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知识点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二)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加快商品流通,加深商品 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与待售商品价格 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铸币: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态、重量、成色并标明面 额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 有价值。需要现实的货币(通货)。
二、市场机制
(四)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为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 市场竞争时可能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迫使市场主体在 市场竞争中作出明智决策的机制。
三、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 以贯彻的形式,在现实经济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 用的: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 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机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社会生产是如何实 现有序发展的?
价值规律在支配 商品经济的发展。
头脑风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
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作用
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 在各个生产部门 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复习范围】第一讲政治经济学绪论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研究对象——生产关系(3页)生产力(物质生产)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生产工具(21页)2.经济规律的定义、特征以及类型(8页)•定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特征: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对经济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的三个层次(三种类型):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
③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二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27页)•(一)关于经济制度(补充)•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
指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二)关于经济体制(补充)•经济体制: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一般是指,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
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
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本质特征(120页)•(一)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割,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称之为 “原始收入”。
初 次 分 配
再 分 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经过再分配而获得的收入为“派生 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 一是国家的财政预算。 二是各种服务费。
①
② ③
④
— 8—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本国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投资者投资物以及政府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本国的最终产品,也有一部 分是进口的。其中,本国最终产品中用于本国消费的产品等于(C+I+G-M),加上出口的部分才是本国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即:
国民收入= C+I+G -M+X
= C+I+G+(X-M)
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该体系以马克思主 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才能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 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计入国民收入。 另一种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广 泛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2.增加值法
增加值法是通过把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加总,从而得到国民收入。因为大多数产品都是分阶段进 行生产的,每个阶段增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增加的价值总和。把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就得到 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的不同方法,分别反映了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 相互联系的各生产部门的关系以及各种收入的来源。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复习资料汇总
第七章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学习目的和要求这一章分析资本的其他具体形式: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并相应地分析剩余价值的其他具体形式: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
通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其他剥削阶级集团,如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家和大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参与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和剥削的实质。
第一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投资于流通领域,独立发挥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形式。
商业资本家投资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来自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部分剩余价值是通过产业资本家的低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价值(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这种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由于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商业利润也只能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家不仅剥削了产业工人,而且也剥削了商业职工。
一、商业资本的产生和作用商业资本又叫商人资本,在历史上,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资本形式。
无论在什么生产方式下,商人资本的共同职能是用货币经营商品买卖,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
商人总是投下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资本,通过买卖商品的活动,收回货币并得到更多的货币。
所以,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G+△G)。
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和产业资本并列的商业资本,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这是因为:第一,产业资本三种形式的职能,即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商品资本职能是相对独立的。
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是,要使商业资本真正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形态,光有上述可能条件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在商品流通领域,推销商品这件工作已经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而是专门由商人,即流通中的代理人来承担了。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典著作
第一篇
第一篇
生产
即生产论。认为,生产规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规律的性质。 分析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资本以及生产的增 长规律。 包括: 生产要素论 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 生产增长规律
经典著作
生产要素理论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
2、生产要素中的劳动
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 劳动。
绪论
第一编
生产
第二编
分配
体 系 结 构
第四编
第三编
交换
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第五编
论政府的影响
第一篇
第二篇
体 系 结 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篇
第四篇
论生产要素 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论非生产性劳动 论资本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 原因 第八章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 第九章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 第十章 论劳动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资本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第十一章 前述规律的后果
经典著作
背景
历史背景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发展成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矛盾日益尖锐。
学术背景
在1820~1830年间,英国曾展开了一场拥护和反对李嘉 图学说的理论斗争。此后古典经济学沿着萨伊和李嘉图开 辟的两个方向发展:一派宣扬各阶级利益一致的和谐论, 或以对交换领域现象的描述来代替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关系 的研究,其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巴师夏和英国的西尼尔; 另一派则承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采取折衷主 义手法来加以调和,表现在经济理论上的混合主义,即把 各种见解综合起来,其代表性人物为约翰· 穆勒。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第一章: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三个决定: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分工、私有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4、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价值5、劳动的两重性——具体、抽象(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6、衡量商品价值量的两个尺度——个别、必要7、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影响的两个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8、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个别(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9、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的职能、技术规定10、货币流通与经济危机——既打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又导致商品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11、货币流通规律的两个关系——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2、纸币发行后的两个后果——通货膨胀、通货紧缩13、价值的决定和供求关系14、市场机制的三要素——价格、竞争、供求15、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作用:调解、促进、优胜劣汰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特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形成)过程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否增值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6、资本构成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形态——物质形态(技术构成)、价值形态(价值构成)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积聚,个别资本和总资本都会扩大。
集中,个别资本扩大,总资本不变。
8、利润转化平均利润——剩余价值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与价值的两点区别——生产价格直接与资本相联系;生产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10、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资本11、决定股票价格的两因素——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率12、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1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决定。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旨在探索经济活动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总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系,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包括:自由市场、私人财产、盈利动机、竞争等。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福利提高等方面。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内的短期起伏,通常由经济供求关系、政府政策等因素引起。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和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市场的整合。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国家利益和民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重要学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是其核心知识点。
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含重点名词解释1—7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人们作为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学习目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7世纪初期产生的B、17世纪中叶产生的C、18世纪初期产生的D、18世纪中叶产生的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A、政治法律关系B、神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A、宗教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家族关系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A、利益性的统一B、科学性的统一C、抽象性的统一D、规范性的统一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B、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D、在19世纪中叶所建立的E、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C、资源配置方式D、经济增长与发展E、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A、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B、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C、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和对阶级有不同的态度D、它研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E、它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学科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 5、DE三、简答题1、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整理(期末复习必备)
