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制作工艺

合集下载

记载年轮的兰州水车

记载年轮的兰州水车

记载年轮的兰州水车作者:姜浩来源:《科学之友》2010年第13期兰州城西水车对水车有印象的人,年龄基本上都在70岁以上。

他们的讲述如同一本发黄了的旧书,一页页翻过,留下的是淡淡的温馨。

已经82岁的达毓相老人是西固达川岔路村人,他给我们讲述了从西固达川到秀川一带的水车情况。

达毓相老人解放前曾做过老师,解放后任过乡财粮助员、民建乡副乡长等职。

解放前,他在西柳沟任教时,经常往返于西柳沟、达川两地,对这一带的水车情况非常清楚。

他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解放前后兰州黄河边上有许多水车,其中今达川上车村有两轮水车;岔路村有3轮,其中一轮后来被水冲坏,剩下两轮分别是上新车和后来补修的下新车;车坝村有1轮;河嘴村有1轮;青石关有两轮水车;新城下边有两轮水车;下川、西柳沟、关家园一带分别有3~4轮水车;崔家崖有1轮、秀川有1轮,土门墩有1轮。

达毓相老人对从达川到秀川一带的水车情况记得非常清楚。

从老先生的讲述中我们统计了一下,解放前兰州秀川到达川一带共有水车大约17轮。

兰州城东水车金吉泰老先生是榆中金家崖人。

解放前后,他经常往返于十里店和金崖之间。

从金崖到十里店之间大约有30 km,当时他只有十四五岁,得走两天时间。

那时,兰州没有高楼大厦,东门外几乎全是农田。

他们穿行在这些农田中间,因为从兰州城通往拱星墩飞机场的路是砂石路,经常有重型汽车经过,车轮掀起的灰尘如同一道道砂墙向人们直逼过来。

行人、马车无法在公路上行走,只好走田间小道。

金吉泰老先生说:“走在田间小道上往往一眼就能看见黄河边的水车。

”当时,从榆中青城到兰州城的黄河边上,沿途大的水车就有一百多轮,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水车有五轮车、老虎车等。

水车为何多在黄河边采访中老人们说,兰州的水车主要集中在黄河边上,其他河流边则很少有水车,究其原因,兰州水车比较大,据老人们回忆,最大一轮水车直径接近20 m。

而一般河沟中水的冲击力不大,无法带动起如此巨大的水车。

同时,兰州阿干河、苑川河这些河流的两岸地形便利,落差适中,人们能够利用地势进行自流灌溉,能最大限度地省工省力。

水车发展史

水车发展史

水车发展史摘要:一、水车发展史简介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演变2.传统水车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3.现代水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二、传统水车的历史与特点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早期发展2.传统水车的结构与分类3.传统水车在我国农业灌溉中的应用三、现代水车技术的发展1.技术创新对水车发展的影响2.现代水车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3.我国现代水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四、水车发展的意义1.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2.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3.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正文:水车发展史一、水车发展史简介水车是一种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古代人们利用水力驱动水车,实现对农田的灌溉。

随着历史的演变,水车在结构和功能上不断改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进入现代社会,水车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二、传统水车的历史与特点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早期发展:古代水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的水车,另一种是利用水流驱动的水车。

水车的发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传统水车的结构与分类:传统水车主要由水轮、齿轮、支架等部分组成,根据结构特点和用途,传统水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翻车、龙骨水车、筒车等。

3.传统水车在我国农业灌溉中的应用:在我国,传统水车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尤其在江南水乡地区,水车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水车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车制作、维修等。

三、现代水车技术的发展1.技术创新对水车发展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水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使得水车更加轻便、耐用,且功能更加多样化。

