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设计一一等奖

合集下载

《核舟记》优秀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核舟记》优秀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 旳螃蟹落在白色旳沙粒上。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旳熊猫 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我国旳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 旳历史,堪称一绝。三千数年前旳

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
日要用五倍放大 镜才干识读旳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 牙笔杆上雕
刻铁马云雕旳将士“行军图”。如
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旳地方雕刻全
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旳闲适心 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 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 色旳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
实旳烦恼,这是何等旷达旳襟 怀啊。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 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牵挂 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写出了佛印和尚旳外貌 和洒脱不群旳神态,放 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 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 在望着天空和两岸旳山 色,沉浸在清风明月中。
嘻,技亦灵怪矣哉!
yòu zhuàn
整体感知:
1、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2、了解课文内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致旳人叫王叔 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旳细小圆形木块,雕 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 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 是根据木头原来旳样子模拟那些东西旳形状, 各有各旳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 核刻成旳船,刻旳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
然而,可是
挑选 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 满
亦灵怪矣哉。
长而窄
相当于“了啊” 译: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
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

《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⑵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⑴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⑵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一、课前检测: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五、师生探究:(一)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

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初中语文 八年级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八年级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1一、激趣导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中国从不缺失把技术做到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

大家知道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吗?生展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魏学洢走进《核舟记》,一睹微雕界的杰作。

【设计意图: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有精益求精、妙手回春、心灵手巧、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引入话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刻万物于一核思考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魏学洢对核舟技艺的评价。

(重点讲解“灵怪":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

让学生感受核舟的技艺是非人类所能创造的。

)再引导学生找出“奇巧”(神奇精巧)这个词,再次感受作者对核舟的评价之高。

思考2:核舟“巧"在何处?学生自由活动,找出核舟之巧。

小结:核舟之巧在于它的体积小,雕刻内容多,雕刻事物精。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的阅读提示,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

“核舟"巧夺天工之美是魏学洢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的,因此核舟之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3赋寸木以生命人物刻画是核舟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核舟灵魂之所在。

活动一:【小组讨论交流】仔细揣摩3、4段,分析核舟所刻人物“各具情态”之巧。

可通过分析人物的穿着、神态、动作等揣摩人物心理、性格。

人物一:苏轼被贬的苏轼在这一“核舟"上依然逍遥自在、宁静专一,体会他的旷达乐观、洒脱坦然。

苏轼,在人生不得意之时,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泛舟于赤壁,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坦然。

人物二:黄庭坚“如有所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手卷内容有所顿悟。

结合学案黄庭坚自身的经历,多次被贬,依旧洒脱,痴迷于文学,专注于研究。

他与苏轼境遇相似,想法一致,亦师亦友。

泛舟赤壁的苏黄,没有了世俗的干扰,没有了官场的烦恼,有的只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感悟于手卷,感悟于书卷。

第11课《核舟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透过文字欣赏核舟之美,感受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3.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通过文字来了解这一珍宝,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新课教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1.作者档案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末著名散文家。

他是明代大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但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八卷。

被清代张潮收录《虞初新志》的《核舟记》,就是他的代表作。

2.《虞初新志》简介《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20卷。

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民间的奇闻逸事,很多介绍传奇人物的独门绝技,内容大抵真实不虚。

