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必修三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反思

必修三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高二(4)班(理科班)进行的,课堂内容推进速度有些快。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是: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并学会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最后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地理条件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概括田纳西河流域的优势、劣势,进而推断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田纳西河流域两次开发治理的结果对比,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并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综合开发治理,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

以此达到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的。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教材安排了2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与流域有关的基础知识,重点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背景。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的措施,并获得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重点内容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备课时我进行了知识内容的合理配置,尽量做到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教学中通过师生对案例的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强化师生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逐步学会了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学案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共同进步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课堂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同时注重学生阅读材料、表达观点、分析图表的综合能力,强调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流畅生动并且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有很好的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包括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
1.描述自然环境的各项服务功能,并理解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问:“这些案例中,自然环境是如何发挥其服务功能的?”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分类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解释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服务的具体含义。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GIS在自然环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数据分析、地图制作等。
3.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我国自然环境问题的现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究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知识,观察并记录身边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请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探究式学习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强化GIS技能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安排GIS软件操作课程,由浅入深地教授学生使用GIS软件;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优秀13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优秀13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优秀13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一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希望借助教材在短时间内告诉学生知识。

这种教学是一种给予与接受的教学。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理解较为被动,主体性不强。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

通过创造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我们可以呈现或再现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一、创造体验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应用是催化剂。

在地理课堂中,只有通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探究,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经验的产生也取决于情境。

如果课堂上没有情境,充满枯燥的知识解释和实践,学生就很难产生经验。

例如,在地理环境差异的研究中,如果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家乡环境和其他地方的区域差异,如果没有全球区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就很难理解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首先,在导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情境引入新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活动、专题等方式,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在研究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儿童出生问题入手,引出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案例,然后结合教科书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特点。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探索“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情境,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还应关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获得经验。

例如,在城市位置和城市系统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位置的因素,引导学生回答等问题:“为什么世界著名古国的诞生地与河流密切相关?”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城市和扬子江在中国密集?“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分析广州、上海、天津的区位分布共性,从而了解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的空间布局特征ngs 在图片分析过程中,了解到河流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包括三个: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节课只完成前面的两个课标。

课标解读: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区域的特点、区域的类型为了解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而不是重点内容。

两个不同的区域重点体现在比较上,通过比较,找到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相同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1、通过行政区划,自然区划对比说明有的区域有明显的边界,有的区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划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有差异。

2、通过中国地形图,指出松嫩平原和长三角的位置,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文字材料,结合教材上的两幅地图和地图册上的气候类型图、热量带分布图、中国重要的几条等值线10分钟完成表格:3、学生回答并讲解:4作业: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1、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①学生不会读地形图:在教材中地形的知识没有文字描述,所以在学生自学时,出现了部分同学问地形在哪里找。

②学生不画表格:部分学生不动手画表格,直接在教材上把相应的知识勾画出来;③内容不完整:完成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的文字描述,不能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反思:①这是高二年级的一堂课,学生拥有的地理知识主要还是来源于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材,对初中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基本为零,知识面有限,完成起来比较费力。

②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地理知识单一,而本节课需要对比的内容贯穿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甚至初中地理知识,知识面涉及广,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知识的转换能力达不到。

③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④整体的知识内容感觉较多,其实是一节课的要求,所以问题的设置要更具体,更具有方向性,学生自主学习时更容易。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海南华侨中学凌敏训本章教学概念较多,区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都是本章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突破这些概念,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觉得概念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概念的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很重要。

在《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原理教学也是难点,必须把这些原理拓展和延伸、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等教学环节加以突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反思海南华侨中学凌敏训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这一原理学生掌握并不难,但非洲萨赫勒地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转化,为什么会加剧荒漠化?随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迁移,农牧之争加剧,这一因素加入为什么会导致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发展呢?这些原理的获得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个案例或者是我们老师另外提供的案例,学生才能够掌握上述的原理。

要想更好地开展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各种图表、图文资料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方便我们开展案例教学,也可以把地理教学中难于想象的空间思维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模拟演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这一点在地球运动这节书的教学中非常突出。

总之,学习区域地理应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每一个案例,从案例分析中获得地理原理,以便今后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教材之外的案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用地理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反思海南华侨中学凌敏训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都是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如何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后产生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能源资源的开发》是以山西省为例,《流域的综合开发》是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不论是能源资源的开发还是流域的开发,世界上都有相类似的案例,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我国长江三峡开发建设,所以本章教学通过比较教学,效果可能更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背景南水北调是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如何进行调水,进而探讨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2. 教学目标1.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与现状;2.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管道系统与输水路线;3.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反思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中的问题。

