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关于《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解读
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说明书
![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863ad62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c.png)
说明书评审稿2022.02项目名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委托单位:泸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规划阶段:评审稿(2022.02)编制单位:广州智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项目总负责:陈欢总裁项目负责人:吴景传总策划师项目成员:何越规划设计总监张冷冷规划设计副总监林宏嘉规划设计副总监陈凯平战略策划副总监杨紫欣高级主任策划师刘少菲高级主任动漫设计师陈靖璇主任策划师丘晴主任规划师谭思思策划师徐荣荣规划师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The all-for-one tourism planning of Luding County of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2020-2035)技术路线全域旅游认知剖析泸定发展机遇核心价值存在问题发展重点战略定位一:全国红色团建旅游目的地战略路径一环:康泸新大环线两心:红色研学发展中心、雪域度假发展核心大泸定桥红色研学区全产业融合要素供给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培育泸定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定位体系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目标体系发展趋势关键措施基础研判战略体系专项体系空间体系行动计划中心任务明确泸定旅游发展的主方向提出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行动指引战略定位二:川渝康养旅居目的地全方位运营市场品牌定位市场营销策略旅游文明建设夜间旅游指引大海螺雪域度假区大渡河康养旅居区大二郎山山地旅游区全过程服务主客共享旅游服务体系“快旅慢游”交通系统旅游卫生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综合执法平台旅游保障体系四区:目录Contents一、规划总则:面向康泸新一体化的全域旅游规划中心任务、项目概况、全域旅游认知二、发展基础:剖析泸定发展全域旅游的机遇与短板发展机遇、核心价值、市场研究、发展难点三、发展体系:国家文化公园、康泸新一体化视野下的泸定愿景战略路径、定位体系、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目标体系、实施路径、分期规划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提高各行各业“+旅游”产业融合意识要素供给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培育五、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统筹全县、支撑康泸新发展空间格局空间布局思路、限制性条件衔接、空间结构规划、空间发展指引、全域项目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发展指引六、全域旅游品牌运营:塑造具有市场活力品牌推广策略品牌形象定位、市场营销策略、全域文明旅游建设、夜间旅游发展指引七、全域旅游服务提升:主客共享下的全域公共服务建设主客共享旅游服务体系、“快旅慢游”交通系统、旅游卫生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八、全域旅游治理体系:探索全域旅游管理保障改革创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综合执法平台、旅游保障体系214476496135160171第一部分:总体规划1第二部分:行动计划188泸定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年)189第三部分:附录201附录一:文旅资源普查及评价附录二: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标准解读及创建评估附录三:全域重点发展项目库202217235第一部分总体规划CHAPTER ONE一、规划总则:面向康泸新一体化的全域旅游规划(一)中心任务(二)项目概况(三)全域旅游认知重点从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公共服务、旅游新业态、主题营造等角度对标《细则》,开展规划工作。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https://img.taocdn.com/s3/m/ce5e6f6867ec102de2bd895a.png)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前沿新材料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新材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重大应用前景。
结合国家、省相关规划和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我省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包括智能、仿生与超材料,低维及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超导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先进研发、制备和检测、验证服务等领域。
(一)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接近50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支撑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动创新要素快速集聚。
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布局、建设,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正在形成,促进一大批院士、顶尖科学家和各类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起点开展碳纳米管、石墨烯、新型半导体、超导、非晶合金等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新型科研体制和孕育世界级科技成果的创新链条渐具雏形。
二是创新活跃,新技术发展迅猛。
我省在石墨烯、超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产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单晶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超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印刷显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凸显,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专精特新”“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涌现,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市为核心,清远、惠州、韶关、江门、汕尾等地市快速发展,区域化聚集初步呈现;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显示、先进陶瓷材料等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文本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b5de944a3b3567ec102d8aaf.png)
第七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36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38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38 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38 低碳交通系统规划............................................................................................................................................ 39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1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45 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 48 给水工程规划.................................................................................................................................................... 48 排水工程规划.................................................................................................................................................... 48 雨水工程规划.................................................................................................................................................... 49 供电工程规划.................................................................................................................................................... 50 燃气工程规划.................................................................................................................................................... 50 通信工程规划.................................................................................................................................................... 51 环卫工程规划.................................................................................................................................................... 51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 54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56 抗震规划 ........................................................................................................................................................... 