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课件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革命和 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人们走向自由、 平等和公正的斗争,为全人类的 进步做出了贡献。
结语
1 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和社会主义 的理论和实践。
2 强调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如果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它将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没有重大意 义。
3 鼓励广大同志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没有止境。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体系,以应 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它的目 标是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富强。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指导 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可以为人们指 明正确的政治方向,支持正确的 政治决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 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在借鉴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后取得了 伟大的成就。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价值减去工人的生活必 需品所需的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将工人 创造的剩余价值掠夺为自己的利润。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认为,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需的劳动时 间。
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它最根 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以满足人民群 众的需要为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中国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著名的《马恩列斯选集》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此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革命 事业密不可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的权力活动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

政治关系的主导关系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说,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能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

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重复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由于不同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斗争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转变。

3.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

4.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需要建立专政的国家来保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限制资产阶级的影响,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5. 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社会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这个社会中,消除了阶级和私有制,并且实现了资源公有制、劳动公平分配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普遍实施。

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要素。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有关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并探讨确立无产阶级政权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1.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社会经济基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包括资产阶级政权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进行剥夺的手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私有制的社会形态,每个人按需分配,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人类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全面素质。

5.革命战略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出了革命战略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革命战略包括无产阶级组织和壮大自己的力量,争取广泛的人民群众支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策略则包括通过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来推动社会变革。

6.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国际主义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战胜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社会。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覃 诗 雅提 要: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自由、民主和平等被赋予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观念的特殊内涵和价值意蕴,指向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经典文本、历史语境与社会现实,着重从自由、民主和平等三个政治理念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的价值追求,扬弃和超越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探讨自由个性、人民主权、社会平等的实现条件,呈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辩证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特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 价值追求 自由 民主 平等作者覃诗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哲学博士(北京 100732)。

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三个价值追求。

自由、民主和平等在古今政治思想史的漫长流变和复杂谱系之中形成了多重“沉积层”,本身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和指向,以至于要讨论作为政治理念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有必要指出它们所置于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背景。

“自由是匹好马,但关键看它向何处去。

”① 这句关于自由的名言,同样适用于民主和平等。

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即是辨析出它们在特定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本质特性,一言以概之,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价值取向,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政治状况。

我们讨论的不是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

需扬弃和超越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位”的政治理念,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取向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基本内涵和旨趣。

一、自由个性及其实现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条*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2020YQNQD0065)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府过程: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政府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政府过程研‎究现状:①在方法上批‎评过去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规范性研究‎,缺乏经验性‎研究的支持‎,不能解释许‎多现实问题‎。

②受美国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50年代开‎始对政府行‎为和过程的‎研究(David‎Truma‎n),结构功能主‎义(Gabri‎e l Almon‎d)。

③主张从现实‎政府活动和‎政治生活的‎经验事实和‎实证材料中‎,来考察、总结和归纳‎政府活动的‎权力结构以‎及功能过程‎。

主张注重经‎验性研究,注重政府与‎社会各政治‎因素的互动‎及其后果的‎研究。

④该研究方法‎在中国目前‎研究中的困‎难。

如何理解“非国家机构‎政府”?待查找宪法的内涵‎: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性质:至上性和根‎本性,原则性和全‎面性,民主性。

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宪政体制: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形成的背景
(一)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形成的背景
(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形成的背景
(三)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 法国历史 基佐“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代表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 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 党宣言》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
(三)关于政治本质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 社会集团。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 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最后都会上升为阶级 斗争,表现为政治领域中激烈的权利较量。由于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么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对生产资 料的关系不同而形成的阶级关系就会集中反映到政治上 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பைடு நூலகம் 就必然要表现为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 关系。因而在研究政治现象时,不能不注意政治的阶级 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
(五)关于政治斗争与政党组织的关系 1852年19月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以后,马恩 反复申诉1848年革命的一个重要教训,每个 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必须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 党。“工人阶级在它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 斗争中,只要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 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做为一个阶级来 行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的科学性 (二)鲜明的阶级性 (三)彻底的革命性 (四)广泛的实践性 (五)显著的发展性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 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马克思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四篇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以及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的政治地位,以及相互间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态度。

它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自有阶级和国家以来,政治观就成为政治上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观作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其基本内容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府观、权力观、政党观、民族观、领袖观、公民观、契约观、公平观、法制观、民主观、自由观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基于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和优化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政治观,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

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时说:“政治的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的,经济才是利益的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更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只不过是经济的体现,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政治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明确的指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的政治”。

二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阶级性。

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的、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答(1)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2)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3)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4)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

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5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观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观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由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源、革命胜利及其意义两部分构成的政治革命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革命观/分析【正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领导政治革命的实践中,对政治革命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精辟阐述,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系统的政治革命观。

这个系统的政治革命观,由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源、革命胜利及其意义两部分构成。

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则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观的范畴。

一、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源革命分为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和政治革命两种。

这里要探讨的是政治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一种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种政治制度的斗争。

这种政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本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发生,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结果。