3. 教学内容1.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与背景;2.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过程及管理;3.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水质与输水系统;4.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5.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中的问题。

4.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课件、图片等资料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辅助讲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中的实际问题;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知识。

5.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通过展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图片以及相关视频,以期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2.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与背景进行简单介绍,概述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目的。

第二部分:引入知识点1.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管道系统与输水路线;2.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1.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6. 教学评估1.手写作业: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2.课堂讨论:对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教学反思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通过此次课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现状及其带来的影响,更好地认识了国家的发展以及在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思路和实施过程。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家乡自然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讨论以下问题:
a.我家乡的主要自然资源有哪些?
b.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
c.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讨论后,撰写一份小组讨论报告。
4.实践活动: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开展一次关于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地考察。要求同学们观察身边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了解当地居民对资源利用的看法,并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作为考察依据。
2.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
4.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能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而,在自然资源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可能较为欠缺,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
4.课后实践: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资源,了解其利用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社会调查:开展关于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问卷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后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段关于自然资源的短片导入新课,短片展示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利用。通过视觉冲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随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哪些分类?”“我们为什么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关于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20210611115954)

关于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20210611115954)

地理必修三教课反省第一章地区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 1 课时:【教课反省】本课时经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因为不用地区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别,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别,最后致使经济发展的差别。

解决第一个教课内容的设计是经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交换学习方法剖析两个地区基当地理环境差别及发展的差别。

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地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掉了。

下一节课就尽量的把有关的图经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指引、回想、研究,变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成效就相对很多了。

第 2 课时:【教课反省】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剖析在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因为地区发展条件变化,致使的地区发展水平及经济构造的差别、人地关系的差别。

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循规蹈矩的把长三角洲从初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解说也感觉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此刻,再中期,再初期。

学生们也感兴趣,成效也还不错。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 1 课时:【教课反省】学生的有关知识不足。

学生对全世界定位系统( GPS)特别感兴趣,但是对这一崭新的地理信息获得技术的认识是陌生的。

不单与初中地理中没有波及有关知识有关,并且与前方已学的地理知识存在必定的超越性。

在教课过程中,假如教课方法办理得不妥,会让一部分兴趣不高的学生因难而退,失掉学习的兴趣。

第 2 课时:【教课反省】本节的学习,要修业生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采集、剖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全世界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宽泛,但在平时生活中,学生接触全世界定位系统知识十分有限。

再加上受现实教课条件的限制,在实质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发挥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信息的采集、剖析、加工的能力。

表此刻对“阅读” 理解,“活动”的实行以及对 GPS各应用领域状况掌握等方面。

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沙漠化的防治第 1 课时:【教课反省】沙漠化观点的重申特别重要,西北地域的特点及各地理因素之间的推导。

关于地理必修三 教学反思

关于地理必修三 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第一章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

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

下一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第2课时:【教学反思】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按部就班的把长三角洲从早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讲解也觉得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现在,再中期,再早期。

学生们也感兴趣,效果也还不错。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反思】学生的相关知识不足。

学生对全球定位系统(GPS)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这一全新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的认识是陌生的。

不仅与初中地理中没有涉及相关知识有关,而且与前面已学的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跨越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处理得不当,会让一部分兴趣不高的学生因难而退,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教学反思】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全球定位系统知识十分有限。

再加上受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发挥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的能力。

体现在对“阅读”理解,“活动”的实施以及对GPS 各应用领域情况掌握等方面。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1课时:【教学反思】荒漠化概念的强调非常重要,西北地区的特征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推导。

2022高三地理教学反思6篇

2022高三地理教学反思6篇

2022高三地理教学反思6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2022高三地理教学反思6篇作为一名老师,小伙伴们一定要习惯性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育内容分析的一种文字材料,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2高三地理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三教案反思

必修三教案反思

优选文档你我共享必修三教课反省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系统中的地点“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来源理。

“必修3”则是将这些地理基来源理与地区可连续发展相联合,并运用到必定地区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着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拥有较强的综合性。

2.教材内容编排特点本册教材共5章10节。

全书以典型事例剖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余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XX地区为事例”的副标题。

既有国内的事例,也有外国的事例。

但教材各章内容又其实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域,而是以此为剖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余区域延长。

比如第二章第一节“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事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域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事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

教材内容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调事例剖析可能带来的某种限制性,另一方面供给了知识和能力迁徙的平台。

