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课件
心脑血管PPT课件
病因
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 尿病等。
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01
02
03
定义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
病理变化
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水 肿、颅内压升高等。
03
烟酸类药物
抑制脂肪分解和合成,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主要有烟酸、阿昔莫司等。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与使用
血小板糖蛋白Ⅱ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环节,从而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主要有阿昔单 抗、普拉格雷等。
血小板糖蛋白Ⅰb/Ⅲ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从而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主要有替 罗非班、依替巴肽等。
基因组学与心脑血管疾病
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和分子机制,对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与心脑血管保护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如丹参、川芎等中药的有效 成分。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针灸、中药汤剂等。
管理压力
学会放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应 对压力的方法,如冥想、呼吸练习 、瑜伽等。
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健康饮食
控制体重和血压
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 于预防冠心病。
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 的风险。
规律运动
戒烟限酒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 冠心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学习ppt课件
精选ppt
6
院前不建议
➢对血糖正常的患者给含糖液体 ➢过度降血压(可以引起低血压、 降低脑灌注、 卒中恶化) ➢过多静脉液体(引起颅内压增高)
精选ppt
7
2、 急诊评价
10分钟
15分钟
判定是否卒中
开放肘正中静脉, 输生理盐水 抽血化验(血常 规、 血生化、 凝 血象) 开取检查: 头 部 CT、 心电图、
精选ppt
42
吞咽困难的处理
➢改进食物性状(软食或者糊状食物) • 采用代偿性吞咽方法(低头或转头) • 功能锻炼(康复治疗) • 如果对糊状食物有持续误吸-鼻饲饮食
精选ppt
43
精选ppt
44
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
ESO卒中一般处理( 2008)
1. 在患者出现症状的前24小时间断监测神经功能、 脉搏、 血
脑缺血CT的早期征象
➢脑组织密度减低(高密征) ➢豆状核模糊 ➢脑沟变浅 ➢岛叶带消失
精选ppt
11
脑组织密度减低=不可逆脑损害
➢ 缺血导致细胞内钠离子泵 衰竭形成细胞毒性水肿, 进而造成脑组织密度减低
➢ 钠离子泵的衰竭是由于 ATP供应不足
➢ 脑组织含水量升高1 ﹪CT 密度降低2.5HU
➢ 左侧的病人出现右侧大脑
39
3、4 吞咽评价和管理
➢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由于摄食-吞咽过 程中一个或多个阶段受损而导致吞咽困难的一组临床 综合征。 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 还可导致食物误吸 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 严重者危及生命。
精选ppt
40
筛选试验
筛选试验 ( 1) 任意程度的意识水平下降 ( 2) 饮水之后声音变化 ( 3) 自主咳嗽减弱 ( 4) 饮一定量的水时发生咳嗽 ( 5) 限时饮水实验有阳性表现 有一种异常即认为有吞咽困难存在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很高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大量的研究,以深入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基因研究揭示了一些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的遗传变异。
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
临床研究则帮助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疾病能够更早被发现和诊断。
药物和手术治疗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
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基因研究: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将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体在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易感性。
这将帮助我们开发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2. 大数据应用:随着健康信息技术的发展,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将成为可能。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预测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支持。
3. 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肿瘤抑制基因在心脑血管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4. 新型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治疗。
这些新技术有望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能力将不断提高,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多希望。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影像学检查---DSA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数字计算 与程序将组织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储存,经动脉 或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获得第二次图像,输入计算机 后减影处理,保留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
完整最新版课件
28
影像学检查---DSA
指征:脑血栓形成疑与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有关,需 确诊的疑难病例,准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
完整最新版课件
13
完整最新版课件
14
危险性评估:急性期危险因素 反复发作胸痛 ST压低 ST动态变化 肌钙蛋白升高 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内血栓形成
完整最新版课件
15
心绞痛的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最有意义,最常用
静息ECG:仅此不能确定或否定心绞痛
发作时ECG:有下述动态变化 ST > 0.1MV或T波方向改变 ST (变异性心绞痛)
目标:BP<140/90,130/85,130/80mmHg, TG<200mg/dL, LDL-C<100mg/dL
完整最新版课件
22
急性脑血管病
完整最新版课件
23
分类
急 管性 病脑
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
TIA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腔隙性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梗塞
多发性梗塞
出血性脑血管病
完整最新版课件
5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完整最新版课件
7
完整最新版课件
8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胸痛的诊断
疼痛的性质、时间 疼痛诱发方式 疼痛缓解方式
完整最2新0版21课/6件/15
10
《心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间接辅助降低血压,干预研究表明补充14g膳食 纤维,SBP和DBP降低约1.6/2.0mmHg。
四 高血压病的防治
治疗高血压的目标不仅要降血压,更重要的是防治高血压导致的脑、 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两方面: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2.控制体重 3.合理膳食
1.一般治疗
① 增加体力活动:有氧运动可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 ②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2.控制体重
。 控制体重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策略 体重每增加12.5kg,P收可上升
1.3kPa(10mmHg),P舒升高0.9kPa(7mmHg); 积极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如偏食,狼吞虎咽等),多吃水果、蔬菜、粗粮,少吃肥
高血压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90% 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
二 临床表现
缓进型:常见,良性高血压 急进型:少见,仅占1~5%。
缓进型
①起病缓慢,血压升高常于体检时发现。 ②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出现轻度 而暂时的血压升高。 ③血压持续升高可有头痛、头晕、头胀等症状 。 ④后期可对眼底、心脏、肾脏、脑血管和下肢动脉 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⑤精神情绪变化,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 中、失眠、胸闷、乏力、心悸,易怒,神经质。
24.7% 6.1%
