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重要性论文(最终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的力量
——试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
前言: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众多生动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研读鲁迅,研究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有很多的角度,这一次,让我们从细节描写的角度,了解鲁迅先生如何利用细节描写,准确刻画知识分子形象,达到他所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进而“改变国民的精神”,促进社会进步。
细节,实现文学话语权的利器
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研究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如何实现文学的话语权。
文学的话语权,体现在广义的文学,可以赋予某类政治权威以更高的价值,有思想有关怀的文学家可以参与赋予某类政治权威以正当性。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两种文学观,一种是文学政治观,将文学简单地理解为政党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工具,将文学的政治性理解为政党的传声筒,深深伤害了文学的自主生命;一种是深受西方文学自主思想影响的现代文学观,基本上放弃了文学家可以赋予政治权威以更高的价值这一理念,从而坠入纯文学的神话陷阱之中。
这两者,恰恰是鲁迅先生极力反对的,前者“一是在一方的指挥刀的掩护之下,斥骂他的敌手的;一是纸面上写着许多‘打,打’,‘杀,杀’,或‘血,血’的”,成了一堆空洞的口号,失去细节描写的文学作品,其感染力可想而知,影响力可想而知;后者“主张离开人生,讲些月呀花呀鸟呀的话,或者专讲‘梦’,专讲些将来的社会,不要讲太近”,“躲在象牙之塔里面”,“象牙之塔若放在人间,就免不掉还要受政治的压迫”,于社会作用不大。
鲁迅主张“为人生”的艺术,“文艺不满意于现状,与要维持现状的政治,处在不同的方向”。文艺又有其自身的规律,“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受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也就是需要大量生活的细节,来作为支撑。“在小说时可以发见社会,也可以发见我们自己”,“一到自己感觉到,一定要参加到社会去”,“所谓革命,那不安于现在,不满意于现状的都是”。“文艺催促旧的渐渐消灭的也是革命(旧的消灭,新的才能产生)”。
鲁迅的结论是:作者如是一个“革命人”,无论写的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打开鲁迅的小说与散文,看不到半句口号,看不到生搬硬套,扑面而来都是鲜活的细节、丰满的人物,但读者无不或愤怒、或同情、或深思,为自己远离那些个黑暗的时代而欣慰,也为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一息尚存的封建蒙昧的影子、民族劣根性的余味,而奋起,而抗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需要众多像鲁迅这样清醒的作家,永远不安于现在,不满意于现状,用亲身感受到的生活细节,充盈自己的作品,感染读者,推动社会一点一点向前进步,永不停歇!
细节,把人物刻在读者心里
人物细节描写,是指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的具体、细腻、生动的描写。它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场景、神态、心理、肖像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这段肖像描写,让主人公一出场,便给读者留下一个封建社会低层知识分子的深刻印象:这个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的读书人,仍自视清高,忘不掉自己的身份,看不起那些做苦力的短衣帮,不愿与他们为伍。“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排”的动作描写,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教“我”写茴香豆的“茴”、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在酒店品行比别人好,这些细节描写,进一步揭示他本性善良,脑子里的坏思想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残害人的本质:科举制度犹如一条高高的门槛,能从这个门槛跨进去便会平步青云,为所欲为,倘若挤不进去则会永远被抛入社会的最低层而遭受人们的冷落、嘲讽甚至残害,一辈子穷困潦倒,生不如死。在孔乙己们的身上,看不到一点希望,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们的每个细胞,他们始终是可笑可悲的昏虫。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范爱农》)这篇散文一开头,鲁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细节描写,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些细节,写出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鲁迅随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范爱农这样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无法在革命后的黑暗社会立足,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我便推开门走进他的客厅去……满眼是凄凉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无几了,连书籍也只剩下在S城决没有人会要的几本洋装书。屋中间的圆桌还在,先前曾经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怀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臜吵闹的孩子们的,现在却见得闲静,只在面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孤独者》)这段场景细节描写,写出了革命退潮后,依然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对有觉悟、有理想、有作为的知识分子魏连殳的迫害,丢了工作,卖家具卖书,到了无法生存的窘境。魏连殳最后为了生计,自暴自弃,当了一个师长的顾问,“躬行于自己先前所憎恶的”,鲁迅以无比激愤和深切同情的态度,描写他们的遭遇和痛苦,也指出了靠一个人战斗,无法与这个黑暗的社会抗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书脑的对面,也还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他猜想这是自己的疑心,其实谁也没有笑;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地讲下去。当初,是自己的耳朵也听到自己的嘴说些什么的,可是逐渐胡涂起来,竟至于不再知道说什么,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这一段心理描写,鲁迅先生用漫画式的手法,揭示了高而础的这类知识分子表面上都是道貌岸然、满腹经纶的正人君子,但骨子里却是不学无术、庸碌无为、荒淫无耻。文中多处关于“窃笑”心理描写,让这个封建的卫道士可耻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口口声声要“挽颓风”“存国粹”,仇恨一切新事物,疯狂咒骂“五四”新文化,读之让人憎恶。
不仅是人物本身的细节描写在起着作用,与人物相关的道具的细节描写,在深化人物形象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先去喂阿随,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