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九讲 汉字形体的变迁之战国文字1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演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
从此500年间社会动荡,诸侯争雄,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文字也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书法也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秦公簋铭文
春秋之初,承西周晚期的书法风格,各国的金文相差不大,但线条更细小。
随时间推移,各国文化百花齐放,风格差异也越来越大。
出现文字异形的现象。
“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讲述的就是此时期的文字多样性现象。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时刻文字,是周代金文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形体。
石鼓文字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劲健凝重,粗细均匀,圆转对称,章法排列整齐,气韵生动。
是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传统的划时代绝作,人称“小篆之祖”。
石鼓文
四川郝家坪和云梦睡虎地发现战国时期的秦木椟和秦简,使得小篆产生前的秦人书写的隶书墨迹展现于世。
云梦睡虎地秦简
可见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隶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用笔,也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三,写出定型后的辬准字样广布天下。 这第一、第三两件事情很明确,只葋第二件事情历来葋争议,需要作些说 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辬准字体时,所根据的到底是什么字样?按照许慎 的说法,“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 萾一个“皆”字告诉人们,李斯等人依据的完全是史籀大篆,小篆这興字 体是他们对大篆“颇加省改”新创造出来的。这就与第一件事相矛盾,也葕情 理难通:所谓史籀大篆,传说是舎宣王时的史官名叫籀的人写来教儿童识字学 书的十篇文字(早已亡佚),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辬准字体时,不可能抛开 秦国现实的文字而不顾,去搬萾五六百年前的学童教科书来定国家文字的根据 而创作新的字体。如果萾这興复古的作法来臸订新字体,无论怎样省改,总会 葋时代的差距而脱离现实,不仅东方六国的人不易辨识,就是秦人自己恐怕也 难葕适应。比如著名的石鼓文、诅楚文、商鳜方升名文、新郪虎符铭文等(均 为战国时代的秦文),都大量存在与小篆相同的字,葃其是后二者,几乎完全 就是小篆了。这就葋力地证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字体的时候,不是“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加省改”,而应该是“皆取现实秦文,或颇(稍)加省改”, 进行一番整理加工,使之更为定型化、辬准化,以便葕推行。 许慎之所以要说“皆取史籀大篆”,其情葄大致葋二: 一是战国时期的秦文确实是较好地继承了西舎金文的传统,这样说可以表 明小篆的来源; 二是为了抬高小篆的舙价,因为他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正篆来加以 分析研究的。 小篆是古文字的與结,它的主要特点: 一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臵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 二是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一律萾粗细等匀的线条, 字的结体这样一来,古文字舂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 化,从而也更加符号化了。原葋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 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少,以至在许多字舂已经完全消失。 三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 始就具葋了,它是以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的一定臵向为外部平面 组合的模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经过全面整 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组合调整得更 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 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萾政权的力量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辬 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 强汉字的舓会职能,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对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葋益
汉字的演变PPT
•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 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
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2021/3/10
返回主页 11
2021/3/10
12
(二)隶书
• (二)隶书---监狱里造出的汉字: •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
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 新字体。 • 投影:“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和“汉隶。” •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 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的隶书。这 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 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 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2021/3/10
返回主页 2
• 一、甲骨文
• 1、汉字的演变
•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 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 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 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 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 文字。”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 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
