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针灸学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针灸学套题

(完整word版)针灸学套题

针灸学套题一《针灸学》习题时间120分钟一、A型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内1、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下列哪个时代(E)A秦汉时代B春秋时代C战国时代D宋金元时代E远古时代2、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B) A《针灸大成》B《针灸甲乙经》C《灵柩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难经》3、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4、《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应是(D) A脏象学说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经络学说E三焦学说5、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哪几方面内容(D) 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五行D脏腑阴阳手足E手足上下阴阳6、十二经脉流注的起止经是(C) A从肺经开始到三焦经止B从肺经开始到脾经止C从肺经开始到肺经止D从肺经开始到肾经止E从肺经开始到肝经止7、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A) A神志病B胃肠病C咽喉病D前阴病E妇科病8、《灵柩*九针十二原》对五输穴的记载中,所溜为(B) A井B荥C输D经E合9、十二经脉中,起于本脏的经脉是(A) A手少阴心经B手太阴肺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阳明胃经E手厥阴心包经10、下列穴位除哪一个,其余均在一水平线上(B) A神阙B归来C大横D带脉E肓俞11、双手短针的进针方法宜选用(A) 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管针进针法12用镊子夹乙醇棉球,燃后在罐内绕1—2圈,退出后将罐吸附至穴位的方法为(A)A闪火法B投火法C架火法D内罐法E推罐法13下列晕针处理方法中,有错误的是(A)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预饮温开水或糖开水D可灸百会、关元、气海E首先将针全部拔出14、散刺法的操作属于(D)A皮肤针操作法B皮内针操作法C毫针操作法D三棱针操作法E 耳针操作法15、耳针疗法中的神门穴位于(C)A近部取穴B耳甲艇内C三角窝中D耳屏内侧面E耳屏上16、针灸配穴处方的取穴的原则是(A)A 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证取穴B近部取穴,脏腑取穴,上下取穴C近部取穴,远部取穴,上下取穴,D脏腑取穴,上下取穴,随证取穴E 前后取穴,左右取穴,上下取穴17、在针灸处方时,代表针用泻法的符号时(E)A* B∣C↓D×E⊥18、手太阴肺经的本经子母穴是(D)A太渊少商B太渊中府C太渊、云门D太渊、尺泽E经渠、尺泽19、治疗急性病证常用下列各类特定穴中的(D)A原穴B络穴C 募穴D郄穴E下合穴20、下牙痛,用循经远道取穴法时,应首选(A)A合谷B内庭C陷谷D颊车E下关二、B型选择题(下列各题干都可在本组备选答案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中A本经B表里C上下D前后E左右1、太溪配飞扬属(B)2、尺泽配列缺属(A)A髓海B气海C水谷之海D血海E少海3、宗气所聚之处为(B)4、气血生化之处为(D )A目内眦相衔接B足大趾内侧端相衔接C足大趾外侧端相衔接D 胸中相衔接E无名指外侧相衔接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C )6、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E )A两眉头的中间B眉毛中的中点C眉弓中点,眶上缘上D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E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7、鱼腰位于( B) 8、太阳位于(D )A点刺法B散刺法C刺络法D埋针法E挑刺法9、若需要在十宣、十二井穴、耳尖等部位放血时,多选用(A)10、用三棱针针法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时,多选用(C )三、D型选择题(选两个正确的答案)1、十二经脉的别络特点是(B)(D)A阳经别络于阳经B阴经别络于阳经C阴经别络于阴经D阳经别络于阴经E手三阳经别络于奇经2、经络学说体现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A)(B)A整体观点B联系C恒动观点D局部观点E平衡观点3、骨度分寸为12寸的是(A)(B)A肘横纹至腕横纹B前发际至后发际C腘横纹至外踝尖D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E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4、下列属特定穴的是(C)(D)A奇穴B阿是穴C原穴D络穴E天应穴5、与手阳明大肠经有联系的脏腑是(A)(E)A大肠B小肠C胃D心E 肺6、狭义的刺法量学因素包括二个方面,它们是(D)(E)A进针方向B进针深度C留针时间长短D针刺强度E手法操作的时间7、捻转补泻泻法的操作方法是(B)(C)A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B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C捻转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D捻转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长E捻转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8、穴位注射法在进行穴位选择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 )(D)A同体针选穴原则B特定穴C夹脊穴D阳性反应点E 原穴9、屏间切迹在耳郭上位于两解剖部位之间的凹陷处,这两解剖部位是(B)(C)A耳轮B耳屏C对耳屏D对耳轮E耳垂10、后溪(B)(D)A为手太阳小肠经荥穴B为八脉交会穴之一C位于中指后指掌关节尺侧横纹端D治疗头项强痛E不可灸四、X 型选择题(多选题)1、与十二经脉相同分为手足三阳三阴的经络组织有(C )(D )(E )()A十五络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经筋E十二皮部2、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B)(C)(E)()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上缘为19寸B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为13寸C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D耳后两乳突之间为8寸E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3、三棱针刺法的作用包括(A)(B)(C)(D)A通经活络B开窍泻热C调和气血D消肿止痛E温经补气五、填空题1、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一)补虚泻实基本原则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的。

