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荒漠化与文化生态的失衡:以阿拉善草原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场荒漠化与文化生态的失衡:以阿拉善草原为例 论文网
本文以阿拉善草原社区为个案,应用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凝视草原荒漠化背后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在阐释阿拉善草场荒漠化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性因素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揭示草场荒漠化与文化生态失衡之间的关系。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草原传统社区文化生态对于当代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当代草原社区新的文化生态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但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还没有像自然生态那样被人们广泛。本文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作为文化生态失衡的隐喻,展示文化生态被破坏以后之手生态环境的悲剧性后果,以凸显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草场荒漠化 文化生态 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 F32322226 文献标识码 A 编 10040544201604006705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若干场超大规模的沙尘暴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和忧虑,沙起阿拉善让内蒙西部的阿拉着草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阿拉善草原,夏日的草场难觅绿色,沙漠化加剧,草场几近戈壁。沙尘暴频繁发生,阿拉善成为华北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但在历史上。阿拉善境内虽然多沙漠,仍不失为一块草丰羊肥的栖居地。在老人们的记忆和古老的民歌中,阿拉善草原曾是草木丰茂、水源充足、野生动物出没的丰饶之地,被誉为苍天般的阿拉善。我们不禁要问 为何如今的阿拉善草原却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 代写论文 草场荒漠化如今已经是多学科参与并的议题,人类学学者也加入其中。在对草场荒漠化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制度性因素进行广泛地讨论时。人类学者似乎对于文化因素有着天生的敏感。人类学者的专长在于理解文化在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寻找二者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学研究能够确定什么样的人类实践对环境有利。什么有害,而人类学的分析则足以揭示是些什么样的世界观支持良性的或有害的作法,而且又转而为后者所支持。 一、文化与生态环境 生态人类学的视角 人类学很早便开始生态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支一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它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方法研究人、生态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斯图尔特JulJan Steward被看作是生态人类学的奠基人,他对于文化生态cultural ecology极为,他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所牵涉的文化的变迁Steward 1955 5。在《文化变迁的理论》中。他认为某一文化现象是某种特定的生态特征的产物

,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特殊适应过程引起的地形、动植物群的不同,会使人们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人在利用特定环境的时候会采取一定的调适方式,它们形成不断演进的适应过程,而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特性就在过程中形成NettJng 1965 81。早期生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大多秉持着文化进化论和文化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具体的环境模塑着特定的文化特征,同时所有的文化特征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虽然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环境决定论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它还是具有解释力的。 论文网 上世纪60、70年代,生态人类学又出现了两个主要的研究路径 生态系统论和民族生态学。美国人类学家马尔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罗伊拉帕波特RoyRappaport和安德鲁沃依达Andrew Vayda等人运用生物生态学的原则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认为社会、文化和环境都是生态圈biosphere中的一部分,生态系统把行为、组织、人、动物、植物和无机因素连成一体。生态系统论有着强烈的生物性的特征,它强调了人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人和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在一个物质交换体系中互为环境、互有影响的。这种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在草原生态文明中,人、牲畜、草场之间形成了草明相辅相成的物质的、能量的交换体系,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 另一条研究路径是作为认知人类学领域的民族生态学ethnoecology的研究。在这个研究路径下。人类学家的是人群自己的感受及他们对世界的解释,他们认为环境不是个实在reality,而是人类感知与解释外部世界的产物。例如在一些社会里,人以外的动物和人同样具有人的身份。而在一些社会里这些动物是祖先灵魂的活化身。这样,人类学家把不同的世界图景看作是构筑物,是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的。这种民族生态学的观点虽然具有文化平等的意义,但是却有着强烈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色彩。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种强烈的文化相对主义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与批评。在人类学内部,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死守不同文化是独立的存在实体的思想,就不能有机会研究全球性问题Appadurai,1990 Hannerz,1990。人类学家们对于社会构成主义social constructlvism的质疑进一步瓦解了极端的相对论。在进一步探讨民族生态学提出的构筑物是什么又是如何构筑的问题时,英戈尔德认为,可以通过区分感受和解释来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以各种方式同环境打交道而得以直接感受环境,从感

觉获取的信息则是在对它进行反思和同别人交流时又成为解释对象。不同的解释可能是实在的不同构筑物,但是这些构筑物并不代表任何人对世界的全部观点,有一部分观点他们的感觉Ingold,1992 60。民族生态学的出现以及反思给予我们许多基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上的学理意义上的启示,他者的视角、地方性知识本身就是人类学所倡导的最具特色认知模式。本文对于传统草原社区生态文化观的论述正是基于当地人在对草场、论文联盟水源、土地、牲畜等草原生态体系感觉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地人观念中的生态环境和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不同的构筑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解释体系。 论文网 在思考草场荒漠化问题时,生态人类学的视角让我们以下的问题 在草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否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独特的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与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与近百年以来的文化变迁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所导致的文化生态的失衡是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团队在阿拉善草原上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赛嘎查和苏嘎查,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工作。对当代草原社区牧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以及草原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都进行了详尽的与深入的考察和梳理 通过访谈和历史资料的整理,两个社区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得以清晰地呈现。面对草场 毕业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