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摘要:海绵城市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理念,该理念倡导人们在城市建设中通过设计建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合理规划绿地湿地,推广使用路面透水材料等方式来实现雨水资源的储存和利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不仅可以加速城市生态建设,而且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文对海绵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并且阐述了该理念在市政园林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应用原则;市政园林;水资源一、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原则(一)整体性原则关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需要立足于整体,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规划。

首先,在该理念应用之前,需要明确市政园林工程建设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对工程进行规划,以便于实现海绵理念与园林工程的深度融合;其次,以城市整体性规划发展目标和市政园林建设目标为主导,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园林设计、建设工作中,从而保证二者具有统一的实施目标;最后,以长远性、宏观性发展的眼光,对海绵城市建设和市政园林建设进行整体性规划,使二者达到协调和统一,将二者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地发挥。

(二)生态性原则当前城市主要以生态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关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需要遵循生态原则。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目的是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有效应对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

近几年,人们对"园林工程"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因为人们深刻意识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生态资源逐渐变得稀缺。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和"园林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均是解决城市生态发展问题。

因此,城市园林工程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切实将生态环境维护与改造、自然资源保护作为二者协同开展的核心目标。

(三)因地制宜为了充分发挥出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完善园林功能,就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概念,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海绵功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抗灾减灾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发展。

在小区场区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绿色景观设计:小区场区的绿化设计是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合理布局景观,可以增加小区的生态功能,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引入雨水花园、湿地景观等水体元素,增加小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2. 雨水管理:海绵城市强调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小区场区的设计中可以考虑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雨水花园、集雨装置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地下水补给、绿化浇灌等用途。

同时,在设计排水系统时,可以引入湿地过滤、蓄水池等技术,将雨水自然过滤并储存,减少雨水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建筑设计:小区场区的建筑设计要符合海绵城市理念,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

可以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清洁能源等技术手段,增加建筑的能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在建筑外墙的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垂直绿化,提高建筑的绿化覆盖率。

4. 排水系统设计:海绵城市注重雨水排水的自然化处理,在小区场区设计中,应采用分散式的雨水排水系统,减少对城市下水道的负荷。

可以通过设置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方式,增加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在排水系统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生物滤池、湿地等技术,将排水进行自然净化。

5. 生态保护:海绵城市强调保护生态系统,小区场区设计中可以考虑保护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如河流、湿地等。

可以采用植物的选择、湿地的保护等措施,保护和改善周边的水资源质量,提高小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绿色景观设计、雨水管理、建筑设计、排水系统设计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摘要】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其倡导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挑战。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雨水利用设计、绿地设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参与来实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本文还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影响,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雨水利用、绿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参与、未来发展趋势、影响总结1. 引言1.1 介绍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达到储存、净化、延缓和利用雨水的目的。

海绵城市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和节水措施等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可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源于荷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逐渐被引入到各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破传统城市建设中对于地表覆盖的激烈竞争和雨水排放的单一思维,构建起一个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注重的不仅是雨水管理,更是对于城市的整体设计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和平衡。

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使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一片绿地,更是一个融合了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绿色空间。

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城市公园向着更加可持续、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

1.2 城市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公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城市绿色空间的代表,更是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社交的重要场所。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通过自然化的方式,增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的储存和稳定性,减缓城市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微气候,同时提升城市美观性、生态性和适宜性。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化的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中,首先需要将景观设计自然化。

城市的绿化、水体等自然因素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使城市更加美观。

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加入自然的元素,比如花草、树木、小溪等,使城市景观丰富、生态、自然化。

同时,针对不同地形条件、土壤性质、降雨特征等,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增加地面透水面积,使大量降雨能够被自然系统处理,降低地表径流和洪涝风险。

二、选择适宜材料和绿植品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绿植品种。

合理选择的材料能够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图透水面积,减轻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影响。

同时,合理选择的绿植品种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有效的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

因此,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绿植品种,能够更好地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三、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在“海绵城市”中,除了景观设计之外,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城市的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问题,都需要得到综合治理。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配合使用,确保城市各项设施的完善,如:城市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生态防护等等。

只有将综合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才能在城市建设中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四、强化公众教育意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最后一个重要体现是强化公众教育意识。

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景观设计的水平,在于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城市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需要市民能够从自身做起,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注重公众教育意识的培养,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并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共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建立起具有水循环、水源管理、水灾防治等功能的城市系统,从而实现城市的自然化、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消耗,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的结合:传统的城市园林设计中,大量使用了硬质地面,如水泥、石板等,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容易形成积水。

而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了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的结合,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增加了水生态空间,如湿地、河湖等,利用湿地植物等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2.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将雨水收集起来,通过蓄水设施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将雨水存储在城市中,并利用在农业、园林绿化等方面。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可以将雨水收集系统与景观元素相结合,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使雨水收集更加美观。

