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指导.doc

合集下载

2022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常考考点复习指导 实验十四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

2022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常考考点复习指导 实验十四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

实验十四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实验目的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目的1.学会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压、电流、定值电阻。

2.学会用多用电表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并据此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

3.学会用多用电表探测简单黑箱中的电学元件。

1.直流电流挡:直流电流挡的几个挡位实际是由同一表头并联不同电阻改装而成的几个量程不同的电流表。

2.直流电压挡:直流电压挡的几个挡位实际是由同一表头串联不同电阻改装而成的几个量程不同的电压表。

3.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元件,它有两根引线,一根叫正极,另一根叫负极,二极管的表示符号是,当二极管的正极接高电势点,负极接低电势点,即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电阻很小(与加反向电压比较),处于导通状态,相当于一个接通的开关;当给二极管加反向电压时,二极管的电阻无穷大,相当于一个断开的开关,这种特性叫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已被广泛应用。

4.欧姆表的原理及使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实验器材多用电表、电学黑箱、直流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二极管、定值电阻(大、中、小)三个。

1.观察:观察多用电表的外形,认识选择开关的测量项目及量程。

2.机械调零:检查多用电表的指针是否指在表盘刻度左端的零位置。

若不指零,则可用小螺丝刀进行机械调零。

3.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插孔。

4.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1)按图甲所示连好电路,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置于直流电压挡,测小灯泡两端电压。

(2)按图乙所示连好电路,将选择开关置于直流电流挡,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5.测量定值电阻(1)根据被测电阻的大约阻值,选择合适的挡位,把两表笔短接,观察指针是否指在欧姆表的“0”刻度,若不指在欧姆表的“0”刻度,调节欧姆表的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欧姆表的“0”刻度处。

(2)将被测电阻接在两表笔之间,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3)读出指针在刻度盘上所指的数值,观察选择开关所对应的欧姆挡的倍率,用读数乘以倍率,即得测量结果。

高考物理实验总复习DOC

高考物理实验总复习DOC

高考物理实验总复习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3、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5、研究平抛运动实验6、探究动能定理实验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8、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9、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10、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实验11、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12、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实验13、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14、多用电表的使用实验15、示波器的使用实验16、传感器的简单应用实验17、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18、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说明: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示波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

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做物理实验,不仅要观察物理现象,还要找到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这就需要知道有关物理量的数值.要知道物理量的数值,必须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例如,用刻度尺来量长度,用天平来称质量,用温度计来测温度,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电流或电压,测量出来的数值跟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都不能完全一致,测出的数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从来源看,误差可以分成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不精确、或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例如,天平的两臂不严格相等或砝码不准,称质量时没有考虑空气浮力的影响,做热学实验时没有考虑散热损失等,都会产生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不会出现这几次偏大另几次偏小的情况.要减小系统误差,必须校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在原理上更为完善的实验.偶然误差是由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用有毫米刻度的尺量物体的长度,毫米以下的数值只能用眼睛来估计,各次测量的结果就不一致,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各次测得数值的平均值就比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二)测量仪器使用常规物理《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基本仪器有13种,除打点计时器和滑动变阻器不需要读数外,其余11种都涉及到读数问题。

2022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常考考点复习指导 实验十九探究等温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022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常考考点复习指导 实验十九探究等温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十九探究等温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目的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在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柱,保持空气柱的质量、温度不变,空气柱的压强与体积的倒数成正比关系实验器材铁架台、压力表、注射器、橡胶套、刻度尺1.按实验原理图安装好仪器2.使活塞处于适当的位置,安装好橡胶套,密封一定质量的空气。

提醒:密封的气体体积要适当大一些3.把柱塞缓慢地向下压或向上提,当柱塞稳定后读取空气的体积以及对应的气压计的示数,并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内。

4.实验完毕,整理实验仪器。

提醒:缓慢移动是为了保证密闭空气的温度保持不变以压强p为纵坐标,以体积V为横坐标作出p­V图像,如图甲所示;再以体积的倒数1V为横坐标作出p­1V图像,如图乙所示。

1.橡胶套密封不严会使空气柱的质量变化引起误差。

2.实验过程环境温度变化或柱塞向下压或向上拉得过快会使空气柱的温度变化引起误差。

3.空气柱体积、压力表的读数等引起的误差。

1.为保证气体密闭,应在柱塞与注射器壁间涂上润滑油。

2.为保持气体温度不变,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握住注射器有密闭气体的部位;同时,改变体积过程应缓慢,以免影响密闭气体的温度。

3.注射器内外气体的压强差不宜过大。

4.在等温过程中,气体的p­V图像呈现为双曲线的一条,不便确定p与V的关系,要通过坐标变换画P­1V图像,把双曲线的一条变为直线,以方便判断p和V成反比。

热点一教材原型实验【典例1】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

(1)实验中,为找到体积与压强的关系,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测空气柱的横截面积;(2)关于该实验的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A.柱塞上应该涂润滑油B.应缓慢推拉柱塞C.用手握注射器推拉柱塞D.注射器必须固定在竖直平面内(3)测得多组空气柱的压强p 和体积V 的数据后,以p 为纵坐标,1V为横坐标。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 功能关系(八大考点)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 功能关系(八大考点)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功能关系(八大考点)考点一功的正负判断和大小计算1.功的正负判断方法(1)恒力功的判断:依据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来判断。

(2)曲线运动中功的判断:(3)依据能量变化来判断: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若有能量转化,则必有力对物体做功。

此法常用于两个相联系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做功的判断。

2.恒力功的计算方法3.总功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先求合力F合,再用W总=F合l cos α求功,此法要求F合为恒力。

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 1、W 2、W 3、…,再应用W 总=W 1+W 2+W 3+…求总功,注意代入“+”“-”再求和。

4.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方法常见情境方法概述微元法将物体的位移分割成许多小段,因小段很小,每一小段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视为恒力,这样就将变力做功转化为在无数个无穷小的位移方向上的恒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此法在中学阶段,常应用于求解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力做功问题 平均 力法在求解变力做功时,若物体受到的力方向不变,而大小随位移呈线性变化,即力均匀变化,则可以认为物体受到一大小为F =F 1+F 22的恒力作用,F 1、F 2分别为物体初、末态所受到的力,然后用公式W=F l cos α求此力所做的功图像法在F -x 图像中,图线与x 轴所围“面积”的代数和就表示力F 在这段位移所做的功,且位于x 轴上方的“面积”为正,位于x 轴下方的“面积”为负,但此方法只便于求图线所围图形规则的情况(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规则的几何图形)化变力 为恒力在F -x 图像中,图线与x 轴所围“面积”的代数和就表示力F 在这段位移所做的功,且位于x 轴上方的“面积”为正,位于x 轴下方的“面积”为负,但此方法只便于求图线所围图形规则的情况(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规则的几何图形)用W= Pt计算这是一种等效代换的观点,用W=Pt计算功时,必须满足变力的功率是不变的这一条件考点二功率的分析与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1)利用P=Wt。