如脏腑经脉的虚损之证,取相应的脏腑背俞穴、原穴治疗,可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的不足。

陷下则灸之,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及内脏失于固摄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如久泻、久痢、遗尿、脱肛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针刺治疗实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泻实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泻实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泻法等来实现的。

如脏腑经脉的实证,取相应的井穴、募穴,可调节脏腑功能,疏泄脏腑邪气。

“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

“菀陈”泛指体表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菀陈则除之”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可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

对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证,宜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方法使之出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当取本经穴。

此“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明显。

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平补平泻),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二)清热温寒清热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温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温法。

1.热则疾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是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完整word版针灸学知识点

完整word版针灸学知识点

一.手三阴经:胸部病手三阳经:热病,咽喉病足三阴经:前阴病,妇科病足三阳经:热病,神志病,眼病任督脉:妇科病,脏腑病,神志病1.神志病:足三阳经,任督脉,心,心包,小肠2.咽喉病:手三阳经,胃,肾3.热病:手足三阳经,督脉4.妇科病:足三阴经,任督脉二.骨度分寸:折量起止部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1(大椎至后发际正中颈椎棘突眉(印堂前额两发角(头维)之耳后两乳突(完骨)之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至脐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两乳头之1肋游离端(章门腋窝顶点至113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背腰8肩峰缘至后正中线部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上肢12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部1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下肢部13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9胫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6腘横纹至外踝尖1三.特定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心下满,急症;荥——主身热;输——体重节痛;经——喘咳寒热;合——逆气而泄八脉交会穴:任脉——列缺(肺经)督脉——后溪(小肠经)冲脉——公孙(脾经)带脉——足临泣(胆经)阴维脉——内关(心包经)阳维脉——外关(三焦经)阴跷脉——照海(肾经)阳跷脉——申脉(膀胱经)八会穴:脏会——章门(肝经)腑会——中脘(任脉)气会——膻中(任脉)血会——膈腧(膀胱经)筋会——阳陵泉(胆经)骨会——大杼(膀胱经)脉会——太渊(肺)髓会——悬钟(胆经)俞穴——脏,募穴——腑急症,疼痛症——郄穴,病在腑者——下合穴,表里经同病者——络穴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中级,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络穴: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郄穴: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下合穴:胃——足三里,大肠——上巨虚(胃),小肠——下巨虚(胃)胆——阳陵泉,膀胱——委中,三焦——委阳(膀胱)2十四经——361穴手太阴肺经:中府,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膏俞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偏历,曲池,肩髃,迎香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丝竹空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word完整版)针灸必背

(word完整版)针灸必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qú)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二) 手阳明大肠经经(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yáng),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lì)复温溜(wēnliū),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qūchí)肘髎(zhǒuliáo)五里近,臂臑(Bìnào)肩髃(Jiānyú)巨骨当,天鼎扶突(f útū)禾髎(héliáo)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qì)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Jiá)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yì)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shū)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Bì)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下行内廷厉兑(duì)穴,大趾次趾之端中。

(四)足太阴脾经(21)足太阴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dū)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lòu)谷地机阴陵泉,血(xuè)海萁(jī)门沖门开,府(fǔ)舍(shè)腹(fù)结大横(héng)排,腹哀(āi)食窦(dòu)天溪(xī)连,胸乡(xiāng)周荣(róng)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五)手少阴心经(9穴)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líng)少海深,灵(líng)道通里阴郄(xì)穴,神门少府少(shào)冲寻。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数(shù),腕(wàn)骨阳谷养(yǎng)老绳,支(zhī)正小海外辅肘,肩贞(zhēn)臑(nào)俞(shù)接天宗(zōng),髎(liáo)外秉(bǐng)风曲(Qū)垣(yuán)首,肩外俞(shù)连肩中俞(shù),天窗(chuāng)乃与天容(róng)偶,锐骨之端上颧(quán)髎(liáo),听宫(gōng)耳前珠上走。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精品

