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昆明一中高考地理七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云南省昆明一中高考地理七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44分)
1. 中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商品猪出栏需要大约10个月,饲料成
本约占养殖成本的80%.2019年上半年,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中国猪肉价格出现了
较大幅度的上涨。
目前我国“南猪北养”的生猪养殖空间格局决定了猪瘟疫情的空间差异,“西猪东运、北猪南运”的空间流通模式加剧了猪瘟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如图为我
国2019年2月的非洲猪瘟发病率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生猪“南猪北养”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候
②耕地
③交通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我国此次严重猪瘟疫情扩散快的主要原因是()
A.长距离运输生猪,传播范围广
B.气候温暖,病毒传播速度快
C.北方人喜食猪肉,消费市场广
D.泔水喂食,猪舍卫生条件差
【答案】
B
A
【考点】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解析】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
触性传染传染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生猪喜温暖,南方气候条件更好,①错;
饲料成本占80%,耕地北方耕地多,饲料充足,②对;
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生猪养殖空间扩展,③对;
南方人口更多,消费市场更广,④错。
病毒护散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猪瘟疫情扩散,主要是由于生猪流动性强,“北猪南运”的空间格局加剧了病毒的扩散和传播,所以A正确;
气候条件无较大波动,不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所以B错误;
消费市场南方更广,所以C错误;
猪舍卫生条件差不是导致疫情扩散的原因,所以D错误。
2. “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界线两侧的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是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有学者划出了一条新疆博乐至台湾台北的“博台线”,认为将“博台线”作为我国国土开发的战略脊梁线,可能突破“胡焕庸线”,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结合如图完成(1)~(3)题。
(1)“胡焕庸线”两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同
B.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C.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D.人口数量差异较大
(2)将“博台线”作为我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脊梁线的原因可能是()
A.“博台线”贯穿了东、中、西部地区
B.“博台线”两侧经济总量趋同
C.“博台线”与“一带一路”战略吻合
D.“博台线”两侧经济增速趋同
(3)为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在做好“博台线”主要节点城市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开发与整治的方向是()
A.东北和西北
B.东南和西南
C.东北和西南
D.东南和西北
【答案】
C
B
C
城镇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和变化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城市的形成及区位因素
【解析】
“胡焕庸”线连接黑龙江省的黑河与云南省的腾冲,反映了我国东南与西北人口分布上
的差异,对我国人口、社会经济战略的规划与制定有重要意义。
“博台线”是指从新疆博乐至台湾台北,专家认为将“博台线”作为我国国土开发的战略脊梁线,可能突破“胡焕庸线”,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
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
【解答】
“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根本原
因是自然条件基础决定的。
将“博台线”作为我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脊梁线的原因可能是两侧经济总量趋同,能基
本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在发展“博台线”,将其作为辐射带动两侧发展的轴线的同时,还要沿轴线两侧(既东
北和西南方向)根据区域的具体特征布局相应的发展战略,才能通过以轴带面的作用,促进全局的均衡发展。
C正确。
3. 北冰洋洋面。
上常年覆有冰层,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如图为北冰洋表层平均洋流环流图,将其分为北冰洋中心区表层环
流和北冰洋表层沿岸流。
读图完成(1)~(3)题。
(1)北冰洋中心区表层环流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是()
A.极地高压
B.盛行西风
C.海水密度差
D.海水温度差
(2)除太阳辐射外,春夏季节影响甲附近东西伯利亚沿岸海冰快速融化的主要因素是()