2024年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建议及策略

2024年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建议及策略

2024年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策略一、梳理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中,首先需要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由于一轮复习已经对知识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整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画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类,形成知识框架。

2. 对比记忆:对于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3. 知识迁移: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迁移,形成知识网络。

二、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强化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回归课本:重新阅读课本,加深对基础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做基础题:做一些基础题目,加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3. 总结归纳: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笔记和资料。

三、提高解题能力解题能力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之一,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多做题:通过多做题,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总结解题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3. 讨论交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讨论交流,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拓展思路和方法。

四、重视实验操作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非常重要。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复习实验:重新复习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等,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2. 动手操作:如果有条件,尽量自己动手操作一些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实验题练习:对于实验相关的题目进行专项练习,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与总结反思与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每日反思:每天复习结束后,花一些时间反思当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找出不足并改进。

2. 每周总结:每周结束后,对本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学习规律和方法。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知识点梳理)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知识点梳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知识点梳理)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力的种类 : ( 13 个性质力)说明:凡矢量式中用“重力:G = mg弹力: F= Kx滑动摩擦力: F 滑 = N静摩擦力:O f 静f m浮力: F 浮 = gV 排压力 : F= PS =ghs+”号都为合成符号“受力分析的基础”万有引力:m 1 m 2电场力: F 电 =q E =qu q1 q2(真空中、点电荷 ) F 引=G2库仑力: F=Kr 2r d磁场力: (1) 、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 F= BIL( B I )方向 :左手定则(2)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 V) 方向 : 左手定则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V0≠0静止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 F 合与 V0的方向关系 ) 但 F 合=恒力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 );匀速圆周运动 (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简谐运动;单摆运动;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物理解题的依据:力的公式各物理量的定义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FF12F222F1 F2COS F1- F2F∣ F1 +F 2∣、三力平衡: F3=F1 +F2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多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V t = V 0 + a t S = v o t + a t2几个重要推论:(1)推论: V t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 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 a 为正值)(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t/ 2 = V =S N 1S NV s/2 = = == VN2T(4) S 第 t 秒 = St-S t-1= (v o t + a t2) - [ v o( t- 1) + a (t- 1)2]= V 0 + a (t -)(5)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 1s 末、 2s 末、 3s 末⋯⋯ ns 末的速度比为1: 2: 3⋯⋯ n;②在 1s 、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 22: 32⋯⋯ n2;③在第 1s 内、第2s 内、第 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 3: 5⋯⋯ (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 2 : 3 ⋯⋯n(6)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7)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初速无论是否为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 ,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Word版含解析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八 恒定电流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考点一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基础点知识点1 电流和电阻 1.电流 (1)形成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2)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电流是标量。

(3)定义式:I =qt 。

(4)微观表达式I =nqS v 。

(5)单位:安培(安),符号A,1 A =1 C/s 。

2.电阻(1)定义式:R =UI。

(2)物理意义: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3.电阻定律(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 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2)表达式:R =ρlS 。

4.电阻率(1)计算式:ρ=R Sl,单位:Ω·m 。

(2)物理意义:反映导体的导电性能,是表征材料性质的物理量。

(3)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①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半导体: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一些合金: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④超导体: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为零,成为超导体。

知识点2 欧姆定律和伏安特性曲线 1.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表达式:I =UR 。

(3)适用范围①金属导电和电解液导电(对气体导电不适用)。

②纯电阻电路(不含电动机、电解槽的电路)。

2.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1)I -U 图线:以电流为纵轴、电压为横轴画出导体上的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2)比较电阻的大小:图线的斜率I U =1R ,图中R 1>R 2(选填“>”“<”或“=”)。

(3)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直线的电学元件,适用于欧姆定律。

(4)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为曲线的电学元件,不适用于欧姆定律。

知识点3 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 1.电功(1)定义: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做的功称为电功。

(2)公式:W =qU =UIt 。

高三物理教师如何进行复习备考指导

高三物理教师如何进行复习备考指导

高三物理教师如何进行复习备考指导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一年,也是物理教师们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刻。

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备考指导,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增强他们的学科素养,是每位物理教师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三物理教师如何进行复习备考指导进行讨论,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制定复习备考计划在开始任教高三物理之前,物理教师应准备一个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结合高考物理的要求和知识点,合理安排时间,分配重点和难点。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历年高考试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安排。

同时,定期检查和调整计划,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运用重要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强化复习备考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强化。

高考物理试题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因此,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归纳总结、例题演练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提供大量的题目练习高考物理试题通常涉及到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因此,物理教师应提供充足的题目练习,帮助学生熟悉题型和考试要求。

可以选用历年高考试题、模拟试卷和题海战术等方式来进行练习。

同时,物理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高考物理试题中经常涉及到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的考查,因此,物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

可以通过进行实验课、实验报告和实验讲评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物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研究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备考压力高三是学生备战高考的最后一年,也是备考压力最大的阶段。

物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备考压力,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和指导。

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倾听学生的困惑和压力,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同时,物理教师还要跟进学生的备考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调整备考心态。

2022年物理(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章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Word版含解析

2022年物理(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章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Word版含解析

