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合集下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模板(3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模板(3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模板一、背景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发展任务,旨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农村改革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解决农业问题和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以下问题:1. 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缺乏差异化和高附加值产品。

2.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存在着农产品流通渠道短缺、市场销售不畅、农产品加工业薄弱等问题。

3.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田平均单产低,农作物综合效益低,农业产能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4.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环节中存在农药残留、产品标准不规范、食品安全问题等。

因此,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目标设定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以下目标: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2. 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销售,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

3.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作物综合效益。

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合规。

三、方案内容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培育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民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

例如,发展高山茶叶、有机蔬菜、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产品。

(2)推广新兴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农民转向新兴农业产业,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3)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装备的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完善农业产业链条(1)建设农业物流体系: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优化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缩短商品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度和品质。

(2)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提供标准化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建议与措施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建议与措施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建议与措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

如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前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提出一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建议与措施。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

政府应当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使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高效化。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引导和支持,推广发展一些高效益的农业产业,例如深加工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等。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应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合作,引导和帮助农民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技术、设备、管理模式等。

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改革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当通过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向高效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减少低效农业生产的补贴。

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供农业风险保障,减少农民种植和养殖的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保护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好农业环境,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改善农民素质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力度,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总结2024年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年。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提出了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为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本文将对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首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力度。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善,进一步提高农田耕作效率,加强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应用,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方面,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逐步加大优质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和质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还推广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农村新型主体,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经济向城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再次,在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2024年我国深化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政府在农产品流通和营销上加大了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最后,在农村建设方面,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政府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水源供应,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总的来说,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农产品市场开放度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然而,也要看到,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提升。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种植业结构调整,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之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一起来看看。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构调整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要依照《农业法》,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不动摇,坚持稳定和加强农业不动摇,坚持增加农业投入不动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耕地、水资源保护,不断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检验服务、市场促销服务和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深化体制改革,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向农业深度、广度进军的过程,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首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和动植物检疫一体化的新型管理体制。

第二,流通体制创新。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活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经营体制创新。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积极稳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3.创新农业技术,提高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以高产为中心的传统农业技术,创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新体系,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4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4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一、背景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经济的支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短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

因此,有必要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二、调整目标1.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产品供应的多样化和优质化。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4.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调整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1)坚持粮食安全为基础,推进绿色稻谷、小麦等农作物的高产高效种植。

(2)优化农产品结构,促进畜牧业、水果种植、蔬菜生产等多元化发展。

(3)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合理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4)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1)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2)加强新品种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3)推广农业智能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促进农业绿色发展(1)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推动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减量化、绿色化,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品质。

(3)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排涝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和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等途径,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农民收益水平不高等问题的背景下,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能够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合理选择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土地的功能,实现土地的最大效益。

例如,在土地肥沃的地区适宜发展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在土地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选择适宜发展水果、蔬菜等特色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能够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其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可以优化农产品供需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多样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品种多样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发展优质绿色农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发展特色农产品,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购买,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率。

最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还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一些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越来越明显。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采用生态种植、无公害种植等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此外,通过发展有机农业,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的保持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和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等途径,能够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农产品供需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分析中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农业分析中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农业分析中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导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是指农业生产中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调整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比例,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探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以中国农业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意义农作物种植结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粮食作物逐渐受到其他农产品的替代,需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二、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因素1.市场需求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高品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将逐渐增加。

2.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等禀赋差异会导致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差异,对于特定的农产品种植来说,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种植区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生态环境需求: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环境敏感的区域,应减少非适应性作物的种植,提倡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

三、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现状和问题1.主粮作物优势地位下降:中国农业过去长期以粮食作物为主,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减少,主粮作物如水稻、小麦等的种植面积却没有相应调整,导致种植结构失衡。

2.绿色生态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目前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绿色农产品的比例仍然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实施与成效1.政府引导:中国政府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补贴政策、种植结构调整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比例。

2.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政府逐步减少主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前言农业结构调整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意义在于调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比例和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调整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

调整农业结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市场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大农产品科技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2.多元化发展原则。

统筹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模式,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现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业转变。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和污染治理。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特别是对于耕地、水源、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重点和措施重点1.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发展。

利用无公害或绿色认证制度,推广高品质、有机、绿色、生态、优质的坚果、水果、蔬菜等,以符合消费者需求和市场需求。

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

农村旅游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而农家乐则引导城市居民体验乡村文化,使城市人民更加了解农业,感受农村生活。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广农家乐,以创造更多的农业非农就业机会。

3.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科技贡献,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贮运等技术,提高产业链的各项技术含量,促进农业生产向数字化、互联网化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4.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农民喜欢、有利于当地区域发展的产业,比如茶叶、草莓、柑橘、葡萄、绿色蔬菜等等。

推进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农村地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

措施1.加快农业产业化。

加强企业间产学研合作,增加投入,加大科技研究开发力度,使农业产业化成果与农民利益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2.强化生态环保。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耕地保护政策,保护和开发水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生产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旨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内容。

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优化农业供给结构的过程中,需重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 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既能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又能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此,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测的精准度,推行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创造良好的农产品供给环境。

