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作者:张杨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8-4-
30 0:14:09
(学生记者张杨)4月28日下午两点三十分,中国政法大学蔡拓教授主讲的《全球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学术报告在主楼B区404如期举行,这也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学术论坛的第五期。蔡拓教授的演讲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全球化观念在中国传播的原因、过程与途径
1、全球化观念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第一,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变革的时期。从全球角度来看,经历了二战之后这二三十年的发展,在经济上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新科技革命开始,同时在这个时期又是全球问题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候,全球化已经初步的显示出来,全球问题引起人的关注,全球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背景的影响,是全球化观念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原因。第二,中国本身在七十年代发生的大转型。十年文革结束之后,我们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纲上面。整个路线工作中心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型很快找到了一条中国与世界互动的途径,也就是改革开放之路。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整体性的思想。这种整体性的思想与全球化所倡导的整体性思想肯定是合拍的。
2、全球化观念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初步传播时期。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基本路线的转变,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强调科技、教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因为要搞经济建设,就要有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科技、新的人才、新的制度,而这些恰恰在全球化的流动中可以获得。
第二阶段:1992年—2001年,迅速传播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轰动的、带有冲击性的。其实今天我们这种快速的发展,都是在南巡讲话之后带来的。由于我们确立了市场经济目标、加速了入世进程,使得全球化的观念伴随着这些事件尽可能的传播开来。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全面传播时期。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并且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贸易活动,承认相应的义务、行使相应的权利,才更加深刻的懂得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自由贸易。在这一阶段,我们全面的融入了全球化,不仅我们离不开世界,而且世界也离不开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影响力的迅速提高,都伴随着全球化观念的传播。
3、全球化观念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力地传播了全球化观念。我们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深化过程也都是全球化观念在中国深入传播的一个过程。开放的经济、开放的世界必然要求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实际上,开放性就是全球化的一个本质。第二,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政策的宣示引导着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各项政策对全球化的认同也会塑造人们对全球化的认同感。第三,学术界的理论探讨。学术界自觉的推动与深化对全球化的研究、探讨,有利于人们理解、认识全球化,并且也为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植根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媒体的功能。与纯粹的学术性期刊相比,媒体的受众面会更广,如报纸、杂志等。这样的一种传播途径,无疑也是有利于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二、全球化观念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1、注重世界的相互依存和时代主题的转换,从强调战争与和平转向和平与发展。这是全球化观念对中国对外战略的第一个影响。世界的相互依存是全球观念中首要的观念之一。既然人类处于相互依存之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无论是在面对的问题还是争取的利益上,都具有内在的连续性,那么在对时代的判断上、主题的确定上,再以原来的那种对抗性的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
2、注重世界的整体性,强调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考虑问题制定政策。从类的视野来观察世界、考虑问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不要把国内国际分割开来。中国对外战略的这一变化,显然是受到全球化整体性视野的影响。
3、承认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强调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坚持在改革开放中求发展求安全。全球化并不是主观臆造,而是一个客观趋势。这种客观性的认同对于推进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承认客观性的过程中求发展、求安全。
4、始终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反对并努力改善经济全球化的非人性一面,使其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对经济全球化更全面的认识,也是全球化观念对中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影响。
5、承认人类面临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存在共同的利益,主张在人类共同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间寻求平衡。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阶级分析的思维与方法,忽略了共同性的问题。而在全球化观念的传播过程中使人们逐渐认识并接受了共同性的概念。
6、超越意识形态的对抗,坚持以国家为现实基点,以超国家共同体和人类整体利益为新的参照系来处理国际事务。很显然,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来划界,这也是当时外交上的一个指导思想。今天这种情况发生变化,即开始回归到国际关系的内在发展逻辑中:一方面回归到国家利益的起点,即不再计较意识形态的差别;另一方面从以国家与国家利益为主导走向同时关注超国家共同体和人类整体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7、注重对话与合作,强调国际机制和多边主义的作用。既然全球化使世界的联系在强度与范围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就要求进行更多的对话与合作,国际机制也就发展了。
中国在这方面的转型是明显的,我们承认多边主义,承认国际法、联合国的作用,并开始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机制。8、从对抗、抵制现有的国际秩序转向认同、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我国始终坚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理想目标,并将现实的政治选择与伦理的理想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全球化观念的困惑与挑战
1、全球化到底是人类在全球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与进程还是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及其最新的形式?对于这一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要从宏观的层面、哲学的层次上,坚定不移的认同全球化所揭示的人类共同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要从现实的层面上,在重视全球化的这种资本主义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正、冲突等负面效应。
2、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成为全球化坚定的融入者和极大受益者之一,这一事实作何解释?毫无疑问,现实全球化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西方受益最多。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还要融入全球化的原因在于:首先,全球化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趋势,这是我们应该认同的,否则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其次,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国际社会的资源与经验,推进我国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再次,不融入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规则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中国融入全球化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智慧的选择。同时,既然是西方主导全球化,那么中国成为主要受益者的原因在于哪里?首先,这是全球化客观性的表现,并非是资本主义化;其次,这也是我们理性对待全球化的结果,并没有被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吓倒。主客条件的结合使得我们产生优势,所以我们才获益。
3、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地位与角色发生着什么变化,怎样理性的予以审视和定位?中国在这一过程所发生的变化表现在:首先,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拥有的客观优势正在减少乃至逐步的丧失,如;劳动力的成本正在提高、科技含量的要求提高等;其次,中国在经济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