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 第8单元 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  第8单元 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简单计算3.分数的简单应用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

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

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

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

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

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到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今后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小学阶段关于分数主题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其余内容放在下一册。

有关研究指出:分数概念起源于“分”,是用来解决不满一个单位量的量的数值问题。

解决的方法是将原单位量加以等分割之后,得到单位分量,再将单位分量重复测量不满一个单位量的量,最后以分割的份数(例如5份),和重复次数(例如2次)的并置,作为被测量的量的指针。

以测量某线段的长度为例,通常测量者会将一个长度单位(单位量),例如1米,置于该线段上,然后以该线段等于多少个长度单位来表示其长度。

但是当线段有剩余,又不满一个长度单位时,就必须把该长度单位等分成适当的小单位(即单位分量),以分成五等分来说,每一等分就是1/5米。

如果剩余的部分为小单位(单位分量)的2倍,那么这剩余的线段就是2/5米。

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有关分数概念的研究,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分蛋糕”、“分纸带”、“分糖果”的具体操作活动来学习单位分数(几分之一),再通过“几分之一”的累积来学习“几分之几”。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3.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蛋糕”、“分纸带”、“分糖果”的等分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对“几分之一”的累积来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认识分数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解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解析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同时结合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说明它们的认识写法和读法并介绍分数各部分间的名称。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分数时1的分数大小;在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分数大小的比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

第二小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的也是为了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第三小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小数做好了铺垫。

编排特点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

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二、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初步认识分数时主要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2.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研组单元分析及教案(共4课时)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研组单元分析及教案(共4课时)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研组单元分析及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数的比较大小,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比较大小2.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2.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用于直观教学。

2.准备分数卡片,用于学生操练。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如苹果、糖果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分数卡片,让学生进行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分数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完成。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数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分析
3、解决问题局部: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两个班的弱项,好多学生不会根据题意分析解决,应用题教学时要多注意,让他们学会一般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提升解题水平。
改进
措施
1、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计算准确率方面。
2、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举实例。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3、解决问题教学时,培养学生说解题思路、想法和过程的训练,协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三题
16分
基础知识(判断)
16%
个别学算
7%
计算本应该是得分题目,不过发现学生计算太不认真了,算错、看错、写错的大有人在,计算认真这个方面还要提出新的要求。
第五题
31分
解决问题
12%
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两个班的弱项,好多学生不会根据题意分析解决,应用题教学时要多注意,让他们学会一般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提升解题水平。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理解测试分析
分值
考查知识点
失分率
失分原因分析
第一题
32分
分数的初步理解基础知识(填空)
3%
分数的意义有的学生还是不理解,例如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几,还有就是比较大小时总是弄混,同分子和同分母的比较方法没记住。平时教学时忽略了,讲卷子时要重点讲。
第二题
9分
基础知识(选择)
7%
学生对分数何时带单位,适宜不带单位还是不理解,特别是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3厘米是一分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厘米。复习时要补救。
主要
问题
分析
1、基础知识这个局部:分数的意义有的学生还是不理解,例如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几,还有就是比较大小时总是弄混,同分子和同分母的比较方法没记住。平时教学时忽略了,讲卷子时要重点讲。
2、积累与使用局部:学生对分数何时带单位,适宜不带单位还是不理解,特别是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3厘米是一分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厘米。复习时要补救。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分数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指在数学的运算中,用一个整数表示为几份相等的部分,如3/4,2/5等。

初步认识分数,需要了解以下内容:1.分数的概念:分数是一个整数分为若干份相等的部分,每一份的大小为分母的倒数,例如2/3表示将一个整数分为3份,每份大小为1/3。

分数通常用分数线将分子和分母分开,分号也可以用斜杠代替。

例如,3/4和3:4都是表示3份中的3份的分数。

3.分数的整除性质:分数的整除性质与整数的整除性质类似。

对于两个不为零的分数a/b和c/d,如果d|b,则有a/b ÷ c/d = (a/c)(d/b)。

4.分数的约分和化简:分数的约分是指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共因数,使得分数的值不变。

通过约分可以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例如,6/15可以约分为2/5。

化简分数是将分数化为较简单的形式,例如,4/8可以化简为1/2。

5.分数的通分和加减运算:通分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相同的分母,从而方便进行加减运算。