56 防洪规划 ........................................................................................................................................................... 57 消防规划 ........................................................................................................................................................... 57 人防规划 ........................................................................................................................................................... 59 近期建设规划 ............................................................................................................................................. 60 规划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62 附则 ............................................................................................................................................................ 64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员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员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bb8c7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8.png)
8
.96% 。在未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步发展,
对就业人员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深化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就业人员需求的研究,预测需求走势,以更好
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9]。 ③ 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
模型 [10]、组合预测模型 [11]、灰色系统 GM(
1,
1)预测
模型 [12-14]等方法对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就 业 人 员 需 求
先导性产业
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 物 育 种 与 生 物 制 造、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
注:本表参照《重庆市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十 四 五”
规划(
2021—2025 年)》整理而成。
近年来,重庆始 终 紧 跟 国 家 战 略 和 产 业 变 革 趋
势,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
进行预测。其中,灰色系统 GM(
1,
1)预测模型适用
于有效解决“小样本、贫 信 息、不 确 定”问 题,其 优 点
收稿日期:
2023-03-08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重点课题“重庆 市 就 业 人 员 供 给 与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需 求 匹 配 研 究”(项
目编号:
CQRKPCZB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攀(
1993—),男,重庆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就职于重 庆 社 会 科 学 院 财 政 与 金 融 研 究 所,研 究 方 向:金 融 理 论
与政策、数字经济。
·6·
谢攀 ·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员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
2023 年第 22 期
7% ,对 经 济 发 展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67ff7bc7cd184254a35351f.png)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人体诊疗仪器、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元器件、材料等六大领域,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检测仪表、变送/调节仪表、伺服执行器等,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包括元器件参数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电能计量仪表等,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包括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热分析仪、振动试验机等,人体诊疗仪器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护仪、PCR仪、基因测序仪、磁共振成像MRI、螺旋CT等,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包括集成电路三维封装量测仪器、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
精密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人民生活等,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发展现状。
我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已经初步构建了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研发应用能力、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为主的产业布局,涌现出一批上市公司、“小巨人”、“单项冠军”等龙头骨干企业;我省在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2019年全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23.99亿元,出口交货值达429.17亿元,专利授权量约53万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近20家。
(二) 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fee76affad6195f312ba6ce.png)
《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一、编制背景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主要驱动力,围绕文化创意内容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而融合形成的新经济形态。
2016年,国家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和数字经济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抢抓新型基础设施提速建设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我省首个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二、编制原则和考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补齐短板。
根据业界反映的原创能力不足、发展预期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并衔接宣传、文化、工信、科技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提出原创IP培育工程、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深化交流合作工程等重点工作,有效补强IP原创、发行运营等产业链薄弱环节。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突出新技术应用。
充分发挥广东信息化大省和制造业大省优势,抢抓新基建、数字技术发展机遇,实施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创意设备制造,以数字技术驱动游戏、动漫等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
三是注重资源整合,突出可操作性。
充分整合了宣传、文旅、体育、广电等省有关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
突出抓好重点工程落地,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骨干企业为抓手,建设一批数字技术驱动型的省级产业园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高质量产业载体,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7950d3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0.png)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23•【字号】东府〔2021〕21号•【施行日期】2021.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2021〕21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23日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贯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产业链水平,加快高端产业要素集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按照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创建要求,以产城融合为引领,以绿色智慧为方向,以打造特色创新集群为重点,拓展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培育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重点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动能增量提升,持续引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理念——突出产城融合发展。
