集聚,而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有人说,广东地偏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这无形中给革命思潮成长提供了条件。

也有人说,广东邻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综合来看,则能很好说明广东人革命性的一面。

近代资本主义最先在江浙发展,江浙财团大力支持革命江浙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近代史上更是以这种富庶来推动历史发展。

首先,江浙人民善于经营,民族经济发展较快,近代资本主义更是占得先机。

在江浙兴起的钱庄业,是近现代银行业的雏形;兴起的沙船业,是近现代航运业的雏形……其次,江浙人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广散钱财,支援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江浙财团身体力行,不仅投身革命,还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力,是当时最大的金主;北伐战争期间,他们也提供了资金支持,并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湘军富有血性,敢于牺牲,湖南对近代史贡献巨大历史上的湖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一直籍籍无名,但是到了近现代却一下子逆袭起来,以至成为对近代贡献最大的省份之一。

辛亥首义爆发于武昌并获胜的原因探析

辛亥首义爆发于武昌并获胜的原因探析

可指挥如意矣。”2 [ 6 ] 3 学系议员 自 行召集非常国会 。根据现行大纲 省所有之众,
兰 ● 世 暴 2 2・ 01 2月 上 旬 41
资本主义国家 , 环境变 了, 习内容变 了, 学 思 钟》 等革命书籍得以秘密传播。10 96年 3 , 流 , 月 军旅荷戈 之士 , 皆宜负弩 前驱 , 此朝 灭 想也发生 了变化。其 中不少人在海外沐浴欧 日知会正式成立 , 与会者达 10 0 余人 , 刘静庵 食 。” 呻 共进会湖北总部与群治学社建立联 风美雨 , 亲炙孙先生教诲 , 走上了革命道路。 为总干事 。 随后 , 刘静庵便派吴昆赴香港与黄 系后 , 其中心工作是发动新军士兵, 昌起义 武 湖北革命党人还长期楔入新军 , 联络会 兴取得联系 , 日知会 与同盟会联系加强。 日知 前 夕 , 会 会 员 在 军 队约 有 10 共进 50人 , 堂 学 党, 在秘密状况中掌握 了相当实力 的武装 , 为 会 的影响和声势逐步扩大 , 为湖北的革命知 约有 20余人, 0 其他社会阶层约为 20 0 余人 , 夺取胜 利奠定 了坚实的基 础。创建 于 19 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 会党入会人数当不少于军界 、 86 96 学界的总和 , 初 年 的湖北新军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 总计一 年冬 , 萍浏醴起义爆 发 , 中山派胡瑛 、 孙 朱子 步 奠定 了发 动 和 组织 群 众 工作 的基 础 , 时 同
镇 、 混成 协 , 万 五六 千人 。新军 教 习洋 龙、 一 约一 梁钟汉赴武汉 , 拟依靠 日知会的力量响应 也为武昌首义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操, 装配洋枪 逮捕
四、 保路运动爆发成为武昌首义的导火索
11 9 0年 , 、 、 、 四 围银 行 团 逼 迫 英 法 德 美

广州: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

广州: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

广州: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一、广州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州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前哨和始发地。

两次鸦片战争都从广州开始,虎门销烟、珠江口激战、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书写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开篇。

广州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策源地。

广府花县人洪秀全,耳闻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西方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萌发反抗思想。

经长期的谋划和准备,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发动农民起义。

太平军所向披靡,两年后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减弱了清廷对地方控制能力,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对近现代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少时的孙中山就曾表示:长大后要做“洪秀全第二”。

广州是维新运动的发轫地。

1891年,南海人士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先后培养了千余名新式学子,成为“维新志士的摇篮”。

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赴京参加会试,发动轰动全国的“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维新变法的序幕。

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促使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以及60多道变法上谕。

维新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康梁倡导的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广州发端的。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广东酝酿、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首次武装斗争于1895年在广州策划进行,虽因事泄流产,却是孙中山武装反清斗争的起点。