A.沿岸暖流
B.夏季风
C.地热
D.径流
(3)随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融化,对其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动物是()
A.鳕鱼
B.红嘴鸥
C.北极熊
D.海豹
【答案】
A
D
C
【考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及其分布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海水运动形式的知识,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
本题考查海水温度的知识,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
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解答】
图中北冰洋中心区表层环流整体呈顺时针辐散运动,而北半球极地高压控制下近地面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呈顺时针运行。
甲附近东西伯利亚沿岸的洋流是寒流,故A错;
不在板块交界地带地热不明显,其地热一般很少随季节变化,故C错;
春夏季节东西伯利亚地区积省融化和降水增加,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带来的热
量促使海冰快速融化,故D对。
北极熊利用浮冰承载栖息和觅食,北冰洋海冰融化,会使北极熊生存空间变小:而海
冰融化会使海洋空间不受封冻的影响,鱈鱼、海药、红嘴鸥更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4. 能量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物质以电磁波的方式传播能量的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主要
形式。
地面(海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自身的热量
不断向外辐射而失去能量,其辐射能收入与支出的差值又称辐射差额。
据此完成(1)~(3)题。
(1)地面辐射差额具有日变化,一般白天为正值,晚上为负值。
地面辐射差额()
①由负值转为正值时一般在日出前
②由负值转为正值时一般在日出后
③由正值转为负值时一般在日落前
④由正值转为负值时一般在白落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海面辐射差额往往大于同纬度地面辐射差额,其主要原因是()
A.海面上云雾多,大气逆辐射强
B.地面辐射能力强,损失能量多
C.海水热容量大,水温冬暖夏凉
D.海水对太阳辐射吸收强反射弱。
(3)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高低纬度地区辐射差额大体相同
B.高原的辐射差额往往大于平原盆地
C.辐射差额为正值的温度不断上升
D.地球表面整体而言辐射差额为正值
【答案】
B
D
D
【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及其分布规律
【解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
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
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
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
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本题考查海水问的的知识,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
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
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解答】
射能量支出,必须有阳光的辐射收入才能达成收支平衡的0数值,所以由负值转为正
值时一般在日出后,由正值转为负值时一般在日落前,所以②③正确。
云雾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达到海面的太阳辐射量小,不利于海水温度的上升,所
以A错误;
地面辐射能力强,损失能量多,只能说明地面的辐射差较大,但不能作为主要原因,
所以B错误;
海水热容量大,水温冬暖夏凉,证明辐射差小,不能成为原因,所以C错误;
相对于陆地,海面阳光可以进入水体,海水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而对太阳辐射反
射弱,其辐射差额往往大于同纬度地面,所以D正确。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辐射差额往往大于高纬度地区,故A错;
高原空气比平原盆地稀薄,大气逆辐射弱,辐射差额较小,故B错;
如果能量的收支仅仅由辐射决定,辐射差额为正值的温度将不断上升。
但该题需要注
意能量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除辐射外能量传递还有热传导、潜热输送、空气对流、
大气运动、海洋洋流等方式,所以辐射差额为正值的温度并非不断上升,故C错。
地球表面整体而言辐射差额为正值,其所获得的能量还通过其他形式传向大气,故D 对。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夏秋冬连旱。
江西抚州东乡区地处赣东丘陵与鄱
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年均降水2180.6mm,但2019年该地雨季降水较往年减少七成以
干枯,小二型有上,为观测以来同期最低,该区内有266座水库,其中小一型水库有1
3
1
干枯,因干旱造成的损失很大。
气象部门积极采取人工降雨措施缓解灾情。
人工降雨
4
主要是用飞机、火炮、烟炉等将很容易分解为极小微粒的碘化银等播撒到高空云层中。
飞机、火炮效果较好,但因连续性差,容易错失良机,地面烟炉虽不易将微粒带到高空,但连续性较强。