2021/3/10
返回主页 6
2021/3/10
7
2021/3/10
8
2021/3/10
9
方块字的基础
•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从商朝的甲骨文到今日仍被视为手写字体标准的楷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直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字。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通过画图和作图解的方法来记录事件或传递信息的,这种图画和图解通常被称为文字画或是图画文字。
一、古文字时期(一)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被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期最早的文字。
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偶然间发现的。
他在“龙骨”上发现了一些隐约的文字,像极了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收集研究后,甲骨文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
因商代占卜活动的盛行,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根据吉凶祸福来做决定。
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另有少数的记事辞。
甲骨文具有强烈的图画性,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着比较明显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
据调查研究显示,从甲骨文的字体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严密的文字系统,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造字中的“六书”原则。
甲骨文虽已有了一定的体系及造字方法,但并没有做到完全的统一固定,有些象形字只是突出了实物的特征,而笔画的多少,文字的正反左右却并不统一,尤其是象形文字。
例如在甲骨文中“车”字,有的下面是一个两边各有一个轮子的器械,中间则是一个具有保护性质的“甲”形的箱体;有的则是在器械中间画一个轭具的标志,表示依靠畜力拉动;甚至还有的只有兩个车轮,只突出了“车”的“转轮”特征。
但无论哪种,其代表的都是“车”字。
又如甲骨文中“安”字,字形同样表示新房中有新娘,但因有人认为别亲远嫁的女子会伤心落泪,因此导致了“安”字的不同写法。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的某些会意字更是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字形的固定。
因此,在甲骨文中会出现很多异体字,虽然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义,但却有着不止一种的写法。
汉字形体的演变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20
小篆-说明
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由 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和六国古文整理而成的字
体,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
的产物。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桥梁。
小篆三特点:
1.书写形式趋于固定,减少了异体字。 2.简化了大篆中的繁复部分,减少了 图画意味,笔画线条化。 3.转笔和部分斜笔变成弧形,形体长 圆,结构匀称整齐。
16
大篆-石鼓文
17
六国古文-说明 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国以外的齐、楚、
燕、赵、韩、魏六个诸侯国的文字叫做六
国古文,也叫六国文字、东土文字。
六国古文多为硬笔漆书,有的字上粗
下细,形状像蝌蚪,所以又称为蝌蚪文。
六国古文以孔子壁中古文为代表,还
包括兵器、陶器、竹简、缯帛上的文字。
特点:简体流行。
18
六国古文
37
颜 真 卿 - 多 宝 塔 碑
赵 孟 頫 ︱ 寿 春 堂 记
38
赵 孟 頫 ︱ 胆 巴 碑
行书-说明
行书是为了补救楷书的不便书写和草书 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笔势不象草 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是一种 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 的叫行草。行书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种。
章草,一说出自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
书《急就章》,一说出自东汉章帝。
今草,相传是东汉张芝(后人称为“草 圣”)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
31
草书-章草
史 游 ︱ 急 就 章
32
汉 章 帝 ︱ 章 草
草书-今草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
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总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而不同阶段上的汉字形体又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要想全面地、历史地掌握汉字,并借助它来释读古代文献或研究有关问题,首先就要对汉字的形体的演变有个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演化,是指汉字的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成果。
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乖而纷繁复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和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代表字体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报费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
其中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
古文字与今文字的过渡字体是秦汉之际流行的的古隶(又称秦隶)。
一、先秦古文字(一)族徽图画文字和上古陶文(参见46-48)假设现在已经发现的原始刻画陶甲符号都是原始汉字的话,那么从这些数量有限的资料中可以发现原始汉字在构形上至少有如下特点:1. 一般脱胎于图画,部分来源于随意刻画。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与发展,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汉字一共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汉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最早形态之一,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
