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聊斋志异》中作者的白日梦通过女妖形象的映射

合集下载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浅析作者:雷雪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创造了一系列的人、鬼、妖的女性形象,这些或人或妖或鬼的美丽女子与书生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其中,女鬼作为《聊斋志异》中的特殊且重要的形象群体,研究其形象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9-0011-01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女鬼形象的篇章大概有三十几篇,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章节写的是女鬼与书生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这些章节里面的女鬼大多美丽善良,聪慧可爱,是令人喜爱的女子。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短小的篇幅描述的恶鬼形象,这些恶鬼以害人为主,影射现实社会中的凶悍淫妇的女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还有一些复仇女鬼的形象。

这些女鬼有着不同的特质与神采,有的向往人间,追求真爱,比如《连城》;有的在人间受到迫害,死后化为厉鬼复仇,如《梅女》;有的以害人为生,如《尸变》等等。

本文将女鬼形象分为三类进行简单的剖析:女鬼、厉鬼、恶鬼。

一、女鬼为什么要称之为女鬼而不是冠以一个形容词来进行描述呢?因为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鬼的描述其实很多,比如《山鬼》、《紫玉》、《河间郡男女》等等。

人鬼婚恋的故事真正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六朝鬼神志怪中描摹的最成功的莫过于人鬼相恋故事。

一般来说,这类小说均为女鬼与人相恋,其结局多数情况下以悲剧告终。

故事中的女鬼尽管已预感到生人的介入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却丝毫不能阻碍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在人间与人相处的时光里,这类女子所表现的并非是阴深深的凶煞之气,而是如同人间女子一样的脉脉温情,她们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不仅无异于人间女子,有时甚至流露出人间女子所不具备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这样的女鬼不能称之为鬼,她们的行为与她们生时为人的时候并无相异,这就是传统的女鬼形象,女鬼是善良温柔的,美丽迷人、重情重义的。

关于聊斋中女鬼形象的审美特征

关于聊斋中女鬼形象的审美特征

关于《聊斋志异》人鬼恋故事中女鬼形象的审美特征【内容摘要】人鬼恋故事是《聊斋志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人鬼恋故事中的女鬼形象具有幻真、美丽、善良的审美特征。

女鬼形象反映了世俗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规范。

【关键词】人鬼恋女鬼幻真美丽善良《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优秀传统,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寄托了作者的愿望,具有极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把我国文言小说推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聊斋志异》在内容上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即相当数量的篇目都是关于狐仙鬼怪题材的故事。

纵观全书,人鬼恋故事在这类题材中所占比重很大,其中女主人公大都是狐仙鬼妖(几乎没有一篇出现男主人公是鬼妖的),从而构成了亦幻亦真、扑朔迷离、曲折离奇、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奇异世界。

探讨这些女鬼形象的审美特征,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故事指的是诸神仙狐怪鬼妖美女与人世间的男人特别是书生所发生的恋爱故事。

这里所说的“神仙狐怪鬼妖美女”纯粹是蒲松龄凭借他丰富的想象所虚构出来的文学形象,虽然她们被蒙上了一层世俗传说中的神秘面纱,但她们与被仙化的历史人物不同,她们是一批被人化的女鬼和女妖,除了身为异类的重要特征以外,她们大都显得可亲可爱,甚至比人世间的妇女更美丽、更善良、更富有人情味。

更确切地说,神仙狐怪鬼妖美女是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女性形象,是文人为抒写他们所欣赏的仙趣和艳趣而习用的一种文学程式。

神仙、狐怪、鬼妖在《聊斋志异》中的区别并不重要,为了表达的方便,本文将她们统称为女鬼。

人鬼恋故事中的女鬼形象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一种文学形象,是一批人化了的女鬼,是一种语言存有。

她们的行为本身都带有人类社会的印痕,是很有人情味的。

在她们的身上同样表达出了人世间广大妇女的优秀品质。

展示她们的优秀品质则折射出作者对于人类社会所缺少的真、善、美的呼唤。

的确,在人鬼恋故事中,我们从这些很有人情味的女鬼身上看到了她们所明显具有的三个特征:幻真、美丽和善良。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或为轻解罗裳夜伴枕席的人生知己,或为排忧解难的侠女,真可谓顾盼生情、光彩照人,这些女性熔铸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思想和品格。

从这些女性身上我们来探究蒲松龄的心理世界。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借助浪漫主义手法,以雄健有力的笔调,勾勒出无数个离经叛道、超尘脱俗的女性形象。

这一成就,在小说史上,是开天辟地的。

这些女性形象,突破了神圣而陈腐的封建精神桎梏,游离于礼法之外,仗义于危难之中,其性情之明快、坦荡、坚毅、热诚,实为古代小说之罕见。

透过这一群感人至深的少女、健妇形象,可以清楚地触摸到那一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想脉搏,可以看到日渐崛起的市民阶层的风貌和明清进步的思想家。

一、对女性地位的颠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女性往往处于三种状态:要么作为英雄才子功成名就的一个注脚,在男性大志既遂以佳人投怀来增添喜庆气氛;要么作为宣传的工具,用女性的种种磨难印证三从四德,忠孝节义的合理性;要么就以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以增加故事的悲剧性。