马克思在分析法国革命时曾经谈到,“农业的这种困苦状况,加上商业的萧条,工业的停滞以及仍然在威胁着的财政灾难,必定会使法国人民处于他们通常起来进行新的政治试验时的思想状况。

随着经济繁荣的消失,第二帝国继续存在的任何借口也将消失。

”[1 ]列宁也曾多次讲过,革命的发生,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危机尤其是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极端严重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及的社会危机,有生存和发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广大下层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难以维持生计,即发生了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生产、尤其是新质的生产力向前发展障碍重重,从而发生了发展危机。

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往往引发革命,但最终归结为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各种需要的不能满足。

所以,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

这种要求也许还未被人强烈地、普遍地感受到,因此还不能保证立即获得成功;但是,任何人企图用暴力来压制这种要求,那只能使它越来越强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锁打碎”,恩格斯据此得到的结论是:革命是“民族的要求和需要自发下的不可遏止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阶级、国家联系在一起,所以具有特定内容与表现形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政治的本质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主要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阶级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但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再是阶级对抗,而是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一般不具有对抗性。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政治生活同其他社会生活一样,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探索政治规律的过程层,就是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性练习的过程。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任何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目标都必须掌握国家政权,控制盒运用国家机器。政治的阶级属性及其利益要求,不可避免地集中到国家政权问题上。有关国家政权、国家管理的所有问题,都是政治的重要内容。国家政权问题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国家政权本身的一系列问题,而且也包括通过国家政权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实施的各项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1)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社会像一座构建于一定地基上的大厦,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史整个上层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政治以经济为基础,政治的性质和状况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因此,经济对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2)同时,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政治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强调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国家生活中,社会经济关系是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而这种经济关系以及这种经济关系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和要求,集中表现为一定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思想,并通过一定的政治活动或政治斗争,依靠和运用颐堤港的政治制度、政治设施来实现或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选择、社会经济关系和体制的重大变革、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等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都需要通过政治来体现和把握,通过相应的政治活动、政治过程来实现。

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和道德观。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马克思主义五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总是把意识看得很重要,认为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决定了行动和社会发展,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明白了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思想和意识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

这使我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全面。

其次是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

同时,历史观也告诉我们,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使我对于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了我所处的社会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再次是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是辩证唯物主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同时,我也明白了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即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相对真理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认识水平和观念。

这使我对于真理的看法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然后是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深刻认识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能够破除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这使我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是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我明白了道德是社会存在决定的,道德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我也深入了解到了共产主义的道德追求,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及其教育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及其教育

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 和国家安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国家安全意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强调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增强青少年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他们在维护国 家安全中的自觉性和能力。
03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方法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
通过课堂讲解、讲座等形式,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和重大意义,帮助 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实践教学
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现实生 活中的运用和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传统教育
采用传统的讲授、板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 义政治观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和重大意义,掌握其核心思 想和精神实质。
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在线课程等现代化教育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多样化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及其教育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概述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意义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方法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实践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当代挑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未来发展
01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概念
政治观
是对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过程 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社 会权力、权威、制度等政治体系各个 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看法、总 观点。

大学马原理各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马原理各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马原理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为基本观点的社会政治理论。

其理论原则并不仅仅是论述清楚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

它包括关于世界的一般的和根本的问题的解释,是对宇宙的总和和解释,因而也是关于技艺和政治的规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是对广大党员和青年学子进行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理论和政策教育,为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基本理论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下面对每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它的基本观点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物质运动规律,一切思想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主体世界不是独立的、不依赖于意识,而是主体的意识运动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对立统一规律、数量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基本规律的辩证法。

3. 辩证法运用在社会的领域中表现为:社会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统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内容: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内容:社会是在阶级斗争中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不断推动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的痕迹。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矛盾: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方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级观念和先进理论成为人民的智慧结晶史前进方向。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内容:政治是对抗性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之一,是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形式。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啊,那可是相当有内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觉得政治这玩意儿啊,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

它跟咱们的社会生活就像鱼儿和水一样紧密相连。

政治呢,就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集团之间的关系总和。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杂烩,各种食材放在一起才能煮出一锅美味的汤。

每个群体都在这个关系网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大家共同的利益而活动着。

政治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是有阶级性的。

啥叫阶级性呢?这就像在一个大庄园里,有地主和农民。

地主们总是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让农民多干活少拿东西。

这就是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在政治上的体现。

在社会里,不同阶级就像不同的队伍,他们都想在政治这个大战场上为自己的队伍争取更多的好处。

资产阶级的政治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让他们能够更舒服地赚钱、更方便地控制资源。

而无产阶级的政治呢,就是要为广大的劳动人民说话,让劳动人民能够当家作主,不再被剥削和压迫。

这就好比一群孩子在玩游戏,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好,想按照自己的规则玩,而有的孩子就想制定一个公平的规则,让大家都能玩得开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还强调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怎么个特殊法呢?就像是星星在夜空中闪耀,政治就像一颗特别亮的星星。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跟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济就像是地基,政治呢就像是建在地基上的高楼大厦。