考试内容要求真题统计命题规律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Ⅰ2022·卷甲·T142022·卷乙·T192022·卷丙·T172022·卷Ⅱ·T23高考对该部分出题率较高的学问点有摩擦力、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题型多为选择题.2022年高考对本章内容的考查重点:一是弹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推断;二是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共点力的平衡的综合应用.题型连续选择题的形式,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本章学问和建模力量形变、弹性、胡克定律Ⅰ矢量和标量Ⅰ力的合成和分解Ⅱ共点力的平衡Ⅱ试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试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一、重力、弹力1.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由于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2.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3.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①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打算.②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1.推断正误(1)自由下落的物体所受重力为零.()(2)重力的方向不肯定指向地心.()(3)弹力肯定产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4)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肯定有弹力.()(5)F=kx中“x”表示弹簧形变后的长度.()(6)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越大.()(7)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自身性质打算.()提示:(1)×(2)√(3)√(4)×(5)×(6)×(7)√二、摩擦力1.两种摩擦力的对比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产生条件(必要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大小(1)静摩擦力为被动力,与正压力无关,满足0<F≤F max;(2)最大静摩擦力F max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滑动摩擦力:F=μF N(μ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实际上接触面上各点都是作用点,常把它们等效到一个点上,在作力的图示或示意图时,一般把力的作用点画到物体的重心上2.动摩擦因数(1)定义:彼此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和正压力的比值,即μ=F fF N.(2)打算因素: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2.推断正误(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2)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3)运动的物体不行能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4)接触处有摩擦力作用时肯定有弹力作用.()(5)两物体接触处的弹力增大时,接触面间的静摩擦力大小可能不变.()(6)依据μ=F fF N可知动摩擦因数μ与F f成正比,与F N成反比.()提示:(1)×(2)√(3)×(4)√(5)√(6)×弹力的分析与计算【学问提炼】1.弹力的推断(1)弹力有无的推断方法①条件法:依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推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推断形变较明显的状况.②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状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状态转变,则此处肯定有弹力.③状态法:依据物体的状态,利用牛顿其次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推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推断①依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推断.②依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其次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2.弹力大小计算的三种方法(1)依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依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依据牛顿其次定律进行求解.【典题例析】(2021·黑龙江大庆试验中学模拟)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穹形光滑支架上,一根不行伸长的轻绳通过光滑的轻质滑轮悬挂一重物G.现将轻绳的一端固定于支架上的A点,另一端从B点沿支架缓慢地向C点靠近(C点与A点等高).则绳中拉力大小变化的状况是() A.先变小后变大B.先变小后不变C.先变大后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解析]当轻绳的右端从B点移到直杆最上端时,设两绳的夹角为2θ.以滑轮为争辩对象,分析受力状况,作出受力图如图甲所示:依据平衡条件得2F cos θ=mg,得到绳子的拉力F=mg2cos θ,所以在轻绳的右端从B点移到直杆最上端的过程中,θ增大,cos θ减小,则F变大.当轻绳的右端从直杆最上端移到C点时,如图乙,设两绳的夹角为2α.设绳子总长为L,两直杆间的距离为s,由几何学问得到sin α=sL,L、s不变,则α保持不变.再依据平衡条件可知,两绳的拉力F保持不变.所以绳中拉力大小变化的状况是先变大后不变.C正确.[答案] C1.面面接触、点面接触、球面接触、球球接触的弹力垂直于接触公切面,推断弹力有无时常用假设法来推断.2.对轻绳,弹力方向肯定沿绳收缩的方向.当绳中无结点或通过滑轮绕时,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若有结点,则当两段绳处理,张力不肯定相等.3.对轻杆,若端点用铰链连接,弹力方向肯定沿杆的方向;若端点固定连接,弹力方向不肯定沿杆方向,由端点物体所受其他力的合力及物体的状态推断和计算.4.对轻弹簧,弹力满足胡克定律且既能产生拉力也可产生支持力,需留意方向的多样性,轻弹簧两端受力始终大小相等,与其运动状态无关.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跟进题组】考向1弹力的有无及方向推断1.如图所示,小车内一根轻质弹簧沿竖直方向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当小车和小球相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绳肯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B.轻弹簧肯定对小球有弹力的作用C.细绳不肯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但是轻弹簧对小球肯定有弹力D.细绳不肯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轻弹簧对小球也不肯定有弹力解析:选D.若小球与小车一起匀速运动,则细绳对小球无拉力;若小球与小车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 α,则轻弹簧对小球无弹力,D正确.考向2胡克定律的应用2.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状况各不相同:①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A.L2>L1B.L4>L3C.L1>L3D.L2=L4解析:选D.弹簧伸长量由弹簧的弹力(F弹)大小打算.由于弹簧质量不计,这四种状况下,F弹都等于弹簧右端拉力F,因而弹簧伸长量均相同,故选D项.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学问提炼】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推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推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推断物体的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其次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依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2.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推断静摩擦力的大小.②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留意以下几点:①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典题例析】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变大),另一端不动,如图所示,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f随角度α的变化图象可能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审题指导]找到物体摩擦力的突变“临界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解析]设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增大到θ时,铁块开头滑动,明显当α<θ时,铁块与木板相对静止,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铁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为F f=mg sin α;当α≥θ时铁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设动摩擦因数为μ,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得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 f=μmg cos α.