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误十则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职官之误举例

《四库全书总目》职官之误举例

建设具有 民族特色 的信 息数据 库 , 要充 分与本 地 区地方 图书馆 沟通 , 采取 自我 建设与联 合共建相 结合方法 ,统筹 规范 , 分工协 调 , 立本地 区特色专 建
题 数 据 库 , 后 各 专 题 数 据 库 通 过 联 网 的 方 式 形 成 然
士学位 , 人在 读博 士学 位。实践 证明 , 一 只有 不断地 给图书馆员 “ 电”, 充 才能 发挥 图书馆 员 的积 极性 、 主动性 、 创造性 , 使之 为开发和保护少数 民族地 区文
志 》 九十 七亦 皆 云 : 王 崇 庆 … … 累官 南京 吏 部 尚 卷 “
其 他人物职官方 面的讹误 பைடு நூலகம் 门别类 , 分 纠正若干则
33 要 统筹规划 , . 开展 资 源 共 建 共 享
书。 然考《 ” 弁山堂别集》 卷四十七 ,南 京吏部尚书” “
继 续 深 造 , 已 有 三 人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六 人 在 渎 硕 现
献 资 源 最 大 限 度 地 实 现 资 源互 补 和 资 源 共 享 。 4 要 加 强 对 少数 民族 文 献 专 业 人 才 的 培 养 要 搞 好 民族 特 色 数 据 库 的 建 设 , 须 要 有 一 定 必 的 少 数 民族 文 献 专业 人 才 民族 高 校 图 书馆 可 以通
表 中无 王 崇 庆 。而 卷 四 十八 “ 京 户 部 尚 书 表 ” 南 中
太 子太 保 。 则 其 官 至 刑 部 尚 书 , 臣 盖 未 深 考 《 ” 馆 明
有“ 王崇庆 , 直隶开州人 , 正德j 戈辰进士 , 嘉靖 二十九 年任” 又卷 四十九 “ , 南京礼 部 尚书 表” 有 “ 中, 王崇 庆, 见前 , 十一年 任” 三 。考 《 湖游 览志 ・ 湖游 西 西 览志余》 卷十三有 “ 州王崇庆为南 京户部 尚书, 开 慕 西湖而未至也 , 四绝句” 作 云云 , 证其 曾官南 京户 可 部尚书。又《 千顷堂书 目》 九著录有王崇 庆《 卷 南京 户部志》 二十卷 , 亦彼尝任职南京户部 尚书之佐证 。 12 某人任 甲官, 总 目》 . 《 误为 乙官。如 : 少岳集 四卷 ( 18 集部 别集类 存 目五 ,65 卷 7, 10

《四库全书总目》纠谬——明别集提要五则

《四库全书总目》纠谬——明别集提要五则

该 书中的各种谬误却屡见 不鲜 , 此在明别集提要 中尤为 突出。陈谟 自谓校文 江西、 广 东, 《 海桑集》 提要误 为“ 聘 为 江浙考试官” , 其集诗 二卷 、 文八卷误为“ 诗 文各五 卷” ; 王冕 字元 章 , 《 竹斋 集》 提 要误 为“ 字仲章”, 王 冕曾孙婿之 子骆居安所辑误为“ 冕女孙之子骆居敬所辑”; 史谨《 独 醉亭集》 提 要将壬午为建文四年误 为“ 建文五年”, 而建文前
基金项 目: 国家科社基金重点项 目“ 《 四库 全书总 目提要》 的官学约束与 学术缺失研 究” ( 1 1 A Z W0 0 6 ) ; 重庆 市首批哲 学 社会科 学领 军人才支持计划、 西南大学人 文社科研 究重大项 目培 育项 目“ 《 四库全 书总 目》 的重新 整理及 其 文 学批评的还原研究” ( 1 3 X D S K Z 0 0 3 ) 作者简介 : 何 宗关( 1 9 6 3 一) , 男, 湖 南永兴人 , 教授 , 博士 生导师。研 究方 向: 明代 文学。
官 。事迹 具《 明史 ・ 儒 林传》 。
今订 : 《 海桑集》 卷三《 于太守颂并序》 , 卷五《 罗 观泰归南安序》 、 《 倪贰守之郁林序》 、 《 赠进士冯韶
点则恰恰是《 四库全书总 目》 的软肋所在 。胡玉缙、
余嘉 锡 、 崔富章 、 李 裕 民、 杨 武 泉 等人 的考 证 成果 已 经 打破 了《 总 目》 的神话 , 而 此数 人 所考 证 者 仍属 该 书谬 误 的少数 , 以明别集 提要来 说 , 几乎 可 以说 无一 篇无 纰漏 , 有 时竟 然 通 篇 皆谬 , 甚 至 一 些 较 低 级 的“ 硬伤 ” 时亦 在所 难免 。笔 者 近 日考 证 数 则 , 整理
( 2 ) 是 集有 谟 家传 , 称 卒年 九 十 六 。考 集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别集提要订误十八则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别集提要订误十八则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别集提要订误十八则作者简介何宗美,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出版《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等专著。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序曰:“《四库》所收,浩如烟海,自多未见之书。

而纂修诸公,绌于时日,往往读未终篇,拈得一义,便率尔操觚,因以立论,岂惟未尝穿穴全书,亦或不顾上下文理,纰漏之处,难可胜言。

”他所说的存在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难以胜言”的“纰漏”,在明人别集提要中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专作考辨,拙著《明代文学还原研究——以〈四库总目〉明人别集提要为中心》亦限于宏观研究的模式,因此逐篇的考辨仍付阙如。

笔者近日着力这一方面的工作,发现《总目》“纰漏”遗留之未考者在在皆是,兹整理若干则如下,以作《辨证》之补充,并就正于方家。

一、危素《说学斋稿》提要(一)据《千顷堂书目》,其文集本五十卷,明代已散佚不存。

按,清代《千顷堂书目》载“危素《说学斋集》五十卷,又《云林诗集》一卷”,则不能说“明代已散佚不存”。

又,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亦载“危素学士集五十卷”。

归有光跋《说学斋稿》只云“公集五十卷,尚未之获见”,未言时已散佚。

散佚之说,最早出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曰“有文集五十卷,宋元史稿若干卷,皆失传”。

朱彝尊也说过“太朴《说学斋文》,传钞都非足本”。

看来,从归有光到钱谦益、朱彝尊,再到后来的四库馆臣,都没有见过危素文集的五十卷本。

但焦竑、黄虞稷又有确载。

那么,这多少有点蹊跷的五十卷本到底是否存在呢?以下两条材料足以解开这一谜底。

首先是与危素同时的宋濂所作的《故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危公新墓碑铭》,该文载曰:“有文集五十篇,奏议二卷,宋史稿五十卷,元史稿若干篇藏于家。

”原来,危素文集根本就不存在“五十卷”之说,而是“五十篇”,五十卷指的是他另一著述《宋史稿》。

其次是明中期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中的危素本传,载“所著有宋史稿、元史稿、文集五十篇、奏议三卷”,亦说是“文集五十篇”而非“五十卷”,与宋濂的说法相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误二十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误二十则
改南吏部侍郎迁右都御史总理粮凡有著作自成一家于新建毗陵无公怡然就道既抵家闭门扫轨不轻接谒进所依附如婺兰新安纪会友声篇剑虔录三刘黄宗羲明月初一日酉时卒卒之辰尚洮颊衣冠如平时享年儒学案卷十四记载
2 0 1 5年 7 月
大学 图书情报 学刊
J o u r n a l o f Ac a d e mi c L i b r a r y a n d I n f o r ma t i o n S c i e n c e
T i y a o )c o m p i l e d b y mo r e t h a n 3 0 0 l e a r n e d s c h o l a r s l e d b y J i X i a o l a n i n Q i a n l o n g P e i r o d ,w h i c h h a s b e e n t h e
i n A n n o t a t e d G e n e r a l C a t a l o g ft o h e C o m p l e t e L i b r a y r ft o e h ou F r T r e a s u r e s ( S i k u q u a n s h u Z o n g r n u T i y a o ) .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1 5 2 5 ( 2 0 1 5 ) 0 4 - 0 1 2 1 - 0 7
C o r r e c t i o n s o f t h e e r r o r s i n An n o t a t e d G e n e r a l C a t a l o g o f t h e C o m p l e t e L i b r a r y f o he t F o u r T r e a s u r e s ( S i k u Qu a n s h u Z o n g mu T i y a o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勘误十三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勘误十三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勘误十三则
1.修正《全音类统书》中《禁音备考》中把“秋”写错为“求”的错误。