18.6%,1.6 居民死因构成中上 升最快的疾病,已成为 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重 要疾病。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居民 死因构成中的地位:第 一位
• 发达国家死亡中近 50 % 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 发展中国家死亡中 25 % 归因于心血管疾病
急进型
特点: 病程发展迅速,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常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进展ppt课件
近年国内外几项大的临床试验证实,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约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血清胆固醇水平过低时(<160mg/dL),可增加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危险。
血脂异常
1
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提早10~20 年。
灌注加权成像(PWI)通常在快速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后进行,可提供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相对测量值。
缺血半暗带在MRI上通常表现为有弥散改变但无相应灌注异常的区域(PWI-DWI不一致区)。
壹
贰
影像学检查---DSA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数字计算与程序将组织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储存,经动脉或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获得第二次图像,输入计算机后减影处理,保留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 发病率: 120~180/10万人口 每年新发病例: >200万 • 死亡率: 80~130/10万人口 每年死亡病例: >150万 • 患病率: 400~700/10万人口 全国脑卒中患者: 600~0万,死亡率约为60~ 120/10万
但它对小的早期皮质或皮质下梗死,特别是后颅窝病变不太敏感。
影像学检查---颅脑CT
影像学检查---颅脑MRI+MRA+DWI, PWI
常规MRI序列检查在卒中发病最初几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改变不太敏感,仅能在不到50%的患者中发现异常。 由于早期即有缺血脑组织内水分子弥散降低的改变,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发现缺血区,能早期确定病灶体积、部位和病灶存在的时间,能检测到相对较小的皮质或皮质下病变,包括脑干或小脑的病变。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死因之一,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和中风等。
针对这一类疾病的治疗,临床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重要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焦点。
临床研究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够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通过临床研究,可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治疗水平,减少患者死亡率和恶化率。
二、研究方法1. 随机对照试验(RCT)随机对照试验是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组,其中一组接受新的治疗方法,另一组接受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和比较,可以评估新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随访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方法。
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时选择一组患者,并对其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
随后,他们会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可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3. Meta分析Meta分析是将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的方法。
研究人员收集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个综合的结论。
Meta分析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证据,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更好的治疗决策。
三、研究进展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 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抗凝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抗凝药物可以降低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减少中风的发生率。
同时,抗凝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也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2. 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国科学家对其指南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1. 病因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研究。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国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准确、敏感的诊断方法。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BNP)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治疗策略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
其中,静脉溶栓疗法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治疗策略1.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溶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2. 机械取栓术机械取栓术是指在导管辅助下,通过器械将脑内血栓取出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
在进行机械取栓术前,需进行严密的影像学评估和病例选择。
3.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相结合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整理课件
第七页,共67页。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děngjí)标准 (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3.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 ,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 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高质量);
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 回顾性病例对照(duìzhào)研究,采用了金 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或MRI; ②血糖、血脂肝肾功能(gōngnéng)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⑤凝血酶原时间内(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⑥氧饱和度; ⑦胸部X线检查。
第二十六页,共67页。
Ⅳ 急性期诊断(zhěnduàn)与治疗
(四)诊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 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xiǎoshí)以上 (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第二十八页,共67页。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duìzhào) 研究;
D级:无同期对照(duìzhào)的系列病例分析 或专家意见。
第八页,共67页。
I 院前处理(chǔlǐ)
• 院前处理(chǔlǐ)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 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第九页,共67页。
一、院前脑卒中的识别(shíbié)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 能:
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②心脏观察; ③建立静脉通道; ④吸氧; 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 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②过度降低血压; ③大量静脉输液。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下是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等。
近年来,新型的介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涌现,如生物可降解支架、药物释放支架等,有效改善了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2. 心脏瓣膜替换技术:传统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需要开胸进行,对患者而言创伤较大。
而现在出现了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技术(TAVR),通过导管插入心内进行瓣膜替换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3. 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是新兴的治疗方法。