第一章市场经济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形成•P17•市场经济既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机制驱动的经济运行形式,又是为适应这种经济运行形式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体制。
1、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
自然经济是为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一般基础(2私有制决定条件现在表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市场经济的含义(多种)•经济制度•与私有制相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商品经济等同•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组织管理体制•与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经济形式•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与调节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和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是以发达的、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和组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形式要点:第一、商品经济必须占统治地位第二、市场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二、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一)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1、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一般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
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是与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分化,封建地租形式的变化商人活动的加强,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2)地理大发现引发的世界市场革命(3)资本的原始积累•(4)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理由有四:P20——21:•社会化大生产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成了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统一的国内市场——具备了配置社会资源、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功能;•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扩大——离不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 生产: 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 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 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即经济规律。
2. 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 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 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 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 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总是受
第三章 基本概念 ①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一般用
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表示剩余价值总量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长短已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变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生产剩余价值和提高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基本原理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联系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商品价值 =c+v+m
⑤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 (m)与可变资本 (v)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m/v) 即(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 可变资本 或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用 M 表示剩余价值总量, V 表示可变资本总量,则 M=m ’*V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希腊社会出现,指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
(奴隶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政治经济学:17世纪初出现,研究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国民经济中),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
(简称经济学) 生产关系:(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广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
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17世纪中叶)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任务: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义生产和分配的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义生产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19世纪30年代) 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它竭力掩盖资义矛盾,美化资义制度,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西斯蒙第——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辩护理论。
普鲁东——既批判私有制,又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良的方式予以解决。
1。
资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是马经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A . 社会关系:1。
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2.还包括: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亲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受生产关系制约) 1。
马克思揭示资义制度的内在矛盾;2.揭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质;3.揭示资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义取代资义提供理论武器。
㈤、 ,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酱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义终将被社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1、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研究内容——>经济利益关系——>阶级利益关系——>阶级性涉及 表现 具有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整个思想体系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从流通领域考察资义经济,不能揭示资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和经济运动的规律。
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具一定的科学性。
认为资义生产方式不具历史暂时性,不能彻底揭示资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因而且阶级局限性。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古典的科学因素,继承其庸俗成分加以发展) 只对资义生产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加以描述,它竭力掩盖其内部矛盾与实质,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
当代西方经济学:A 、庸俗性质:为资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义和社义。
B 、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等。
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义一些矛盾,抨击了资义制度的弊端,但想把社会历史拉回到被其理想化了的小生产方式中去。
(是一种与历史发展规律相悖的经济思想)3、马经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经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
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统一。
工人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它能够瞧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马经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经的阶级性是建立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基础上的。
一、马经是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的理论武器二、马经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三、马经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四、马经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选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形成。
两方面A :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B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可见,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
B 。
1。
未经加工的自然原有的物品(原料) 2.经人类劳动加工的生产物(材料) :是否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即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广义的)包括: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厂房、土地等)*最主要:生产工具(在原始、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生产资料都没有成为资本)。
人的因素:指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
.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对生产力的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
②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敢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二、先进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说明我国实现科学现代化的意义。
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
2。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后,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3。
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四,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4。
我国在加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如产品总量等) (表示方法:**件/小时;**小时/件)四、分工与协作A 联系的各种劳动工种或劳动部门)**(广义)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 **最早的、最简单的分工:自然分工B a 、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共三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畜牧部落与其他原始部落间的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晚期,金属工具出现>手工业,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初期,产生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
b 、生产领域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生产单位内部分工、国家内部分工、国际分工。
c突出表现:形成的‘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A /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相互紧密配合,进行协同劳动。
**(广义)包括:人们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协作。
它是克服了个别劳动的局限性,通过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胜过个别劳动的集体生产力。
它能使劳动专业化、工具专门化,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1、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上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既有细致的分工和高度的专业化,又有紧密的协作和相互联系,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1(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
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狭义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广义的,亦称生产关系体系)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1。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
生产居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所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A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决定作用:①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a 、生产的社会性质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上b 有、支配、使用等方面形成的经济关系。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该社会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②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才能为分其提供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③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④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B、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作用:1。
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为,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反之,会阻碍生产的发展;2。
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为,随着交换的发燕尾服,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换的扩大,能够有力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使发展困难。
3。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为,生产出的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使产品的功能得到实现,生产方能继续进行。
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表现在两个方面: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其次,生产力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再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
3。
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力所决定,它又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起阻碍作用。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