(1)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该地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该地库塘众多,但在此次旱情中库塘的功能有限,试分析其原因。
(3)说出用碘化银人工降雨的主要原理,在图中甲乙丙三地,哪里建烟炉最合适,并说明理由。
【答案】
该地属典型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夏秋季节受锋面天气(江淮准静
止锋)及台风影响降水多;扇状(树枝状)水系,支流汇水多,主干河流汇水量大;
谷地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形成涝灾。
七八月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雨
带退出降水少,易形成旱灾。
此次旱情严重,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水库汇水面积小,多以小型水库为主;水
塘多位于低洼地区,不易提水灌溉;库塘间的相互协调调度能力弱:水稻生长时期需
水量大。
碘化银易分解为极小的微粒,可以增加高层大气中的凝结核数量。
促进水汽的凝结。
在丙地建最合适。
山地地区海拔高,烟尘更容易进入海拔较高的大气中;丙地为夏季盛行风(东南风)
的迎风坡,借助地形及白天的上升气流,可以将烟尘输送到更高的地方;该县主要农
耕区位于丙地的下风向,烟尘更容易进入该县上空。
【考点】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森林、湿地等的问题成因及开发利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
(1)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分析。
(2)此次旱情中库塘的功能有限的原因可以从降水、需水量、水塘面积等方面分析。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解答】
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主要受江淮准静止锋、台凤影响,故降水丰富。
且此地地势低平,河网较密,水系呈树枝状,汇水量大,排水不畅,容易形成涝灾。
同时处季风气候区,季风季节和年际降水变化较大,且受副高影响,易形成季节
性的干旱天气。
根据材料及该地区域简图,可知此地位于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水库多建在丘陵地区,地形破碎,汇水面小,多以小型水库为王:图中平原地区的水塘,一般面积较小,且
分布在低洼处,久早过后小水库、林塘农易千涸,且水塘位于低洼处,不方便大量的
提水灌溉。
夏秋季节正值水稻大量用水时期,因此无法满足当地需要。
降水的三个条件,包括水汽、降温、凝结核,材料已提示碘化银易分解为众多极小的
颗柱,主要起到增加凝结核,促进凝结的作用。
在建烟炉时,应考虑烟尘能否进入海
拔较高的大气中,到达需要降永地区的上空等条件。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国南部有世界上面积最壮观的红树林,近三十年来,孟加拉国的红树林面积在
逐渐减少。
孟加拉国曾经是冷冻鱼虾的出口大国,近年来,出口量不断下降,经济收
入锐减。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的一种耐盐木本植物。
其根生长于地面以上,暴露在空气中,根皮上布满气孔,被称为“气生根”。
红树林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鱼
虾养殖和饵料基地,也能保护海岸线,减轻风暴、洪水、台风等灾害带来的危害。
如
图为孟加拉国(图1)及红树林“气生根”示意图(图2)。
(1)简述红树林“气生根”的作用。
(2)分析孟加拉国海岸带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有利条件。
(3)分析近年来孟加拉国海岸带红树林不断减少的原因。
(4)你是否赞成孟加拉国扩“大养虾规模,请说明理由。
【答案】
根上布满气孔,便于呼吸空气;根系发达,便于支撑树冠;有利于抵挡海浪和风暴的
冲击;有利于红树林吸收养分。
位于河流入海口、多地势低平滩涂;泥沙淤积,土壤富含有机质;受海潮影响,土壤
盐分高;周期性潮水涨落,有利于根系呼吸。
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岸侵蚀;台风、海啸等气象灾害破坏了大量红树林;当地居民围
垦耕地;开发鱼虾养殖,破坏红树林生长环境;砍伐薪柴等。
赞同。
扩大规模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鱼虾出口量,增加经济收入;鱼虾养殖
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不赞同。
鱼虾养殖使海水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系统;破坏红树林生态环境,造成红树
林面积减少;鱼虾养殖附加值低,经济收入低。
【考点】
森林、湿地等的问题成因及开发利用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解析】
(1)本题需联系图文信息分析,气生根是红树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气生根呼吸空气、支撑树冠、吸收养分、抵御气象灾害等角度进行分析。
(2)红树林的生长条件应主要从河流入海口、地形地势、土壤有机质、土壤含盐量、
周期性潮水涨落等方面分析。
(3)红树林的减少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因素主要有全球气
候变化、台风、海啸气象灾害,社会因素主要有当地居民围垦耕地、开发养殖业、乱
砍滥伐等。
(4)属于开放性试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解答】
结合题干信息”红树林的根生长于地面以上,暴露在空气中,根皮上布满气孔,被称为“气生根”。
可以判断,其作用是根上布满气孔,便于呼吸空气;根系发达,便于支撑
树冠。
由“红树林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鱼虾养殖和饵料基地,也能保护海岸线,减轻风暴、洪水、台风等灾害带来的危害。
“可以判断,其作用是红树林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鱼虾养
殖和饵料基地,也能保护海岸线,减轻风暴、洪水、台风等灾害带来的危害。