蒲松龄虽然也写女性的苦难,但更多的加进了喜剧成分。

尤其是在描写婚恋故事时,蒲松龄始终把“情”作为根基,用“情”来突破“理”。

这方面的代表之作是描写“情痴”的几篇小说。

如《连城》和《阿宝》,这两篇文章中,情痴无疑例外的都是男性,而女性成了男性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成为男性孜孜以求,可以舍生忘死的追求的目标。

这种大胆的描写颠覆了中国几千年女性在婚恋关系中的地位,让女人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连城》中的乔生之于连城,情生于一个“知”字。

连城征诗择婿,乔生献上的诗深得连城的赏识,“女得诗喜,对父称赏。

”两人由相知而相爱。

他们的爱情遭到连城父亲的反对,但连城“逢人辄称道,又遣媪娇父命,赠金以助灯火。

”后来连城病重,和尚说唯有男人“膺肉一钱”方能医治,乔生毫不犹豫“自出臼刃,刺膺授僧”。

爱到深处,肉体也毫不顾惜了。

数月后,连城病死,乔生竟“一痛而绝,到阴间追寻连城去了”。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

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关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文关照《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

在这一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

由她们引发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部分。

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没有把女性仅仅限制于狭小的传统世俗观念,而是从人性展现,才能发挥,精神反抗等多方面的展现出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

这当然与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浪漫主义及伤感思潮有关,也和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念密不可分。

读者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对女性存在的人文主义观照,可以想见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怀面对他笔下可爱可叹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

如果我们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分为以下三类:1、“不是凡间人,却有世间情”的女性。

显而易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是以写人的手法写妖。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与以往民间传说中的妖女不同,她们较以前传奇中的同种类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

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

而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往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单一、简单乏味的瓶颈,塑造的更加具有人情味。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人”的角度着手,即使本体还有妖怪的特性,但其温柔体贴,从而更具有女性气息,栩栩如生。

蒲松龄先生用富于文采的笔墨作为媒介,拉近了虚幻中的鬼怪与现实读者之间的距离。

对于这样具有人性化的美丽形象,通过作者饱含爱怜激赏之情的笔触,读者对她们愈加怜爱。

《聊斋志异》中花妖的爱情分析

《聊斋志异》中花妖的爱情分析

《聊斋志异》中花妖的爱情分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集奇闻轶事、妖魔鬼怪、神魔争斗于一体的短篇小说集。

花妖作为其中的一种妖怪形象,也展现了独特的爱情观。

本篇将从花妖的形象塑造、爱情的表现以及爱情背后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花妖的形象塑造是以美丽、妖娆的形象为主,她们常常以花朵的形式出现,有着令人心醉的容貌,以及迷人的歌声和舞姿。

她们居住在花丛中,以吸取人类的阳气为生,具有诱人人类的能力。

这种形象的塑造,既展示了小说中的奇幻和幻想色彩,也呈现了花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天赋的才情。

花妖的爱情表现多样且复杂。

花妖与人类的爱情关系,常常是一种欲望与禁忌之间的对抗。

她们常常借助魔法或幻术,使人类为之倾倒,甚至主动寻找人类男子作为配偶。

在这种爱情中,双方的关系并非平等,因为花妖在利用人类男子的也在逐渐吸取他们的生命力。

这种爱情的双重性,既展示了花妖的欲望和自私,也投射出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复杂情感。

花妖的爱情背后还暗藏着一定的意义。

一方面,花妖的存在和爱情关系展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花妖以其美丽的外表和迷人的歌声、舞姿吸引人类,引发人类的欲望和情感。

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了花妖与人类爱情关系的基础,也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美好的渴望。

花妖的爱情关系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弱点和困境。

人类对美的追求常常使其陷入爱情的迷境,容易失去自我,甚至被利用。

花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爱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关系,既展示了其美丽和迷人的一面,也揭示了其中的欲望、利用和自我牺牲。

花妖爱情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妖怪形象,更容纳了人性的复杂情感和对美好的向往。

通过对花妖爱情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性、情感和美的表达。

最新 《聊斋》中的女鬼形象浅析-精品

最新 《聊斋》中的女鬼形象浅析-精品

《聊斋》中的女鬼形象浅析《聊斋》是短篇文言小说集,它刻画人物外貌时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不能像话本小说那样大肆渲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聊斋》女鬼形象探析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聊斋志异》共计五百余篇,情节丰美,大都叙的是花妖鬼魅的故事,其中通过作者精心打造的狐精和女鬼形象,可谓是《聊斋》双葩,各尽其美。

读狐篇则狐精娇娜、青凤、莲香、阿秀、风仙、舜华等亭亭玉立,炫人耳目;读鬼篇则女鬼聂小倩、李氏、巧娘、林四娘、连琐、连城、宦娘等袅娜纤秀,倾人心魄。

这些美艳的狐精、女鬼以其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内心、不幸的遭遇及其对纯美爱情的执着追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追慕不已。

下文将对《聊斋》中的女鬼形象展开一些浅显的探讨和研究。

一、兰心蕙质、美艳动人的综合形象鬼是人死后的灵魂,《尸子》云:“鬼者,归也。

故古人谓死者为归人。

”王充的《论衡·论死篇》云:“世谓人死有鬼,有知能害人。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谈起鬼时总会联想起鬼神无常,鬼神作祟。

