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作者:胡飞钟志良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9期

摘要:永定土楼作为福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楼建筑,见证了客家先民的生活与智慧。永定土楼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更加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但土楼建筑的本体保护却一直被忽视。通过对永定地区部分土楼的实地考察,发现土楼的夯土墙存在裂隙、剥蚀、风化、墙皮起翘、脱落等病害,木质构件则出现开裂、变形、腐蚀糟朽、虫蛀等病害,结合夯土墙、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并针对永定土楼的病害类型及其所处环境,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措施,为将来闽西永定土楼的科学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永定土楼;病害调查;保护对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及内涵丰富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福建土楼见证了福建地区客家先民艰辛创业过程中的生存智慧,再现了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文化。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福建拥有最多土楼的纯客家县,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发现土楼有23000多座,其中有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2]。每一座单体的土楼都因其独特奇异的审美客体而散发着

艺术魅力,而土楼群则与周边的青山、绿水、梯田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神奇古朴、美丽动人的画卷。土楼依山而建,合理布局,巧妙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浑然天成,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永定客家土楼是矗立在大地上的鲜活档案和厚重史书,它记录了闽西客家先民从宋元至民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对我国生土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近些年,国内学者大多从文化史、建筑史、生态博物馆及旅游开发等方面来研究与宣传永定土楼[4~7],提升了土楼的社会影响力,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由于土楼年久失修,墙体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但科学的病害调查、评价及分析等保护工作开展甚少,使得永定土楼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存在缺环。本文试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对永定客家土楼进行实地考察,统计土楼的病害类型与病害程度,并结合土楼所处环境提出保护对策,以期当地政府的保管部门将来能对土楼进行有效的科学保护。

1 闽西永定的环境调查

永定客家土楼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山间谷地,或呈串珠状分布于溪河两岸,一是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土楼主要以生土、木料为建筑材料,用人工夯筑墙身,墙内加杉木杆、竹片作筋骨,有些甚至用糯米饭、红糖作砌基浆料[8][9],其短期坚硬度不亚于钢筋混凝土。但土楼毕竟是生土建筑,加之年久失修,墙内的杉木杆、竹片及糯米饭、红糖灰浆都会因年久失效而降低墙体的承载力。

导致土楼的夯土墙体与木质构件发生病变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剧烈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二是酸雨、温湿度、盐碱运动、白蚁、微生物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这些虽然不像自然灾害那样来势汹涌,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侵蚀土楼。同时原居民对土楼内部、外部结构的改造及无保护的废弃,加剧了土楼的损坏,甚至倒塌。

永定县(区)地处博平岭山脉和玳瑁山山脉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群山起伏,大致以永定河为界,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博平岭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中低山,西部是玳瑁山山脉的中低山。这两条山脉分别从新罗区的小池及适中进入虎岗与培丰、龙潭后,向南、东南和西南方向延伸,沿着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及汀江下游两岸倾斜,分别形成三种地貌环境,有中山区和低中山区(约占40%)、丘陵(约占15%)及河谷盆地和山间盆地(约占45%)。永定县(区)水系也较发达,降雨多集中在春、夏季,大雨、暴雨发生的几率大,削坡建房、修建道路、开山造田等人类活动都是造成边坡不稳定的因素,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0]。永定土楼大多依山而建,若遇持续强降水极易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永定县(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龙岩市,北纬24°23″—25°06″,东经116°25″—117°05″,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而不酷热,冬短而无严寒,雨量相对集中,年平均降水量达1606.9毫米。暴雨是永定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常因暴雨来势凶猛、降水强度大、时段集

中,而引發洪涝、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从季节分布来看,首先是占全年暴雨降水量比例最高的是5月、6月的梅雨季,占全年暴雨降水量的42.1%;其次是7~9月的台风季,占全年暴雨的30.8%;再次就是3月、4月的春雨期,占19.5%,而10月至次年2月的秋冬季节最少,仅占5.6%。1971—2010年的40年里永定县出现日雨量≥50毫米暴雨共197天,年平均出现暴雨日数为4.92天[11]。

永定土楼是客家人的传统民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客家土楼也日益不能满足现代原居民的生活要求,如排水设施、厕所、厨房、电器等新需求造成居民对土楼进行重新改造,改变土楼的局部结构与整体造型。同时,年轻一代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太愿意接受聚族而居的居住方式,纷纷迁往城市或重建独栋新楼居住,使得土楼因无人照料而逐渐废弃,甚至倒塌。

2 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

闽西永定土楼分布广、数量多。本课题组未对永定县(区)境内所有的土楼进行实地调查,主要是以永定县(区)的初溪、高北、洪坑三个土楼群为调查对象,通过肉眼观察、文字记录及摄影等手段,发现这些土楼主要存在墙体开裂、雨蚀、自然风化作用,还有墙皮的起翘与脱落,以及木质构件的开裂变形、腐蚀糟朽、虫蛀和人为破坏。

2.1 墙体开裂、剥蚀与风化

土楼主要采用传统的夯土营造技艺,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砂质黏土和粘质砂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由于永定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量一般在1600毫米以上,风蚀、雨蚀、干湿交替、冻融胀缩及自身荷载等因素造成夯土墙表面出现深浅、大小不一的裂隙。裂隙不断发展,会逐渐延伸,降低夯土墙的强度,极易造成墙体的大面积开裂,甚至坍塌。

永定土楼夯土墙一般较为坚硬,又有2~3米的屋檐保护,通常不会遭受雨水侵蚀,但永定土楼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集中且丰富,平均风速最大能够达到60米每秒,有时还会出现8级大风或台风,雨水借助风力会对土楼墙体进行侵蚀,短时间不会对墙体产生影响,但经历数百年的侵蚀则会让墙体开裂、剥蚀及自然风化。经实地调查发现夯土墙存在三种形式的病害:一是夯土墙在夯筑成型后,墙体干化过程中的自然收缩而引起开裂。这类干缩裂缝普遍存在于夯土墙表面,但这些裂隙深度较浅、宽度较窄、长度较短,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土楼夯土墙的承重作用;二是墙体的自身荷载而产生的裂隙(图1),这类裂隙深度较深,一般呈竖向开裂,多发生在木梁与墙体交接处或墙体门窗开口的四角处,这些裂隙会严重影响夯土墙的承载力,裂隙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夯土墙坍塌;三是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加之频繁的干湿交替,夯土墙的中下部(一般为墙体底部的1/3处)会出现沙土流失、凹凸不平(图2),并呈现出蜂窝状或鳞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