其中有名之作,除了本文,还有清代林嗣环的《口技》和清代高士奇的《记桃核念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黍(shǔ)箬(ruò)篷糁(sǎn) 髯(rán) 衣褶(zhě)弥(mí)勒矫(jiǎo)首诎(qū)椎(zhuī)髻(jì) 壬(rén)戌(xū)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2)为:为宫室、器皿(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3)而:中峨冠而多髯者(连词,表并列,并且)启窗而观(连词,表修饰,不译)而计其长(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同“横")【词类活用】(1)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古今异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1、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不()(2)贻()(3)箬篷()(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6)髯()(7)天启壬戌()(8)篆章()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5)篆章:(6)视端容寂:(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认识,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1、学生读课文,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奇巧:以:木:木材;为:罔:因:具:轩:敞:为:兴:徐:糁比:类:矫:诎:倚:楫:椎髻:夷:了了:盈:题:简:为:灵:怪: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初中语文 八年级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八年级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3.积累文言词汇,同时推敲揣摩本文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重点:疏通文意;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难点: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手工艺术源远流长。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课文《核舟记》中介绍的核舟就是这样的珍奇……二、介绍作者及作品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进行,完成后,先小组展示交流;2.班级展示交流,每组派一位学生代表交流;3.老师强调重点语句翻译,强调学生批注重点词语意思,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四、熟读课文,探求“核舟"之“奇”【学习任务】思考: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老师引导学习】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技艺“奇巧"的语句,尤其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容易忽视的细节,做好圈点批注。

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王叔远技艺之“奇巧”。

【学习效果预设及点拨】第一,内容之奇,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而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体积之小可想而知。

“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第二,人物之奇,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以形显神,对照鲜明,文章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核舟记》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古文,理解文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核舟记》的文本理解。

2.雕刻艺术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理解。

2.雕刻艺术的审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核舟记》的初步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核舟记》,解释生僻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文本中的雕刻艺术特点,如雕刻手法、形象塑造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雕刻艺术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核舟记》中的雕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核舟记》中的雕刻艺术,如雕刻技巧、寓意等。

2.分析《核舟记》在古代雕刻艺术中的地位。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雕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欣赏心得。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其他古代雕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大闹天宫》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2.分析古代雕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其他古代雕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1、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

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与感悟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与感悟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与感悟《《核舟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与感悟》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核舟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与感悟教材分析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本单元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核舟记》作为一篇说明事物特征的文章,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1.本班学生优生和中等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从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2.初二学生接触的说明文不多,所以对艺术形象的设计,作品的说明顺序可能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教学中除掌握文言文中基本的`实词用法,句式特点以外,还要能对核舟的艺术价值做初步的鉴赏。

学生初涉微雕艺术,因此容易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2.了解一些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2.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2、《核舟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与感悟第一课时设计思路: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11《核舟记》微型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核舟记》微型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核舟记》微型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核舟记》微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奇巧"。

2、深入理解文意,悟懂“灵怪”。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多层面的“奇巧"。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体悟“灵怪”。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谈论自读收获。

总结学法:快速默读,借助注释和小组合作。

二、品见“奇巧"1.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与核舟来历有关的两个人物(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根据学生情况,补充讲解重点字词:贻:赠送一:名+数,强调名,调+补2.作者对王叔远的评价如何?“奇巧”3.这二字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小组讨论并分析概括。

a.首段总括略写:径寸为之,能雕百物,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尺寸小)(内容多)(效果佳)b.核舟详细描绘:舟之小巧: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长不盈寸舟之形态:(结构齐全:舱、篷、窗、栏、头、尾、背)c. 体小物多:人五位神态各异,窗八扇暗含主题,雕刻六物一一俱全,三十四个字(了了文字,丹墨相印)。

d.场景生动:细节传神小结:技艺之奇巧4.这样生动的“大苏泛赤壁"事件,是王叔远亲眼所见,录实事所雕刻吗?引导分析构思之奇巧a.取材历史真实(窗上之字、船头之人)b.融入恰当想象(携友同行,品茗论道)C.精心设计细节(横卧一楫、佛印之态)5.那么,如此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是如何走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呢?品悟作者文笔之奇巧简洁严密展现核舟之美相映于文,印证好友之构思、技艺,生动传神大量描写静中取动,眼前之静物脑中之动态。

