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国文人画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始于唐代,经过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承体系,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和美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人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意境、倡导清新自然和个性化创作。

在艺术手法上,文人画不像工笔画那样追求精细和准确,而是强调笔墨的意境表现和自由流动,追求画者的个性化风格和审美追求。

在题材上,文人画通常以山水、花鸟、人物和文物等为主要题材,同时也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等。

文人画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唐代文人画唐代文人画始于王维,他以山水为主题,注重气韵明秀、意境深邃的表现特点,形成了唐代文人画的基本特点。

他的山水画不求做到非常逼真精确,而是注重传达画家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这种意境和情感成为了唐代文人画的重要特点。

同时,唐代文人画还注重抒发个性化情感和绘画风格,倡导画家用自己的眼光和审美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感受。

宋代文人画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艺术创造的要求更高、更具个性化风格、更加注重表现手法、题材多样等方面。

宋代文人画家主要有范宽、苏轼、米芾等人,其中范宽的画风独特,以花卉、竹林、山水为主题,善于以简洁的笔墨表现深邃的情感。

苏轼的文人画则以题材新颖、笔墨精湛、意境深邃而著称,例如他的《赤壁图》就是一个艺术杰作。

米芾则注重表现艺术的自我意识,他提出了“写意”,强调要以心境来支配笔墨,从而达到意象升华的表现手法。

元代文人画则是在唐、宋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性化风格,尤其在题材上更加敢于创新,注重反映社会现实。

元代文人画家主要有赵孟、王蒙等人,他们的文人画风格更加新颖和奔放。

例如赵孟的《永乐大典图》描绘了武官送书的场景,展现了明代皇帝爱好文化的一面。

又例如王蒙的《寂寥山水图》则呈现了深邃的意境和突破性的表现手法。

四、明、清时期文人画明、清时期是中国文人画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家更注重笔墨的意境和传神性,更加追求自由流畅的笔触和各自的风格特点。

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常见的四君子题材及其思想文化背

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常见的四君子题材及其思想文化背

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常见的四君子题材及其思想文化背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苏轼宋代文人画典型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段最为有名的论述中,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画中有诗”这四个字。

所谓“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就是明确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作者学养的发端。

由于文人画强调“画中有诗”,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技巧上的变革,使文人画具有一套与传统绘画很不相同的技法,最后甚至影响到文人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纸、笔等也渐与传统绘画产生了区别。

因而,理解苏轼“画中有诗”这一理论的内容,就成了了解文人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前提。

严格地讲,绘画艺术不可能同时就是诗的艺术。

苏轼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注入了诗的情感:二是绘画作品启发了欣赏者的情感。

这两层意思,苏轼在其他地方都有明确的表示,而且都对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书画中的四君子是指梅花、兰花、竹、菊花。

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

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它们各有特色:梅花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花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苏轼对文人画创作影响

苏轼对文人画创作影响

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摘要苏轼的绘画理论,尤其是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虽然他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著作,但是其关于文人画的论述已经触及文人画的性质、特征、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此,研究苏轼文人画思想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绘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走向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文人画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文人画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修养,具有诗、书、画、印的综合素养,是中国古代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文人画作的审视与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较为直观地发现影响文人画创作的因素,也可以发现创作者在创作中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谈起,重点分析了其对文人画创作所作出的探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位奇才。

苏轼的绘画理论,尤其是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最早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虽然苏轼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著作,但是关于文人画的论述已经触及文人画的性质、特征、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此,研究苏轼文人画思想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绘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走向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总之,笔者认为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理两全,以言晓画熙宁四年,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云:“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

