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整理)临床医学概论总结
(三)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临床以心脏扩大、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为特点;绝大多数心衰有收缩功能障碍。
舒张性心力衰竭:分为两类:(1)主动舒张功能障碍:舒张期心室主动松弛的能力受损,如心肌缺血;(2)舒张功能不全:心室的顺应性减退及充盈障碍,主要见于心室肥厚。
5.快速强心:西地兰、毒毛旋花子苷K
心律失常
掌握: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能识别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常见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制剂选择及注意事项。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食道心房调搏
心内电生理检查
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
Ⅰ类:阻滞Na+通道
Ⅰa:奎尼丁(APD?)
Ⅰb:利多卡因、慢心律(APD?)
1.睡梦中出血
2.显性出血,出血量与贫血程度成正比
3.常伴随胎动异常,甚至胎动消失
体征:视出血量而定
1.与出血量成正比的失血体征
2.产科体征:
a子宫增大符合停经时间
b胎先露高浮
c胎心改变,甚至消失
3.阴道检查:仅适用于终止妊娠前、具备立即输血及手术条件、严格消毒、操作轻柔
a胎先露与手指间触及海绵样组织
处理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
重点
临床类型、表现及特征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及措施
无排卵性功血
⑴症状
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因人而异: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1夏科氏三联征是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三个症状需此顺序出现)急性胆管炎的典状。
2.痈: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3.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4.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
5.疖是:由于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6.膀胱刺激症:是指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也称尿道刺激征。
7.无症状细菌尿:又称隐匿性细菌尿,是一种隐匿性尿路感染,即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
8.糖尿病:由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其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灭菌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法、火烧法、药物浸泡消毒法、甲醛蒸汽熏蒸法9.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
19.三凹征:患者上呼吸道阻塞,吸气时由于呼吸肌运动而使胸内负压极度增大,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之为三凹征20.蜂窝织炎:为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感染。
21.郭霍现象:即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初感染和再感染表现出的不同现象。
22.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后导致尿毒症和肾功能完全丧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内分泌等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
23.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24.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25.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26.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和持续时间20.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病理性超过正常水平的疾病状态。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要点内科学部分一、名词解说:发热、三凹征、呼吸衰竭、心力弱竭、心律失态、恶性高血压、扩充型心肌病、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无尿、少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铁性贫血、糖尿病二、简答题:呼吸衰竭的病因、心力弱竭的诱因、心功能分级、室性期前缩短的心电图表现、心房抖动的治疗原则、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的特色、心肌堵塞的临床症状特色、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肾病综合征的诊疗标准、上尿路结石的诊疗依照、缺铁性贫血的诊疗依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疗依照、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三、阐述题: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心力弱竭的治疗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的诊疗应包含哪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加重的诱因、 FAB 分型与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疗原则和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另:选择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均在第二版《临床医学概论》中。
诊疗学部分实验诊疗物理诊疗1.临床血液学检查 1.甲状腺肿大的分级一、血惯例 2.脾脏肿大分度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照值 3.肝脏触诊2.临床意义: A 、相对增加 4.视触叩听的定义,包含哪些内容B、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大小异 5.罗音的产活力制、听诊特色、临床意义常 6.叩诊分类及临床意义3.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小板临床意义7.心脏检查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8.心尖搏动淋巴细胞、血小板增加、减少9.心律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10.心音1.转氨酶、胆红素、血清肌酐的临床意11.额外音义12.杂音2.血糖增高及降低3.血清钾参照值及临床意义二、临床免疫学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2.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尿蛋白、粪颜色《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要点以第二版为教材内科学部分一、名词解说: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理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向均衡,将体温稳固于正常范围内,当体温调理功能发生阻碍,或产热多于散热,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空隙显然凹陷。
《临床医学概论》汇总
临床医学概论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学习临床医学概论
1 全面理解
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可以 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和认 识临床医学的重要性和 实践。
2 协调学科
3 提高能力
通过学习临床医学概论, 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相 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可以 提高我们的临床思维能 力和临床实践技巧。
课程内容
全面介绍
课程内容包括临床医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全面介绍临床医学的知识领要性和意义,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分析
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临床医学概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
1
系统学习
采取系统性的学习方法,逐步掌握临床医学概论的核心知识点和理论体系。
《临床医学概论》汇总
本汇总为《临床医学概论》的简明总结提要,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考 试评分等重要信息,旨在帮助广大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此门课程。
什么是临床医学概论
1 门诊必修
临床医学概论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门诊必修课程,介绍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综合性
它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涵盖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关键领域。
