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2.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 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义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
别
实 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常伴随一些现象
①颜色改变:如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石蕊试液遇碱变蓝。
② 放 出 气 体 : 2KMnO 4△ K 2Mn O 4 +Mn O 2+O 2↑
③ 生 成 沉 淀 : Ba(OH) 2+H 2SO 4=BaSO 4↓ +2 H 2 O
七、 洗涤仪器
1. 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 1/2 的水, 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 洗。 2. 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3. 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 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4. 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5. 特殊情况 n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n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 再用水冲洗。
5. 连接一套装置顺序:先左后右,先下再上
三、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答案)
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汇总铵3二、几个重要的填空:1.使用铁锅烧菜好的原因: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
2.碳酸氢铵减少的原因是:碳酸氢铵受热生成了气体。
碳酸氢铵保存的方法:密封,并防于阴凉处。
碳酸氢铵化肥施用建议:早晨或傍晚施,施后可覆土或浇水3.用右图装置实验,比课本上的实验优越,课本实验的缺陷是:无法判断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不环保实验结束,先将导管撤离液面,目的是防止液体倒流进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4.课本铁生锈实验的现象: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水柱上升。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铁生锈消耗瓶内的氧气,瓶内压强变小。
用红色水是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的共同作用。
食盐可以加速铁的锈蚀。
5.硫燃烧能够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SO2)具有刺激性气味,能引起酸雨环境问题。
用含硫火柴做对比实验6.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
7.氟里昂——臭氧层空洞弗莱明——青霉素纳米材料——21世纪材料之星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拉瓦锡——研究空气的组成中国——结晶牛胰岛素8.蜡烛燃烧时,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方,有黑色物质,即炭黑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即石蜡蒸气凝华成的固体小颗粒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用冷而干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有水珠,则有水生成,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变浑浊,则有CO生成29.金刚石与石墨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结构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10.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镁带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干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1.镁带银白色碳酸氢铵白色铜片红色氧化铜黑色碱式碳酸铜绿色硫黄色氧化镁白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盐酸无色三、关于实验仪器和操作重要的填空:1.若无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 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质的变化包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通常是让们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来辨别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包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通常是考查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其用途。
(3)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此考点往往结合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考查同学们是否能对一些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基本的实验技能考查同学们能否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是否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解读经典考题】考点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例1下列事例中,主要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是:A.功夫深,铁杵成针B.佳节到,焰火缤纷C.春天来,冰雪消融D.美酒开,满屋飘香解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这里所说的生成了新物质,是指物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而不仅仅是状态上的改变。
A功夫深,铁杵成针只是体积上的改变,铁杵是铁,它磨了针也还是铁,发生的只是形态上的变化,而本质并没有变,因此铁杵成针是物理变化。
类似的C、D都是物理变化。
B焰火缤纷是火药燃烧时引起的,火药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气等气体是与火药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物质,因此焰火缤纷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B考点二: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例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碱式碳酸铜B.医用消毒酒精C.澄清石灰水D.上海市管道煤气解读: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以所含物质的种类为依据的,如所给物质只含有一种物质则是纯净物,如含有多种物质则是混合物。
在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以所含元素作为区分的依据,如有的同学认为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含有多种元素的则是混合物。
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如氧气(O2)和臭氧(O3)混合后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由于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氧气(O2)和臭氧(O3)混合后所得物质为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章化学的魅力知识总结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2、化学变化实例(1)把盐酸滴在大理石上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很多气泡。
反应方程式:CaCO + 2HCI T CaCl2 + C02? + H2O结论:大理石跟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 )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
反应方程式:Ca(OH)2 + CC2 T CaCO3J + H2O结论:二氧化碳跟石灰水作用生成难溶的碳酸钙。
(3 )镁带燃烧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物质。
反应方程式:2Mg + 02 T点燃2MgO结论: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3、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吸纳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型、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等。