3. 植被的选择和布局:植被在海绵城市理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雨水、改善空气质量,并且能够调节城市的气候。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合理布局植被,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

4. 建筑物的绿化和雨水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在建筑物上增加绿化层和雨水收集系统,通过绿化层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储量,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可以将绿化层作为屋顶花园、绿化立面等形式出现,为城市增添美观的景观。

5. 水体景观的设计: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了城市水体的保护和利用,要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合理利用城市内的水资源,增设湖泊、河流等水体景观,并通过植物带、湿地等方式处理水污染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的结合、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植被的选择和布局、建筑物的绿化和雨水利用以及水体景观的设计等方面。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摘要:海绵城市理念是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并且能够动态协调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和其他工程建设资源,对城市道路的排水性能指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和价值工程理论,对各类极端设计条件和功能边界进行预测和模拟分析。

本文将着重探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海绵道路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过程,能大幅降低雨水的洪峰流量,利用水循环系统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维护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平衡。

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类绿地和湿地花园等景观设施的排水和净化系统功能结构层次进行详细划分,并对当地地域环境进行重点观测。

1 城市道路设计和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的理论分析城市道路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生态功能设计和交通功能设计[1],才能够合理规划城市内部交通道路的通行空间,确保城市内部通行状态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还能够进一步凸显城市交通道路的美观绿化功能。

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也需要对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层次进行详细划分,避免出现城市内涝等问题,还能够合理运用雨水以及雨污分流装置,确保城市水资源系统的稳定运行状态。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给城市道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不断完善排水系统,使排水系统具备蓄水和净水等功能,还便于雨水的回收和再次利用,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2]。

在此基础之上,市政管理部门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也能够客观考量水资源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参数,并合理体现道路设计方案的生态性和经济性特征,确保社会效益的稳定产出比例即可。

2 道路景观设计的优化方案2.1 科学选择城市路面材料在众多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案中,路面材料能够直接影响到绿化景观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沥青混凝土、透水砖等等,因此设计师需要客观考量不同类别路面材料和路基路面结构的实际排水效率,以免影响到市政道路下方综合管廊空间的完整性和安全可靠性[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一、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海绵城市理念是源自荷兰的一个城市规划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建设城市时要像海绵一样,能够有效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径流,改善城市环境。

它强调要借鉴自然界的“海绵”机制,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工程来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风险调控。

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包括: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绿道等,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营造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湿地公园、水系景观等,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和生态韧性;开展低影响开发,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手段,减少城市的硬质覆盖,增加地表渗漏;推动城市的全域治理,加强城市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地下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和管理。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在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兼顾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

1. 多样化的水景设计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融入多样化的水景设计。

可以在公园内设置人工湖、湿地、蓄水池等水体,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水系布局和植被配置,实现雨水的集中收集、自然净化和透水渗漏。

水景设计还可以与景观节点、休闲设施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湿地花园、水上游乐区等景观空间,丰富公园的景观体验。

2. 生态植被的应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重视生态植被的应用。

可以在公园内种植适宜的湿地植物、乔木和草本植物,构建起自然的植被群落,利用植被的根系和树冠等结构,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和水的蓄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地下水位。

生态植被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绿色透水铺装的运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合理运用绿色透水铺装。

可以在公园内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草坪等透水铺装材料,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蓄存。

绿色透水铺装的运用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覆盖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理念是指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理,构建起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海绵”网络,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再循环,以达到减轻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目的。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传统雨水管理方式,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的构建主要包括多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通过这些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具备自净能力、自我生态调节功能的海绵体系。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雨水径流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景观的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和美好的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更高生态、更高舒适性和更高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为城市公园的功能和质量提升带来新的可能性。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意义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和休闲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更是承担着吸纳雨水、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城市生态功能。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公园是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设施等,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公园中的绿色植被和自然景观也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促进植被生长,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公园中的湖泊、湿地等水体也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的作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在设计城市公园时,需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多重意义,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7-03-31T11:09:59.600Z 来源:《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徐嘉斌
[导读]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次历史性革新,还原生态,将城市轻轻的放在自然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嘉兴合颐置业发展责任有限公司浙江嘉兴 314051
摘要: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园林景观;道理景观;应用
1 “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的城市地图上,可以看到有很多蓝线而且标注有“三点水”汉字,但是现在,有很多地方都已名不副实,不再是湖泊水系,而是大面积的水泥硬化的城市道路和居住区。

现代城市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天然水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灰色水泥硬化地面。

湖北省曾以“千湖之省”的著称,而现在数以百计的大小湖泊早已不知所踪。

沙湖被填、官桥湖污染、南湖翻塘、东湖水华……武汉曾经怀抱
100多个湖泊,全球少见,中国仅有。

比如说近几十年来,武汉城市化发展迅速,高楼林立,城市灰色面积不断扩大,GDP稳居全国二线城市前列。

我们都看到了武汉迅速发展的光鲜外衣,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城市化背后的问题?在武汉快速发展的数十年间,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目前仅剩38个湖泊。