《聊斋》中写女鬼篇共计二十五篇,读这些篇什如入百花丛,一扫人们对鬼的恐惧,从而使读者对鬼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转而喜欢上蒲氏笔下那一个个美艳动人而又兰心蕙质的女鬼。

这些女鬼首先给人的第一视觉冲击是美艳惊人的,而且是年貌兼美,她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四岁至二十岁之间,处于美好青春的花样年华,而且她们的美丽形象不再是传统话本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那千人一面、程式化的佳丽形象。

话本小说中的美女总是生得“面似桃花含露,体如白雪团成。

眼横秋水黛眉清,十指尖尖住竹笋。

袅娜休言西子,风流不让崔莺……”或是“蛾眉带秀,凤眼含情。

腰似弱柳迎风,面似娇花拂水。

体态轻盈,汉家飞燕同称,性格风流,不提慧娘貌美……”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也总是“生得双眉春柳,一貌秋花”,“眉如初月,脸似含花”,“肢体轻盈,三尺将垂之柳,身材娇小,一枝半放之花”。

甚至连后来居上的《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凤姐的外貌刻画仍不脱话本小说的窠臼,林黛玉正式出场,读者眼里的她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处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第一篇: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以花妖狐魅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为重心的研究[摘要]:不食人间烟火,不谙世态炎凉,以素颜天真而美,以善良知性而娇。

蒲老在一个文人集体受穷的时代,放弃了传统文人那些束之高阁的桎梏,用诗意的笔触刻画了末代文人的价值欲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异类女性形象的深度挖掘,归纳总结出她们在整个文本中的所承担的价值角色以及所散发的艺术魅力,进而探究这类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成因身形如影,飘忽之间已在千里之外;貌如花蕾,定神转念依旧色香袭人。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许多柔情而美丽的幻象女子,这些女子大都在生命的最深处充满着诗意的高雅,她们脱离于现实社会,以花妖狐魅的虚妄之象而散于文人的精神一隅。

她们身上的美与善不染世俗流弊,或者清新温婉,比如调皮纯真的婴宁;或者媚丽艳绝,比如共度鬼仙的胡四姐;或者善诗能文、乖巧胆小,比如连琐之文人之善,千姿百态而莫可名一状,然而这些对于荒刹苦野清读苦吟的文人群体来说,无异于一剂“橡皮泥”般随意塑形的精神良药,可以依据个人爱好,让这些幻想女子进入自己的世界,乃至自己的追逐一生的价值与生命真谛。

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把他们从书香诗酒的雅致里逼赶到了郊野古刹的清贫之中,没有了唐宋文人的集宴酬唱与风流绝代,唯有飘飞的黄叶与各种鸟鸣,让他们觉得时间还在流动,那些夜幕将来的傍晚以及少有人烟的纷飞雨天,孤寂之情油然而起,所有关于人的欲望和需求全被唤醒了。

他们终其一生学习八股,然而到老都无法取得功名,希望已经在失望中消磨殆尽,可满腔的才气却在胸中流离走窜,需要别人的安抚与肯定。

生活的困顿,使他们突然醒悟般的暂时放弃了这千百年的士人大道,需要寻找一个能够满足自己这些年所失去的一切欲念的对象,要在她们身上实现和弥补自己作为一个凡人所应有的那些愿望。

浅析《聊斋志异》中丰富多彩的女鬼形象形成原因

浅析《聊斋志异》中丰富多彩的女鬼形象形成原因

浅析《聊斋志异》中丰富多彩的女鬼形象形成原因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其中谈鬼的就有170篇,其中大部分是女鬼,由她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这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最有吸引力的的部分了。

在作者的笔下,她们一个个几乎美得令人眩目,但作者叙述了不仅是她们的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明,或天真无邪,或行侠仗义。

如公孙九娘是笑弯秋月,羞晕朝霞。

聂小倩是肌肤流露,足翘细笋,娇艳尤绝。

正文:《聊斋志异》中最吸引人的是他们都与民间传说中的鬼不同:她们大多有娇好的容颜、娴静的妍姿、美丽的容貌、善良的性情、高雅的气质,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有才有情,能文善歌,工于诗词,精敏过人,有儒雅的风度,还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因而她们使人感到可爱可亲。

本文试从多个方面探讨为何蒲松龄笔下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女鬼形象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鬼形象颇多。

鬼魂信仰是人类在蒙昧时期对其自身及所生活的世界的解释,中国古代戏剧、小说里也常见女鬼形象。

《聊斋志异》百余篇鬼小说就是在这深沃的鬼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起来的艺术仙葩, 是鬼魂信仰文化的艺术再现。

中国女鬼具有美丽、贤惠、正直、善良等性格特点,还有敢怒敢言,爱憎分明,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这在女鬼性格中占据很大地位,与男鬼截然不同。

如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王魁负桂英》传统戏剧里的敖桂英,爱憎鲜明,决不含糊。

为了帮助心上人王魁赴考,即倾囊相助,而一旦负心于我,移情别恋,就是变成鬼也要索取他的性命。

……这些女鬼形象的出现,除了简单意义上的劝善教化作用,同时在她们身上折射出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更高的美学价值。

而《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女鬼形象不仅受到了传统女鬼形象的影响,更为女鬼赋予了很多在当时超前的女性意识,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愿意为爱愿意牺牲一切,精明强干。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神鬼小说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时达到一个高峰,二、一定程度上受男权意识影响。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以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为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特定认知和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