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强化产业、城市与人文关联,以城市发展承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驱动城市功能完善,以人文发展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在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城市、人的融合发展。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https://img.taocdn.com/s3/m/48abaf0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c.png)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有效途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工信部联通装〔2020〕159号)、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改产业〔2020〕202号)等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加快构筑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自主培育和引进合作并重,强化整车整机带动、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产业基础高端化;依托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培育聚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实现“一跃升四突破”:(一)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
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制造业的40%以上,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发展智能家电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
![广东省发展智能家电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https://img.taocdn.com/s3/m/76c27c5daeaad1f346933fc1.png)
广东省发展智能家电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智能家电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一)发展现状。
本产业集群包含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3个大类9个中类中的28个小类。
2019年广东省家电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2700亿元,规模占全国总额比重超40%,其中电视机、空调、冰箱、厨房电器、照明灯饰等产品规模全国第一,已形成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湛江为聚集地的家电产业集群,具有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业中心。
当前,我省家电产业呈现智能化、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发展趋势。
(二)存在问题。
一是创新要素集聚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创新环境有待完善;二是部分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核心技术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企业品牌质量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四是国际标准引领不明显,国际话语权不强,互联互通标准不统一,制约了智能家电产业的发展。
(三)优势与挑战。
我省家电产业具有规模优势、集聚优势、产业化配套优势及成本优势,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智能化技术发展,面临逆全球化引发的贸易保护,节能环保、信息安全法规等技术壁垒的加强,以及信息技术变革对传统制造的挑战。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形成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区域根植性强、网络化协同紧密、开放包容、生态体系完整、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形成集前沿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共性技术研发、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为一体的创新体系。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达到营业收入4%,在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形成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PCT专利数量比2019年翻两番。
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_支撑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惠州市贯彻落实
![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_支撑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惠州市贯彻落实](https://img.taocdn.com/s3/m/e357b0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e.png)
㤃修眜奋斗纪实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支撑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惠州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强调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精神,加快形成惠州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惠州市科技局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了《惠州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惠市科字〔2022〕92号),从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金融支撑产业发展、汇聚高水平产业创新人才、发挥知识产权与标准引领作用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务实可行的创新体系框架和重要工作举措,为全市战略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七大举措一是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3+3+2”重点产业集群,制定更新“三单一图”(即关键技术清单、重点产品清单、研发机构清单与产业地图)。
组织实施市级“揭榜挂帅”科技专项,推动新型光电显示、5G、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发挥粤惠联合基金作用,重点开展核能与核技术、化石能源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强化产业源头技术供给。
加快培育同位素、重离子微孔膜、医用重离子治癌装置、应用型加速器等未来产业。
二是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平台䟃䊜ⵖ鸣 ❧钚Ⰼ㕂2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建设。
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汇总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汇总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4ef50e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c.png)
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汇总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成效2020年,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
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
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7。
25%和41。
3%。
“十三五”期间,一批特色产业领军企业和瞪羚企业崭露头角,多个国内外“唯一”“第一”持续涌现。
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
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家,培育省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省瞪羚企业8家。
“十三五”期间,全市已形成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医药产业集群为核心,集聚金迪克、艾美康淮、勃林格、瑞科、中慧元通等疫苗企业,拥有各类疫苗产品近50个。
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双创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4个,省“双创”人才219人,省“双创”博士155人,省第二期“科技企业家”79人。
创新企业培育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52家,迈博太科、亿腾药业、迈度药业3家企业跻身中国药品研发实力百强。
创新平台量质提升,全市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2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72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3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0家。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将泰州市建成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医药、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等产业全国领先,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
发展规模持续壮大。