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或其他特定细胞类型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出现问题的基因。
这些治疗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药物治疗创新: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涌现出许多新型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这些新型药物能够更精确地干预特定的病理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5. 遗传学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和机制。
同时,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存在许多新的治疗进展,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限制条件。
而且,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和长期观察,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创新。
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和患者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领域的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值得关注的新进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一、抗血小板药物:更加精确地预防栓塞事件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非常常见、重要且有效的类别之一。
传统上,阿司匹林被广泛使用来预防栓塞事件。
然而,由于具有避免严重副作用(如出血等)和提高效果率方面较多挑战,最近针对该领域进行了许多创新性工作。
1.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基因检测为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焦点之一。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对某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或耐受性,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例如,对于氯吡格雷(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根据患者是否携带CYP2C19基因突变型,可以选择减少或增加用药剂量或转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这样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可以避免患者反复试验不同的药物和剂量,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发生。
未来,在临床中开展更多相关研究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平台,我们有望实现更为精确的指导和推广。
2.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旨在改善预防效果除了传统的阿司匹林外,最近出现了许多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这些新型药物主要通过干扰血小板活化过程来阻止栓塞事件发生。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例子包括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
与阿司匹林相比,这些新型药物通常能提供更强的抗栓效果。
此外,它们对不同类型的患者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包括那些阿司匹林耐药或无法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
二、降脂药物:突破传统限制,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高胆固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至关重要。
过去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出现了许多降脂药物,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然而,传统降脂治疗仍面临着一些限制。
1. PCSK9抑制剂:彻底改变降脂治疗方式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是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靶点之一。
心脑血管疾病病因及治疗ppt课件
对某些专业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 强学习和实践。
未来计划
继续深入学习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关注最新 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脑卒中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要点一
临床表现
要点二
诊断方法
头痛、眩晕、呕吐、失语、偏瘫等。
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功能评估等。
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高血压
头痛、头晕、心悸、胸闷 等,可通过血压测量进行 诊断。
心律失常
心悸、乏力、晕厥等,可 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进行诊 断。
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 险因素。
预防策略
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戒烟限酒,保持健康 体重,增加运动量等,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全球趋势与挑战
全球趋势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不良生活方式 和饮食习惯的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将持 续上升。
心力衰竭
气短、水肿、乏力等,可 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等 检查进行诊断。
05
CATALOGUE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探讨
药物治疗原则与实践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 因素,选用合适的药物,如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药物、
降脂药物等。
用药时机
在疾病早期,根据患者病情, 及时启动药物治疗,以延缓病 情进展。
药物治疗
01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以恢复正常心律。
心脑血管疾病介绍PPT课件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危 险因素,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3
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 情绪波动,可采取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法 。
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
01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
疗、外科手术等。
个体化治疗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
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词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详细描述
尽管我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已经有了一定的 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我 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征 ,探索更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开展大规模的临 床试验来验证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我们 还需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工作,提高 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和意识。
脑血管系统
由脑动脉、脑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营养 。
心脑血管系统生理功能
心血管系统
推动血液流动,为身体各个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
脑血管系统
为大脑提供血液、氧气和营养,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
心脑血管疾病分类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等。
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检查。
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症状,应及 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病情变 化,如有需要,及时与医生沟
通交流。
06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2023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心脏并发症
2023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心脏并发症神经心脏病学是研究大脑和心脏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领域,即心脏损伤对大脑的影响和大脑损伤对心脏的影响。
人们早就认识到急性缺血性卒中会引起心脏损伤。