2.现代水车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现代水车已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灌溉,还广泛应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城市景观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车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3.我国现代水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水车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二 、 设 计 美 学 理 论 下 包 装 设 计 的 “五 感 ” 标 准
包装设计是为货物的运输和销售所做的准备工作,保护产品、方便 储运、促进销售、强化品牌是其主要目标。更广泛的包装涵盖了城市形 象创建、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容,包装设计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看 ”的 感官,人们在选择商品时也会依赖观察到产品包装的视觉经验,随着艺 术审美活动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包装产品设计中对于五感的重 视也成为设计的发展方向。西方美学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耳和目才 是审美感官,能够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审美感知力。英国经验主 义哲学家伯克承认视觉是最重要的审美感官,但他也扩大了审美感官的 范围,率先把触觉、味觉、嗅觉等CKAGING | PACKING DESIGN
待审美感觉的看法都是嗅、触 、味等感官远离认知能力与理性,引人关 注身体的生理体验,耳 、 目是纯粹的认知性感官,让人关注精神领域, 获得超越对象本身的自由体验。将其美学理念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可从 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与材料美方面感知。功能是现代设计有别于传 统 艺 术 品 的 最 大 特 征 ,现 代 设 计 将 功 能 分 为 实 用 功 能 、认知功能和审 美功能三种类别,功能主义设计原则被包豪斯大师们发展到极致,是工 业设计时代设计明确的目的性体现。认知功能是设计以社会文化机制模 式传承下来,人们对事物构成及性能的把握,是设计和消费活动完成的 重要心理条件。审美功能是设计作品精神气质的体现,实用功能中添加 审美层面,就使设计有了 “人文精神”。现代商业环境下,包装设计的 第一要义就是要将销售理念融入包装设计,让产品自己具备强大的销售 力 ,包装需要同时有产品包装设计、产 品营销信息、产品包装材质和产 品包装创新这四大要素。
3.非 遗 的 创 意 美 学 应 用

古韵新声——黄河水车史档解读

古韵新声——黄河水车史档解读

作者: 陈乐道;王艾邦
出版物刊名: 档案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黄河水 水车 参议会 皋兰县 农耕文明 古韵 黄河上游 新声 黄河文化 黄河两岸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诞生了体现先民勤劳智慧和精神的水车文化。

闲来翻阅报纸,得知兰州市有关部门决定,拟在兰州南河一带重新建造20架水车,为兰州40公里黄河风情线再添一道新的人文景观。

这无疑是一条令人为之振奋的消息。

说“重建”,是因为曾几何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景象壮观,这不仅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之中,而且从历史传说和档案文献记载当中均可得。

水车的工艺和原理

水车的工艺和原理

1.水车的工艺和原理1,做一个大转轮。

2,在转轮上装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转轮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水流的下游方向)。

注意要与筒车的轴呈45度左右的角度,否则,在倒水时,不能倒向筒车的侧边(便于水槽接水的位置)。

3,将转轮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约0.8〜1.0米。

4,在筒车轴心靠后约1.0米的位置(高度比筒车顶部低一些)装一个流水槽。

原理:竹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

并克服筒车的摩擦阻力、以及被提升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

当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

此时,由于竹筒的筒口比筒底的位置高(这就是筒口要朝着筒车前进方向的原因),竹筒里会存一些水。

当竹筒越过筒车顶部(此时竹筒开始倒水)之后,筒口的位置相对于筒底开始降低,竹筒里的水就会倒进水槽里。

你可以调整水槽的位置,使水槽能够接到更多的水。

当你发现筒车旋转太慢,或者提不起水,你要在筒车上装一些木板或竹板,便于筒车从水中获得更多的能量(动能)。

你也可以将筒车浸入水中更深一些,来获得能量(这样处理,由于竹筒出水时的位置与筒车轴线之间的角度更大,筒口与筒底的高差也更大,能够使竹筒内存下更多的水)。

当水流的速度较低时,竹筒也要相对小一些,否则,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或者说:势能)。

如此往复,循环提水。

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

筒车也称流水筒车,水转筒车或简称筒轮,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筒车约发明于隋唐,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诗圣杜甫也有连筒灌小园”的诗句。

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朝初年,寺庙僧人浇园时,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

”因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维修方便,其在宋代已广泛流行于民间,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

fi筒车I,减二《农政全书》中的筒车图 筒车包括戽车 一立轮,使其与一, 外,尚有畜力筒车处之水带向高处 水岸陡高之处。

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产业经济】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王鹏鸣(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

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

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

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护与二次开发利用领域及方法,使其文化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为甘肃省的文化形象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地域性特色;科学研究;经济开发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l(2011)03一0068—02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光常满杯”。

酒泉夜光杯采用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造在历经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华夏大地上留下了灿型独特,式样精巧,分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

传统夜若星河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遗产。

作为先辈留给我们后代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的宝贵财富,它们大多经历历史和战乱以及人为破坏因素,很多碗;仿古杯有爵杯、凤杯、觞杯、牛头觥、双风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特具、茶具。

