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在唐朝的事迹和诗文创作

合集下载

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中唐朝文化的研究

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中唐朝文化的研究

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中唐朝文化的研究作者:孙雪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崔致远是朝鲜新罗时期著名的诗人、学者。

他自小赴唐留学,期间创作了大量汉诗。

这些汉诗不仅受到当时唐朝诗风的影响,也反映着唐朝百姓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本文以崔致远在唐时期生涯及汉诗作品为基础,从文学体裁和社会状态两方面,探索其汉诗中体现的唐朝文化。

关键词:崔致远;汉诗;唐朝;新罗作者简介:孙雪婷,女,漢,辽宁辽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期的古代诗歌也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准。

唐朝的邻国--新罗(今朝鲜半岛)与唐朝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诸多学者赴唐留学。

唐朝的社会制度、文化生活等对新罗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新罗时期的诗人崔致远在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所创作的汉诗受到唐末期诗风的影响,大部分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格式。

行文用词充满着忧郁和伤怀的感情。

崔致远对于唐朝文化的见识深刻,他的作品成为两国间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本文将以崔致远和其在唐朝生活的经历为基础分析唐朝文化对崔致远产生的影响。

同时,以崔致远在唐时期创作的汉诗为基础,考察他的汉诗作品中出现的唐朝文化。

一.崔致远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一)在唐时期的生活崔致远,字孤云,既是在儒教、佛教、道教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又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现存的作品集有《桂苑笔耕集》、《孤云文集》、《东文选》等多部。

公元868年,12岁的崔致远辞别亲人,只身西渡,随商船入唐,临行,其父谆谆重托,严苛诫告:“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

”据史料记载,来到唐朝之后的崔致远一心专研学习,为了消除学习时的困倦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在赴唐六年之后,18岁的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

【崔致远:檄黄巢书】

【崔致远:檄黄巢书】

【崔致远:檄黄巢书】崔致远崔致远(857~?)朝鲜新罗时期诗人。

字孤云或海云。

王京(今庆州)沙梁部人。

869年来中国学习,5年后进士及第,877年任宣州溧水县尉。

881年任淮南节度使的从事。

后唐僖宗授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职。

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新罗国王授予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

894年向真圣王献时务策10余条,官至阿餐。

后屡遭诬陷,外放为大山、富城郡守。

因对现实不满,隐居伽倻山,不知所终。

他在中国10余年写有大量诗文,多数失传。

只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20卷)收在《四库全书》中。

汉诗《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颇具盛唐、晚唐纯熟诗风。

归国后写有反映乱世黑暗、社会恶浊的诗《寓兴》、《古意》、《蜀葵花》等。

他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汉文文学奠基人,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中国《新唐书·艺文志》有其传,《全唐诗》等均收有其作品。

说明中韩两国文化渊源极为深厚,乍一涉猎,使人亦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

“中韩文化”网页刚刚开通之际,在文献整理方面,首先排录了古代韩国士人的一组散文。

崔致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四六》一卷,又《桂苑笔耕》二十卷,原注曰:“高丽人,宾贡及第,高骈淮南从事。

”因其曾至唐朝留学,与洛阳关系尤密切,故在先云。

洛阳中韩文化交流促进会小羊整理排录广明二年七月八日,诸道都统检校太尉高某,告黄巢夫守正修常,曰道临危制变,曰权智者成之于顺时,愚者败之于逆理。

然则虽百年系命,生死难期,而万事主心,是非可辨。

今我以王师,则有征无战;军政,则先惠后诛。

将期克复上京,固且敷陈大信,敬承嘉谕,用戢奸谋。

且汝素是遐氓,骤为勍敌,偶因乘势,辄敢乱常。

遂乃包藏祸心,窃弄神器,侵凌城阙,秽黩宫闱。

既当罪极滔天,必见败深涂地。

噫!唐虞以降,苗扈不宾,无良无赖之徒,不义不忠之辈,尔曹所作,何代而无?远则有刘曜、王敦,觊觎晋室;近则有禄山、朱泚,吠噪皇家。

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

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

三、科幻文学的现状与趋势
进入21世纪,科幻文学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寻求创新。现代科 幻作品通常以多元化和跨界的主题为切入点,融合了生物学、人工智能、量子物 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就展示了人类与外 星文明的交互和冲突,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讨论和。
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科幻文学也开始向多媒体和跨媒 体方向发展。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与科幻文学的结合愈发紧密,为科幻迷们 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例如,《流浪地球》、《星际穿越》等电影作品不 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引发了观众们对科幻世界的浓厚兴趣。
个人经历
崔致远,唐代文学家,京兆人,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李亨献 诗并因此为官,之后大概由于仕途不顺或对仕途产生厌倦,曾一度出游于淮南、 江南各地。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文学创作特点
崔致远的文学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格自然:崔致远的文学作品风格自然,语言优美而不失朴实,给人以 清新的感觉。他的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刻画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使读者产 生强烈的共鸣。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科幻文学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从起源到发展、再到繁荣 的历程。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 方式,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幻文学将会继续保持其活力和创 新性。而随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科幻文学也将会以更多元、更立体的方式 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世界。
总的来说,陈长庆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文学 创作与文学活动不仅丰富了金门的文化生活,也为金门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和借鉴他的创作理念与活动方式,对于推动我们所处 的社区的文化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交融,这对崔致远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作品中汲取了前代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敢于创新,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崔致远在唐朝的事迹和诗文创作

崔致远在唐朝的事迹和诗文创作

崔致远在唐朝的事迹和诗文创作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0813000214 学生姓名:罗淼【内容摘要】:新罗和唐朝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罗时期的崔致远是两国交流史上重要的人物。

