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川教版课后练习六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
崛起川教版课后练习六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如图所示图片与文字体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是( )
A、是都江堰.它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体现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C、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
D、总结中国农业和药物学的成就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D、奖励耕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战国时期,首开变法之风的是( )
A、魏国
B、楚国
C、韩国
D、秦国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据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分封制的瓦解
C、战争的频繁
D、兴修水利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大变革
B、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加强刑罚
C、奖励军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推行县制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见下图商鞅在变法实行之前,通过“徙木赏金”的办法,主要是为了( )
A、哗众取宠
B、重赏之下发现勇夫
C、确立商鞅讲信用、说话算话的形象,为实行变法寻找良机
D、执行秦王的命令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与战国时期的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 )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白渠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确立行省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贵族特权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
A、兴修水利工程
B、推行重农抑商
C、承认土地私有
D、推广牛耕生产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人们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开始于(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