女鬼通常是美貌而神秘的,她们有着超凡的能力和不同寻常的遭遇,常常与男主角之间展开一段特殊而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

这种形象的存在,表达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力量的一种探索和想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灵异世界的好奇和恐惧。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尽管女鬼是虚构的存在,但其中所体现的某些社会观念和人性问题依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比如,女鬼形象中的美貌和神秘性,反映了人们对于美丽和奇异的追求。

现代社会中,对美的追求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人不仅对外在美有着过度的追求,也对内在的神秘性和个性魅力有所期待。

因此,聊斋志异女鬼形象对于当代社会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的影响不容忽视。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还对于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认知和想象提供了一种参考。

女鬼形象通常与灵异事件联系在一起,这种超自然的设定引发了人们对于灵异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给出了一些对超自然现象的解释,但人们对于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仍然存在。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通过讲述与超自然现象相关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对于这种神秘和未知的渴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于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女鬼形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代社会的某种审美和价值观。

通过对于女鬼形象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将聊斋志异女鬼形象引入当代文化创作中,可以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当代文化的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作为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意义。

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对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产生一定影响。

《聊斋志异》艺术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艺术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艺术形象浅析作者:王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3期摘要:《聊斋志异》将虚幻的故事与真实的现实相结合,其中鬼怪与平常的民间传说有很大不同,虽是幻想中的形象,但大多却具有人的性情。

本文对《聊斋志异》中的艺术形象加以分析,借以观察当时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鬼花妖狐魅书生官吏“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先生的这副对联给予《聊斋志异》高度评价,最能体现其特点。

这部短篇小说集由近五百篇小说构成,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状。

作者怀着对现实的愤怒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抨击了当时封建王朝统治制度,抒发了对科举制度黑暗现状的不满之情。

通过写鬼怪与人类的美好爱情,歌颂了纯洁真挚的感情,引人深思。

1.《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及其心理分析1.1女鬼形象鬼在民间信仰中是人死后的灵魂,多以吃人害人的形象出现,常用于指邪恶、恐怖的东西。

《聊斋志异》中有近五百篇作品,其中谈鬼的就有170多篇,大部分是女鬼。

由她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是聊斋故事中最动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蒲松龄先生妙笔生花,颠覆了人们对鬼的看法,将鬼的形象高度审美化了,比如《小谢》《连城》《晚霞》《瑞云》《白秋练》《胭脂》等篇目中的女性。

她们敢于主动追求爱情,不断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由于上千年来长时间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压迫束缚,广大女性逆来顺受,对爱情失去了渴望与动力。

中国的宗法社会崇尚男尊女卑,女子家庭教育主要内容也是“礼教”及“妇道”,贞洁、服从、柔顺是大部分女性的终生追求,这对女性来说是不公平的。

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男权的统治下显得缺乏自由和空间。

女子要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由是不被允许的,要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

《聊齋志异》中的女鬼大多集美丽、善良、聪慧等于一身,她们敢怒敢言、爱憎分明,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

她们对命运的安排刚开始都是一味地顺从,然而爱情一旦真正降临,便积极主动争取。

《连城》中的连城出身背景很好,是一位知识女性,但她“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1](203)的做法很明显是违背封建礼教的,就算父亲不同意,依然大胆追寻,最后以死抗争;《晚霞》中的晚霞第一次见到阿端便芳心暗许,后又“故遗珊瑚钗”[1](832)作为爱情信物送给阿端。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鬼怪故事为主题的小说集,其中女鬼形象是作品中常见的角色。

虽然女鬼只是虚构的人物,但她们的形象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女鬼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往往代表着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和限制。

女鬼往往是因为受到不公正对待或遭受不幸而变成的,她们通过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难和无奈。

这种形象的存在提醒人们反思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歧视,呼吁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女鬼形象也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

女鬼往往以美貌和诱惑力为武器,引诱男性入坑并加以迷惑和伤害。

她们的存在揭示了人性中邪恶的一面,警示人们不要被欲望驱使,要懂得自我约束和道德约束,避免堕入罪恶的深渊。

女鬼形象还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女鬼往往以妖媚和美丽的外表出现,她们通过诱惑和迷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暗指了社会上一些人的虚伪和功利心态。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通过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缺失,对社会风气进行了一种警示。

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不仅限于聊斋志异这部作品,她们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忧虑。

女鬼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恐怖和诡异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形象的存在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对于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恐惧,以及对死亡和灵魂的担忧。

女鬼形象的描绘和描述,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也是对人性和生命的一种思考。

聊斋志异中女鬼形象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她们代表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批判了社会现实,同时也象征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忧虑。

女鬼形象的存在和描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节,也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义。

这些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关注社会不公和道德伦理,以及珍惜生命和珍视人性的美好。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解读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解读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解读摘要:在《聊斋志异》的世界里,狐魅们被赋予了人多种人物形态,同时他们又有人类没有的异类能力。

作者通过塑造狐魅形象展示了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每一个《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作者对良知和爱心的期盼。

下面笔者就通过论述《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来解读蒲松龄这部白话文小说。

关键词:《聊斋志异》;花妖狐媚形象;艺术特色1 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1.1 具有异化美与意象美蒲松龄笔下的花鸟鱼虫皆可幻化为人型,其中塑造的花妖狐魅形象最多。

