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
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
9%。
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
(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与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与经济效益指标。
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
(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与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对外开放政策对于经济和国际关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与影响,分别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经济层面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
从重点突破口的经济特区到整个国家的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际企业的进入。
这种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中心。
同时,中国也深化了与各国的贸易合作,逐渐打破了贸易壁垒,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与许多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这种开放政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二、科技层面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也在科技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大力引进外国科技和知识产权,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投入国之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科技格局和产业链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正在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发起挑战,加强了与全球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了全球科技创新的进步。
三、文化层面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积极引进了外国电影、音乐、文学和艺术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认可和欢迎,中国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文学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商共建共享的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和启示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和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这种开放政策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民币汇率改革、自由贸易区建设、沿海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方面的演变对于中国和世界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启示。
1. 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一环。
自1994年起,中国开始逐步将人民币从严格固定汇率制度转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这种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使中国能够更加灵活地参与国际贸易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些协议为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国际贸易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这种汇率改革的演变对于其他国家也提供了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越来越重要,各国可借鉴中国的做法,积极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 自由贸易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已于全球多个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平台,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着力推动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和流动性增加。
这种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演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
有些国家可能借鉴中国的做法,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
3. 沿海经济带建设沿海经济带建设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首批试点区域,这种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沿海地区得以快速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也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活动的重要节点。
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
许多国家可以试着构建自己的沿海经济带,从而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从1978年到现在的2020年,中国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和不断开放的时期。
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通过开展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与多个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政治封锁和自我封闭的状态,外贸规模非常小,几乎沦为世界市场的边缘,而在中国国内,计划经济强调全局管理,企业之间实行计划调拨,这导致了经济高度的内向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不断加深,中国已成为在全球经济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主力军。
3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商业市场多层次、全方位和规模化的基础,这些成就取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1.对外出口、贸易改革开放之初,出口贸易是中国外贸的主要内容。
改革后,自由化政策的实施逐渐推动中国进入全球市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出口贸易依旧是中国外贸的主要来源。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2.经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合作逐渐从亚洲向世界范围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增加,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有所增加。
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中国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参与国际金融管理。
3.直接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也在持续增加。
许多大型中国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跨国投资也在加速发展。
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外部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展望在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
探析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一)改革开放初期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这一时期大致在年至年。
年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年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是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此外,我国在年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二)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有自由化倾向的贸易保护政策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深化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了深入调整,特别是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对外贸易政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背景、政策目标、主要措施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逐步打破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对外经济贸易逐渐扩大。
自此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二、政策目标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旨在实现多方面的目标。
首先,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可以获得大量的外汇储备,促进汇率稳定。
其次,对外贸易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国内就业。
此外,对外贸易还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
最后,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三、主要措施为了实现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其次,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如降低关税、简化贸易手续等,以促进贸易畅通。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并建设互联互通的贸易通道。
四、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对外贸易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外汇储备,支持国家金融稳定,也为中国的国际支付提供了保障。
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对外贸易还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工的就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
综上所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并采取更多的措施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信在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领下,中国将实现更加可持续、平衡和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政策的调整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还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并探讨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以出口导向为主。
政府鼓励企业出口产品,吸引外商投资,并通过出口加工贸易形式吸纳外资。
政府实施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政策,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经营条件。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降低关税、提供出口退税、取消贸易壁垒等政策来激励出口。
这一政策的效果显著,中国的出口逐年增长。