甲骨文的“甲”指的是龟甲和兽骨等,这些物品上刻有文字,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线条繁琐,形态简单。
甲骨文的组合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形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另一种是指事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用途和情况。
二、金文金文是公元前77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字。
由于商朝后期出现的“鸟虫纹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的笔画比甲骨文清晰,线条也稍显柔和,同时增加了一些精美的装饰。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完整,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技巧。
金文主要是繁体汉字中的正体,也是中国摹仿金文刻成的篆书、隶书、楷书等的基础。
三、小篆小篆是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
小篆下起笔快,笔画缩短,让字形看起来显得简练,阳刚有力。
小篆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字,固定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体系,并且使之表述更加准确和精细。
小篆的汉字结构变得更为规范,每个汉字的笔画被分类为六个基本部分:横、竖、撇、点、折、钩。
这些基本部分可以组合成各种汉字。
四、隶书隶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隶书简洁大方,形态变化与小篆大相径庭。
隶书形态华丽优美,笔画精练有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书体。
隶书的筆劃精練,線條縱橫交错,给人一种神韵高气和和文人风雅的感觉。
五、楷书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平易近人、最能表达思想、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笔画较隶书更为平稳、圆润,符合现代书法常规,同时它的结构也更为整洁、严谨。
楷书更强调书写的规范和简洁,它是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是现代书法中最为常用的书体之一,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字形体的演变
2021/7/17
55
•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 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 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
2021/7/17
56
“六书”的内容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2021/7/17
79
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 (1)左形右声(最多),如:江、柏、 论、锤
2021/7/17
13
• 所以,研究词义要注意字形——形训, 也要注意字音——声训,从语音上求字 义、明假借、求同源。
2021/7/17
14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 字体
•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2021/7/17
15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 及其代表字体
2021/7/17
57
(一)象形
• 许慎《说文解字》对“象形”作的解释 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 诘屈,日月是也。”
• 诘,同佶。如:佶屈聱牙。
• 说解的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 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
2021/7/17
58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 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
• 1、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 名词。
• 草书——秦草难认,没有流传下来。
章草:汉章帝时,史游创制,章帝受之,是 以流传。
• 行书——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 的不足,东汉刘德升所创。
2021/7/17
48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 个问题
战国时期文字
战国时期文字1.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战国时期文字,主要介绍如下内容:(1)战国文字概说(2)关于六国文字的资料(3)六国文字的特点(4)秦系文字的资料(5)秦系文字的特点2.1战国文字概说春秋之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有统治地位,文字也为贵族阶级所垄断。
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型的封建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
战国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异体字的迅速发展上。
春秋时代的各个诸侯国中,由于周平王东迁,秦国因袭了宗周故地,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系统。
进入战国之后,秦国由于比较落后,低地处西方偏僻之国,因此秦国的发展较东方各国缓慢。
秦国文字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俗体字迅速发展。
而东方各国的俗体则发展迅速,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差别很大,俗体字使用较为广泛,传统的正体字可说是溃不成军。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东方各国和西方秦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秦系文字:正体字因袭了西周王朝的文字传统,侧重于使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俗体字形跟正体字形有明显的联系,秦国的正体字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字演变为隶书,俗体虽然对正体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系统,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字依然保持重要地位。