2.修正《汉书》中“沙摩罗”一词错写为“沙摩洛”的错误。

3.修正《易经系辞》中“飞蟹”一词错写为“蟹飞”的错误。

4.修正《全唐诗》中著名诗人裴度的名字被写为“裴渎”的错误。

5.修正《古今典故集》中写成“陶炉”的“容器”应写为“陶罐”的
错误。

6.修正《宋书》中《帝王传》一文中把“湛”写错为“盏”的错误。

7.修正《五灯会元》中著名寺庙“善经寺”把“经”写为“级”的错误。

8.修正《后汉书》中《官渡传》中把“远节”写为“缘节”的错误。

9.修正《四库古文萃编》中把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误称为“批迥”的错误。

10.修正《古文观止》中“以果为报”一句被误写为“以沽为报”的
错误。

11.修正《宋词三百首》中著名诗人欧阳修的作品被写成“殴阳修”
的错误。

12.修正《韩愈序列传》中章子厚的年号被写为“咸淳”而非“咸宁”的错误。

13.修正《宋史》中《至道书》一文中把著名诗人李清照的名字写为“李晴照”的错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正十六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正十六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正十六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正十六则,是在清朝康熙皇帝的努力下,为了更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制定的一套校正规则。

校正十六则是以清朝康熙皇帝为主的精心制定,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一是要按照明宋著作的类别和习惯,进行分類归档。

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发现并修正拼写错误。

三是要尊重著作,不得随意改动原文。

四是要保证每一本著作都有完整的本质,不得有遗漏文字等情况出现。

五是要在原文基础上修正字句,保持其历史性、精确性。

六是要将不同著作之间的文字保持一致,以避免统一标准出现错误。

七是当著作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要进行统一改动:缺址漏字或拼写错误,字义错误,字头和类别不符,字义释义混乱等。

八是要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对拼写和词语纠正改动。

九是要经过详细考察,做出恰当的判断,以确保每一项修正。

十是要把错别字加以一一装订,使它们可以从相关出版物中得到应用。

十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纠正拼写错误,无论是汉字还是拼音。

十二是要根据历史书籍,形成适用于现代的著作编排规则。

十三是要把四库全书的核心算法改进,使其更完善,更加精确。

十四是要将历史书籍中的注释做改动,使它们更为精准、完整。

十五是要将全国各地编排著作所提出的缺陷一一纠正,以保持其历史真实性。

十六是要经过反复审核,将校正后的著作编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正十六则便是康熙皇帝努力制定的一套校正规则,它旨在通过修正历史上的著作,以确保著作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并使之在现代更具有价值,从而为晚清的文化及经世废朝的文化艺术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为两晋书写史上最新的态势和新的视角提供依据。

《四库全书总目》“史钞类”提要辨误

《四库全书总目》“史钞类”提要辨误

第34卷第1期2021年1月镇江高专学报JournalofZhenjiangCollegeVol.34 No.1Jan.,2021《四库全书总目》“史钞类”提要辨误王婕怡(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于各类、目之下录书籍1万多种,每种书目都有《提要》一篇,被誉为“学问门径”,蜚声学林。

《四库全书总目》由多人撰写,由于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编撰工作主观性强,因此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对《总目》中“史钞类”的部分提要进行疏证,能为学者研究《总目》“史钞类”书籍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史钞;订误中图分类号:Z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148(2021)01-0037-04收稿日期:2019-12-28作者简介:王婕怡(1995—),女,湖北钟祥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① 明孝宗的年号为“弘治”,后因避讳乾隆的名字“弘历”,改为“宏治”。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书籍提要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撰者的姓名、字号、籍贯、文学活动;二是此书的内容;三是馆臣对此书的评价。

《总目》由多名馆臣撰写,纪昀统稿。

由于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编撰工作主观性强,因此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笔者主要就《总目》中“史钞类”提要有失妥当之处进行疏证。

1 《总目》“史钞类”小序 《总目》“史钞类”小序提要云:“《史汉精语》之类,则采摭文句而存之。

”[1]577《史汉精语》一书在《四库全书》和《总目》中都没有记载。

笔者遍寻历朝历代公私目录藏书,未发现有关《史汉精语》一书的记载。

《总目》“史钞类”存目中有洪迈的《史记法语》《南朝史精语》两书。

《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八有载:“《经子法语》二十四卷。

《左传法语》六卷。

《史记法语》十八卷。

《西汉法语》二十卷。

《后汉精语》十六卷。

《三国精语》六卷。

《晋书精语》五卷。

《南史精语》十卷。

”[2]1830《文渊阁书目》卷二有载:“洪迈《史记法语》一部一册。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标点订误十则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标点订误十则

京序 言本 为 整体一 段 , 而 整 理 者在 断 句 时 却将 其 分 为二 , 将 句 号 外 的话 语 视 为 非 甘 京所 言 。应 将 该 段 的标点 修改 为 :

甘京 序称 其“ 早 习举 子业 , 为诸生 。年 二十学 禅 有所 得 。三 十后 始 宗 儒 , 越 四十 , 始 一 以程 、 朱 为宗 。年六 十七而卒 。将 卒 , 自作《 墓志》 日: ‘ 《 大 学 中庸 切 己 录》 凡八 九 易稿 , 始定 , 窃欲 折衷 先儒 , 期 足 以启发 来 学 。 自订 所 体验 者 《日录 》 三卷 , 易 堂诸 友节行 文 章为海 内所 重 , 某不 自量 , 亦欲 学其 诗 文 。才短 终不 能就 , 而 己学 矣遂旁 泄 ” ’ 云云。 2 叠 鸿堂 文集 十八 卷
} 1 i n g .Ho we v e r ,t h e r e a r e s o me e r r o r s i n t h i s b o o k b e c a u s e t h e o r g a n i z e r id d n ' t c h e c k t h e o r i g i n a l t e x t .Th i s p a p e r c o r r e c t s t h e p u n c t u a t i o n mi s t a k e s i n
t h e s u mma r y o f c o l l e c t e d wo r k s o f Qi g n d y n a s t y . Ke y wo r d s Di n g S i Ku Ⅲ S hu Z o n g M u;Pr e f a c e ;Pu n c t u a t i o n;C o r r e c t i o n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识误六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识误六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识误六则作者:李荣华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6期摘要:清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目录学经典之作,嘉惠学林,厥功甚伟。

然是书卷帙浩繁,杂出众手,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而辨证之作,亦复不少,兹举史部《提要》之误六则,以公诸同好。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识误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史记集解》提要云“原本八十卷,隋、唐《志》著录并同。

此本为毛氏汲古阁所刊,析为一百三十卷,原第遂不可考,然注文犹仍旧本。

”?:《史记集解》作一百三十卷,自北宋时已然,《提要》以为毛氏所析,误矣。

《宋史·艺文志》正史类云:“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卷,裴驷等集注。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正史类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太史令夏阳司马迁子长撰。

宋南中郎参军河东裴驷集注。

”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今本一百三十卷,非裴氏之旧,陈振孙所见已然。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初杭州刻本《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又台北傅斯年图书馆藏北宋景祐监本《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二、《提要》之《史记正义》提要云“是书据《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二家所录则作二十卷。

盖其标字列注亦必如《索隐》,后人散入句下,已非其旧。

”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未著录《史记正义》,《提要》所言不实。

而武英殿聚珍本《直斋书录解题》云:“《史记正义》三十卷,案:唐宋艺文志俱作三十卷,此本作二十卷,疑误,今改正。

”案语为四库馆臣所加。

三、《提要》之《后汉书》提要云“考《隋志》载范《书》九十七卷,新、旧《唐书》则作九十二卷,互有不同。

惟《宋志》作九十卷,与今本合。

”案:《崇文总目》作九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同,《直斋书录解题》云:“《后汉书》九十卷,宋太子詹事顺阳范尉宗撰,唐章怀太子贤注。

