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料产生白心的原因探索和总结
水泥熟料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操作,了解水泥熟料的生产过程,掌握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组成及其性能特点,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水泥熟料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主要由石灰石、粘土、铁矿石等原料经过高温煅烧而成。
在煅烧过程中,原料中的钙、硅、铝、铁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酸三钙(C3S)、硅酸二钙(C2S)、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等主要矿物。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高温炉、天平、研钵、筛子、量筒、滴定管、烧杯等。
2. 材料:石灰石、粘土、铁矿石、生料、熟料、水、石膏等。
四、实验步骤1. 生料制备:将石灰石、粘土、铁矿石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破碎、磨细等工艺制成生料。
2. 熟料煅烧:将生料送入高温炉中进行煅烧,煅烧温度一般在1450℃左右,煅烧时间为2-3小时。
3. 熟料磨细:将煅烧后的熟料进行磨细,使其细度达到一定要求。
4. 水泥熟料性能测试:对水泥熟料进行细度、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性能测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熟料细度:实验测得熟料细度为3200cm²/g,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 标准稠度:实验测得水泥熟料标准稠度为23.5%,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 凝结时间:实验测得水泥熟料初凝时间为2小时,终凝时间为5小时,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4. 安定性:实验测得水泥熟料安定性合格,无膨胀现象。
5. 水泥熟料矿物组成: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实验测得水泥熟料中硅酸三钙(C3S)含量为50%,硅酸二钙(C2S)含量为30%,铝酸三钙(C3A)含量为15%,铁铝酸四钙(C4AF)含量为5%。
六、实验结论1. 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的配比、煅烧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熟料质量有重要影响。
2.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合理的工艺参数控制,可以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熟料。
3. 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硅酸三钙(C3S)、硅酸二钙(C2S)、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其中硅酸三钙(C3S)和硅酸二钙(C2S)是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对水泥的强度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回转窑熟料产生白色夹心料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刖百某1200t/d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熟料生产线经过半年多的改造调试已于2018年7月顺利达产。
该生产线技改时设计产能1800t∕d,技改后实际产能达到1900t∕d左右。
烧成系统设备配置:窑:03.2*5Om,斜度4.0,转速4.Ir/min;分解炉(TDF):05.4*19m,下缩口01.6πι,有效容积450m3;篦冷机:冷床面积44m2,能力1800t.该生产线在后续的生产运行中,很长一段时间熟料频繁出现白块料现象。
白块料的特征是:从熟料链斗机看,白块料是由大块熟料破碎而来,整个料块偏大,显示两类色泽不一的结构物。
最外层与正常熟料颜色一样,内部是易碎的没有反应完全的灰白色生料粉。
从篦床上看,熟料中的大球料(俗称“西瓜蛋”)较多,占比20%左右(有时占比30%左右),直径100-30Omn1不等。
化验结果表明,白块料中游离钙含量明显偏高达IO-15船烧失量2.5-3.5机严重影响熟料质量,造成熟料强度下降。
熟料3d强度27MPa左右,28d强度47MPa左右。
木文就白块料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相对措施予以介绍,仅供同行参考。
二、白块料的特点及形成过程白块料就是较大熟料球破碎开以后,中间未被充分燃烧的部分,颜色灰白,f-Cao含量较高,烧失量较大,3d、28d强度较低。
白块料形成主要是因为在窑尾提前出现液相,形成料球,在料球进入烧成带之前,逐渐变大,进入烧成带后由于料球过大无法将其烧透,内部成为夹生料,在篦冷机末端经破碎,形成白块料,因此要解决白块料问题就需要查找熟料在窑尾提前成球的原因。
为此我们通过对现场运行状况、正常熟料及白块料的成份分析和中控操作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查找原因。
三、白块料的成因1、分解炉的工作状况不佳通过现场查看,发现在分解炉与烟室连接的缩口存在部分物料短路落入窑尾烟室的现象,预热器五级下料管内有大量火星。
分解炉存在部分物料短路进入回转窑,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分解炉撒料箱损坏,撒料效果不佳造成短路;二是分解炉下缩口风速不够,造成物料落入窑尾。
从熟料的颜色如何判断其质量?
