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至武周的女子服饰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至武周的女子服饰变迁
文/ 扬眉剑舞插图/燕王
对于中国历代汉服的印象,今天的人往往停留在一成不变的脸谱式概念,简单地认为,唐代以肥为美、宋代清雅纤细。

其实,中国古代时尚流行变化的速度,一点不输今日,甚至三五年便会有所改变。

一、纤长秀雅的旧朝遗韵
贞观时代距大唐开国不远,女装风格承袭南北朝、隋制,崇尚纤细的身形,相对保守。

此时的宫中嫔妃,多梳高髻、穿大袖襦、长裙的裙腰束得极高。

身份较一般的女子,则多穿窄袖衫子、间裙,发型以鬟髻为主。

贞观时代的女子上衣,多为交领、圆领,日常一般穿窄袖衫子。

不论窄袖广袖,裙腰束得都很高,甚至束在胸上腋下,几近领口。

有时还会在腰间加束一条腰裙,并大量使用北朝以来流行的肩带裙,裙摆宽阔拖地,所以宫女、婢女为了方便行动,还会在腰胯部束带,将裙摆拢高,并露出裙内所穿的条纹袴。

裙色则以红绿、红蓝、红白、红黄的宽长条间色为多,称为“间裙”或“间彩裙”,反映贞观十五年故事的《步辇图》中,宫人恰好便做如此打扮。

贞观时代的一般发型,仍有浓郁的隋风,鬓发收拢服帖,头顶则以低矮的层叠盘绕型发髻为主,或盘绕成单髻,或带鬟双髻。

但是,一种挽发收拢至脑后,自下翻转而上的高髻,也开始出现,即文献所称的“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

这种高髻自出现以来,很快自上而下流行至民间,皇甫德就曾向唐太宗上书批评过宫中所起的这种不良带头作用,“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也”,李世民听后耍性子怒曰:“此人欲使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这种发型还一直延续到盛唐以后,成为唐代女性发型中,地位较高的一种。

贞观年间长安的陶俑反映的高髻形象
唐初,服饰上的保守,除了领口较高以外,还体现在妇女出行的遮蔽上。

当时的宫人贵女,不仅平时遵守礼教,衣装严裹,出行乘马时,也须头戴“幂离”,全身上下挡得严严实实,“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二、优雅开放的高宗朝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之后被封为二品昭仪,一步步确立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登上皇后之位。

这时,大唐女装的风格,也悄然开始发生了变化,崇尚的身形,从纤细瘦弱,转为更加挺拔,风气也渐开放。

这段时期的京畿周边王公贵族墓葬的考古材料,极其丰富,尤其是陪葬昭陵的韦贵妃、燕妃墓,以及新城长公主、房陵大长公主等墓葬的陆续发现,为了解当时宫中的时尚流行,提供了大量直接的材料。

高宗时代,除了常见的交领、对襟外,此时的女子上衣领口,以圆领为主,领襟镶细边。

一些圆领的对襟处,还上翘成小尖,衣领呈横着的3型,有时以若干扣袢系合。

另外,还有不少圆领交襟。

这时的长袖衫子之外,大多再套一件短袖或半袖,且袖口和衣缘,加一条较宽的花锦边装饰,以初唐流行的联珠纹或宝花纹样为主。

短袖、中袖的下摆,常常不束在裙内,甚至只系合第一枚扣袢,而下摆打开。

帔子大多从后往前搭垂,也开始出现一端掖于裙腰内,从左肩往后绕至右肩,垂至胸前的披法。

此时,间色裙的条纹,变得更加细密。

相比于初唐的裙腰束在胸以上,高宗时的裙腰,移至胸下,长裙下摆宽阔。

对于唐代前期这种紧束胸腰的细腰审美倾向,初唐诗文中也常可见描绘。

僧人法宣《和赵王观妓》:“城中画广黛,宫里束纤腰”;
刘希夷《公子行》:“愿作轻罗着细腰”。

此时,发髻的种类和形态,变得更为丰富,主流发型按照束法,有两大类,均包括单、双两式:
除了发展得更加饱满高大的半翻髻外,各种各样的鬟髻,也大为流行,小者如指,大者如拳,长者似角;还有的,余发不回绕成环,随意垂下。