其中狐妖是蒲松龄笔下最常出现的主要形象之一。

这也许是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狐就是一种特殊物种,它不同于人,亦不同于其他妖和鬼魅,它本身就具有其他事物没有的灵气和仙气,而且狐狸善变。

正如纪晓岚所言:“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狐则在仙妖之间。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传统文化中狐文化包含两方面,前期是宗教信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造中狐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后期则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上。

蒲松龄笔下的狐魅形象则是致力于美化其形象,他笔下的狐魅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音容笑貌,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某种物性,但是在保留狐魅物性的同时,作者对物性进行了筛选以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在小说中,这类狐魅形象的物性总能与人性中某种特征找到契合点,并将自身的物性美化身为人的美好品质表现出来,因此作者笔下狐魅异化之后的形象被升华和诗意化的形象,具有暗示美。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的外貌和常人无异,他们的物性、妖性具有隐蔽性,作者在描写时也通常会用人的某些特征暗示妖的物性特征。

例如,描写花妖时,会通过少女身上强烈的香气来暗示香樟或牡丹的自然属性。

(《花姑子》、《葛巾》);描写狐妖时并不重点叙述它们身上的狐骚臭而是让其具有超凡的美貌、善良而纯情的品质;描写鬼怪时并不突出他们的狰狞可怕,而是以少女的低体温“手冷如冰”和过于轻盈的身姿“身轻若刍灵”来暗示其为鬼的属性。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妖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妖形象
第2 9卷 第 8期
V0 1 . 2 9
No. 8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 URNAL OF L ANZ HO U I N S T I T UT E OF E DUC AT I ON
2 0 1 3年 8月
Aug .2 01 3
浅析 《 聊斋志异 》 中的女妖 形象
的认识是非常具有概括性 的, 他们将一切反于常态 的 向顶峰 , 然而《 聊斋志异》 中的女妖虽多 , 但风貌性情 现象和事物都称之为妖 , 即不合常理 、 不合规矩 的存 却 不甚 雷 同 , 毫无 累赘 之感 , 如此 , 蒲 松 龄在 刻 画 这些 在 。这 体现 在很 多地 方 , 包 括 人 们 的 日常用 语 中 , 如 女妖 形 貌行 为 时所 下 的功 夫 可 见 一 斑 。精 细 的 描 写 社会上出现不受欢迎 的言论 , 就会被说成是 “ 妖言惑 必 然源 于他 细致 人微 的观 察 , 女妖 在 幻 化 为美 貌 的女 众” , 不 受认 同 的行 为 就 被 称 为 “ 妖术 ” , 这就是 “ 妖” 子 之后 , 看 似没 有多 大差别 , 但 是 细 心 观察 , 也 不 难 发 毕 竟 不 是 同种 的概 念 。而 后 , 随着世 间关 于 妖 的说 法 和 对 于妖 的分 现 它 的原始 形态 所呈 现 出 的个 性 差 异 , 类越来越 多, 便有人将这些妖 的故事集 中记录下来 , 类别 的, 差距还是很 大的, 其处事方式和应变能力 都 蒲 松 龄 笔下 出现 多 种 如著名的异类小说《 搜神记》 , 它的影响范围就 比较广 是 遵照 原 型有迹 可循 的 。 因此 ,
作妖。 _ 2 ( 《 说文解字》 ) 不 是 主流 的女性 形象 , 本 文且不 作 分析 。 由此可见 , 从人们最早认识“ 妖” 的时候 , 它便被 二、 《 聊 斋 志异》 中女妖 形 象的 类别分 析 《 聊斋志异》 中女妖类别众多, 与之前其他人的同 定义为 自然 的反物 , 是一种非正常 的形态 , 且对于世

论文:《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文:《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文:《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从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鬼狐仙的女性形象入手,将鲜活艳丽、风情万种的人狐仙鬼进行分类、剖析,并从女性审美、婚恋角度,探讨了蒲松龄独特的讲究才智美、提倡真性情,主张恋爱自由,强调男女平等的进步女性观。

在这里,对作者的进步思想给予认可,赞扬,对作者的封建士大夫思想作出鞭挞,批判,挖掘了蒲氏女性观产生的根源及社会影响,给予客观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蒲松龄女性观。

《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

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写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我认为《聊斋》里不但承载了一个考举人考了近60年而不中的落魄的书生梦,而且展示了一个个艳丽的妙曼,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有仙、狐、鬼、草、木、虫、鱼所化的妖女及人间佳丽女子,构成《聊斋》中最迷人的篇章。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用这来形容《聊斋》中的女性再好不过了。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高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还涉及他人没有涉及的禁区,写出了新人形象。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及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在蒲松龄的笔触下,那些原本令人害怕的花妖狐魅竟具有了人间的深情,阴森的地府竟成了一片温柔之乡。

既充分展现了形态美,智慧美,人性心灵之美的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又歌颂那些起越人鬼界限的爱情故事。

真诚、执着的对外貌与内心美的追求——阿绣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如果给聊斋选美,我认为应是狐女阿绣。

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着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