”则《提要》云“惟《宋志》作九十卷,与今本合。

”其言失之武断。

四、《提要》之《资治通鉴》提要云“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误十一则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误十一则
冬 授户 部 主政 , 始具 疏复 姓改 周 为黄 。 ” ( 见《 九 烟先
与常理不合。据《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 引》 j , 洪其 绅系乾隆四十三年 ( 1 7 7 8 ) 戊戌科三 甲第二 十二名
进士 。据 此 可知 , 此“ 康 熙戊 戌 ” 当为 “ 乾 隆 戊戌 ” 之
误。
生遗集》 ) 据《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 , 九烟为
崇 祯 十三年 庚辰科 二 甲进 士 , 其 榜姓 周名 星 。
又《 续提要》 第1 1 册第 3 3 5页著录其 “ 《 酒社刍 言不分卷》 , 明黄周星撰 。 ”
按: 此条 著录 作者 黄周 星不误 , 但 同一作 者 的两 种著 作 年 代 却 前 后 矛 盾 , 即前 文 标 “ 清” 、 后 文 标
册 府 说 苑
山东 图书馆学 刊 2 0 1 4年 第 4期
《 续修 四库 全 书总 日提 要 》 辨误 十 一 - N
张 金 平
( 德 州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 山东德 州 2 5 3 0 2 3 )
[ 摘 要] 《 续 修四库 全书总 目提要 》 是继《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之后 的又一大型古籍提 要 目录。但是 由于该 书系稿本 , 未
管 世铭撰 。 同治刻本
按: 检《 明清进 士题 名碑 录索引》 , 可知刘韫
良籍贯为“ 贵州普定” 。又检《 贵州古籍文献提要 目 录》 ] , 知刘韫 良系“ 贵州普定 ( 今安顺) 人, 后徙居
贵阳, 清同治十年( 1 8 7 1 ) 进 士” 。则 刘 韫 良里 籍 当 署普 定无 疑 。
经 整理 , 且 书成众手 , 所撰提要不免时有讹误 , 笔者将在利用该书时所见错误十一则 , 举 出辨正 , 以资学界参考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正误七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正误七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正误七则作者:李荣华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摘要:兹以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为据,举史部之误七则,一一辨正之。

关键词:四库提要;史部;正误一、《史记疑问》提要曰:“班固尝议其宗旨之乖,刘知几颇摘其体例之谬。

至其叙述之罅漏,先儒虽往往驳正,然未有专著一书,抉其疏舛者。

(邵)泰衢独旁引异同,而——断之以理。

”案:《晋书·司马彪传》云:“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

”是书今佚,然《隋志》有著录而置于《史记》之后,《汉书》之前,则此书是专为《史记》而作。

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宋倪思《迁史删改古书异辞》十二卷,曰:“以迁史多易经语,更简严为平易体,当然也。

然易辞而失其义,书事而与经异者多,不可以无考,故为是编。

经之外与他书异者,亦并载焉。

”提要云“未有专著一书,抉其疏舛者”,是疏于查考矣。

二、《汉书》提要曰:“是书历代宝传,咸无异论,惟《南史·刘之遴传》云:‘鄱阳嗣王范得班固所撰《汉书》真本,献东宫皇太子,令之遴与张缵、到溉、陆襄等参校异同。

之遴录其异状数十事。

’以今考之,则语皆谬妄。

据之遴云:‘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年五月二十日乙酉郎班固上,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

’”案:《梁书·萧琛传》曰:“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

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

’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

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则是书乃萧琛得诸南度北僧,而献诸鄱阳嗣王范。

另,中华书局本《南史·刘之遴传》曰:“案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乙酉,郎班固上,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

”《提要》脱“六”、“一”两字。

?、《南史》提要曰:“宋人称延寿之书删烦补阙,为近世佳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人著作勘误十五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人著作勘误十五则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明人著作勘误十五则
贾中华 , 李 坚怀
摘要 : 编 纂 于 清乾 隆 时期 的《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共计 二 百 卷 , 其 辨 章 学术 、 考 镜 源 流是 我 国传 统 目录 学 的 集 大 成 之 作 , 一 向
被研 究传 统 学 问者 所 看 重 , 被 视 为 治 学 门径 。 然而, 因其 规模 宏 大 、 书 成 众手 , 错 漏之 处在 所难 免 , 前 辈 学 者 已 多有 订 正 。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1 7 年第2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N o . 2 2 0 1 7
在 一些疏 误 , 下面 主要勘 误 十五则 。

谅事。 首 载 宋濂《 平江 汉颂 》 一首 。次即载 《 史 臣赞》 一
首 。而 以《 友 谅 兴灭本 末》 附于其后 , 谓之 《 外传 》 。”

卷 四十八 ・ 史部 四《 世穆 两朝 编年 史》
按: 字误 。据 陈文烛 撰《 内方 童先生 传 》 记载 : “ 先
生 讳承叙 , 字士畴, 沔 阳人也 。始祖 自随徙沔 , 而 沔南
有 内方 山 . 因号 内方 山人 , 海 内学 士大 夫 称 内方 先 生
六 卷
解题 云 : “ 明 支大纶撰 。 大纶 , 字华平 , 嘉善人 , 万 历 甲戌进 士 . 由南 昌府教 授 擢泉 州 I 府推官 . 谪 江 西 布 政 司理 问, 终 于奉 新县知 县。 是编成 于万历 丙 申。 所 载 自嘉靖元年 至四十五年 , 凡四卷 。自隆庆元年 至六年 , 凡二 卷。前有《 项 维桢序》 … , 但称 《 永陵信 史》 。据 大