他对唐朝乃至中国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两国交流的宝贵史料,更对新罗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崔致远汉文诗散文桂苑笔耕集引言唐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发达的经济文化也使周边的许多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先进的文化。

与唐朝比邻的新罗,积极的派遣留学生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发展本国。

新罗国在社会制度、典章文物、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都积极的向唐朝学习。

而崔致远被誉为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人。

本文主要以《桂苑笔耕集》为史证,从崔致远在唐事迹,和唐朝有人交往及在唐期间诗文创作特点三个方面,论述崔致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中国文化对崔致远的影响。

一、唐与新罗的邦交统一新罗时期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朝鲜半岛长达700多年的分裂局面。

[1]唐朝和新罗官方交往始于唐初,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1.在派遣留学生方面。

新罗是向唐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唐末乱世之际,新罗仍屡次派遣子弟入唐宿卫兼习业。

2.在文字、文学方面。

古代朝鲜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朝鲜文字到15世纪中期才形成比价完整的书写体系。

由于地理上的关系,汉文很早就传入朝鲜[3]。

高丽句①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开始使用汉文,在这种情况下,汉文诗被大量的创作。

思想文化方面。

4世纪初,三国②先后从中国吸收吸收儒、佛、道思想,并将其与本民族的传统思想集合在一起,构筑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

①统一新罗前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之一①指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当时的新罗花郎道①就是这种新思想文化体系的产物。

并且,新罗还防唐制在中央设立国学,儒学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在统一新罗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

3.人才选拔制度。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崔致远是晚唐时期著名的韩国诗人之一,他创作了众多优美动听的诗篇。

这其中,其代表作《桂苑笔耕集》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晚唐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一。

本论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崔致远和他的《桂苑笔耕集》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崔致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二、《桂苑笔耕集》的创作动机三、《桂苑笔耕集》的文学特点四、《桂苑笔耕集》对晚唐文学的影响五、崔致远的文学地位与对后人的影响六、崔致远的诗歌创作风格七、《桂苑笔耕集》中的主题和思想八、崔致远的文学贡献与成就九、《桂苑笔耕集》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崔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桂苑笔耕集》,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和欣赏这位大诗人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1. 崔致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在这部分中,可以关注崔致远的出生背景,他的学习经历和文学活动,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等。

需要重点分析的是崔致远的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以及他成为一名诗人的原因和目的。

2. 《桂苑笔耕集》的创作动机通过分析崔致远在创作《桂苑笔耕集》时的思想动机和目的,可以深入了解这部诗集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这方面的分析需要结合崔致远对自己创作的评价和批判,注重对其创作风格和主题的探讨。

3. 《桂苑笔耕集》的文学特点这部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诗歌形式、诗句表现技巧、情感描写、主题阐述等。

需要重点探讨崔致远在创作中所采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文学技巧。

4. 《桂苑笔耕集》对晚唐文学的影响在这部分中,可以考察《桂苑笔耕集》在晚唐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需要分析这部诗集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和诗歌创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探讨其在晚唐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

5. 崔致远的文学地位与对后人的影响除了对晚唐文学的影响,还需要考察崔致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需要探讨崔致远的文学思想和风格与其他诗人的联系和区别,并分析其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

6. 崔致远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这部分中,可以详细探讨崔致远的创作风格和诗歌表现技巧。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晚唐时期,韩国籍诗人崔致远被誉为诗坛佼佼者,其诗歌以超群的艺术才华、深刻的哲理意涵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表达而著称于世。

其中,其代表作《桂苑笔耕集》更是被誉为晚唐诗歌的瑰宝,被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

本文将探讨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以及影响,以下是文章的提纲:一、崔致远的生平与成就1. 崔致远的早期经历2. 崔致远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3. 崔致远的主要诗歌作品及其特点二、《桂苑笔耕集》的历史背景1. 长安文化与文学风气2. 崔致远在长安的生活背景3. 《桂苑笔耕集》在晚唐文学中的地位三、《桂苑笔耕集》的文学价值1. 艺术价值:崔致远的诗歌艺术特点2. 哲学价值:《桂苑笔耕集》的哲理内涵3. 历史价值:对于晚唐社会的反映与记录四、《桂苑笔耕集》的艺术特点1. 诗歌的文学风格2. 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技巧3. 诗歌的艺术价值五、《桂苑笔耕集》中的重要篇章1. 芜城夜雨2. 中宵帝京台3. 春雪六、《桂苑笔耕集》的哲学内涵1. 生死观的思考2. 人情世故的抒发3. 禅宗思想的借鉴七、《桂苑笔耕集》的影响与传承1. 《桂苑笔耕集》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2. 崔致远诗歌风格的传承与延续3. 《桂苑笔耕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八、评价《桂苑笔耕集》的几个角度1. 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评判2. 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批判3. 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的评价九、结语:《桂苑笔耕集》的意义与意义延续1. 《桂苑笔耕集》的意义2. 《桂苑笔耕集》的深远影响3. 《桂苑笔耕集》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1. 崔致远的生平与成就该提纲主要介绍了崔致远的生平与事迹,包括他的出生背景、早期经历、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等等。

通过对其生平的介绍和诗歌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崔致远的诗学取向和文化背景,理解其创作思想和文学风格。

2.《桂苑笔耕集》的历史背景该提纲主要是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桂苑笔耕集》的产生与传播进行分析,从长安文化和文学风气、崔致远在长安的生活背景以及《桂苑笔耕集》在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介绍。

新罗诗人崔致远的扬州诗歌研究

新罗诗人崔致远的扬州诗歌研究

新罗诗人崔致远的扬州诗歌研究近年来,“扬州诗歌”作为朝唐宋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人们重视和研究。