2
实践演练
通过临床实践和模拟操作,巩固和应用所学的临床医学概论知识。
3
小组讨论
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经验和知识,促进学习的交流和合作。
考试评分
笔试 实践操作 小组讨论
70% 20% 10%
如何准备和应对临床医学概论的考试
1 复习重点
重点复习临床医学概论 的核心知识点和关键考 点。
2 练习题库
多做一些练习题,加深 对临床医学概论的理解 和应用能力。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临床医学概论是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医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
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要点。
一、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是临床医学的基石,涉及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权益保障和医疗行为规范等方面。
医务人员应具备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保密性的能力,并遵循医疗伦理原则,如以患者为中心、公正和公平、谦虚和谦逊等。
二、医学史与发展了解医学史与发展有助于理解临床医学的演变过程和基本原理。
医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古代文明,通过学习历史案例,可以了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伦理进步。
三、临床诊断与治疗临床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采集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思维等方面。
同时,治疗则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三个层面,医务人员需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四、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的是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帮助医务人员预测疾病的趋势和制定控制措施。
学习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有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基因与遗传学基因与遗传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新兴学科,涉及疾病的遗传风险、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医务人员需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应用,并能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六、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质量与安全是临床医学的关键问题,包括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风险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等方面。
医务人员需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满意度。
七、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是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药物的合理应用、剂量计算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方面。
医务人员需具备药物知识,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
总结:本文对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医学史与发展、临床诊断与治疗、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基因与遗传学、医疗质量与安全以及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等方面。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1、肺炎的概念、诊断标准及分类 p135 p138(1)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2)诊断要点:典型病例依据症状、体征、血象改变及X线征象即可做出临床诊断,痰内分离出肺炎球菌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①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如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等鉴别。
②急性肺脓肿③肺结核④肺癌⑤其他疾病如肺炎伴胸痛时需与渗出性胸膜炎、肺栓塞鉴别;肺炎伴腹痛时应与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腹膜炎、膈下脓肿等鉴别。
(3)①按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如立克次体、弓形体)②按解剖分类:大叶性(肺泡性)肺炎、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2、慢阻肺的概念、诊断标准p123 p124(1)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由于大多数肺气肿患者同时伴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很难严格将肺气肿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界限截然分开,因此,临床上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2)诊断:根据慢支的病史及肺气肿的临床特征,结合胸部X线表现及肺功能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依据肺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肺气肿分级。
3、肺结核的分型、诊断标准及治疗 p142 p143(1)肺结核的分型:原发型肺结核(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继发性肺结核(Ⅲ型)、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型)(2)诊断:①症状、体征:结核中毒症状及呼吸系统症状、体征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②X线检查:为早期发现肺结核的重要方法,也为临床分型、确定病灶活动性、部位、范围等提供重要依据。
③痰菌检查阳性:确诊肺结核的特异性指标,也是观察疗效,确定传染性、随访病情的重要指标。
应连续多次查痰。
鉴别诊断:肺结核应与肺癌、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鉴别,依据病史、临床等特点及相应辅助检查。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称发热2、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3、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出的表现。
4、呕血:指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由口腔呕出,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5、意识障碍:因颅脑疾病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损伤大脑皮层及皮质下脑干网状系统,导致这种应答能力减退或消失,称意识障碍6、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诊断工具,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8、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9、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缺O2,伴或不伴CO2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0、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球菌引起,是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以往常作为大叶性肺炎的典型,为肺叶或肺段的急性炎症实变。
11、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心血量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12、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免疫介导的,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好发于儿童青年。