还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极大。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10次武装起义有8次在广东境内举行。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又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与封建军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924年国民党改组大会之所以在广州召开,用孙中山的话说:“因为十三年以前,我们都是用广州做革命的起点,广州是革命的发源地,是很光荣的,我们想从新再造民国,还要拿这个有光荣的地方做起点……广州市就是我们创造新民国的好屋基。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3页]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3页]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3页]1907年夏天,孙中山派黄明堂、关人甫等人到镇南关(今友谊关)、平宜关、水口关等处活动,准备起义。

12月2日,黄明堂率那模村乡勇八十余人,由镇南关北面小路,向炮台迂回偷袭。

清军猝不及防,纷纷投降。

革命军乘胜进攻,占领了右辅山的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

孙中山得镇南关捷报后,立即偕黄兴、胡汉民以及日人池亨吉、法国退职炮兵上尉狄氏诸人赶赴前线,指挥作战。

4日,清参将陆荣廷率军来犯,革命军奋勇抗敌。

孙中山亲自开炮轰击敌军,并在铁炮旁为伤员裹伤,去山间峡谷为伤员汲水。

他在经历这场战斗实践后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

”陆荣廷屡次受挫后,乃施缓兵之计,向革命军“密函约降”,诡称对孙中山“无任钦佩”,愿“投人麾下,以供驱使”。

孙中山等人信以为真,即作密函与陆荣廷联络,并决定由黄明堂坚守镇南关,他和黄兴等人则赶赴河内筹款购械接济。

孙中山离开镇南关后,敌人的援军蜂拥而来。

黄明堂率部坚守,与龙济光、陆荣廷部清军四千余人血战数日,终因弹尽粮绝,“攻守均感失据”,乃于12月9日突围,撤离镇南关。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镇南关起义失败后,法国殖民当局应清政府的请求将孙中山逐出安南(越南)。

孙中山离开河内时,将领导粤、桂、滇三省军事的重任交给黄兴和胡汉民,并指示黄兴再入钦廉发动起义,又令黄明堂进取河口。

遵照孙中山的指示,黄兴偕安南华侨中的同盟会员二百余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自任总司令,于1908年3月进入钦州。

4月2日,占领马笃山。

此后,革命军在当地群众和会党的支持下,坚持战斗四十余日,发展至五六百人,使“清军闻风而栗”。

孙中山高兴地称赞黄兴说:“克强乃以二百余人出安南,横行于钦、廉、上思一带,转战数月,所向无前,敌人闻而生一畏。

克强之威名因此大著。

”⑨但由于革命军孤军深入,长期转战,没有根据地为依托,得不到粮弹补给,加之黄兴仍把接济弹药的希望系于清军统领郭人漳身上。

辛亥革命在广东

辛亥革命在广东
备, 分析 了广州 的特殊 条件 。首先 , 东有一大批接受 新 广 思想支持革命 的新军存 在 ,使其 成为革命 力量活跃 而清
穗筹建 兴 中会机 构 。19 85年 2 2 月 1日, 中山等与香港 孙 辅仁 文社的杨衢 云 、 谢缵 泰达成联合协议 , 成立 兴 中会 总
会 , 时 筹 划 广 州 起 义 。 为 此 , 中 山 、 皓 东 、 士 良等 同 孙 陆 郑 多 次 往 返 港 、 间 , 广 州 建 立 兴 中 会 广 州 分 会 , 外 称 穗 在 对

要 : 亥革 命 是 中国近 代 史 上 的重 大 事 件 , 辛 而广 东 在 整 个 辛 亥革 命 历 史 发 展 进 程 中具 有 特 殊 的地 位 。 辛 亥革 命 在
的前 期 , 亥 革命 中期 包 括 在 辛 亥 革命 的 后期 , 东 一 直扮 演着 一个 特 别 重要 的角 色 。广 东 是 辛 亥 革命 运 动 的策 源 地 , 辛 广 最 早揭 开 辛 亥革 命 的 序 幕 , 保 卫 辛 亥 革命 的胜 利 成 果 过 程 中 , 东 是 革命 的 重 心和 大本 营 。 在 广 关 键 词 : 亥革 命 ; 东 ; 源地 ; 幕 ; 本 营 辛 广 策 序 大 中图 分 类 号 : 5 K2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2—4 2 2 1 )4一O 1 17 0 X(0 1 0 l5一O 3
政府统治力量 的薄弱地 区。其次 , 广东 面对南海 , 毗邻 港 澳, 有利于革命资金的周转和武器 的运入 。而广州作为广
东 的经 济 政 治 文 化 的 核 心 地 带 自然 成 为 首 选 。孙 中 山 对
农学会 ; 并相 继建 立秘 密据 点数十处 : 防营 、 在 水师 和广 州 附近会党 、 勇 、 游 绿林里 , 行策反及联 络等革命 活动 。 进 这种活 动 自 19 8 5年以来一直在不问断地 进行 。 第 三 、 早的武装起义多在广东酝酿和发动 。中 日甲 最