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在这里,苏轼提出了文人画论中关于“常形”与“常理”的问题。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文人山水画的笔墨基础,致使后世文人画家 意义深刻。苏轼是站在绘画创作的观念上为
着重强调画是“写”出来的。
宋代绘画提出了美学指导,进而体现出特
殊性。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和自我性情的表
三、 苏轼的文人画理论
达,致使文人山水画的新风吹遍中国画坛,
不仅使绘画产生了多样性发展,而且有力地
苏轼在文人画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在 推动了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及绘画风貌的变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内容提要:宋代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关键 的时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文人士大夫所组成的新兴绘 画群体,这个群体以独到的视角解析绘画美学思想。宋代文人画的出现一改往日院 体画多年来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概念和标准,从而使文人画成为时代的主流,在 增加绘画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绘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苏轼
生动形象。
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创作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整
苏轼倡导以书入画、以书论画的理论, 体性。苏轼正是注意到这种创作过程中的不
是革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不拘于传统的 可逆性,进而认为书法创作的主观性对于情
创新精神。我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作用:“此身何物不堪
较早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以象形的方式呈现。 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字也在不断发展,直到
绘画一旦摆脱形的束缚,思想上将会 从不同的角度参悟书画意境,将他们带入不
消除内忧外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 更加自由,绘画表现上将更为彻底,风格题 同的境界。苏轼将诗境引入绘画追求意境的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收效甚微。 材将会更为多样。宋代文人画的关注点逐渐 创造,从而冲破了“形似”观念的束缚,强

浅谈中国文人画

浅谈中国文人画

PPT准备时间仓促,多有瑕疵,还望见谅。
小组成员:
李天玉
李琦玉 吴赞斌 刘意煜 ***
陈玉林
笔墨纸砚……
文人画发展历程
主 导 期
传 承 期
滥 觞 期
奠 基 期
鼎 盛 期
文人画的滥觞期
人物观察
代表人物:顾恺之
雅号:才绝、画绝、痴绝 地位: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 家”。 著作理论: “六法”
绘画理论基础:以形写神
对后世影响: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 有也!“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人物追踪:赵孟頫
地位: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 全能型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兰竹各科,取材 广泛,技巧全面。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尤其善于把书法 用笔融入绘画之中。 绘画特色与技巧: 水墨山水画:创用枯笔淡墨,浅绛设色的方法,而且创用飞白书法 写竹石。 创用飞白书法写竹石对后世影响: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 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 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 宗师的地位。 绘画理论:提倡复古,主张“画贵有古意”,崇法唐人,强调书画 同源。
后世评价: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 皆得天真”。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 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中国画之皴法简介
中国画技法名。是表 现山石﹑峰峦脉络纹 理的画法。主要有披 麻皴﹑雨点皴﹑卷云 皴﹑解索皴等 。 其特点是力度感强, 在纸上形成有冲击力 的笔痕,其力度、速 度感给人具有艺术的 威慑力和感染力。
老马作品
木有木有……
宋末龚开画宋江36人像,从忠义角度对起义英 雄的赞颂。反抗少数民族金辽的压迫,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代表精英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内部原因。

而历史文人的规范和倡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这里主要讲在文人画历史地位上有着坐标性人物的代表,苏轼。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自觉;士气;作为知识分子,文人一开始在绘画领域中并不占有话语权地位。

之所以进入绘画领域是历史的一种契合。

这种契合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人身份的转变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习性。

这为文人进入绘画领域提供了自身的可能性。

文人画图像话语权的实现,是文人在绘画领域进行资本运作的结果。

他们所倡导的文人情怀和文人理想成为文人画确立话语的基本依据。

陈衡恪曾对文人画下了定义:“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推到前面,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开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所倡导的模式:即为文人画设定等级和规范审美类型,这是文人在规范文人画的一种策略。

而同时图像话语权的定性和被世人承认,从而成为一种公共话语还需要有认证资历和学术资格的人来为这个领域进行文化上的领导。

这些文化领导人所具有的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具“证书”的作用。

这些人为了进一步纯正文人画中文人性这一“血统”,他们不断提出和规范文人特性,不断在绘画思想和形式方面划定文人领域。

苏轼就是这一规范的首倡导者。

对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心态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的“道”,必须同时又成为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思维的立足点,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本质。

按照思辩的理解,“道”是哲学的。

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促使了人格力量的自我完善,视“道”为对人生体验的感悟,将人生艺术化。

文人画首先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产物。

如果说文人画的理论自觉意识是整个文人士大夫集团推动的,那么,苏轼的意义就在于他担当了倡导者的角色,以他个人的文化影响,将这种意识提出并放大。

浅议中国“文人画”的当代意义

浅议中国“文人画”的当代意义

浅议中国“文人画”的当代意义作者:徐霄吕兴群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传统的“文人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它凝聚着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诉求和文化理想。

