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煎药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器具为佳,忌用铁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4-5cm,浸泡3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到三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3-5cm),火候同第一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40分钟,第二煎35分钟;第三煎30分钟(一般药煮两次,看个人情况)
5.滤取药液: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和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混合(倒在一个大盆子里)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沉淀数小时后,把盆子底下浓稠的药渣倒去。剩余的药就是需要服用的药。
6.服用时间:3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为餐后1小时食用,如上午9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
7.服用方法:成人量一般每次喝约300ml服用方法最好每次烧热后服用。
8.药物保存:一般情况医生开的药煎一次要喝3-4天,熬好的药放凉后要放冰箱保鲜,天热的话,尽量隔天要把所有药烧开一次。
9.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小袋子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第一次吃中药最好饭后喝。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煎药的方法
2.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器具为佳,忌用铁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4-5cm,浸泡3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到三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3-5cm),火候同第一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40分钟,第二煎35分钟;第三煎30分钟(一般药煮两次,看个人情况)
5.滤取药液: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和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混合(倒在一个大盆子里)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沉淀数小时后,把盆子底下浓稠的药渣倒去。剩余的药就是需要服用的药。
6.服用时间:3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为餐后1小时食用,如上午9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
7.服用方法:成人量一般每次喝约300ml服用方法最好每次烧热后服用。
8.药物保存:一般情况医生开的药煎一次要喝3-4天,熬好的药放凉后要放冰箱保鲜,天热的话,尽量隔天要把所有药烧开一次。
9.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小袋子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第一次吃中药最好饭后喝。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主治专长:中医妇科、内科、肿瘤、风湿病、男科及皮肤科等科的疑难杂症。
妇科: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脸上长斑、长痘,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内科:如心功能不全,各种心律失常(早搏、心跳过慢或过速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中风,头晕,头痛,失眠,便秘,咳嗽,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胃炎、结肠炎,糖尿病,甲亢,肥胖,痛风,高脂血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各种低热、无名高烧、水肿等。
肿瘤:如辅助治疗如肝癌,肺癌,乳腺癌,鼻咽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等各种癌症,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达到长期延长寿命的目标。
五官疾病:如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溃疡,干眼症,眼睛流泪等。
风湿疾病: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等。
男科:如阳痿,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炎,不孕等。
皮肤科:如皮肤过敏,荨麻疹,慢性湿疹,牛皮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