二、走近化学实验室 1、常见仪器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颗粒状固体) 、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加热仪器:酒精灯反应仪器:①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② 可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垫石棉网) ③ 不可以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广口瓶、细口瓶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分液漏斗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添加液体)、石棉网(传热,使热量分布均匀)、玻璃棒(搅拌、引流、 蘸取)、试管刷(清洗试管)、水槽 2、药品的取用原则(1) 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1.2 原子结构及其性质•原子模型的演变•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性质1.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组成•周期表的分类标准•元素周期律的规律1.4 化学键、化合价及其应用•化学键的种类•化学键的特性•化合价的概念•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第二章化学反应2.1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的定义和分类•生成物的定义和分类2.2 反应类型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变化的概念•反应热和稳定性的关系2.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方程式的平衡条件•平衡常数和反应速率的关系2.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3.1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金属的特性•金属的分类•金属的应用3.2 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非金属的特性•非金属的分类•非金属的应用3.3 酸与碱•酸的性质和定义•碱的性质和定义•酸碱中和的概念和应用3.4 盐及其制备•盐的性质和定义•盐的分类•盐的制备方法第四章空气和氧的性质和应用4.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空气中杂质的处理4.2 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氧气的制备•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应用4.3 其他气体的性质和应用•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其他气体的应用第五章溶液的组成和性质5.1 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的分类和特性5.2 溶质的浓度和稀释•溶质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溶液的稀释原理和方法5.3 溶解度和饱和度•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饱和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5.4 中和和加热溶解•酸碱中和和计算方法•加热溶解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总结初三化学上册的知识点梳理涵盖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化学反应、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空气和氧的性质和应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等方面的内容。
初三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物质的变化(通常表现的是正在进行的过程,常出现字眼有:在、已经、了等)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二、物质的性质(通常表现的是一个结论,常出现的字眼有:如:会,能够,易等)1、物理性质:物质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填空】新物质、新物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化学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例题】下列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氢气的可燃性B. 铝的导电性C. 氢氧化钠的腐蚀性D.碳酸的不稳定性【答案】B【解析】导电性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总结】判断性质:1、是否通过化学变化体现;2、记牢常见字眼。
【知识点2】实验室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
2、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固体。
3、剩余药品(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1、取用块状固体用。
(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细口瓶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①瓶盖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标签(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试管口,缓缓地倒(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刮一刮,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习题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思维导图重点知识点细讲1、化学则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原子一分子论)(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4、初中阶段要求了解的科学家人名: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屠呦呦:青蒿素侯德榜: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5、物理变化(如挥发、熔化、融化)与化学变化(如燃烧、生锈、变质、酿酒):有无新物质生成6、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与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常考考点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例1】《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隅三反】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酿造酸奶B.水果榨汁C.蜡烛燃烧D.葡萄酿酒2.下列是常见仪器在实验室的对话,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 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 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 烧杯:“热死了,我装的冰块不见了。
”D. 漏斗:“滤液好浑浊呀!我嘴里的滤纸破了。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海水晒盐C.蔗糖溶解于水D.葡萄酿酒考点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例2】学习科学知识可以用来辨别“真”“伪”。
下列叙述属于“真”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B.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燃料C.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使硬水软化【一隅三反】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NaOH固体有吸水性——物理性质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物理性质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物理性质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化学性质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可燃性B.密度C.熔点D.硬度3.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A. B. C. D.考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例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氮气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C.汽油可用于擦拭衣物上的油污 D.活性炭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一隅三反】1.下列各图中物质用途与相应性质关系的叙述不相符的是()选项A:用氧气切割金属B:石墨做电池电极C:N2用于超导实验车D:CO2做气体肥料性质氧气有可燃性石墨能导电液氮沸点低CO2参与光合作用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物质用途性质A 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D 氮气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3.物质常见的性质包括:①颜色;②气味;③水溶性;④导电性;⑤可燃性;⑥助燃性;⑦毒性等.请选择以上序号填空。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组成a.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按照原子序数表进行分类。
c.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性质a.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b.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原子的结构1.质子、中子和电子a.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b.中子:不带电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c.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粒子,质量极轻,位于原子核外的能级上。
2.基本粒子和相对电荷a.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b.相对电荷:质子的相对电荷为+1,电子的相对电荷为-1,中子的相对电荷为0。
三、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a.周期: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横向行。
b.主族:元素周期表中垂直列的编号为主族或族。
c.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序号,代表原子中质子的数量。
2.元素的周期性规律a.周期规律:在同一周期内,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b.主族规律:在同一主族内,元素的性质相似。