读图可知,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三角洲,海岸带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有利条件是位于河流
入海口、多地势低平滩涂;泥沙淤积,土壤富含有机质。
结合题干信息”红树林是生长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的一种耐盐木本植物“,可以判断,其生长的有利条件是
受海潮影响,土壤盐分高;周期性潮水涨落,有利于根系呼吸。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再加上台风和海啸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海岸带红树林不断减少;同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对红树林产生
的一定的破坏,如围垦耕地、开发鱼虾养殖、砍伐薪柴等。
结合图文信息,我赞同,理由是扩大养虾规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产量的增加,可
以增加出口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当地鱼虾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我不赞同,理由是养虾规模的扩大会使海水富营养化,红树林生态环境遭到坏,会造
成红树林面积减少,而且鱼虾养殖附加值低,老百姓收入不高。
三、[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共1小题,满分10分)
2020年似乎比人们预想的还要难,一开年就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打了个措手
不及!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全行业整体停摆,影响巨大,损失惨重。
我们既要高度重
视此次新型疫情的影响,但也不要过度恐慌,更应有足够的信心迎接挑战,毕竟中国
旅游业已经进入较成熟产业发展阶段,具有较好的内生增长动力来抵消新型疫情的巨
大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要更加关注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和创新领域,真正创新求变,
提升旅游品质。
指出旅游业的哪些特点导致疫情对旅游业影响巨大,并对疫情后旅游业的高质量健康
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旅游主体为人;空间流动性强;具有综合性、涉外性、脆弱性或依赖性。
建议:加强政策扶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现代旅游管理体系,完善公共旅游安全规划;消除心理影响,重塑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大创新力度,推出近距璃室外活动
类的旅游项目:抓住机遇,发展研学、亲子、康体养生等旅游项目。
【考点】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开发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
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他们是旅
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依赖性、综合性、脆弱性、波动性、季
节性、带动性以及涉外性的特点。
【解答】
旅游业作为面向人群的服务业,在开展过程中需要面对频繁的人口流动,对于人流量
的依赖较大,而疫情的发生导致人员的流动性急剧减弱,旅游业的开展失去了大量的
人流量,所以导致全行业的停摆。
针对疫情结束后的旅游业发展,政府可以加大政策
引导,各旅游景区针对疫情开发新的以养生为主的旅游项目,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及时
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消除人们的心理恐惧,及时恢复行业运行。
四、[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共1小题,满分0分)
有多久没仰望过灿烂的星空了30亿年来,地球上的生命生活在由太阳、月亮和星星
因为他们生活在充满了光污染的“不夜城”。
一座座美丽的“不夜城”所制造的光污染,已经演变为生态与环境的美丽杀手。
分析城市光污染带来的主要危害,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答案】
主要危害:影响天文观测;危及夜行动物生存,加剧物种灭绝;诱发生态危机;扰乱睡眠、诱发生理心理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等。
应对措施: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布置光源;改进材料、科学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考点】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污染的知识,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了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越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使这些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聚集,其浓度达到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程度。
【解答】
光污染的危害主要从改变生态环境,影响入类及其他物种生活生存方面作答,措施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发展等给出合理建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