其中,唐朝玄宗时期的新罗诗人崔致远的扬州诗歌,更是备受人们重视和研究。

崔致远的扬州诗歌,不仅仅是新罗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新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博大的情感和精深的文学思想内涵。

崔致远的扬州诗歌,最为突出的特色是以明确的意象来表达深厚的人文艺术思想,其中包括天下大同、完善国家制度。

他以鲜明的文学语言传达和扩展这些理念,而且运用具有智慧和才智的字句,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景物的深刻感悟和经典人文思想,把新罗文化映射到了诗歌表达的每一个篇章,展现了新罗诗歌的令人难忘的美丽和优雅。

崔致远扬州诗歌的内容,以“自然景物”为主要主题,以描绘当时鲜明的审美环境为主要形式。

他将自己受到南极星辰色彩斑斓特殊环境影响的灵性精神,融入诗歌,使新罗文化也饱含着一种迷人的神秘色彩。

在《春游》、《晚春》、《诗谷新景》等组诗里,不仅把自然之美描绘得如梦似幻,更把人文之美完美地融入其中,令读者体会到春天的舒适、安祥和自然之美。

从更深层次来看,崔致远的扬州诗歌也表达了他对社会进步的看法。

他以宏大的情调凸显其对民族、家乡的深深热爱,赋予其他人以民族自尊的感受,并以比喻和关联的形式追求新罗社会发展更快更好的精神,以期达成更美好的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崔致远的扬州诗歌既表达了新罗文化中独特而古老的文学思想,又展现了对新罗文明智慧的探索,并且也展现了他(以及他社会中的其他人)为了更好的生活状态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以崔致远的扬州诗歌为中心的文学研究,将为了认识这一重要文学流派提供深入的认识,并有效地加深人们对新罗思想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崔致远是晚唐时期的著名韩国诗人之一,被誉为“韩国诗坛巨擘”。

其创作涉及宫廷诗、田园诗、神话传说等多个领域,卓有成就。

《桂苑笔耕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崔致远诗魂之集”,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崔致远的生平二、《桂苑笔耕集》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三、《桂苑笔耕集》的艺术特色四、崔致远的诗歌创作思想五、《桂苑笔耕集》的内容分析六、《桂苑笔耕集》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七、《桂苑笔耕集》对后人的影响八、崔致远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九、《桂苑笔耕集》的翻译、传播和影响以上九个提纲分别涉及到崔致远本人的生平、《桂苑笔耕集》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创作思想、内容分析、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对后人的影响、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以及翻译、传播和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探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崔致远及其代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晚唐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文化历程。

1. 崔致远的生平:涉及到崔致远的出生、成长经历、文学创作的历程、生活境遇等方面。

了解崔致远的生平,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和思想。

2. 《桂苑笔耕集》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主要涉及到该集的创作时间、背景、目的和意义等方面,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

这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篇著作的成因和对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

3. 《桂苑笔耕集》的艺术特色:分析该篇著作的诗歌风格、艺术手法、形式特点、思想内涵等方面,突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点。

4. 崔致远的诗歌创作思想:探究崔致远的诗歌创作思想、美学理念和创作方法,包括他的主张和追求、所处时代的思想环境和文学传统对其创作的影响等。

5. 《桂苑笔耕集》的内容分析:具体分析著作中每篇诗歌的意义和艺术价值,以及整个集子的框架和内容结构。

6. 《桂苑笔耕集》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分析崔致远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现象以及其中所反映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等。

从崔致远交游看其旅唐之生存状态

从崔致远交游看其旅唐之生存状态

从崔致远交游看其旅唐之生存状态第一篇范文崔致远,字致虚,号静斋,是新罗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到官职的文学家。

他曾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赴唐留学,后客死于唐。

崔致远的交游主要集中在唐末文人士大夫群体中,通过对其交游的梳理,我们可以窥见其旅唐之生存状态。

据史料记载,崔致远在唐期间曾与许多文人雅士交往,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

他们之间的交流主要围绕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以及时政、社会等问题。

崔致远的诗文在当时颇受好评,刘禹锡曾赞其文“笔力雄浑,跨越唐初四杰”。

他的诗文创作具有明显的唐风,既继承了新罗文学的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代文学的影响。

在诗歌方面,他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题材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表现了其对唐代诗歌的热爱和借鉴。

在书法方面,崔致远的书法深受唐代书法家的影响,尤其对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笔力遒劲,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绘画方面,崔致远擅长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唐代山水画的典型特点,如构图宏大、意境深远等。

他的绘画作品在当时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在唐期间,崔致远也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他曾上书唐僖宗,建议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推行科举制度等,展现了其对时政的关注和忧虑。

崔致远的交游和艺术成就,反映了其旅唐期间的生存状态。

他在唐代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取得了较高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同时,他的作品也展现了唐代文化对他的影响,使得他的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唐风。

然而,尽管崔致远在唐期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他毕竟是客居异乡,其生存状态也必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据史料记载,崔致远在唐期间曾遭遇水土不服、疾病等困扰,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取得成就。

第二篇范文谁都知道,崔致远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享受到中国官方职位的文学家。

但是,你知道他在唐朝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吗?他的交游圈,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他旅唐生活的大门。

试谈崔致远寓居溧水时的文学创作

试谈崔致远寓居溧水时的文学创作

试谈崔致远寓居溧水时的文学创作摘要:崔致远是唐末来华游学的著名的新罗文人,在韩国文坛被尊为“东国儒宗”、“百世之师”。

他曾经担任溧水县尉,在溧水为官期间创作颇丰。

本文试对他在溧水期间的诗文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崔致远溧水诗文溧水位于南京市南部,是百里秦淮河的发源地。