到2025年,全市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以上。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7b611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6.png)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背景与目的 (2)1.2 报告范围与研究方法 (3)1.3 报告结构与内容概述 (4)二、产业园概述 (5)2.1 产业园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6)2.2 产业园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7)2.3 产业园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8)三、市场需求分析 (9)3.1 目标市场定位 (10)3.2 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11)3.3 目标客户需求调研 (12)四、竞争态势分析 (13)4.1 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14)4.2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16)4.3 竞争策略与建议 (17)五、产业园定位策划 (19)5.1 产业园功能定位 (20)5.2 产业园形象定位 (21)5.3 产业园品牌定位 (22)六、产业规划与发展策略 (23)6.1 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24)6.2 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 (25)6.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27)七、投资分析与效益预测 (28)7.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计划 (30)7.2 产值与税收预测 (31)7.3 社会效益评估 (32)八、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33)九、结论与建议 (33)9.1 结论总结 (35)9.2 建议与展望 (35)9.3 落实措施与行动计划 (36)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竞相投资兴业的热点领域。
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某产业园区的定位策划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告首先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后续的定位策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产业园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产业园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合理的定位策略奠定了基础。
根据产业园区的定位目标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定位策划措施,包括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大新兴产业资料[1]
![七大新兴产业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cae202ac01f69e31423294c6.png)
七大新兴产业资料[1]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中国经济未来郑雄伟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兼世界新兴产业大会执行主席和讯消息 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执行主席郑雄伟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事关中国经济未来。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国家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同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郑雄伟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亦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致的旺盛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谁抓住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具体表现为:首先,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今年世界经济衰退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增加有效供给是进一步启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在国际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成为亚太地区首个经济社会转型国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仅2021年核电投资即可以拉动中国GDP增长0.3个百分点,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带动的就业人数将超过150万。
再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领先于国外。
只要战略得当、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
![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https://img.taocdn.com/s3/m/73547b3dddccda38376bafd1.png)
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一)发展现状。
我省汽车产业集群包含“汽车制造业”中的“汽车整车制造(汽柴油车整车制造和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用发动机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低速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及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1个大类7个中类8个小类。
目前,我省是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共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876家。
随着比亚迪、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小鹏汽车、腾势汽车、广汽蔚来等新能源造车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了日系、欧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汽车产业格局,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1位。
2019年,全省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8404.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68.35亿元;全省汽车产量311.97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2.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5.59万辆,占全国产量13.1%。
(二)存在问题。
一是过于依赖合资企业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仍未培育出世界一流的自主汽车品牌,总体上仍处于全球汽车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水平。
二是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与整车生产规模不相适应,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自给率不高,对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车规级MCU、IGBT芯片等高端核心组件高度依赖进口。
(三)优势与挑战。
我省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一是汽车制造业规模大,拥有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二是依托基础雄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我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跨行业融合合作具有领先优势。
信创发展研究报告
![信创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1002b8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d.png)
信创发展研究报告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2. 信创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5)2.1 全球信创产业概况 (7)2.2 中国信创产业发展现状 (8)2.3 市场竞争格局及主要企业分析 (9)2.4 发展趋势预测 (11)3. 信创技术发展与创新 (12)3.1 关键技术进展 (13)3.2 技术创新热点 (16)3.3 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18)3.4 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影响 (19)4. 信创产业生态构建研究 (20)4.1 产业生态系统概述 (22)4.2 主要参与者角色与互动关系 (23)4.3 产业生态构建的挑战与机遇 (24)4.4 产业生态优化路径 (26)5. 信创产业政策环境与标准制定 (27)5.1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29)5.2 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0)5.3 标准制定与产业协同发展 (32)5.4 未来政策方向与标准制定建议 (34)6. 信创产业市场分析与预测 (35)6.1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36)6.2 市场细分与竞争格局 (38)6.3 市场发展趋势与机遇 (39)6.4 市场风险与挑战 (41)7. 信创产业发展战略与建议 (42)7.1 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44)7.2 主要举措与任务 (45)7.3 推动产业发展的建议 (46)7.4 持续发展路径与愿景 (48)8. 结论与展望 (50)1. 内容概览本研究报告围绕“信创”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报告首先分析了“信创”起源背景和国家战略定位,梳理了“信创”发展历程及主要节点,重点阐述了“信创”对推动国产软件产业生态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义。
报告从产业链、应用场景、技术优势等方面,对国内主流的“信创”解决方案和参与主体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国际先进技术进行对比,揭示“信创”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挑战。
关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
![关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21364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3.png)