从熟料的颜色如何判断其质量?水泥回转窑煅烧出的熟料,因受温度、配料率值的变化,物料预热好坏及煤粉是否燃烧完全等因素的影响,烧出的熟料会出现不同颜色,不同颜色反映不同的问题,因而正确地分析熟料颜色所产生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是看火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就常见的11种情况作一介绍:1.熟料呈灰绿色熟料颗粒均匀,圆而光滑,砸开后致密,微有小孔,晶体闪亮,无严重熔融痕迹,则该熟料煅烧正常,配料合适,熟料质量好,较为理想。
2.熟料呈深墨绿色熟料表面粗糙,有小麻点,晶体闪亮(晶体比正常熟料多),稍有摩擦,则小颗粒纷纷脱落,质轻,砸开后孔多,煅烧中“飞砂”大,称为粘散料。
其特点是升重低、游离氧化钙低、早强偏低、煅烧中不易长窑皮、衬料损失大、运转周期短,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硅酸率高、熔媒矿物含量少、操作不当所致。
粘散料—般发生在原料成分不稳、配比不当的情况下。
克服办法是加强原料成分控制,保证配料率值在要求范围内,控制合理的硅酸率及熔煤矿物成分,采用合乎实情的燃烧参数。
3.熟料呈灰色熟料表面光滑无孔,砸开后结构致密,熔融感强,属高湿煅烧熟料,质重,强度高,质量好。
但是,这种熟料的煅烧用煤多、温度高,易烧坏窑皮,缩短衬料使用寿命,影响窑的长期安全运转。
克服办法:尽力不烧大火,把熟料立升重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4.熟料表面发灰绿,内呈棕色从熟料表观看与正常熟料无异,砸开后,呈包心状,外层灰绿,中间棕色,结构致密,是由于煤粉燃烧不完全,形成还原焰,产生CO把熟料中的高价铁(F e2 O 3 )还原低价铁(F eO ),出现黄心料。
燃烧不完全,一般发生在煤质不好、操作不当、用煤过多或煤管位置过低、窑内热工制度不稳、开停车次数多等情况。
这种熟料对质量影响不大,但不易粉碎、粉磨电耗高,并严重影响水泥的颜色,对出厂水泥尤为不利。
克服办法:保证煤物质量,加强风、煤配合的控制,保证煤粉完全燃烧,减少开、停窑次数,稳定热工制度。
5.熟料外灰绿内呈白色熟料表观与正常熟料颜色相同,砸开后呈包心状,外绿内白。
提高白水泥熟料白度的配料经验
提高白水泥熟料白度的配料经验•作者:陈仕香单位:广西横县特种水泥建材有限公司[2008-4-14]关键字:白水泥-配料•摘要:我公司二分厂拥有年产10万t特级白度白水泥的生产能力,有两条Φ2.7m/2.5m×54m干法中空窑。
1997年以前,该分厂采用旧的配料方案,质量最好时也只有5%为特级品;1998年采用新工艺配方后,其台时产量比以前增加1t/h,燃煤等消耗也比1997年降低了19.5元/t,在未用冷却带漂白的情况下,熟料白度高达83度以上,确保了白水泥特级品率达100%,创下了该厂自1994年投产以来的最好记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生产过程中,公司经过多次工艺改革,探索出了生产高白度白水泥熟料较为合理的配料方案。
我们的体会是:合理控制KH,适量加入晶种,选择合适的矿化剂及其配比,用含有微量碱的白泥配料,生料中加入有机外加剂,几者合理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控制较高的石灰饱和系数采用新的配料方案,KH一般控制在0.97~0.98。
KH高的料需适当提高烧成温度,从而使出窑熟料的C3S含量增多,由于C3S不易染色,故可使熟料白度有所增高,同时熟料强度也大大提高,此时就可多加点白度较高的混合材,从而确保特级白度白水泥的生产。
当然,KH不是越高越好,KH太高的熟料很耐火,难烧透,这样不仅热耗高,而且烧不透的熟料fCaO也高,易造成熟料不安定,影响出厂水泥的质量。
因此,在确定高KH时,一定要根据本厂原材料的性能,并经长期实践来确定,不可随意照搬。
2、最佳晶种配比以前二分厂为了生产高白度的白水泥熟料,把漂白不好的大颗粒熟料和少量粉料筛出全部倒掉,较多时一天有1.3t,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公司设法用这批废旧熟料取代进厂价高的叶腊石来改善生料易烧性。
首先进行了试验,生料用小磨磨制,熟料煅烧在硅碳棒、硅钼棒箱式电炉中进行,并严格控制烧成气氛,观察熟料的烧结状况。
试验结果见表1。
低碱熟料煅烧中黏散料产生原因及措施
低碱熟料煅烧中黏散料产生原因及措施标题:低碱熟料煅烧中黏散料产生原因及措施引言:在熟料煅烧的过程中,出现黏散料会导致生产过程不稳定、工艺效果下降,并且可能对矿窑设备造成损坏。
因此,了解黏散料的产生原因以及相应的措施,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低碱熟料煅烧中黏散料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低碱熟料煅烧中黏散料的原因1. 煅烧温度过低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如果温度不足以达到矿石中黏性物质的软化点,就容易出现黏散料。
这是因为低温无法将黏性物质完全熔化,导致其成为粘结材料。
2. 石炭燃烧不充分低碱熟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石炭进行燃烧,但燃烧不充分会造成煅烧系统内含有高碳残留物。
这些残留物会在煅烧过程中生成焦炭,并且附着在颗粒表面,形成黏散料。
3. 石炭含硫量高石炭中含有一定的硫分,若石炭含硫量过高,会导致煅烧过程中生成硫酸钠,进而与其他矿石中的氧化钠反应,形成黏性物质。
4. 过高的氧气浓度在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如果氧气浓度过高,会导致煅烧过程中氧化反应速度过快,矿石中的黏性物质没有充分软化,从而形成黏散料。
二、解决低碱熟料煅烧中黏散料问题的措施1. 控制煅烧温度通过提高煅烧温度,确保矿石中的黏性物质能够被完全软化熔融,从而避免黏散料的产生。
此外,还应保持煅烧温度的稳定,以确保矿石中的黏性物质能够充分软化,避免出现过低温度的情况。
2. 提高石炭燃烧效率加强煅烧系统内石炭燃烧的过程控制,确保石炭燃烧充分,减少煅烧过程中的焦炭生成。
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燃烧区域的供氧量和加强燃烧区域与石炭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提高燃烧效率。
3. 降低石炭硫含量通过降低石炭的硫含量,减少煅烧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钠,从而减少黏性物质的生成。
可以采取煅烧前对石炭进行预处理、使用低硫石炭等措施来达到降低石炭硫含量的目的。
4. 控制氧气浓度通过合理调控煅烧系统内的氧气浓度,避免过高的氧气浓度导致反应速度过快,矿石中的黏性物质没有充分软化的问题。
关于熟料煅烧结粒较差及配料打算分析报告
关于熟料煅烧结粒较差分析及
下阶段配料打算分析报告
针对近期出窑熟料结粒较差、飞砂大、细粉料多的现状,结合目前配料方案及原材料使用情况,制定下阶段配料方案,形成分析报告如下。
一、原燃材料状况:
1、矿山资源使用现状
2、粘土资源使用现状
粘土矿自试生产以来,使用黄洼水库南(水库边至蒋庄北东向)粘土,水分18.0%,化学成分见下表:
3、铁质原材料
质量分析;
4、原煤
二、原因分析:
1、八月份熟料成分分析
2、硫碱比
(从液相量、Al2O3、Fe2O3含量及三率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
三:下阶段配料思路:
1、矿山开采方面
