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一小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定地走在鲜花盛开的生本之路上

背景:

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第一小学,地处独山县县城南端的城乡结合部,坐落在独山县母亲河——黑神河河畔。学校于2013年2月开工建设,2014年8月投入使用。合并了5所村小,以抽签的方式,抽取了独山县二小部分教师,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创建的县城内第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

2015年4月26——29日,由广州大学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牵头,我校周洁校长带领教学部门赖艳主任和德育部门黄瑞扬主任对独山县第一小学进行诊断式培训:通过观察学校校园环境、师生状态;与行政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交谈;进入课堂随堂听课评课等活动对独山县一下进行了学校管理、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四方面进行了问题的诊断并提出了建议。双方建立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

2015年12月6——8日,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帮扶独山县一小进行课堂的改革,再次牵头,由广州市大学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漆国生带领申珣老师、赖艳老师、江艳琴老师到贵州省黔南州独山第一小学开展华阳小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模式讲座以及语数英三科同课异构的培训活动,独山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老师以及独山县各小学近400名教师参加。

我有幸参加到以上两次的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她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独山一小却成了我们的风景”的含义,我们不是去“诊断”和“送教”。我们是在“诊断与自我诊断,送教与被送教”当中感受良多。下面有请黄瑞扬主任。

贫瘠土地开出灿烂的花(黄瑞扬)

4月20日,我参加了天河区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班,有幸聆听了柳恩铭局长题为《用生命追求道德》的讲座,有幸了解到柳局长对教师“道德”的科学解读,受益匪浅。柳局长认为,“道”是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思想、方法、技能等方面的修养境界。“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惯性和人格特征。非同于对“教师的品德”的粗浅理解。

我深以为然,并在前往贵州省黔南州对独山县第一小学进行学校管理诊断的过程中,发现了“道”“德”双修的典范,再次印证了“道德”之于教师的重要性。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受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委托,4月26日至29日,我和学校同事来到了贵州省黔南州对独山县第一小学。根据出发前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独山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收入不及天河区的五分之一。独山县一小地处城乡结合部,是独山县为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创建的县城内第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时间。

到达目的地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校容校貌、观摩了升旗仪式,倾听了学校的总体汇报,对独山一小留下了这样的初步印象:这是一所由五所村小合并而成的学校,在开办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平稳过渡并赢得了全体教师的信任,实属不易;但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讯、生源相对落后,教育教学仍处于以教师为主体的状态,学校管理和课堂不够开放,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潜能尚未得到开发。学校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改革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随后,我们开展了校级领导访谈、教师座谈及学生座谈。访谈虽然是分头进行的,但我们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位名叫岑光琼的普通老师身上。汇总了所有的信息,我们勾勒出这样的一个教师形象:

——她已经52岁了,离退休还有3年。她原本是独山县二小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去年8月,她来到了刚刚开办的独山一小。她任教的班级有30多名学生舍近求远,追随她来到了独山一小。家长和学生向学校提出强烈建议,请求由她继续担任班主任直至学生毕业。

——她常常为学生搭建平台,举办各种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她常常将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组织辩论赛、召开班会及少先队活动。

——她的学生熟悉小组合作,常常在体育素质测试及各科学习中互相帮扶;她的学生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大队辅导员说,她的学生特别自信,常常在全校的活动中一展风采;体育老师说,她的学生特别有主见,常常就上课方式向老师提出建议。

在一所渴求外界帮助的学校里面,竟然有这样的一位教师!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活力课堂,闪耀光芒

我们非常好奇,一位普通高龄女教师,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才足以让家长和学生放弃地处县城中心区域百年老校的学位,每天多走几公里的路程,来到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学校?我们也在大胆推测,这位老师一定有平等、民主的学生观,一定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观。

于是,我们请求学校安排我们去听岑老师的一节随堂课。在提出请求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岑老师的课堂。这是一节六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学生围绕《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分正反双方展开辩论。

这是一个把时间还给学生的课堂——在40分钟的时长里,岑老师只做了5分钟的组织引导,余下的35分钟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参与了辩论。

这是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师神采奕奕、笑容温润,其引导轻言细语、点拨有度;学生思维活跃、自信满怀,其发言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这是一个高效精彩的课堂——正反双方从日常用品、交通工具、医疗卫生及战争等不同领域展开辩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留下不少值得思考和回味的“金句”,如“民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能够筛选出爱国的人,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坚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乎人性的话题。科技发展本身并没有弊端,关键在于人们怎样使用和看待它。我们应该感谢科技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尽量避免它所带来的危害。”

观课期间,我们的掌声多次响起,眼眶数次潮湿。因为,我们惊讶于在这样贫困的县城里,却自由生长着一位富有活力的教师和一群生气勃勃的学生;赞叹于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却绽放着如此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钦佩于在如此原生态的环境中,一位普通教师却凭着本能的教育情怀,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方法、技能提升到如此高的境界!

三、“相逢何必曾相识”——倾听心声,解读“道德”

我们想亲耳听听孩子们的心声,便来到了六3班的课室。在对孩子们表达谢意之后,我们提出了萦绕于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会追随岑老师来到这所新学校?

孩子们的回答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又超乎我们的意料。孩子们说:“和岑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