玉雕旅游工艺挂件有八十多个品种。

别是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它们,使其随着现在玉料的日益稀缺,夜光杯的前景也从长远上让人科学研究、艺术鉴赏和经济开发等诸多价值令面的得到有效开感觉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中卫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中卫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中卫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1. 黄河水车博物馆:位于中卫市区,展示了黄河水车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

2. 中卫黄河湿地公园:位于中卫市区,是一个集湿地自然景观、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3. 古长城景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是一段遗存的明代长城,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黄土高原风光。

4. 马莲山大峡谷风景区:位于中卫市海原县,有着壮观的峡谷景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5. 西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

6. 西海温泉度假村: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是一个集温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温泉度假村。

7. 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8. 塞外天门:位于中卫市海原县,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9. 隆德石窟:位于中卫市隆德县,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唐代佛教石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0. 泾源大峡谷:位于中卫市泾源县,是一个集峡谷景观、急流漂流和生态游览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以上是中卫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景点进行游览。

黄河水车

黄河水车
水车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有很大的贡献。它使农作物因地形制约大为减轻,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不仅用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以排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水车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人们以水车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如微型水车,绘画。它是一支古老的歌谣,永远感动着我炎黄子孙,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断进取!我们也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游客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水车,喜爱水车。
水车又名“天车”、“翻车”、“老虎车”,对于它的由来,还要从明嘉靖年间说起。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兰州段字滩人段续考中进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时,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一次在乡间,他发现木制龙骨筒车可汲水灌溉,便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后来荣归故里,便悉心研究反复实践,终于在155很快,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风行一时,龙湾人民也不甘落后,便仿制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架水车,虽然是后来重修的,但仍然保留了古水车的诸多特点。
水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到了第二阶段。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
黄河水车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黄河外滩长河栈道,我是景区讲解员、、、,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美好的时光。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黄河水车。

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四水车档案:述说黄河水车的历史

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四水车档案:述说黄河水车的历史

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四水车档案:述说黄河水车的历史
姜洪源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 一rn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这幅水车的照片分别刊登在封面和书的首页上,我们才有幸见到当年古老水车的模样.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姜洪源
【作者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4.06
【相关文献】
1.水车档案:述说兰州水车的历史 [J], 姜洪源
2.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二十商会档案:一幅近代天津历史画卷 [J], 王绍惠
3.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九粤海关档案记忆旧中国外贸沧桑 [J], 石大泱
4.精品档案解析之十一历史捕影: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 [J], 陆其国
5.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六自贡盐业历史档案概览 [J], 张国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水车转动着岁月的韵味

古水车转动着岁月的韵味

古水车转动着岁月的韵味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0年第5期◆文/田园图/龙山这是一幅母亲河畔至少延续了268年的美丽画卷;这是一帧水车之都战天斗地的绝妙定格!不敢想象,在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那些年代,如果再没有水车,兰州会是什么样子。

可以想象,自明代段续造出兰州水车之后,兰州因水车而迈出文明的坚实步伐。

眼前这轮高大伟岸的水车,古拙而稚嫩。

而这一矛盾体的存在,正是我们今天注目于此的缘由。

上一辈的老年人们说:“要知道,一个水斗能装近一担子水,水位正常的时候,1min两转能提升约3t的水,我们周围这335hm2的地,全靠这水车哩!”在以前,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下川一带还存留着孙家车、新车、栏杆车、瓜车、东河湾车、岸门车等11架水车,如今的黄河兰州段,也仅唯一存留下这轮被称为“中车”的水车了。

由于兰州段下游建起了柴家峡水电站,使得这里的水位抬高,若不将水车进行抬高处理,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此外,这轮修复于1983年的水车,经风吹水浸之后,已经日渐腐朽。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水车修复时不仅利用了原来水车上的旧料,而且整个水车全部使用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制作。

难能可贵的是,按照工艺,修复的过程中,这轮水车通体没打一根铁钉,全车共200多个交点,全用木销子、榫头卯接。

一根辐条上要凿13个眼,就得6个人花上整整一天时间,而马口、上眼这些部位,也是要花一天工夫的,这轮水车的直径是18.2 m。

不得不说的刘功水车其实说起水车,我们都会用“兰州水车”这个称谓。

而有意思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当地人都说“西固水车”或是“刘功水车”,并不说“兰州水车”这个称呼——这是为什么呢?为求证,我们走访了西固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文化馆馆长王高成。