根据石灰石矿山现阶段开采方案,在9月份将中采160米以上部分削顶后,开始向东山开拓发展。
采准矿量将受到限制,为有效降低下盘围岩低品位石灰石出矿带来的有害成分高的问题,后期将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改善入堆场石灰石成分;
1)要求矿山分厂加大西采148-135米的开采力度,确保高品位石灰石的采准矿量。
2)加快中采148米以上部分的开采进度,确保备矿量有充足的搭配空间。
3)减少下盘围岩低品位石灰石的使用量,降低出矿石灰石中有害成分(K2O+Na2O、MgO、SiO2、SO3)的含量。
2、原燃材料使用方面
通过前期使用的原煤情况来看,由于渤港煤用量大,受内水高、易磨性较差的影响,对原煤粉磨及回转窑煅烧十分不利,为改善原煤使用现状,后期采取措施有;
1)增加淮南煤采购量,以降低入磨煤粉的内水、易磨性等特点,同时使用淮南煤的高Al2O3特性,改善硅率
3、配料控制思路
①原燃材料成分数据
②原煤工业分析:
(2)生料配比如下
(3)生、熟料理论成份。
水泥熟料产生粉化的原因分析20120810YYYY 2
佳木斯市松江水泥有限公司化验室佳木斯市松江水泥有限公司化验室二O一二年十一月一日关于立窑外卸熟料产生粉化的原因分析2012年立窑车间外卸部分熟料,在堆场由于小雨浇湿后产生粉化现象,粉末成灰白色。
熟料产生粉化现象,理论上是由于熟料中β-C2S转变成γ-C2S,体积膨胀所引起,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熟料KH 比较低的时候,为什么KH高达0.98以上还会出现粉化现象呢?通过查询资料,并结合公司原燃材料实际情况和立窑运行情况,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作为主要原材料的石灰石里面砂土(结晶硅)含量比较多,直接造成生料中含有较高的结晶SiO2,在熟料煅烧时难以化合完全,在结晶SiO2周围就会形成一层β-C2S矿巢。
由于这β-C2S矿巢在冷却时转变成了γ-C2S,就产生了熟料粉化现象。
库底石灰石全分析可以验证这一点,数据如下:要想解决结晶硅问题,应从降低结晶硅含量和增加结晶硅反应活性两方面着手。
欲降低结晶硅含量,主要是降低石灰石中的含砂量和石灰石中结晶硅含量,也就是说选择比较易烧的石灰石,但就目前原燃材料现状难以办到。
欲增加结晶硅的反应活性,从工艺角度讲,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降低生料粉磨细度,生料细度由原先不大于8.0%调整为不大于7.0%,减小结晶硅的颗粒度,从而提高其反应速度,减少β-C2S矿巢的量。
二是用萤石矿化剂使用比例调整为2.0%,增加结晶硅的反应活性。
2. 熟料冷却慢:立窑煅烧应该采取“快烧急冷”的煅烧制度,熟料如果冷却速度慢,使得熟料中实际C3S含量减少,C2S相应地增多,出窑链板熟料温度很高,敲开后里面还是红的,此时熟料温度在900℃左右,若让其慢慢冷却,会在500℃时C2S容易产生晶型转变,就会发生粉化,最后只剩下一层在窑内已经快冷过的坚硬外壳。
此类粉化熟料,粉末成灰白色。
鉴定标准为:将出窑的熟料(红料)丢入冷水中冷却便不发生粉化,由此可以判断其粉化是由于煅烧操作不当,冷却太慢之故。
混凝土试块水煮法保养后出现白点的原因
混凝土试块水煮法保养后出现白点的原因
1. 混凝土试块中可能存在高含量的氯离子,当水分逐渐蒸发时,氯离子会被排斥到表面,形成白色的结晶。
2. 在水煮过程中,试块表面可能会发生腐蚀作用,导致表面杂质和溶解的钙离子析出,形成白色痕迹。
3. 水煮过程中,试块内部水分的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试块表面疏水性增强,水分无法均匀蒸发,形成白色的晶体。
4. 混凝土试块中可能含有高铝水泥等材料,这些材料在水煮过程中可能与水反应,产生反应产物,形成白点。
综上所述,混凝土试块水煮法保养后出现白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试块材料中的氯离子、杂质、反应物等因素导致表面出现白色晶体或痕迹。
探索有效的工作总结方法和实践经验
探索有效的工作总结方法和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总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回顾工作的收获和不足,进而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本文将探索一些有效的工作总结方法和实践经验,并希望能够对读者在工作总结方面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一、及时记录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到特别清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细节就会逐渐模糊。
因此,及时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可以使用笔记本、工作日志等工具,对每个环节的信息进行记录。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工作总结时回顾每个步骤的细节,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
二、明确目标和成果在工作总结过程中,需要明确目标和成果。
总结的目的是找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需要明确总结的目标。
同时,工作的成果也要有很明确的标准,在总结的过程中,需要对比实际成果和预期目标,找出差距和不足之处。
三、查找原因和问题总结的目的在于找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因此,在总结的过程中,需要查找问题和原因。
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案?通过不断追问,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反思个人表现工作总结不能只关注外部因素,还需要反思个人表现。
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
五、积极总结经验工作总结的目的不仅仅是找出问题,更应该是总结经验。
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可以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并在下一次的工作中运用起来。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帮助他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六、制定有效的计划总结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有效的计划。
我们可以根据总结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
同时,还可以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行动计划,监督自己的进展,并将计划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七、实践与反馈工作总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实践和反馈紧密联系的。