我国“文人画”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英精神,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传统美学的精神,它通过“笔墨情趣”来抒发和表现作者的胸臆、以此寄托情思。

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通过反思“文人画”在中国历千年而不衰的因由,可探寻到“文人画”精神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这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振及在当下多元、杂乱的艺术思潮中,判断和选择我们绘画艺术的走势和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人画;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文化理想;绘画艺术;笔墨;意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其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的“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民族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所独具特色的绘画美学体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代表着东方文化而独树一帜。

中国画在丰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其中传统的“文人画”将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结合相互辉映,具有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中国文人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神州民族精神及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诉求和文化理想。

在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全面振兴与艺术审美价值重建的大背景下,研究和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通过反思“文人画”在中国历千年而不衰的因由,可探寻到“文人画”精神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这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振及在当下多元、杂乱的艺术思潮中,判断和选择我们绘画艺术的走势和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的“文人画”曾经创造过的辉煌,其写意精神至今仍焕发着光彩。

重新认识“文人画”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对“文人画”发展脉络的梳理,使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绘画中开拓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苏轼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苏轼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苏轼文人画的审美特征苏东坡、黄山谷是北宋时期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倡导的书卷气,其实就是对于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的内涵的和表现的要求。

苏东坡曾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对其诗画相映的艺术意趣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常常所说的“书卷气”,是书画艺术所承载的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也就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定遗传基因,它一直潜存在书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之中。

“书卷气”对于书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衡量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书卷气”是文化气息,也是文人之气,古代的书画家大都是在当时有影响的文人;而书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蕴和审美指向,从其萌芽伊始,就与文人有着割扯不断的关联;在它一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涵都受到文人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记录着文人审美观的发展。

历史上有名的书家画家,许多都是知识广博、眼界高远、精于鉴赏的文化人,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专业修为是相得益彰的。

同时,受书法美学的影响,绘画也将表现具体物象的线形塑造与书法的审美观念相联系,使得以书入画成为画特定的审美内涵。

在这种审美观念中,线条本身的形态和审美内涵已经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画家通过笔的把握,使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并成为画家表达意念与情感的手段,从而将笔墨变成具有独立审美特征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绘画独特的艺术语汇,形成了绘画语汇的独特文化品性。

书画在历代文人的技法研究、笔墨探索、境界搜求中,始终承载着文化的精神特质,为书画的诗化追求和其“文”化特质做了一个精彩的诠释。

书画的境界既作品中所体显的精神高度和审美境界,书画所包蕴的“书卷气”,包含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影响。

在历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技法内容的丰富,书画的创作呈现出了富有意味并有迹可循的传承轨迹;儒释道诸家对它的影响分别表现在不同的范畴并带来相应形式和技法的变化,书画艺术也因此而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的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高中美术_中国艺术中的文人精神——中国文人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中国艺术中的文人精神——中国文人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艺术中的文人精神——中国文人画》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文人画的基本含义2.能力目标:1、能清晰的对文人画的含义进行简单表述。

2、能大致了解文人画的发展,及其重要人物与作品。

3.情感目标:1、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乐于观察的意识、善于思考的态度和敢于评价的勇气.2体验中国传统瑰宝文化的魅力,加深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教学重点:文人画的内涵,历史发展以及精神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清晰的了解文人画含义和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视频播放引导课题第二环节:课堂讲解细致分析第三环节:课堂提问总结提升第四环节:总结全课引发思考教学环节:一、视频导入:以视频《水调歌头》诵读引导课题,吸引学生兴趣。