东方各国文字:战国时期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传统的正体字,相比,可谓是面目全非。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别开来,他把春秋时代秦国的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称为六国文字,实际上不止齐、楚、燕、韩、魏、赵等六国,泛指东方各国的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籀文,大抵属于春秋时期的秦系文字,与秦的石鼓文相似,收录的古文则属于战国时的六国系文字,与战国简帛文多见相同之处。
2.2记录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资料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文字资料种类较多。
六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书体(文字) 汉字学 教学课件 PPT
• 三国时代是书写文化的特殊时代,它使隶书风行 繁荣四百年之后,无路之时,突然柳暗花明,转 到楷书这一书体上来,开启了晋代行书、唐代楷 书的繁荣局面。行、楷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 晋代书法最工最盛,得益于玄学浸润下的魏晋风 度。反映到艺术上,就是中和恬淡美。在这种美 学追求下,除了楷书之外出现了神韵异常、风度 翩翩的行书字体。王羲之被后人称书圣,两种书 体都名重一时。
第三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各种文字
• 文字从商代开始,书法也从商代始。文化史的兴 盛,晋字,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风骚。
• 汉字形体的变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结构 的变化,篆隶草真行什么时候产生,各有什有 不同的风格。 “字如其人”。
• 如同文学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一样,汉字书写 的各种形体,不同的时代,也留下了值得称道的 代表性作品,各有风范,凝聚着汉字书写艺术的 精灵与光辉。
楷书
• 楷书,(正书,真书)由隶书演变而成,十分端 庄工整。出现于汉末魏初,通行至今。可以说由 曹魏时代的钟繇开始,楷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P197)
• 钟繇,三国魏人,擅长各种书体,后人尊为楷法 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取方正平直的书 体,参以章草的笔法,变藏锋波磔为横捺点画, 使楷书基本定型。他的《贺捷表》“备尽法度, 为正书之祖”。东晋时他的《宣示表》被司徒王 导带到江左,王氏一大家庭直接受惠。王羲之的 《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都是真书的 代表范品。魏体楷书,以雄健为主调。
• 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右军跟谢安、孙 绰等42人,在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写 下 “仰眺望天际,俯盘渌水滨;寥朗无崖观, 寓物理自陈。大矣造化切,万殊莫不均;群赖虽 参差,适我无非新。”大家你一首我一首,把诗 汇集到一起,公推王羲之作序。他乘兴挥毫,思 绪如有神助,蚕茧纸,鼠须笔,一气呵成,写出 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这件就成了王家的传 世之宝。→七世孙隋僧智永僧师→弟子辨才。
汉字形体演变 ppt课件
体而己。” 由此可见,东汉时《史籀篇》 尚多为学者所称引。 《说文》引“王育说” 应来源于王育之“解说”。《说文》所保 存的225个籀文,是今天研究《史籀篇》的 最重要资料。
《史籀篇》是经厉、宣之际史官“留”整理 过的一种童蒙课本。据史籍记载,周宣王 是西周后期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期间诏史 留进行一番文字规范化的工作是有可能的。 原本《史籀篇》应是取材于克器、颂器、 虢
商代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 西北郊的小屯村,这里原是商代后期的国 都,即古人所谓的“殷墟”。据《史记·殷 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 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迁都。” 在这里共经历过八代十二位商王。
商王非常迷信,特别崇尚鬼神,无论大 事小事,如年成、征伐、生育、出游乃至 田猎等等,都要进行占卜,专门设有一种 官职(后世称为贞人)主管占卜。有时商 王还亲自动手占卜。
其 宝 逆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籀文。
籀文是《史籀篇》里面的文字。 《汉书·艺 文志》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 学童书也。”大概相当后代《千字文》、 《三字经》之类的有韵课本,原书今已全 部散佚。但据《艺文志》“建武时(汉光武帝 年号)亡六篇”,知许慎是见过其余九篇的。 唐玄度《十体书》云:“秦焚诗书,惟 《易》与《史籀》得全。逮王莽乱,此篇 亡失。建武中获九篇,章帝时王育为作解 说,所不可通者十又二三。晋时此篇废, 今略传字
另一种说法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古 董商人范维卿带甲骨到天津,拿给穷秀才 王襄和孟广慧看,王、孟二人认为上的文 字当是古代的一种契刻文字。次年,范某 又携带甲骨去天津,王、孟各购得一些小 块。其余大块750公斤,均为王懿荣重金收 购。可以认为,孟广慧、王襄和王懿荣都 是最早发现和搜集甲骨文的人。上述王懿 荣买“龙骨”发现甲骨文的说法,一般认 为是真实的。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1
一、战国文字概说
▪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 所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见于后 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如《说文》、《汗 简》、《古文四声韵》、三体石经当中的 古文;一是见于战国各类出土文物上的战 国文字。如金文、简帛文、陶文、玉石文、 货布文、玺印文等等。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17
6.玺印文
▪ 先秦时代,不论公私印章都叫做玺,到了秦始 皇时,才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18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19
二、战国文字的特点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20
▪ 《说文解字·叙》
▪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 己而皆去其典籍”。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2
(一)见于后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3
三体石经(残石)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4
(二)见于各类出土文物上的 战国文字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5
中
1.