三、悟读“灵怪”借助魏学之妙笔,我们欣赏到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构思的奇巧,仿佛也随着大苏泛舟于赤壁,去感受了旷达洒脱,不同凡俗的意境之美,此刻你想借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一下心声呢?“嘻,技亦灵怪矣哉!" 由衷赞叹(加重语气)请大家齐诵三次,抒发我们和作者一样的赞颂之情。

四、小结内容这节课我们见证了“奇巧”,也品悟了“灵怪"。

“小”中见“大”的艺术——八下初中语文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小”中见“大”的艺术——八下初中语文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小”中见“大”的艺术——八下初中语文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中见“大”的艺术——八下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特点和写作顺序。

3.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精神之高。

一导入在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着一种重要思想,就是以小见大。

核舟虽小,用心探寻,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核舟记》,从微小中探寻技术美后的真意。

二微小中见技之奇巧师:课文开头就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通读全文,你觉得王叔远被称为“奇巧人”的理由是什么?请有理有据地说话。

预设:体积上小:高可二黍许,长约八分又奇(老师补充:二黍约0.8cm,八分约3cm)数量上多:通计一舟……(53件)细节上精: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概说)雕栏相望、箬篷覆之、启窗而观、珠可历历数也……(细说)构思上巧:对联选择(清风拂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前后《赤壁赋》的关系)人物关系(苏轼与佛印、鲁直的关系,魏学洢与王叔远的情谊)舟子状态(两舟子共同营造的气氛,以及整体构造出的悠闲境界)时间安排(壬戌秋日的安排)资料补充: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

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2.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

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亡。

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

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此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名称:《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学语文课堂的一堂优秀公开课,主要围绕中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展开。

通过对《核舟记》这篇文学作品的精读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核舟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提问:你们了解核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2. 阅读与分析(25分钟)- 学生阅读《核舟记》,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分组讨论:就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手法,如比喻、意象等。

3. 主题探究(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情感表达来体现;-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4. 写作任务(20分钟)- 教师提供写作任务:请你以《核舟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5. 作品分享(15分钟)- 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提高;2. 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升;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所进步;4.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否得到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核舟记》文本;2. 阅读指导材料;3. 学生写作材料。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核舟记》这篇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写作任务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前置学习,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能读出生字词,翻译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以及数量的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不同翻译。

能理清写作顺序,说出核舟各个部位的景物,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能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表述出作者对微雕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情怀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

导入: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看看一只核舟是否可以如此丰富?学生活动一诵奇文、知词义课文作为一篇杂物书画记,重在状物。

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另外两篇“记”,但《桃花源记》重在记事,《小石潭记》则重在记游,其内容各不相同,本文内容丰富、细节较多。

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读懂内容。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听老师范读,画出节奏。

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小组合作解决句子翻译,将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加以补充强调。

补充:关于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引导:尝试翻译以下句子,说说下列句中的数量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确: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

本题例句均无量词,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核舟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核舟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核舟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名称:《核舟记》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核舟记》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本中的主题、事件和情感;3.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掌握熟悉的生词和短语;4.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二、教学内容:1. 《核舟记》的背景介绍;2. 《核舟记》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简介;3. 关键词汇和短语的学习;4. 阅读理解练习;5. 书面表达活动。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核舟记》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核舟记》(10分钟)- 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和出版情况,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人物和情节简介(15分钟)- 介绍《核舟记》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特点和关系。

- 通过简要概述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 学习关键词汇和短语(10分钟)- 列出《核舟记》中的关键词汇和常用短语,让学生进行拼读、理解和记忆。

5. 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 布置阅读理解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6. 集体分享和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互相分享阅读的体会和理解,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和感悟。

7. 书面表达活动(15分钟)- 提供一个主题或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核舟记》的情节和意义进行书面表达,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8. 总结(5分钟)- 总结教学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索更多文学作品。

四、教学资源:- 《核舟记》文本或摘录;- 关键词汇和短语的列表;- 阅读理解练习题;- 书面表达提示和指导。

五、评价方式:-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阅读理解练习的得分;- 书面表达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六、延伸活动:- 邀请作家或文学研究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探讨《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 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互相推荐和交流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 应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作短篇小说、绘制插图等。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3、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资料先知】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一、基础字词句A级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强烈推荐】《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2篇