娥皇,女英共侍大舜,千百年左右着小说家,蒲松龄也不另外。

莲香和李女,小谢和秋容,故事很美,又都散发着二美一夫的酸腐气息。

《阿绣》似乎也写二美一夫,却创造出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特别是美的追。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及其现实意蕴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及其现实意蕴

odern chinese 15XIANDAI YUWEN2017.05文《聊斋志异》女鬼形象及其现实意蕴○付 婕摘 要:《聊斋志异》是古典志怪文言小说,其中女鬼的形象丰富精彩。

对书中的女鬼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作品中的女鬼形象的现实意蕴,能够对当时社会女性处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聊斋志异》 女鬼形象 现实意蕴《聊斋志异》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描写的女鬼令人格外动容。

女鬼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社会底层阶级,反抗性更加强烈,复仇更加彻底决绝。

另外作者赋予了这些女鬼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情感。

因此本文选取女鬼形象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现实意蕴进行分析。

一、女鬼形象本文根据女鬼和凡人的相处关系将女鬼分类为:复仇女鬼、害人女鬼、婚恋故事中的女鬼。

(一)复仇女鬼女性形象在众多小说中多为柔弱一方,在被迫害致死后往往只能靠化作鬼魂帮助自己复仇,这是文学作品中的惯用命题。

《搜神记》中《苏娥》《青琐高议》中李云娘等。

《聊斋志异》中总共有四篇写复仇性女鬼的文章《霍生》《长治女子》《博兴女》其中《窦氏》女鬼十分接近现实生活。

窦氏形象与心理的发展变化,在恋爱初始时年轻的窦氏阅历浅对男子的许诺轻易相信。

当南三复不再来往,窦女坚定地相信虎毒不食子,抱子上南家大门守着求见。

直到最后冻死在他大门口,才明白世间有这样丧尽天良的无耻之徒。

现实是窦女的一条命,变作鬼后几次报复,坚贞勇敢的女性只能化作女鬼和恶势力斗智斗勇。

(二)害人女鬼早在先秦时期已有鬼魅害人的意识,传说这类故事多半秉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

如早期志怪故事《搜神记》中《汝阳鬼魅》。

《聊斋志异》既有“情类黄州”仅仅为志怪的小说,害人女鬼的丑陋各异,当人一见此形像无一不感畏惧厌恶。

庙鬼中丑陋的女鬼想要和书生恋爱,却因为丑陋而不被接受,才开始害人。

也有劝解书生不要贪恋美色《画皮》《土地夫人》《金姑父》后两篇女鬼主要是贪恋情欲将书生害死,其中的女鬼有美貌的,也有原型丑陋扮作,《聊斋志异》总体来说明目张胆取人性命的必定是丑陋无[4]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

从《聊斋志异》中的妖魅形象看作者创作心态

从《聊斋志异》中的妖魅形象看作者创作心态

2005年12月从《聊斋志异》中的妖魅形象看作者创作心态张御球(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人文系,湖南岳阳414000)摘要:《聊斋志异》中有大量的花妖狐魅,这些异类历来为读者津津乐道;所以如此,主要是这些形象的真爱敢为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作者创造出此类具有独特审美魅力的艺术群像,除了幻想艺术的表现需要外,还因为他独钟情于这种灵怪式的形象思维。

本文试图通过赏析作品中两大类妖魅形象,解析作者的审美心理,追溯他的创作心态,并且认为:成功的创作不仅是灵感、顿悟和激情的升华,也是心灵矛盾运动的结果。

关键词:灵异作品;幻想艺术;异类画廊;审美的性爱描写如果把志怪算作古代灵异创作之始,那要追溯到魏晋六朝笔记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记人间事”的笔记称作“志人”,而把志怪的功用列为“张皇鬼神,称道灵异”,自《列异传》(魏・曹丕)和《搜神记》(晋・干宝)始,幻想艺术创作绵延传承,至明清大炽,《聊斋志异》则达到了文言灵异小说的顶峰。

灵异作品的突出特点是让鬼神灵怪进入人世现实生活,具有超自然力和丰富真切的人间情感的异类形象,能把人鬼恋、人怪恋演绎得惊世骇俗,时至今日还能有《人鬼情未了》这类影视大片吸引大量受众的眼球,其审美魅力可谓历久未衰。

《聊斋志异》有多篇作品搬上荧幕,基本为人与怪的情爱主题。

这皆得力于蒲氏对花妖狐魅异类形象的成功塑造。

狐魅这类特异形象开拓了读者的审美视野。

干宝《搜神记》大约记载了蛇犬鼠龟等近30种精怪,即便《聊斋志异》中最变化无穷又妩媚动人的狐精,《搜神记》也有描述,只是当时还带着否定性:“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玄中记》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女,百岁为美女,为神巫……善蛊惑,使人迷惑其志”。

然而自唐代传奇《古镜记》起,狐女就开始变向可爱了,不过总还是要迷人要出点损招的①。

而在《聊斋志异》里,蒲松龄彻底为狐狸精们正了名,她们不但是美女,还一无例外是情女,虽然有时还免不了要露点狐狸尾巴出来,但总是有情有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聊斋志异》中作者的白日梦通过女妖形象的映射发表时间:2013-11-06T13:14:43.607Z 来源:《赤子》2013年9月下总第290期供稿作者:陈曦[导读]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家庭,71岁的时候才补为贡生。