《四库全书总目》标点订误28则

《四库全书总目》标点订误28则

东方阅读书院山东图书馆学刊2020年第5期∗本文系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 四库总目补正 (1957)阶段性成果㊂‘四库全书总目“标点订误28则∗王㊀勇(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00)[摘㊀要]㊀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㊁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对提要进行句读㊁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和研究,但整理者对所引述的文献断句时,有些并没有核查原文,造成在对著作内容㊁引文㊁著作名称或相关事实进行标点时偶有错误出现,现将其中28处存在问题的标点加以纠正㊂[关键词]㊀四库全书总目㊀标点㊀订误[中图分类号]㊀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标点句读,虽属小道,但对于古籍文意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㊂对于‘四库全书总目“(简称 ‘总目“ )的标点整理,王伯祥先生具有创始之功㊂1965年,中华书局以浙本为底本,参校殿本㊁粤本,校记附后,由王伯祥先生句读断句,从而排印出版㊂这是学界影响最大的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简称 中繁本‘总目“ )㊂此后的标点整理,均在此本句读成果基础之上㊂但此书标点仅以句读,许多内容未点断,略显粗糙㊂1997年,四库全书研究所主持整理的简体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简称 中简本‘总目“ )由中华书局出版,此版以殿本为底本,参校浙㊁粤二本,附录了许多学界的研究成果㊂此本较前者采用新式标点,取得了更多标点断句的成果㊂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简称 魏小虎‘汇订“ ),此本亦采用新式标点,以浙本为底本,校以殿本,汇集了2011年以前的‘四库全书总目“的校订成果㊂其在汇订的同时,在标点断句上亦用力颇勤,对于简体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许多标点错误,虽未明言,但对校二书,实则改正不少㊂以上三部‘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前学界最常用的工具书,在各自历史阶段均取得了丰硕的标点成绩㊂但由于‘四库全书总目“许多内容的标点处理,必须借助检核原书方能确定㊂而许多古籍由于条件限制,在整理当时并不容易获取㊂又加其卷帙浩繁,整理者精力有限㊂因此,三者尚遗留有不少标点未当之处㊂笔者在校读‘四库全书总目“时陆续发现存在的一些标点方面的问题,今摘录如下,公诸同好㊂其例以中繁本‘总目“作为文字底本,先酌列正确标点,次解析各本致误之由㊂中繁本‘总目“由于为旧式标点,故在对照时适量引用㊂1㊀‘叶文庄奏疏“四十卷‘总目“:明叶盛撰㊂ 盛初官兵科给事中,有‘西垣奏草“九卷㊂出官山西参政,协赞军务,有‘边奏存稿“七卷㊂巡抚两广,有‘两广奏草“十六卷㊂巡抚宣府,有‘上谷奏草“八卷㊂其子淇,初并‘水东稿“‘开封纪行稿“‘菉竹堂“‘泾东稿“,合为九十卷,刻于衡州㊂[1]504按:考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二八‘叶文庄公集序“: ‘叶文庄公集“若干卷,帙同而名异㊂其曰‘水东稿“者,为诸生及为给事中,参政,为都御史巡抚宣府而作;曰‘开封纪行稿“者,为给事奉使河南而作;曰‘菉竹堂稿“者,在广东㊁西巡抚而作;曰‘泾东稿“者,为礼㊁吏二部侍郎而作㊂诗则以次汇录,文则计体而分,皆公手自编定㊂而总之曰‘文庄集“者,则其子贡士晨所名㊂ [2]295当即‘总目“所论之事㊂叶盛惟一子,其名为晨㊂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四四彭时‘明正议大夫吏部左侍郎谥文庄叶公神道碑铭“载: 公凡再娶,先金氏,赠淑人㊂继耿氏,刑部尚书耿清惠公之女,封淑人㊂子男一,晨,补国子生㊂ [3]393则‘总目“ 其子淇 当作 其子晨 ㊂综上可知, ‘菉竹堂“‘泾东稿“ 乃二稿,中繁本未点断,作 初并水东稿开封纪行稿菉竹堂泾东稿 [1]504㊂中简本‘总目“[4]781㊁魏小虎‘汇订“[5]1833皆标作 ‘菉竹堂泾东稿“ ,误㊂2㊀‘湖湘五略“十卷‘总目“:明钱春撰㊂ 万历四十年,春以监㊃711㊃察御史巡按湖广,至四十二年代还㊂[1]510按:‘明神宗实录“卷五百㊁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 丙戌,命御史 钱春往湖广 ㊂ [6]9470则所往在冬十月,非季节之 春 ㊂此 春 字乃作者钱春,中繁本‘总目“[1]510㊁中简本‘总目“[4]789㊁魏小虎‘汇订“[5]1852均标作 万历四十年春 ,以为季名,皆误㊂3㊀‘历代名臣芳躅“二卷‘总目“:明金汝谐撰㊂ 是编采摭前人事迹,自周秦以迄于明,分‘忠贞“‘节义“‘良吏“‘恬退“‘纯孝“‘友于“‘范俗“‘仁恕“‘学术言行“九类㊂[1]560按:‘存目丛书“收有明万历刻本,卷前有作者金汝谐自序,言 其类有九 [7]499,核之卷前目录与正文,九类中 学术言行类 为一类㊂而中繁本‘总目“[1]560九类皆未断开,作 分忠贞节义良吏恬退纯孝友于范俗仁恕学术言行九类 ,中简本‘总目“[4]866㊁魏小虎‘汇订“[5]2040已断句,于学术㊁言行分别点断,作两类,中简本‘总目“此条下又加注语:从‘总目“自分门类数之,应为十类,‘总目“言九类,误㊂ [4]866皆未核原书,其实不误㊂4㊀‘越史略“三卷‘总目“:不著撰人名氏 又‘玉海“记交趾天贶宝象㊁神武㊁彰圣嘉庆诸年号,此书皆与相合㊂[1]589按: 天贶宝象 彰圣嘉庆 皆为越南李朝圣宗李日尊年号㊂本书卷中 圣宗 下载 天贶宝象元年春正月 [8]586云云,又载 癸未改元,以龙瑞太平六年为彰圣嘉庆元年 [8]585云云㊂中繁本‘总目“尚未点断,作 又玉海记交址天贶宝象神武彰圣嘉庆诸年号 [1]589㊂中简本‘总目“[4]913㊁魏小虎‘汇订“[5]2144均标作 天贶㊁宝象㊁神武㊁彰圣㊁嘉庆 ,是歧年号为二㊂5㊀‘闽中海错疏“三卷‘总目“:明屠本畯撰㊂ 然‘海语“所谓海鲨虎头鲨,常以春晦陟于海山,旬日化而为虎者,此书反遗之㊂[1]627按:考‘海语“卷中 海鲨 条: 鯊有二种㊂鱼丽之鲨,盖闽广江汉之常产㊂海鲨虎头鲨,体黑纹鳖足㊂巨者馀二百斤,尝以春晦陟于海山之麓,旬日而化为虎㊂ [9]125则两种为 鱼丽之鲨 与 海鲨虎头鲨 ㊂ 海鲨 相对 闽广江汉 等内河鲨言之,为 虎头鲨 之定语㊂中简本‘总目“[4]970㊁魏小虎‘汇订“[5]2308皆作 海鲨㊁虎头鲨 ,误㊂6㊀‘童子问“一卷‘总目“:国朝黄文澍撰㊂文澍有‘经解“‘经义杂著“,已著录㊂[1]834按:‘总目“经部三十四㊁五经总义类存目著录黄文澍‘经解“五卷㊁‘经义杂著“一卷㊂中繁本‘总目“作 文澍有经解经义杂著 [1]834,中简本‘总目“[4]1293㊁魏小虎‘汇订“[5]3062皆标作 ‘经解经义杂著“ ,均误作一书㊂‘总目“之例,例只举一书,此举二书,盖特例,故易误标㊂7㊀‘适情录“二十卷‘总目“:明林应龙编㊂ 前八卷载日本僧虚中所传‘弈谱“三百八十四图,第九卷以下为外篇㊁补遗㊁图说,则应龙所搜辑也㊂[1]980按:中繁本‘总目“作 第九卷以下为外篇㊂补遗图说则应龙所搜辑也 [1]980㊂中简本‘总目“[4]1523㊁魏小虎‘汇订“[5]3602皆标作 第九卷以下为外篇㊂补遗㊁图说,则应龙所搜录也 ,皆于是书体例并作者本意不符㊂‘存目丛书“收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澄心堂刻本,外篇为第九卷㊂十卷以后为补遗㊁图说㊂据卷前作者自序: 乃为追述旧闻,得三百八十四局㊂ 尚有可以嗣焉者,曰外篇,曰补遗,曰图说,又得若干局,萃而第之,凡二十卷㊂ [10]1是三者皆经作者搜录,无所谓 第九卷以下为外篇 ,外篇即第九卷㊂8㊀‘三一子“无卷数‘总目“:明程德良撰㊂ ‘云梦县志“载所著有‘不波馆正续集“‘白莲沜“‘代豆日钞“‘明文览“诸书,今皆不传,传者惟此书㊂[1]1077按:‘代豆日钞“为一书,‘白莲沜“又为一书,即‘白莲沜文集“ ㊂故‘(道光)云梦县志略“卷九程德良传㊁‘(光绪)德安府志“卷十三程德良传,均载其所著有 ‘白莲沜文集“‘代豆日钞“ ㊂中繁本‘总目“未点断,作 不波馆正续集白莲沜代豆日钞明文览诸书 [1]1077㊂中简本‘总目“[4]1667㊁魏小虎‘汇订“[5]3960皆标 ‘白莲沜代豆日钞“ ,是误一书矣㊂9㊀‘读史订疑“一卷‘总目“:明王世懋撰㊂ 虽以 读史订疑 为㊃811㊃总第181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20年10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名,而所言不必皆史事㊂如鸿胪涧㊁毗山㊁龙鱼水,则纠‘明一统志“疏漏㊂[1]1088按:明万历刻王世懋‘王奉常集“卷五十四即‘读史订疑“,核中此刻,鸿胪涧㊁毗山㊁龙鱼水乃作者所订三条㊂中繁本‘总目“[1]1088㊁中简本‘总目“[4]1684㊁魏小虎‘汇订“[5]4002皆标作 鸿胪涧毗山龙鱼水 ,混为一条,不确㊂10㊀‘养知录“八卷‘总目“:国朝纪昭撰㊂ 分为八门,一曰论事父母舅姑,二曰论别夫妇内外,三曰论处兄弟妯娌,四曰论教子孙,五曰论厚宗族,六曰论御奴仆,七曰论制财用,八曰通论,大旨皆为家庭以内而设,故不及涉世之事㊂[1]1133按:‘存目丛书“收有清乾隆纪汝伦刻本,据是刻,八曰 通论 ㊂ 大旨 当属下㊂而中繁本‘总目“[1]1133㊁中简本‘总目“[4]1757㊁魏小虎‘汇订“[5]4176,皆作 八曰通论大旨 ,以 大旨 属上,误㊂11㊀‘六诏纪闻“二卷‘总目“:下卷曰‘南荒振玉“,乃乩仙方海何真人与夔等唱和之诗㊂[1]1135按:‘存目丛书“收有明嘉靖吴氏嘉趣堂刻金声玉振本,据‘南荒振玉“卷前嘉靖乙未李应元序,称 ‘南荒振玉“者何?