王高成馆长介绍说,兰州水车是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兰州人段续创造的。

而西固的水车,是由刘功第一个制作而成。

刘功(1706年-1784年),西固瞿家营人(现兰炼厂址,清属皋兰县辖境),自幼喜爱木制作业,聪慧好动脑筋,甘于吃苦制作,终于学成木工匠手艺。

九曲黄河工艺美术技艺介绍、制作流程

九曲黄河工艺美术技艺介绍、制作流程

九曲黄河工艺美术技艺介绍、制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九曲黄河工艺美术: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九曲黄河阵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它深深根植于山西的民间文化之中,并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话说黄河皮筏的制作工艺

话说黄河皮筏的制作工艺

话说黄河皮筏的制作工艺
刘目宾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自古以来,黄河上游的甘、青、宁中国西部高原地区,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在这里的藏、汉、回、撒拉、东乡、土等民族的民众,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发明了牛、羊皮“浑脱”和皮筏,以渡人渡物,以航道运输,满足了当地传统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同时,在长期的扳筏过程中,西北民众创造了异常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

本文以兰州羊皮筏子的制作和保修工艺为例,运用第一手田野资料,对黄河皮筏的物质习俗传承与演变作一“浓厚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或译“深描”)和阐释。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刘目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J], 叶梓
2.“非遗”保护视角下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甘青黄河流域“羊皮筏子”漂流活动为例 [J], 谢智学;郭宏远
3.兰州独特体验:坐羊皮筏子渡黄河 [J], 丛玉篇;
4.羊皮筏子渡黄河 [J], 林长丰
5.黄河皮筏 [J], 燕南楼主;解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中国科技资料选编》第四章,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第161开物•乃粒》卷上,商务书馆,1954年,第5 页。 4 、李崇州,中国古代各类灌溉机械的发明和发展,农业考古, 1983年,第 l期,第142~143页。程鹏举,机汲试析 (未刊稿),对 索道的架设方式和滑轮构造有进一步研究。 5、引自《三国志•杜夔传》卷29晋傅玄的注,中华书局本,第807 页
龙骨水车在农业上产中的意义 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翻车是世界 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对灌溉 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机械 的发明,就等于是用科技来推动文明的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中国古代的农民之宝---龙骨水车。龙骨水车是当时农民的生活工具, 由于气后的变化由於氣候的變化导致旱灾,造成农作物的损失,唯有 龙骨水车能灌溉、排洪,保住农作物,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法宝。 龙骨水车结构简单,可以连续又快速的将低处的水,轻易且大量的推 到高处,而这种连续式的 –用齿轮带动链条的省力方法,也是人类科 技史上的一大突破,这个农业科技的辉煌成果,促使我中华文化得以 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机械之弓箭
作为一项军事活动和娱乐体育活动, 弓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逐渐被淡忘, 热兵器的发展 , 使弓箭逐渐退出了军 事舞台,但弓箭技术原理如箭飞行的 流体力学、重心位置对箭矢飞行状况 的影响,火药推动火箭飞行的力学原 理等,至今在军事科技、航天事业当 中仍被广泛地应用着。另外弓箭在我 国还有其特殊的用处,。商周时弓箭 还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被发展 成为一种礼仪制度—射礼。商周贵族 普遍推崇射礼,尤其是大射礼和乡射 礼在当时贵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射艺还在以‚六艺‛为主要内 容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教育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这时的弓箭已经被赋予了深 刻的人文内涵。 弓箭定义: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 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 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 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 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弓箭是 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箭的起源 在我国的《史记》中对弓和箭的起源和发明有许多记述。古人称弓 箭为‚乌号‛,特别是将质地优良的弓箭称‚乌号‛。‚乌号,柘 树枝长而乌集,将飞,枝弹乌,乌乃号飞,以柘为弓,因曰乌 号。‛1963年,在中国山西朔县峙峪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 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该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 2.8万年。这 个发现确凿地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 2.8万年已经使用弓箭。但 对与弓箭的确切起源至今尚未有定论,我国学者比较认同的是起源 于弹弓说,在弹弓和弓箭没有没有出现以前,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 一般依靠投掷石头或木棒,这种方式杀伤距离有限,而且一击不中 便面临手中在没有武器的境地,随着人们生活生产过程的不段进步, 人们发现借助有弹力的竹木材或动物筋条等材料可以将石块掷的更 远,杀伤力更大,捕获猎物的机率更大,于是就发明了弹弓。根据 出土文物可知,在距今约 10万年前至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就已经出现了作为狩猎工具的石球。山西省襄汾县丁村人文化遗址 中有少量的石球出土,阳高县许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球。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磁山等遗址中也发现有数量较多的石球。这些 石球就是用弹弓来发射的弹丸。弓箭的 发明是在使用弹弓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实 践而来的,可以说,弹弓是弓箭的萌芽 形式。