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精品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针灸学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促进身体健康。

尽管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有争议,但它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在针灸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和部位需要掌握。

首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上有12个正常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

这些经络分布在全身,连接了各个器官和部位。

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功能。

针灸师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

接下来是针灸师需要掌握的一些重要穴位。

例如,气海穴位于脐部附近,对改善消化和缓解腹胀有益;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对缓解头痛和改善眼睛疲劳有帮助;涌泉穴位于脚底中央,对缓解失眠和焦虑有益。

除了穴位,针灸学还涉及一些特殊的技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刺激和转动针。

刺激针是将细针直接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

刺激可以通过轻微的震动、旋转或推拿来实现。

这种刺激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代谢和内分泌。

转动针是在穴位上插入针后,再以一定的速度和深度进行旋转。

这种旋转可以调整经络的能量流动,帮助平衡身体。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中仍然有争议,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证据来支持其疗效。

然而,许多针灸师和患者认为它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有效的。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缓解疼痛、减少恶心和呕吐、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心理健康。

不过,针灸学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疾病,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针灸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完整版)针灸学.doc

(完整版)针灸学.doc

针灸学绪论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3.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1. 经络系统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腹部背部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 经脉的循行走向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胸中↓交换↓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针灸学6.循行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得阴经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换(2)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换(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换7.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 8 条,故称奇经八脉。

针灸学习题Word打印版

针灸学习题Word打印版

针灸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奇经八脉2.刺手3.特定穴4.经络5.热则疾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经络的作用有联系内外,网络周身;;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2.我国现在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是《》,由代编著。

3.《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支而横者为,络之别者为”。

4.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在衔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多在与衔接;阴经与阴经多在衔接。

5.痛经实证针灸处方的主要用穴为、、。

6.五输穴配五行,阴经井穴属,阳经井穴属。

7.临床上使用短针宜采用进针方法,长针宜采用进针法。

8.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是,原穴是。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B.足太阳膀胱经C.阴阳跷脉D.阴阳维脉2.下列经脉中分支最多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阳胆经D.足厥阴肝经3.作为定取背部穴位的标志,肩胛下角约平( )A.第5胸椎B.第6胸椎C.第7胸椎D.第8胸椎4.下列特定穴中,除……外,基本上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A.八脉交会穴B.络穴C.五输穴D.八会穴5.下列特定穴中,治疗急性病当首选( )A.原穴B.俞穴C.郄穴D.八会穴6.行针的基本手法是( )A.刮柄法B.弹柄法C.震颤法D.提插法7.治疗阴痒的经验效穴是()A.太冲B.大敦C.蠡沟D.隐白8.以下各穴,除……外,均是募穴,可治疗脏腑病( )A.章门B.期门C.京门D.石关9.在手太阴经穴中,治疗头项强痛当选用( )A.中府B.尺泽C.列缺D.太渊10.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要处方是( )A.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阳陵泉B.中脘足三里公孙膈俞C.中脘足三里胃俞气海关气D.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内庭11、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何处交接?()A 拇指B 食指C 中指D 无名指12、耳前三穴从上至下的排列顺序是()A 耳门、听宫、听会 B听宫、耳门、听会 C听宫、听会、耳门 D耳门、听会、听宫13、两穴均与脐相平的是()A 天枢、章门B 大横、带脉C 大都、肓俞D 天枢、期门14、下列经脉中“入耳中”的是()A 手阳明大肠经B 手少阳三焦经C 足太阳膀胱经D 足阳明胃经15、下列穴位中不是郄穴的是()A 交信B 中都C 筑宾D 照海16、下列各穴中,治疗上齿痛最好选用()A 合谷B 劳宫C 内庭D 太冲17、以下除哪项外,均属于募穴()A 中极B 章门C 日月D 俞府18、以下神门穴的主治,哪项不对?()A 心痛B 心悸C 健忘D 盗汗19养老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A 郄穴B 原穴C 络穴D 五输穴20、下列经脉中,除-------外都经过肺()A 手少阴心经 B足少阴肾经 C 足厥阴肝经 D 足太阴脾经四、多项选择题(共15分,每题1分)1、在中极、关元穴处交会的经脉有( )A.冲脉B.任脉C.足太阴D.足厥阴 E足少阴2、阳陵泉在特定穴中属于( )A.五输穴B.八脉交会穴C.络穴D.下合穴E.八会穴3、对于“阳黄”证,应疏泄肝胆、清化湿热,宜取用( )A.胆俞B.阳陵泉C.阴陵泉D.内庭E.太冲4、小儿疳积可用下列哪些方法治疗( )A.取用足太阴、阳明经穴B.灸隐白C.点刺四缝穴D.针刺中脘、足三里、四缝E.皮肤针叩打脾俞、胃俞、华佗夹脊穴5、下列有关奇经八脉论述正确的是( )A.任与督、冲与带、阴跷与阳跷、阴维与阳维有表里关系B.所有经脉皆由下而上C.经脉都有各自的病候D.各经穴位寄附于十二正经E.可以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6、腧穴分类有:()A、经穴B、阿是穴C、奇穴D、输穴E、俞穴7、经脉包括:()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E、十二皮部8、以下各项属于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的是()A、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D、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E、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9、下列经脉排列中按照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次序的是()A、胆、肝、肺B、大肠、胃、脾C、心、小肠、肾D、肾、心包、三焦E、三焦、胆、肝10、正确的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是()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B、手三阳经从手走足C、足三阳经从头走足D、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E、足三阴经从足走头11、奇经八脉的特点是()A、有各自所属的腧穴B、不隶属于脏腑C、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D、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E、别道奇行12、十二经脉中“四根”“三结”指的是()A、头面为结B、胸腹为结C、四肢为根D、下肢为根E、上肢为根13、“气街”是指()A、头B、胸C、腹(背)D、胫E、四肢14、“四海”是指()A、脑为髓海B、胸为气海C、胃为水谷之海D、冲脉为血海E、冲脉为十二经之海15、灸法的作用是()A、防病保健B、温经散寒C、扶阳固脱D、消瘀散结E、引热外行五、简答题(共25分)1.写出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