通过上述分析知道:α<θ时,静摩擦力随α角增大按正弦函数增大;当α≥θ时,滑动摩擦力随α角增大按余弦规律减小,故C正确.[答案] C1.推断摩擦力方向时应留意的两个问题(1)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必定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肯定的夹角.(2)分析摩擦力方向时,要留意静摩擦力方向的“可变性”和滑动摩擦力方向的“相对性”,考虑不同方向时的两种状况.2.计算摩擦力大小的三点留意(1)分清摩擦力的性质: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2)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计算公式F f =μF N ,留意动摩擦因数μ,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及其粗糙程度有关,F N 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不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静摩擦力通常只能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跟进题组】考向1 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推断1.如图所示,某粮库使用电动传输机向粮垛上输送麻袋包,现将一麻袋包放置在倾斜的传送带上,与传送带一起斜向上匀速运动,其间突遇故障,传送带减速直至停止.若上述匀速和减速过程中,麻袋包与传送带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匀速运动时,麻袋包只受重力与支持力作用B .匀速运动时,麻袋包受到的摩擦力肯定沿传送带向上C .减速运动时,麻袋包受到的摩擦力肯定沿传送带向下D .减速运动时,麻袋包受到的摩擦力肯定沿传送带向上解析:选B.传送带匀速运动时,麻袋包受力平衡,麻袋包除受重力、垂直传送带向上的支持力外,还要受沿斜面对上的摩擦力的作用,A 错误、B 正确,传送带向上减速运动时,麻袋包的加速度沿斜面对下,设传送带倾角为θ,麻袋包的加速度大小为a .当a =g sin θ时,摩擦力为零;当a >g sin θ时,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当a <g sin θ时,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C 、D 错误.考向2 静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2.(2021·高考山东卷)如图所示,滑块A 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 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 (A 、B 接触面竖直),此时A 恰好不滑动,B 刚好不下滑.已知A 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 与B 的质量的比值为( )A.1μ1μ2B .1-μ1μ2μ1μ2C.1+μ1μ2μ1μ2D .2+μ1μ2μ1μ2解析:选B.B 恰好不下滑时,μ1F =m B g ,A 恰好不滑动,则F =μ2(m A g +m B g ),所以m A m B =1-μ1μ2μ1μ2,选项B 正确.考向3 滑动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3.如图所示,斜面为长方形的斜面体倾角为37°,其长为0.8 m ,宽为0.6 m .一重为20 N 的木块原先在斜面体上部,当对它施加平行于AB 边的恒力F 时,刚好使木块沿对角线AC 匀速下滑,求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恒力F 的大小.(sin 37°=0.6,cos 37°=0.8)解析:木块在斜面上的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由于木块沿斜面对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平衡条件可知: F =mg sin 37°·tan α =20×0.6×0.60.8 N =9 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F f =(mg sin 37°)2+F 2 =(20×0.6)2+92 N =15 N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得μ=F fF N=F f mg cos 37°=1520×0.8=1516.答案:15169 N摩擦力的“突变”问题【学问提炼】1.静—静“突变”: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的合力发生变化时,假如物体仍旧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发生突变.2.静—动“突变”或动—静“突变”: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其他力变化时,假如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突变”成滑动摩擦力.3.动—动“突变”:某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滑动的过程中,若突然相对运动方向变了,则滑动摩擦力方向发生“突变”.【典题例析】(多选)如图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 、b 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系于墙壁.开头时a 、b 均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 所受摩擦力F f a ≠0,b 所受摩擦力F f b =0.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 )A .F f a 大小不变B.F f a方向转变C.F f b仍旧为零D.F f b方向向右[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留意两个条件:(1)粗糙水平面;(2)剪断瞬间.在瞬间变化时,轻绳的弹力可以发生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发生变化.[解析]剪断右侧绳的瞬间,右侧绳上拉力突变为零,而弹簧对两木块的拉力没有发生突变,与原来一样,所以b相对地面有向左的运动趋势,受到静摩擦力F f b方向向右,C错误、D正确.剪断右侧绳的瞬间,木块a受到的各力都没有发生变化,A正确、B错误.[答案]AD【跟进题组】考向1静—静“突变”1.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其中F1=10 N,F2=2 N,若撤去F1,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A.10 N,方向向左B.6 N,方向向右C.2 N,方向向右D.0解析:选C.当物体受F1、F2及摩擦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由平衡条件可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 N,方向向左.可知最大静摩擦力F fmax≥8 N.当撤去力F1后,F2=2 N<F fmax,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发生突变,且与作用在物体上的F2等大反向,选项C正确.考向2动—静“突变”2.如图所示,把一重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方向的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从t=0开头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f随t的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解析:选B.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G和摩擦力F f的作用,由于F f从零开头均匀增大,开头一段时间F f<G,物体加速下滑;当F f=G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F f>G,物体向下做减速运动,直至减速为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其大小为F f=μF N =μF=μkt,即F f与t成正比,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当物体速度减为零后,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其大小F f=G,所以物体静止后的图线为平行于t轴的直线.正确答案为B.考向3动—动“突变”3.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10 m/s运动,已知它与水平面成α=37°,如图所示,PQ =16 m,将一个小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P点,小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问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小物体运动到Q点的时间为多少?解析: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对物体受力分析:重力mg、支持力N和摩擦力f(方向向下)则由牛顿其次定律有:mg sin α+μmg cos α=ma1代入数据解得a1=10 m/s2(方向沿斜面对下)故当经过时间t=1 s后,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相同.此时物体运动了5 m则在此后的过程中摩擦力f的方向向上则由牛顿其次定律有:mg sin α-μmg cos α=ma2代入数据解得a2=2 m/s2(方向沿斜面对下)在由运动学公式L=v t+12a2t2解得t=1 s(另一个解舍去)故综上所述总用时为t=(1+1) s=2 s.答案:见解析1.如图所示,在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中放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小球,小球的直径恰好和盒子内表面正方体的棱长相等,盒子沿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滑动,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论盒子沿斜面上滑还是下滑,球都仅对盒子的下底面有压力B.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右侧面有压力C.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D.盒子沿斜面上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解析:选A.