关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 (5)(二)面临形势 (6)(三)存在问题 (9)二、打造“湾区创新灯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网络枢纽.10(一)指导思想 (10)(二)基本原则 (11)(三)战略定位 (11)(四)发展目标 (12)三、优化发展空间,建设高品质科技创新高地 (15)(一)一廊:高水平构筑科技创新走廊 (15)(二)一核:精准聚焦科学城主体功能区域建设 (15)(三)多园区:构建多个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17四、聚焦科学发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17)(一)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17)(二)加快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19)(3.)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 (20)五、抓好技术发明,聚力科技攻关增强“硬核实力” (20)(一)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二)打造国际领先孵化育成体系 (22)(三)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22)(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3)六、赋能产业发展,打造高端和特色产业策源地 (24)(一)支撑一批战略性支柱产业 (24)(二)助力发展一批新兴优势产业 (29)(三)提升一批科技惠民相关产业 (32)(四)坚持创新雉产业链融合发展 (34)七、夯实人才支撑,建设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高地 (34)(一)强化战略科学家前沿引领力 (34)(二)引培留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 (35)(三)培育高素质技术和技能人才 (35)(四)持续营造国际接轨的人居环境 (36)八、优化创新生态,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集聚 (36)(一)优化科技创新政巅环境 (37)(二)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能力 (37)(三)有效开展全民科学普及 (38)(四)推动科技惠及社会民生 (38)九、深化开放合作,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 (39)(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39)(二)加强与港澳科技全面合作 (40)(三)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40)(四)着力完善科研协作机制 (41)十、完善保障措施,多措并举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42)(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42)(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42)(三)推动科技政策落地 (43)(四)加大要素保障力度 (43)附件1市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空间布局图 (44)附件2规划主要内容综合概括 (45)附件3名词解释 (46)-LX.刖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时期,也是区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助力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关键五年。
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
![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https://img.taocdn.com/s3/m/73547b3dddccda38376bafd1.png)
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一)发展现状。
我省汽车产业集群包含“汽车制造业”中的“汽车整车制造(汽柴油车整车制造和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用发动机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低速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及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1个大类7个中类8个小类。
目前,我省是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共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876家。
随着比亚迪、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小鹏汽车、腾势汽车、广汽蔚来等新能源造车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了日系、欧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汽车产业格局,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1位。
2019年,全省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8404.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68.35亿元;全省汽车产量311.97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2.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5.59万辆,占全国产量13.1%。
(二)存在问题。
一是过于依赖合资企业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仍未培育出世界一流的自主汽车品牌,总体上仍处于全球汽车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水平。
二是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与整车生产规模不相适应,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自给率不高,对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车规级MCU、IGBT芯片等高端核心组件高度依赖进口。
(三)优势与挑战。
我省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一是汽车制造业规模大,拥有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二是依托基础雄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我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跨行业融合合作具有领先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研究——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研究——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185c2b4960590c69ec376b4.png)
级。 实现 区域 经济 的跨 越 式发 展 。
战略 性新 兴 产业 集 群是 指 以 战略性 新 兴产 业为 基础 , 以相关 政 府机 构 和科 研 院所 为 支 撑 . 下游企 业 配套关 系 上 完善 以及 集 群 发展 能 够 生 成 未 来 主导 产 业 和支 柱 产业 的 新兴 产业 集群 。在技 术竞 争 的 时代 背景 中以及 国家政 策和 发展 机遇 和 良好 的发展 前 景 战 略性 新兴 产业集 群 的特征
展 的 同 时 , 不 断 产 生 知识 溢 出效 应 。 仅通 过 集群 内企 会 不
业 的密 切合 作形 成 技 术转 移 和 知识 传播 . 有利 于集 群 内企 业 增 强研 发 能 力 . 低创 新成 本 . 挥 产业 集 群 的集 聚效 降 发
享作 用 。 生 关联 合 作 和 创 新上 的优 势 . 够 在集 群 内部 应 .还 会 形 成 知 识 由集 群 内部 向集群 外 部 传播 的溢 出效 产 能
为 中国境 内第一 个全 方位 通 过 G MP认 证 的企业 ( 括粉 羊 当初三 灶生 物 医药产 业 正是在 联邦 制药 这一外 源企 业 包
针、 片剂 、 口服 液 、 胶囊 、 干 ) 之后 联 邦 开始 了急 速 的扩 冻 ,
的消炎成 品药 市场 受联 邦制 药 迅猛 的发 展势 头和优 异 的 市场 业绩 吸 引 . 海本 地 以珠 海 经济 特 区生 化制 药厂 为代 珠 表 的制药 企业 开始 逐步 向三灶 镇 聚集 . 成 了一 定 的规模 形 提 升期 三灶 镇政 府此 时注 意到 生物 医药 产业 良好 的发展
■2 1 0 2年第 7期
■现 代管理 科学
■管理 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 业集群 为例
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解读
![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91a209fdd36a32d72758161.png)
2020年10月22日五保障措施一编制背景炼油能力(万吨/年)乙烯产能(万吨/年)园区占地面积园区内主要企业美国休斯敦石化产业园区117501200规划100平方公里(已开发60平方公里)美国液态空气公司、阿托菲纳公司、贝克石油集团、杜邦公司、丹麦托普索公司等新加坡裕廊岛石化产业基地691056032平方公里埃克森美孚、壳牌、新加坡炼油公司荷兰鹿特丹石化产业基地500030060多平方公里S h e l l(壳牌)、B P、ESSO、海湾石油等广东省石化产业7000430\茂名石化、惠州中海油、中科炼化、中石油广东石化、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等荷兰鹿特丹石化产业基地新加坡裕廊岛石化产业基地美国休斯敦石化产业基地编制背景:国内重点省份石化产业相关情况2019年国内重点省份石化产业相关情况省份规模以上企业(家)营业收入(万亿)炼油能力(万吨)乙烯产能(万吨)芳烃产能(万吨)山东省3073 2.0819********广东省6883 1.50700043085江苏省3224 1.193650189(产量)140浙江省4389 1.0851********辽宁省9420.9713000450690我省在全国占比8%17%6%编制背景:我省石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石化产业是广东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资金、技术、人才密集,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在全省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三五”以来,我省石化产业健康稳步发展,逐渐形成炼化、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等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沿海石化产业经济带基本成型,成为我国重要的石化基地之一。
编制背景:我省石化产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l沿海石化产业带基本成型沿海14个地市石化产业企业数、营业收入均占全省的80%l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有15种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l骨干石化企业质量效益好201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00强重点企业中有石化企业12家l重大石化项目相继落户我省列入《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2018修订版)》的规划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l对外合资合作成效显著湛江巴斯夫项目、惠州埃克森美孚项目、中海壳牌项目等绿色石化集群界定的范围包含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4大类60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