四、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1.化合物的组成a.分子: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b.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c.离子键: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2.化合物的性质a.离子化合物: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b.分子化合物: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较低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五、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1.物质的转化a.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b.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2.能量的变化a.吸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2024年化学初三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化学初三上册知识点总结____年化学初三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a.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b. 纯净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2. 元素a. 元素的定义和特征b. 元素的符号和命名c.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3. 化合物a.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b. 化合物的命名和计量单位c. 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4. 混合物a. 混合物的定义和特征b.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馏、提取等5. 物质的变化a.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b. 物质的能量变化和物质的状态变化第二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1. 单质的性质a. 金属单质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熔点和沸点等b.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导电性、脆性、熔点和沸点等2. 化合物的性质a.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特点和区别b.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溶解性等c. 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3. 化学电池a. 化学电池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b. 常见化学电池的类型和应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检验1. 水的检验a. 水的理化性质:沸点、熔点、溶解性等b. 水的检验方法:电导率法、酸碱指示剂法等2. 酸和碱的检验a. 酸和碱的定义和特征b. 酸和碱的性质:酸性和碱性指标、常见酸碱的性质等c. 酸碱的常见检验方法:酸碱指示剂法、中和反应等3. 气体的检验a. 气体的理化性质:颜色、气味、密度等b. 气体的检验方法:气体收集法、气体判定法等4. 盐的检验a. 盐的定义和特征b. 盐的性质:溶解性、热稳定性、还原性等c. 盐的检验方法:烧杯试剂法、火焰试剂法等第四章: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发现和认识a. 原子的概念和历史沿革b. 原子模型: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模型等2. 原子的结构和组成a.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的性质和作用b. 原子的电子云:电子的性质和轨道结构3.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a.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和单位b.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和单位c. 元素和化合物的化学式和摩尔质量4. 原子的化学反应a. 原子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b. 原子的化学反应类型:单质与单质的反应、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等第五章: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 离子的概念和性质a. 离子的定义和特征b. 阳离子和阴离子:电荷、符号、命名等2.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命名a. 离子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b.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一价和多价离子的命名规则3.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a.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b.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反应4. 酸、碱和盐的特点和命名a. 酸的性质和命名b. 碱的性质和命名c. 盐的性质和命名总结:以上是____年化学初三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包括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检验、原子和分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等内容。
初三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三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初三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初三化学是化学的初始阶段,基础知识比较点多,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和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三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初中必备化学知识常见物质俗称1、氯化钠(NaCl):食盐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4、氧化钙(CaO):生石灰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7、氢氯酸(HCl):盐酸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10、甲烷(CH4):沼气11、乙醇(C2H5OH):酒精12、乙酸(CH3COOH):醋酸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14、汞(Hg):水银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初中化学知识重点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1-2单元)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物态变化,形状变化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燃烧、生锈、变质、呼吸、酿酒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硬度小4、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夜(特性),可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白色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一章)1.1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一、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以及化学研究什么①研究大洋深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和用途②研究金刚石内部结构,探究其高硬度的原因③研究用空气中的氮气来生产氮肥④研究天然纤维的组成和结构,开发以石油、煤为原料制造合成纤维的途径化学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就需要探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
还要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把自然界的许多资源转变成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如从矿物中获得金属生产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性质优良的人造物质,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人类文明史中,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与化学有紧密的关系。
据统计,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发明的新物质五十多万种,近一百年里,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新物质有两千多万种之多。
㈠古代化学发展:酿酒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发明造纸瓷器烧制烧石灰㈡现代化学贡献:工业原材料动力能源农药化肥医疗药品塑料铁制品铝合金①19世纪,低成本钢铁冶炼方法的发明,使钢铁产量猛增,成为当今主要的结构材料,如地铁,钢铁结构的建筑物(为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鸟巢”)。
②炼铝的出现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铝轻盈美观,不易生锈,铝合金有可与钢铁媲美的强度,使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如高层建筑的铝合金幕墙、铝质包装材料、生活中的水壶等铝制品。
③塑料非常坚固稳定,可以制成人造骨骼、人造关节、人造血管,植入体内不会有排异作用,已为数百万伤病人带来福音。
