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9单元第1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含解析)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经济(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1)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景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8张PPT)
目前我国有哪几个民主党派?
全
称
简 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九三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25.10 30.8 41.10 45.12 45.12 46.5 47.11 48.1
美国旧金山
【过程】 发展:职能演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 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 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 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 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会徽
【过程】 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 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 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探究活动】 (1)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社会制度 实施群体 主要作用 享有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聚居 各民族共同繁荣 无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
资本主义制度 港澳台同胞 祖国的和平统一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制
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以上资料,归纳人民代 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决 定 权
任免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
立 法 权
监 督 权
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民族多?
苗 族 蒙古族
傣族
满族
朝鲜族
维吾尔族
黎族 藏族
瑶族
壮族
回族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根本政治制度)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1.背景 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宪法》的内容?原则?性质?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内容: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 2.创立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时间、地点: 1954年 北京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民主 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8年;D1982年
3.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建立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 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原创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3.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意义和影响5.结论篇1正文一、引言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地区享有自治权利,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团结。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群众通过选举、监督等方式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四、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意义和影响1.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2.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
篇2 目录1.引言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3.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5.结论篇2正文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政治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1.国际环境的变化: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第6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罗平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1952年秋,党的领导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和党预定的社会主义目标,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秋,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当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其序言中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在其总纲中,又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的表述。
《共同纲领》中并没有任何“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样的文字,但它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实际上用另外一种方式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非中共人士3人,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7人。
在随后组建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关的负责人中,政务院副总理共4人,其中非中共人士两人,即郭沫若和黄炎培;各部、委、署主官中,非中共人士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亦由非中共人士沈钧儒担任。
中央人民政府的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共同纲领》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1)
依法治 国的必 要性
第三, 第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 重要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 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 能靠人治。 能靠人治。人治的最大弊端就是把国 家的安危寄托在个人或少数人身上, 家的安危寄托在个人或少数人身上, 国家权力的运行和社会秩序的维系缺 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的控制, 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的控制,往往会 导致人亡政息和社会动荡。治理国家 导致人亡政息和社会动荡。 必须靠法治。 必须靠法治。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 第二 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 一个比较成 熟的市场经济, 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 较完备的法制。 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济应该是一 种法治经济。 种法治经济。
依法治 国的必 要性
赖昌星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 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我国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 革命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革命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如果放弃了这些行 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必然动摇我国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其三, 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 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 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这种制度使占社会绝大 多数的工人、农民、 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 社会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不同, 社会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不同,国家最高权 力是一元的、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力是一元的、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 人民服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体现“议行合一” 人民服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第四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变化:(1949-1953年间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 继续存在 。 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3、发展到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 员会
(3)
各部委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 职能: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 并对其监督。
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党 派 名 称 成 立
全
中国致公党
称
简
称
时
间
地
点
致公党
1925.10
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 会
农工党
民盟 民建 民进 九三 台盟 民革
1930.8
1941.10 1945.12 1945.12 1946.5 1947.11 1948.1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19541954年年99月北京月北京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最新版
第一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走历史必由之路
请同学们阅读P47-48。思考:
(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什么? (2)我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 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2)我国已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①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政治条件) ②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经济条件) ③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怎样?
想一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怎样?有什么意义?
特点:(1)共同占有(2)互助合作(3)按劳分配
第一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
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 3、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象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完成的时间 l956年底
意义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第一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
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
忆一忆:什么叫生产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时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3、“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忆 一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分别是谁?
想一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五革四命运胜动利后,中国进入了什么时新期中?国又成将立建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一样,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光辉大道。
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基本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领导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普遍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领导,发挥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的支持、监督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干部。
这说明,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个有效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1.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包括完善代表选举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和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和民族权益。
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自治区政府的自治权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提高基层自治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1.党的领导体制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推进党的领导体制法治化。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推进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和治理能力。
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自治创新,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的认识民主是一种整合利益的政治机制。
满足少数人利益、为少数人利益而运作的机制,是专制的政治机制;满足大多数人利益、为大多数人利益而运作的机制,是民主的政治机制。
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归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效地实现、维护、开展了人民的利益。
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内涵和特点,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监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就国体来说,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了各阶层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这些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是我国广阔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展选择的结果。
五位一体的政治架构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基点覆盖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保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正民主,保障了人民权利,释放了社会活力。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独特优势只有揭穿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以作为西方国家之首的美国为例,“美式民主〞或者“西式民主〞被西方媒体和政客包装炒作为普世价值和普世民主,欺骗和迷惑了国内一些普通民众乃至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
西方实行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现实中各个政党主张不一,彼此间在为一党私利相互攻讦、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贿选欺骗选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引言民主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是指人民通过选举或其他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和途径,是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旨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来源、基本原则和实践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历史上的反帝、反封建、反腐斗争,为中国的民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制定了联合政府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需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1. 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是人民主体地位原则。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立法、决策和管理都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
2. 党的领导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强调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也是确保民主制度科学、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党在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3. 依法治国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保障公民的权力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使所有公民在法治保障下享有平等和公正的民主权利,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4. 综合治理原则综合治理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通过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式,实现多元化、广泛层面的民主参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奠定了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就是要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的一个创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社会政权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我国的国体。
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是辨证统一的。
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民主的同时,才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邓小平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列为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一项,并特别强调:“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
)在现阶段,我国要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后,必然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在不同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无产阶级专政又必然带有各国自己的特点。
1948年,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著名文章,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指出(内涵):“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主专政。
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和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委制度,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制定法律、监督政府工作,维护人民权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
三、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进行广泛而密切的政治协商,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广泛的政治协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参与。
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法治建设,实现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五、基层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际落地。
基层民主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在村庄和社区开展基层民主选举、讨论、决策等活动,促进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过程。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的权利;
•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有利于发展平等、团
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
•四、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
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
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基层民主的含义 是指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 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 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 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这主要表现在: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相同 作用与职能一样 历史使命相同
3,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国家跨世纪 发展宏伟目标;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利于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保持 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 步。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挫败西方 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等对我们进行的挑战, 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 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 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到2004年底,全国城市已经建立了符合新型社区建 设要求的71375个居民委员会。 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正在各地逐步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职能转变: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的重要机构 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的重要形式
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 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 1947 1955 1965
西藏自治区
省 级 自 治 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意义: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性质),奠 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的基础。有 史以来第一部反映人民 利益的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宪法获得通过
内容: 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 意义: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3课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宪法获得通过
内容: 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性质 内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政治制度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一样,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光辉大道。
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基本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领导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普遍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领导,发挥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的支持、监督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干部。
这说明,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个有效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同时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阶段:创建时期:(1954年—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纪元。
第三阶段:重创时期:(1966年—1976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受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在:第一,红卫兵运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文化大革命”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
第二,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
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此期间,各造反派组织间的激烈斗争更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人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第四阶段:重建时期:(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五阶段:发展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深刻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并得到不断的完善,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总目标。
这些重要理论是我们新时期顺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政治具体内容的特征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①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
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
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②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
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①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它既不是脱离祖国大家庭的“独立自治”,也不是半独立状态的“自治邦”。
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
②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利是中央统一领导,根据宪法和法律,遵循党的方针政策的“民族主权”。
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决、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③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整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而奢谈什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
④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与汉族交错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多半是交错杂居或聚居。
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
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
⑤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
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
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有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行使国家权力,参加国家管理。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我国的各政党、阶级、阶层、地区、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基础,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行,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两院制”。
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级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
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③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④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