方海何真人题赠蜀宪使文峰俞公也㊂真人出宋代 [11]396云云,考卷中题 方海 ,未题 何真人 ,知方海即何真人之号㊂中繁本‘总目“作 方海何真人 [1]1135,是㊂而中简本‘总目“[4]4182㊁魏小虎‘汇订“[5]1759皆标作 方海㊁何真人 ,误为二人㊂12㊀‘文安策略“十卷‘总目“:明刘定之撰㊂ 是书乃所拟场屋对策之作㊂分经㊁书㊁子㊁史㊁吏㊁户㊁礼㊁兵㊁刑㊁工各为一科㊂[1]1166按:‘存目丛书“收有清乾隆十三年(1748)刘世选崇恩阁刻本,卷一至卷十依次为:经科㊁书科㊁子科㊁史科㊁吏科㊁户科㊁礼科㊁兵科㊁刑科㊁工科㊂中繁本‘总目“未点断,作 分经书子史吏户礼兵刑工各为一科 [1]1166㊂中简本‘总目“作 经书㊁子㊁史㊁吏㊁户㊁礼㊁兵㊁刑㊁工 [4]1809,魏小虎‘汇订“作 经书㊁子史㊁吏㊁户㊁礼㊁兵㊁刑㊁工 [5]4301,均与 各为一科 之语不合㊂13㊀‘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总目“:明王圻撰㊂ ‘谥法考“祗引史记,余多挂漏,即朱谋所辑诸篇,万历初尚存,不容嘉靖末不见,亦为挂漏㊂[1]1169按:检此书‘谥法考“所录自古至明,则此 史记 ,乃谓史书之类,非言司马迁之‘史记“㊂而中简本‘总目“[4]1814㊁魏小虎‘汇订“[5]4313皆误标 ‘史记“ ㊂14㊀‘考古略“八卷‘总目“:国朝王文清撰㊂ 文清初著有‘考古源流“四百七十五卷,乃汇采‘三通“‘玉海“‘册府元龟“‘通鉴“‘纲目“‘大事记“‘学海津逮“‘性理“诸书而成,未及刊布㊂[1]1180按:中繁本‘总目“作 乃汇采三通玉海册府元龟通鉴纲目大事记学海津逮性理诸书而成 [1]1180,尚未点断㊂‘总目“此处从卷前‘考古略凡例“第一条而来,考本载: 予‘考古源流“一书,采‘通典“‘通志“‘通考“‘玉海“‘册府元龟“‘资治通鉴“㊁紫阳‘纲目“‘大事记“ [12]702云云,可知其所采集乃司马光‘资治通鉴“与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中简本‘总目“[4]1832㊁魏小虎‘汇订“[5]4358皆标作 ‘通鉴纲目“ ,合二为一,非㊂15㊀‘志怪录“五卷‘总目“:明祝允明撰㊂ 朱孟震‘河上楮谈“谓允明所作志怪凡数百卷,疑无此事㊂[1]1229按:朱孟震‘河上楮谈“卷一 枝山志怪 条: ‘野记“作于祝枝山允明㊂枝山好集异闻,而书为吴中第一㊂每客来谈异,则命之酒,或兴之书㊂轻佻者欲得先生书,多撰为异闻,以为先生不知㊂其伪辄录之㊂今所撰志怪盖数百卷,中可信者十不能一㊂‘野记“所书,大率类是矣㊂ [13]597-598中简本‘总目“[4]1910㊁魏小虎‘汇订“[5]4560皆于 志怪 上加书名号,盖误以 志怪 为本书‘志怪录“,实则即祝枝山所录之总称㊂16㊀‘神僧传“九卷‘总目“:不著撰人名氏㊂ 所载始于汉明帝时摩腾㊁法兰㊂[1]1240按: 摩腾㊁法兰 为二人,宜点断㊂中繁本‘总目“[1]1240㊁中简本‘总目“[4]1929㊁魏小虎‘汇订“[5]4606皆作 摩腾法兰 ,不确㊂㊃911㊃王㊀勇:‘四库全书总目“标点订误28则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17.‘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总目“:晋葛洪撰㊂ 此本为明乌程卢舜治以宋本及王府道藏二本参校,视他本较为完整㊂[1]1250按: 王府道藏 当断作 王府㊁道藏 ㊂王府本系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鲁藩承训书院刻本㊂中繁本‘总目“[1]1250㊁中简本‘总目“[4]1946㊁魏小虎‘汇订“[5]4644皆不点断,盖误以 宋本 与 王府道藏本 即所谓 二本 ,不免小失㊂18㊀‘袜线集“十五卷‘总目“:明萧仪撰㊂ 是集乃其子超进所编㊂[1]1554按: 超 进 乃二人,宜加以点断㊂中繁本‘总目“[1]1554㊁中简本‘总目“[4]2391㊁魏小虎‘汇订“[5]5803皆不点断,乃误作一人㊂考‘存目丛书“所收乾隆五年(1740)重刻本,卷前有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萧镃序,称: 吏部文选司主事萧君既没之十有八年,其子超㊁进录其遗文所谓‘袜线集“者为六卷,将锓诸梓㊂而超走京师持以示予㊂ [14]397卷末又附其父萧岩行状,亦称 孙男二:超㊁进 [14]510㊂可见为二人㊂19㊀‘玉岩集“九卷‘附录“一卷‘总目“:明周广撰㊂ 所著诗文,自释褐以前曰‘初稿“,官县令时曰‘鸣琴稿“,御史时曰‘排云稿“,谪怀远时曰‘啖荔稿“,官建昌时曰‘量移稿“,曰‘乞骸稿“㊁谪竹寨时曰‘沅芷稿“,官江西时曰‘揽辔稿“㊁曰‘阅江稿“, 曰 ‘视学“,福建时曰‘外台稿“㊂官巡抚时曰‘内台稿“,官刑部时曰‘邦禁稿“,篇帙甚富㊂[1]1569按:中繁本‘总目“作 视学福建时曰外台稿 [1]1569,中简本‘总目“[4]2415㊁魏小虎‘汇订“[5]5858本皆作 视学福建时曰‘外台稿“ ,均误㊂考‘明史㊃周广传“: 世宗即位,复故官㊂历江西副使,提督学校㊂嘉靖二年,举治行卓异,擢福建按察使㊂ 六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 ㊂明年,拜南京刑部右侍郎㊂居二年,暴疾卒㊂ [15]5001-5002‘总目“所述诸集,皆从其生平㊂由传记可知,其任福建按察使,并非视学之任㊂检集中卷三有‘视学稿“,‘总目“此不当无之㊂‘存目丛书“收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杏华书屋刻㊁清乾隆九年(1744)周挺重修本,据是刻,知‘总目“此段叙述,本卷前周凤鸣之序㊂周序称: 在江西曰揽辔㊁曰阅江㊁曰视学,福建曰外台,巡抚曰内台㊂ [16]301知‘总目“之 视学 为‘视学稿“㊂‘总目“此处当脱 曰 字,今补之㊂20㊀‘北海野人稿“一卷‘总目“:明黄祯撰㊂ 宋弼‘山左明诗钞“谓祯有‘北上“及‘户部“‘符台“诸集㊂[1]1582按:是书乃宋弼所编‘山左明诗钞“,‘总目“集部四十七㊁总集类存目四著录㊂中繁本‘总目“尚未点断,作 宋弼山左明诗钞谓祯有北上及户部符台诸集 [1]1582㊂中简本‘总目“[4]2436㊁魏小虎‘汇订“[5]5906均误标 宋弼山‘左明诗钞“ ㊂21㊀‘孙文恪集“二十卷‘附录“一卷‘总目“:明孙升撰㊂ 是集 有‘与人论诗文书“云: 李空同步武古人,学李譬则燕途入秦,车辙所历,可循而至㊂ 又云: 空同与何大复辩论,诋其好词乖法之失㊂何氏亦尝诋李,谓其作疏卤,闲涉于宋㊂总之,负气求胜,各不相下㊂ [1]1589按:据‘存目丛书“所收明嘉靖袁洪愈㊁徐栻刻本,‘总目“此两段之文,前者出‘与王太史论文书“,后者出‘与陈山人论诗书“,乃并二篇言之㊂中简本‘总目“[4]2447与魏小虎‘汇订“[5]5929,皆标 ‘与人论诗文书“ ,而作一篇,则未妥矣㊂22㊀‘两城集“二十卷‘总目“:明靳学颜撰㊂ 是集前有于若瀛‘序“,称所著有‘闲存集“‘两城集“‘荒稿“‘园志“等部㊂[1]1590按:据‘存目丛书“所收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靳两城先生集“二十卷本,卷前于若瀛‘序“称: 曰‘闲存集“曰‘两城集“曰‘荒稿“曰‘园志“,仅仅十之二三㊂ [17]485则‘荒稿“‘园志“为两种㊂中繁本‘总目“尚未点断,作 所著有闲存集两城集荒稿园志等部 [1]1590,中简本‘总目“[4]2449㊁魏小虎‘汇订“[5]5933误 荒稿园志 为一书,标 ‘荒稿园志“ ,均未当㊂23㊀‘李子田文集“四卷‘总目“:明李蓘撰㊂ 所选宋㊁元‘艺圃集“,颇有别裁㊂[1]1600按:李蓘著有‘宋艺圃集“与‘元艺圃集“,此乃二书㊂中繁本‘总目“作 宋元艺圃集 [1]1600,中简本‘总目“[4]2465㊁魏小虎‘汇订“[5]5970作 ‘宋元艺圃㊃021㊃总第181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20年10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集“ ,均误作一书,不确㊂24㊀‘耻躬堂文集“二十卷‘总目“:国朝王命岳撰㊂ 卷十九为‘周易杂卦牖中天“,卷二十为‘读诗“㊂‘牖中天“据其自序,谓: 辛卯冬,梦文王㊁周公先后车盖喝道甚盛,命岳自牖中窥视,故以名也㊂ 其书分十二篇㊂[1]1646按:据‘存目丛书“所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其第二十卷为‘读书“㊂其第十九卷为‘周易杂卦牖中天“,‘总目“所论自序即在‘牖中天“中之‘自序篇第十二“,‘牖中天“共十二篇,故言 其书分十二篇 ㊂中繁本‘总目“作 卷二十为读诗牖中天 [1]1646,中简本‘总目“[4]2536㊁魏小虎‘汇订“[5]6139皆标作 卷二十为‘读诗牖中天“ ,均误㊂25㊀‘石屋诗钞“八卷‘补钞“一卷‘总目“:国朝魏麐征撰㊂ 第一卷与第八卷则总题曰‘杂诗“,‘补钞“一卷,亦无标目㊂[1]1656按:‘存目丛书“所收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分卷与‘总目“合㊂其第一卷为‘杂诗“,第八卷亦‘杂诗“㊂别有‘补钞“一卷㊂中繁本‘总目“作 第一卷与第八卷则总题曰杂诗补钞一卷 [1]1656,中简本‘总目“[4]2552㊁魏小虎‘汇订“[5]6178皆标作 第一卷与第八卷则总题曰‘杂诗补钞“一卷 ,均误㊂26㊀‘立命堂二集“十三卷‘总目“:国朝嵇宗孟撰㊂ 是集 其七卷以下,附刻各种小集,曰‘蠡史“,曰‘星路阳秋“,曰‘识小笺“,曰‘诗拇“,曰‘瓯乐行旧录“,各为一卷㊂又诗余一卷,曰‘酒古董“㊂[1]1657按:中繁本‘总目“作 曰瓯乐行㊁旧录各为一卷 [1]1657,中简本‘总目“[4]2554㊁魏小虎‘汇订“[5]6181皆标作 曰‘瓯乐行“,旧录各为一卷 ,均误㊂据‘存目丛书“所收清康熙刻本卷前沈珩序,称: ‘蠡史“有记有图,与‘瓯乐行田录“同㊂ 知此书本名‘瓯乐行田录“㊂‘总目“所以误作 瓯乐行旧录 者,当以 田 字与 旧 字俗体 旧 近,故讹 旧 ,又改为繁体 旧 ,故中繁本‘总目“㊁魏小虎‘汇订“皆作繁体 舊 ,其致误之由遂不能明㊂又以 旧录 一语可通,遂误断㊂27㊀‘香草居集“七卷‘总目“:国朝李符撰㊂ 是集后有其从孙菊房跋,称所作诗词刻于滇南者曰‘香草居诗“,刻于金陵者曰‘耒边词“,未刻诗词曰‘花南老屋集“,排偶之文曰‘补袍集“,后‘补袍集“寄于容城胡具庆家,遂亡其本㊂[1]1661按:中繁本‘总目“作 排偶之文曰补袍集后补袍集㊂寄于容城胡具庆家 [1]1661,中简本‘总目“[4]2560㊁魏小虎‘汇订“[5]6195作 排偶之文曰‘补袍集“‘后补袍集“㊂寄于容城胡具庆家 ,均误㊂考‘存目丛书“所收清康熙至乾隆刻‘李氏家集四种“本,集后有其侄孙菊房‘跋“,本谓: 公最工排偶之文,著有‘补袍集“,乃一生精神所萃㊂陈迦陵先生序之,薗次㊁耦渔诸公,咸极口推服㊂伯父辛占公从河南入都门,书籍侨寄族戚胡君具庆所㊂后复至其家检之,则此本已失矣㊂ [18]69可知 后 字乃后来之谓,无所谓‘后补袍集“㊂28㊀‘十峰集“五卷‘总目“:国朝徐基撰㊂ 若其中 仿梁简文㊁苏蕙兰㊁古鞶鉴图,及宋庠寄范仲淹诸回文,皆有思致㊂[1]1670按:‘四库存目丛书“收有此书康熙刻本㊂据是刻卷五,仿梁简文者系 仿梁简文帝‘纱扇铭“ [19]272㊂又有 阅苏兰(自注:名蕙字兰)‘织锦璇玑图“,因仿白乐天‘游紫霄宫“诗式作五言十句以美之 [19]273,即‘总目“所云仿 苏蕙兰 ㊂实则据‘晋书㊃列女传“: 名蕙,字若兰㊂ [20]2523‘总目“称此人或苏若兰,或苏蕙,皆可,名字并举,略有不当㊂亦有‘仿古鞶鉴图“㊂可知此乃三篇仿作㊂中繁本‘总目“未点断,作 末卷仿梁简文苏蕙兰古鞶鉴图 [1]1670㊂中简本‘总目“[4]2574㊁魏小虎‘汇订“[5]6230,均断作 仿梁简文‘苏蕙兰古鞶鉴图“ ,是以梁简文有‘苏蕙兰古鞶鉴图“,乃仿其体,误㊂参考文献1 ㊀(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2 ㊀(明)李东阳.