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78057c580216fc710afd45.png)
促进作用抑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 区→说,H 区→听,W 区→写,V 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等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低血糖症 。
高→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 2 H 2O 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血糖浓度升高促进 作用 抑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胰岛素(降血糖) 拮抗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胰岛B 细胞分泌) (胰岛A 细胞分泌)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6eed02eefdc8d376ee3287.png)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和非条件反射先天)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判断传入传出神经: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 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③根据切断刺激的方法确定④根据突触结构来判断,轴突到细胞体或者轴突到树突是传入到传出的方向。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机理K +外流)→受到刺激变成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机理Na +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考点:电流表指针问题(三维设计P14)两级都在同一侧时: 电流表若是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则刺激在哪侧,指针就先偏那侧,而且是偏2次,方向相反.(若刺激在两个指针中间,即距离两电极距离相等点,指针不动)若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刺激前一个神经元,指针偏转,一般偏转一次.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4c13089e3143323868933e.png)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注: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有一层鞘,组成 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 神经。
(2)神经元的 功能: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并 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调控效应。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低等动物 偉履虫,变描虫八 植呦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寻⑻輒爬行动物)及人J 非条件反射*先夭的,俺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编手反射,排尿反肘) i 祭件反弗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觥〔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淡虎芭变)(2)反射的种类(3)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1)反射弧组成:①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④ 传出神经;⑤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轴究}神经纤维早中绘未梢WE -3啓中蟆应激性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 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 答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1) 传导方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声息状赣未受刺澈町 丁兴奋狀恋〔受至恻激后) 丁静息狀态:外正內贡K 外渝 U 1外頁內正1V 内療 U 1外正內貞Nf 外涼 管息电傥 謝作电住 欝息电傥 ■腿外|未先苗部位=> 兴奋部住局小电流[膜內:买奋部位 0 未兴奋咅附〔与传导方向相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传递方式: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 突触实现的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到达突触间隙,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概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概览](https://img.taocdn.com/s3/m/d4bc947525c52cc58bd6bed8.png)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概览
三维目标
阐述动物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激发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掌握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了解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的过程和特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分析说明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了解抗原、抗体的知识并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认清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知识点小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知识点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6fdf1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1.png)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知识点小结激素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内容。
为了把同学学好激素调节知识点,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知识点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衡的调节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寒冷、过度紧张等刺激( 促进 ) (促进)(抑制) (抑制)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期末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期末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fd729011d1f34693dbef3e52.png)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二、知识解读:知识点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调节方式1.神经元(结构如下图)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经典反射弧图示解读①两个反射弧都包括五部分基本结构。
②相应反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③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结构。
④两者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⑤缩手反射由3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内有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反射弧内有1个突触结构。
⑥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知识点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1.传导过程2.过程说明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1.突触结构: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电信号 突触小泡――→融合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化学信号后膜,受体―→动作电位电信号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提醒 ①注意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
高三生物笔记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三生物笔记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779e41e85ef7ba0d4a733b11.png)
高三生物笔记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兴奋: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神经纤维: 轴突 与髓鞘 (一个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4.*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既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5.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具体事物)铃声食物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如光,声音等)二者联系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反生反射活动的条件完整的反射弧一定强度的刺激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过程当神经纤维未收到刺激时由于K离子大量外流膜外侧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电表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由于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钠离子外流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膜外电流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钠离子→膜外钾离子→膜内膜外电流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3.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可产生兴奋4.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电流的偏转a.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刺激点到电流表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相等电流表不偏转距离不等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b.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若兴奋只传到一个电极电流表只偏转一次若兴奋传到两个电极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将信息传递2.突触: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的特点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数图型⊙–〈–⊙–〈突触后膜的面积较大的意义 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3.