宫廷贵妇还有更加夸张的鬟髻,环径加倍扩大,成为醒目的左右两大鬟,这也是唐代舞女的常用表演发型。

高宗时代的女子妆面,以淡妆为主,略有胭脂腮红。

同时,唇两侧点假靥、眉心画花钿、面颊两侧画月牙形斜红的华丽版妆面,已经形成,在贵妇和舞乐伎中,可见使用。

这一时期,首饰大多仅在髻鬟的基部用钗固定,或在半翻髻侧,插簪一二。

珍珠宝石项链、臂钏,也见诸使用。

此时,妇女出行逐渐抛弃了障蔽全身的幂离,而只用帽沿缀一圈薄纱遮挡的帷帽,薄纱还逐渐缩短,称为“浅露”:“施裙到颈,渐为浅露”。

唐高宗在显庆、龙朔、咸亨年间,几次下敕禁断浅露,认为“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过于轻率,深失礼容。

自今已后,勿使如此。


咸亨二年下葬的唐太宗燕妃墓壁画中,便有手持帷帽的宫人,帷帽的裙纱甚长,可见宫中当时一定程度上,还是遵守了敕令的规范。

然而,“旋又仍旧”,敕令很快就没用了。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高宗时期的帷帽形象,几乎都只“施裙到颈”,开放的风气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幂离逐渐被弃消失、帷帽裙纱缩短这件事,甚至被《新唐书》定性为“妇人预事之象”,记录在了《五行志·服妖》中。

三、华美性感的武周风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政事开始皆由武后处理。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直至神龙元年(705年)被迫退位。

武则天对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服饰,进行了各种创新和改革,几次赏赐高级官员、诸卫将军华丽的绣袍、铭文袍,以猛禽、兽类象征文武官员。

同时,随着女性政治地位的大幅提高,日常女装的风格,也有很大的转变。

这一时期,是唐代女性最从容自信、丰满匀称、曲线优美的一段时间,着装风气也最为开放和暴露,装饰逐步走向华丽。

作为一个女皇登上帝国权力巅峰的时代,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转变。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于展露身材的自信。

武周时代的女子上衣,领式以直领对襟为主,外套短袖,大多下摆不掖入裙腰,裙腰位置进一步下移。

“粉胸半掩疑晴雪”,由于领式的改变,以及裙腰位置的进一步下移,女性袒露丰满胸部的程度,也大大增加。

从出土的武周时期的陶俑、壁画看,酥胸半露的形象极多,其开放程度,甚至在今天看来,都显得夸张,类似欧美T型台上的模
特。

这时的帔子,流行较宽大的样式,绕身一周在胸前交叠,几乎可以被视为一件披肩衣。

高宗至武周时期上层女性妆扮
武周时代的女性,对展露身材的自信程度大大提高
武周华丽风的绽放
唐初,一般下层婢女常穿着便于活动的袍袴男装,到了武周时代,也开始出现上层女性穿着男装、胡服的现象。

高宗期以来的裙装颜色,惯用大红、绿等浓艳强烈的颜色,其中
红裙的记载尤多,常常被称为“石榴裙”。

到了武周时代,还出现了套穿裙。

内穿间裙,其外再套一条长裙,外裙两侧各有一个细长的衩口,露出里面的细密间色衬裙。

有时还有一条环绶结带,从腰衩内伸出垂挂,或在腰衩下端打一花结。

中晚唐后,衬裙由间色改为其它花裙,一直沿用至五代。

武周时代的长裙系合方式,自前向后围合,或自后向前围合,以后者为多。

此时的裙摆贴身程度和垂坠感加强,身形曲线被勾勒得更加修长挺拔优雅,裙摆前缘,则被高高的履头所挑起,便于行动。

这一时期,上层社会女性的衣料,越发铺张奢侈。

在衣缘用锦的做法越来越多,甚至整件背子、短袖、半袖,均用富丽堂皇的大花锦制作。

衫子和单色长裙上,也常印染各种散点、花朵纹样。

间裙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两色拼接,武周末到开元初,还出现了一种在竖条中铺满花样、云气的装饰法。

武周时代的女子发型,也变得更加蓬松,尤其两鬓隆起为“云鬓”状,不再是唐初收拢服帖的状态。

在云鬓的基础上,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依然流行,作为身份地位较高者的常用发型,并且发展成可戴的义髻,贴有华丽的钿饰,
如阿斯塔那出土的一具以薄木制成的假髻。

另外,双瓣与单瓣鬟髻一起,成为武周时代最流行的发髻,其形态也逐渐由小变大,在武周末年,发展成为饱满圆润的大髻,也出现了作为替代品的同形义髻,以簪钗、系带固定。

武周时代的高髻和义髻
武则天退位之后,大唐的女子依然活跃在权势的巅峰,包括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儿媳韦后等。

直至玄宗即位,武周风一直维持到了开元前期。

而唐代妇女崇尚丰腴为美、衣着宽松的风尚,则是杨贵妃登场之后的后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