3. 加强农业供给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还需要加强农业供给结构的调整。

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注重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各种农产品的生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供应链的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的正常供应。

4.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农产品从单一的原始农产品向深加工、综合利用转变。

同时,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企业之间的协作,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水平。

5.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还需要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是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的基础和保障。

要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扶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经济收入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6. 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

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农业结构调整是国家发展的必需品,是保障国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举措。

农业结构调整原则、重点和措施如下:一、原则1. 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2.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实施分类调整。

3. 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4. 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民收入。

二、重点1. 加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2. 推进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

3. 加大农业机械化力度。

4. 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重大调整。

5.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三、措施1. 完善农业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 加强新品种研发和推广,调整种植结构。

3. 支持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支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科技改进和产业化经营。

5. 推进农机化改造,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 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和流通产业,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7. 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发展需要。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明确原则、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大战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此,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有以下措施:1.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制定产业化发展计划,加强用产业化发展的手段引导农民务实生产,搭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平台。

2. 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制定适宜本地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适宜条件的地区发展产业、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金融服务,在今后发展中强调土地利用的改变,重点发展以协作社为基础的农业社区,提高农业特色品牌的知名度。

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06.09.26•【字号】鲁农发计字[2006]41号•【施行日期】2006.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鲁农发计字〔2006〕41号)各市农业局(农委):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不突出,优势产品规模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进一步升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因此,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新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1.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市场和环境资源对农业的约束不断加剧。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搞好产业布局,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力地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但是,从全省情况看,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棉主产区,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一、背景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目标设定1.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农民增收。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三、主要任务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多样发展。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先进化。

4. 加强农业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四、具体措施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1)加大粮食生产力提升力度,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推广科技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2)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根据地区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

(3)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灌溉效率和节水技术的应用。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1)加强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环节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

(2)推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

挖掘农业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加强农业农村产业协调发展(1)推动农业产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五、实施保障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范例(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范例(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范例一、背景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业投入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

因此,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必然的选择。

二、调整目标1. 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

4.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自给率。

三、调整措施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增加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化,促进农业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

2.优化农产品结构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产品结构布局,逐步减少低附加值农产品的产量,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规模。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鼓励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参与农产品销售,拓宽农产品的市场渠道。

3.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构建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价值链延伸。

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农业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品牌价值,拓展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4.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

建立完善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鼓励农民参与创业教育,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经营能力。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政策解读,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5.加强农业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加大对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和合格。

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制(2篇)

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制(2篇)

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农业结构调整是指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则是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了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套调整农业结构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等。

一、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制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方案和工作措施。

2.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统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协调推进。

3.市场导向:农业结构调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方式。

4.科学规划:依据科学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制定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农业产业的特点和不同市场需求,制定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分类指导不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制的主要内容:1.制定调整方案:根据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市场需求,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

2.保障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经济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支持、土地流转、资金补贴、科技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

3.组织调度:成立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统一协调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

4.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向农民普及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意义,提高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和参与度。

5.培训技能提升: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实施。

6.推动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规模。

7.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检查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国际化进 程大大加快。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 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谢谢观看
粮食结构调整的趋势以发展饲料业为主。这是因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物结构中不断提高动物蛋白的比重,对 畜产品需求量增大了。目前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人吃的口粮占59%,饲料粮占41%,一些发达国家的饲料粮甚至 占70%以上。
在产品结构中,优质品的比重日趋增大。
现代社会发展中,市场对优质、营养、享用方便的农产品有较高的需求,这决定农产品应包含着更多的服务, 发展净菜、小包装、半成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使消费者购买商品同时购买了劳务,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 针对环境污染,对纯天然“绿色食品”的需求将会增加。这都使一般生活必需食品的需求弹性提高,并增加农产 品附加值,同时,也驱使农产品加工业控制农产品原料质量,实行一体化经营。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
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内的大农业结构。
(一)世界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可用三句话概括:
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种植业,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愈来愈大。在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一般超 过农牧业总产值的50%,有的国家甚至达到90%。
2.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千家万户的农民实现了 与市场的对接。因此,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一个重要环节是壮大龙头企业。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对 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要加大对 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鼓励 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种植业结构以常规粮食作物为主,种植业的单一结构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出效益较低。

因此,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益,需要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二、目标1.实现农田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2.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3.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实施方案1.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产业化项目,并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通过增加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延长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附加值。

2.扩大种植业规模鼓励农民集中种植某种农作物,形成规模效应。

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引导农民转变种植方式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转向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

提倡使用环保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认证和宣传,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4.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条件,优化种植品种结构。

发展适宜地区的优势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建立农产品追溯和标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

鼓励农民组织开展集中销售和电子商务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为种植者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推广,帮助种植者提高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

开展示范示教,引导种植者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实施路径1.政府支持政府加大对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