从隋开皇十一年建县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众多文化名人在溧水留下他们绚丽的印迹,他们成就了溧水灿烂的文化史。

新罗文人崔致远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崔致远(857-?),新罗宪安王元年(857,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生于新罗京金城(今韩国尚北道庆州市)沙梁部,字孤云(或海云)。

崔致远的家庭属于新罗六头品阶层,社会地位不高,家境也较清贫,但他天赋颖慧,“精敏好学”“风仪秀丽”,曾受到了良好的儒学与汉文学教育,从小就树立了西浮沧海、入唐游学的远大志向。

崔致远于新罗景文王八年(868,唐懿宗咸通九年)12岁时离家入唐求学,其父亲送别时谆谆告诫道:“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

”1在唐留学期间,崔致远勤学上进,潜心研读,提高了汉学素养及汉文学创作水平。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他参加唐朝礼部会试,高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宣州郡溧水县尉,县尉任满后,转投淮南幕府,先后担任馆驿巡官和都统巡官,成为淮南节度使高骈的异国幕僚,获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这样的朝中职务和”赐绯鱼袋“这样的勋位。

2后来,崔致远将在淮南幕府时期为高骈代撰的各种表状书启编入自己的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新罗宪康王十一年(公元885年),他以唐朝国信使身份回到新罗。

回国后,崔致远受到新罗宪康王的重视,担任侍读、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后任新罗太山郡、天岭郡、富城郡太守。

正当崔致远想大显身手报效祖国时,新罗王室混乱,各地起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经历了唐末黄巢之乱和新罗本国动乱的崔致远厌倦仕途,无心从政,辞去了富城郡太守一职,携家归隐于陕川郡冶炉县北30里处的伽倻山海印寺,,从此寄情山水,潜心写文,与友交游,以至终老。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

晚唐著名韩国诗人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晚唐时期,崔致远是一位备受赞誉的韩国诗人。

他以《桂苑笔耕集》(Guì Yuàn Bǐ Gēng Jí)一书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展开讨论,并为读者探析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提纲标题:一、崔致远的生平和学术背景二、《桂苑笔耕集》的创作背景和成书历程三、《桂苑笔耕集》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四、崔致远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想五、崔致远与唐诗词的联系和区别六、崔致远的笔名和寓言创作特色七、崔致远的诗歌作品选读和鉴赏八、崔致远的文学影响和传承九、崔致远对中韩文化交流的贡献与意义以上提纲标题,对于本文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崔致远这位著名诗人和他的代表作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崔致远虽然是一位韩国人,但是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对于研究中韩文化交流和文学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崔致远的生平和学术背景本部分主要讲述崔致远的生平经历和学术背景,包括他出生在哪个朝代,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与唐朝文人的交往等等。

2. 《桂苑笔耕集》的创作背景和成书历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桂苑笔耕集》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探讨该书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面貌,以及这部作品的成书历程和影响。

3. 《桂苑笔耕集》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本部分主要围绕《桂苑笔耕集》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进行讨论,包括该书探讨的哲理和人生观念、表现手法和文学形式等等。

4. 崔致远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想本部分主要阐述崔致远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想,包括他的诗歌特点、寓言创作技巧、对自然的热爱、人性探讨等等。

5. 崔致远与唐诗词的联系和区别本部分主要比较和分析崔致远的作品与唐诗词的异同之处,从风格、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6. 崔致远的笔名和寓言创作特色本部分主要介绍崔致远的笔名及其取意,以及他在寓言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贡献。

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中唐朝文化的研究

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中唐朝文化的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中唐朝文化的研究孙雪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摘 要:崔致远是朝鲜新罗时期著名的诗人、学者。

他自小赴唐留学,期间创作了大量汉诗。

这些汉诗不仅受到当时唐朝诗风的影响,也反映着唐朝百姓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本文以崔致远在唐时期生涯及汉诗作品为基础,从文学体裁和社会状态两方面,探索其汉诗中体现的唐朝文化。

关键词:崔致远;汉诗;唐朝;新罗作者简介:孙雪婷,女,汉,辽宁辽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24-0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期的古代诗歌也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准。

唐朝的邻国--新罗(今朝鲜半岛)与唐朝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诸多学者赴唐留学。

唐朝的社会制度、文化生活等对新罗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新罗时期的诗人崔致远在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所创作的汉诗受到唐末期诗风的影响,大部分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格式。

行文用词充满着忧郁和伤怀的感情。

崔致远对于唐朝文化的见识深刻,他的作品成为两国间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本文将以崔致远和其在唐朝生活的经历为基础分析唐朝文化对崔致远产生的影响。

同时,以崔致远在唐时期创作的汉诗为基础,考察他的汉诗作品中出现的唐朝文化。

一.崔致远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一)在唐时期的生活崔致远,字孤云,既是在儒教、佛教、道教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又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现存的作品集有《桂苑笔耕集》、《孤云文集》、《东文选》等多部。

公元868年,12岁的崔致远辞别亲人,只身西渡,随商船入唐,临行,其父谆谆重托,严苛诫告:“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

”据史料记载,来到唐朝之后的崔致远一心专研学习,为了消除学习时的困倦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在赴唐六年之后,18岁的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

崔致远——大唐最知名的新罗留学生

崔致远——大唐最知名的新罗留学生

崔致远——⼤唐最知名的新罗留学⽣前⼏⽇,⼀则“韩国⽂学泰⽃崔致远的书斋起⽕”的新闻上了头条。

很多⽹友不解,殊不知这个崔致远曾与中国渊源颇深。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崔致远书斋因这场⼤⽕化为灰烬崔致远与我国古代的渊源和交集,源于唐代科举考试。