怀麓堂集[M]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 ㊀(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M]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 ㊀(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5 ㊀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㊀明神宗实录[M].台湾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7 ㊀(明)金汝谐.历代名臣芳躅[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0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8 ㊀佚名.越史略[M]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9 ㊀(明)黄衷.海语[M]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4册.台北:㊃121㊃王㊀勇:‘四库全书总目“标点订误28则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0 ㊀(明)林应龙.适情录[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1 ㊀(明)彭汝寔.六诏纪闻[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6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㊀(清)王文清.考古略[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3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3 ㊀(明)朱孟震.河上楮谈[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4 ㊀(明)萧仪.袜线集[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5 ㊀(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 ㊀(明)周广.玉岩先生文集[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7 ㊀(明)靳学颜.靳两城先生集[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8 ㊀(清)李符.香草居集[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9 ㊀(清)徐基.十峰集[M]ʊ季羡林,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0 ㊀(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作者简介 ㊀王勇(1982-),男,文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四库提要丛订“等㊂Punctuation Modification of 28Errors in Si Ku Quan Shu Zong MuWang Yong[Abstract ]㊀Si Ku Quan Shu Zong Mu ,Qin Ding Si Ku Quan Shu Zong Mu and Si Ku Quan Shu Zong Mu Hui Ding are marked with punctuations.It is greatly convenient for reading and research.However,there are some errors in these books because the organizers didn t check the original text.The paper corrects 28punctuation errors.[Key words ]㊀Si Ku Quan Shu Zong Mu ;Punctuation;Correction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16页)65 ㊀张世泰,冯伟勋,倪俊明.馆藏广东地方志目录[M].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历史文献部,1986.66 ㊀‘广州大典“简介[EB /OL].[2020-03-15]. /Hrcanton /Introduct /Introduct.67 ㊀罗国雄.关于‘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的答问[J].广东史志,1987(4):62.68 ㊀张淑琼.清代广州海幢寺经坊刻书及藏版述略[J].岭南文史,2012,103(2):52-55.69 ㊀徐琼.广雅书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70 ㊀彭嗣禹,陈润好,肖鹏.民国时期广州书刊文献中的图书馆史料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8(5):52-61.作者简介 ㊀蔡思明,女,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图书与图书馆史;肖鹏,男,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㊁数字人文㊁图书与图书馆史㊂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Book Collection History in GuangdongCai Siming ㊀Xiao Peng[Abstract ]㊀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book collection hist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bookcollection history.At present,among the research topics of regional book collection history in Guangdong,some top-ics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to some extent,such as the history of book collection,the history of books engraving,book collection of ancient academies,bibliophiles and the organizing and publishing of book collection historical material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Guangdong collections history by investigating related literature.The existing studies were involved in important topics of book collection in Guangdong,which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book collection culture.Therefore,the follow -up research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combing systematically the history of book collection in Guang-dong,collecting and compiling continually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book collections in Guangdong,exploring the ac-tivitie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bibliophiles of Guangdong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ook col-lection culture outside ancient Guangzhou such as Lingnan.[Key words ]㊀Book collection history in Guangdong;Bibliophiles;Book collection㊃221㊃总第181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20年10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提要订误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提要订误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提要订误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22年第03期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目录学著作,不过,讹误错漏之处亦不在少数。