工作总结中的问题探索与创新思维
工作总结中的问题探索与创新思维一、引言在工作总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探索问题并应用创新思维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现代职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工作总结中遇到的问题,并介绍如何应用创新思维解决这些问题。
二、明确问题在进行工作总结之前,首先要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如果我们在某个项目中遇到了延期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延期的原因,如资源不足、沟通不畅等,并针对这些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分析原因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只有分析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例如,在客户投诉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对投诉内容的分析,找出造成投诉的具体原因,如产品质量问题、服务不到位等,并进一步改进产品或服务。
四、寻找灵感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有创新思维来解决。
寻找灵感是创新的起点。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灵感,如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参加专业研讨会等。
灵感的来源是多样的,我们需要开放心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五、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创新思维需要大胆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案,我们可以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尝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持续进行反馈和调整,确保解决方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同事和团队成员进行分享,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六、引入新的技术和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工具不断涌现。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新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采购流程中,我们可以引入电子采购系统,提高采购效率。
七、培养团队创新能力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
因此,培养团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培训、激励团队成员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等方式来促进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八、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在工作总结中,沟通和协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影响熟料质量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影响熟料质量的原因及改进措施作者:钱怀强盘固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 ? ? ? 我公司5000t/d生产线投产1年多以来,日产熟料达到5300~5500t,但熟料外观颜色发暗、疏松,并且夹有大量黄心料,严重时出现大块黄心料;升重偏低,一般在1100~1150g/L之间;fCaO偏低,只有0.3%~0.6%,甚至升重低于1100g/L时,fCaO也不超过1.0%;熟料抗压强度3d为28.0~30.0MPa,28d为55.0~56.0MPa,最低时只有52.0MPa,达不到质量要求,严重影响水泥的质量和公司的经济效益。
1原因分析1.1熟料岩相分析配料方案为:KH=0.88~0.92,n=2.50~2.70,P=1.50~1.70,三个率值的控制基本合理。
生料成分比较稳定,入窑生料三个率值合格率达到85%以上。
从化学分析计算看,熟料矿物组成比较理想,C3S:55%左右,C2S:20%左右,C3S+C2S达到76%~77%。
但是熟料实际矿物组成与理论计算差距较大,为此选正常煅烧的熟料做岩相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夹心料中A、B矿发育均不充分,有些部位几乎没有发育完整的矿物,内部存在大量B矿矿巢和气孔;一般料中A、B矿结晶较清晰,但大小不均齐,分布不均匀,B矿矿巢略多,中间相尚好。
产生这种熟料可能是因为生料中存在粗粒石英、长石(来自砂岩或石灰石);煤粉含水量较大或有粗粒,造成不完全燃烧,产生还原气氛。
1.2砂岩岩相分析所用的石灰石品位较低(CaO含量在46.0%~48.0%,Al2O3含量偏高),为了保证配料方案的实施,使用2.0%~3.0%的砂岩作为硅质校正材料进行配料。
对砂岩进行的岩相分析表明:大量晶粒尺寸100~500μm的石英颗粒被少量(约20%)次生石英胶结,并含有少量微晶石英;所用的砂岩是以石英为主体矿物的石英质砂岩,杂质少,化学反应活性差。
1.3生料中的碱含量、硫碱比煅烧过程中,熟料结粒不好、飞砂较多,在KH、n偏高时尤为明显,窑对料的适应性较差,物料的轻微波动就造成窑和熟料的波动。
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及措施
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及措施引言:熟料是水泥生产中的关键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品质。
然而,在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有时会产生黏散料,严重影响了熟料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探讨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解决这一问题。
一、产生黏散料的原因1. 原料成分不合理: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料成分不合理。
原料中过多的硅酸盐、铝酸盐和氧化铁等成分,容易在煅烧过程中形成液相,从而导致熟料黏散。
2. 煅烧温度过高: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过高也是产生黏散料的原因之一。