先以盒子和小球组成的系统为争辩对象,无论上滑还是下滑,用牛顿其次定律均可求得系统的加速度大小为a =g sin α,方向沿斜面对下,由于盒子和小球始终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也是a=g sin α,方向沿斜面对下,小球重力沿斜面对下的分力大小恰好等于所需的合外力,因此不需要盒子的左、右侧面供应弹力.故选项A正确.2.(多选)如图所示,用滑轮将质量为m 1、m 2的两物体悬挂起来,忽视滑轮和绳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使得0°<θ<180°,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关于m 1、m 2的大小关系应为( )A .m 1必大于m 2B .m 1必大于m 22C .m 1可能等于m 2D .m 1可能大于m 2解析:选BCD.结点O 受三个力的作用,如图所示,系统平衡时F 1=F 2=m 1g ,F 3=m 2g ,所以2m 1g cos θ2=m 2g ,m 1=m 22cosθ2,所以m 1必大于m 22.当θ=120°时,m 1=m 2;当θ>120°时,m 1>m 2;当θ<120°时,m 1<m 2,故B 、C 、D 选项正确.3.(2021·忻州四校联考)完全相同且质量均为m 的物块A 、B 用轻弹簧相连,置于带有挡板C 的固定斜面上.斜面的倾角为θ,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初始时弹簧处于原长,A 恰好静止.现用一沿斜面对上的力拉A ,直到B 刚要离开挡板C ,则此过程中物块A 的位移大小为(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A.mgk B .mg sin θkC.2mg kD .2mg sin θk解析:选D.初始时弹簧处于原长,A 恰好静止,依据平衡条件,有:mg sin θ=F f ,B 刚要离开挡板C 时,弹簧拉力等于物块B 重力沿斜面对下的分力和最大静摩擦力之和,即kx =mg sin θ+F f .解得:x =2mg sin θk.4.(高考广东卷)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 在支撑点M 、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B .N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C .M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 方向D .N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解析:选A.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因此M 处受到的支持力垂直于地面竖直向上,N 处受到的支持力过N 垂直于切面,A 项正确、B 项错误;静摩擦力方向平行于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因此M 处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N 处的静摩擦力沿MN 方向,C 、D 项都错误.5.如图所示为武警战士用头将四块砖顶在墙上苦练头功的照片.假设每块砖的质量均为m ,砖与墙面、砖与头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要使砖恰好静止不动,则武警战士的头对砖施加的水平力为( )A.mg μB.2mg μC.3mgμD .4mg μ解析:选B.以四块砖为争辩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砖恰好静止不动,则砖所受到的摩擦力刚好与其重力相等,即f 1+f 2=4mg ,又f 1=f 2=μF ,联立两式可得F =2mg μ,即武警战士施加的水平力为F =2mg μ,选项B 正确.6.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r =0.2 m 的圆柱体绕竖直轴OO ′以ω=9 rad/s 的角速度匀速转动.今用力F 将质量为1 kg 的物体A 压在圆柱侧面,使其以v 0=2.4 m/s的速度匀速下降.若物体A 与圆柱面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力F 的大小.(已知物体A 在水平方向受光滑挡板的作用,不能随圆柱体一起转动,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解析:在水平方向上圆柱体有垂直纸面对里的速度,A 相对圆柱体有垂直纸面对外的速度为v ′,v ′=ωr =1.8 m/s ;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下的速度v 0=2.4 m/s.A 相对于圆柱体的合速度为v =v 20+v ′2=3 m/s ,合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 cos θ=v 0v =45,A 做匀速运动,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有 F f cos θ=mg ,得F f =mgcos θ=12.5 N , 另F f =μF N ,F N =F ,故F =F fμ=50 N.答案:50 N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人向右匀速推动水平桌面上的长木板,在木板翻离桌面以前,则()A.木板露出桌面后,推力将渐渐减小B.木板露出桌面后,木板对桌面的压力将减小C.木板露出桌面后,桌面对木板的摩擦力将减小D.推力、压力、摩擦力均不变解析:选D.在木板翻离桌面以前,由其竖直方向受力分析可知,桌面对木板的支持力等于重力,所以木板所受到的摩擦力不变,又由于长木板向右匀速运动,所以推力等于摩擦力,不变.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2.如图所示,一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于墙角,为使一光滑的铁球静止于图示位置,需加一水平力F,且F通过球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球肯定受墙水平向左的弹力B.球可能受墙水平向左的弹力C.球肯定受斜面通过铁球重心的弹力D.球可能受垂直于斜面对上的弹力解析:选B.F的大小合适时,球可以静止在无墙的斜面上,F增大时墙才会对球有弹力,所以选项A错误,B正确;斜面对球必需有斜向上的弹力才能使球不下落,该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但不肯定通过球的重心,所以选项C、D错误.3.(2021·聊城模拟)小车上固定一根弹性直杆A,杆顶固定一个小球B(如图所示),现让小车从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下图的状况中杆发生了不同的形变,其中正确的是()解析:选C.小车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则加速度a=g sin θ(θ为斜面的倾角),由牛顿其次定律可知小球所受重力和杆的弹力的合力沿斜面对下,且小球的加速度等于g sin θ,则杆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对上,杆不会发生弯曲,C正确.4.如图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A上叠放着物体B,A和B之间有一根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A、B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受到向左的摩擦力B.B对A的摩擦力向右C.地面对A的摩擦力向右D.地面对A没有摩擦力解析:选D.以物体B为争辩对象,物体B受弹簧向左的弹力,又因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故受物体A 对它向右的摩擦力,所以A错误;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B对物体A的摩擦力向左,所以B错误;把物体A、B视为一整体,水平方向没有运动的趋势,故物体A不受地面的摩擦力,所以C错误,D正确.5.(2021·天津模拟)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木板上滑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木板始终静止,那么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A.μ1Mg B.μ2mgC.μ1(m+M)g D.μ1Mg+μ2mg解析:选B.由于木块对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μ2mg,方向水平向右,而木板静止,所以地面给木板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为μ2mg,选项B正确.6.(2021·湖北黄冈模拟)如图甲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为F f1;如图乙所示,若对该物块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对下的推力F1使其加速下滑,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为F f2;如图丙所示,若对该物块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对上的推力F2使其减速下滑,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为F f3;如图丁所示,若对该物块施加一与斜面成30°斜向下的推力F3使其沿斜面下滑,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为F f4.下列关于F f1、F f2、F f3和F f4大小及其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F f1>0 B.F f2<F f3C.F f2<F f4D.F f3=F f4解析:选D.由题图甲可知,斜劈和物块都平衡,对斜劈和物块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知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为零.不论物块受力状况和运动状态如何,只要物块沿斜面下滑,物块对斜面的摩擦力与压力的合力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有F f1=F f2=F f3=F f4=0,即只有选项D正确.7.(2021·安徽名校联考)如图甲所示,斜面体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有一物块在拉力F的作用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拉力F在如图乙所示的范围内变化,取沿斜面对上为正方向.则物块所受的摩擦力F f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解析:选B.物块在重力、斜面支持力、斜面摩擦力和拉力F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开头时,摩。

