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选择题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https://img.taocdn.com/s3/m/e3b5272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6.png)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ced73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b.png)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郑州外国语·调研考)阅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节选,完成各题。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不是有的放失,而是无的放失。
……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8ee8c550b9f3f90f77c61b68.png)
短板快攻点三重比对,筛选整合精准分析诊断论述类文本考查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做好这类选择题需要把选项和原文进行细致比对。
经过一轮的复习,我们基本掌握了解答论述类文本时需要比对的内容,但在准确掌握词语含义、句间关系、论述方法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在二轮复习中需要加强对词语、句间关系、论述方法等方面的比对训练,以熟练掌握比对技巧。
请找出下列句子和原文信息不相同之处。
选项1.(2018·全国卷Ⅲ,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原文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对结果原文说“片面地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会”字说明这是一种可能,是或然。
但选项说成“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属必然。
这里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续表选项2.(2018·全国卷Ⅲ,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原文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原文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比对结果原文是说“是否意味着”,是一种猜测,只是表现对二者未来关系的担忧。
而选项中说“最终会形成”,显然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我存在的问题:高效突破提升技法比对词语,明确文意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未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选择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84affd0a04a1b0717ed5dd3d.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七类陷阱七类陷阱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
(二)如何使用“比对法”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d9a29c58fb770bf68a554a.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9e864e05087632311212ac.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选择题,含答案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选择题,含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7189b21aaea998fcc220ec2.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炼(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每题3分,共12分)走出自闭症怪圈①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
“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
这是无稽之谈。
”法兰克福大学儿童及青年精神病研究所所长弗里茨·保斯特卡说。
现在人们确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
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
②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
他们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
例如患儿埃迪,他常莫名其妙地跺脚.叫喊,而且往往一闹就是1个小时。
父亲克里姆说:“我们无法让他静下来。
”也许父母曾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也许是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总之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
③起初医生建议埃迪的父母送他去儿童疗养院,但埃迪要等2年才能得到入院治疗床位。
心急如焚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于是请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来为孩子治疗。
应用行为分析的发明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伊瓦尔·洛瓦斯。
他早在1987年就宣称这种疗法取得了成功。
保斯特卡说:“我们不应给父母打包票。
”他认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疗效几乎是无法预知的。
④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
父母与医生就像作拼图游戏那样将许多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
小埃迪首先要学习说话,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并改善身体的运动机能。
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⑤母亲玛丽昂拿着一箱玩具和图片走到埃迪身边。
“你的鼻子在哪儿?肚子呢?你叫什么名字?我是谁?拍一下小手。
”她一口气说道。
埃迪答对了所有问题。
“太棒了!”母亲叫了起来,然后抱起孩子,托着他转圈。
表扬非常重要,它能激发自闭症患儿学习的积极性。
⑥治疗埃迪的施拉姆医生认为,培养自闭症患儿自立能力的关键在于语言。
在治疗的最初阶段,父母应将孩子的玩具放到他够不到的地方。
开始接受治疗时只有3岁的埃迪曾为拿不到玩具而发火。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择性题目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择性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d0e69ae36294dd88d0d26b38.png)
妙解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选择性题目之“四步解题法”。
这个方法可以不必让学生研究枯燥无味的各种考题类型。
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
无中 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 生有 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
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
文没有的信息。
干扰
类型
情况诠释
选项特征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
把甲的观点、发 张冠 李戴 现、发明、特点等 说成乙的观点、发
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 中出现类似“‘××’的观 点(发现、发明、特点等)是” 此类情况。
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 ”等虚词;或者
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 换了一个相近的 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 词语或句子而改
或转移概念。
变了意思。
干扰
类型
情况诠释 即原文无此信息。指
选项特征 (1)选句的意思往往和 文章的整体意思有关,但在 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 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 同位置,选句通过另外组合 形成一种新的说法。
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 [T1-A] 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 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 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 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 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T1-D] (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
的明星, 与第二自然段 只需扮演 “有了电视, 自身,不 明星不一定需 要借助于 要借助角色成 外在的角 名”相对比。 色。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e00b430066f5335a8121a1.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一、课程要求(一)学科核心素养论述类文本阅读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课程目标发展逻辑思维。
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三)任务归属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1.学习目标与内容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教学提示(1)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2)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
二、基本思路——读的技巧+析的技巧(一)读的技巧——初读圈画1.初读宗旨:概括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些方面。
2.初读范围:文章与题3.如何圈画:横线画句子,圆圈圈词语4.圈画什么:分层词、举例词、连接词;概括句、段首段尾句。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f09c298b0717fd5370cdc34.png)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 误的一项是(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设误方法 3、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 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 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 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 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 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 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 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 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 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 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二、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
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 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 主要有如下十种: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 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范围不清
——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 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
——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 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高考论述类文本: 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你在语文学习上所偷得懒,都会成为将来最深的遗憾。
论述类文本阅读3——选择题之切片比对法(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3——选择题之切片比对法(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67eb071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f.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客观题(选择题)·答题方法【解题方法】——比对法(比较“变”与“不变”)一、【比对的方法】——切片法1、为何切:选项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一个选项包含了文中多个信息点,其中一般会有信息点被设误。
这多个信息点我们都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2、如何切: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
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
3、如何找: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源。
①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程度较低,与原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强,切片后能直接迅速地找到信息源;②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切片后须先将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的意义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
只有一处,要仔细辨别;不止一处,要进行整合。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易错拓展】对摘抄原文较多、与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二、【比对的角度】——三级比对对照分析,判断正误:对照原文,仔细、全面地分析选项,包括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或意义,事物存在的状态(必然、可能),条件的类型(充分、必要、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
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选择项与原文存在的差别。