完整word版针灸学

完整word版针灸学

针灸学1•最原始的的针刺工具是眨石。

2.眨石最初用于刺破脓肿,作为刺络泻血之用。

3.眨石从东方来,灸法从北方来。

4.《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5.《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全书收录349个脸穴,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全书。

6.《针灸大成》杨继洲著收,录经穴359个。

7.《针灸逢源》李学川撰,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记T 361个经穴。

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9.十二经脉在体衣的分布规律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足背):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厥阴经(交叉):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0.十二经脉的衣里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人肠,手阳明人肠经属人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人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11.十二经脉的巡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少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循行交接:①相衣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12.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流注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13.奇经八脉指替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14.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 •源三岐”。

15.替脉称为阳脉之海,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称为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16.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处•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17.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十二经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

19.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岀、合的特点。

针灸学穴位总结word精品

针灸学穴位总结word精品

针灸学穴位总结B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 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

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

③脱肛、阴挺。

C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

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

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邙日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

②口眼歪斜。

[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 骶后孔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②遗精、疝气、遗尿。

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①痔疾、便秘。

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泄泻, 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D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①腹痛、泄泻。

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大肠俞(BL25)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4 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针灸 Microsoft Word 文档

针灸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所有穴位的归经和定位手太阴肺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胃口:胃之上口,贲门部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2.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等急症。

3.孔最郄穴【定位】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在前臂掌面桡侧)【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阴虚性咽喉、气管病);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③手腕疼痛无力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疼痛。

7.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③急救穴之一,中风昏迷、小儿惊风、中暑。

齿脉,入下齿柱骨之会上:“柱骨”意指颈椎;柱骨之“会上”指大椎。

1.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下)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食指麻木。

2.三间输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③嗜睡。

3.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失音、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4.阳溪经穴【定位】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针灸学资料汇总.doc

针灸学资料汇总.doc

第一單元經絡系統的組成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佈規律:手足三陽經:陽少太。

手三陰經:太厥少。

足三陰經:厥太少(內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內踝上8寸以上)奇經八脈:督脈:陽脈之海任脈:陰脈之海沖脈:十二經之海;血海帶脈:約束縱行軀幹的諸條經脈陰維脈:調節六陰經經氣陽維脈:調節六陽經經氣陰陽蹻脈:調節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十五絡脈:任脈的別絡名鳩尾,從鳩尾分出後散佈於腹部。