高温会使原料中的液相增多,使熟料熔化程度过高,从而形成黏散料。
3. 煅烧时间过长: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煅烧时间过长也容易导致黏散料的产生。
长时间的煅烧会使熟料的熔化程度增加,使得煅烧产生的液相增多,从而形成黏散料。
4. 炉内氧气含量过高:低碱熟料煅烧时,炉内氧气含量过高也会导致黏散料的产生。
高氧环境会使熟料中的液相增多,从而形成黏散料。
二、解决措施1. 调整原料配比:针对原料成分不合理导致的黏散料问题,可以通过调整原料配比来解决。
合理的原料配比可以减少硅酸盐、铝酸盐和氧化铁等成分的含量,降低产生液相的可能性,从而减少黏散料的产生。
2. 控制煅烧温度:在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控制煅烧温度是解决黏散料问题的关键。
合理的煅烧温度可以使熟料的熔化程度适中,避免形成过多的液相,从而减少黏散料的产生。
可以通过调整燃烧器的火焰形状、调节煅烧区域的温度分布等方式来控制煅烧温度。
3. 控制煅烧时间:合理控制煅烧时间也是解决黏散料问题的重要措施。
适当缩短煅烧时间可以减少熟料的熔化程度,降低液相的生成,从而减少黏散料的产生。
4. 控制炉内氧气含量:为了避免由于炉内氧气含量过高导致的黏散料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燃烧器的空气供应量、合理设计炉内的气流分布等方式来控制炉内氧气含量,从而减少黏散料的产生。
结论: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可以通过调整原料配比、控制煅烧温度和时间以及控制炉内氧气含量等措施来解决。
探索未知领域工作总结与新的挑战
探索未知领域工作总结与新的挑战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被要求探索未知领域,并取得成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工作总结以及我所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探索未知领域意味着我们需要对新的领域进行深入了解。
在我的工作中,我被分配到一个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项目。
这个项目涉及到市场调研和分析,而这正是我专业知识所不及的地方。
面对这个新的领域,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开始努力学习和研究相关知识。
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参加了市场调研的培训课程,并与经验丰富的同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掌握了市场调研和分析的技巧,并能够为项目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其次,探索未知领域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在我所面临的项目中,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需要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试验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并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调整。
有时候,我的尝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这并没有让我气馁。
相反,我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并进行改进,最终找到了适合项目的解决方案。
这种创新思维不仅帮助我在项目中取得了好的结果,也提升了我个人的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探索未知领域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在我的工作中,我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是时间管理。
由于项目的不确定性,我们经常面临紧迫的截止日期和频繁的变动。
为了保证工作的进展和质量,我不得不反复进行优先级的调整和时间的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好地与同事协作,并对自己严格要求,以保证工作的高效和及时完成。
其次是团队合作。
由于项目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与其他团队和部门进行紧密的协作。
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良好的团队合作,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
这也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项目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团队的支持和配合。
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也成长了许多。
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及措施
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及措施1. 引言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产生黏散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生产线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了解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2. 原因分析2.1 矿石成分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黏散料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矿石成分的不理想。
在熟料中,含有过高的含铁矿石或高碱矿石会导致黏散料的形成。
含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和高碱矿石中的氧化钠都会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形成黏散料。
2.2 煅烧温度煅烧温度是另一个影响黏散料形成的重要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煅烧温度都会促进黏散料的形成。
过高的温度会使矿石中的铁氧化物和氧化钠分解并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黏散料。
而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矿石中的成分没有完全熔融,也容易形成黏散料。