14、尿路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15、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而发生的贫血16、三凹征:由于吸气肌张力过高,胸腔负压增大而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17、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8、伤寒的再燃: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19、急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以由细菌、化学、物理损伤等因素引起。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它是医生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疾病的根据,也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体征:是医生能够检查到的客观改变,有些症状本身也可以是体征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在39~40度以上的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弛张热:又称为败血症,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范围大,24小时内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动度大,甚至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端坐呼吸、紫绀,往往伴有呼吸节律、频率或者呼吸深度的改变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水肿与局部性水肿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所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地中断或完全丧失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传染病。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得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你临床综合征心肌梗死: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贫血:指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参考知道的下限,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以一种或多种白细胞异常增生伴分化成熟障碍,是正常造血功能衰竭,并极润其他组织为特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初学,感染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总7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8℃中等℃-39℃高热℃-41℃超高热≧℃(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 (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C.混合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呼气均困难,多伴有呼吸浅速及病理性呼吸音(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干体力活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②端坐困难:平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3)中毒性呼吸困难(4)伴随症状①发热②哮鸣音③意识障碍④胸痛⑤咳嗽、咳痰(三)咯血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药学专业)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药学专业)诊断学常见症状:发热、呼吸困难、咯血、呕血、腹痛、水肿、昏迷。
发热正常体温:36~37℃1.发热: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2.热型:(1)稽留热:39~40℃,24h波动<1℃,持续数日、数周。
大叶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39℃,24h波动>2℃(但高于正常体温)。
败血症,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高热和无热反复交替。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渐渐升39℃,渐渐降至正常热,如此反复。
布鲁杆菌病。
3.发热病因:(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内脏梗死、组织坏死。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产热多。
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输出量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异常: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低热。
呼吸困难1.类型、特点、病因:肺源性呼吸困难:(1)吸气性:吸气时间长,三凹征。
上气道阻塞(2)呼气性:呼气时间长,哮鸣音。
下呼吸道阻塞,肺泡弹性减弱(3)混合性:呼吸音异常,病理性呼吸音。
换气功能障碍。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影响最大):(1)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出现加重休息减弱。
心功能不全早期。
(2)端坐呼吸:仰卧时发生或加剧坐位时减轻。
心衰。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发作,被迫坐起,咳嗽,喀粉红色泡沫痰,喘息、奔马律、肺部湿罗音。
急性左心衰。
中毒性呼吸困难:深大呼吸。
酸中毒。
呼吸加快。
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
呼吸缓慢、变浅、节律异常。
镇静类药物中毒。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神经)呼吸浅慢,节律改变。
中枢直接受压力感受器刺激(精神)呼吸浅快,伴随手足抽搐。
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
血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加速,心率加快。
重度贫血,红细胞携氧量减少。
咯血1.常见病因:支气管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炎结核。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1.临床医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临床医学的定义、临床医学的特征、临床医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临床医学的学科划分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历程等。
2.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涉及临床医学的伦理原则、临床医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临床医学的实践方法和基本原则等。
3.临床医学的相关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精神科学、口腔医学、眼科学、麻醉学等。
对每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4.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包括临床医学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手段,以及基本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5.临床医学的常见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对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6.临床医学中的专科知识:包括临床药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等专科知识,对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介绍,以及基于临床情况的合理用药原则等。
7.临床医学的病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临床病例,综合运用各种临床学科的知识,进行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培养临床医学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8.临床医学的疑难病例:介绍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需要采用特殊技术或特殊治疗方法的疾病,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以上是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提高临床技能和判断能力。
临床医学概论(自己总结的)
临床医学概论(内科)自己整理的重点仅供参考1、医师或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2、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3、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4、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度之间,一天波动不超过1度,健康人的肛温是36.5-37.5度5、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两类: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感染性发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非感染性发热(中枢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坏死物质的吸收等)致热源内生性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外源性致热原:微生物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6、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度中等度热:38.1-39度高热:39.1-41度超高热:41度以上7、热型:稽留热:39-40度,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持续时间长。