1.比对句中词语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比对指代词,如‘这’“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大多”“多数”“只“仅仅”“及”“以及”“又””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如“很”“更”“最”“太”“十分”“非常”“比较”“较”“稍微”“有点”“有些”等,注意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等现象。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小说阅读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小说阅读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ab29f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8.png)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小说阅读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202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556f1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5.png)
202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7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非宁静无以致远①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
《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大意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容易丢失根本,浮躁容易丧失主导。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它启发我们,心有所志人自定,目标坚定人自静,自定、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行。
②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③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
导致这样的结果,只因前者心态静定,后者心浮气躁。
正所谓,“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
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还有的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干事创业。
因此,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
④心浮气躁终误事,成功多从静中来。
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一个“静”字,既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也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静。
史载,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气很大,堪称“愤怒才子”。
其父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
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课件36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课件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56988b2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f.png)
• 6.[2013·全国大纲卷第5题B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 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 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 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 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 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 运作”……
比对关注点
思考趋向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 的位置
张冠李戴 因果关系混乱
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因果关系混乱
2.常见的八种命题陷阱
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
(1)以偏概全
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 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 (3)夸大其词 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
,等等。
• 3.[2019·天津卷第5题D项]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 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 的注意力。
• 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 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 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论述文信息筛选题
• (一)论述文信息筛选题设题方法
• 论述文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 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转述,转述 中经过“删”“添”“调”“改”“漏”“凑”等 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 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总结+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总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16ec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d.png)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词句
类型
阐释
提示信息的 词语
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一般会在文中频繁出现)
分类分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
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举例子(例如、如、比方说等)
逻辑关系 因果(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
的词语
转折(但是、反而、可是、却、然而、不过等)
选择题主要有四类:
简答题主要有三类:
(2)下定义题。 (3)关键句作用题。
三、简答题(2)下定义题 (3)关 Nhomakorabea句作用题
(2)下定义题
首先,通读全文,勾画出论及重要概念的句段。 其次,找出比种概念大一级的属概念(大概念)。 然后,筛选归纳关键信息,明确哪些是能表示概念本 质属性的语句。 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 ①重复、冗赘信息; ②比较信息; ③成因、背景信息; ④描写信息; ⑤作用、意义信息; ⑥举例的信息。
b.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 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第2题D项]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 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原文] 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 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 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 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 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 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 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常见错误类型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常见错误类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7cf49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6.png)
(3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
地就会丰富。
4
(15·安徽卷) 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
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 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⑤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 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 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 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 上的完善。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 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 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 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 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 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3
(15·安徽卷)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5
(12·四川卷) 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
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 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全相同。因此,只 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 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D)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 致的典型症状。
14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 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 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 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 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 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e3a615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47.png)
原文: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
,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
,……不不管管 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对立的。
排除一切条件换为必要条件
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比对方法二: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选项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逻辑 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 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1.删:删减。删减定语、状语。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3.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 4.改:改换别的的词语代替或改变句间关系。 5.漏:遗漏。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 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 (句子)杂糅凑合。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 替代的方式。)
并无很大区别
选项的程度更深 改
2、错误选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 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全部内容
原文: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 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基本课题
选项的范围扩大 改
比对方法一:比对词语
1、名词的定语、动词的状语,是否有增 删现象。
2、指代词(如“这”“它”“其”等),是否
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 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
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 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 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 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设误方式: 凑
论述类文本设误的六种方式
与“主要在治理污染……还要 进一步做一些美化”不符
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系列2:选择题》课件
![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系列2:选择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351811763231126fdb1111.png)
正确选项:
多用整合、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1、以偏概全 2、改变关系 3 、无中生有 )
1、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以特殊代普遍。 (或相反)
2、改变关系
即选项中句子间的关系与原文不符。如因果或 强加因果、条件、目的等。
Z,.x..x..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zxxk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1、以偏概全 2、改变关系 3 、无中生有 )
1、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以特殊代普遍。 (或相反) 2、改变关系 即选项中句子间的关系与原文不符。如因果或 强加因果、条件、目的等。 3、无中生有: 即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三步走:读 审 找 比对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将答案写在当堂检测本上)
1、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以特殊代普遍。 (或相反)
2、改变关系
即选项中句子间的关系与原文不符。如:因果 或强加因果、条件、目的等。
3、无中生有:
即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合理推断出来。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1、以偏概全 2、关系改变 3 、无中生有 )
现代文阅读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
系列2:选择题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一、(步骤)解答论述类选择题哪四步走?