通过结合大文学家苏轼的身份来揭示课题——《中国文人画》。

二、课堂讲解:展示六张图片让学生从其中选出那些是文人画,通过对比让学生自感受文人画和其他绘画的不同。

初步感受中国绘画,激发学生兴趣。

1.提出问题“什么是文人画?”总述文人画的含义。

从五个方面用对比分析什么是文人画。

分别是从名称,技巧,画面,表达思想意境及其代表人物来得到文人画所代表的字面以及其深刻的含义。

既从名称看, 文人与画匠画家在身份、地位、学识、涵养的不同。

所以文人绘画区别于装饰性较强的院画以及大多以实用性为目的民间绘画。

从技巧看,并不注重精细“像”的表现,更在意其表达的神似。

从画面看,一则多留白,在其意境也为后诗书画印结合在空间上提供条件。

二则南宗之后注重于意向的抒发,而北宗重绘画功力,重形似的不同。

从意境看,更加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心情品性,修养与性情。

也能变相反应出作者当代的社会情况。

2.简述文人画的发展(既从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近现代)的顺序。

魏晋南北朝出现其创作思想。

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当时文人画的中心;宋文人画运动:苏轼提出“士人画”一词,文人画运动开始,宋徽宗翰林图画院把文人画从运动提升为制度,画家地位提升到一定高度;元文人画复古风气。

古代文人墨客及其作品赏析

古代文人墨客及其作品赏析

古代文人墨客及其作品赏析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人墨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他们以独特的笔墨和创作才华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作品。

本文将针对古代文人墨客及其作品进行赏析,旨在展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一、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巨擘古代文人墨客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就是王羲之。

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巨擘,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给后世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以行草书为主,字体工整、笔势独特,给人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

可以说,王羲之是古代文人墨客中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影响了几千年的书法发展。

二、杜甫——诗词巨匠的代表古代文人墨客中最受喜爱的诗人之一就是杜甫。

他以写实主义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

杜甫的作品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词常常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他对和平、正义和幸福的向往。

杜甫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三、苏轼——豪放派文人的代表苏轼是古代文人墨客中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他以其活泼豪放的性格和非凡的文学才华成为文坛的璀璨明星。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行文流畅自然,语言质朴真实,展现了他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包括了广泛的主题,从山水田园到政治抒怀,无一不显示出他丰富多样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思想洞察力。

四、辛弃疾——爱国主义文人的代表辛弃疾是古代文人墨客中一个重要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讴歌了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时局的忧虑。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给后世传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诗作在古代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以自己的笔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五、唐伯虎——文人画的代表唐伯虎是古代文人墨客中著名的画家,他以文人画而闻名于世。

唐伯虎的画作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气息,富有个性和创意。

苏轼与文人画浅论

苏轼与文人画浅论

文人 画
贡 献

文 人 思 想 对 文 人 画 产 生 及 发 展 的 影 响
文 人 参 与 创 作 的 传 统 可 以 说 是 源 远 流 长 的 ,从 东 汉 关 于文 人 画的 定 义 , 师 曾 在 《 人 画之 价 值 》 文 陈 文 一
中提 出 : 何 谓 文 人 画 ? 画 中 带 有 文 人 之 性 质 . 有 文 人 “ 即 含 之趣 味 , 在 画 中考 究 艺术 上 之功 夫 , 须 于画 外看 出许 不 必 多 文 人 之 感 想 。 所 谓 文 人 画 。” 说 :文 人 画 要 素 : 一 此 又 “ 第 人 品 , 二 学 问 , 三 才 情 , 四 思 想 , 此 四 者 , 能 完 第 第 第 具 乃 善 。” 里 面不 仅 提 出 了文人 画所 应具 备 的条 件 , 应 具 这 即 有 浓 厚 人 文 价 值 ,而 且 把 画 家 的 人 品 和 才 情 提 高 到 了 先 于 技 术 之 上 的 地 位 ,着 重 突 出 以 人 和 人 的 文 化 修 养 为 先 的 人 文 精 神 。被 称 为 文 人 画 的 画 , 经 不 单 纯 是 艺 术 品 , 已 情 。 外 , 词 里 面 还 蕴 含 着 希 望 和 斗 争 。 们 再 不 愿 看 到 另 歌 人 时 期 天 文 学 家 张 衡 、 汉 末 蔡 邕 , 东 晋 之 后 南 北 朝 时 期 东 到 的王 微 、 炳 、 赫 、 元 帝 , 到 唐 代 , 人 画 画 得 就 更 宗 谢 梁 再 文 多 了。 由此 可见 , 国绘 画 的文 人 化 、 学 化 倾 向早 就 暗 中 文 含 在 它 的 基 因 中 了 。儒 家 的 画 论 讲 究 读 书 , 用 处 为 : 其 汰 俗 、 性 、 理 。 反 映 到 文 人 画 上 比较 明 显 的 应 该 是 文 人 养 明