陈曦(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很多女妖大胆追求爱情,主动追求穷苦书生,甚至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科举得中的情节,也是作者通过文学方式变相实现自己愿望的体现。

同时,作品中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大胆追求自由幸福,这更是作者蒲松龄潜意识中反抗封建伦理道德,追求人性解放的意识,是其白日梦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

关键词:白日梦;聊斋志异;女妖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1一、驰骋想象,补偿现实生活的缺失蒲松龄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家庭,71岁的时候才补为贡生。

由于家道没落,自己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他在为宝应县知县做了数年幕宾,其余时间主要是在本县做塾师。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完成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弗洛伊德说:“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满足艺术家个人得不到满足的愿望。

艺术作品本身是这些极不满足的愿望的代用品。

”所以,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探查到很多情节就是作者白日梦的映射。

其中着意刻画的女妖形象也就是其对异性倾慕,想要和异性交往的表现。

以狐妖为例,阿紫本是淫妇,化身为狐之后,使得狐具备了淫性,狐再化身为美女,自然而然的又还原成原来的淫妇。

这样把狐妖与美女、淫妇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女人与淫邪之物联系在一起,这里有着深层文化原因,便是男性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蒲松龄这样的失意文人,贫困潦倒,怀才不遇,他们在科场上经历坎坷,在仕途和性爱两方面长期饱受压抑,受到社会的冷落和贬抑。

潜意识当中渴望与异性交往,在其作品当中把世俗的歧视,也就是颠倒了的价值再颠倒过来。

同时作者让美丽聪慧的狐仙精魅主动追求书生,帮助书生排解应考苦读的无聊与寂寞,甚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他们考取功名。

这便是一种补偿的心态的体现,这些在现实生活当中无法实现的情节,作者通过幻想式的白日梦,映射到文学作品当中,实现了自我的肯定,来间接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聊斋志异》中《红玉》一篇便刻画出一个有情有义的狐女、侠女形象。

作品中中红玉初次与冯生相会就“自墙上相窥”,“近之,微笑”,主动和冯生接触,表现出她对于爱情的向往,“招以手,不来亦不去”表现出女子的羞涩,最终是“梯而过,遂共寝处”。

狐女红玉向往人世间的幸福生活,于是主动找穷书生冯生,主动追求冯生。

作品除了写红玉追求冯生,还颠覆人们固有的狐媚惑人思想,将红玉刻画为重情义的侠女。

冯生陷于牢狱,她尽力营救她。

不仅如此,她帮助冯生重振家业,在相互扶持中与冯生永结同心。

《青梅》一篇中的主人公青梅一眼看中贫士张生,看重他的“笃于学”,欣赏他的“纯孝”。

她劝王家小姐阿喜嫁给张生“娘子不欲得良匹则已;欲得良匹,张生其人也。

”但是王家认为张生家境贫寒,不同意亲事,青梅便“自托”,想要和张生永结同好,表现出她极大的勇气。

后来,王家小姐落难,她又促使阿喜嫁给张生,成为张生的正室,而自己却宁肯做妾侍。

蒲氏称赞青梅“能识英雄于尘埃,誓嫁之志,期以必死。

”《聊斋志异》当中人妖相恋的故事很多,马瑞芳评价这是“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

这是蒲松龄幻想创造出的一个世界,既有人世间的影子,又充满了浪漫的想象。

这样的一个文学世界中,美丽绝伦的女妖主动追求穷苦的书生,她们不是图一时的欢愉,而是倾慕男子的才情,真心爱恋他们。

不仅如此,女妖往往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帮助穷苦的书生功名及第,实现理想。

男性的欲望在尺寸文字间得到满足。

女妖故事表达了在男性话语权之下落魄书生们对红颜知己的渴求与眷恋,并借此来发泄男子的欲望,其实便是落魄文人的白日梦。

二、突破藩篱,追求人性的解放明代后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

他们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与封建秩序相对抗的新的社会风气。

同时,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如李贽、何心隐、罗汝芳等一批思想家。

他们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在反对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肯定个人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流,掀起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使明代后期人性觉醒,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蒲松龄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他刻画的人物形象蒲大都敢于突破封建礼教之大防,在终身大事方面,不再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地、主动地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姻,肆意地“享受”男欢女爱。

这样的创作源自潜意识中的反抗倾向,现实中无法脱离藩篱的束缚,便在文学作品中突破束缚,发泄本能的欲望,追求人性的解放。

蒲松龄在作品《鸦头》中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敢于挑战以鸨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狐妓形象。

鸦头本是一个雏妓。

山东的王生得朋友相助,想要倾囊以博一宵之欢。

鸦头见王生这个人“诚笃可托”便决定和他私奔,于是连夜私逃,到异地卖了驴,沽酒为生。

可是后来鸦头被老鸨找到,“揪发提去”,仍逼为娼。

她反抗不从,生下一子也被丢弃在小巷中。

几年后王生路过育婴堂,看到一个小孩儿酷似自己,非常喜爱就赎出来抚养,父子就这样团圆了。

而孩子的母亲鸦头却还生活在苦难的环境中,而她“至百折千磨,之死靡他”,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终于在18年后被王生和孩子救出,全家得以团圆。