水车传入的苦乐生活——记兰州水车制作入段怡村

水车传入的苦乐生活——记兰州水车制作入段怡村

水车传入的苦乐生活——记兰州水车制作入段怡村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0年第5期在许多人的眼中,65岁的段怡村老先生有些孤独。

他有3个子女,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大家庭,而且他热心开朗,有不少朋友。

可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给人一种比较孤独的感觉呢?◆文/王文元记者来到兰州市东郊的桃树坪,实地探访了这位水车传承人的生活,也弄明白了他感到孤独的原因:没有知音和追随者的寂寞。

段怡村老先生是2008年兰州市通过的4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

他掌握的兰州大水车制作技艺,与魏世发(鼓子)、陈增三(鼓子)、王德胜(永登皮影)3人共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政府部门给予他们4人3 000元—4 800元之间不等的补助,以便让他们把所掌握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给后人。

进士世家的水车传人兰州水车名气很大,可以说已经名扬世界了。

兰州水车的引进者是明代中叶兰州进士段续。

据段怡村老先生介绍,金城段氏祖籍山西太原府曲阳。

明初,金城段氏先祖段鸣鹤随肃王来甘肃,后来落户金城。

按照家谱计算,段怡村这一辈是第二_L辈。

自段续把水车引入兰州后,段氏族人也就陆续掌握了水车制作技艺,自此辈辈相传,生生不息,直到解放前后。

自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内,兰州的水车制作技艺出现了传承断代。

究其原因,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西北的解放,长期战乱得以平息,全国上下兴起了建设高潮,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电灯、电话在西北地区开始普及,大马力的电力提灌设备迅速取代了古老的水车,水车制作技艺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包括段怡村在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抢救这门传统技艺。

采访中段怡村先生告诉记者,自1980年至今,他走访了大量的老水车“做头”(水车制作的组织者)、老木匠,拜师学艺,悉心求教,终于了解掌握了传统的水车制作工艺,尤其是从他们手中学到了许多水车制作的不传之秘。

20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制作水车了,如今已经制作了近40轮大小不一的水车。

千年旋转的黄河水车

千年旋转的黄河水车

千年旋转的黄河水车我的2020(31)兰州城四面环山,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上午十点前雾气很重,开始我还以为是雾霾,可到了正午雾气消散,碧日蓝天阳光下我沿着兰州黄河南岸继续游览,站在中山桥上望黄河的上下游,都有很大的水车,圆形的水轮在黄河水的推动下缓缓的运转。

当地人告诉我在中山桥下游旅游部门为了打造水车游览还建了一座水车博物馆,那里徒步去有一点远,黄河母亲雕塑附近还有一座老水车园。

黄河的水流总是很湍急,在岸边行走,可以听到那水流冲刷着堤岸哗啦啦作响。

不知为啥眼中总噙满泪水,耳边反复的鸣响着那首动听的歌谣: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这是一首从小就会唱的歌,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它的旋律和歌词在自己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深刻。

蓝天白云的兰州很美,沿着黄河南岸漫步很是享受,走进黄河母亲雕像的广场,不大的广场已经成为兰州必来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是我看到的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母亲雕塑”艺术品中最靓丽的一尊。

雕塑是甘肃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何鄂女士创作,由“母亲”和一“婴儿”组成的雕塑象征寓意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中华民族世世代代。

沿河边走不了多久,就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水车公园,一架古老的水车,在黄河水流的冲击下吱吱的将河水装进水斗中。

那气势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别有一番韵味。

围着水车迈步,耳边是水车吱吱呀呀转动的声响和哗哗啦啦的水流声,时不时地,还会有一些细碎的水珠随风扑入怀中,溅到脸上,落在臂腕处……那丝丝的带着潮气的凉爽也随之在心中弥漫开来,这时,我眼前闪现出众多的水车,在江南水乡、在曲靖多依河边......它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但都不像这座黄河水车如此沉重、厚重。