辛亥革命高频考点点睛

辛亥革命高频考点点睛

辛亥革命高频考点点睛一、武昌起义(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同盟会在批判改良主义思想的同时,派遣会员纷纷回到国内,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间,孙中山在两广的沿海沿边地区,亲自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防城起义,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起义,4月河口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也均告失败,但它们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两广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与此同时,光复会也在安徽、浙江发动武装起义,惨遭失败。

这些起义的失败,并未使孙中山等革命派后退。

1910年2月至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两次著名的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

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在激战中牺牲。

其中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

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

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

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二)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派的军事战略思想

革命派的军事战略思想

革命派的军事战略思想武装斗争是革命的头等大事,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此十分 重视。

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中,他们产生了自己的军 事战略思想,并结合斗争实践加以调整,指导着武装起义走 向胜利。

(一)从一开始,革命派就面临如何进行反清武装斗争的战略 问题。

这是一个关糸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革命派对此极为 重视。

他们在实际中所提出的战略思想,主要是起义地点的 选择,以及与之相关的根据地思想。

革命党人在选择发难地点的问题上是煞费苦心的。

在这 个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在南部沿边沿海地 区发动起义,一种主张在中部地区发动起义。

孙中山主张在南部沿边沿海地区发动起义,先夺取两广, 待南方的 “星星之火”得到全国响应,形成 “燎原之势”以 后,再挥师北上,长江南北的革命党人一起响应,从而一举 推翻清政府。

在此问题上,孙中山早就进行过探索。

还在 1897年至1898年流亡日本期间,孙中山就曾同宫崎寅臧等人进行 了反复地讨论,提出了起义地点的三原则:第一,要能迅速地集合一支革命的力量;第二,要便于运送军械和人员;第三,发动后要很快得到进取。

因此,孙中山曾经说过:“盖起 点之地,不拘形势,总求急于聚人,利于接济,快于进取而矣。

”在他看来,广东当然是具备这几个条件最理想的发难地 点。

一是广东的群众基础较好,便于找到起义的基本队伍,而且广东也是会党活动频繁的地区;二是广东一直是革命党人 活动基地,便于加强对起义的领导;三是广东地处沿边沿海,毗邻香港和安南,利于起义后的接济。

因此,考虑到这些有 利因素,孙中山把重点放在广东及沿边沿海地区,并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发动了八次起义。

在同盟会成立之前,发动了 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此后,又发动了潮州黄冈起义、钦廉防城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河口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革命 党人选择在南部沿边沿海地区发动起义是无可非议的,在这 些地区,有着比其他地区更为有利的条件。

辛亥革命中山西新军起义之背景探析

辛亥革命中山西新军起义之背景探析

作者: 李志东[1]
作者机构: [1]辽宁大学
出版物刊名: 西部学刊
页码: 125-12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主题词: 辛亥革命;山西新军;起义背景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王朝统治,开辟了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新纪元.武昌起义首先在湖北爆发,革命的火光迅速蔓延到了湖南、江西等省.武昌起义半个月之后,山西新军起义,实行"南响北应"战略,在辛亥革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山西新军起义的发生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山西民众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展得较早,并且十分激烈;(二)新学生群体的思想传播活动轰轰烈烈;(三)山西同盟会有"南响北应"的战略筹备;(四)多省发动起义,革命形势成熟.。

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作者: 陈晓东[1];孙增举[2]
作者机构: [1]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2]北京茶坞铁路中学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62-68页
主题词: 起义军;辛亥革命;雁门关;黄河;山西;清政府;阎锡山;袁世凯;民军;军火
摘要: <正> 辛亥革命的重心在南方。