督脈的別絡名長強,從長強分出,經背部向上散佈於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

脾之大絡名大包,從大包分出後散佈於胸脅部。

十二經筋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

行於體表,不入內臟。

足三陽經筋走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賁(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于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

第二單元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頭部前發際至後發際12印堂至前發際 3第7頸椎至後發際 3前額兩發角(頭維)9耳後兩乳突(完骨)9胸腹脅部胸骨上窩至胸劍9胸劍(歧骨)至臍中8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5兩乳頭之間8腋窩頂點至第11肋12背腰部肩峰緣至後正中線8肩胛骨內緣至後正中3上肢腋前、後紋至肘橫紋9肘橫紋至腕側橫紋12下肢部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18脛骨內側髁下方到內踝尖13股骨大轉子至膕橫紋19膕橫紋至外踝尖16第三單元主要腧穴1、手太陰肺經肺系疾患,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尺澤(合穴):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主治:肺系實熱病;肘臂攣痛;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列缺(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紡上1.5寸主治:肺系病證;頭痛、牙痛、項部強痛、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

太淵(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無脈症;腕臂痛。

魚際(滎穴)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折肉際處主治:肺系熱性病(失音);小兒疳積。

少商(井穴)拇指橈側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實熱證(熱病、昏迷);癲狂。

针灸学灸法PPP文档(最全版)

针灸学灸法PPP文档(最全版)
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化疗后)艾炷瘢痕灸后证实,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上升至正常范围,幼稚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红蛋
(1:5)混合调匀制成软膏状--灸膏 白和血小板均有不同幅度上升
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化疗后)艾炷瘢痕灸后证实,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上升至正常范围,幼稚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红蛋 白和血小板均有不同幅度上升
麻叶 毛茛叶 吴茱萸 白芥子 蓖麻子 旱莲草 线香 火柴头
艾叶(冰台、医草、灸草、黄草、蕲艾、艾蒿)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遂寒,消肿散结, 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
艾叶成 份
百分率
无氮素之有机物(纤维质) 含氮素之有(蛋白质) 水份 溶醚成份(挥发油0.02%) 离子成份(钾·钠·钙·铝·镁 )
---温和灸
都出现温热或灼烫感觉 ----灸法能镇痛是事实,对于神经痛,风湿痛,头痛,胃痉挛等证;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遂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 同时,管状骨的长径延长显著增加
可加强对穴位局部的温热刺激和药物 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化疗后)艾炷瘢痕灸后证实,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上升至正常范围,幼稚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红蛋
实验研究
大量临床资料证明,灸法治病是通过多方面 的综合性因素来实现的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灸法对提高机体免疫功 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夏季(伏天)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消喘膏) ➢ 能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提高 ➢ 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内分泌功
能有所改善 ➢ 能降低机体过敏状态,使在冬质系统的内分泌功能有所改善 ----使由于过敏而引起疼痛、痉挛的神经活动得到抑制—泻法 硫磺 黄蜡 麻叶 毛茛叶
中药粉100克,升汞(二氯化汞) 20克, 1. ---用于风寒湿痹,寒性腹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1.最原始的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2.砭石最初用于刺破脓肿,作为刺络泻血之用。

3.砭石从东方来,灸法从北方来。

4.《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5.《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全书收录349个腧穴,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全书。

6.《针灸大成》杨继洲著收,录经穴359个。

7.《针灸逢源》李学川撰,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记载了361个经穴。

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9.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足背):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厥阴经(交叉):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0.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11.十二经脉的巡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少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循行交接: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12.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流注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13.奇经八脉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14.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岐”。

15.督脉称为阳脉之海,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称为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16.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17.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18.十二经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

19.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20.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21.“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22.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布、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

23.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24.髓海为元神之府,胸部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25.经络的作用: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②运行气血,协调阴阳③抗御病邪,反映症候④传到感应,调整虚实26.腧穴:是对穴位的总称输穴:指特定穴五输穴中的输穴俞穴: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27.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28.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9.腧穴的主治特点①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区的精明、盛起、四百等穴,均能治疗眼病;胃脘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肘关节附近的曲池、曲泽、小海,均治疗肘部疼痛;阿是穴均可以治疗所在补位局部的病症等。

②远治作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还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等;足三里不仅能治疗下肢痿痹,还能治疗胃脘疼痛。