一尊系着红绸的“千转木”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尊古老粗壮的“千转木”像是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讲述着黄河流域的文化和文明!一个在黄河边歌唱的老者告诉我:“今年汛期水特别大,河水漫上了堤岸,一周前水才慢慢的退去,今天河岸的景点才对游人开放。

兰州水车

兰州水车



兰州水车园地处滨河中路东段黄河南岸带状公园,东 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绿色希望"; 南依西湖公园;北与九洲台,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 与黄河"白马浪"为邻,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之园。 兰州水车是古老黄的提灌设施。她巧取黄河之水,灌 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 各项生产的发展。兰州水车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 所创。段续,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 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故里后借鉴云南简车致 力于水车的创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 第一轮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成功。历经四百 余年,段续所创水车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她雄浑粗犷,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倒挽河水灌溉 万亩良田。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黄 河两岸,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给金城增添 了独特风韵。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 才智,经市政府批准,重建兰州水车,再现水车雄姿。兰 州水车工程建设得到国家旅游局、甘肃省旅游局、兰州市 政府的重视和资持。 水车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 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 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 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 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竣工, 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 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BAC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 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 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 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 那个时候,上自青海贵德,经兰州,下至宁夏中卫都使用水车, 据统计共有水车三百五、六十辆。现在水车已被提灌机械所代 替,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水车,既点缀着黄河两岸的风光,又 给我们留下了时代前进中的脚印,使人们追昔而抚今。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 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 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 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BACK

兰州水车

兰州水车

兰州水车目录一、别称 (2)二、创始人 (2)三、水车来源 (2)四、水车的制作工艺流程 (2)五、水车工作原理 (4)六、水车的基本特征 (4)七、水车的改良和历史变迁 (5)八、兰州水车显著的不同之处 (6)九、传承意义 (6)十、保护开发珍贵遗产 (6)1、水车公园简介 (7)2、水车博览园简介 (7)十一、兰州水车继承人 (9)十二、关于水车的古文 (9)十三、观水车有感 (9)一、别称兰州水车又称为天车、翻车、老虎车二、创始人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

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

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

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

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三、水车来源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兰州段家滩人段续考中进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时,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

他参考南方所见之木制龙骨筒车可汲水灌溉,便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

后来致仕故里后,便“创翻车,倒黄河水灌田,致有巧思”,于1556年研制成功,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本世纪30—40年代,为水车的鼎盛时期,上自青海贵德,下自宁夏中卫都有水车,总计约350多部,仅兰州近郊便有160多部。

四、水车的制作工艺流程段续在创制兰州黄河大水车时,利用兰州当地所产的榆、槐、柳木取代了南方筒车所用的竹子和其他材料;榆木材质轻而硬、力学强度较、纹理直、结构粗,与南方产的榉木有“北榆南榉”之称,一般材幅宽大、质地温存优良、变形率小,素有木中的“伟男”、“大丈夫”之誉;柳木木质结构细密、质软,刨光后光滑、易燃、防腐能力稍差;槐木这种木材通常平直,带有粗糙均匀纹理,老化程度轻微,具有性能变化小的特点。

从制作兰州黄河大水车的木料——榆木、柳木和槐木的性能来看,这几种木料各有特点,一般用轻而坚硬的榆木作“中轴”,用细密质软的柳木做水桶,用性能变化小的槐木做“辐条”和“桄”。

兰州一绝:黄河大水车

兰州一绝:黄河大水车

兰州一绝:黄河大水车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0年第5期兰州,是广阔西北地区的政治、交通、文化枢纽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醇厚、民俗风情独特,有很多富有西北特色的传统文化产物,如兰州牛肉面、太平鼓闻名遐迩,为人熟知,还有那巨人般气宇轩昂的黄河大水车,耸立于滔滔黄河岸边,从容转动,用它隆隆的发声诉说着古远的历史。

◆文·图/龙山解民久旱数百余年兰州大水车,又名天车、翻车、灌车和老虎车,是明代开始出现在兰州地区的一个独特的大型提水车具,距今已有454年的历史。

兰州大水车利用河水流动的冲击力,推动带有水斗的车轮转动,从而将河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提水高度可达15 m~18 m,而且不用任何能源动力,日夜不息,是“天然自来水工程”,独特奇绝。