腹有诗书气自华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贮备间存在的矛盾不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假如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联合详细的地区,以事例的形式来研究和说明不一样地区可连续发展的道路。

要剖析这些地区的可连续发展道路,学生一定对这些详细地区的地区特点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2)不一样版本教材对事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课选择存在矛盾新课程的实行,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课标的状况下能够出现不一样教材。

不一样版本的教材在编排和选择事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别,固然这样的现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课中教师都以前碰到过,但因为这两个模块主假如地理基来源理和规律的学习,教师在教课办理上还相对简单。

但因为“必修3”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是环绕不一样的事例进行,各样教材中事例的剖析角度和体现形式也存在差别。

高中考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教案及反思

高中考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教案及反思

高中考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应用领域。

2.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运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2.GIS的主要功能3.GIS的应用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GIS的主要功能。

2.难点:GIS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背景及应用领域。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有哪些功能?2.理论讲解(1)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特点。

(2)详细介绍GIS的主要功能,如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输出等。

(3)通过案例展示GIS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与讨论(1)教师提供几个GIS应用案例,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GIS的应用及其作用。

4.实践操作(1)教师演示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地图浏览、图层管理、空间分析等。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熟悉GIS软件的基本功能。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应用,深入探讨GIS的作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GIS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加强引导。

六、作业布置1.复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应用领域。

2.选取一个实际案例,分析GIS在该案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七、教学拓展1.介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四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四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东,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研读和准确领会,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师必需的基本功,但在听了这两节课后,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强调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

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

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

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

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课程标准对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

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

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

必修三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

但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原理教学是必修三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而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学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

高中地理课后反思(精选9篇)

高中地理课后反思(精选9篇)

高中地理课后反思(精选9篇)高中地理课后反思篇1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

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

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人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

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

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

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

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必修3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必修3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必修3《必修三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反思本学期有幸被学校抽调去山东昌乐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了昌乐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回来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以《必修三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现场教学汇报给各位同行,下面我对自己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谈几点感受。

一、编写导学案总的感受是课改无论怎么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根本。

高效课堂的精髓在于体现一个“效”字上,如何“高效”,回归本质还是重在于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教师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应体现这几个内容:1、确立学习目标。

目标引领教学,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2、钻研教材,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

我们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说理灌输的做法,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这样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对所学内容有个粗浅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思考学习做好铺垫。

3、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和思维拓展训练。

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通过选择、简答等形式出现。

对一些理解运用的知识,可以通过分析说明、辨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识记、理解、运用的目的。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深钻教材,提炼教材中所包涵的思想依然是我们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导学案运用1、在课前发下导学案,指导学生默读本节课本内容,做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题,批注在书上。

要求学生读书要仔细,节省时间,在读书过程中找出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边阅读边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必修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教学反思】必修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教学反思】必修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注】:这部分讲解每讲一个含义,使用一个实例。

区域特征对比分析【注】课本上内容很齐全,所以这部分主要是预习部分(制作预习学案)填写,提问、部分点拨即可。

典型例题“活动题”和“问题研究”是必修三不可忽略的部分。

这个活动题在诸多的高考真题里有所影射,比如地坑院、北方民居布局、水乡剪纸……这部分还可以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孩子们专门做了一期小讲堂《中国的民居》。

问题是学习思维发散点,能够对问题重视、关注,思考力会逐步提高。

高考真题: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上图所示)。

问题: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详解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5分)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5分)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气候、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气候、植被的特点来分析对建筑的影响,考虑对生活环境的适宜度。

区域发展阶段性典型例题洛阳市2019-2020期中考试题第31题:(1)分析阶段1、2期间该地区的工业区主要区位优势。

(2)由于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在阶段2到阶段3期间,该地区进行大规模整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本节反思必修三课程看起来简单,其实它是三本必修教教材中内涵最丰富的。

因为它既是必修一、二内容的综合应用,又以区域地理为背景和载体。

既体现地理的区域特征,又辐射主要的地理原理和地理主干知识。

所以它是对师生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的助手。

用高三一轮复习的视角来对待必修三的新授课,备课更充分了一些。

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三、教学手段1、多媒体辅助教学2、文本材料(教科书)3、图像展示(视频)四、教学过程1、幻灯片导入: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

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反思
2019-03-19
本学期是我个人初次教授“新课改”课程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在此历程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及感受,结合“必修3”“国土整治”特点,谈几点看法。

教学反思一:两种教学设计的启示――看教学案例的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

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

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

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

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

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文理科班教授必修三。

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

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