通过出口贸易,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自由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作为加入WTO的条件,中国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供给外资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更加紧密。
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也受益于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和保护。
此外,中国的加入也推动了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三、从出口导向到内外贸平衡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渐从单一的出口导向转向内外贸平衡发展。
政府开始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加强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减少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为了实现内外贸平衡发展,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创新和转型升级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了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贸易摩擦与新外贸政策随着中国的崛起,外部贸易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改革开放40年的贸易政策调整与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40年的贸易政策调整与发展方向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推动下,中国的贸易政策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
下面将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改革开放40年的贸易政策调整和发展方向。
一、渐进式对外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深化与世界的经济合作。
以加入WTO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使得中国经济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中国市场、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但同时,渐进式对外开放的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迹象明显,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和企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压力。
为此,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包括加强市场准入改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协议谈判,营造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的市场和政策环境等。
其次,渐进式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待加快。
尽管满足加入WTO的条件,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依然存在不少瓶颈和限制。
为此,政府应该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改革相关政策。
比如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速推进服务业和高端技术产品的自由化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贸易结构当前,中国贸易结构仍然以出口为主,内需市场饱和度也较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加快转型,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
第一,加强国内市场建设。
当前,尽管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庞大,但仍面临结构不完善和缺乏品牌的问题。
为此,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
第二,增加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而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政府应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消费水平,增强内需市场的拉动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分析一、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在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
二、进出口政策初探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对外贸易政策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议题。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采用“自力更生”的思想,多数产品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这一政策长时间内阻碍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子渐渐打开。
1979年,中国正式启动开放政策,允许外资进入中国,取消对外贸易管制,完善外贸法规体系,逐步将中国推向世界贸易大家庭。
三、贸易逆差政策的出现然而,在发展起来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贸易逆差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问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贸易逆差已成为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因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贸易逆差,例如:实行出口退税制度、设立贸易顺差国家储备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贸易逆差的问题。
四、区域贸易政策的实施19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开始积极应对这一趋势,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AP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国-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区等多边和区域贸易规则的制订和推进中。
近年来,中国倡导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互联互通。
这些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使中国出口市场分散、降低成本,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开放。
五、贸易战政策引发的新变化近年来,由于中美贸易战爆发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积极发展内需,发挥国内市场潜力,加快优化外贸产品的结构和升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六、结语总的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多个历史时期都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到1979年开始的对外开放,再到最近的“一带一路”和应对贸易战的政策,中国在经济和业务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和变革几乎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及其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是增加外贸收入,以支持国内经济建设。
在这一阶段,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引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1978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该法规定了委托贸易、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等贸易模式,并放宽了外国投资者的资本进入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行更多的市场经济原则,并逐步开放了更多的领域,如金融、服务、农业等。
此外,加入WTO还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对外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2013年提出的一个大型经济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加强若干经济走廊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中国可以建立更多贸易伙伴,并在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革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涉及到贸易结构和贸易伙伴。
由于中国经济初步现代化以来对外贸易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也开始着眼于加强贸易伙伴关系和提高贸易结构。
中国开始致力于建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以促进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在IT、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贸易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充满了变革和进步。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到跨境贸易,从依赖传统贸易伙伴到拥有更加多样化的贸易伙伴,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经济效应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经济效应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不仅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应。
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1. 开放初期的政策调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1980年代,中国大规模开展对外贸易并采取出口退税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过于依赖出口导向,国内市场保护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2. 均衡发展的政策转向200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力求实现内外市场的均衡发展。
此时,中国加强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合作,推行开放政策,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同时,政府鼓励发展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3. 回归自由化的政策重心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再次回归到自由化。
政府进一步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优化了投资环境,大力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贸易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1. 扩大市场准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使得外国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扩大了市场准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 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中国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
3. 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贸易合作,推动相关协定的签署和贸易自由化进程。