④化学工业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水泥、玻璃、钢材等材料,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
⑤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
⑥电脑的产生促使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⑦由玻璃、石英、塑料等构成的光导纤维发明,被制成了医疗上的内窥镜。
化学已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将成为历史。
三、趋利避害,用好化学化学不仅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伴随而来。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成沉淀等。
有时可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物是什么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 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酸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 .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初三化学第一至第八单元复习_知识点归纳.docx
格式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知识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如: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考点链接: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二、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与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吸取与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3)给物质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②、加热的操作: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且要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 1)外壁不能有水,(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考操作图或在实验题中考查实验正误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一)概念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专业资料整理格式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
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温馨提示: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章必背知识点初三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等。
*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等。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等。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 化学实验需要关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以及物质变化的过程和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规则:进入化学实验室后,应仔细阅读并遵守实验室规则。
* 仪器使用:了解并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蒸发皿、胶头滴管、量筒等。
初三化学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1. 空气的成分* 氮气(N₂):约占78%,用作保护气、制造硝酸和氮肥等。
* 氧气(O₂):约占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 稀有气体:约占0.94%,用作保护气、霓虹灯填充气等。
* 二氧化碳(CO₂):约占0.03%,用于灭火、作制冷剂、人工降雨等。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污染物:颗粒污染物(如PM10、PM2.5)、气体污染物(如SO₂、NO₂、CO等)。
* 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露天焚烧秸秆和垃圾等。
* 防治方法: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开发有效的废气处理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再处理、积极植树造林等。
3.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态时为淡蓝色,固态时为淡蓝色雪花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2)物质的性质包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通常是考查同学们
能不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其用途。
(3)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此考点往往结合物质的组成与分
类来考查同学们是否能对一些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基本的实验技能考查同学们能否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是
否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解读经典考题】
解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这里所说的生成了新物质,是指物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而不仅仅是状态上的改变。
A功夫深,铁杵成针只是体积上的改变,铁杵是铁,它磨了针也还是铁,发生的只是形态上的'变化,而本质
并没有变,因此铁杵成针是物理变化。
类似的C、D都是物理变化。
B焰火缤纷是火药燃烧时引起的,火药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氮
气等气体是与火药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物质,因此焰火缤纷这个过
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B考点二: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例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碱式碳酸铜B.医用消毒酒精C.澄清石灰水D.上海市管
道煤气解读: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以所含物质的种类为依据的,
如所给物质只含有一种物质则是纯净物,如含有多种物质则是混合物。
在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以所含元素作为区
分的依据,如有的同学认为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
含有多种元素的则是混合物。
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如氧气(O2)
和臭氧(O3)混合后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由于氧气和臭氧是两种
不同的物质,因此氧气(O2)和臭氧(O3)混合后所得物质为混合物。
而二氧化碳(CO2)虽然含有两种元素,但他们化合成了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因此它是纯净物。
在考查纯净物、混合物的区
分时,通常通过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物质来考查的。
如本题,碱式
碳酸铜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医用酒精是酒精的水溶液,含有酒
精和水是混合物。
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两种物质是混合物,煤气是氢气与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物。
答案:A考点三:基本的实验技能例3下列玻璃仪器中,可以直
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A、B、C、
D、解读:常用化学仪器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
常用玻璃仪器中需垫石棉网加热的是
烧杯、烧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等,而集气瓶、
水槽等不能加热。
答案:D
【直击中考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蒸馏水煮沸B.高粱酿
成酒C.铁制品生锈D.糕点变质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B.冰雪融
化C.食物变质D.空气液化
3、既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又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用氢气充气球B.用二氧化碳灭火C.用食醋除去水垢D.用金
刚石切割大理石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在量筒内稀释浓硫酸B.用剩的
药品放回原瓶C.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D.制取气体
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6、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7、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石油B.清新空气C.不锈钢D.冰、水混合物
8、以下情况中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B.干冰制造出舞台云雾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用盐酸除去热水瓶内胆壁上的水垢
9、物质的用途往往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根据其化学性质的是()A.用氢气充填气球B.用盐酸除去铁锈C.用石墨作电极D.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