山 王
金
方 壶
文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6
战国金文的内容
▪ 战国铜器以兵器为多,礼乐器所占比重已 缩小,铭文大都比较简短,象中山王方壶 那样的长铭重器,已属少见。
▪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 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69
第九讲汉字形体变迁之战国文字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
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
(一)甲骨文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
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第一节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概况一战国文字的内容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
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上限一般确定在前475年(周元王元年)1,下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221年。
研究战国文字主要依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材料,除此以外,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字以及秦统一后的文字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不象商周文字那样单一。
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商代的代表文字,把金文看作是西周、春秋时代的代表文字,但却不好把某一种文字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
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
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则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一)铜器铭文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内容大体相同。
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的羌编钟,记述作者跟随韩君征秦讨齐,受到韩君的封赏。
这种风习至战国中期仍保留在个别器物中。
1978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大鼎、中山胤嗣圆壶,是白狄别种鲜虞国君及其嗣子所作,时代在前309年或前308年之后。
二器记述齐王破燕,燕国君臣易位的事件,同时颂赞了老臣相邦的德行。
鼎铭长469字,洋洋洒洒,充满了儒家的说教色彩。
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了一种“物勒工名”式的铭文。
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勒刻作器官吏、工匠的名字,以保证器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者,便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如三十二年邺令戈铭:“卅二年,业(邺) (令) (狄),石库工 (师)臣,冶山。
”邺令是邺(今河北磁县)地之长官,是此戈的监造者,“狄”是其名。
“工师”属工官之长,是主持造戈的人。
“库”是制造、保管兵器的地方。
“冶”即冶铸工匠,是器物的真正制造者,“山”是其名字。
在战国时期的铜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
汉字的演变战国文字、小篆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二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三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四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五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六
谢 谢!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战国文字的地域性 差异很大,并且相 当复杂,但是它们 之间还是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即距周 王朝所在地越远, 汉字的变化越大。
楚帛书 战国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在战国时代的各个诸 侯国中,秦国迁都于 雍(今陕西凤翔附 近),这里原是西周 故地,秦国迁来后, 基本上继承了西周文 化,在文字上也与西 周金文一脉相承。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小篆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春秋、战国之交, 由于诸侯割据,加 上人们对典籍的轻 视,使得人们做事 没有共同的依据, 写字没有共同的标 准,因而出现了混 乱局面。
吴王夫差矛铭文 春秋
越王勾践剑铭文 春秋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诸侯国所有类 别文字的统称。它不像甲骨文、金文那样,只 根据文字载体的类别来定书体的名称,也不像 小篆、楷书那样是对某一定型的书体的专称。 我们之所以这样指称,是因为这一时期,无论 哪一种器物上的文字,都不能成为该时期所有 文字的代表。
虎符 秦代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 文,下启小篆,是汉 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 要环节。六国文字偏 离了正统文字发展的 轨道,未能引导当时 汉字文字
• 目前所能见到的战国秦系文字 的资料中,较为重要的、保留 着战国秦系文字风貌的有石鼓 文。石鼓文是刻在十个类似鼓 形石头上的文字,这些文字的 结构端庄严谨,大小一致,偏 旁的写法和位置也都基本定型, 笔道粗细均匀,书体风格与小 篆十分相似,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
君子:
中昜(阳):
邯郸:
69
67
秦系文字是主流,六国文字是支流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 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它是战 国文字的主流。六国文字偏离了正统文字 的发展轨道,未能引导当时汉字发展的方 向,因而是战国文字的支流。
69
68
小结
1.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 有品类文字的统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 是见于后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一是见于战 国各类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 2. 战国出土文字材料:金文、简帛文、陶文、 玉石文、货布文、玺印文。 3. 战国文字分作两大派系:秦系文字和六国文 字。 4. 六国文字的共同特点:异形、合体字偏旁的 增减、兼体式合文。
69 33
石鼓文的字体结构端庄严谨,大小一 致,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也都基本 定型,笔道粗细均匀,已基本实现线 条化,字体风貌已与小篆十分近似, 明显处于西周春秋金文向小篆的过渡 阶段。
69
34
六国文字的特点
69
35
(一)文字异形现象非常突出
1.诸侯割据造成地区间的文字异形。
马: (齐) (楚) (晋)
相
69
50
王
69
51
州
69
52
日
69
53
不
69
54
册
69
55
用
6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6
戈
69
57
越 王 勾 践 剑
69
58
(二)合体字偏旁增减、变换的随 意性
69
59
忤
69
60
唯
69
61
阳
69
62
從
69
63
楚
69
64
形符的变换
69
65
声符的变换
69
66
(三)作为简化的形式,兼体式合 文大量增加
69
31
石鼓文·车工(摹本)
69
32
石鼓文·车工(释文)
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 馬既阜。君子員獵,員獵員游。麀鹿 速速,君子之求。騂騂角弓,弓玆以 寺。吾敺其特,其來趩趩。[走/憲] [走/憲]炱炱,即御即時。麀鹿[走/朿] [走/朿] ,其來大次。吾敺其樸,其 來[辵/賣] [辵/賣] ,射其[豕/肩]蜀。
69 2
(一)见于后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
69
3
三体石经(残石)
69
4
(二)见于各类出土文物上的 战国文字
69
5
中 山 王 方 壶
1.
