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东京国际会议中心,1989 年国际竞标中由美国Rafeal Vinoly 建筑师事物所获得方案第一。这座建筑造价非常昂

贵,建设期间又碰上

日本国内泡沫经济,

金融风暴,直至1996

年底终于建成。虽然

已建成近10年,建筑

依然充满生机活力、

广受瞩目,它的精美

细致更是耐人寻味。

对于这个建筑,Rafeal

Vinoly 是这样看的:

Architecture itself is

basically a luxury .That

is,people can live without architecture, no matter what we creat. But we architect are able to enrich all people’s live.

概况:

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建成于1996 年底,坐落在东京都千代田区原东京市政大厦旧址,占地面积27375 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76 平方米。千代田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文化信息区,地面及地下交通系统完善,发达。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就位于千代田区的一个街区,它的东面:新干线及日本地铁干线擦肩而过,在东南端有一个铁路站点;北面:东京城市干道。周围被三个商业区所环绕,同时也很靠

近一个文化区,因而可以得出:基地所处环境交通密集,车流人流量很大,可屋顶平面对于要在这样一个地段上建设一个功能复杂的文化信息中心,建筑设计面临着两大问题:

1、建筑与周围各种交通系统的衔接,建筑内外人流车流路线的处理问题;

2、如何有效地利用周围便利的交通,商业及文化设施活跃这个建筑。

为这个地块增值。在这个建筑中,设计者不仅顺应了环境,巧妙地解决了基地及项目所带来的具体问题,而且赋予了建筑独特的造型、勃勃的生机活力。建筑分为两大部分:梭形的玻璃厅(glass hall),主要用于展览、接待和信息咨询;有韵律的四个方形厅,主要用于报告,会议,接待。两部分之间夹着城市广场。三层的地下室连接了这两部分。各种服务设施及后勤辅助部分设置在其中。

空间:

室内透视

建筑在形体上顺应基地,使自己融合于环境。玻璃厅和四个方形厅通过造型和材质的不同预示了各自的主题。而这两部分都共同体现了设计者的一个理念:希望公共空间能更多地延伸至建筑内,希望“人”这个元素的引入能够活跃建筑。玻璃厅是向公众开放的。由于基地东面带点弧度而成其梭形,玻璃厅形体的独立完整和高大通透使其成为整个建筑群的象征。梭形的东面采用花岗岩实墙,以避开喧闹的立体交通系统;朝中间广场的另一面则是尽可能通透的玻璃面,这样经过广场的行人可以很清晰地接收到玻璃厅里的各种信息,同时四个方形厅虽然与玻璃厅隔着广场,却在视觉上感觉与玻璃厅融为一体。由中间广场进入玻璃厅,极度奢侈的七层通高大堂,造型精美的白色鱼腹式珩架及其支撑体系使人们感受到这个“城市客厅”的巨大震撼力,人仿佛置身于一艘巨大的船中,柔和的光线透过鱼腹珩架散落在大厅里。各种服务用房紧靠实墙一边设置,以单廊朝大厅开放,灰色的花岗岩材质显出其沉稳厚重。下部色彩艳丽的凹凸纹片墙削弱了人们对服务用房的注意,并起着引导的作用,使人们对参观路线一目了然。三条纤细的玻璃天桥及沿玻璃面的坡道在五、六层处连接外面的方形厅,丝毫不影响玻璃厅的完整与气派。

四个方形厅是庄重沉稳的,表面一律采用与梭形厅东面一致的灰色花岗岩材质。四个方形厅平行于基地西面,顺着梭形厅走势非常理性地由南向北逐渐放大排列,高度与玻璃厅一致。方形厅之间设置疏散楼梯及通道,使层高不同,功能各异的各厅既独立又连通。四个方体底部均架空浮于地面,腾出下部空间做为上内部广场部会议厅的疏散空间,并设置了各种商业服务用房朝广场开放。各方体上部空间互相补充,方体内个别层作为接待前厅,为邻近方体大型报告厅提供疏缓空间。各会议、报告厅通过室内颜色的不同区分功能的不同。

连接:

在与外部环境连接及空间关系处理上,建筑选择了类似庭院的手法,在建筑两部

分间设计了广场,另辟奚径,回避了基地周围的繁杂、喧闹。建筑与外部的交接通过广场展开,被广场分开的两部分通过天桥及地下室得以相通。空间的连接是建筑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因着成

功的室内外空间、地上地下空间的

连接与过渡,整个建筑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地面部分伸展的室外广场

从基地中间穿过,是一个过渡空间,

东西连接着玻璃厅与四个方形厅,

南北贯通了城市道路。广场避开了

周围交通的喧闹,为行经的路人提

供了便捷的通道,成为路人的休息驿站,同时为报告厅大量的人流及由地下交通到来的人流提供了疏散、分流平台。建筑两大部分向广场贪婪地开放着:一面是透明的大片玻璃,让人模糊室内外的界线,玻璃厅的门向广场开放着;另一面是书店、咖啡厅一类的服务设施及休息场所,让广场自然地过渡到各会议厅、报告厅,腾空的四个方体通过疏散梯与室外连接,u 形的玻璃通廊与疏散梯共同成为进出四个方体的引导路线,其出入口毫不张扬地设在广场一侧。在这里,各种商业设施及消防设计被精心地考虑过,休闲轻松的氛围吸引了行人,人的进入活跃了环境,活跃的环境使建筑与周围的商业圈中融为一体。

地下部分

三层的地下空间联系了玻璃厅与四个方形厅,也是建筑与地下交通系统的联系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过渡空间。从各种地下交通进入这个建筑的行人以这个空间为过渡通道,被引导至地上室外广场,再分流至其他地方。除接收地下人流外,地下空间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展览。两层通高的展览大厅设置在地下一、二层的中间,被环形的公共通道围绕,与地上u 形的玻璃通廊相对应,玻璃厅

的人流可以在这里又被引导至地上u 形通廊。培训、咨询及辅助用房设置在环形的周边,流线简洁明确。一方面玻璃大厅在地下部分因与展览空间流通而得以延续,并通过展览大厅与地上广场构成回路;另一方面四个方形厅某些必要的辅助用房在地下部分的延伸被很好地隐藏在周边,与玻璃厅的辅助空间连成一体。

另外,两部分在五六层有功能的联系,采用纤细通透的玻璃天桥连接两者,减弱了天桥对室外广场及玻璃厅空间完整性的影响。

细部:

这个建筑的闪亮点之一就是精确细致的细节。整个建筑外表面只用两种材质表现-花岗石和玻璃。既不失日本建筑的清淡、简洁,又有着现代建筑的通透、轻盈。节点采用最简洁的形式,优雅而精致,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地铁出入口的楼梯,雨蓬,所有的玻璃幕墙节点等细部,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感受:

综观整个建筑,无论从建筑总平面看--整齐排列的四个有韵律的小方体,与基地刚好吻合的玻璃梭形体,建筑与基地周边的关系及交通组织,还是从建筑立面看--各体块交接清晰,不同材质形成厚重稳健与轻盈飘逸的对比,材质的分隔有着合适的尺度与比例,都充满着理性与严整;进入建筑,空间恰到好处的收与放,流线的简洁,细部的巧妙处理,却又无一不体现了文化建筑的艺术性。不得不慨叹:原来精品是这样形成的!

参考资料:

《JA》1996,7-12

《GA Document》199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