兰州大水车自创制诞生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出色地担当着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从明到清,政府均非常支持水车提水。

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还在陕甘总督府门前凿了一个“饮和池”,让水车从黄河里提水入池,供城内百姓饮用。

到建国前,兰州近郊的水车已多达160多架,保证了兰州绝大部分农田的灌溉,并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饮用水。

当时黄河之滨处处可见壮观的大水车,甚至三五集群,是为胜景。

著名大历史学家顾颉刚1938年8月游兰州时有感:“黄河之岸河堤之旁,水车声隆隆,对面细谈为之禁遏,兰州最胜处也。

”1952年,兰州大水车达到了全盛时期,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水车架数增至252架之多,总提灌面积由解放前的1 400hfT]2增加到了6 000hm2。

尤其是广武门至雁滩河段,更是水车的集聚地,单轮、双轮、三轮、五轮等各种存在样态不一而足,蔚为壮观。

所以,这里又被人们称做“水车园”,兰州也被称之为“水车之城”。

兰州大水车利用水流冲力工作,是一种高效而廉价、低碳的灌溉工具,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备受老百姓欢迎。

兰州大水车原本的属性是生产工具,对兰州及下游人民农业生产的贡献是巨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研究
• 兰州水车“数百年来墨守旧法, 未加改良,岁修频仍,增益有限。诚如《皋兰县志》所述:‘修 补之工无岁无之,旱则水枯而车空悬,涝 则水涨而车漂没,必水势得平,车机乃能无滞。’际 今水力机械日益改进,此种原始机构,实有改善之必要。”因此, 早在民国三十年(1941 )陈明绍曾撰《黄河上游水车之初步研 究》,对于水车建造地点之选择,拦溜石坝与水车结构之改善, 均有详细阐明,尤其对于水车设计,主张车轮转动部分与汲水部 分分开装置,并用无极链斗连于车轮之上,使汲水高度不为车轮 直径所限,“理论殊佳,惜未见诸实验,效率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工 程师原素欣,曾经设计改良减轻水车本身载重, 加多提水戽斗,以期增加汲水,“流量已制模型 从事实验,获有相当成绩”。是年秋,原氏主持 河西工程,离兰他往,未竟厥功。民国三十六 (1947 )年十二月,水利部部长薛笃弼莅临陕 西,主持洛惠渠放水典礼。期间,甘肃方面经向 其请示改良水车的设想,拟将黄河上游两岸旧式 水车,改装新式水轮,以期扩大灌溉面积,增益 农产收益,或用以发电照明、榨油纺织。“当蒙 采纳,并嘱着手计划,呈部核办”。甘肃遂选定 距兰州七八里的“三合车”作为示范地点,进行 试验。该处原有旧式水车两组,提水高度米,灌 田市亩,引水量为至秒立方米,水头至米。这个 《计划》就是此次进行试验当中所制订,现就其 中描绘的兰州水车沿革及工艺流程撮要略述,供 资参考。
还有脚踩的,踩着 这种水车心里很舒 畅;
再向西走有一个喷泉,在阳光的照 耀下活像一个个顽皮、活泼的“小孩 子”。“小孩子”欢快地叫着喊着好像 在催着我们看天空。啊!一道彩虹真美 呀!
一个不大不小的池子,碎琼 乱玉般的水花落在池中,水面上 荡漾起层层涟漪,在阳光的照耀 下,倒映在木屋下的石墩上,犹 如一条条的水蛇跳着欢快的舞蹈, 嬉游在石壁上,与游玩着的我们 一样快乐开心。
二 、 工 艺
甘青沿黄河各地旧式水车之 全部工程,土木部分 为水车巷与引水渠,机械部 分为水车,分述于下:
(一)水车巷:水车巷用石堤筑成,
其导引河水 冲动水车部分,形如一段渠道,一边为 天然河岸,一 边为导水石堤。在适宜地点用木架支持, 水车横轴处 称为龙墩,全堤用对径厘米至厘米的块 石干砌而 成。其导水部分用木架填石,藉以稳固 堤身,免被水 流冲毁,堤之断面为矩形,顶宽约米, 高约米;堤 的长度即水车巷之长度,各地不一,短 者仅米,长者可至150米