传递过程①递质的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突触延隔(突触的数量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时间) 单向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④神经递质作用效果 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兴奋性递质 乙烯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制性递质 甘氨酸 谷氨酸等⑤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 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由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⑥突触小题内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多⑦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酶水解 否则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麻醉药主要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作于部位在突触间隙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 是脑与躯干 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具有感觉 运动 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脑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如呼吸中枢 心脑血管中枢(调节心跳 血压)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1.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这样 相应的器官 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的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2.植物人的脊髓和脑干是正常的五.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功能⎧⎪⎪⎪⎪⎨⎪⎪⎪⎪⎩①对外部世界的感知②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③语言(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④学习⑤记忆⑥思维发生障碍后言语区⎧⎪⎪⎨⎪⎪⎩W区运动性书学中枢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短期记忆:当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的区别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的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高三生物复习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生物复习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53724454bceb19e8b9f6ba72.png)
高三生物复习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
合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理解稳态的内涵与外延
稳态⎩⎪⎨⎪⎧ 个体水平:机体细胞+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 节、免疫调节―→稳态与健康群体水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与 生态环境
【自主训练1】 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 .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 .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 .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人体内环境不仅包括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还有多种指标,如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稳态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答案:A
二、脊椎动物的主要激素及其分泌调节
1.主要激素
【自主训练2】 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⑤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调节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的功能;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以调节水分平衡;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言语功能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因此①②③④⑤正确。
答案:D。
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ca0e24e770bf78a6429543f.png)
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大多数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细胞外液:是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相对于动物体外界环境而言,在机体内部,因此又叫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3、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
(2)组织液与淋巴:小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与血浆: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4、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和血浆)5、内环境的成分:(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O2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等。
(3)代谢废物:尿素、CO2等。
注意:(1)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也是内环境成分,抗原抗体结合也发生在内环境中(2)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它们存在于消化道、尿道等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管道内,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3)血红蛋白、细胞内的酶(呼吸作用酶等)、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不是内环境成分6、稳态是:动物体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实现,而与稳态维持直接有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稳态意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原因是细胞代谢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来实现的,而这些反应需要有适宜的温度、PH和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8aa530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6.png)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d0d28b369dc5022aaea00ff.png)
二、人体内主要激素的比较
分泌腺 激素名称 抗利尿激素 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 生长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甲状腺 睾丸 甲状腺激素 雄性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固醇 蛋白质 全身 甲状腺 性腺 全身 全身 化学性质 多肽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 肾小管、 肾小管、 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集合管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 促进生长, 骨的生长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激素的合 成和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 系统的兴奋性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 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孕激素 胰 岛 B细胞 细胞 A细胞 细胞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固醇 蛋白质 多肽 卵巢、 卵巢、 乳腺 全身 肝脏 免疫 器官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特别提醒: 特别提醒: ①蛋白质类、多肽类激素不能口服使用,因其进入消 蛋白质类、多肽类激素不能口服使用, 化道后能被消化酶降解而失去作用,氨基酸衍生物类、 化道后能被消化酶降解而失去作用,氨基酸衍生物类、 固醇类激素,可以口服使用。 固醇类激素,可以口服使用。 ②有的激素具有特异性,专门作用于一定的器官,对 有的激素具有特异性,专门作用于一定的器官, 其他器官不起作用,如促激素释放激素专门作用于垂体, 其他器官不起作用,如促激素释放激素专门作用于垂体, 抗利尿激素专门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抗利尿激素专门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有的激素没有 专门的靶器官,如生长激素、 专门的靶器官,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 各个细胞都起作用。 各个细胞都起作用。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a946221410a6f524ccbf85bc.png)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4.反射弧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7.突触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8.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1)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等)扩散作用(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出间隙→突出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3)单向传递: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9.大脑: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脑小脑:调解躯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存在许多反射中枢脊髓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10.人脑的高级功能: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通过激素的调节1.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生长激素:产生:垂体作用:促进生长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幼年过少: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产生:甲状腺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偏高:食量大增,消瘦;喜怒无常烦躁不安(如甲亢)偏低:臃肿;精神萎靡,呆笨,迟缓(如黏液性水肿),幼年动物停止发育(呆小症)促激素:产生:垂体作用:维持正常发育,促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产生:胰岛B细胞作用: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偏高:血糖降低,严重者低血糖;偏低:血糖升高,严重者糖尿病胰高血糖素:产生:胰岛A细胞作用: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3.血糖的来源和去向:4. 血糖的调节机制: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素材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8cdf4e36a58da0116d1749d8.png)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