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化社会发展等各个⽅⾯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和发达度,来华求学的外国⼈趋之若鹜,⾄唐代达到了空前规模。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振国威揽⼈才,长庆元年,唐穆宗下诏为来中国的外国留学⽣专门设置了⼀项考试制度——“宾贡进⼠”。

因考⽣来源地域不同、⽂化背景不同,“宾贡进⼠”在考试难度和录取⽅式、录取⽐例上与本⼟的“国⼦进⼠”有所区别,即专门单独设⽴的科⽬,名额极少。

据史料记载,古代派留学⽣来中国次数和⼈数最多的国家是⽇本,其次便是新罗。

⽽新罗的遣唐使最知名影响⼒最⼤的就是崔致远。

崔致远,字孤云。

朝鲜半岛新罗王京⼈,祖籍位于今天的韩国庆尚北道庆州。

我国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12岁的崔致远按照⽗亲的教导搭乘商船前往中国求学,就读于都城长安。

勤学苦读六年后,考中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及第,成为“宾贡进⼠”。

⼆年后,朝廷委任宣州的溧⽔县尉(今天的南京市⾼淳区),这⼀年,他20岁。

881年,前往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幕府都统巡官,当时的扬州,随着隋唐运河的畅通和对外贸易的活跃,已经成为唐朝东南最繁荣的经济都会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岸,有着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量。

尤其安史之乱后,北⽅税源⼏乎断绝,朝廷所依赖的东南赋税、盐铁、漕运三⼤经济⽀柱,都与扬州密不可分。

扬州也成了崔致远的发迹之地,任淮南幕府巡官期间,遇到黄巢起义,众所周知,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影响最深远的⼀场农民起义。

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直接导致唐末国⼒⼤衰。

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骈奉朝廷之命出兵讨伐,崔致远撰写讨贼檄⽂《檄黄巢书》天下传诵,并凭此获“赐绯鱼袋”勋位。

据说,黄巢读到檄⽂“不惟天下之⼈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已议阴诛”⼀句,吃惊得从椅⼦上站了起来,⾔辞之峻切凌厉,令⼀代豪雄黄巢⼼⽣怯意。

知识拓展:崔致远

知识拓展:崔致远

知识拓展:崔致远崔致远(857年-?),字孤云,后改字海云,新罗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沙梁部人,庆州崔氏的始祖。

公元869年十二岁时到中国唐朝学习,5年后进士及第,877年任宣州溧水县尉。

曾参与讨伐黄巢。

881年任淮南节度使(驻扬州)的从事。

晚年返回新罗,历任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等职,但因未能实现理想,离开都城赴任大山郡及富城郡太守,因身处新罗末混乱期,最终还是选择辞官。

据说最终隐居在伽耶山的海印寺附近。

崔致远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汉诗文作品,于高丽显宗时代被追封为文昌侯。

釜山的名胜海云台因其而得名。

人生经历折叠编辑本段出身崔致远字孤云(一字海云),新罗王京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沙梁部金鳌山一带人。

他于新罗宪安王元年(857,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为苏伐都利公第24世孙。

崔致远的家庭属于新罗六头品阶层,社会地位不高,家境也较清贫,但他天赋颖慧,“精敏好学”(《三国史记》卷四六本传),“风仪秀丽”(朝鲜成汝信《浮查集·崔文昌赞》),曾受到了良好的儒学与汉文学教育,从小就树立了西浮沧海、入唐游学的远大志向。

求学崔致远于新罗景文王八年(868,唐懿宗咸通九年)12岁时随商舶渡海入唐,其父崔肩逸送别时曾有“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的训励。

崔致远年少来华后,在唐都长安度过了6年艰苦勤勉的求学生活,提高了汉学素养及汉文学创作的水平。

为官唐僖宗乾符元年(874)18岁时于礼部侍郎裴瓒主贡时进士及第,随后至洛阳浪迹两年,遍游东都附近的名胜古迹。

约在乾符三年(876)初,崔致远被调授为江南道宣州溧水县尉,正式成为一名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唐代地方官。

在溧水县尉任上,他曾撰有《中山覆篑集》5卷,但此集携归新罗后散佚。

崔致远于溧水县尉任满后,原准备赴长安应“宏词”试以图再获调任,但因中原战乱和书粮短缺而未能如愿。

为了功名和生计,他先后向淮南节度使高骈写去自荐书信和诗歌,以出众的文才诗艺获得了高骈的辟用。

文人崔致远与文学作品《崔致远》-精选资料

文人崔致远与文学作品《崔致远》-精选资料

文人崔致远与文学作品《崔致远》崔致远(857~?)活在韩国新罗时代,他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个人文集的人。

崔致远在韩国文学史、思想史中享有很高声誉,被称作韩国汉文学鼻祖。

出生于唐末新罗王朝的他,在很小的时候便独自来到长安,寓居苦读,并于十八岁考中进士。

其后任过地方县尉,也在当时的淮南节度使幕府中供职多年。

回到新罗后,他将在淮南幕府中撰写的公文收录成集,取名《桂苑笔耕集》(“桂苑”指当时淮南节度所在地扬州)。

这本文集的价值在于记录了大量与当时政治形势相关的历史事件,对于旧史的记载,既是佐证又有补充和纠正,同时也能反映出在这些事件中地方政权的政治运作情况。

同时崔致远也留下了许多诗、文、游、记等。

在中韩两个文献中都有一篇关于崔致远的作品:在高丽的《新罗殊异传》中名为《仙女红袋》,在中国宋代张敦颐撰的《六朝事迹编类》中,则称为《双女坟记》。

以后崔致远故事,在李氏朝鲜初期学者成任的《太平通载》第68册中,以《崔致远》转载,在李氏朝鲜中期学者权文海的《大东韵府群玉》第15册中,以《仙女红袋》转载。

《新罗殊异传》的《仙女红袋》和《六朝事迹编类》的《双女坟记》是同样故事转载不一样的文集的,就是异本关系。

《新罗殊异传》已经消失了,只有在后代人的文选集上可以看。

《新罗殊异传》的《仙女红袋》流转到《大东韵府群玉》的《仙女红袋》和《太平通载》的《崔致远》,内容也是大体一致,但是两篇的篇幅有所差异,《大东韵府群玉》的《仙女红袋》比《太平通载》的《崔致远》,少了五分之一,省约开头和结尾、删除汉诗、简约情节。