③特殊作用:如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膏盲俞能补益正气。

30.特定穴: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

3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被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32.原穴、络穴:阴经之输并于原,称作“以输为原”33.背俞穴、募穴: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共十二个。

34.郗穴:阴经郗穴治疗血证,阳经郗穴治疗痛证。

35.骨度分寸定位法:头部:前后12寸,9寸完骨间上肢,身侧部:上肢恰相反,侧部与之同胸腹部:985---8上肢部:内线:18 13 外线:19 1636.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穴位:中府(起始穴)、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穴)、孔最(郗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经渠(经穴)、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鱼际(荥穴)、少商(井穴,终止穴)。

主治概要:1.肺、胸、咽喉部等肺系相关病证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37.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骨两骨之间,上入两经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穴位:商阳(井穴,起始穴)、二间(荥穴)、三间(输穴)、合谷(原穴)、阳溪(经穴)、偏历(络穴)、温溜(郗穴)、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合穴)、手五里、臂臑、肩髃(手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巨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终止穴)。

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证头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

2.肠腑病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3.皮肤病证风疹、湿疹、瘾疹、荨麻疹、痤疮等。

4.神志病证、热病昏迷、癫狂、发热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手臂肩部酸痛麻木、上肢不遂等。

38.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

其直着,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如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穴位:承泣(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起始穴)、四白、巨髎(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地仓(手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大迎、颊车、下关、头维(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足阳明胃经与冲脉的交会穴)、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郗穴)、犊鼻、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上巨虚(大肠下合穴)、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穴)、丰隆(络穴)、解溪(经穴)、冲阳(原穴)、陷谷(输穴)、内庭(荥穴)、厉兑(井穴;终止穴)。

主治概要:1.脾胃病症胃痛、呕吐、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2.头面五官病证头痛、眩晕、面痛、口、眼睑瞤动、齿痛、目赤肿痛、近视等。

3.神志病证癫狂、谵语、吐舌。

4.热病。

5.妇科病证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

6.经脉循行的其它部位病证下肢痿痹。

中风瘫痪、足背肿痛、乳痈等。

39.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骨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穴位:隐白(井穴,起始穴)、大都(荥穴)、太白(输穴)、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商丘(经穴)、三阴交、漏谷、地机(郗穴)、阴陵泉(合穴)、血海、箕门、冲门(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府舍(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腹结、大横(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的交会穴)、腹哀(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的交会穴)、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终止穴)。

主治概要:1.脾胃病证腹满、腹胀、食不化、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

2.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

3.前阴病证阴挺、遗尿、癃闭、阳痿、疝气等。

4.经脉巡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胸胁胀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等。

40.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着,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穴位:极泉(起始穴)、青灵、少海(合穴)、灵道(经穴)、通里(络穴)、阴郄(郗穴)、神门(输穴;原穴)、少府(荥穴)、少冲(井穴;终止穴)。

主治概要:1.心系病证心痛、心悸、怔忡等。

2.神志病证癫狂症、癔症、不寐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肩臂疼痛、胸胁痛、肘臂挛痛、小指疼痛等。

41.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颔,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与颧。

穴位:少泽(井穴;起始穴)、前谷(荥穴)、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与督脉))、腕骨(原穴)、阳谷(经穴)、养老(郗穴)、支正(络穴)、小海(合穴)、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腧、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终止穴)。

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证头痛、眩晕、目翳、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

2.热病。

3.神志病癫、狂、痫等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肩臂酸痛、肘臂疼痛、颈项强痛、小指麻木疼痛等。

42.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着,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bo)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穴位:睛明(起始穴)、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八会穴之骨会)、风门、肺俞(背俞穴)、厥阴俞(背俞穴)、心俞(背俞穴)、督俞、膈俞(八会穴之血会)、肝俞(背俞穴)、胆俞(背俞穴)、脾俞(脾之背俞穴)、胃俞(背俞穴)、三焦俞(背俞穴)、肾俞(背俞穴)、气海俞、大肠俞(背俞穴)、关元俞、小肠俞(背俞穴)、膀胱俞(背俞穴)、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穴)、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穴)、跗阳(阳跷脉郗穴;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昆仑(经穴)、仆参、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经与阳跷脉交会穴)、金门(郗穴;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京骨(原穴)、束骨(输穴)、足通谷(荥穴)、至阴(井穴;终止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