通分的结果可以通过分子、分母分别乘以对方的分母或公约数得到。

例如,1/3和2/5的通分为5/15和6/15,加起来为11/15。

分数的乘法运算是指将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然后将相乘的结果化简为最简分数。

例如,2/3 × 4/5 = 8/15。

分数的除法运算是指将除数的分子、分母互换位置,然后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运算。

例如,2/3 ÷ 4/5 可以转化为2/3 × 5/4 = 10/12,即5/6。

7.分数的比较和大小关系:分数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比较分子和分母、通分后比较分子大小、或将分数转化为小数进行比较来确定。

例如,1/2与3/4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通分后比较分子大小,化简为2/4与3/4进行比较,得出3/4比1/2大。

又如,0.5与2/3的大小可以通过将2/3化为小数进行比较,得出0.5等于2/4,比2/3小。

分数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分数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第十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

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程序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五、教学难点: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

六、单元教学措施: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

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说课稿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说课稿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能会存在计算方法不明确、计算过程繁琐等问题。

此外,学生在分数大小比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大小的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教学设计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教学设计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些内容都是分数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但是对于分数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比较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正确地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正确地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

同时,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分数卡片,用于学生的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分数的比较的主题。

故事中,有两个主人公,它们分别有两个糖果,一个糖果有3块,另一个糖果有4块,它们想知道哪个糖果更多一些。

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糖果的多少。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当分子相同的时候,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当分母相同的时候,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套分数卡片。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大单元教学解读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大单元教学解读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第 七 单 元 分 数 的 初 步 认 识 ( 一 ) 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一)教材地位本单元所安排的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学生通过数学 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 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段目标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本学段目标中提出: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 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应用意识。

同时也提出: “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 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表内除法中均 ·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实物的经验 之一和几分之几(二)(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下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下册)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

二、单元目标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

2. 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分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用于表示部分或整体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中,分数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数形式,也是学生接触的较早的一种数学概念之一分数由两个数构成,一个是分子,一个是分母。

分子表示部分的数量,分母表示整体的数量。

分子和分母都是整数,且分母不能为零。

分数的表示形式为"分子/分母"。

分数可以用于描述多种情况,比如:表示一个物体被分成了若干个相等的部分,表示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后的结果,表示一个测量值的准确性等。

分数的运算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运算之一、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需要找到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并将分数转化为相同的分母,然后进行分子的加减运算。

分数的乘法运算只需将分子相乘得到新的分子,分母相乘得到新的分母。

分数的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将被除数的倒数乘以除数。

在应用中,分数也有一定的意义。

例如,当我们做食谱时,需要根据需要的份量来计算材料的用量,这时就需要使用到分数。

又如,当我们计算一个数的百分数时,需要将这个数除以总数,并将结果转化为分数形式。

此外,分数还可以用来表示比率、概率等。

分数的化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分子和分母存在公约数时,可以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形式,即分子和分母互为质数。

化简分数可使计算更简便,也可以方便我们理解分数的意义。

除了普通分数,还有带分数和小数。

带分数可以在分数前面再加上一个整数,例如31/2、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分母是10的正整数次幂,如0.25、0.125等。

小数可以和分数互相转化,例如,将0.5转化为分数可以得到1/2,将3/4转化为小数可以得到0.75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以及分数和小数的转化。

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们需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了解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教学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应用,共3小节8 个课时。

具体如下:二、学业要求对于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的学业要求为:“学生能直观描述小数和分数,能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形成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数与运算的教学,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和分数。

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感悟分数单位,进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其已有认知经验主要是“平均分物”,当整数不够用时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去表示,便有了分数的产生。

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有了整数计算的基础,学生能够迁移整数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分数的加减法,体会本质上两者相同,都是计数单位的相加减。

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对于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分数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本单元的学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四、设计思路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我们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进行课时重组,分为5个课时,具体内容如下:(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观察、图示表达,在整体与部分中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了解分数的含义,知道分数的名称,会读、写分数。

核心素养:数感、推理意识、抽象能力、符号意识、几何直观。

2.在直观观察、简单说理中理解同分母分数或分子为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用于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在这个单元中,“初步”主要指的是:1.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2.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3.不出现分数的定义。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分数的概念扩展了他们的数学认知。

分数和整数在意义、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以下知识能力: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过程方法的要求: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的体验。

情感态度的要求:1.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研究数学的过程。

在研究分数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一些整数知识,掌握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经验基础,还研究了用除法来求平均分物体数量的计算方法,具有了平均分物体的操作能力。

