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专家组:

生态观下的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即是一种区域教育发展的理念,又是一种区域教育发展的策略。《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研究》,是总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此项研究有利于提升教育理念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特色课程和生态课堂,对学校发展乃至全区教育工作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作用。新林二中和二小按照要求,承担了课题的研究任务,已经制定了研究方案,现在正式开题,进行研究工作,请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审议。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大背景下,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也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新林区建设”的工作要求,如何从生态学视角去思考大兴安岭地区教育的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探讨的课题。地区教育局领导一班人结合大兴安岭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专家的“生态化发展”的建议下,高瞻远瞩,有目的关注国内外生态教育的相关

问题,推动了对“教育生态”和“区域教育”的思考,提出并在国家申报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态观下的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建立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以促进大兴安岭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在这种教育均衡发展、自然和谐、共生等办学理念影响下,新林二中、二小按照教育局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申报并承担了子课题研究任务,把《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组织相关人员研究、论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力求取得突出成效。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根本目标是师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即创设一种和谐的充满关爱的教育圈内的人际氛围,就是通过生态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为师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度而合理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探明生态课题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关性和现实可能性。

在构建优质均衡、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富有林区特色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区域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发挥着激励、导向作用,是教育行政、督导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为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依据,引导社会和家长正确衡量、监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最终达到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人文、和谐、多元的“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目的,也是学校按教育目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反馈的运行机制的重要依据。在引领学校从实际出发,确定和谋划学校教育生态战略,探索学校生态教育的运行策略过程中,需要进行生态观下的区域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研究》,是总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以生态圈、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平衡的视角,来调控教育外部和内部的生态平衡,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性,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区域教育现代化”和“和谐共生”,为“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构建进行有效引导、激励、调控、服务与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后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的探究

2、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

3、布局调整后生源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4、如何缓解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问题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1、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观点

关于生态一词,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给的定义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认为,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可见,生物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的基本要素。生态观是人类关于生物个体的、种群的、群落的以及系统的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观点,或者说是一种态度。生态教育就是普及生态知识,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建设好我们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则是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出发,根据其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课题中的“生态”,主要指教师、学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生、动态平衡的样态。对“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界定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课题中的“布局调整”是指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龄人口变化、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等对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包括撤销、合并、扩建、新建学校等。

2、研究策略与创新点

生态学的理论可以很好地对当前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策略进行“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它能够帮助我们解答很多目前似乎无解的关键性问题。要形成区域基础教育生态中数量和种类上的相对平衡;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规则;协调区域基础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区域基础教育均衡的

重要内容。

要长计划、短安排、从整体到局部、分期研究,不求过多的理论新建树,重在实践探索。要在实践研究中保持全局观、统筹观。处理好快速推进与慢功积累的关系、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关系、表现形式与展示内容的关系、精细与全面的关系、区域教育模式与教育生态圈的关系。

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在于跳出教育圈外研究教育问题,从大的生态圈着眼,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直面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提出应对策略;纵观教育圈内外,全方位的研究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中生态发展的制度。

3、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最早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1976年《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国外有关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歧。我们要借鉴的是“不同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李聪明所著《教育生态学导论》,将台湾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推入新的高潮。同一时期,我国大陆相关论著相继出现,主要有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和更多的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除却理论界的理性探讨外,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生态化的理论指导实践,从区域规划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