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思考_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思考
)))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熊艳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和价值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也就有了/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0的角色冲突。立足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0这一冲突的表现及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角色冲突的原因包括历史上对教育研究和教师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会期望与教师本身定位存在偏差以及新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解决的策略包括教师要树立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应明晰研究内涵,明确自我角色,找准教学研究点,积极进行行动研究。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冲突;研究者;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07)04-0056-04
近些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和价值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0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焦点,学者们也纷纷展开讨论发表意见。其中有赞成的声音,也不乏要求慎重考虑其可行性的担忧之音。分析这些分歧,笔者认为对/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0这一角色冲突进行相关思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作为教学者的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角色冲突的产生背景
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而所谓角色冲突是指个人经常被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样的角色,或同时扮演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矛盾的角色时产生的内心冲突[1]。
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话语由来已久。194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就倡导用实验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行动方案。1953年柯里把勒温的这一观念做了一些修正并用之于教育实践的改革与研究。斯坦浩斯更是鼓励教师们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相信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改进自己的实践[2]。近几年,/教师即研究者0的见解时有提出。究其实质是教师的研究是教师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要把自己/摆进去0,聚焦特定教育教学情境的经历、体验与感悟,描述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实际的遭遇、困惑与迷茫,以及尝试理解、诠释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对自己生存、发展意义的不断探寻和叩问。顺应这一发展形势,教师在承担原有的/教学者0这一角色外,被要求承担起/研究者0这一角色,因此就导致了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这一角色冲突。
[作者简介]熊艳(1982-),女,湖南浏阳人,硕士研究生。
二、作为教学者的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有着教育与教师都要求发展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动因。同时,教师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教学研究活动有着最佳的研究位置及丰富的研究机会。但是这些必然性及可能性并不能避免教学活动中教师面临的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的现实角色冲突。这一冲突有以下表现:
1.时间与精力不足
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因为每个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教师的劳动不像工人那样,一关电门便可中断生产过程,一到点就可交接班。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教师的劳动地点,没有校内外的明确划分。班上、班下,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是/全天制0工作,不是每天八小时,而是常常从清晨到深夜,甚至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学校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向教师提出了一个无限量的时间要求,就像有的教师所形容的那样,教师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0。正如尼尔所说:/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都模糊地感觉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比起律师或医生来,教师感到自己工作要更多地耗损心力,因为他的工作似乎永远不会了结,永远看不到尽头0[3]。由此可见教师繁重且琐碎的工作量。若这时再加上研究任务,其压力可想而知。当然,这并不表示笔者反对教师成为研究者。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国教师确实面临这一窘境:既要按质按量完成传统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上级交给的研究任务,还真有些疲惫不堪。
2.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曾经一统天下,由于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学科专业课程0,因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在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不足[4]。这些不足,也的确让他们在进行实际的研究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障碍。因此,有很多不怕困难积极要求上进的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研究的意义所在,一心想在教学研究中做出点成绩。可往往力不从心,或是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做;或是做出的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要么是达不到预期效果,要么是根本对自己改进教学实践活动无多大裨益。甚至还存有这样的情况:学校为出成果,教师为了个人的晋升,所谓的研究也成了嫁衣,成了手段。如此的研究,必然使得部分教师对扮演研究者这一角色产生厌烦、怀疑的心理反应,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沮丧、失落、心灰意懒。
3.教师在社会发展与部分领导及家长不同期待的两难中
在教师被要求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的时候,教师也就被期待于教学活动的研究过程中,能探索出更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出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生,能由注重/知识传授0向注重/能力培养0转变,能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必然是一个逐步积累、日趋成熟的过程。然而部分家长和领导则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强调教师能做/知识的传授者0和/考试辅导者0,看重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是迎合部分家长和领导的口味呢?还是顺应时代要求?教师陷入两难之中。
三、引起这一冲突的社会原因
1.历史上对教育研究和教师刻板印象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体系出现,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规律逐步成为研究对象,后来又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以研究教育为专门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育研究受到/制度化教育0的驱动,并被赋予/科学化0、/规范化0、/程序化0的特征,使教育研究逐渐成为某些专业人士的/专业0,成了置身于直接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外的/研究者0的专职。而且,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系统,教师所关心的是把别人给定的内容完好无缺地给学生;教师的事业也被限定在固有的方法模式以及内容范围内,不能完全透彻地理解这些内容、模式和方法背后的目的与理念。因此,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被视为运用一定技法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保障其职业。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需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