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关于《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解读
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说明书

说明书评审稿2022.02项目名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委托单位:泸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规划阶段:评审稿(2022.02)编制单位:广州智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项目总负责:陈欢总裁项目负责人:吴景传总策划师项目成员:何越规划设计总监张冷冷规划设计副总监林宏嘉规划设计副总监陈凯平战略策划副总监杨紫欣高级主任策划师刘少菲高级主任动漫设计师陈靖璇主任策划师丘晴主任规划师谭思思策划师徐荣荣规划师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The all-for-one tourism planning of Luding County of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2020-2035)技术路线全域旅游认知剖析泸定发展机遇核心价值存在问题发展重点战略定位一:全国红色团建旅游目的地战略路径一环:康泸新大环线两心:红色研学发展中心、雪域度假发展核心大泸定桥红色研学区全产业融合要素供给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培育泸定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定位体系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目标体系发展趋势关键措施基础研判战略体系专项体系空间体系行动计划中心任务明确泸定旅游发展的主方向提出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行动指引战略定位二:川渝康养旅居目的地全方位运营市场品牌定位市场营销策略旅游文明建设夜间旅游指引大海螺雪域度假区大渡河康养旅居区大二郎山山地旅游区全过程服务主客共享旅游服务体系“快旅慢游”交通系统旅游卫生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综合执法平台旅游保障体系四区:目录Contents一、规划总则:面向康泸新一体化的全域旅游规划中心任务、项目概况、全域旅游认知二、发展基础:剖析泸定发展全域旅游的机遇与短板发展机遇、核心价值、市场研究、发展难点三、发展体系:国家文化公园、康泸新一体化视野下的泸定愿景战略路径、定位体系、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目标体系、实施路径、分期规划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提高各行各业“+旅游”产业融合意识要素供给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培育五、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统筹全县、支撑康泸新发展空间格局空间布局思路、限制性条件衔接、空间结构规划、空间发展指引、全域项目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发展指引六、全域旅游品牌运营:塑造具有市场活力品牌推广策略品牌形象定位、市场营销策略、全域文明旅游建设、夜间旅游发展指引七、全域旅游服务提升:主客共享下的全域公共服务建设主客共享旅游服务体系、“快旅慢游”交通系统、旅游卫生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八、全域旅游治理体系:探索全域旅游管理保障改革创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综合执法平台、旅游保障体系214476496135160171第一部分:总体规划1第二部分:行动计划188泸定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年)189第三部分:附录201附录一:文旅资源普查及评价附录二: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标准解读及创建评估附录三:全域重点发展项目库202217235第一部分总体规划CHAPTER ONE一、规划总则:面向康泸新一体化的全域旅游规划(一)中心任务(二)项目概况(三)全域旅游认知重点从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公共服务、旅游新业态、主题营造等角度对标《细则》,开展规划工作。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前沿新材料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新材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重大应用前景。
结合国家、省相关规划和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我省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包括智能、仿生与超材料,低维及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超导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先进研发、制备和检测、验证服务等领域。
(一)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接近50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支撑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动创新要素快速集聚。
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布局、建设,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正在形成,促进一大批院士、顶尖科学家和各类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起点开展碳纳米管、石墨烯、新型半导体、超导、非晶合金等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新型科研体制和孕育世界级科技成果的创新链条渐具雏形。
二是创新活跃,新技术发展迅猛。
我省在石墨烯、超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产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单晶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超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印刷显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凸显,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专精特新”“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涌现,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市为核心,清远、惠州、韶关、江门、汕尾等地市快速发展,区域化聚集初步呈现;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显示、先进陶瓷材料等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文本