南方12省全部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宣布“独立”。

南方革命势力是推翻封建帝制的主要力量,但离不开北方革命势力的配合和支持,尤为宣布“独立”的陕西、山西两省。

本文试对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作一具体评述。

近畿重地山西始终为民军所控制正当袁世凯即将“出山”之时,1911年10月29日,山西起义爆发。

起义的基干力量为驻太原的新军第43混成协。

驻城外的第85。

试论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东的武装斗争

试论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东的武装斗争

作者: 王志光;邝柏林;符祥刚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30页
主题词: 武装斗争;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起义;孙中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同盟会;中国革命;帝国主义;惠州起义
摘要: <正> 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也紧紧地与武装斗争相联系在一起。

通过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斗争史的研究,将使我们对中国革命斗争的特点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辛亥革命前的历次武装起义,是资产阶叔革命派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从事的战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广东地区的武装起义在其中占有相当主要的地位:次数最多、时间最长、规模也较大。

它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斗争史的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
一百年前,由保路运动引发的武昌起义突然爆发,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十多个省先后起事,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

当时,清朝政府手上已经没有足够的武力平定这些叛乱。

而且,执掌满清政府军队的实权人物——袁世凯早已和清廷离心离德。

最后,在各种力量作用下,南北议和,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改制共和,成立中华民国。

国家实权被袁世凯掌握,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内乱时期。

从1895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第一次武装起义开始,到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员猛攻两广总督署,同盟会先后在南方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

第十次起义也失败了,黄兴负伤逃往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遭杀害,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秘密革命党人潘达微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后来,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十分悲壮,牺牲烈士均为同盟会骨干成员,这次起义失败对孙中山和黄兴是极大打击,他们心中一度十分悲观。

孙中山先生远赴国外筹款,以图后来举事,黄兴则隐匿在上海等待时机。

令他们意外的是,武昌起义轻易获得了成功。

历史的进程总是由必然和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年苏俄十月革命获得成功,正统的历史学家解释为:“锁链总是在最薄弱的环节上被砸断。


武昌起义的成功与其有相似之处,如果不是端方带走六千新军入川,也许,武昌的革命党人起义还需时日。

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辛亥革命中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是在中国南方发生和发动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南方清廷的统治和钳制力量相对较弱,因而革命力量易于萌发和积蓄。

清朝晚年,满清贵族颟顸无能,许多汉族高官掌握了地方实权,而且最终能影响朝廷的决策。

在义和团事件时期,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杀害教民,毁损教堂,甚至攻击外国驻京使领馆,杀害外交人员,这是严重违背国际公法的行为,为一切文明和法制国家所不齿。

当时,南方各省重要督抚,如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就公开抵制朝廷的乖张措施,提出了“东南互保”的口号,仍然拥护朝廷,但是不同意参加朝廷发布的对外战争。

这种公然拒绝中央政府命令的行为不但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义和团事件平息以后,南方诸省督抚的权利进一步加强,执政也更为开明。

就连满清贵族端方在担任两江总督后,也大力提倡办新学,开放言论,对于革命党人,他也采取怀柔政策,希望能挽回一些人心。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有利于革命党人的发展和活动。

张之洞在湖北
训练的新军一万六千余人,到后来,约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和下层军官倾向革命,直接加入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达两千余人。

相比而言,北方诸省督抚较为保守,对于民间异端思想和结社行为十分警惕,往往采用严厉手段镇压。

袁世凯在小站训练的新军,完全使用家长式的训导管理,一切官兵都要忠于袁世凯本人,革命党人要想在北洋新军中发展和活动十分不易。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研究者未曾提及。

笔者以为,1900年发生在北京、直隶、天津、山东诸省的义和团运动,遭受到清朝政府和外国军队的残酷镇压,被杀者数十万人,反清力量大伤元气。

一场武装革命,不但要有革命理论来动员,还要有革命领导人具体组织指导,更需要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拼死捐躯,奋勇杀敌。

在北方,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在民众中,反清力量较为弱小,不能形成打击力量。

所以,当革命党人在南方一次次举行武装起义时,在北方,反清革命较为沉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