例如,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等,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经贸合作,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但在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1978年,中国启动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对外贸易政策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贸的政策,包括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放开对外贸易的管制,积极吸引外资,推动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1980年代初,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并于1986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参与国际贸易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逐渐深入。
二、迅猛增长期(1990年-2000年)1990年代初,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实施开放政策。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资格为中国融入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机会。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1997年,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签署了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
三、加入WTO后的全面开放时期(2001年-2010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承诺逐步实现市场经济地位,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全面开放市场。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和贸易中心之一,加工贸易模式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特征。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投资也快速增加,企业“走出去”成为一大亮点。
四、全球经济危机后的调整时期(2010年-2020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
出口市场受到冲击,但国内市场需求的崛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引擎。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拓展了贸易伙伴。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回顾与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倡导,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一、发展回顾1.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对外贸易的大门。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额相对较低,主要是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
随着改革政策的深入,中国开始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度和力度,逐渐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一部分。
2.进入WTO后的腾飞时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逐步遵守,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出口量稳步增长,进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3.多边贸易合作的积极参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谈判,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加强与各国的双边贸易合作,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全球贸易的平衡发展。
4.贸易伙伴的多元化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贸易伙伴也日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发达国家,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也日益频繁。
这种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关系,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展望未来1.面临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多重挑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这需要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2.发展趋势在面临挑战的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对外贸易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在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也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内外贸协同发展,不再只是简单追求贸易规模的增长,而更注重增强自身的贸易竞争力。
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具有着相当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面对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因此,中国的对外经贸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一、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2018年,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措施,涵盖了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这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此外,在对外贸易上,中国一直以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也是全球第二大服务贸易国。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于全球贸易发展和国际贸易体系的稳定和繁荣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也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在亚洲地区,中国是周边国家最大的经济体,对于周边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能够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合作空间。
中国积极参与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发起了一系列的合作倡议和机制,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这些合作倡议和机制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提升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三、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对外经贸政策也在不断地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已经开始采取了一些环保措施,如加强工厂排放标准和对污染企业的治理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不断采取了更多的环保措施。
例如,实施了大规模的清洁能源政策、推进了绿色金融、着力解决重污染区域等问题。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务,例如签署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
这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环保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罗鹏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样,经历了十分剧烈的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对外贸易政策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实行的是高度封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经营由国家高度垄断并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
1949-1952年,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的进出口企业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即全国的对外贸易均由对外贸易部统一实行行政管理,各项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外贸公司垄断经营,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第一,高关税。
根据1951年中国实施的海关规则,进口商品的算术平均税率为52.9%,其中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率为92.3%,工业品的平均关税率为47.7%。
这一关税水平远远高于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WTO的前身)规定的关税率。
第二,各种行政壁垒。
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需要办理配额、许可证并通过各种部门的审批。
第三,外汇管制。
对于进口所需的外汇必须申请额度并承担汇率高估的损失。
2.脱离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是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框架机构和规则体系,体现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政策规范,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愿望和利益。
但新中国成立后,既没有向GATT申请复关继承创始缔约国地位,也没有参加GATT的任何活动。
1974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又有机会重返GATT,但万分遗憾的是又一次选择了放弃,从而丧失了在战后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应有权益。
对于实行这一贸易政策的实践效果,其积极方面是实现了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从1956年起中国一举扭转长期以来严重的外贸逆差,直到1977年其间,除了在少数年份出现少量逆差,一直保持进出口平衡且略有盈余的局面。
但其消极方面更多:外贸规模增长缓慢;长期过度保护使国内企业普遍效率低下;高度封闭难以获取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使中国在战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经济浪潮中又一次被远远抛在后头,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地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贸易政策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开始迈向国际市场。
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积极吸引外资,推动出口贸易增长。
为了吸引外资,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提供了税收优惠和特殊待遇,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基地。
2. 吸引外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发展。
3. 增加外汇储备:外贸顺差使中国大量积累外汇储备,提升了国际金融实力。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
中国在加入WTO后,逐步实现了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取消或降低了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使得外国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 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中国商品更具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出口。