还有,在李氏朝鲜有以崔致远为主人公的小说,《崔致远传》或者称为《崔孤云传》、《崔文献传》。

然而,与《仙女红袋》没有任何关系。

《崔致远》的内容如下:约在唐乾符二年,即公元875年的一天,崔志远来到这一驿站。

发现不远处有座古坟,依山傍水,绿草茵茵,于是便“询其事迹,莫有知者”。

后来经过仔细打听,才知是双女坟,墓中葬着两个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死的姊妹。

(81)【崔氏名人】崔氏百贤录(隋、唐)

(81)【崔氏名人】崔氏百贤录(隋、唐)

(81)【崔氏名人】崔氏百贤录(隋、唐)崔氏百贤录(隋、唐)整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崔氏位居北方士族之首。

两汉时崔氏名人有崔烈、崔骃、崔寔,魏晋时期有崔林、崔琰、崔洪,北朝有崔宏、崔浩父子,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是无崔不成史书。

唐朝有27位崔氏为宰相,其余为节度使、州刺史、郡守、县令者不可胜数。

隋朝开国元勋崔仲方崔仲方(529~604) ,字不齐,汉族,博陵安平(河北今县)人。

祖崔孝芬,北魏荆州刺史。

父崔宣猷,北周小司徒。

少好读书,有文武才干。

明经及第仕宇文护参军事,转记室、司至大夫,参与礼律修撰,以军功迁官,并向周武帝献灭齐之策。

宣帝时为少内史,奉使淮南。

因拥戴杨坚,文帝建隋后颇受器重,与高颎共议正朔服色,劝文帝除六官,还依汉魏旧制,进位上开府,后转司农少卿,进爵安固县公。

受命发丁男3万千朔方(今内蒙古白城子)、灵武(今宁夏宁武西南)修筑长城,东起至黄河、西拒绥州(今陕西绥德),南至勃出岭,长达700里。

又发丁15万,于朔方以东沿边险要之地筑城数十座,以遏胡寇。

又参与平陈及对紫祖、四邻、弱水等诸羌的讨击。

仁寿初,官拜代州总管。

汉王杨凉举兵反叛,据守吕州,仲方奉命代总周罗之兵,月余拔城,进位大将军,拜民部尚书。

后接任国子祭酒、太常卿、信都太守等。

后卒于家。

有诗数首。

其中《奉和周赵王咏石诗》:“ 玉绳随月落,金碑映日鲜。

入江疑濯锦,出峡似开莲。

文马河西瑞,兵符济北篇。

会逐灵槎上,还归天汉边。

”《小山诗》:“ 昆丘本难陟,轩台不易朝。

还往麟洲上,时听凤凰箫。

霞观文犀簟,香林碧玉条。

且学烧丹甑,何假摘灵桃。

”隋朝军事家、政治家崔弘度崔弘度,字摩诃衍,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

祖楷,魏司空。

父说,周敷州刺史。

崔弘度初仕北周,后入隋,开皇初任原州(今宁夏固原)总管,后历任州郡刺史、太守、行军总管。

弘度膂力绝人,仪貌魁岸,须面甚伟。

性严酷。

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

寻授都督,累转大都督。

时护子中山公训为蒲州刺史,令弘度从焉。

崔致远在大唐的求学之路是什么样的 他是在哪一年回国的

崔致远在大唐的求学之路是什么样的 他是在哪一年回国的

崔致远在大唐的求学之路是什么样的他是在哪一年回国的本文导读:大唐时期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

疆域广阔,物质丰饶,文化发达,其开放与包容,泽被四海,广纳百川。

贞观元年,大唐即已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外国留学生亦可考取功名,登科及第,称作“宾贡进士”。

这一开明政策引得四方异域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为一时风气。

留学生们都在一所叫做“国子监”的大学里学习,这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国际性大学。

据史料记载,国子监可容纳3000多学生,留学生人数众多,尤以新罗、日本留学生居多。

留学生的经费,主要由实力雄厚的大唐出资,即便是自费前来的学子,亦可获得资助。

进入国子监学习崔致远来唐的年代,已是晚唐,虽无盛唐的气宇恢宏,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世的余荫犹在。

少年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虽有数百名来自同一国度的同学一起学习,可排遣思乡之苦,但激烈的竞争局面,却难遣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感。

公元874年,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

金榜题名的崔致远终于学有所成,可以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负,回报故国父老的殷殷厚望。

