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针灸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

1.最原始的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2.砭石最初用于刺破脓肿,作为刺络泻血之用。

3.砭石从东方来,灸法从北方来。

4.《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5.《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全书收录349个腧穴,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全书。

6.《针灸大成》杨继洲著收,录经穴359个。

7.《针灸逢源》李学川撰,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记载了361个经穴。

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9.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足背):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厥阴经(交叉):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0.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11.十二经脉的巡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少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循行交接: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12.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

流注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13.奇经八脉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14.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岐”。

15.督脉称为阳脉之海,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称为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16.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17.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18.十二经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

19.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20.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21.“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22.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布、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

23.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24.髓海为元神之府,胸部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25.经络的作用: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②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③抗御病邪,反映症候④传到感应,调整虚实

26.腧穴:是对穴位的总称

输穴:指特定穴五输穴中的输穴

俞穴: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27.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28.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9.腧穴的主治特点

①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如眼区的精明、盛起、四百等穴,均能治疗眼病;

胃脘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肘关节附近的曲池、曲

泽、小海,均治疗肘部疼痛;阿是穴均可以治疗所在补位局部的病症等。

②远治作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还能治颈部和

头面部病证等;足三里不仅能治疗下肢痿痹,还能治疗胃脘疼痛。

③特殊作用:如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膏盲俞能补益正气。

30.特定穴: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

3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被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32.原穴、络穴:阴经之输并于原,称作“以输为原”

33.背俞穴、募穴: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共十二个。

34.郗穴:阴经郗穴治疗血证,阳经郗穴治疗痛证。

35.骨度分寸定位法:头部:前后12寸,9寸完骨间

上肢,身侧部:上肢恰相反,侧部与之同

胸腹部:985---8

上肢部:内线:18 13 外线:19 16

36.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

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穴位:中府(起始穴)、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穴)、孔最(郗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经渠(经穴)、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鱼际(荥穴)、少商(井穴,终止穴)。

主治概要:1.肺、胸、咽喉部等肺系相关病证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37.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骨两骨之间,上入两经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

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

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穴位:商阳(井穴,起始穴)、二间(荥穴)、三间(输穴)、合谷(原穴)、阳溪(经穴)、偏历(络穴)、温溜(郗穴)、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合穴)、手五里、臂臑、肩髃(手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巨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终止穴)。

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证头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

2.肠腑病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3.皮肤病证风疹、湿疹、瘾疹、荨麻疹、痤疮等。

4.神志病证、热病昏迷、癫狂、发热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手臂肩部酸痛麻木、上肢不遂等。

38.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

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

胃络脾。其直着,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如膝髌中,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

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穴位:承泣(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起始穴)、四白、巨髎(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地仓(手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大迎、颊车、下关、头维(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大肠募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足阳明胃经与冲脉的交会穴)、髀关、伏兔、阴市、

梁丘(郗穴)、犊鼻、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上巨虚(大肠下合穴)、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丰隆(络穴)、解溪(经穴)、冲阳(原穴)、陷谷(输穴)、内庭(荥穴)、厉兑(井穴;终止穴)。

主治概要:1.脾胃病症胃痛、呕吐、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

2.头面五官病证头痛、眩晕、面痛、口、眼睑瞤动、齿痛、目赤肿痛、

近视等。

3.神志病证癫狂、谵语、吐舌。

4.热病。

5.妇科病证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

6.经脉循行的其它部位病证下肢痿痹。中风瘫痪、足背肿痛、乳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