大多数卒中后死亡归因于神经损伤,心脏并发症是卒中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对最近称为卒中-心脏综合征(SH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心脏损伤患者的正确认识和最佳治疗仍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系统的概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脏并发症的一般临床特征和潜在机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冠状动脉缺血过程相互依存,在脑卒中引起心脏并发症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SHS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观点,可以为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刖音心脑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并且每年都在增加。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9年躯i卒中发病率增加了70%患病率增加了85%,死亡率增加了43%,失能调整生命年(DA1Ys)增加了32%o201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62.4%(Co11aborators2023X心脏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反之亦然。
心脏损伤通常会导致如早期临床恶化和缺血性脑卒后死亡等不良事件(Kumar等2010%因此心脏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能否长期生存的重要决定因素(Scheitz等2015I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是溶栓和血管再通治疗(Powers等2018),尽管大多数卒中指南都推荐脑卒中后包括心肌酶谱检查、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情况(Sposato等2023)o然而这些常规检查是评估心脏损伤可能原因的基础,而评估又是具体治疗的先决条件。
目前从心脏角度对脑卒中后心脏损伤患者的评估、治疗或随访尚无公认的指导方案。
因此准确认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探讨脑心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心综合征概述1947年Byer等人首次报道了脑-心综合征,当时发现脑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然而,随着科技与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趋势与研究发现。
1. 基因治疗的应用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调节或修复异常基因,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例如,利用载体传递相关基因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有望改善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的病情。
此外,基因治疗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指导。
2. 细胞治疗的突破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或干预体内的细胞来治疗疾病。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干细胞的应用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等特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重建受损组织,恢复器官功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改善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3. 药物研发的创新药物研发一直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不断进步,许多新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取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
另外,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降低血压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4.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是指中风、脑动脉瘤等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介入治疗通过经皮血管穿刺或内窥镜技术,将导管引入血管内,进行血管瘤栓塞、动脉瘤修复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除了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十分重要的。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培训 PPT课件
1-7血液和血液循环
血管系统按其流过的血液是新鲜的还是用 过的,是离开还是返回心脏的特性而分为 动脉和静脉。输送新鲜血液离开心脏的血 管叫动脉,动脉内血液压力较高,流速较 快,因而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 性等特点。
19
1-7血液和血液循环
心血管系统:输送用过了的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
8
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构成
血液和血液循环 血脂及高脂血症 动脉硬化 高血压 冠心病 脑血管病(脑中风) 糖尿病
9
1-1血液和血液循环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
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 血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又分 为红细胞和白细胞。
10
1-1血液和血液循环
1、药物治疗。已经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有规律地服用扩张血管、调节血脂、
因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抵抗力低下,易 于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 褥疮等,随时都威协患者的生命
6
2、心脑血管病具有四低的特点
2-1 知晓率低:
在卫生部的全国普查中,50%以上的人 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脑中风。
2-2 服药率低:
知道自己患病,并且按医生要求服药的 不到25%,缺乏防治意识。
国家卫生部统计:因高血压、冠心病而死 亡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1%,比肿 瘤高出25个百分点。在北京等大城市,因 患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死亡的人数占 北京总死亡人数的53%。
据调查: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 为20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
5
1-5并发症多
心血管病人往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 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CT征象
正
常 的 冠 状 动 脉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三个层
次
? 一级 提高知晓率、就治率,行为干预等
? 二级 ECG 、 TCD 等筛选、药物预防(阿斯 匹林)及再预防血栓、介入血管成型, 干预狭 窄
? 三级 急性期治疗
远离疾病,选择健康的生活
方式
? 合理膳食 ? 适量运动 ? 戒烟限酒 ? 心理平衡
160mmhg)。 ? 动静脉血管分布不同于其他组织。 ? 头部处于身体顶端,供血功能上存在劣势。 ? 前后循环具有不同的发病风险
?脑动脉狭窄及栓子好发部位
? 动脉粥样斑块好发部位
?不同部位狭窄的症状
? 颈动脉系统 – 偏瘫,肢体麻木 – 失语 – 视力及视野障碍
?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共济失调,步态不稳 – 眩晕 – 猝倒 – 颅神经损害及交叉性瘫痪
6、内分泌代谢 17.6
3.3
6、消化疾病
17.0 3.3
7、消化疾病 15.6
2.9
8、泌尿生殖病 7.3
1.4
9、神经疾病 5.0
0.9
10、精神障碍 3.4
0.7
7、内分泌代谢 8.2 1.6
8、泌尿生殖病 6.7 1.3
9、神经疾病
4.2 0.8
10 、精神障碍
3.8 0.7
十 种死因合计
92.4
冠状动脉系统
? 胸闷、胸痛、气短、气喘、咳嗽、心慌、 腹胀、纳差、浮肿、无力
? 引起心脑血管损伤的病因
? 血管壁:硬化、炎症、先天病变、机械创伤、化学损 伤、恶性肿瘤、血管痉挛、夹层。
? 血流动力学:低灌注、房颤、盗血。 ? 血流变学:高粘、凝血异常、避孕药、DIC。 ? 静脉回流受阻:狭窄、血栓、机械压迫。 ? 其他:栓子、压迫、外伤、痉挛、不明原因者。
90.3
卒中分类
冠心病分类
? 无痛性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 ? 心绞痛型、 ?心 肌 梗 塞 型 、
心肌硬化型(心衰或心律失常型) ? 缺血性心肌病(充血型与限制型) ? 心性猝死 ? 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
1.病因
? 全世界吸烟者 12亿 ? 超重或肥胖 10亿 ? 静息生活方式 30 亿万人
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
? 限盐,<6克/日; ? 限酒; ? “四低、一高”
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低糖和高纤维素; ? 足量矿物质。
? “一”:每天喝一袋奶; ? “二”:主食250~350 克碳水化合物, 6~8
两;
? “三”:3份高蛋白食品。如 50克瘦肉、100
克 豆腐、 100 克鱼虾等;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 病临床研究新进展
心脑同病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 的心、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心、脑组 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局部心脑组 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的一类疾病。
? 病因相似 病机相似 检查相似 诊断相似 预防相似
? 治疗相似
08年卫生部公布的死亡原 因顺位表
流行病学概况
? 与年龄、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 (纬度)等 因素有关。
脑血流阈值为20ml/100g·min,神经细 胞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仅表现 为功能缺损,具有可逆性。
CBF< 18 ml/ 100g·min时
The ischemic penumbra
?堵了又会怎么样呢?