2024年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备考策略(七篇)

2024年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备考策略(七篇)

2024年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备考策略为指导我国高三学子高效复习物理,现将复习指导思想、学情分析及复习进度规划如下:一、物理复习指导思想1. 着眼于全局,系统复习,确保知识理解无障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精准落实。

2. 引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提升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创新思维,鼓励质疑并结合实际,加强实验操作。

在日常生活多角度观察、思考和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4. 严格遵守考试规范,审题严谨,减少失误,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学习成绩。

二、学情分析1. 课堂情况:鉴于高三年级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需求强烈。

课堂纪律良好,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完成学习任务。

2. 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尚不牢固,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联系,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 解题技能: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综合问题时能力不足,解题技巧亟需提升。

三、复习进度高三物理复习自今年____月份启动,至次年____月份结束,共计____个月,约合____周。

依据复习指导思想及学生实际情况,将复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轮复习本阶段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自____月份起至次年____月份止。

此阶段需全面阅读教材,弥补知识漏洞,清除理解障碍。

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知识进行梳理与归纳,形成系统化知识结构。

复习重点为基础知识,强调“全面”与“系统”两大原则。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包括概念混淆、公式运用不当、计算不准确、原理理解不透彻等。

即便对课本内容较为熟悉,也不可忽略逐字逐句的复习,务必做到细致入微,确保无遗漏。

全面的通读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避免知识碎片化。

全面的通读有助于发现被忽视的知识环节或盲点。

通过全面通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

理解深刻的知识未必能深入理解,带着疑问阅读可以加深理解。

学生应避免急躁,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循序渐进、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1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目录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2)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2)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思想方法与技巧】 (3)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4)【基本概念、规律】 (4)【重要考点归纳】 (5)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5)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 (5)考点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5)【思想方法与技巧】 (6)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6)【基本概念、规律】 (6)【重要考点归纳】 (7)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7)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 (7)【思想方法与技巧】 (8)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8)巧解直线运动六法 (8)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9)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规律】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Δt ;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 【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 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x ∶∶x ∶∶…∶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 ∶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v =v t 2=v 0+v t 2,∶Δx =aT 2,∶∶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与a 的方向关系.2.∶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考点二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思想方法与技巧】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 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n +1-x n =aT 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5t/sx/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 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若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 a =a 1+a 2+a 33=13×⎝⎛⎭⎫x 4-x 13T 2+x 5-x 23T 2+x 6-x 3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 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2 相互作用目录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 (3)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 (4)【思想方法与技巧】 (4)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4)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5)【基本概念、规律】 (5)【重要考点归纳】 (6)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 (6)考点二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6)【思想方法与技巧】 (7)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7)第三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7)【基本概念、规律】 (7)【重要考点归纳】 (8)考点一物体的受力分析 (8)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9)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 (9)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 (9)【思想方法与技巧】 (10)求解平衡问题的四种特殊方法 (10)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0)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2)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基本概念、规律】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概念、规律】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 F 合=2F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

高考物理一轮方法,复习注意要点

高考物理一轮方法,复习注意要点

高考物理一轮方法,复习注意要点高考物理一轮方法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的方法和注意要点,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要着眼于基础知识部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和训练,全面系统地复习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般应用。

要严把基础关,就要认真研读课本,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和每一幅图,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当然,打好基础并不是对概念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去记忆。

在逐章逐节复习全部知识时,要注意深入理解和体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使自己具备丰富、系统地物理知识,逐步体会各个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分清主次,理解物理理论的实质。

对物理概念应该从定义式、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弄清楚高中物理各个部分所涉及到的力、运动、能量的相关问题。

总之,基础知识是本,是解题的依据,否则,高三物理复习将寸步难行。

2.加强练习,实现物理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同学们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之外,还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快速准确的解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同学们需要把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和课后典型习题都做一遍,清楚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在习题中使用的,掌握基本的情境分析能力和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实际上是一个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的思维过程。

因此,通过多解题,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通过题意如何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如何分析并提炼出题目中所给出的物理过程、情境、模型,再去找相应的物理规律、定理、定律解答。

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一定需要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

这一点对于解决复杂情境物理过程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为了尽量减少错误,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解题时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

首先画图,把题目告诉我们的物理量分别代入情境中,建立基本物理模型,然后通过题目要求的物理量与已经构建的过程进行联系,寻找规律,思考相关的物理基础表达式,最后列出式子进行求解。

高考物理备考指南如何系统复习热学

高考物理备考指南如何系统复习热学

高考物理备考指南如何系统复习热学高考物理备考指南:如何系统复习热学热学是高考物理的重要考点之一,也是相对较为复杂的知识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复习热学,在高考物理备考中取得好成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指导。

一、理解基本概念首先,在复习热学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热学的核心概念有温度、热量和热平衡。

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可以通过温标进行测量。

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在能量转移过程中以热的形式传递。

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温度差为0,处于热平衡状态下,不再有热量的传递。

二、掌握热学定律在系统复习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热学的基本定律,包括热传导定律、热辐射定律和热扩散定律等。

热传导定律描述了热量在物质中传导的规律,热辐射定律解释了热能辐射的特性,而热扩散定律描述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热量传递的规律。

三、分析热力学问题在系统复习热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和与之相关的能量转化的学科,通过应用热力学定律,我们可以分析和解决与热学相关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热力学定律来计算物体的热容、热功和热效率等。

四、进行题目训练在系统复习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这有助于加深对热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熟悉热学的相关概念和定律,并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做题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知识盲点,提高解题能力。

五、注重实践应用最后,在系统复习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应用。

热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热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进行温度测量实验、热量传递实验等,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热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要系统复习热学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们需要首先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学的基本定律,同时还需要学会分析和解决热力学问题,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并注重实践应用。

高三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恒定,且与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2.特点:a恒定,即相等时刻内速度的变化量恒定.3.规律:(1)vt=v0+at(2)s=v0t+ at2(3)vt2-v02=2as4.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刻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Δs=si+1-si=aT 2=恒量.(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刻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t/2= =以上两个推论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等学生实验中经常用到,要熟练把握.(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T为等分时刻间隔):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N=1∶2∶3∶…∶n②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s1∶s2∶s3∶…∶sN=12∶22∶32∶…∶n2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sⅠ∶sⅡ∶sⅢ∶…∶sN=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刻的比:t1∶t2∶t3∶…∶tN=1∶( -1)∶( - )∶…∶( - )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所有规律和比例关系均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二)解题方法指导(1)要养成依照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适应.专门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时期,各个时期遵循什么规律,各个时期间存在什么联系。

(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

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选择最简捷的解题方案。

解题时除采纳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备考指导(二篇)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备考指导(二篇)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备考指导一、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将原来的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规律强化温习、理顺成纲。

原来在高一和高二期间的学习是对零碎知识的堆积,现在是把头脑中零碎的堆积转化为图书馆藏书式的条目结构,即第一轮复习要达到的目的。

一轮复习要对教材进一步地熟悉,对基本内容进一步加深认识,只有熟记于心,才能熟能生巧。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对基础好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加强和加深的过程,对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最好机会。

第一轮的复习虽然是对教材知识的温习,但绝对不是原来课堂内容上的重复,而是理顺各章节的纲领关系,归纳每个部分的处理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每个章节需要加深的有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在新高考中是什么样的要求(新《考试说明》没有到位,可按上一年的《考试说明》要求);要了解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本章节内容和其他章节内容的关联;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要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

复习中要备好两个本,一是错题本,二是笔记本。

错题本是把做过的题目,包括在平时的考试和自测中,那些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收集起来,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明确是属于知识缺陷、理解错误,还是自己一时疏忽看错了题,或是计算失误、书写不当等,自己有何感受和启发,并加以评述和记录,以备以后查看;笔记本不仅是课堂笔记,更重要的是将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形成自己所理解的体系,这一过程是将书本由厚读薄的过程,形象地说,就是自己写一本自己看的“书”,自己写的“书”对自己最有用,理解也更深刻,无论什么时候有了新的理解,都及时把它加入到这本“书”里,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

复习期间,老师会以纲领为线条进行讲解、以方法为主线进行典例分析。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2.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高考题目。

三、教学过程:1.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知识点,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通过讲解和练习题复习基础知识点。

2.解题技巧指导: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解题,例如:通过图像法、估算法、代入法等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解析高考真题:选取一些经典高考题目,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高考题目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4.模拟考试: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

