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 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 误;《墨子》中的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 慧的结晶,C项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 的旨趣,D项错误。 答案:C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 仁政 ”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仁义”“王道”,
荀子
强调用礼乐来规
以德服人
范人的行为
“性本恶”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 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 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 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 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 的欢迎和推崇。

2021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21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全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 页


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基 础
2.消极影响

课 后
识 一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2)趋势:世俗化、社会化。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

考 考
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4.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 页

破 影响。
11
[教材补遗]__宋明理学的影响
基 础
1.积极影响

课 后
识 一
(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限 时


过 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训



全 得到天理。



24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知 识
(1)相同点
后 限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
高 主义思想。

考 法
③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_仁__义__”“王
荀子
调用礼乐来规范 “_人__之__性__恶__”
道”,以德服人
人的行为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
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法家和墨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道__”。提出
1.道家
“_无__为__而__治__”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 干扰选项 的是儒家思想
[真题演练] 1.(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 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B
【史料链接】 诸子百家的特点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 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①。墨者俭而难遵,是 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②。法家严而少恩 ③;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 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④。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解题规范】
D.道法自然
第一步:审题干
抓关键: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
A 是儒家思想
干扰选项
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 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小国寡民
• ③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 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相对的
• (2)战国:庄子。
• 世间万物都是____________,放弃差别观 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3.法家
• (1)战国:韩非子。 • ①主张:主张君以主法要治_国_______,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
•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 [学法引领] •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 族;小生产者。
•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 三、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准 的形成
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统思想的史实
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
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
纲 争鸣
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
求想
统思想
02
基础攻关
主干梳理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 (1)特点
•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 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第23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1)孔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思想主张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①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子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9“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9“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C.天人感应
D.唯物主义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解析 从题干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惟人, 万物之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等信息可知, 题干材料都体现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故 A 项正确;B、C、 D 三项均不符合“共同体现”的要求,均排除。
第二十八页,共38页。
板块三 高考(ɡāo kǎo)研析·把握
解析 根据材料判断是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体 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与材料 中强调“德”“礼”不符,故 A 项错误;“贵贱无序,何 以为国”讲的是贵贱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B 项 错误;“为政以德”即德治,与材料强调“德”相符,故 C 项正确;“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是道家思想,故 D 项 错误。
第十三页,共38页。
3.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 学派的代表?
试答
提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 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
第十四页,共38页。
4.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试答 提示: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 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 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第十七页,共38页。
板块二 互动(hù dònɡ)探究·分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

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二、主要派别和思想
1.儒家
(1)孔子(前551-前479)。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5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5讲

【创新大课堂】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广东惠州二模·1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A [“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珠海一模·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 ) 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C.三教并行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A [材料中“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信息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属于该时期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春秋大一统”属于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三教并行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深圳二模·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解析版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

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

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①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冲刺高考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诸子百家思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思想主张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②强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教育上的贡献①首创私人讲学,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

②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3)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以德服人。

(2)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老子(1)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著有《》一书。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的理想社会。

2.庄子(1)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都看作是相对的。

(2)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的自由。

3.韩非子(1)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他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考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

高考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

考点一
栏目索引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 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 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 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 目的是强化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2017山西太原模拟)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 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 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
考点一
栏目索引
典例2 (2017海南单科,2,2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 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史料2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 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 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论归纳】 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无为、 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
道家(老子)
小国寡民
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仁”、克己复 春秋晚期,缓和社会矛盾,
儒家(孔子)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仁 义”“王道”
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新 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 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孟子·梁惠王上》
【探究】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从材料 二看,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 体的主张?
提示:(1)核心内容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 “克己复礼”。
(2)提出“仁政”思想。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 薄赋,减轻刑罚。
2.道家思想 材料一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相__对__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
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_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
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 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_ 运动,是中国_学__术__文__化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主张①②思要 政 周想做 治 的:到 : 礼思待 强 乐想人 调 制核宽 统 度心容 治 ,是者 主“要 张__“以仁___克 _德__”己 _治_,复 _民_认礼 _;为”希仁望就恢是复爱西人,
“_仁__义__”“王
荀子
调用礼乐来规范 “_人__之__性__恶__”
道”,以德服人
人的行为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
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
宗。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2)“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 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 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其中 体现的“愚民”思想也是应当批判的。
3.法家思想 “ 时 移 事 易 , 变 法 宜 矣 ”“ 废 先 王 之 教 ”“ 以 法 为 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 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 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 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实行“礼”“义”“信” 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A 不准确,材料强调统治 者自身行为;C 不准确,没有“法”;D 不完全是礼治。故答 案选 B。
——《老子》 材料二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探究】 材料一反映了道家对世界是如何认识的?如何 认识材料二体现的治国主张?
提示:(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 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史料探究】 1.儒家思想 材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③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有__教__无__类__”,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图示图解] 孔子的思想体系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 要代表人物。
(2)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_仁__政__”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强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 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 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儒、道、法、墨。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考纲考情·早知道]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5 年 21 考)。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 年 8 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经济:_井__田__制__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_周__王__室__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1.背景3派阶别级的关利系益:和_士_要__求阶,层受活到跃诸,侯代们表重本用阶层或政治
4文化:学术下移,_私__学__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

2.概况:道家学派的_老__子__、庄子;儒家学派的_孔__子__、 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_墨__子__;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
“兼爱”“非 墨家(墨子)
攻”“尚贤”
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 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君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 主专制”、中央 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 集权、法治 的愿望
【典题例证】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
——《韩非子》
【探究】 材料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 理国家的?有何影响?
提示:(1)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 主张,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