佳讯传至新罗庆州,崔氏家族举族同庆。

留在大唐登科进第的崔致远,没有就此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唐发展。

他的心中有着更为宏远的人生愿景和生命抱负。

按大唐律法,及第两年后通过吏部的遴选,方能获得进仕资格。

在及第与进仕之间凭空闲置出的两年间隙,崔致远因留学身份的结束而失去政府的资助,由此丧失了原本就微薄的经济来源。

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自谋生路,“浪迹东都,笔作饭囊”。

东都即洛阳,崔致远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四处游历,飘荡无着的生涯。

尚未在登第的峰顶留连多久,便已被生活的真实残酷重重摔下。

进也进不得,“东飘西转路歧尘,独策嬴骖几苦辛”;退亦退不得,“不是不知归去好,只缘归去又家贫”。

进退两难间,崔致远选择了蛰伏与等待,等待大任降临兼济天下,等待施展抱负报效家国。

等待期间,崔致远广交文友,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致远在唐朝的事迹和诗文创作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0813000214 学生姓名:罗淼【内容摘要】:新罗和唐朝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罗时期的崔致远是两国交流史上重要的人物。

他对唐朝乃至中国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两国交流的宝贵史料,更对新罗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崔致远汉文诗散文桂苑笔耕集引言唐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发达的经济文化也使周边的许多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先进的文化。

与唐朝比邻的新罗,积极的派遣留学生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发展本国。

新罗国在社会制度、典章文物、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都积极的向唐朝学习。

而崔致远被誉为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人。

本文主要以《桂苑笔耕集》为史证,从崔致远在唐事迹,和唐朝有人交往及在唐期间诗文创作特点三个方面,论述崔致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中国文化对崔致远的影响。

一、唐与新罗的邦交统一新罗时期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朝鲜半岛长达700多年的分裂局面。

[1]唐朝和新罗官方交往始于唐初,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1.在派遣留学生方面。

新罗是向唐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唐末乱世之际,新罗仍屡次派遣子弟入唐宿卫兼习业。

2.在文字、文学方面。

古代朝鲜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朝鲜文字到15世纪中期才形成比价完整的书写体系。

由于地理上的关系,汉文很早就传入朝鲜[3]。

高丽句①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开始使用汉文,在这种情况下,汉文诗被大量的创作。

思想文化方面。

4世纪初,三国②先后从中国吸收吸收儒、佛、道思想,并将其与本民族的传统思想集合在一起,构筑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

①统一新罗前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之一①指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当时的新罗花郎道①就是这种新思想文化体系的产物。

并且,新罗还防唐制在中央设立国学,儒学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在统一新罗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

3.人才选拔制度。

新罗统一半岛后,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实行“读书三品科”②以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习作能力的高低来决定官职。

二、崔致远在生平介绍及在唐事迹(一)生平介绍崔致远是统一新罗最杰出的文学家,被朝鲜学术思想界誉为“东周儒宗”[5]。

生于公元857年,字海夫,号孤云,著有《桂苑笔耕集》《孤云文集》《东文选》等。

(二)在唐事迹崔致远“自十二离家西泛”,③随商船入唐求学,他父亲在他离国前告诫他:“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我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

[6]来唐6年后(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考中进士,但他并没有马上做官,而是“浪迹东都”④。

四年后(公元877年)被任命为溧水(今江苏溧阳县)县尉。

这四年是崔致远在唐期间最宝贵的时间,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下层的人民,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写下了许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作,例如《江南女》江南荡风俗,养女骄且怜。

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多被春风牵。

自为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舍女,终朝弄机杼。

机杼终老身,罗衣不到汝。

公元884年,崔致远为应“博学鸿词科”试,罢离县尉来到淮南,这是他在唐朝的最后一段生活。

不久以文名被当时的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从事官,掌文书之事,也因此和高骈结下亦师亦友的情谊。

《陈情上太尉诗》是他写给高骈的诗,表达对高骈的知遇之恩。

《陈情上太尉诗》:海内谁怜海外人,问津何处是通津。

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

②花郎道,又称风流道、风月道,其郎徒被称为源花、风月主、国仙、仙郎等,是新罗以太阳神和天神为信仰的本土型自然宗教。

③李岩徐健顺.朝鲜文化通史(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3④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序⑤东都指洛阳客路离愁江上雨,故园归梦日边春。

济川幸遇恩波广,愿濯凡缨十载尘。

这首诗可以说把崔致远来唐及在唐经历,故园之思和交友之情都涵盖了。

黄巢起义爆发后,高骈被任命为诸道兵马都统,崔致远代其撰写了大量的公书文牒,著名的《檄黄巢书》,因措辞犀利酣畅,感召力强而被传诵一时。

他在《孤云先生事迹》中称:“其檄黄巢有‘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之语,巢不觉下床,由是名震天下”。

后因对唐朝有功,深受唐僖宗知遇,被授予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之职和紫金鱼袋①。

公元884年,崔致远上书请求归国,并于同年八月离开唐土,僖宗亲自过问他的行程,并让他带着国书以唐朝使节的身份回国。

回国途中他写下了描写沿途所见风光的诗作,主要有十首②,这十首诗被认为是他的风景抒情诗的代表作。

[7]三、崔致远与唐朝文人的交往崔致远12岁入唐,在唐朝生活了16年,广泛的接触到唐朝的社会和人民,并结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文人,例如裴瓒、高骈、顾云、张乔、杨赡吴峦、罗隐、杜荀鹤、裴拙、高彦休、张义府、将蒋泳、宋绚等③根据《桂苑笔耕集》《古云先生文集》《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崔致远和他们都有诗歌上的唱和往来,在这些往来当中崔致远不免受到他们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一)崔致远和罗隐罗隐善于写作近体七律,尤其是擅长咏物,有《牡丹花》《鹰》《鹭鸶》《蝉》《红叶》等。

崔致远也喜欢做七言咏物诗,《桂苑笔耕集》中就摘录了十首描景状物的诗。

罗隐的《题磻溪垂钓图》和崔致远的《磻溪》不仅诗题相似,在诗歌意趣上也颇为接近。

罗隐《题磻溪垂钓图》崔致远《磻溪》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

刻石数宗妙入神,一回窥览一回新。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况能早遂王师业,桃李终成万代春。