模拟考试结束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评分。

四、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练习、思考题和课堂参与度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2.模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高考真题和模拟题;3.讲义、练习册等教辅材料;4.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延伸:1.布置每日作业,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2.提供一些相关讲座、培训班等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小结:通过本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够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模拟考试和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2024年浙江省绍兴市物理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浙江省绍兴市物理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浙江省绍兴市物理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本物理量的是:A、质量B、时间C、速度D、能量答案:D解析:基本物理量是指国际单位制中定义的七个基本量,分别是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

速度是长度和时间的比值,属于导出量,而能量不是基本物理量。

因此,选项D正确。

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减小B、物体的加速度为零C、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推力答案:B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因此选项A错误。

由于速度不变,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所以选项B正确。

选项C错误,因为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选项D虽然描述了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力平衡情况,但不是题目所要求的正确说法。

3、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分别为F1、F2、F3。

若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F1、F2、F3三个力一定在同一直线上B、F1、F2、F3三个力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C、F1、F2、F3三个力可以相互抵消,但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D、F1、F2、F3三个力可以相互抵消,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相等答案:D解析:当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时,它们可以相互抵消。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三个力可以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因此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相等。

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不计摩擦。

物体下滑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加速度不变B、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C、物体的动能不断减小D、物体的势能不断增大答案:A解析: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只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由于不计摩擦,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根据动能定理,物体下滑过程中,动能不断增加,势能不断减小。

2022年高考物理(新课标)总复习配套讲义:第39课时 电容器 Word版含解析

2022年高考物理(新课标)总复习配套讲义:第39课时 电容器 Word版含解析

第39课时 电容器(重点突破课)[基础点·自主落实] [必备学问] 一、电容器1.组成: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互靠近的导体组成。

2.带电荷量: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确定值。

3.电容器的充、放电(1)充电: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电容器中储存电场能; (2)放电: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放电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二、电容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两个极板间的电势差的比值。

2.定义式:C =Q U 。

3.单位:法拉(F)、微法(μF)、皮法(pF),1 F =106 μF =1012 pF 。

4.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事的凹凸。

5.打算因素:由电容器本身物理条件(大小、外形、相对位置及电介质)打算,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及电压无关。

三、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1.打算因素:正对面积,介电常数,两板间的距离。

2.打算式:C =εr S4πkd 。

[小题热身]1.如图所示为某一电容器中所带电量和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图线,若将该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从40 V 降低到36 V ,对电容器来说正确的是( )A .是充电过程B .是放电过程C .该电容器的电容为5.0×10-2F D .该电容器的电量变化量为0.20 C解析:选B 由Q =CU 知, U 降低,Q 减小,故为放电过程,A 错B 对;由C =Q U =0.240 F =5×10-3 F ,可知C错;ΔQ =C ΔU =5×10-3×4 C =0.02 C ,D错。

2.有两个平行板电容器,它们的电容之比为5∶4,它们的带电荷量之比为5∶1,两极板间距离之比为4∶3,则两极板间电压之比和电场强度之比分别为( )A .4∶1 1∶3B .1∶4 3∶1C .4∶1 3∶1D .4∶1 4∶3解析:选C 由U =Q C 得:U 1U 2=Q 1C 2Q 2C 1=5×45=41,又由E =U d =Q Cd 得:E 1E 2=Q 1C 2d 2Q 2C 1d 1=5×4×35×4=31,所以选项C 正确。

2024年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备考策略样本(4篇)

2024年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备考策略样本(4篇)

2024年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备考策略样本一、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进程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除了智力因素和基础知识储备外,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同样关键。

习惯是通过持续实践而形成的行为模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不良的学习习惯,如过度依赖题海战术,仅停留在物理知识表层的理解,而非深入思考,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当前,部分学生未能认识到预复习的重要性,对课堂笔记的记录也不够重视。

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化正确的学习习惯,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物理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鉴于此,在复习的初始阶段,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也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物理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如建立物理图景、构建模型、进行数学处理,并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边审题边画草图的良好习惯。

二、复习策略1. 我们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对物理过程的条理性剖析能力,强调方法引导。

2.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运算能力的训练同样重要。

3.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所选习题应难度适中,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4.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积极寻找原因并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逐步深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认识到任何复杂的物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掌握的基础知识逐步解决。

5. 物理学习应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提炼。

学生不仅要理解物理概念,更要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习惯。

教材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学生应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推导过程,掌握解题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7.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讨论,通过探究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021届山东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1章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山东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1章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概念:沿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方向相同。

(2)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方向相反。

3.基本规律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关系式1.两个导出式2.三个重要推论(1)位移差公式:Δx=x2-x1=x3-x2=…=x n-x 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

可以推广到x m-x n=(m-n)aT2。

(2)中间时刻速度v t2=v=v0+v2,即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

(3)位移中点的速度v x2=v20+v2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常用推论(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 n=1∶2∶3∶…∶n。

(2)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xⅠ∶xⅡ∶xⅢ∶…∶x N=12∶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x1∶x2∶x3∶…∶x n =1∶3∶5∶…∶(2n-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1∶t2∶t3∶…∶t n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均匀增加的。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一定小于该段时间内位移中点的速度。

(√)(4)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等于9.8 m/s2。

(×)(5)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处于静止状态。

(×)(6)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速度变化的方向都是向下的。

(√) 2.(人教版必修1P43T3改编)某航母甲板上跑道长200 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 m/s 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 m/s ,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 )A .5 m/sB .10 m/sC .15 m/sD .20 m/s[答案] B3.(人教版必修1P 40T 3改编)以18 m/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运动,在3 s 内前进36 m ,则汽车在5 s 内的位移为( )A .50 mB .45 mC .40.5 mD .40 m C [根据x =v 0t +12at 2得36=18×3+12a ×32,即a =-4 m/s 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高考复习的几个问题关于2004年高考的几点认识1、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中学的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

因此,考査的主体内容是中学学科的重耍内容与进入大学学习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

2、高考考杏的内容不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要求,所考杳的能力也不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要求,能力的考杳也要以所学的知识为载体。

3、03年全省考生人数53万多,招生计划33万人,04年全省考生人数达到60万,招生计划37万人。

与2003 年试卷相比,2004年三种试卷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题型分类比例变为约40%:60%;试题的学科内容排列顺序为第一卷生物、化学、物理,第二卷物理、化学、生物;试卷总题量有所减少主要是考虑了2003年高考后社会的反映,如有的教师认为,屮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难完成2004的理综全卷。