但是,分数的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

学生研究时可能会出现不惯的情况。

因此,教材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直观的方式,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分数打下基础。

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研究分数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互换思考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意识;通过带有思考的动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富有创造力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使学生能富有激情地、充满想象力地研究数学;通过交流研究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发言的积极研究态度;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分数的阶段,旨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但是对于分数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和基本的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能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能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分数的比较和运算。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分数卡片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实验室,学生分组坐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分水果,引入分数的概念。

展示一张图片,上有两个苹果,三个香蕉,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这两个苹果和三个香蕉的分配情况。

学生可能会用整数来表示,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入分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分数是用分数线将分子和分母分开表示的,分子表示有几个部分,分母表示总共有几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教学设计青浦区崧文小学陈双双一、单元名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二、研究背景:基于《绿色指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丰富了学业质量评价的内涵,引导教师开展全面质量观指导下的教学与评价活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怎样依据“绿色指标”导向,整体把握单元教学、提高每一堂课的有效性,还缺少一定的思考和方法。

本次活动以三年级下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单元进行研究,对照相应的数学课程标准,结合“绿色指标”中与课堂教学相关要素,通过单元解析,挖掘教材中合理的因素并进行再创造,认真开展课例研究,让学生获取更好的数学体验,得到更好的发展。

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适切的课时教学目标。

第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

第三,有效调控教学进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1.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首先,教师在本单元的教材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不明确,不清晰。

其次,学生在学习分数单元时有一定的困难,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所以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了一个单元之后,头脑中仍然没有分数这一清晰的概念,只会做题而无法从根本上建立分数的概念。

三、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上海二期”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41页至50页上的内容。

关于分数概念,历来为国内外众多数学教育专家所关注,因为分数是自然数系的第一次扩充,并且具有多重含义。

小学阶段,分数概念的教学重点是用“q p(p,q 都是正整数)”来表示“把一个整体q 等分,这样的p 份”的含义。

这一含义最直观,容易理解。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明确将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的内容放在初中阶段进行教学。

所以在初中阶段,对分数的另两层意义也就是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 的内容以及关于比的概念,还有更深入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该内容被分为两段进行。

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进行教学,主要内容为“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教材安排在四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主要内容为“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小学阶段关于分数主题的第一部分。

学习分数初步认识之前,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已经有了用整体来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经验基础,还学习了用除法来求平均分物体数量的计算方法,具有了平均分物体的操作能力,但是,分数的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的第一次对数的概念的扩展。

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小学阶段的分数概念的教学是以分数的“份数”定义为主的,也即把一个整体或单位进行等分割,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用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用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或是要表示的份数。

“份数”定义也表示了分数概率的起源。

综合考虑《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的要求和有关分数概念的研究,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分蛋糕”、“分纸带”、“分糖果”的具体操作活动,来学习分数单位(几分之一),然后以单位分量(由单位分数表示的量)为计数单位,利用单位分量的累积来建立真分数数词的意义与序列。

也可以这样说,先认识“几分之一”(单位分数)并以“几分之一”为计数单位,通过“几个几分之一”来认识“几分之几”。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数的领域有一个新的认识,发展分数概念,感知部分与整体的相关性,整体的守恒性;同时从圆型、线型、离散三个分数模型对“几分之几”巩固。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四、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分数概念的建立有两层意义: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个整体。

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分数产生的意义,就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了其中的1份或者几份,那就产生了几分之一,或者几分之几。

而几分之一个整体是学习数的一个扩展,计数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

几分之一个整体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它和单位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数量。

如二分之一个蛋糕、三分之二米等等。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本单元借助了三种形态的整体:圆型、线型和离散型整体,它们是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比较典型的、标准的模型。

这个模型其实有两种形态,分别是连续量模型和离散量模型。

圆形和线形都是连续量模型。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分酸奶”,一板酸奶是连续量,而一杯一杯分开以后又是离散量,所有它是连续量模型到离散量模型的过渡。

为什么不采用异型呢?圆和线不管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一份的形状是一模一样的,帮助学生理解它的大小也一样的。

离散量虽然散开,但是每一份也是一样的。

那异型呢,比如,长方形。

同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有不同的分法:第一种分法,每一份都一样,学生知道每一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第二种分法,其每一份表示的都是四分之一,但是形状却不一样,会无意识中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干扰。

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我们采用标准的模型来给他建模,避免异形图形牵制学生注意力,分散其“平均分”的思维角度。

