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城相府的由来
在山西泽州一带,没有人不知道陈廷敬陈阁老为老娘修皇城的故事,没有人不拿陈阁老孝敬老娘的事迹当样板。可是,这事到底是真是假,我们就得打破砂锅问(纹)到底了。
原来的故事说,自打陈廷敬在北京做了大官,他的老娘就想去北京看看,可是那时候,几千里路,山高路远,谈何容易呀。所以陈廷敬为这事非常发愁。他一来怕路上老娘万一有个闪失,自己不好在众兄弟面前交待,二怕老娘天生一个大脚,怕看惯了“三寸金莲”的京城人笑话;可不让老娘去吧,实在有些亏心。思来想去,就对老娘说在自己村子里给老娘修一座“小北京”,让老娘天天住在里边。老娘明知儿子的心思,却也理解儿子的苦心,就点头同意了。
哪知“小北京”修好后,被人打了小报告,说陈廷敬私修皇城有野心。陈廷敬知道后,赶心让家人把刚修好的城堡全刷上土黄色。“黄”与“皇”同音,弄得康熙皇上也分不清真假。不过,还真让陈廷敬因祸得福,这事引得康熙二次北巡,都住进了这个山圪坳的“黄城”,所以“黄城”也就真成了“皇城”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故事里的事有假也有真。其实,皇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并不是陈廷敬修建的,在内城的城门洞上方,有一块“斗筑可居”的匾额,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所写。因此,内城的历史就要推算到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明朝已是蜂烟四起,朝不保夕。而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为了保护家财,就委托陈昌言开始筹划修建城堡。历经数年,动用了大量的资财、民工、粮食才建成了内城。“斗筑居”的意思可能是陈昌言自我谦逊的意思。他把这么一大片官居、民宅混居一起,既能打仗御敌,又可藏人聚财的地方比喻成一只小斗,不是很点有意思吗。
皇城的外城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动工,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后建成的。它比内城整整迟了70年。而这时,陈廷敬的老娘也早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就已入土为安了,所以说陈廷敬为老娘修皇城的故事就一定是后人编撰的。不过,这个故事突出地告诉大家陈廷敬是一个大孝子。
入阁拜相后的陈廷敬深得父辈的思想传承,他在修外城时,依内城旧势,接内城之威,使两城相互连结,城下城门相通互为呼应,上面城顶道路内外相连,使两城浑然一体。在内外城北墙连接处,故意凸出一块,远远看去两城合起来就象一只千年灵龟,所以说就有点灵龟千寿的讲究了。
不过,两城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内城的房屋坐东朝西,外城的房屋坐北朝南。内城依山就势,有高大的河山楼,密密层层的藏兵洞,还有地道通往城外,是一座很好的防御工事。外城地势平坦,房屋齐整,有厅堂书房、亭阁花园,住房有尊卑之分,整体就是一处官宦巨宅。内城表现的是坚不可攻、牢不可破的防御主题;外城体现的是清雅高贵的盛世风貌。两城互为映衬,互补长短,如果走进去看看,就像在看一幅漫漫古典画卷。
说到这里,皇城的意思也算交待清楚了,那么‘相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陈廷敬官任吏部尚书。“吏部”是清代中央吏、户、刑、工、礼、兵六部的首部,吏部尚书就是百官之首。
康熙皇帝为了表彰陈氏一门忠于朝廷,为国为民都很有建树的品德功劳,在陈廷敬升任后,也同时为他的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陈三乐封赠了不同品级的官衔,并下旨要他回家树功德牌楼,为世人做一个楷模。就这样,陈廷敬于康熙三十八年这一年,在老家内城外的过道上修建了一座功德牌楼。把自他以后兄弟子侄十人的具体功名和官职全都铭刻在上面。
这座牌楼的后面是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陈家奉旨修建的第一座功德牌楼,但规模较小,称为小牌楼。不过,修建时间可比大牌楼早。
陈廷敬修的大牌楼高六米多,面宽三间,三门四柱三楼头。护柱石鼓石狮,灵秀端庄,楼顶花草鸟兽栩栩如生。正中间上方上镌刻着“冢宰总宪”四个横眉冷眼的大字,让人一看只觉威严无比。
“冢宰”就是古代宰相的别称。“总宪”除了代表陈廷敬曾任过的左都御史之外,同冢宰联系起来就是总领朝中大事。可见陈廷敬已经是一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大人了。可是,清代不设宰相这个职位,因此还没人敢这么称呼他。
大牌楼建成后,陈廷敬拓展了地界,开始营建外城,并首先建成了冢宰第。现在我们还可以在冢宰第大门上方看到这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又在冢宰第门楼上方增挂了“大学士第”匾额一块,“大学士第”大门里,迎面是一座雕工精美的大影壁,正中间的浮雕是“麒麟吐玉”。由大门进庭院的正门称为“仪门”,实际上就是二门。过了二门,是迎客大厅。大厅正面雕漆屏架上高悬着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点翰堂”三个鎏金大字和“龙飞凤舞”、“博文约礼”两个御制匾额,更显得这里富丽堂皇。这里整个厅院按前堂后寝,
东书房西花园的格局修建而成,显得井然有序,庄严和谐。怪不得许多人看后,称这里为皇城小故宫。
据传,康熙皇帝由陈廷敬陪同视察洛阳后,执意来到陈廷敬的府第,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厚,一时兴起,便写诗一首赐于陈廷敬。
这首诗是:
新加大邑绶仍黄,近于单东向洛阳。
顾盼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南川粳稻花侵县,西岭云霞色满堂。
共道进贤蒙上赏,看君几岁作台郎。
从诗的第三句中看到,第一次把陈廷敬府第称为相府的恰恰就是康熙这个千古一帝。因此皇城相府也就堂而皇之地流芳百世了
思考一下
1、所谓的皇城相府这个名字可以这么叫吗?
1380年2月17日(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分属给六部,相对提高了六部的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权。
清代官僚机构,中央分军机处、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光禄寺等,地方上设有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等。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府邸。
从明清2代的官僚机构设置来看,清朝是没有宰相这个职位的,从陈廷敬任职的官衔来看,也没有什么职位相当于宰相。由此看来,所谓的相府只是当地人为了抬高旅游吸引了起的名字罢了。这个地方,充其量是陈廷敬故居而已,因为按照介绍,陈廷敬在北京居官53年,那他的家一定安在北京,回这里恐怕没有几次,修这么大的宅子,恐怕是为了光宗耀祖吧。康熙帝来住过,也许可能,但是皇帝住过的地方就叫皇城的话,那古代皇帝下江南住过的地方多了,怎么没有听说哪个地方叫皇城的?
所以说,皇城相府这个名称恐怕是当地人为了提高知名度编造出来的,别相信。
2、做到六部尚书这样的一品官有足够的财力在老家修这样大的宅子吗?
不要忘了,他在北京还有府第。有人说,大官有钱,看看清代的俸禄标准吧: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比我们想象的少多了,180两一年的俸禄修不了这么大的宅子吧?况且陈老爷一开始不是就直接做到一品官的吧?也不知道这么多钱他是怎么样搞到的,你觉得修这些得多少钱?好这他比康熙帝大12岁,比康熙帝早逝,那深得康熙帝喜欢的他有这样的好名声。如果和珅早于乾隆帝逝世,以乾隆帝对和珅的喜欢程度,乾隆帝一定会给和珅一个很好的评价的,可惜的是和珅是这乾隆帝死后才被嘉庆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