于是,每到夏季暴雨时节,武汉市的市政排水系统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最终成为一个被戏言“看海”的城市。

当然,武汉只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全国上下,失去“水弹性”的城市不在少数,而且正在不断增加。

经过近几年暴雨对市政排水系统的挑战,内涝灾害的频发,政府部门似乎意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当全市正竭力应对内涝灾害时,我们发现了另一番景象:在青山区江滩,地面铺装采用的是透水地面和木制栈道,在旁边还建有生态草沟,除一条应急防汛通道、儿童游乐场及健身场地外几乎没有硬化道路。

雨水经过草地、透水地面和木制栈道后汇集到旁边的生态草沟里面,在这里经过自然过滤吸收。

由此可见,要解决城市内涝等水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

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
2.1 开放空间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开放空间必不可少,既可以提供市民娱乐、休闲、游憩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可以成为交通、排水、防灾避险等多种职能的载体,还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从生态学和景观学角度在城市开放空间尺度范围内开展低影响开发规划及设计,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

在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四大原则:安全性原则,满足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系统性原则,在区域范围内统筹考虑;强制性原则,在规划区内实现统一规划、按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功能性原则,既承担雨洪调蓄功能,又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

2.2 水资源的保护和规划设计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的另一方面,此方面的规划设计必须与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对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让居民体验良好城市生态。

2.3 雨水处理系统的设计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工程,不同区域的改造有不同的注意点。

居住小区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在设计方面应优先考虑雨落管断接,无绿化空间时必须有雨水调蓄池收集,平屋顶应考虑屋顶绿化,停车场、非机动车道则可改造为渗透性铺装。

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则要考虑初期雨水弃流,道路红线内绿地下凹,道路纵向坡度较大时设置挡水坎,非机动车道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道路红线外的绿地利用与积水点改造等。

大型公共设施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则要求集中绿地考虑与周边场地相衔接,建议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大型广场结合周边景观的改造。

河道及湿地公园系统改造设计严格限制雨水直接排入河道,截污管道排入污水处理厂,经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后再进入河道以及生态河道恢复、湿地构建等。

多功能调蓄公园海绵城市设计应考虑公园对周边排水分区内暴雨的消纳,考虑雨季、旱季不同功能需求,不同淹没水深对设施及植物的影响,以及游人安全要求等方面。

2.4 对自然水系的利用
目前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有三个途径。

(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2)生态恢复和修复,即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3)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3 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1城市绿色景观组成模块
基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要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和最小限度的干预,对于建筑材料的低使用,所以在设计上需要几种方式。

透水人行道是设计在马路表面的一种方式,雨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土壤。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其具有渗透和排水的功能,能够补充地下水,快速排水也不会造成内涝,不影响交通。

同样的还有吸水的功能,可以减轻排水道的压力。

树池的设计,在道路景观的建设中,树池可以让树木的根张开的更大更深,也是道路景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行道树需要成长,对于土壤的要求也很严格,可以选择有很好吸水和排水功能的砂石土壤。

种植可以选肥沃和过滤性比较好的土层。

路缘石扩展带一般是软质土壤的景观区,在街道路边扩展形成,一般的形状都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决定。

3.2社区道路景观建设
道路景观设计不能仅仅注意马路边,还有社区内部的马路和街道,虽然不是那么吸引人注意,但还是需要建设和注意。

减少小区街道
的宽度,不是缩小道路的宽度,而是加大绿化的面积,缩小水泥或者柏油覆盖的宽度,让原本的土路出现,既能够防止暴雨出现的水涝,又加强吸水能力,街道附近的小气候环境都会变好,道路宽度缩小也会大大减少车祸的产生。

利用多余的空间,可以使得雨水渗透更加快速。

3.3生态林荫道景观建设
生态林荫道设计的目的是建立起有中央绿化带的形式,可以提高雨水的处理功能。

但是目前的城市为了扩大交通的便捷性,主干道的设计很宽,大面积的不渗透地面,导致雨水难以下渗,也导致了城市的内涝。

中央绿化带的设计宽度不能太小,最低不小于1.5m,同样,高度也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就破坏了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对司机可能造成影响,太低也会起不到防止晕眩的功能,高度控制在1~1.5m左右最佳。

设计上,也要设置多重的绿化分隔带,在发挥雨水处理方面的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协调城市快速路与生活型街道之间关系,起到很好的分隔作用。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次历史性革新,还原生态,将城市轻轻的放在自然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 董淑秋. 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2]苏义敬. 王思思. 车伍. 魏一哲. 董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年03期.
[3] 莫琳. 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