【强烈推荐】《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2篇

《核舟记》最新优秀教案设计2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如“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篆章”等,理解其含义与用法。

准确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技巧,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按照空间顺序对核舟的细致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培养文言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分析文中对核舟的人物、器物等描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学习本文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展现核舟的精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敬仰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品味文中对核舟的描写,如船头三人的神态、动作描写,船尾舟子的形象刻画等,感受其描写的精妙之处。

理解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核舟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再到船背的描写顺序。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描写核舟时所运用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理解其对突出核舟主题和展现工艺精巧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文字想象核舟的具体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体会古代微雕艺术的神奇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一些精美的微雕作品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微雕艺术的神奇与精妙。

然后提问:在古代,有一位能工巧匠用一枚桃核雕刻出了一艘栩栩如生的小船,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件令人惊叹的作品吗?由此引出课文《核舟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魏学洢,明代末年的散文家。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王叔远是一位民间微雕艺术家,他的技艺精湛,能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刻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和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光辉绚烂、 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 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 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 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 观止的是微雕艺术。请欣赏:
玉雕
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落在白色的沙粒上。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品读课文、 体味探究
研读第4段
第四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其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楫左右舟于各 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 者”。
种什么氛围?
奇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 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 “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 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 自乐。
美丽的凤凰
根雕
金 丝 猴 根 雕
石刻微雕作品《红楼梦》的第一回, 在这块高15至18厘米、宽约10厘米的印 石上刻有5400个字。
•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 观艺术。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 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 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 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 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 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 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 等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 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 读来令人惊喜。
品读课文、 体味探究
研读第2~5段: 作者如何具体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奇巧”? 体积(长、高)、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船头(游览者的外貌; 姿态;神情;衣褶;念珠)、船尾(舟子的神情和姿 态)、船背(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 度和高度,又写了舱旁的小窗和对联,作者 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 中心。 第3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 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 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 说明,最后归纳小结。
请看模拟图
居右。绝似弥勒, 袒胸露乳,矫首 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居左。左手 执卷端,右 手指卷,若 有所语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 【教师点拨】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 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 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 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 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 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东西? 核舟。 这就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2.本文的作者是怎样给我们介绍核舟的? •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 教师总结: • 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 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中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 名,是分写。
整体感知
3. 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给我们介 绍这个精巧的核舟的吗? 小结:空间顺序 (整体—船舱——船头——船尾——舟的反 面)
品读课文、 体味探究
奇巧
研读第1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 《茅檐集》。《核舟记》选自
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
志》。
自学反馈:
mǐn wǎng yí
yòu jī
器皿
shǔ
罔不因势象形
ruò rán

八分有奇
sǎn
二黍许
zhǔ
篛篷


石青糁之
chuí jì

zhuàn
不属

椎髻
舟楫

诎右臂之船: 通“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 右手攀右趾: 通“扳”,bān,往里拉
品读课文、 体味探究
研读第3段: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 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 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 合。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 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 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 “珠可历历数也” 。
品读课文、 体味探究
研读第5段: 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 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 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 主次分明的技巧。
品读课文、 体味探究
研读第6段说明文。题目中的 “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 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 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 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 则多用说明。
中 轩 敞 者
旁 开 小 舱 , 左 右 各 四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兴
居 左 舟 子 壶
居 右 舟 子
高:可二黍许
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手卷
船背:文字
篆章
炉 舟尾横卧一楫
长:八分有奇
《核舟记》模拟图
作业设计 • 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 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 游赤壁时的情景,用你 的妙笔记录下来。
23
核舟记
学习目标
•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和作者的情感。 •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 说明顺序。 •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 的卓越技艺,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民族自尊 心。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