弛张热:39度以上,波动范围大,超过2度,在正常体温上间歇热:体温急升到39度以后,数小时后下降为正常,如此反复波状热:波浪型,反复上升下降回归热:体温急升高持续数天后又回到正常,如此反复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8、头痛的病因:颅脑病:感染、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外病变:颅骨病变、颈椎病或其他颈部疾病、三叉神经痛、眼耳鼻和齿病全身性疾病:流感、高血压、心力衰竭、神经衰弱、贫血、低血糖等9、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病因包括: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临床表现:出血点可见于各个部位,通常不高于皮肤表面,紫癜为直径3-5cm皮下出血,瘀斑为直径5c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皮下水肿,鼻出血,牙龈出血。
10、发绀亦称为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发绀在皮肤比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颊部和甲床等。
引起发绀的病因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大气中氧分压过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临床医学概论总复习最全最新
第一篇:绪论1、健康: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虚弱和疾病。
2、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都状态。
3、健康的标准:略。
4、诊断都基本形式:病因、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综合诊断、临时诊断。
5、临床诊断的方法: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器械检查)。
6、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治性、支持、对症、康复、诊断性、预防性、姑息性治疗。
第二篇:诊断学基础第一章1、诊断:通过病情学与其他检查手段来判断疾病的名称和本质。
2、症状:疾病作用与机体,至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不舒服的感觉。
通过问诊而来,具有主观性。
3、体征:体格检查所发现的异常称为体征。
注:发热既是症状又是体征。
4、诊断学内容:病史采集(问诊:初步诊断)、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听诊器、血压计等)、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为辅助检查)。
第二章(发热)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2、发热的病因: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C°中等发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1C°以上常见发热1、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疾病。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 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败血症、风湿热、流感、系统性红斑狼疮。
3、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然后骤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急性肾盂肾炎、严重化脓感染。
4、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5、回归热:体温骤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临床医学概论 考试重点内容
第一章症状学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2.发热的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1)低热:体温为37.3℃~38℃(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3)高热:体温为39.1℃~41℃(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3.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4.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5.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一日内体温两次升高者称双峰热;长期间歇热称消耗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6.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7.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8.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9.呼吸困难: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的改变,患者用力呼吸,可见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可呈端坐呼吸甚至发绀。
10.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类型:(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重者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
常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发生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气管肿瘤、气管异物或气管受压(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或主动脉瘤压迫)等。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临床医学概述临床医学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以及对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管理,来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
二、疾病诊断1. 病史采集: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家族史、个人史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外观、听诊心肺音等方式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
如心电图可以用于心脏方面的诊断,CT扫描可以用于骨折等方面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开具药物来治疗疾病。
如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医生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复位。
3.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四、预防和管理1. 预防措施:通过接种预防针、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2. 管理措施: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的方式进行管理。
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五、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1. 患者隐私保护:医生在处理患者信息时要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 诊断准确性: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准确,避免误诊和漏诊。
3. 合理用药:医生在开具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4. 良好沟通:医生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提高诊断准确性、合理用药以及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①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②产热过多:甲亢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②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 (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C.混合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呼气均困难,多伴有呼吸浅速及病理性呼吸音(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干体力活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②端坐困难:平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3)中毒性呼吸困难(4)伴随症状①发热②哮鸣音③意识障碍④胸痛⑤咳嗽、咳痰(三)咯血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
发病机制1.呼吸系统疾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1)支气管疾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慢性支气管(损伤支气管黏膜)2)肺脏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2.循环系统疾病1)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肺:淤血致毛细血管破裂或支气管黏膜下支气2)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静脉压升高。