二、规律 1、以偏概全 2、关系改变 3、无中生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项: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 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1.歪曲事实 拓展
原文:
牛刀小试1
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 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 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 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2013高考新课标卷2)
找、筛、辨、推
赢高考
试试看,你能 找到几处? (10秒)
找准区间,筛选答案; 辨析信息,准确推断。
一、圈画每个段落可能有的领起 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 句、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尤其 关注段前段后以及例前例后的文 句。
二、圈画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 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 类别词、过渡词、文中不同地方 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常见的具体的如下:
原文: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 己。……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 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 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 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 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选项: 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 朴、中正和平之气。
(5)表示逻辑关系或文章思路的词语: 1、表因果: 因为、因此、……的原因 是、由于、从而,由此可见等 2、表转折: 但是、反而、其实、实际 上,而恰恰相反,出乎意料的是等 3、表并列或递进: 也、又、不再 是……而是、 而是、不仅……还等 4、表分类分层 :首先、其次、再者, 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 及分号“;”等
5.强加因果 拓展
原文:
牛刀小试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 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 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 门画派。
选项: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 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 就。
常 见 错 误 项 设 置 类 型
1.审清题意和要求; 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忙乱; 4.修饰词语勿遗漏; 5.“可能”“将来”不要丢; 6.“原因”“结果”不调头; 7.夸大作用是吹牛; 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 10.推测结论有缘由。
1.歪曲事实
例题:2013广东高考卷
主要指命题人故 意否定事实,使 真相歪曲。
常见错误类型
原文: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 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 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 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 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
原文:
练习1
牛刀小试
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 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 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 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 间的考验。
选项:
事实证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宜人之 美,便是悲怅之美。 。
原文:
练习2
牛刀小试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 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 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 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 意义;
选项:
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 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原文:
练习3
牛刀小试
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 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 “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 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 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选项:
“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 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选项: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 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2.无据推理 拓展
例题:2012广东高考卷
常见错误类型
原文: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 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选项: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 是负责的思想。
3.张冠李戴
例题:2013广东高考卷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 常见错误类型 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迷惑 考生。
5.强加因果
例题:2011广东高考卷
主要指命题人将两 常见错误类型 件无因果关系的事, 强行说有因果关系。
原文: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 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 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 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 目结舌,不知所答。 ……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 多困难。 选项: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 杂。
选项: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 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 一章一节。
4.阐述偏颇 拓展
例题:2013四川高考卷
常见错误类型
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号诗文书画,尤 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 面貌多样,……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 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
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派的花鸟画只是沿 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5、表举例子: 例如、如、人名 、 地点等
(6)、表示作者观点的词语:认 为、 觉得,在我看来,对此我不 敢苟同等;表示他人观点的词语: 有人认为,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一些人以为
பைடு நூலகம்
常 见 错 误 项 设 置 类 型
1.审清题意和要求; 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忙乱; 4.修饰词语勿遗漏; 5.“可能”“将来”不要丢; 6.“原因”“结果”不调头; 7.夸大作用是吹牛; 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 10.推测结论有缘由。
4.阐述偏颇
例题:2013广东高考卷
在阐述或转述的时候用 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常见错误类型 用个别代一般(或相 反),以特殊代普遍。
原文:所谓玄思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 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 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 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 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 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
3.张冠李戴 拓展2
原文:
牛刀小试1
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 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 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 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 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2013年高考四川卷)
选项: 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
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 度。
3.张冠李戴 拓展1
原文:
牛刀小试1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 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 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 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 幻象。 (2013高考天津)
选项: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 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 的幻象。
选项: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
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2.无据推理
例题:2013广东高考卷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 常见错误类型 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 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原文: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 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 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 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 括。……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 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 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 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
(1)具体的年代时间词语、多个数据 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 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 等表范围的词语 (2)表修饰限制词语 :基本、根本、 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 程度的词语
(3)表示已然未然的词语: 迄今为 止、到目前为止、现在等
(4)表示偶然必然的判断词语: 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