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就中华书局整理本《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提要进行考校,共校正各类讹误13则。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道家类;订误《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目录学著作,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对其进行考辨校订的专著、论文也层出不穷。

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此书以清乾隆六十年武英殿刻本(以下简称“殿本”)为底本,以清乾隆五十九年至六十年浙江布政使谢启昆等刻本(以下简称“浙本”)、清同治七年广东书局重刊浙本(以下简称“粤本”)为参校本,同时广泛吸取前人校订成果。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小虎的《四库全书总目汇订》,此书以浙本为底本,对校殿本,极力搜集2011年底前所发表的考校成果,资料颇为完备。

不过,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总目》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今以中华书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就子部道家类提要进行考校,凡排印之误及前贤时修已订正者从略,共校正各类讹误13则。

1.列子八卷晋光禄勋张湛作是书注,于《天瑞》篇首所称“子列子”字,知为追记师言。

……赵希弁《读书附志》载:“政和中宜春彭瑜为积石军倅,闻高丽国《列子》十卷,得其第九篇曰《元瑞》于青唐卜者”云云。

今所行本皆无此卷。

[1](P1938-1939)按:元瑞,当作“元端”。

宋淳祐袁州刊本赵希弁《读书附志》“《列子》九卷”条作“元端”[2](P114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条作“元瑞”[3](P324)。

“元端”即“玄端”(宋人避宋圣祖讳改),为古代礼服,当系原文,四库本或传写字误,或因“元端”费解而臆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辨正十一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辨正十一则
其所 未逮 , 现 略举几 例 以就正 于雅士君 子 。
1 《 朝 邑县志》 二卷 ( 卷六十八 ・ 史部二十 四)
明韩邦靖撰。邦靖字汝庆, 号五泉 , 朝 邑人。正德戊辰进士 , 官至工部员外郎。事迹附见《 明史 ・ 韩 邦奇传》 。是书成于正德 己卯 。上卷 四篇 , 日《 总志》 , 日《 风俗》 , 日《 物产》 , 日《 田赋》 。下卷三篇 , 日《 名 宦》 , 日《 人物》 , 日《 杂记》 。上卷仅七页 , 下卷仅十七页。
( L i b r a r y , A n h u i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 , F e n g y a n g 2 3 3 1 0 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 S i k u Q u a n s h u Z o n g m u T i y a o ”c o m p i l e d b y o n e o v e r 一 3 0 0一l e a r n e d—s c h o l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 t e a m w h i c h w a s l e a d b y J i X i a o l a n i n Q i a n l o n g p e r i o d r e p r e s e n t s t h e h i g h e s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o f c l a s s i c a l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r e l f e c t i n g t h e a d —
Ke y w o r d s : S i k u Q u a n s h u Z o n g m u T i y a o ; E r r o r ; C o r r e c t i o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误十则樊宁(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然因卷帙浩繁,成于众手,不免存在诸多问题。

今就所册府说苑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年第2期发现的错误十则,略为考辨,以资学界参考。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误[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是我 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收录各类书籍达万余 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然因卷帙浩繁,成于众 手,难免会有一些瑕疵。

对此,前辈学者已做过不少 校勘、考证和订补类工作,如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李裕民《四库 提要订误》、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等。

其中 魏先生之《汇订》收录2011年底之前发表的相关考 订专著与文章,并一一摘录分注于各篇之下,其间亦 有作者的校勘和考证,堪称集大成之作。

然笔者近 来发现《提要》仍存在若干问题,以下就经部与史部 的一些疏漏讹误,略为考辨,凡十则。

1.《诗经说通》十三卷:明沈守正撰。

守正,字允中,号无回,钱塘人。

万历癸卯举人,官至国子监博士。

(第140页)®按:“无回”应为沈守正的字,非号。

明人龚立 本《烟艇永怀》卷二《沈守正传》:“沈守正,字无回,号雪堂,钱塘人,治《毛诗》有声,与虞山诗社雅相鼓 吹,癸卯之举。

”®明人孙治《灵隐寺志》卷五云:“沈 守正,字无回,钱塘人。

为名孝廉,清介绝俗,当世士 大夫重其守。

下帏灵隐,讲业授徒,历有年所。

”@清人虞铭《塘栖艺文志》卷一经部收有沈守正《四书说 丛》十七卷,并云:“明沈守正撰。

守正,号雪堂,有 《诗经说通》,《雪堂集》已著录。

”@清人王同《塘栖 志》卷十一《人物四•耆旧上》:“沈守正,字无回,钱 塘人。

《杭州府志》‘生有秀表,下笔千言立就。

时 黄卓甫、葛屺瞻两先达,以文行相砥,为士人所宗’。

”®清人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五十四《都察 院司务无回沈君墓志铭》:“万历时,杭州有三士焉,曰胡胤嘉休复、卓尔康去病、沈守正无回,奋乎流俗 之中,以文章志节相摩励,海内称之,如唐人所云‘四夔’者。