制定有利于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种植结构调整。

2.组织协调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价格政策
通过调整农产品价格政策,改变不同农产品的比价关系,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例 如,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劣质农产品的价格,以鼓励农民增加优质农产品的 生产。
财政补贴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财政补贴,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 结构。补贴可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向优质、高效、绿 色方向调整。
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重点之二
发展高效节水渔业。推广高效节水 的养殖技术和模式,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减少养殖用水消耗和污染 排放。
重点之三
拓展渔业功能。挖掘渔业的休闲观 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推动渔 业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提高渔业的综合效益。
03
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Chapter
政策措施
市场化运作
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和 市场竞争力。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01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02
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废弃
物的循环利用。
强化生态修复和治理
信贷政策
通过调整农业信贷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投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技术措施
1 2 3
种植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抗病抗旱、高产高效 的农作物新品种,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 效益。
农业机械化
积极推广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 农业规模经营。

广义的农业结构调整名词解释汇总

广义的农业结构调整名词解释汇总

一、农业结构调整概述1.1 定义:农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对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过程。

1.2 目的: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2.1 种植结构调整2.1.1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主要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资源条件,合理选择种植作物,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降低种植风险,提高产出效益。

2.1.2 林果种植结构调整:包括合理选择树种和果品种类,改善果园和林地的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

2.2 养殖结构调整2.2.1 畜禽养殖结构调整:包括调整畜禽品种和规模,改善饲养条件,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2.2.2 水产养殖结构调整:主要是根据水域资源和市场需求,调整水产养殖品种,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2.3 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2.3.1 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涉及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原料供应,调整农产品加工品种和规模,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3.1 资金支持:政府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水平。

3.2 政策扶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结构调整,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

3.3 技术支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交流和培训服务,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意义4.1 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4.2 优化资源配置:农业结构调整能够优化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

4.3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农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和建议5.1 挑战: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市场需求不确定、技术和资金压力大、政策扶持不足等问题,影响结构调整效果的实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由于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多种问题和挑战,农业结构调整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难点需要克服,同时也有各种解决方案可供选择。

一、地区差异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条件各异,导致各地农产品生产水平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天然条件较好,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而另一些地区则只能进行传统的粮食种植。

这种地区差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是一个难点。

解决方案: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鼓励各地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采取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对资源匮乏地区给予更多支持,帮助其转变产业结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拉大和农民工薪资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

这也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一些困难。

解决方案: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减少外出务工的人数,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支持。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我国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为主,缺乏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这导致农产品产量低、品质差、价格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解决方案: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化进程,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

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水平。

四、市场营销不畅农产品的营销环节薄弱,农民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少,导致部分农产品滞销,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这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难点。

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

同时,加大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和拓展,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电商平台等方式直接销售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1998年底,中央经过慎重分析,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

其主要标志,就是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随后,为了解决进入新阶段后持续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中央进一步提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近几年来,各地根据中央的部署,积极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及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结构调整的原则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地始终强调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生产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关系,特别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同时,继续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搞好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防治水土流失。

对不适宜耕作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确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五是尊重农民意愿。

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依法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种植业的基本格局由以粮食为核心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

同时,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蚕桑、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

适应养殖业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促进粮食转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

三是积极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制度,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保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比较脆弱、粮食生产条件差的地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在黄海、东海、南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在长江实施春季禁渔制度。

2.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

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宗农产品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扩大加工用粮、饲料粮比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稻谷、小麦、玉米、小杂粮、“双低”油菜生产,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蔬菜、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

畜牧业方面,主要是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羊毛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细羊毛生产。

渔业方面,主要是加快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着力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

在改善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3.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结构雷同的问题,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发挥区域农业发展优势,确立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逐步打破“小而全”的生产布局,使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农业区域分工的形成。

按照这一思路,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产地;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进一步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强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

在稳定粮食总量的同时,实现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发展多种经营转变,加快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增强粮食转化增值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同时,加快畜牧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阶段产业链条的构建和完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多个环节;农产品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层次的竞争,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既离不开生产这个环节,更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水平来实现。

针对这一情况,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强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强企业服务农户组织建设等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使农业分享工业和商业利润,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

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在生产、服务、营销等环节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市场应对能力。

四是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乡镇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

5.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核心,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

重点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指导。

为了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农业部于XX年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规划突出了三个理念: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即“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

规划选择了11种资源优势明显、生产条件较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确定了这11类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提出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二是坚持产业整体开发。

以产品为纽带,推动产业发展,将生产、加工、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产品构建产业,通过产业提升效益。

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为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地坚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

一方面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

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部确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建设规划。

目前,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形。

2.加大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

为了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支撑,国家从农业基础设施、品种改良、植物保护、动物防疫、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等多个方面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实施了一系列直接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建设项目。

通过投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强化了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实施。

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例如,为了鼓励东北地区发展高油大豆,国家从XX年起建立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良种补贴,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不仅促进了高油大豆的大面积推广,而且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目前,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及奶牛冻精。

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建立专项资金对优势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

3.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市场和质量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

农业信息体系方面,通过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拓宽信息采集面和服务范围,做好农产品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为基层、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引导他们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

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主要是加强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

在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主产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大力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帮助农户进入市场。

积极推行直供直销、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

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和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

加强对“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推动“订单农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方面,主要是制定和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重点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级、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的制定工作。

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方面,主要是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积极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促进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4.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