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教育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教学的信息量小,无法跟上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与日俱增的信息量,仅靠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是不行的,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结合了信息技术的物理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信息量不足、教学过程相对枯燥等缺点。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结合,对于深化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备课

传统的物理备课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成文字,每年都重复,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如今使用计算机备课,不仅快捷地实现教案的编辑修改,而且便于保存,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的备课以教科书、参考书为中心,教师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来完成,不但效率低,而且很多相关信息无法找到。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教学素材信息库,构建电子备课系统,为教师提供备课服务。还可以通过网络,在Intemet上查阅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如在教学中使用幻灯片、录像片、物理学发展史、历史背景等材料,并且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与全国各名校教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获得解答,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

2、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

2.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显示工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容量

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的板书、板画、抄写例题的时间节省下来,让教学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用语言难以表达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总之,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容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

2.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虚拟实验室,增强实验可见度,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由实验总结得出来的,实验时实验现象的可见度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现实实验环境下有些物理实验不容易控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可见度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相关的课件让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总结规律。

信息技术作为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在课堂上实现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3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思维

在一节课里,如果仅仅是教师使用了CAI课件,用CAI课件代替板书,代替演示实验,代替纸质试卷,只能算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电教化,即由以往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不仅仅限于利用CAI课件这一种形式上,现在网上有大量的高质量并且是免费的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图片等),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教学实际,灵活使用计算机辅助,以达到物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2.4信息技术可以高效地处理习题

很多课后习题实践性很强,比较贴近生活。如飞机投弹问题,学生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讲解同样很吃力,而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则可轻松完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再如讲串并联电路问题时,根据电路实物图画电路图,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教师讲解时,在黑板上反复的画图,反复的擦图,效率非常低,而使用计算机制作成课件,使电路从难以辨别的方式变成容易识别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特点,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下的课件还可以供学生反复练习使用。

3、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复习测试

复习测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复习时可以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型课件、可以利用网络上现成的课件、可以利用教师备课时搜集的有关资料、可以利用教师的电子教案等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建立试题信息库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时,可以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成符合要求的试卷;计算机还可以在组织测试、测试后学情分析等方面给教师以帮助,为提高测试水平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4、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4.1以学生认知为中心原则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的应用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等,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4.2以物理课程为主体的原则

课程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所以,必须充分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去,支持物理的教与学: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4.3因材应用的原则

应用信息技术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决不能不顾教学实际,过于追求表面形式,“为应用而应用”,以模拟代替实际操作,以网络体验代替生活体验,以媒体再现代替现场观察。我们也决不能采用一种应用方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的应用方案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的优化工程,在课程中网络媒体是否介入并不是标准。

4.4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必须和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可操作是提出方案的前提。

4.5课内课外结合原则

学科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的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智能化模拟演示库、互动交流协作学习网络的形成,已经擦去了课内课外的分界线,所以,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必须坚持课内课外结合的原则。我们在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七环节’物理教学模式”、“3D物理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留下空间的时候,要考虑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方案。

总之,在21世纪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要在各学科教学中加以应用,完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们要运用这一手段,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做信息技术的主人,而不能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奴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