3)其他。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其他1)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2)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3)风湿性疾病4)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1.年龄。
青壮年: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心脏瓣膜病中老年:肺癌2.咯血量小量咯血每日<100ml中等咯血每日 100-500ml大量咯血每日>500ml或一次咯血100-500ml多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
3.颜色与性状1)所致的咯血颜色为鲜红。
肺炎球菌肺炎。
肺吸虫病的痰多为铁锈色克雷伯杆菌肺炎硅红色胶冻样痰急性肺水肿时咯粉红色泡沫样痰2)尖瓣狭窄所致咯血为暗红色(四)呕血概念:屈氏韧带以上的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症状:呕血前先有上腹不适、恶心,继而呕血或排黑便。
出血量少时无其他全身症状,出血量大时可有全身症状:头晕、乏力、心悸、冷汗、脉搏细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
出血量评估:大便潜血试验(+):5ml;黑便:60ml;呕血:300ml;400ml:头晕、心悸、乏力、冷汗;800--1000ml:脉搏增快、四肢湿冷、皮肤苍白等急性失血症状;1200--1500ml: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休克(五)黄疸概念: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呈现黄色。
正常胆红素值:﹤17.1μmol/L (0.1 ~ 1.0mg/dl)TB结合胆红素:0 ~ 3.42μmol/L (0 ~0.2mg/dl)CB非结合胆红素:1.7 ~ 13.68μmol/L (0.1 ~0.8mg/dl)UCB病因学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以前三类多见)溶血性黄疸(1)病因:能引起溶血的疾病(2)临床表现:黄疸:轻度,呈浅柠檬色,不伴有皮肤瘙痒;伴随症状:急性溶血多伴有发热、寒战、腰痛、头痛等,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尿,严重时肾衰竭;慢性贫血多有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血清TB↑,以UCB ↑为主,CB基本正常;尿胆原↑,但无胆红素,粪色加深;血常规:Hb下降,网织红↑,骨髓造血↑肝细胞性黄疸(1)病因: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2)临床表现:黄疸: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色,可呈金黄色;伴随症状: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脾肿大、出血倾向;(3)实验室检查:血中:CB,UCB均增加尿中: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阳性血液生化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性黄疸(1)病因肝内性:a.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b. 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肿瘤;(2)临床表现黄疸: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颜色更深,甚至呈黄绿色;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3)实验室检查血中:CB ↑↑尿中:尿胆红素(++)尿胆原、粪胆素减少或缺如胸部检查:1、⑴是计数肋骨的主要标志。
⑵标着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⑶上下纵膈交界。
2、肩胛下角的医学意义:肩胛骨的最下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成人平第7—8肋间隙。
3、胸壁的异常:(1)胸壁静脉:正常胸壁无明显经脉可见。
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时,侧支循环建立致胸壁静脉明显显露或曲张。
(2)皮下气肿:指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
视诊患处饱满,触诊有握雪感。
见于肺、气管、胸膜损伤,气体溢出于皮下。
(3)胸壁压痛:正常无压痛。
胸壁局部压痛见于胸壁炎症、损伤,肋软骨炎,肋骨骨折等。
胸骨压痛见于骨髓异常增生如白血病等。
(4)肋间隙:吸气时肋间隙回缩,见于呼吸道阻塞;吸气时肋间隙膨隆,见于4、胸廓的异常:正常胸廓两侧对称,呈扁圆形,前后径约为1:1.5,。
(1)桶状胸:前后径增大,前后径:横径约为1:1。
见于阻塞性肺气肿。
(2)扁平胸:前后径缩小,前后径:横径约为1:2。
见于无力型,慢性消耗性疾病。
常见于瘦长体型。
(3)佝偻病胸:多见于儿童。
①鸡胸:前后径大于横径,前后径:横径约为2:1,胸廓上下距离短,胸骨下端前突;②佝偻病珠串:前胸壁各肋骨与肋骨交界处隆起,形成串珠状;③肋膈沟:前胸壁自剑突向两侧外下方凹陷成的沟;④漏斗胸:胸骨下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成漏斗。
(4)胸廓一侧变形:单侧膨隆;胸廓一侧平坦或下陷;(5)胸廓局部隆起:心脏肿大;心包积液;(6)脊椎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5、肺和胸膜!)视诊:呼吸运动:膈肌→胸廓→肺(是籍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松弛来完成的,胸廓随呼吸运动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带动肺的扩张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呼吸频率:成人16—20次/分,新生儿约44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呼吸节律规整,深浅适中。
(1)呼吸方式异常:①腹式运动减弱胸式运动增强:见于腹部疾病,如腹膜炎、大量腹水等;②胸式运动减弱腹式运动增强:见于胸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肋骨骨折等;③反常呼吸:吸气时胸壁内陷,呼气时胸壁外凸,见于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肋软骨损伤等。
(2)呼吸频率异常:①呼吸过速:是指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
②呼吸过缓:是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
(3)呼吸节律异常:①潮式呼吸:又称Cheyne-stokes呼吸。
呼吸由浅缓变为深快再变为浅缓最后暂停,每一周期为30秒至两分钟,暂停5—30秒。
提示呼吸中枢抑制,见于颅脑疾患、急性中毒等;②间停呼吸:又称Biots呼吸(临终呼吸),规律呼吸变为暂停再变为规律呼吸。
提示呼吸中枢严重抑制,病情危重,患者预后不良。
③叹气样呼吸:正常呼吸中间插一次深大呼吸,伴有叹息声。
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等。
(4)呼吸深度异常(需要熟悉一下多见病)①呼吸浅快:见于胸腔积液、气胸、肺炎、肺梗死、肠胀气、大量腹水、肥胖等;②呼吸减缓:见于呼吸肌麻痹、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等;③呼吸深快:见于运动、情绪激动、癔症、代谢性酸中毒早期;④呼吸深慢:Kussmaul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2)触诊:(1)语音震颤加强或减弱的情形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见于:①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②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③传音距离增大,如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增厚黏连、胸壁皮下气肿。
语音震颤增强见于:①肺泡变实: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②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如肺结核空洞、肺脓肿。
7、肺下界的位置(P47)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
肺气肿时双肺下界下移;肺不张、腹内压升高时肺下界上升。
8、胸部异常叩诊音:正常肺脏的清音区范围内,如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则为异常叩诊音。
(1)过清音:见于肺气肿;(2)鼓音:见于气胸及肺内较大空洞,如肺结核、肺脓肿形成的空洞;(3)浊音: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或消失:如肺炎、肺结核及肺膜病变如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4)实音:见于肺不张、肺癌、大量胸腔积液等。
3)听诊正常呼吸音有: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异常呼吸音:(1)异常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性质异常。
①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见于胸廓活动受限、呼吸肌疾病、支气管阻塞、压迫性肺不张等;②肺泡呼吸音增强,见于需氧量增加致呼吸深长增快、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等;③呼吸音延长,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④粗糙性呼吸音,见于支气管或肺部炎症早期;⑤断续性呼吸音:见于肺结核、肺炎;(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养呼吸音,可由以下因素引起:①肺组织实变;②肺内大空腔;③压迫性肺不张;④胸腔积液;(3)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听诊区域内听到支气管肺泡10干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