”©据此,沈守正应“字无回,号雪堂。

”2.《诗经脉》八卷:明魏浣初撰。

其标题又曰“闵非台先生增补”。

浣初,字仲雪,常熟人。

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

(第141页)按:“官至布政司参政”不确。

清初学者冯舒《怀旧集》卷上“魏浣初”条曰:“君字仲雪,中万历丙辰进士,历官广东提学参政,卒于官。

”®康熙《常熟县志》卷十八《人物志》载曰:“魏浣初,字仲雪,万历丙辰进士,谒选当作县,自念为诸生……遂改嘉兴府教授……迁南京户部主事……迁礼部员外,晋吏部郎 中……升广东按察司佥事,分巡岭南……寻升广东提学参政,卒于任。

”®清王昶《明词综》卷五收有魏浣初的《望江南》,并云:“浣初字仲雪,常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官广东提学参政。

有《四如山楼集》。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40页。

②(明)龚立本:《烟艇永怀》,《明代传记丛刊》第63 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第46页。

③(明)孙治:《灵隐寺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年,第484页。

④(清)虞铭:《塘栖艺文志》,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⑤(清)王同:《塘栖志》,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年,第206页。

©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年,第1353页。

⑦(清)冯舒:《怀旧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页。

⑧(清)杨振藻等:《康熙常熟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6页。

⑨(清)王昶:《明词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74页。

• 95 •总第166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年4月清陈田辑撰《明诗纪事》庚籤卷二十三亦收有魏浣 初的《不如还独坐拟白》,亦云“浣初字仲雪,常熟 人,万历丙辰进士,累官广东参政。

”®据《明史•选 举志一》记载:“正统元年始特置提学官,专使提督 学政……提学之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

所受词 讼,重者送按察司,轻者发有司,直隶则转送巡按御 史。

督、抚、巡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许侵提学职事 也。

”®由上,提学官与布政司职能并不相同,是两套 相互独立的行政系统,布政司参政与提学参政虽皆 可简称参政,但实非一职,故魏浣初应官至“广东提 学参政”,并非“布政司参政”。

3.《周礼训隽》二十卷:明陈深撰。

深字子渊,长兴人。

嘉靖乙酉举人,官至雷州府推官。

(第183页)按:“嘉靖乙酉(四年,1525年)举人”,时间不 确。

日藏万历《雷州府志》卷六《秩官志》“国朝推 官”栏云:“陈深,长兴人,嘉靖己酉(二十八年,1549 年)举人。

”®清人钱大昕等撰嘉庆十年《长兴县志》卷一八《选举志•举人》“陈昌言,更名深,嘉靖二十 八年己酉科。

”④同治十三年《长兴县志》卷二十三 《人物志》引《归州志》云:“陈深,字子渊,号潜斋,霖 孙,嘉靖二十八年举人,隆庆五年知归州。

”©综上,“嘉靖乙酉”误,当为“嘉靖己酉”。

4.《礼记集说辨疑》一卷:明戴冠撰。

冠字章甫,长洲人。

……嘉靖丁未,陆粲刊冠所作《濯缨亭笔记》附载于末。

然笔记为杂说,而此书究为经解。

今仍析为二,各著录焉。

(第193页)按:四库馆臣认为戴冠《濯缨亭笔记》是由陆粲 所刊刻,并附在《礼记集说辨疑》卷末。

然据明嘉靖 丁未(二十六年)刊本《濯缨亭笔记》,前有嘉靖丁未 陆粲之序,云:“故绍兴郡学训导戴先生著书一编,曰《濯缨亭笔记》。

余为绪正讹阙,除其复重,离为 十卷,华学士子潜取而刻之。

……先生尝作《礼记 集说辨疑》未竟,今掇其存者若干章附之编末。

”@其 后有华察跋:“陆给事子余得其(戴冠)所著《濯缨亭 笔记》十卷,手校寄余山中,余为刻梓,将以贻诸同 志者。

”©《四库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七子部杂家类 存目四《濯缨亭笔记》十卷云:“明戴冠撰。

冠有《礼 记集说辨疑》,已著录。

是书杂记见闻,终以辨物字 义,皆抄撮前人成说。

……前有嘉靖丁未陆粲序,后 有华察跋。

”®由此,四库馆臣误解有二,一是戴冠 《濯缨亭笔记》实乃华察刊刻,而非陆粲;二是戴冠 《礼记集说辨疑》为未完成本,可能并非一卷,陆粲 • 96 •将所存者附于《濯缨亭笔记》之末,而非《濯缨亭笔记》附于《礼记集说辨疑》之末。

5.《诸书字考》二卷:明林茂槐撰。

茂槐字稚虚,福清人。

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第376页)按:“官至吏部郎中”不确。

万历癸丑(四十一年)《福州府志》卷四十七《选举制三》载:“林茂槐,字樨虚,梧州府推官,南吏主事,礼部郎中,浙江参 政。

”®《明神宗实录》卷四九九“万历四十年九月”条云:“壬子,升礼部郎中林茂槐为浙江参政。

”》然卷五四二“万历四十四年二月”条则日:“丁酉,升浙江右布政使王在晋为江西左布政使,浙江参政林茂槐为本省按察使。

”®乾隆《福清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云:“林茂槐,字穉虚,号樗朋,清四世孙……登万历乙未进士,授粤西梧州府推官……擢南吏部主事,转北礼部郎中……迁浙江参政,以卓异晋按察使,举三年卒于官。

”©由上可知,林茂槐在万历四十四年之前曾相继担任梧州府推官、南京吏部主事、北京礼部郎中、浙江参政,万历四十四年二月晋升为浙江提刑按察使。

今人张德信先生《明代职官年表》一书中《提刑按察使年表》“浙江省”栏中林茂槐亦①(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第2652 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7页。

③(明)欧阳保等:《万历雷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11页。

④(清)钱大昕等:《嘉庆长兴县志》,台北:成文出版 社,1983年,第1027页。

⑤(清)丁宝书等:《同治长兴县志》,台北:成文出版 社,1983年,第1931页。

© (明)戴冠:《濯缨亭笔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29页。

⑦(明)戴冠:《濯缨亭笔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7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05页。

⑧(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第1098 页。

⑨(明)喻政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万历福州府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288页。

⑩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明神宗实录》,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第9433页。

©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明神宗实录》,上海:上海书 店,1982年,第10309页。

⑫(清)饶安鼎等:《乾隆福清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樊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误十则从万历四十四年始任。

®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提刑按察使为正二品,®是一省最局司法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并兼具监察职能,而吏部郎中仅正 五品。

据此,林茂槐应官至“浙江提刑按察使”。

6. 《韵学大成》四卷明濮阳涞撰。

涞字贞菴,广德人。

嘉靖丁酉举人,官至南昌府通判。

(第384页)按:“字贞菴”不确,“贞菴”应为濮阳涞的号,非 字,盖因避讳,“贞”实作“真”。

日藏万历《新修南昌 府志》卷十二《职官志》:“濮阳涞,字致东,号真菴,广德州人,举人。

”《明人过庭训纂集《明朝分省人物 考》卷四十一“南直隶滁徐和广四州”云:“濮阳涞,字致东,广德州人。

端方正直,不愧形影,中嘉靖丁 酉科。

”®清儒谢启昆《小学考》卷三十六《声韵八》“濮阳涞”条云:“《江南通志》传日‘濮阳涞,号真 菴,广德人,嘉靖丁酉举人,通判南昌,著有《韵学大 成》。

’黄虞稷曰‘涞,号真菴,万历戊寅叙’”®清乾隆五十九年《广德州志》卷十三《人物志》:“濮阳沬,号真菴,嘉靖丁酉举人……通判南昌。

”®据此,濮阳 涞应“字致东,号真菴。

”7. 《圣学嫡派》四卷:明过庭训撰。

庭训字成山,平湖人。

万历甲辰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擢应天府丞,未及上而卒。

(第560页)按:“庭训字成山”不确,“成山”应是庭训的号,非字。

广陵书社影印过庭训《明朝分省人物考•序》云:“过庭训,字尔韬,号成山,浙江平湖人。

万历三十 二年进士。

”®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八《平湖列传》曰:“过庭训,字尔韬,号成山,以进士知江陵县。

”®光绪《平湖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列传一》:“过庭 训,字尔韬,号成山,万历甲辰进士,授湖广江陵县知 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