文人画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文人画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历史发展宋代以前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

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

观“潇湘竹石图”——探苏轼文人画之情境

观“潇湘竹石图”——探苏轼文人画之情境

观“潇湘竹石图”——探苏轼文人画之情境
《潇湘竹石图》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它以潇湘山水为背景,以竹、石为主题,运用了浓墨重彩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竹、石间的互动关系,将自然景色的清幽恬静、山水之韵、庄严肃穆等寓意,融入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生活之情的思考,充分展现了苏轼文人画中的情境和艺术特色。

首先,从“潇湘”地域特色来看,这幅画作中所描绘的景象都来自于苏轼在湖南岳阳的旅行经历,作品中的潇湘山水、烟岚飘渺、山势峻峭、水流穿峭,无疑展现出苏轼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感受,很好地呈现了文人在花鸟山水中所追寻的山鸟、草木、水石之气息。

其次,从描绘手法上看,苏轼采用了墨笔点画、蒙皴叠画等传统山水画手法,运用了明暗、干湿等对比,使画作中的竹、石,虽没有明确的轮廓和形象,却又仿佛完整的栩栩如生,产生出一股强烈的动感和流动感,表现出苏轼文人画中独特的笔法和艺术特色。

最后,从审美情境上来看,苏轼在其文人画中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思和审美见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岳阳楼四望,惟灵与秀,余各方其次”等,这些言
语彰显了文人画家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生命之趣的追寻。

综上所述,苏轼《潇湘竹石图》是一幅别具特色的文人画作品,通过对竹、石间的互动关系的表现,透露出对自然之美和生命
之趣的追寻,它不仅展现了苏轼文学思想的深邃内涵,更是文人画中的一大珍品。

王维画史形象研究以苏轼文人画论为中心

王维画史形象研究以苏轼文人画论为中心

王维画史形象研究以苏轼文人画论为中心一、本文概述《王维画史形象研究以苏轼文人画论为中心》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王维在中国画史上的形象塑造,以及苏轼文人画论对其形象的影响。

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更在于他的绘画艺术,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作为宋代杰出的文人画家和理论家,他的画论不仅在当时引领了文人画的潮流,而且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选择以苏轼的文人画论为中心,研究其对王维画史形象的影响,以期更全面地揭示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本文首先将对王维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在画史上的地位进行概述,以便读者对王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将重点分析苏轼的文人画论,探讨其核心理念及其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文人画论对王维画史形象的影响,包括苏轼对王维绘画风格的评价、对王维艺术成就的肯定以及苏轼文人画论对王维绘画理论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王维在中国画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苏轼文人画论对王维画史形象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古代绘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苏轼文人画论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当今的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王维生平与绘画风格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子,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被后人尊称为“诗佛”。

他生于公元693年或694年,卒于761年,享年六十七岁。

王维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士族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他的才华横溢,不仅在诗歌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绘画艺术上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和造诣。

王维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早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但随着政治生涯的起伏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他逐渐转向佛教,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这种转变不仅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也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王维的绘画风格独特而多样,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陈昱【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阐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以及对于中国文人画应有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中国文人画;传承脉络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可以说是:“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其一般泛指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的创作群体,以区别宫庭画院的职业画家或者民间的画匠、画工等普通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对中国后世的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和中国画三门:花鸟、人物、山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在题材上相互交叉。

通常来说,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或者代表文人精神的梅兰竹菊等等题材,抒发个人抱负或者对社会政治的关切。

其综合了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学、书法等艺术来描绘画面中的“意境”,具有文学性、哲学性还有抒情性。

文人画讲究神韵、笔墨,可以说将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图像的手段,而是成为了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

其结果便是使得笔墨的组合成为了单独的审美客体,使得笔墨的精妙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形成了一个抒发个性又赋予独创精神的的文人诸家诸派。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理论的发展以及笔墨的研究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文人画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明代大家董其昌提出,他在《画旨》中说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