4、试题的特点:①进一步加强对考生丿IJ已冇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考查。

②探索利川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的能力。

③不刻意追求学科间的综合。

④题冃的立意、设问、情景要灵活、科学、可信。

⑤题冃表达方式要简洁、明了,不要在市题上为难学生。

⑥选择题的题干要围绕一个中心,T扰性有效,能反映学生的典型错误,正确选项分布均匀。

二、高三复习的总体要求1、复习备考时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弄清考查的范围、能力考查的要求。

2、抓基础知识、抓基木技能要坚定不移,要多做屮档题、少做高难题。

3、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做到“五给”,即:一•给知识、二给思想、三给方法、四给学科能力、五给学科意识。

4、复习时要指导学生编制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网络。

抓紧抓死各个知识点、知识的连接点、知识点上的住长点。

5、指导学生做题时,要让学生养成“陌生中找熟悉,熟悉中找陌生”的习惯。

要求学生“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一分不浪费”。

三、关于高三物理复习中的几个问题(一)系统梳理知识,编制知识网络物理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很强,要人休把握住这个体系,对那些主干与核心知识要深刻理解,并且要把与它们有关的众多概念和规律联系起來,建立起知识网络。

所以高三物理复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制学科知识网络,使知识高度系统化、网络化,以便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力学为例,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力与运动的关系,二是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主要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瞬时作用效果,就是产生加速度,这就涉及到了牛顿第二定律和一些运动学的公式。

另一•个是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它会引起动量改变,我们可以用到动量定理,但是更常用到的是它的特例,动量守恒。

最后就是力的空间累积效果,这会引起动能的改变。

我们更常用的也是动能定理的特例,机械能守恒定律。

力学这部分,主要是考察同学们是否能适当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能不能分析清楚,研究对象所参与的物理过程的特点,根据适用的条件,选用相应的力学规律來求解。

解决力学问题,我们主要有三类力学工具,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关系、能量关系,解题的时候应该遵守这样的原则,如果是某一时刻的,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因为动量和能量的关系都是对于某一个过程的,如果一个过程当中,研究对象受力恒定,这三种工具都可以用。

如果受力不恒定,限于中学知识,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对一个物理过程,应该优先考虑有没有动量和能量的守恒,用守恒定律求解,可以避免中间的复杂过程。

经过这样系统梳理,学牛:应用这些知识就会得心应手,解决问题也会顺利的多。

(二)正确地审题是解题的关应试都是从审题开始的。

审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冇两种,一种是看不懂题,另一种是看错题。

两者相比较, 后者的危害性更人,看不懂题当然就无法去解答它,但不做这题倒可以省下时间去做其他题,而看错了题,述要动手去做,不但做不对,还占川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看错题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上还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FI前高考强调耍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更高。

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主要靠自己,一方而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而彩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吋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

那些叙述性语言中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冃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关键词语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盲日,思维变得混乱。

2.图文结合,提高审题效率审题的吋候,耍尽可能把题冃的文字变成有助于思考的图形、图象,耍善于结合图象来分析物理问题,善于从数学图象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会有助于正确审题。

(两坐标轴、原点、线形、斜率、截距、而积)3.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岀,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岀來,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來,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临界状态等,要认真地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定理、规律等解题过程屮,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4.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H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E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T扰因索,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解答。

准确地发现哪些是与解题有关的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杏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來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川,从而排除干扰因索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纽成部分。

5.审题时不要凭直觉,要学会“从熟悉中找陌生,从陌牛中找熟悉”。

(三)规范解题是得高分的保证每年高考成绩出来,总有一些考生对白己的得分感到有差异,英至有的还感到相差英远。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答题不规范。

表述不准确,不完整,书写不规范,不清晰,卷iHi不整洁,不悦冃,必然造成该得的分得不到,不该失的分失掉了,所答试卷不能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因此,要提高得分率, 取得好成绩,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形成规范的答题行为。

表述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对此髙考评分标准有严格的要求,要求答题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有些同学不按要求答题,不明确应该说什么,往往将物理的解答过程变成了数学解答过程,列出几个方程式,联立求解便罢,这种答题方式没有通过文字说明物理过程,没有说明答题依据,即使方程式对也只能得很少的分。

还有的同学虽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但叙述不准确,仍然影响整体得分。

那么答题时,到底应说明些什么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1.说明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特别是整体和隔离相结合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和转化)。

2.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运动过程示意图。

3.对于题目没有明确给出而要使用的物理量符号,要有说明,或用“设......为......"的形式。

4.规定正方向,零势点等。

5.说明题冃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6.写明解题过程的根据(如“根据动能定理,……”)及对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要规范地使用物理规律。

7.对于表示最后结果的式子常常要加必要的文字说明,说明它与题目要求的关系以及作必要的讨论。

此外,答题过程是通过帖写在卷面上的文字,公式等展示给阅卷人看的,所以答卷还要层次清楚,字体工整。

对以计算为主的题,一般应分步骤将过程写清楚(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及准确的最终结果)。

注意不要采用列一个大式子,一步得出最终结果的写法。

这种写法,即使得岀了正确结果,但因屮间过程不规范,遗漏了某些重要环节,或缺少必要的说明,可能不能获得满分,如果最终结果出现错误,这种列一个大式子的写法很可能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写来,即使最终结果出现错误,按照分步给分的评卷办法,也可得到一定的分数。

(四)重视对思想方法的小结提高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务必重视対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有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盂要好好小结呢?我认为至少冇以下一些: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木的思维方法。

这些思想方法,-•般说,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写得好的参考书屮也会有介绍。

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来进•步熟悉它们。

此外,在听课中,建议大家格外注意听老师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等。

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为重要的东西。

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同样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在这些方而所化的笔墨。

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

(五)建立物理解题方程的思维方式在中学阶段学会解物理习题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高考的需要。

但在实际学习中冇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好学就是题难做”,老师讲的例题都能听明白,可口己一做就抓瞎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做题少,以致不能形成解题的思维模式,二是没有正确的思维过程。

下面我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去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

1.数学方程■物理方程的区别解题常常离不开列方程,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们都习惯沿用解数学题的方法来解物理题。

即先找出已知屋、未知量,再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一旦无法确定已知量或未知量,或无法确定它们间的关系,也就无法做题了。

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一个物理习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数学方程与物理方程间的区别。

対数学方程而言,它是描述题目所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要列岀方程就必然要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而物理方程呢?它是不是也必须在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后才可能列出方程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例1. 一个质量为加的物体静止在倾加为Q的斜面上。

这里没有-已知量、未知最,只给出了一个物理现象,但能不能写出方程呢?可以的。

同学们都知道,当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吋必有:mg sin a - / = 0例2. 一个质量为皿的物体沿倾角为Q的斜面匀速下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