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圣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是指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 590-604)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称为平歌或素歌(Cantus Planus, Plainchant)。
公元6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圣歌(拜占庭圣咏、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圣咏、摩差拉比圣咏和塞尔特圣咏等)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 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在基督教教仪活动中。
基督教的教仪分成日课(Daily Offices)和弥撒(Mass)两大类。
(1)日课(Daily Offices)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不同时辰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2)弥撒(Mass)是天主教会在星期日和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里举行的仪式。
弥撒仪式为纪念耶稣受
难而设立,它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世纪逐渐发展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礼拜仪式。
2、经文歌(motet): 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
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3、伪音: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b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唱成b b,把f唱成#f,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
“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4、圭多:(1)、四线谱:大约在10世纪,为更准确地记录音高,僧侣们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开始用线来表示具体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条线,使用的颜色是红色,它代表F音,后来又在上方加进第二根线,通常为黄色,代表C音。
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Guido d’Arezzo,约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六声音阶: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
六声音阶主要是为学唱圣咏而设计的,音阶的结构和唱名如下:
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
ut re mi fa sol la
从G、C、F开始分别构成三种六声音阶,其中F六声音阶必须将B降低半音。
不同高度的六声音阶都采用相同的六个唱名,实际上这就是现在首调唱名法的由来。
(3)、“圭多手”(Guidonian hand):圭多用一个手掌的所有手指关节代表二十个音,以帮助僧侣们记忆音阶和唱名(从音符G到e1的唱名),这种方式叫“圭多手”,它适用于六声音阶。
简答题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之区别中世纪的世俗音乐有一定的发展,但宗教音乐仍为主流音乐文化,它们在发展中有各自的侧重点,我们可以根据两者的特征来加以区别: 1、在表演场所方面,宗教音乐是在教堂和宗教活动中运用的;除此之外运用的音乐则是世俗音乐。
2、在声乐演唱方面,宗教音乐为复调的圣咏,采用拉丁文歌词;而世俗音乐多是单声音乐,用方言演唱,即兴成分居多。
3、在调式运用方面,宗教音乐采用教会调式;而世俗音乐较多使用伊奥尼亚和爱奥尼亚调式。
4、在乐器使用方面,宗教音乐开始只是无伴奏的单纯声乐,13世纪后管风琴成为教堂的伴奏乐器,但禁用其它一切乐器;世俗音乐则使用了民间流行的一切乐器,包括弓弦乐、弹拨乐和管乐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