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

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

”是董其昌对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初步划分。

其实,中国文人画根基于中国博大的传统绘画体系中,在文人画始祖王维之前,中国文人画就逐步确立了它自己的体系。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作者:宋阁阁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3期【摘要】苏轼提出了独到的文人画理论和美学观点,他的美学思想和笔墨精神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人创作的核心是直抒胸臆,求神似而不求形似,讲究笔墨情趣,并籍此抒发其内心深处或波澜壮阔的激情或阴郁坎坷的境遇。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情趣;直抒胸臆【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前言文人画也称为“士大夫写意画”,是指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能鲜明反映他们审美趣味的绘画。

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感情的抒发。

在很久以前,就有古代文人从事绘画的记载,但文人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则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并在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宋代是文人画的兴盛时期,苏轼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以文学知名于世,又精通书法,亦能作枯木竹石,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才华大放光芒,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美术史上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并重佛道,在文艺思想上极为活跃,表现出多重复杂性,他对艺术的见解在美术史上有较大影响。

一、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不求形似苏轼提出的绘画理论对“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他是目前记载最早的“文人画”提倡者。

他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文人画”理论,并践行于自己的创作之中。

苏轼论画,反对绘画仅停留在追求形似的层面,认为仅凭绘画技巧修养尚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表达。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曾提到:“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句话是说,如果看画以“形似”为标准,这种见解就与儿童的见识一般,认识不到形以上更深一层的精神内涵。

这一看似普通题画诗句,却深刻阐述了“不求形似”的“文人画”理论。

(二)取其意气所到苏轼认为:“文人画”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内在的精神涵养——“取其意气所到”,画出物象的神韵,注重“气势”,不应该只单纯地表现物象的“外形”。

浅析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浅析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浅析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作者:张光辉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4期摘要: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

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定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

作者分析了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关键词:苏轼中国文人画贡献一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

近代人陈衡恪先生指出文人画家有四个必备条件: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具此四情,乃能完善。

因苏轼的提倡和推广,宋朝中期呈现的文人画雏形,到了元朝才得以蓬勃发展。

而近年来对于“文人画”的评价,有两个非常流行的说法:一是文人画家大多不是以画为专业,不过以笔墨陶情,或者是游戏之作,所以其画不工,唯其不工画,因此强调神似,反对形似。

二是文人画家都是出身于地主士大夫,因阶级偏见而贬低“画工画”,其实质就是为士大夫阶级立言。

这两个问题在对苏轼的评价中更见突出。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似不尽然,值得研究。

二文人画家是否都不工画?他们反对形似,是否以此之故?这是第一个问题。

产生这样一个看法的原因,应该考察一下我国的绘画历史,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立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因苏轼乃提出“士人画”这个概念的第一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握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东坡集-跋宋汉杰画山》)所谓“士人画”,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和沈灏《画尘》所称的“文人画”。

但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王右丞即是苏轼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中叶的王维。

那么董其昌把“文人画”始于苏轼又推前了三四百年。

现代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更把“文人画”的源远溯到:西晋王虞、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和南朝的谢赫,宗炳、王微等。

把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能画文人,网罗无遗。

实在说我国的绘画史,确是一部文人绘画的历史,真正民间的画工,见于记载的极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东坡说起
中国文人,喜爱聚会宴乐,自古亦然。

他们择妙节佳日,游名山圣水,诗酒唱和,吟诗作赋,人赋其文,文传其人,留下了一段段人文佳话。

我眼中的东坡
不知是时代文化造就了他,还是他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
九百多年前的宋代,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历经磨难笑对人生,胸怀坦荡,思想自由,品格坚贞。

以自己佛与道的清旷达观之襟怀,将才气融入诗、词、文章,如行云流水,又如"天风海雨逼人",他便是宋代文化中的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