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政治也很难健康发展。

就像如果一个村子里大家都穷得揭不开锅,哪有心思去搞什么复杂的政治活动呢?文化也对政治有着影响,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地方,人们的政治观念可能就会更加积极健康。

就像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市民们对城市的治理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更愿意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也指出政治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可不是什么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事儿。

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政治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府过程: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政府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
政府过程研究现状:①在方法上批评过去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规范性研究,缺乏经验性研究的支持,不能解释许多现实问题。

②受美国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50年代开始对政府行为和过程的研究(David Truman),结构功能主义(Gabriel Almond)。

③主张从现实政府活动和政治生活的经验事实和实证材料中,来考察、总结和归纳政府活动的权力结构以及功能过程。

主张注重经验性研究,注重政府与社会各政治因素的互动及其后果的研究。

④该研究方法在中国目前研究中的困难。

如何理解“非国家机构政府”?待查找
宪法的内涵: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性质:至上性和根本性,原则性和全面性,民主性。

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宪政体制: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内涵:宪法对于政体的规定一般具有原则性和纲要性,包括国家基本性质,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原则以及权力的分配等等。

特定的政治体制还需要其他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以往惯例等使其具体化。

我国现行宪政体制规范与政府实际运作过程之间差距的原因:第一,宪政体制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政治制度建立的方式,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没有根基。

第二,这种宪政体制更多地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当时宪法在这些国家中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相对较低。

第三,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以及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

第四,中国1949年以后的政治历史,基本上属于后革命时期的政治。

议行合一的评价:“议行合一”是一种理想型的政府构建形,其目的是要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实行比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体制更高程度的民主。

“违宪审查”?所谓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查和处理。

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裁定并处罚违宪行为,尤其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违宪的法律和法律性文件的行为,以制约国家权力,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

在我国,因为传统的原因以及立法的滞后,对于违宪审查的规定尚不完善,仅散见于有关的立法中,有加以完善的必要。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宪法中确定了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党在政治体制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党的这种核心地位是由历史形成的,并在党的维护下,一直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政党的特征:(1)它一定是某一个或几个阶级或阶层的积极分子,为维护和实现这个或这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而奋斗的组织;(2) 其目标指向是国家公共权力的竞取;(3)人民的权是其获得权力的唯一方式;(4)作为国家主人广大人民不必参加政党,而只保留选举的权利.
政党制度的含义: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和干预政治的制度。

狭义的政党政治就是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的政党政治是指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政党制度评价:1政党政治可能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

2政党政治可能损坏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不利政治稳定。

3政党政治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腐败和行政系统的低效。

(政党分赃)4政党之间的纷争可能招致外来干涉和影响。

5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6政党在反映和代表民意。

组织政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与西方的不同:1作为领导地位上的执政党,掌管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队等全部国家权力。

2掌管了从国家整体到各个部分,即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国家机构。

3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直接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的领导.4其合法性不是来自有时效性的定期普选,而是来自长期艰辛的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1党委制与党组制2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3党管干部体制
4归口管理方式和双重领导方式5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党政分开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党政不分的弊端:1重复决策“二重决策、效率低、不适应新形势2政出多门,导致内耗3两套机构,加剧编制压力。

党政分开的内容:党政在职能上分开,党组织不具体管理国家机关或人民团体的业务工作,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党的纪委集中力量管好党风党纪,不直接处理法律和经济。

我国党政一体化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弊端?待查
人大制度在中国政治系统中所起的作用:(1)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

(2)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

(4)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5)人民代表大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行政制度的含义: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惯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央地方关系模式的产物,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下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行政机关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关系以及地方各级行政体制。

行政组织体制:行政组织体制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层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关系和结构体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1)职能目标原则(2)精简原则(3)完整统一原则(4)依法原则(5)效能原则
行政领导体制:行政领导体制是指用严格的制度来保证行政组织进行的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

中国的行政领导体制:(1)行政首长负责制(2)国务院总理负责制,辅助“两会制”
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一是民主决策,行政首长虽然拥有最终决定权,但并不是
行政首长个人独裁。

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首长根据大家意见,行使最终的决定权和否定权。

二是责任明确,行政首长在任期内,对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负完全责任。

领导集团内部各个成员也分清职责。

三是分工合作,行政首长与其他成员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在实践中实行“归口管理”,职责明确,分工不分家。

行政监督体制: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自身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法律和行政命令而实施的全面监察与督促。

地方利益结构分化加速的原因: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中央把满足地方民众的利益要求转嫁地方3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的期望愈来愈高4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司法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1、司法权力地方化(我国实行多级政权体制,每一级政权都设有权力机关、行政机关,除了乡镇政权外,其他各级都设有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人事、财政体制分级管理)2审判活动行政化(法院和法官的行政化,法院相互关系的行政化,法院内部审判业务运作的行政化)3法官职业大众化
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官选拔制度,健全法官保障制度,重新界定和配置检察权,培育法治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