草地的周围有许多水车。水车里的水一 股股地流入水槽,水槽中的水流又带动 水车将水运进水池中,形成了美丽多变 的喷泉,整个公园成了流水和那滚动着 的水车的世界。
向西走过了花草地带,就是 各地各类水车的仿品,有手推的, 既能健身,又可以把水提上来; 手转的转起来很轻松,像收割机 一样转一下就过一个板。许多大 人、小孩都在这里参与活动。
• 档案记载的兰州水车沿革及工艺 兰州水车 别称“ 天车”、“ 翻车”、“灌车”。 远看,她像点缀在黄河岸畔的花朵,迎风盛开; 近观,则咿呀作响,形制古朴,雄浑磅礴。其历 史悠久,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是古老灿烂的 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载,兰州水车是由 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 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 仿效焉。”(《重修皋兰县志》
(二)水车结构。水车为木制圆形大轮,仅车
的横轴两端,用厚8厘米、宽20厘米的熟铁包之。龙 墩两岸堤设四根直立木柱,下端嵌砌于龙墩中,上端 支 承托梁,直径约30厘米至35厘米,此木柱总称之为 码口。码口上端顺水流的方向,放置直径60约厘米, 长约100厘米的托梁二根或三根,成为复梁,用以承 支车辆的两端。全车重量直接荷载于托梁上,最上一 层称为“仰盂头台”。车辆普通用槐木或榆木做成, 直 径小者厘米,大者厘米,长约20厘米;两端用 厚约30厘米、宽约60厘米的熟铁包之,名曰“锈 筒”。 车辆支托于“仰盂”上,仰盂由铸铁四瓣合成,装置 于仰盂头台上。水车全部重量,即由锈筒与仰盂之间 的接触面传达于托梁,此接触面间的摩擦阻力甚大。
兰州黄河大水车 制作工艺
研究组成员:祖家琛,冯 越,吴宏达,李虹宇,钟 苗,魏琳洁
首先让我们走进水 车世界…
水车园的门是木头制成的, 好像两座山,它们分别代表白塔 山和五泉山,旁边的水 池代表的是黄河。
走进水车园的大门,首先跃入 人们眼帘的是兰州水车发明人段续 高大的石像。段续左手拿书,右手 放在胸前,衣服随风摆动,仿佛正 在思索。段续深感兰州黄河两岸农 民深遭干旱之苦,苦心钻研,发明 了水车,为本地农业生产做出了重 要贡献。兰州人民至今仍未忘记他 的功绩,所以造其塑像纪念他。
(三)引水渠。河边台地,其边
沿为齐坎悬崖, 淌水槽的水直接输水至台地。如果河岸台 地仍有缓坡,则须另筑高渠输水入田。往 昔渠道输水断面未按科学方法设计,尺度 常常失之过大,地坡愈平缓则高 渠愈长,工程费亦愈大,因此,甘、青各 地水车多建筑在台地齐坎之处。
水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帮助, 它可以浇灌农田,可以磨面。再 向前走有一片草坪,草坪上的卡 通广播重复播放着水车园的简介。 继续向前走有几轮木制水车矗立 在黄河边,真像一条条龙盘在黄 河边上。最大的水车轮子直径是 16米,非常壮观。
一 、 沿 革
黄河上游两岸多为台地,高出黄河水位,自米 至— 米不等,雨量稀少,昔日农产歉收,甘青居 民多通过铺压砂地,藉以阻止蒸发,保持地温, 但以费工过钜,殊不经济,且逾六七十年即失其 效能。明嘉靖年间,兰州进士段续创修水车,倒 挽河水,以灌田亩,颇著成效。至清康熙末年, 山西汾阳人田呈瑞,居官甘肃,加以推广应用, 沿河各县相继仿造,“上自贵德,下迄景泰,七 百余公里间,相审地形架车挽水,触目皆是”。 根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 )甘肃水利林牧公司的 调查,甘肃全省沿黄河两岸,共有水车361辆,灌 溉田96亩,280 余亩(其中永靖69架,灌溉田17 亩, 市120亩;皋兰203架,灌溉田55亩926市亩; 榆中19架,灌溉田亩5200市亩;会宁2架,灌溉 田亩600市亩;靖远56架,灌溉田15亩, 595市 亩;景泰10架,灌溉田亩市584亩)。“兰州之城 郊,榆 中之石川等处,瓜果菜蔬之盛,驰誉遐迩,未始 非水车之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