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7、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8、神经中枢: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9、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
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10、效应器: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2、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13、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离子进出细胞方式为协助扩散。
14、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K+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15、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Na+内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6、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7、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8、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9、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20、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21、突触类型:轴突——树突;轴突——胞体。
22、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e3cddae928ea81c758f57880.png)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含义和三者之间 的关系。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一方面要满足病人对氧的需 要,另一方面还要提高病人的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加强病人的呼 吸能力。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当吸入二氧碳含 量较高的混合气体时,会使肺泡内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动脉血中 二氧化碳的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 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就加强,使呼吸加强。因为被体液传送的物 质不是激素,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 和 胰高血糖素 的明显增加引起的。
(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
水浴蓝加色、热砖后红观色察、到砖的红色颜色分别是
。
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
是(其3)血给乙糖丙的水胰注岛平射B,胰细原岛胞因受素胰是损不岛,能素不(填不能能“正与能常其分“受泌或体胰“结岛不合素能,”血糖)有浓Fra bibliotek。度调高节 。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 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5、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方式: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6、神经递质-----你了解多少?
(1)产生 由内质网、高尔基体 产生(线粒体参与供 能)
(2)分泌结构 突触前膜
(3)受体 (4)种类 (5)作用 (6)去向
突触后膜上糖蛋白
兴奋型
按功能分为两种
【例4】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 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 有所不同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a65fa0d312b3169a551a403.png)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3.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4. 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7.突触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8.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1)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等)扩散作用(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出间隙→突出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3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9.脑小脑:调解躯体运动脑干:存在许多反射中枢脊髓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10.人脑的高级功能: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通过激素的调节1.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生长激素:产生:垂体作用:促进生长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幼年过少: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产生:甲状腺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偏高:食量大增,消瘦;喜怒无常烦躁不安(如甲亢)偏低:臃肿;精神萎靡,呆笨,迟缓(如黏液性水肿),幼年动物停止发育(呆小症)促激素:产生:垂体作用:维持正常发育,促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产生:胰岛B细胞偏高:血糖降低,严重者低血糖;偏低:血糖升高,严重者糖尿病胰高血糖素:产生:胰岛A细胞作用: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3.血糖的和去向:4. 血糖的调节机制: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必修三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e67508a5e9856a5712600d.png)
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2)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传导兴奋(神经冲动)兴奋的概念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反射弧的概念:高等动物接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
(2)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静息电位的形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静息)时,大量的钠离子多存在于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子多存在于细胞内,由于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更容易,导致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
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
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的形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来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膜电位的变化过程(1)K+通过K+通道外流形成静息电位;(2)Na+通过Na+通道内流形成动作电位;(3)通过Na+-K+泵,细胞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及K+外流均不需消耗能量,但静息电位恢复时,膜内Na+外流为“逆浓度梯度”属主动运输,故消耗能量。
必修三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ecf646360cba1aa911da34.png)
(2)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 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总和
通常兴奋性突触兴奋一次,并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是, 同时传来的一连串兴奋,或者是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通时传来一排兴 奋,引起较多的神经递质释放,就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这种现 象叫做总和
稳态与环境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 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 律性应答。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2) 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联系
形成过程
先天具有(遗传获 后天形成(学习训
(3) 功能:大脑皮层具有调控机体活动(包括躯体活动和内脏活动),感知外部变化, 控制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活动的功能。
1) 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又称“第一运动区”,一般为“对侧支配运动”。
2)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一般为“对侧感觉”。
3) 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言语区。
人脑的语言功能
(1)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可划分为四个言语区,分别管理人的听、说、读、 写四种智力活动。不同区域的名称的英文字母,分别对应相关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 母:如 H(hear)、S(speak)、V(vision)、W(write)。
具有低级反射中枢,例如,膝跳反射中枢、排尿反射中枢、排 便反射中枢,并将有关刺激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 间的联络通路
人大脑皮层的组成及功能
(1) 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人的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功能,大脑皮层是人脑的高级 功能呃结构基础。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323f4641711cc7931b71657.png)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