3. 促进技术转移与创新:外资企业的引入促使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调整。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外部压力,推动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进口:为了平衡贸易关系,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减少关税限制,开展贸易投资自由化试验区等举措,鼓励更多的进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状况分析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发展迅猛。
首先,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步实行外资开放政策,不断吸引外资,进一步促进外贸发展。
其次,我国加强对外贸易大国的地位维持,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
最后,我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拓展贸易伙伴,提高地区经济合作广度和深度。
二、我国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
贸易给我国带来技术、资本、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贸易还推动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宏观经济上看,我国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第一阶段,我国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结构单一,依赖于传统资源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我国逐渐调整贸易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措施提升了我国的贸易竞争力。
四、我国贸易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深入参与全球分工,提高了开放程度,丰富了发展方式,改进了发展区域。
然而,我国贸易仍然面临许多外部环境的挑战,包括国际金融和贸易保护主义、世界市场价格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使得我国贸易环境更加复杂,需要更大的韧性和策略。
五、我国贸易的未来展望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未来我国贸易仍有不稳定因素,但随着新的一轮改革和开放的推进,我国贸易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加强金融支持、人才培养,推进技术进步和资本跨境流动,开展贸易中的投资、竞争、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将我国从出口大国提升为创新大国和贸易强国。
六、案例分析1. 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建立于2013年,以市场准入、金融创新、投资便利和贸易创新为重点,推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司法保障等关键领域的配合。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之后,中国的外贸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
40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外贸在新时代下的变革与挑战。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进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量一直在快速增长。
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30.51万亿元,相比于1978年的125.1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远超其他国家。
这个巨大的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外贸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体现之一。
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也不断发生了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如纺织品、皮革、轻工工艺品等,这些产品以数量为主导,价格较低。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逐渐开始生产高附加值商品,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科技产品等,这些电子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贸易伙伴的不断扩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也在不断扩展。
过去中国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不断增长,这些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而在中国与欧盟、中美等贸易大国之间,争议与不信任也在逐步增加,这也表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在新时代下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电子商务的崛起40年的时间,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我们的对外贸易的速度和效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与便捷性。
在此过程中,它也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许多小型企业逐渐走上了国际贸易的大舞台。
稳步推进进口自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
小市场、自贸区、产业园区的建立,提供了一系列平台,为高水平开放和国际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外贸的演变及影响
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外贸的演变及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主要由国家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公司负责,而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后,外贸经营已经逐渐实现市场化,企业主体地位得以提升。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到今天的外贸形势进行梳理,探究外贸改革带来的影响。
一. 初期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遵循了“全家出动,全国发展”的原则,即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所有对外贸易业务都由国家委托外贸公司代理。
这一时期,外贸公司是政府的直接代表,负责了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组织、实施和监督,形成了一条受政府直接控制的“国家贸易通道”。
1984年,外贸体制改革开始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开放区和边境开放地带率先试水,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外贸体制。
1985年,全国范围内的外贸体制改革措施逐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快车道。
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享受国家对出口企业实行退税”、“由国家统一控制转向市场调节”等,这些调整的政策为外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企业主体地位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我国与国外的贸易逐步增长,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许可证制度改革后小试牛刀,掀起了市场化的新浪潮,外贸企业开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寻求与海外市场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以及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企业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他们已经成为跨越国界、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力量。
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和生力军,外贸体制也由以外贸公司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公司自主经营,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三. 外贸增速逐渐放缓新世纪至今,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稳步增长。
但同时也发现,贸易增速稳中微降,这与全球贸易形势变化、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有关。
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对美出口额下降,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原材料出口上,负增长严重。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将从不同的阶段来描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等。
这些地区受到政策的特殊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
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目标是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推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但规模还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更加规范化和国际化,也促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贸易壁垒。
中国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中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
此时,中国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第三阶段:“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至今)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这一倡议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推动贸易便利化等举措,中国加强了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贸易联系。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更多的国家签署贸易协议。
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四阶段:数字贸易的崛起(近年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和京东,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
这些平台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也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进入全球市场。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贸易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贸易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创新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
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
9%。
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
(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
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
(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