2.3 雷厉风行低碱熟料煅烧过程中雷厉风行是产生黏散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雷厉风行会增加熟料表面的活性能力,使熟料粒子更容易相互粘结和形成黏散料。
3. 解决方案3.1 优化矿石成分为了减少低碱熟料煅烧中的黏散料问题,我们可以优化矿石成分。
选择合适的矿石,避免使用含有过高含铁矿石或高碱矿石的原材料。
通过减少铁氧化物和氧化钠的含量,可以有效降低黏散料的形成。
3.2 控制煅烧温度合理控制煅烧温度是减少黏散料问题的关键。
通过调整煅烧温度,确保矿石中的成分充分熔融,避免形成黏散料。
在设备运行中,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煅烧温度,及时调整操作参数,保持合适的煅烧温度。
3.3 调整雷厉风行速度为了降低黏散料的形成,可以适当调整雷厉风行速度。
减小雷厉风行速度能够减少熟料表面的活性能力,降低熟料粘结和黏散料形成的可能性。
4. 结论低碱熟料煅烧中产生黏散料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矿石成分不理想、煅烧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雷厉风行速度过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优化矿石成分、控制煅烧温度以及调整雷厉风行速度。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降低黏散料的形成,并提高低碱熟料煅烧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季度工作总结探索新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与实践及调整方案的推动与总结与反馈
三季度工作总结探索新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与实践及调整方案的推动与总结与反馈在三季度内,我积极探索和实践了各种创新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以下是我关于探索新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调整方案的推动与总结与反馈的总结。
一、创新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与实践1. 提升技能与知识水平在三季度,我意识到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是探索创新途径和方法的基础。
因此,我主动参加了相关培训课程,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和文章,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通过这些努力,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2. 借鉴他人经验与方法通过与同事、行业内其他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合作,我不断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
我会留意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发掘他们的创新点,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这种跨界学习和借鉴让我在工作中能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地思考问题,并找到更优质的解决方案。
3. 探索新技术与工具的应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和工具来提升工作效率。
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工具,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例如,我学会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调整方案的推动与总结与反馈1. 及时反馈与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
例如,我在一项项目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无法按时完成工作。
我主动与项目组成员和上级领导沟通,并采纳他们的建议,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方案。
通过这样的反馈与调整,我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并得到了相关人员的认可和赞扬。
2. 总结经验与教训在每个工作项目结束后,我会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我会回顾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分析问题和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这样的总结不仅有助于我个人的进步,也为团队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探讨熟料产生白心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可以表现 黄 色 、 色或 门色等不 同的颜 色 、 绿 认为 “ 白
心 料 ” 还 原 气 氛 有 直 接 影 响 与 、
就 会产生还 原气 氛 . 时在 烧成 带熟 料 中的氧化 铁就 此 会 表现 黄色 、 色或 白色 , 绿 熟料 也就 变 成相 应 的颜 色 但是熟 料进入篦 冷机 后 , 南于空气 巾含氧量 提高 ,
1 形 成 机 理
众 所 周 知 . 在 组 成 熟 料 的 4个 主 要 氧 化 物 氧 化 钙 、 氧 化 硅 、 化 铝 和 氧 化 铁 中 , 氧 化 铁 会 产 生 颜 二 氧 除
窑 内窜 的生 料相 比 . 离钙 较低 , 游 色泽 和粒 径 均不 相 同 因此 . 不是 我们认 为的 “ 夹生料 ” 现象 。
维普资讯
生产 技术 T CHNOL E OGY
探讨熟料产生白心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杨 金 波
( 陕西 声威 建材集 团有限公 司 ,陕西 泾 阳 7 3 0 ) 17 3
泾 阳声威建材有 限公司一期 25 0 熟料生产 线 0 洲
于 20 0 4年 投 产 以来 . 4年 良好 运 行 . 质 量 年 年 创 经 产
2 白心 料 的 表观 性 状
熟 料 煅 烧 巾 存 在 大 量 的 直 径 1 0 m~ 0 r 的 0m 30 m a 球 形 大 块 料 . 大 甚 至 达 10 0 最 0 mm 左 右 。大 块 球 料 外
往 往 变 成 氧 化 气 氛 . 时 熟 料 中 的 低 价 氧 化 铁 就 慢 慢 此 被 氧 化 成 三 价 铁 . 重 新 变 成 了 黑 色 . 是 由 于 此 时 又 但
多数为 内核不坚 硬而且 易碎松 散物料 , 色呈 灰 白土 颜
釉面出现白点的原因
釉面出现白点的原因1. 坯体自身的问题坯体如果没有处理干净,里面夹杂着一些杂质,就像你做饭的时候米里混进了沙子一样。
坯体中的杂质在施釉烧制过程中,就可能导致釉面出现白点。