教材设计内容时,先通过“分蛋糕”也就是圆形作为标准模型认识几分之一;“分纸带”也就是线型模型,建立一个分数单位,再加上单位让学生感知分数单位是有大小的: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分糖果”也就是离散型,巩固认识分数“几分之一”的概念。

然后以几分之一作为计数单位,就是用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利用单位分量的累积来建立真分数数词的意义与序列。

也可以这样说,先认识“几分之一”(单位分数)并以“几分之一”为计数单位,通过“几个几分之一”来认识“几分之几”。

五、知识结构图:(见附录1)六、教学知识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借助分纸带的活动,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3.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4.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几种常用的分数模型。

2、通过“分蛋糕”、“分纸带”、“分糖果”等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3、认识“几分之几”。

难点:1、体会到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2、在使用分数前先判断是否等分。

3、认识“几分之几”;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与1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八、课时计划安排:本单元安排6个教学课时。

九、教学建议几分之一(1)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感知“整体与部分”提问:把这5只鸭子看做是整体,那么什么是这5只鸭子的一部分?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小结:把看做整体,是的一部分。

(让学生观察黑色鸭子和白色鸭子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通过离散型的鸭子和线型的纸带,让学生感知“整体与部分”。

)2.理解“平均分”提问: 1个蛋糕,怎么分?追问:我这样分,可不可以?怎么不可以?操作:把圆形纸片当成蛋糕,折一折、分一分。

小结:半个蛋糕,一个都不到,在数学上我们用1/2来表示。

(通过最基本的圆形模型展开教学,以蛋糕为例,从4个蛋糕、2个蛋糕的均分,到1个蛋糕的均分,完成从整数到分数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一个蛋糕的均分过程中,通过媒体切一切,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说一说,来充分理解“平均分”。

)二、操作感知,理解新知。

(一)认识1/2提问:刚才的1/2个蛋糕,是怎么来的呀?追问:那就是怎么分了?把谁平均分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是多少?谁的1/2?这一份呢?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1/2,也就是1/2个蛋糕。

(通过分蛋糕的情景,理解的含义,突破。

引入多例证、,再通过表象训练,归纳概括得到完整含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也就是几分之一个整体。

)教学建议:概念教学要注重四要素,即名称的引入、例子、属性、定义,其中,举例则以正反例对比为宜,在理解1/2环节中,应该先处理完正例再来解决反例比较好,而1/2与1/4与媒体结合引出平均分时,还是先动手操作,让学生折完再媒体出示分割比较好。

其次,在分数的定义中,平均分十分重要,但是又容易被学生忽视,所以教师要规范课堂用语。

几分之一(2)一、复习引入分纸带(1)3米长的纸带平均分成3段,每一段长()米?(2)2米长的纸带平均分成2段,每一段长( )米?(3)1米长的纸带平均分成3段,每一段长( )米?(根据平均分,解决整数除法的应用题。

引入例题,通过分纸带,每一段1米不到了,所以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激发学生使用分数,让学生感知在不满1米时,分纸带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也道出1/3米的由来。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几分之一米提问: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谁看懂了?指出:1米的1/3就是1/3米。

小结:1米长的纸带平均分成3段,每一段的长度是1米的1/3, 也就是1/3米。

(学生在说一说中,建立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在线形模型中,通过观察与分析,理解1/3米的含义,也就是分数的意义中“数的意义”:1米的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一米。

)(二) 理解几分之一米涂色部分的长度是 米。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通过看图说一说,填一填;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表象操作,看着对折1米长的纸带的过程,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几分之一米的含义。

最后,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得出规律。

)(三)分数单位的大小比较1.想一想:31米、21米、41米和81米哪一段最长?哪一段最短? 2.排一排:将31米、21米、41米和81米从长到短排列。

(联系已经分好的纸带,由学生根据得出的规律来比较大小。

)教学建议:在圆型模型基础上建立几分之一概念后,线型模型中几分之一的概念是一个深化,是对几分之一的进一步认识。

因此,教师要安排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在观察、动手操作、思考的活动中逐步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而不是枯燥的用传授、练习来灌输概念。

几分之一(3)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一盒酸奶,如果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能分到多少?小结:六分之一既可以表示这一部分占整体的六分之一,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六分之一盒酸奶。

(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连续量几分之一,运用具体的实例一盒酸奶复习连续量的几分之一,并让学生感知连续量的几分之一这个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这一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