"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也就是要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规范,因此中国提出改革方向是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以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运行机制。
进出口管理: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
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
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以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开放外贸经营权: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外贸放开经营,加快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
加入WTO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30多万家企业获得了贸易经营权。
并且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在外贸领域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服务贸易:1992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向外资开放。
国家在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零售,咨询,会计师服务,信息服务,教育等诸多领域积极进行试点开放,并陆续颁布了一些短期或者过渡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
随着国内服务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电信等敏感部门也开始同外资合作。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综合配套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的可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和上交外汇任务,并建立外汇指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法律法规建设及透明度: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开始了系统地完善外经贸领域法律法规的改革阶段。
以国际规范为目标,在货物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也不断加强。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实施,加强了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各个领域均较好地履行了自身的承诺和义务,得到了WT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这一阶段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发展同步,政策变化的动力由单纯的内生或者外生转变为内外协调。
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是中国经济贸易本身的高速增长,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庞大,与发达国家经贸互补性明显,政策稳定性强并对国际高度负责等优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
目前许多国际学者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论"已经成为主流,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威胁论"趋于式微。
影响中国外贸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政府在1978年开始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在体制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资源及动力;在政策方面,政府的出口鼓励政策及汇率贬值为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
其次,8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香港、台湾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为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的起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
最后,中国政府在90年代初推行的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而这些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又是以再出口为目的的。
这样,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又成为推动中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力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出口额已经从1979年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1%上升到2004年的6.5%,居世界第3位。
2004年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以上。
尽管如此,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在贸易发展水平上仍居于发展中国家,因而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使得中国必须承担起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一种大国的责任。
这样,在未来的10—15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将沿着什么样的轨道运行,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都将产生重大的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是改革开放政策最成功的领域之一。
贸易的成就集中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贸易的增长速度显著地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开放:(2)出口增长速度显著地超过世界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出口主要由工业制成品组成;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占主导地位,这同中国在要素禀赋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致的;(4)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进展;(5)进口主要是由出口支持的,而进口又主要由用于支持投资与技术进步的设备及工业原材料组成,这对于推动资本积累与生产率的提高都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尽管取得了异常迅速的增长,但达到“稳态”增长水平尚有很长一段距离。
2004年,中国出口额在世界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6.5%,而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为五分之一,即中国的人均出口水平仅为世界人均出口水平的四分之一,而发达国家人均出口水平则数倍于世界人均出口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出口增长潜力仍是非常巨大的。
按世界出口贸易每年增长5%,中国出口每年增长12%计算,则中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达到20%还需大约15年时间。
或者说,至少在未来15年内,中国仍有可能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然而,要实现巨大的出口增长,中国政府必须要做出许多重大的、困难的政策调整。
首先,如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清楚地看到的,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动,一些传统的贸易促进政策或者已不能继续使用(如汇率贬值),或者其作用已显著衰减(如出口退税)。
事实上,从:199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保持稳定,并且自2002年后一直面临着升值的压力,而出口退税也已经达到了财政支付的极限。
另一方面,简单传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在许多方面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并且面临日益严重的保护壁垒。
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应当和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手段来促进贸易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政府下一阶段努力的重点应当集中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借此保持出口高增长的势头。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加工贸易一直占着很大的比重。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
从这一点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出口中占较大比重应当说是合理的。
然而,加工贸易存在着三个严重的缺点:第一,国内附加值低;第二,国内产业链联系较弱:第三,不利于培养国内劳动者的专业技能。
一般说,随着人均收入与人均资本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比重将逐渐下降,机械类贸易比重相应地将逐渐上升,最终取代加工贸易而占据主导地位。
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来看,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持续高增长的时间大致不超过30年。
韩国和中国台湾在60年代初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加工贸易也占着重要地位,但从70年代开始,机械类出口比重迅速上升,到90年代初,韩国和中国台湾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已达到或超过了50%。
[5]中国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高增长时间已持续了20年,在国际市场上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份额,进一步扩张的潜力总体上今后将呈递减趋势。
因此,今后10-15年对于中国实现出口结构转型将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而出口结构转型对于在未来15—20年内继续保持出口高增长是绝对必需的。
从目前中国的出口结构及未来中国增长前景来看,中国未来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将主要是:(1)高质量轻、纺产品:(2)传统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冶金、机械、汽车等等);(3)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包括高质量轻纺产品)上整体上仍处于进口依赖或初级进口替代阶段。
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一旦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进口替代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便能够在出口结构上实现第二次转变,即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导向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导向的转变。
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扩张势头衰减后,跟着发展起来的依次是传统重工业(钢铁、造船、机械等)的出口,然后是电子类产品、汽车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中国目前尚未开始出现传统重工业产品的大规模出口扩张。
中国造船虽然已经大量出口,但同世界第一、第二造船大国日本与韩国相比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然,中国未来出口发展不一定严格遵照历史上日本与韩国走过的道路。
特别地,不能排除传统重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发生大规模出口的可能性。
然而在上述领域内,中国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如:企业技术落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技工缺乏,生产集中度低,一些行业仍是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