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7、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8、神经中枢: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9、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
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10、效应器: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2、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13、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离子进出细胞方式为协助扩散。
14、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K+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15、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Na+内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6、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7、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8、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9、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20、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21、突触类型:轴突——树突;轴突——胞体。
22、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注意: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区别(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2)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括套在轴突外面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反射类型比较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平静状态,神经元细胞膜的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这种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此时膜同一侧无局部电流。
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区膜外的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动作电位,结果造成膜同一侧与未兴奋区之间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其中膜内侧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静息电位实质: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没有局部电流动作电位实质: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易错提示:1.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无反射活动。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反射活动,实际上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具有反射活动,单细胞动物因没有神经系统,故没有反射活动,只有应激性。
2.效应器不等同于肌肉或腺体。
实际上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共同组成。
肌肉或腺体只是效应器的组成部分之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总是双向的,传导方向与刺激位置有关。
在实验情况下,当刺激位于神经纤维的非末端处时,兴奋由此处双向传导;当刺激位于神经纤维的末梢处时,兴奋由此处向神经纤维的主干单向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特点: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它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构成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这种物质扩散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注意: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
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糖蛋白识别。
.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能量转换:电能-----化学能-------电能(3)特点a. 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b. 突触延搁:由于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c. 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同时又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即与脑内神经环路的连续活动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不断形成、突触的数目和大小、脑内某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注意:电流变偏转分析:二、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的研究工作: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研究:证明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3)巴甫洛夫的研究: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结论。
2.激素调节(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特点:a微量和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3.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4、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5、激素调节实例:(1)体温调节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体内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来维持。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温调节:在炎热环境下由神经起调节作用;在寒冷环境下以神经调节为主要的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调节A水调节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水平衡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水的去路中,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也是唯一可以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B 盐调节①无机盐平衡肾脏排盐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②Na+、K+平衡的调节: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来调节Na+、K+的平衡,属于激素调节方式。
C水盐平衡的意义①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血液、心率的稳定。
②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兴奋性上有重要作用。
③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血糖调节A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B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使血糖浓度下降的激素只有胰岛素。
C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的概念: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以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主要表现为激素调节)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
神经系统可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分泌,也可通过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间接控制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
其次表现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系统兴奋的改变又反作用于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3两者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四、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组成(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识别“自己”、排除“非己”成分的保护性功能。
概括:(2)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类型:注:吞噬细胞的作用(1)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充当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除了某些抗原可直接由T细胞识别外,其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和呈递。
)吞噬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伸出伪足,将抗原摄入胞内,在胞内溶酶体中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清除抗原,有少数抗原被分解成保持抗原活性的多肽片断(抗原决定簇);抗原多肽与吞噬细胞中的MHC(主要组成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结合后,转移至细胞膜上,被T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最终在其他信号刺激和这种结合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了B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上过程也被称为抗原的呈递)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两者比较(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注意:(1)体液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来源于T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的来源有两个:B细胞和记忆细胞。
产生的途径有三个:抗原经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产生。
(2)体液免疫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对其他抗原不起作用。
(3)二次免疫反应: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更快地作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产生抗体更多、也更强烈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A防卫不足:如艾滋病(逆转录病毒)B防卫过度: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②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1)过敏反应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的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