究其原因,是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个性。

他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敢于坚持,敢于争辩,敢于反对一切有损国计民生的言行。

"虽一生屡遭起落浮沉,磊落纵横的襟怀依旧驰骋”,那份豪情是超然物外的。

是词人登高临远,举目赤壁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慨叹;是“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是逆境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是政治风雨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才情兼备的苏轼注定了是一位性情中人,我们似乎能看到词人形单影只,悼念心上所爱的女子,怀想当年“小轩窗,正梳妆”的温柔模样,于是便真正懂得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思念。

在被贬后的岁月里,“躬耕陇亩”也能怡然自得。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老者,隐于山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与飞鸟为伴,与密林为友,既能“居庙堂之高”,又可“处江湖之远”,进退之间,从容不迫,笑对人生的起落浮沉……
西园雅集
元祐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以他为文坛盟主。

元丰初,王诜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等人游园。

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二,一作于元丰初王诜家,一作于元祐元年赵德麟家,史称“西园雅集”。

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

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

李公麟以他首创的白描手法,用写实的方式,描绘当时16位社会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做客聚会的情景。

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

不仅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还画出了尊卑贵贱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

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

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西园雅集”留下了米芾的《西园题记》记载这件事,更留下了名画《西园雅集图》,其素材
供后代画家临摹不衰。

文人雅集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进行各种文化活动,他们常以赏景、品茗、饮酒、赋诗、作画等形式来开展活动,气氛活泼而又格调高雅。

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

“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

”而正是这种随意性与艺术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佳作。

可以说文人雅集作为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对中国书法的阶段性历史趣味与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在古代文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文人雅集在当下发生了位移与变异,“炉烟方凫,周遭水石潺湲,风石相吞”之景已不复存在。

雅集却沦为书家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与赢利的手段,雅集不“雅”的现象时有发生,雅集不再是“以文会友、以书会友”,成为目的性很强的商业性活动。

可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没有利益关系的纯文学集会,只有在这样
的环境里,才能真正体会到“万盖遥香俯澄碧”、“阴森老树藤千尺”、“乱点金钿翠被张”之句给人带来的富贵风雅之感。

诚然,于喧嚣的尘世之中,我们需要一颗淡然的心,笑对人生,怀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态;超然物外,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行。

不为尘世俗物所干扰,亦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身处天地之间,或行,或立,为心灵寻觅一方真正的净土。

回首过去,无欲无求的雅集之聚让我们倾心仰慕;再看今朝,雅集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无形之中已发生了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可逆转。

可是,在变化中我们能够找到不变的可贵——延续,承其精华;在不变中我们更能够发现渐变的价值——演进,革故鼎新。

任时光淡退了宫廷楼阁的艳丽光泽,剥落了金色琉璃的夺目外衣,却丝毫消减不了我们对昔日盛况空前的文人雅集的向往之情。

物是人非,只能用心去感悟,去品读。

苏轼,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一个永远乐观坚强的旅行者,豪迈无畏,随遇而安,遍山荆棘他可以高歌,落魄失意他可以高歌,从不消极,从不颓废,真可谓文学史上一位不屈的歌者。

纵然“多情应笑我早上发”,看世界,依旧且歌且行〃〃〃〃〃〃
我眼中的《苏轼与文人画》课
转眼之间,这一学期已经结束。

对这门课程,我可谓是感受颇深,意犹未尽。

通过《苏轼与文人画》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宋代文化、西园雅集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集会形式的了解,明白了什么是文人雅集。

起初,我不知道何为文人雅集,而今,我皆以明白。

对于我而言,这门课程的最大意义在于培养了个人的文化素养。

通过这门课,使我对苏轼——这位文学泰斗——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在认识、学习他的过程中,对我们的个人情操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人格品性的塑造。

此外,课堂演讲也是这门课的一个亮点。

演讲不仅可以提高自我表达能力,也能够锻炼胆识,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不过,由于学生演讲水平的限制,演讲并不是很能吸引听众。

如果老师能够鼓励引导,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比如说,第一节课说明规则:1.能做到脱稿、声情并茂、有条理、有新意的小组给予适当加分;2.每个小组只派一人演讲,一人帮助放PPT;3.限定时间10分钟(精彩的可适当延长)。

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应多次强调要求,对演讲稍加点评。

这样,可以提高大家对演讲的重视程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改善演讲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