金 文
69
6
战国金文的内容
战国铜器以兵器为多,礼乐器所占比重已 缩小,铭文大都比较简短,象中山王方壶 那样的长铭重器,已属少见。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以记载督造的 机构、官名和制器工人的名氏为战国金文 的典型格式。
69
楚 帛 书 ( 局 部 )
13
楚 帛 书 ( 局 部 )
69 14
3.石刻文
69
15
4.陶文
69
16
5.
货 币 文
69
17
6.玺印文
先秦时代,不论公私印章都叫做玺,到了秦始 皇时,才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玺”,臣民 的叫“印”。
69 18
69
19
二、战国文字的特点
69
20
《说文解字· 叙》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 己而皆去其典籍”。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 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69
21
69
22
战国文字的地域性差异虽然复杂,却具有 一定的规律性,即:距周王朝所在地越远, 变化就越大。
69
23
69
24
战国文字的两大派系
秦系文字: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结 构上的变化并不明显。 六国文字:变化剧烈,与西周金文的差距 越来越大。
69
25
秦系文字的特点
69
26
石鼓文(春秋战国之交)
69
27
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馒头形石头上的文字, 因形状有点象鼓,所以叫石鼓。它上面刻 了十首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全文约六 百多字,但自唐初发现以来,几经搬迁磨 损,只剩三百多字了。
69
28
石鼓文·车工(一)
69
29
石鼓文·车工(二)
69
30
石鼓文·车工(三)
69
7
卅年诏事戈
69
8
阴 平 左 库 戈
69
9
三 十 三 年 郑 令 剑
69 10
2.简帛文
“简”指狭长的竹、木片,“帛”指未经 染色的缣帛等丝织品,写在竹木简和缣帛 上的文字,就是“简帛文”。这种用毛笔 书写的文字,往往起笔较粗,收笔较细, 有点象“蝌蚪”,因此汉代人称之为“蝌 蚪文”。
69
11
郭 店 楚 墓 竹 简 ( 局 部 )
69 12
的 像 想包 楚 禁 分 楚 树 , 。含 地 忌 , 帛 木 帛 在阴 流 , 即 书 。书 文阳 传 其 天 又 四 字五 的 内 象 称 角 的行 神 容 、 楚 有 四、 话 丰 灾 缯 用 周天 传 富 变 书 青 绘人 说 庞 、 , 红 的感 和 杂 四 内 白 应风,时容 黑 个等 俗 不 运 共 四 怪方 , 仅 转 分 色 异面 而 载 和 三 描 的的 且 录 月 部 绘 神思 还 了 令 分 12
69
36
者
楚: 燕:
齐:
晋:
69
37
2.写刻材料与用途之品类繁多造成的 文字异形。
69
38
3.简化方式不同造成文字异形的。
69
39
中
69
40
肖
69
41
为
69
42
廖
69
43
为
69
44
裏
69
45
鸟
69
46
寿
69
47
马
69
48
4.饰笔造成文字异形的。
69
49
第九讲 汉字形体的变迁之 战国文字
69
1
一、战国文字概说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 所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见于后 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如《说文》、《汗 简》、《古文四声韵》、三体石经当中的 古文;一是见于战国各类出土文物上的战 国文字。如金文、简帛文、陶文、玉石文、 货布文、玺印文等等。
69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