鸦头的坚持最终赢得了胜利。

还有《荷花三娘子》中,当宗湘若在野外发现一妖艳女子,其实为狐妖,他多次试探抚摸,女子却嫌宗湘若不够爽快,说道:“腐秀才!要如何,便如何耳,狂探何为?”后来,宗湘若还想先问清女子姓名,她竟说:“春风一度,即别东西,何劳审究?岂将留名字作贞坊耶?”作品的开放程度令人咋舌,这完全颠覆了当时程朱理学所要求的“禁欲主义”,也完全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背道而驰。

蒲松龄刻画出来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正是对封建教条的践踏。

这又何尝只是作品中人物的所想所为,其实更是作者蒲松龄潜意识中反抗封建伦理道德,追求人性解放的意识,是其白日梦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

参考文献:[1]孟庆枢,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弗洛姆,梦的精神分析,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

堂吉诃德在中国——解析张猛《钢的琴》陈煜(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摘要:《钢的琴》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电影运用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拼贴式的音乐来营造一种真实的故事环境,同时影片的故事结构、人物设置等方面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作品,从中解析影片《钢的琴》的风格与意义所在。

关键词:《堂吉诃德》;镜头语言;拼贴式的音乐;多线叙事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2 导演张猛并不是科班学导演出身,人们最先了解他应该是赵本山的小品,他是赵本山小品的御用编剧,虽然在小品编剧上的成就没有超过其父亲张惠中,但其创作的小品《功夫》和《说事儿》还是凭借现实主义和诙谐风趣语言的融合,连续两年获得春晚小品节目一等奖。

赵本山看中了张猛的才气和勇气,对张猛寄予厚望,聘请他为本山传媒的副总。

可是他怀揣着电影梦,毅然辞去副总的位置,开始砸锅卖铁地去拍摄关于东北的电影。

《钢的琴》是张猛的第二部作品,与之前的《耳朵大有福》有相同之处,都是现实主义体裁的作品,都是讲述生活在东北的贫困群体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故事。

更为甚者,两部作品的剧中人物是有重名的——王抗美。

《耳朵大有福》中范伟饰演的铁路退休职工叫王抗美,在《钢的琴》中王抗美作为次要角色再次出现。

两部作品又有所区别,《耳朵大有福》以“生活流”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钢的琴》更注重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让人们从更深入的视野了解工人生活的变化。

《钢的琴》在用真诚严肃的态度面对底层人民生活的状态下,融合了喜剧的元素和强烈的黑色幽默风格,影片中展现的人物是堂吉诃德式的,生活在幻想之中,但他们不仅敢想而且敢做,全片贯穿着久违的集体豪情和澎湃的血性。

《钢的琴》故事发生在辽宁,辽宁是计划经济年代为新中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城市之一。

而影片展现的时代却是一个尴尬,敏感的时代——上个世纪末,旧时代告别的前夕,国有企业被“并停转产”,工厂职工纷纷下岗。

钢铁厂的下岗职工陈桂林以组小乐队在街边卖唱为生,落魄的他面临离婚,为了争取女儿的抚养权,他和同为钢铁厂下岗工人,同样落魄的兄弟们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为女儿造一架钢琴。

张猛正是通过这么一群面对重重生活压力的下岗职工,表现出东北作为老工业区面临改革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展现他们的无奈和屈服,反而赞扬小人物的乐观与奋斗,敢于将白日梦付诸于行动,从卑微人身上展现生命的圣洁。

一、“堂吉诃德”式人物造型人物塑造是《钢的琴》最大的亮点。

电影画面唯美的展现了辽宁凋零的秋冬季节,但影片中的人物却真切鲜活,就好像你许久未见的朋友,再次相遇后一起闲话家常。

这几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让人感动,使被巨大生活压力和欲望蒙蔽双眼的人们,从他们身上得到少许慰藉。

主人公陈桂林在集合一帮好友一起回到钢铁厂造钢琴时穿着破旧的棉袄,带着棉帽,提着烧水壶,不禁让人想起塞万提斯笔下的穿着盔甲,拿着长矛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虽然小说的主角自命为游侠骑士,但小说的作用却是为了扫除骑士小说。

《钢的琴》在讲述九十年代企业职工下岗后的生活,计划经济面临改革,老工业区人人自危,生活积极性不高。

通过时代变迁人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却正好体现出小人物虽曾经绝望,但依旧活蹦乱跳的生活下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中讲述的却都是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故事。

《堂吉诃德》主要讲述了一位没落的乡绅堂吉诃德,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游侠骑士,穿上盔甲,骑着一匹瘦马,要游遍世界去除扶弱,维护正义和公道,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

他先是单枪匹马,出行一次后,又带着侍从桑丘出门行侠,结果三次出行闹了许多笑话,吃了无数苦头,受尽折磨,直到临终才清醒过来。

而《钢的琴》中卑微的下岗职工陈桂林为守住女儿的抚养权,从借琴无门,到买钢琴不够钱,偷钢琴被抓,演变成集合情人和兄弟一起造钢琴。

钢琴在陈桂林心中首先是延续自己理想的载体,其次才是获得女儿抚养权的筹码。

这是实现梦与完成现实的绝佳结合体。

但是他太过于一厢情愿的制作自己的梦,妄图通过制造梦的现实替代物完成理想,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钢的琴”既不能实现他自己的梦想也不能保住女儿的抚养权,只不过这种挣扎的付出是对自己梦想和女儿最好的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