比如说,坯体里可能有一些小的灰尘颗粒或者是没有被完全去除的细小矿物质颗粒,这些东西在釉层下面就像一个个小捣蛋鬼,会影响釉面的正常形成,从而产生白点。
坯体的含水量也很关键。
如果坯体含水量过高或者过低,就好比人身体里的水分失衡一样。
当坯体含水量过高时,在烧制过程中水分蒸发产生的气体可能冲破釉层,形成白点;而含水量过低呢,坯体过于干燥,可能会影响釉层与坯体的结合,也可能导致白点出现。
2. 釉料方面的因素釉料的配方要是不合理啊,就像你做菜时调料放错了比例。
比如说,釉料中的某些成分含量过高或者过低,像钙、镁等矿物质成分。
如果钙含量过高,在烧制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些不溶性的钙盐,这些钙盐就会以白点的形式出现在釉面上。
釉料的纯度也很重要。
如果釉料里有杂质,就像一杯纯净水里混进了脏东西。
杂质可能是在釉料生产过程中混入的,比如一些未被充分研磨的矿物颗粒或者是混入的其他物质,这些杂质在烧制后就会在釉面上呈现为白点。
釉料的储存和使用条件不当也会出问题。
比如说,釉料如果受潮了,水分进入釉料中,就可能改变釉料的性质。
在烧制的时候,这种受潮后的釉料就可能导致釉面出现白点。
就像受潮的面粉做出来的馒头可能会有奇怪的斑点一样。
3. 烧制过程的影响烧制温度不合适是个大问题。
如果烧制温度过高,釉料可能会发生过度反应,就像火太大把菜烧焦了一样。
这种过度反应可能会使釉料中的某些成分分解或者结晶,形成白点。
而烧制温度过低呢,釉料可能没有完全熔融,不能很好地覆盖坯体,也会导致釉面出现白点。
烧制的气氛不对也不行。
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气氛对釉面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在还原气氛中,釉料中的一些金属离子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
要是这个气氛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釉料中的某些物质不能正常反应,从而在釉面上形成白点。
某区混凝土板面白色结晶物分析
某区混凝土板面白色结晶物分析摘要: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集料、水与外加剂等组成。
再经过一系列的理化反应而生成。
因此,混凝土板面经常会出现的白色结晶物,很可能是混凝土原材料本身,以及原材料之间经过理化反应的衍生物所造成。
这种衍生物基本上都是以盐类,或者碱类的形式存在。
通过对这些盐类和碱类的理化分析,从而推断某区混凝土板面结晶物的组成成分。
关键词:混凝土结晶物盐类碱类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混凝土,也称“砼”,由胶凝材料、粗细骨料、水以及外加剂以一定比例拌合而成。
在建筑工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材料,甚至可以说混凝土构筑了这个现代化的世界。
混凝土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经过原材料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理化过程而形成。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这种合成都能形成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同样会产生许多“问题混凝土”。
如某区三期八层混凝土板面出现大量结晶物。
本文通过研究其形成机理及过程,运用物理及化学反应分析这种结晶物的可能组份。
二、结晶物可能的组分分析混凝土主要是由胶凝材料,细、粗集料,以及掺合外加剂与水拌制而成的混合体。
其中,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在影响混凝土性能上,占据决定性因素。
水泥是一种粉状,加水后成塑性的浆体,在水和空气中都能硬化,并能将砂石等材料胶结在一起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一般来说,水泥产品通常含有2~3种组分,即水泥熟料,石膏和混合材料。
其中,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有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及4cao·al2o3·fe2o3四种。
其组分当中cao的含量占到了60%之多。
而且,不同类型的水泥其四种组分含量有异,如早强型(r)水泥,其3cao·sio2的含量相对高一点。
这四种熟料矿物都能够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水化产物。
其主要的化学反应式如下:3cao·sio2 + ah2o → bcao·sio2·xh2o + (3-b)ca(oh)2 2(2cao·sio2) + 4h2o → 3cao·2sio2·3h2o + ca(oh)23cao·al2o3 + 6h2o → 3cao·al2o3·6h2o4cao·al2o3·fe2o3 + 7h2o → 3cao·al2o3·6h2o +cao·fe2o3 ·h2o从其水化产物分析,ca(oh)2是一中白色的晶体,极易溶于水,并能于co2相结合生成白色的caco3和ca(hco3)2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料产生白心的原因探索和总结
作者:彭宏杨金波徐北平詹进周
摘要:
泾阳声威建材有限公司一期2500T/D 熟料生产线于2004 年投产以来,产质量年年创新高,但生产的熟料一直存有“夹心料”,颜色呈白色,较为松散,所占体积一般在5-8% 之间,最高可达到12% 。
对此现象客户多次进行质量反馈。
我公司高度重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生产,针对生产的熟料夹有“白心料”事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经询问调查,“白心料”各水泥厂都会或多或少遇见类似问题,且意见不统一,根治不理想等,现将我公司熟料产生“白心料”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予以简述,供同行参考。
1、形成机理
众所周知,在组成熟料的四个主要氧化物氧化钙、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中,除氧化铁会产生颜色外,其余三个氧化物均为白色。
在氧化气氛下,氧化铁为黑色,但在还原气氛下,根据还原气氛的强弱所表现出来的颜色有所不同。
比如:黄色、绿色,如果还原气氛很强,甚至可以把三价铁还原成金属铁,此时表现为白色。
因此,氧化铁在不同程度的还原气氛下,可以表现出黄色、绿色或白色等不同的颜色。
即“白心料”与还原气氛有直接影响。
2、白心料的表观性状
熟料煅烧中存在大量的直径100-300mm 的球形大块料,最大甚至达1000mm 左右。
大块球料外壳为坚硬的烧成物,而内核则为两类色泽不一的结构物:内核为致密型结构的黄色包裹体,即“黄心料”;大多数为内核不坚硬而且易碎松散物料,颜色呈灰白土色的“白心料”。
3、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歧意见