同时这首诗也是崔致远和高骈的唱和诗。

①紫金鱼袋唐、宋官衔常有此名,紫指紫衣;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

一般佩于腰右。

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

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

摘自/view/1095318.htm。

②据崔致远《桂苑笔耕集》指《石峰》《潮浪》《沙汀》《野烧》《杜鹃》《海鸥》《山顶危石》《石上矮松》《红叶树》《石上流泉》这十首①党银平.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7.(二)崔致远和高骈崔致远在唐朝的后四年时间是在淮南幕府中度过的,他与淮南节度使高骈建立了融洽的宾主情谊和亲密的诗友关系。

他初识高骈是从诗文交往开始的,[9]在他刚进入淮南幕府时,给高骈呈《初投献高太尉启》,后又作《再献启》,以文才诗品获得高骈的赏识和厚爱。

前文提到的《磻溪》就是他和高骈的唱和之作,在诗末,崔致远有注曰:“伏睹相公《磻溪》诗云:‘及到王师身已老,不知辛苦为何人”。

另一首《钓鱼台》:“锦篷花下飞鹦鹉,罗袖风前唱鹧鸪。

占得仙家诗酒兴,闲吟烟月忆蓬壶。

”并在诗末做注:“伏睹相公《在郓州》诗云:‘酒满金船花满枝,双娥齐唱鹧鸪词’”。

从这两个崔致远自己做的注,我们可以知道,这两首诗都是崔氏在看到高骈的诗后有感作的唱和诗。

四、崔致远诗歌成就崔致远于年少的时候来到唐朝,根据心理学家的的研究,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个人成长和性格、人格等方面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在唐期间崔致远学习唐朝的文字、文化,和唐朝的文人交往,接受唐朝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影响,这些都为崔致远的汉文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前,即朝鲜三国时期的汉诗以五言为主,而七言诗可以说是通过崔致远的诗歌创作而走向成熟的。

在崔致远前,虽然有王巨仁、朴仁范等诗人写作七言诗,但数量少,内容和技巧上也远不如崔致远。

例如新罗著名诗人王巨仁含冤入狱时,愤而写下了一首七言诗,《怨愤诗》于公痛哭三年旱,邹衍含悲五月霜。

今我忧愁还似古,皇天无语但苍苍。

在这首诗当中作者大量的使用中国典故来渲染自己的冤情,但是却缺乏诗人个人的主观情感的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金乔、薛瑶、崔匡裕、崔承佑等较著名的诗人。

统一新罗时期汉文诗发展成为新罗人叙事、写景、抒怀的主要文学体裁,七言诗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成就最大的当属崔致远。

(一)崔致远诗歌分类崔致远创作的诗歌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100多首,主要散布在《桂苑笔耕集》《东文选》《全唐诗》和历史文献资料、金石文物上。

他的诗歌主要有以下5大类[10]。

1.第一类思国怀乡诗崔致远少年离家,漂泊异都,时刻想念着家人和祖国。

《秋夜雨中》他写道:秋风为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秋风雨夜,诗人独坐灯前,感叹自己作为一个游子,在异国“少知音”,思念“万里”之外的祖国。

一股怀念故土,倍感异国生活寂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2.讽喻诗崔致远在唐时期,唐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经历了黄巢起义之后,他对唐朝的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同时受中国儒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使他关心更加的下层人民的生活,成长为一个正直、关心民生的现实主义文人。

《江南女》是在唐期间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江南荡风俗,养女骄且怜。

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多被春风牵。

自为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舍女,终朝弄机杼。

机杼终老身,罗衣不到汝。

诗中通过描写上层社会女子不事桑麻,“所学非雅音”,好逸恶劳,“自为芳华色”,过着寄生的生活,讽刺了她们的懒惰空虚和腐化。

在诗末通过与下层妇女辛劳的“终朝弄机杼”却“罗衣不到汝”的贫苦生活做对比,衬托出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坐享民脂民膏的罪恶,加强了讽刺的效果。

3.写景诗崔致远的写景诗主要是他归国前船泊大珠山下时,对所见景物的描写,共十首①。

这些诗选材奇巧,描写精细,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人的个人写照,并且写得自然含蓄。

如:《杜鹃》石罅根危叶易乾,风霜偏觉见摧残。

已饶野菊夸秋艷,应羡巖松保岁寒。

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

与凡草木还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

此杜鹃生长在海边,扎根石缝当中,受海风吹,迎海浪打,没有“朱栏”那样的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没有得到世人的青睐,还恐“樵夫一例看”。

但是顽强的求生,没有颓废潦倒,这种顽强不不屈的精神正是作者个人形象的写照。

①即上文所提《石峰》《潮浪》《沙汀》《野烧》《杜鹃》《海鸥》《山顶危石》《石上矮松》《红叶树》《石上流泉》4.描写新罗乡间舞蹈诗崔致远关于新罗乡间舞蹈的描写在《桂苑笔耕集》中收录较少,这要描写的是新罗民间流传的一种假面舞。

《乡乐杂咏》(五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分别描写了“金丸”、“月颠”、“大面”、“束毒”、“狻猊”五个角色,其中《金丸》写:迴身掉臂弄金丸,月转星浮满眼看。

纵有宜僚那胜此,定知鲸海息波澜。

诗中描写了以星空为背景的在露天舞台上演出的金丸舞,“月转星浮”是对舞蹈节奏的描写,作者将它和鲸鱼喷水相比,认为的宜僚的舞蹈也不能与之相比,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崔致远诗歌的艺术特点唐朝中晚期,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并且爆发了黄巢起义,这些时代的特征使得崔致远非常重视诗歌的写实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