冠心病的检查
? 血糖、 ? 血脂、 ? 肝、肾功能 ? 血、尿、便常规、 ? 电解质等
蛋白酶等
Days
7 14
Weeks/Months
损
坏死、 凋亡
炎症 反应
伤
修复 再塑
纤维组织 功能恢复
脑梗死病பைடு நூலகம்改变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 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中心区 脑血流阈值为10ml/100g·min,神经细 胞膜离子泵和能量代谢衰竭,脑组织发 生不可逆性损害。
缺血性半暗带
? “四”:“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
七八分饱”;
? “五”:500克果蔬,即 400克蔬菜、100克
水果。
适量运动
? 运动的“三有”原则: “有恒”; “有序”; “有度”。
平衡心态
? 向心脏学习: 1.定位清楚,分工合作. 2.重点明确,抓大放小. 3.一张一弛,劳逸结合. 4.长远打算,均衡用力. 5.永葆青春,重在行动.
1、恶性肿瘤 144.6 27.3
1 、恶性肿瘤 130.2 25.1
2、脑血管病 93.7
17.7
2、脑血管病 105.5 20.4
3、心血管病 4、呼吸道病 5、损伤中毒
90.7 69.3 32.4
17.1 13.1 6.1
3、呼吸道病 4、心血管病
5、损伤中毒
84.9 16.4 71.8 15.9 46.1 8.9
急性期治疗的几个问题
?急诊处理流程
生命体征不稳定
疑为缺血性卒中 患者紧急评估
血象 血糖 心电图 凝血象
抢救至 生命体征稳定
CT扫描早期梗死征象
确定不溶栓
? 国内外有别:西方人种的高血压和 AS以损害 心脏血管和颈动脉病变为主,国内则以损害脑 血管为主(尤其大脑中动脉)。
? 全球平均患病率 500 ~600 /10 万。我国要 高于此。
表:2006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死亡原因
市
死亡率
1/10
构成比%
县
死亡原因
死亡率 1/10 构成比%
心电图、 心脏三位片、 心脏彩超、 运动试验(平板,踏车)、 动态心电图、 心肌核素扫描、 超高速CT ……
CT扫描早期梗死征象
? MCA高密度征 是MCA第1段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标志 ? 皮质带,特别是岛叶外侧缘或豆状核灰白质界限的消
失和脑沟变浅也非常重要。高达82%的MCA区缺血患者 在发病6h内可检测到这些征象)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肾,眼动脉狭窄 斑块破裂形成心肌梗死,脑梗死
? 脂质浸润学说 ? 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 内皮损伤及血小板对损伤的反应 ? 炎症与免疫学说 ? 基因遗传学说 ? 现代观念为综合学说
?脑血管的病理生理的特殊性
? 脑血流量高(2%与20%)。 ? 耗氧(20%)耗糖高。 ? 自动调节功能易受损(MAP:60-
?血管病变的原因
? 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炎之炎性浸润 ? 先天畸形 ? 淀粉样变, 玻璃样变, ? 动脉夹层 ? 管外压迫 ? 适应性反应 ? 动力性压迫
脂质纤维斑块
脂质纤维斑块
复杂斑块
破潰、出血、血栓、钙化
溃疡斑块
粥样斑块
血栓
2.病理生理动态变化
Hours
2
8hr
Ca 2+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