第七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36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38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38 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38 低碳交通系统规划............................................................................................................................................ 39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1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45 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 48 给水工程规划.................................................................................................................................................... 48 排水工程规划.................................................................................................................................................... 48 雨水工程规划.................................................................................................................................................... 49 供电工程规划.................................................................................................................................................... 50 燃气工程规划.................................................................................................................................................... 50 通信工程规划.................................................................................................................................................... 51 环卫工程规划.................................................................................................................................................... 51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 54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56 抗震规划 ........................................................................................................................................................... 56 防洪规划 ........................................................................................................................................................... 57 消防规划 ........................................................................................................................................................... 57 人防规划 ........................................................................................................................................................... 59 近期建设规划 ............................................................................................................................................. 60 规划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62 附则 ............................................................................................................................................................ 64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员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

8
.96% 。在未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步发展,
对就业人员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深化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就业人员需求的研究,预测需求走势,以更好
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9]。 ③ 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
模型 [10]、组合预测模型 [11]、灰色系统 GM(
1,
1)预测
模型 [12-14]等方法对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就 业 人 员 需 求
先导性产业
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 物 育 种 与 生 物 制 造、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
注:本表参照《重庆市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十 四 五”
规划(
2021—2025 年)》整理而成。
近年来,重庆始 终 紧 跟 国 家 战 略 和 产 业 变 革 趋
势,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
进行预测。其中,灰色系统 GM(
1,
1)预测模型适用
于有效解决“小样本、贫 信 息、不 确 定”问 题,其 优 点
收稿日期:
2023-03-08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重点课题“重庆 市 就 业 人 员 供 给 与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需 求 匹 配 研 究”(项
目编号:
CQRKPCZB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攀(
1993—),男,重庆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就职于重 庆 社 会 科 学 院 财 政 与 金 融 研 究 所,研 究 方 向:金 融 理 论
与政策、数字经济。
·6·
谢攀 ·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员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
2023 年第 22 期
7% ,对 经 济 发 展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人体诊疗仪器、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元器件、材料等六大领域,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检测仪表、变送/调节仪表、伺服执行器等,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包括元器件参数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电能计量仪表等,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包括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热分析仪、振动试验机等,人体诊疗仪器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护仪、PCR仪、基因测序仪、磁共振成像MRI、螺旋CT等,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包括集成电路三维封装量测仪器、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
精密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人民生活等,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发展现状。
我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已经初步构建了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研发应用能力、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为主的产业布局,涌现出一批上市公司、“小巨人”、“单项冠军”等龙头骨干企业;我省在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2019年全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23.99亿元,出口交货值达429.17亿元,专利授权量约53万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近20家。
(二) 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一、编制背景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主要驱动力,围绕文化创意内容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而融合形成的新经济形态。
2016年,国家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和数字经济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抢抓新型基础设施提速建设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我省首个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二、编制原则和考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补齐短板。
根据业界反映的原创能力不足、发展预期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并衔接宣传、文化、工信、科技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提出原创IP培育工程、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深化交流合作工程等重点工作,有效补强IP原创、发行运营等产业链薄弱环节。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突出新技术应用。
充分发挥广东信息化大省和制造业大省优势,抢抓新基建、数字技术发展机遇,实施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创意设备制造,以数字技术驱动游戏、动漫等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
三是注重资源整合,突出可操作性。
充分整合了宣传、文旅、体育、广电等省有关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
突出抓好重点工程落地,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骨干企业为抓手,建设一批数字技术驱动型的省级产业园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高质量产业载体,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23•【字号】东府〔2021〕21号•【施行日期】2021.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2021〕21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23日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贯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产业链水平,加快高端产业要素集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按照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创建要求,以产城融合为引领,以绿色智慧为方向,以打造特色创新集群为重点,拓展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培育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重点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动能增量提升,持续引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理念——突出产城融合发展。
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强化产业、城市与人文关联,以城市发展承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驱动城市功能完善,以人文发展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在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城市、人的融合发展。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有效途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工信部联通装〔2020〕159号)、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改产业〔2020〕202号)等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加快构筑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自主培育和引进合作并重,强化整车整机带动、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产业基础高端化;依托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培育聚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实现“一跃升四突破”:(一)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
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制造业的40%以上,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