业内人士对白心料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且结论不一,归纳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歧意见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难发现,“白心料”一般是大块熟料内部易产生,质地疏散,且干法线用的是白生料配料烧制,一般情况下,理所当然判定为“夹生料”。
我公司分析结论:经取样化验(见表 1 ),可以很容易看出,“白心料”是经过高温煅烧,且经过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的熟料,具有熟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比窑内窜出的生料相比,游离钙和烧失量均低于“夹生料”,色泽和粒径均不相同。
因此,不是我们认为的“夹生料” 现象。
表1 正常熟料和“白心料”样品化学成分比对表
注:1、以上数据是生产低碱熟料时制样分析, 分解率=90% 。
2、上述两个样品是同时取样,筛选后分析化验结果。
从上表数据可看出,两组样品化学成分基本相近,虽
白心料”中游离钙达4.41%,但 也说明物料在窑内已充分固相反应, 物料在液相反应中仍然 C 2S 吸收CaO ,变成C 3S 不
充分,我认为 白心料”是经过煅烧但没有完全烧熟之故,但又不是
夹生料”从烧失量指标 即可断定。
熟料强度会有所下降,但 白心料”也并不是熟料的无效成份(见表 2 )。
表21内容 1比表面|3天抗压强度MPa 28天抗压强度MPa |安定性 1
同期熟I 350 | 23.1 48.8 | 合格 白心料 355 22.6 42.4 |疏松| 正常熟料
342 28 57 |合格 注:1、同期熟料指正常取样,此样本中含有少量白心料。
2、 白心料指专门挑选出白心料,进行制样。
3、 正常熟料指生产正常区间,无白心料时期熟料的综合样。
分歧意见二: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如果通风不良,就会产生还原气氛,
此时在烧成带熟 料中的氧化铁就会表现出黄色、 绿色或白色,熟料也就变成相应的颜色。
但是熟料进入篦冷
机后,由于空气中含氧量提高, 往往变成氧化气氛,此时熟料中的低价氧化铁就慢慢被氧化 成三价铁,又重新变成了黑色,但是由于此时熟料已经结粒, 氧气扩散到熟料内部比较困难, 而且熟料温度下降得很快,这样就形成了熟料颗粒外表黑色,内部白色。
我公司分析结论:我公司试验结果表明,并非主要成因,因为大块熟料颗粒拿到室外,
用风稿打散,分别进行水冷和风冷, 熟料仍是白心或黄心料。
个人认为:未燃烬的煤粉落入
熟料中继续燃烧,在进入烧成带时逐渐包裹, 体积变大,由于在熟料煅烧中是高温缺氧状态, 煤很容产生大量的 CO ,造成熟料中的三氧化二铁发生还原反应,产生白心料。
分歧意见三: 正常生产中, 部分公司生产出的熟料或多或少的出现白心料, 产质量也较 理想,不可能LOSS Si02 AI2O3 Fe2O3 CaO MgO KH SN 0.5 22.12 4.83 3.67 65.19 2.03 98.34 0.882 2.65 1.37 |白心料 0.65 22.21 4.60 3.83 64.67 2.35 99.05 0.896 2.63 1.20 4.41
R 20=0.5095% ,表观 没有正常熟料强度高,强度贡献值仅是正常熟料的
74.39% ,游离钙较高,虽对整体 样品
熟料
f-CaO 1.33
我公司窑一直处于还原气氛下煅烧。
我公司分析结论:一般工艺管理不严格的企业,未确定窑的理想熟料台时产量(文献1),为争取产量最大化,过度发挥窑的产能,窑热工制度抗风险能力变差,当质量有所恶化时,采取增加头煤,加以改善,但长时间没有减下来,或采取降窑速,从而改变窑氧含量和填充率,为还原气氛产生创造了条件,从而进一步影响及窑皮的平整度,长厚窑皮和结圈等工艺事故,形成白心料就不能避免了。
4、解决措施和效果
1)、加强工艺管理工作。
严格操作规程,三班统一操作,均衡稳定的生产,每月进行一次热工参数和配料方案优化。
根据生产原始台帐,找出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区间,生产参数和配料方案及其原燃材料成分进行分析和总结,便于进一步反馈和指导生产开展。
2)、进一步核实喷煤管技术参术性能。
喷煤管购进后,首先应对每个风道的横截面积进行计算,同一次风机实际作功,产生的风量进行计算出各出道的风速,是否能达到设计制造厂家的或理论的技术参术性能,风速过大的应予以放风处理,保证煤管火焰的涡流和高推力,为建立良好热工制度创造前提条件。
3)、明确喷煤管的定位。
提高燃烧器角度和增加内风,喷煤管一般情况下调节水平位置低3 度,让煤灰在落入熟料时燃尽,但操作不好时,往往容易烧耐火砖,造成局部高温点。
4)、加强煤质与配料在生产中的适宜性分析。
在实际生产中,企业为降低成本或大宗原燃材料品位较低等实际情况,劣质煤或劣质原燃材料进入生产线,采取均化处理后,仍须加强煤质与配料在生产过程中适宜性分析总结,及时调整配料方案,保证熟料的产质量。
经我公司实际生产小结,煤发热量越低,铝氧率必须控制在低水平运行。
5)、加强原燃材料成分的控制。
我公司曾经因铜矿渣铁含量下降,造成大量熟料产生白心料。
经分析定性为:铜矿渣含有氟化钙,具有矿化剂的性能,因品位低,配比时掺入量相应提高,造成易结大块和厚窑皮,产生“白心料”。
在一次铜矿渣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更换成低品位的铁矿石,其它控制指标未变,煅烧出的熟料呈墨绿色,解决了白心料现象。
进一步推定了,工业废渣含有或多或少的矿化物,可降低熟料低固融点温度,是造成白心料的一大主要因素。
我公司经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取得了较好的防范和处理效果。
据数据统计分析,游离钙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从73% 提高到87% ,增强了安定性。
熟料3 天和28 天抗压强度分别由24MPa 和48MPa 提高到28MPa 和57MPa ,大幅增加了水泥中混合材的掺加量,给公司带来了效益。
5 、结论
1、还原气氛是造成熟料夹有白心料的真实原因。
一般在热工制度不稳定(如:头煤过多,长厚窑皮,结圈结蛋,窑速频繁调整,频繁踏料,窑炉风不匹配等)状态下,熟料粒径大,不均齐,极易产生白心料,严重影响熟料质量和二次风温,操作困难,合格率低,煤耗较高,必须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及时分析调整。
2、白心料对熟料安定性和强度的影响随白心料的增加而恶化,生产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此现象。
在良
好的热工制度下,即使产生少量的白心料,对熟料强度和安定性不会造成过大影响,仅是色泽问题,不必过于担心。
但应做好相应的记录,分析原因,做到白心料不在增加。
3、必须积极、高度关度原燃材料的指标变化情况,“生在料上,死在窑上”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知的唯一手段。
因此,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工具,反求原燃材料的控制指标是指导和处理生产实际问题有效有手段,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4、超产因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定出窑台时产量高限,即窑理想熟料产量(文献 1 ),不能随意性的一次次创出台产新高,均衡稳定才是生产之根本,也是杜绝“白心料”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